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推荐《我喜欢的体育明星》教案
《我喜欢的体育明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搜集体育明星的资料,并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介绍这些体育明星身上发生的故事。
能力: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从体育明星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情感目标:围绕话题,讲清楚喜欢体育明星的原因,以及从他们的故事中受到的教育。
教学重点
搜集体育明星的资料,并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介绍这些体育明星身上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从体育明星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教学方法
分组教学法,教师指导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
2.学生课前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资料,课上小组汇报,交流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奥运会上,每当有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都会在会场上空飘扬起运动员所在国家的国旗。当成千上万的人为他们鼓掌、喝彩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崇拜他们?这些体育明星有怎样的吸引力?
2.出示体育明星图片。如:姚明、邓亚萍、刘翔、球王贝利等。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
(一)课前分组,布置任务。
1.给班级同学分组,每10人一组,共分成四组。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每组选出一个大家共同喜欢的体育明星。3.商定之后报告给老师,安排任务。
4.每组成员共同努力,搜集选出的体育明星的资料。5.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汇报,汇总,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6.全班同学认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
(二)汇报选出的体育明星。
1.第一组汇报,选出的人物——姚明。2.第二组汇报,选出的人物——邓亚萍。3.第三组汇报,选出的人物——刘翔。4.第四组汇报,选出的人物——球王贝利。
(三)搜集资料,学生汇报。
1.第一组汇报。
姚明资料:(1)姚明,1980年生于上海市徐汇区,祖籍吴江震泽。中国篮球运动员。(2)1998年4月,他入选王非执教的国家队,开始篮球生涯。2002年,他以状元秀身份被NBA的休斯敦火箭队选中。2003年至2008年连续六个赛季入选NBA西部全明星阵容。(3)2009年,姚明收购上海男篮,成为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老板。2011年7月20日,姚明正式宣布退役。2013年,姚明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4年6月,参加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客串嘉宾。2015年2月10日,正式成为北京申办冬奥会形象大使之一。喜欢姚明的原因:(1)姚明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采。(2)姚明的人生很成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给我们照亮了前方的路。
2.第二组汇报。
邓亚萍资料:14个世界冠军;4枚奥运会金牌得主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喜欢的原因:(1)喜欢邓亚萍身上的那股不服输的精神。(2)喜欢她的顽强拼搏,越挫越勇的精神。(3)邓亚萍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体育精神,这种高度值得我们敬仰。3.第三组汇报。
刘翔资料:刘翔,1983年7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栏运动员。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秒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得冠军。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保持13年的世界纪录夺冠。2012年6月,世界110米栏排名第一,刘翔时隔五年后重登榜首。
2012年8月7日,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刘翔因伤结束奥运比赛。2015年2月3日,刘翔担任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推广大使。
喜欢的原因:(1)刘翔被称为“飞人”。(2)刘翔是是中国田径赛场上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4.第四组汇报。
贝利资料:贝利1940年10月23日出生在巴西的一个贫寒家庭,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足球明星之一,被喜爱他的人尊为“球王”。在足球生涯中共攻进1281个球,四次代表国家队出战世界杯,三次捧得世界杯(第6、7、9届)。1980年被欧美20多家报社记者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首,1987年6月他被授予国际足联金质勋章,1999 年被国际奥运委员会(IOC)选举为“世纪运动员”。
喜欢的原因:(1)球王具有精湛的球艺,在刚刚学过的《“足球之王”贝利》中,贝利在球场利落的动作,使我们佩服。(2)球王的魅力迷倒了世界各个角落的球迷,两国交战,能为看他的比赛而停战,可见他的魅力不一般。
(四)针对各小组汇报的情况,学生补充或谈感受,自由发言。
1.了解了这些体育明星,我明白了他们成为光鲜亮丽的明星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取得的,都是经历了艰辛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值得我学习。
2.这些体育明星和一般的明星不同,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勇往直前,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三、练习
用自己的话叙述下面的故事。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罗)来自葡萄牙的大西洋美丽海岛马德拉岛。和与他名字差不多的两位巴西球星罗纳尔多和罗纳尔迪尼奥一样,C罗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迪尼斯·阿贝罗是个花匠,同时在一家小型俱乐部里管理设配,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的父亲因为崇拜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而给他起名罗纳尔多,不过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崇拜里根的原因是当年看过一些里根出演的电影。
C罗的父亲对足球的喜爱影响了年幼的C罗,当年在自家后院一直踢的那个足球是他形影不离的朋友,“说真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爱它,但我就是这样。”C罗这样说。可是并不富裕的丰沙尔并没有多少合适的场地踢球,“我非常容易就会开心——在圣诞节,在我的生日,我最想得到的礼物都是足球。在那些日子,虽然我们家没有钱,但如果我能得到一个球,我就很高兴。我总想得到手工缝制的足球,因为它们能踢很久。我有自己的球场,是水泥地的,那就是大街。我总是在踢球,有时候还逃学去踢球。”他开始变着花样的过人,而且学会了永不服输,“街上踢球的孩子都比我更大,我只能晃过他们才能继续前进,当然他们经常把我推倒或是铲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挑衅,你不能服软,必须站起来,然后用足球击败他。”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块球场,C罗依然做着同样的事情,一次次被对手铲倒,一次次爬起来继续突破。
四、总结
本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不仅近距离的了解了一些体育明星,我们更从他们身上吸收了很多精神营养,使我们在以后的路上更加奋勇向前。同时,这样的课堂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对我们终生都是有益的。
五、作业
1.搜集你喜欢明星的励志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摘抄一些励志名言,激励自己。
六、板书
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第一组:姚明
第二组:邓亚萍
第三组:刘翔
第四组:球王贝利
第二篇:我喜欢的体育明星教案
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搜集体育明星的资料,并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介绍这些体育明星身上发生的故事。
2.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从体育明星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话题,讲清楚喜欢体育明星的原因,以及从他们的故事中受到的教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搜集体育明星的资料及图片(请学生尽可能用具体事例来讲讲体育明星的故事)。
2.教师准备相关的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导入。
奥运会上,每当有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都会在会场上空飘扬起运动员所在国家的国旗。当成千上万的人为他们鼓掌、喝彩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崇拜他们?这些体育明星有怎样的吸引力?
