第一篇:《如何管,员工才会听 怎么带,员工才愿干》读后感
《如何管,员工才会听
怎么带,员工才愿干》读后感
什么是管理?有人说管理是“管住原则,理出思路”,也有人说管理是“管好人才,理好钱财”,不管怎么说,管理其实就是配置好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人力资源。最近,我看了一本管理类的书《如何管,员工才会听 如何带,员工才愿干》,这本书围绕中层干部识人、选人、用人三大主题提炼出十六条必修的管理法则,并且配上精彩的小故事,我读后真的受益匪浅。
在书本的十六条法则里,我对第一条法则“同心法则”很有感触,特别是“群体而非团体”这句话,它引起了我对自己团队定位的思考。它说,有些“团队”不能被称为团队,只能称之为群体。什么是团队呢?团队就是由管理层和员工组成的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他们同心同德。但群体呢,他们也是一个共同体,也有共同的目标,但未必同心同德。书本为了说明两者的区别举了一个小小例子,“如果你的下属在部门的饮水机旁边接水,不慎把水洒在地上,但他却转身走掉了,后面来接水的人也都没有拿着距离不远的拖把将地面擦干净,那我将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那些下属,也算不上‘团队’。”团队必须要有高度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的战斗力,他们也有心灵的契合、精神的共鸣,而书中的例子,谁也不屑于为了部门的干净而弯身擦地,这种“团队”,我们只能称之为群体。书里面还提到了日本松下幸之助的例子,松下幸之助说,美国人很优秀,他们强壮、富有活力、想象力丰富,时刻都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如果让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单独较量,美国人一定会胜出。但是日本人也不差,他们是坚强而又韧性十足的。日本人很注重集体的力量,他们能为了团体和国家的利益,无论牺牲什么都会在所不惜。如果让10个日本人和10个美国入进行较量,也可能会不分伯仲。但如果让100个日本人和100个美国人较量,我相信日本人会略胜一筹。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在网上很热门的一个段子:日本人喜欢玩围棋,可以为了整体利益和最终胜利而不惜牺牲局部棋子;美国人喜欢桥牌,并肩作战,紧密合作组成联盟一致对外,利益均分,公平竞争;而中国人,喜欢玩麻将,盯着上家,卡死下家,自己不和也不让别人和,容易窝里斗。的确这样子,在中国公司里,里面的员工绝大部分都希望公司整体的利益好,但他们也不想看到本来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同事突然创造了高效利益,从此平步青云,所以中国人喜欢窝里斗,很难真正意义上的同心同德。也许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都强调自己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团队,但实际上,里面还是有很多人际关系上的小矛盾。我不知道自己公司的团体究竟是一个真正的团队还是一个各自打着小算盘的群体,但我们肯定是正在往团队方向发展的。
一个“团队”是团体还是群体,这取决于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取决于管理层的正确领导,所以说一个公司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书本接下来也介绍了规制、伦理、分权、短板、逆向、简单、守弱、牺牲、标杆、赏识、中肯、怀柔、超限、对立、责任等法则,下面我就牺牲法则里的“‘渔王’为何失败了”和“放开你手中的雄鹰”两个小故事谈谈自己的见解。
“渔王”故事说的是渔王捕鱼技艺精湛,但他的三个儿子却非常的平庸。渔王从孩子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教起,手把手教他们怎样织网才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才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才容易请鱼入瓮,怎样识潮汐,辨鱼汛等,但他的儿子们捕鱼技术却比不上一般渔民的儿子。而“放开你手中的雄鹰”故事讲的是主人让幼鹰和鸡一起长大,那只鹰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鸡,丧失了飞翔的欲望。等到鹰羽翼丰满时,主人绞尽脑汁也无法使鹰飞起来,无奈之下,主人把鹰扔下山顶,结果那只鹰在坠落的慌乱中拼命扑打翅膀,终于飞了起来。
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朱熹有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体想要健康就必须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一个企业想要健康长远地发展,也必须要培养和储备一批青年人才。渔王的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要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体验捕鱼才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放开你手中的雄鹰”的故事则正面地告诉我们,鹰也要经历坠落才重拾飞翔的技能,我们企业培养人才,也要给年轻员工适当的平台才可以,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捕鱼的机会。由此,我还联想到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工人走夜路回去,夜路要经过一片坟墓,结果不小心他跌进一个坑里面去,不管怎么爬,他都爬不上去,最后他决定放松一下,等天明有人经过了再向他人求助。可过了一段时间,工人半睡半醒之间听到“嗵”一声,一个醉汉也掉了下来,醉汉双手乱抓,也企图爬上去,工人不忍看他白费劲,就冷不丁地说了一句“不可能的,人不可能从这里爬上去”,谁知话音没完,醉汉尖叫一声“鬼呀”,一下子从坑里面蹿出去了。从这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人总是要到了紧要关头才会潜力爆发的。所以,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放开手脚,也要给他们适当的压力,制造机会给他们好好表现,相信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员工的表现一定会超乎你的想像。
不仅是牺牲法则,我从赏识法则、怀柔法则、中肯法则里还学到了管理中的一种中庸态度,这和儒家的中庸哲学是相契合的,相信这对我在以后的管理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好处。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我以为,以书为镜,可以正观念、知进取、明方向。管理是一门大学问,日常的工作是我们的实践,但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而《如何管,员工才会听 如何带,员工才愿干》刚好给我充了一次电,这感觉真好。
第二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范文模版]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1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分析、专家支招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一、要爱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拉近彼此的距离
教育是一门学问,你千万不要把孩子当花花草草来养,喜欢叫他怎样就怎样。尊重也是必须的,跟她说话时,请蹲下,和他平视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同样要求他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现好,或者受伤了,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当老师要爱孩子,作父母要爱子女。常常给孩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爱,也增强了他的信任感。所以说爱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知道,天才都是夸出来的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要懂得“倾听”
老师和父母光会察言观色还是不够的,你还必须用心的倾听孩子心中的话。即使那段话又臭又长又难理解,对你来说或许很幼稚或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你也必须洗耳恭听,那样孩子才有被“接纳的”感觉,才会把你当知己朋友,以后也才能跟你一五一十的打开天窗说亮话。心里有什么事才会主动找你排忧解难。也才会听取你所说的话。
四、放下你的架子,尊重孩子
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尊重、欣赏的最大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老师和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耐心与尊重。
总之,要让孩子愿意听,就必须学会如何爱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如何赏识孩子。本准备简单的看看,却越看越觉得有滋有味,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是每一个做父母和做老师的都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老师要能说会听,及时沟通,消除隔阂,清扫孩子内心的尘埃,帮助孩子营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2暑假里我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一教育书籍,此书主要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为方向,针对现在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剖析,如并指出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的一本书。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读了此书受益颇多。
这本书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两个主题,综合教育专家的建议,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鼓励孩子自立。
4.表扬,不要贬损;批评,不要伤害。
书中结合家庭教育的典型问题,阐述了完美亲子关系的本质规律和关键点,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操作性建议,让那个父母切实掌握这些技巧,并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其提供的互相尊重而又切实可行的沟通方法,仿佛一把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要是,能指引我们切身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让成人俯下身子进入孩子的世界,掌握沟通技巧,建立完美的沟通形式,让孩子在引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此书我认真进行了思索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做了总结:
一.学会了解、聆听、体会并接受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他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那么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学会全神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用“嗯”“哦”“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则必须受到限制。比如,动手打人。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比如,大声吼叫,撕纸等,最和蔼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给他纸笔让他把愤怒画下来,乱写乱画都可以。
二.用合适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所谓语气“恰到好处”就是说,老师要将商量、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没考好时,如果老师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怎么就考这么点成绩!”会让孩子觉得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被人贴上了“笨”的标签,什么自信心都会受挫。如果换上一种柔和、鼓励的语气:“怎么就考了这么点成绩呢?”就表示潜台词是“没关系,咱们来找找原因,下次好好考。”这么做的时间长了,就算是再没自信的孩子,慢慢也会信心倍增。
三.学会赞赏孩子
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孩子对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赞赏是激发孩子内心张力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力。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所以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成人,特别是家长、老师的关注和赞赏。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赞赏孩子是促使他们能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教师赞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
在赞赏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
1.确定你的赞赏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你表扬一个三岁的宝宝“看到你自己刷牙我真开心”,他会很开心。但是对十几岁的孩子这么说,就会让他感觉到被羞辱。
2.避免触及他过去的弱点或失误。要尽可能用一中纯粹赞美的方式,表达在关注孩子时发现的他们的优点。
3.过度的赞美可能会扰乱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积极
4.当用“描述”表达你对孩子的赞赏时,孩子可能会重复不停地去做这件事。
赞赏是把双刃剑,要有选择地用。有时候在最不可能赞赏的时候赞赏孩子,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孩子做了错事,不去责骂孩子,而是提醒他们以前值得赞赏的行为。
四.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误导客观认识。
轻易的对孩子做出负面评价,不仅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受,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总之,读了这本书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指引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3对基础差、习惯不良的学生,我会有种怜惜。他们也想学习好、头脑聪明、人见人爱,可是学习上却比别人慢一拍;他们也想及时完成作业,不打架、不惹大人生气,可是总是管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头脑。病症表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实际在家长身上。想到这些家长,我脑海里浮现最多的就是一张张焦急、无奈、恨铁不成钢的面孔。交流时,往往我还没说几句,家长们就迫不及待的如祥林嫂般唠叨孩子的不是,最后以老师,您使劲打结束。遇到这样的,我就推荐他们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
这本书内容非常具体,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场景组成的,通过正反两种互动方法的对比,让家长懂得如何做、怎样说才是有效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长要了解,孩子说一些话时,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话会伤害激怒孩子,什么样的话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平静下来。例如对于一些爱发脾气的孩子,对家长提到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会得到安慰与理解,沟通更容易进行。书中有小练习,可以训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现实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忍不住掺杂发泄的情绪,想到哪,说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说。与后进生家长交流时,我总是一再强调:回家不要打骂孩子,关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孩子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如果觉的要发火了,赶紧走出去,缓和情绪。书中多次提到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去体验家长用不同态度说的一些话,对孩子心理感受的影响。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有喜怒哀乐、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们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适用于与所有人之间的交流。
第三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冬去春来,阳台上的茶花如期开放了。但令人遗憾的是花势大不如往年,花朵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却不尽人意。这可能是前阵自己正对它疏于管理,浇水太少的原因。望着有些尚未开放就以及凋零的花朵不禁感慨:养育孩子难道不是和养花一样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不曾用心,不曾付出,不曾给他成长中所需的养分,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浅显易懂,操作性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感悟很多,同时也遗憾多,自责多多,因为平时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自己犯下了许多和书中其他父母常犯的错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决定改掉自己的陋习,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如果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一味在乎自己的感受,就无法和孩子产生共鸣,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废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并和孩子产生共鸣,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心情了解他的感受。厌恶的表情,不屑的态度,训斥的语言都能伤到孩子稚嫩的心灵,使孩子变得和我们对立起来,那孩子永远会是我们甜蜜的负担,是我们永远打不赢的对手。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要求,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赞美,拒绝无效的惩罚和暴力。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另外,此书有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和孩子建立起能够
愉快交流的平台,非常实用、有效,相信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努力,孩子和我们都会进步的,就让时间来见证吧!
孩子的心田时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播种了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作为播种者的父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来推脱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无论你另外方面多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孩子教育上的缺失。
期待我们的提升,期待孩子的进步,也期待来年的茶花开得更艳丽!
第四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我首先想到了我的学生:“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其实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也常听到类似的牢骚,孩子不听话,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家庭里的火药味是越发浓烈了,可问题却还是解决不了。孩子的不听话真的让无数家长和老师为此烦恼、头痛不已啊!接着我又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吃饭时把饭弄得满桌子、满地都是,还故意用手指捻平;不要玩水弄湿衣服,偏偏一天里得换掉5套湿衣服;见到熟人就是不叫叔叔阿姨;玩好玩具就是要到处乱扔,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怎么说都不听。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吃惊。原来这本书说的是一种让孩子可以听话的神奇语言,这种爱的语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我们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和忠告。那么这种语言该“如何说”“怎么听”呢,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代替惩罚的方法;
4、鼓励孩子自立;
5、恰当地赞赏孩子;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0种技巧,并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做到游刃有余。
其中的“欣赏孩子”给我的感触最深,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的最大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首先,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孩子。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
其次,以发现的目光欣赏孩子。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孩子间的禀赋品性也是各不相同,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就应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缺乏自信时,我们教师要鼓励其点滴进步,帮助他树立信心,而且,对于不同的孩子,也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挖掘他们身上微小的闪光点。
第三、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孩子。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制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孩子的“破坏”行动。要宽容孩子的过错,允许孩子尝试错误、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全神贯注地倾听,学会了解、体会并且接受孩子的感受,不要想当然的否定它。如果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当我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有时,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那完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结果,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让孩子自己成长。
以理 服人,以德服人
我觉得不能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应该多给他们鼓励~一方面是工作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时候的叛逆心理很强~你应该考虑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在紧张的关头~适当活跃一下气氛~搞个野外大放松也是不错的~管理方面一方面自己应该注意学生的休息状况~疲劳程度~一方面关注学生成绩方面的波动~多做沟通~还可以找一些负责的班干部来参与~可以更好了解情况~最好不要把差生撇到一边~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应该个别调动座位~形成互补~不能大面积调~会让他们感觉到学习.
第五篇:《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由于工作和家庭教育双方面原因,近期我读完了《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
书作者是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他们是享誉国际的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一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让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地发展。为了建立这个快乐沟通的平台,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站在教师的角度,《怎么说,孩子才会听》里的观点很值得作为教学借鉴。例如: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等等。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寒,恶语伤人六月寒。获得教师的赞美和肯定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人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被激发出来,教师的宽容与体谅应该胜过批评千万倍,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学生心中充满温暖,温暖就是前进的动力,一句关切的问候,会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佛山新闻频道播出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佛山剪纸大师陈有才的徒弟饶宝莲,她说她在学习中是一位中下生,读书四年来从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在一次美术课中,一位代课的老师突然举起她的画说:“大家看饶宝莲同学的画,画得多认真,多好,大家要向她学习。”,就是那一次的表扬,改变和影响了她的一生,用她的话来说,如果不是那位老师几句激励的话语,她不会走到今天,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因此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改变和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师生关系搞好了,那么你在教学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你所教的学科,你的教学成绩就会十分显著。
此外,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作者的科学之处:作者通过大量模拟日常情景和问题、紧扣主题的说明、配套的练习题目以及别出心裁的卡通漫画,形象地展示了各种说与教的要领,传授给读者六个方面的30多种实际技巧。所有这些技巧都可以嫁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来,进而形成一套适用于课堂教育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都是美国教育家,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位居西方文明的巅峰,公民素质普遍比较高,社会的教育风气和教育环境相对理想,作者也不可能针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教育进行研究。“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本身隐含着另一个命题“说什么,孩子才会听”,“说什么,孩子才会听”这个命题又承托了诸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气等诸方面社会信息,恰恰也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学生家长最感慨的问题。
孟母三迁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成功的教育不仅需要老师、家长,还需要营造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与社会氛围。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经济与实力不断上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却呈现了下降趋势。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塑化剂曾几何时充斥于市,每一样无不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每一种无不在孩子们的心坎里刻上深深的烙印。
为什么我们没有微软和比尔·盖茨,没有苹果和乔布斯,很多人在责怪我们的教育制度培养不出成功的少年天才,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在盗版横掠之下,既然“可日可乐”都能够横行于市,谁又会花大力气去创新“可口可乐”呢。
有的人把药家鑫事件归咎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失败,我认为该观点有点浮躁。教育不仅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不能指望学校像工厂一样,把孩子当成原料一样送进去,出来就是一个合格的产品,把教育的责任百分百地交给学校。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一书里就提到,美国的家长都很负责任,他们能为了孩子参加家长研讨班,和学校一道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可是我们国内却几乎没有这样的培训机构,如果有估计也很少有家长能拿出时间去参加,能多看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的家长可能已经很棒了。
在传统的儒家体系里,“书香门第”一词里蕴含着传统教育的玄机:在读书人是吃香的、受尊重的环境下,这家的门第自然就能延续下去。知行合一,是儒
家教育的至高境界,以道德来指导生活、以知识来取得成功,这是我们儒家的传统精粹。我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还在于知行合一并未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孩子们懂得一定的知识和道理,但却不能正确地用之指导生活,却能通过逆反和偏门来得到相对认同感,这和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
很高兴看到中央政府把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改善生态与生活环境、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等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这使得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得到了政策上的长远保障。
尤其作为一名佛山市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学校的教育与行政管理把文明佛山、幸福佛山、智慧佛山这一市政府的宏伟构想对接起来,就像“孟母三迁”一样,使孩子们能最先听到主流文化的声音,使他们在成长中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大以后还我们一座更美丽的城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我们的教育工作里,“怎么说”很重要,但“说什么”更重要,这是我读美国教育书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一书后更坚信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