2.分组交流。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让学生就自己查找的关于体育明星资料及图片,在小组内交流,谈感受。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荐两名同学在班上发言。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讲,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教师在一旁聆听学生发言,适时指导学生谈谈: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位体育明星?
(2)教师运用媒体出示准备好的事件资料(尤其是奥运会资料,如:姚明、刘翔、刘国梁、陈中和……),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3)说说自己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想看到哪些体育明星。
4.总结与展示。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及图片,在班级互相传阅,促进集体交流。
记一次体育比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员和观众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将场面写细致,做到有详有略。
2.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选取体育比赛中的精彩瞬间、感人镜头,通过语言文字再现情景。
2.训练学生正确评价和修改习作的方法、能力。
〔教学时间〕
2~3课时。
〔操作要点〕 1.导入。
在体育课上,你参加过什么体育比赛?在电视机前,你观看过哪些体育比赛?你觉得哪次比赛给你的感触最深?先静静的想一想,然后给同桌讲一讲。
2.明确习作要求,提示写法。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文要注意什么。
(2)根据要求,想想我们能写什么,该怎么写?
第一,启发思考:哪次比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第二,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哪些情景使你记忆犹新?运动员的动作、表情、语言如何?观众的表现如何?
第三,体会《“足球之王”贝利》第3段的写法,想一想,该把比赛中的哪些情景写详细、写具体?
第四,如果是你参加的比赛,你的心理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是你观看的比赛,比赛过程中你的心情又如何?
第五,列一个写作提纲,标注出该详写的部分。
3.学生习作。
4.指导修改。
(1)指名朗读习作。
(2)师生评议。
先请学生根据提纲说说习作写的是什么,准备把哪些部分写细致。然后读习作,先自己评价,觉得文章哪部分写得比较满意,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再请其他同学评议,老师引导。要注意避免记流水账,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注意详略。
(3)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我修改。
(4)誊清习作。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地平线》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1)“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2)“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1)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2)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
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1)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2)“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3)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4)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1)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2)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3)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摸瓜
摸 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 摸瓜经过
往回送瓜
请我们吃瓜
乡情淳朴人情浓郁
第五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苦
练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陈招娣的两次罢练,最终又继续加练的过程中,体会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精神。
3.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
4.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的揣摩,体会陈招娣为什么能在两次罢练后重新加练,感受陈招娣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
“教学准备”
中国女排的经典比赛实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铺垫,导入课题。
①播放女排比赛取得胜利的实况(节选)。
②胜利是喜悦的,然而在这喜悦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艰辛?
③板书课题:苦练。怎样的练习,才能称得上苦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全文。
①自学生字,通读全文。
②边读边思考,文章围绕‚苦练‛二字,写了什么事?
③汇报初读收获,让学生在交流中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①默读课文,课文哪些地方给你很深的印象?
②抓住重点语句做批注。
③陈招娣为什么要加练?
④加练过程中,陈招娣为什么会两次罢练?又继续加练,是什么力量支撑她终于完成了训练任务?
⑤如果你和陈招娣的队友一起在旁观看她的加练,你有什么话想说?
⑥细读陈招娣的种种表现,你能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一位运动员?
教学时,要让学生运用浏览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边读边做批注,并能有一定速度。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
四、体会细节,领悟写法。
可以启发:课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积累内化。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朗读课文。
(2)透过我们课前看到的比赛,你觉得陈招娣成功的背后究竟经历了多少次这样的‚苦练‛?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猝‛不能读成‚粹‛和‚碎‛的音,注意比较。
要求写的9个字应该安排课堂的时间来写,注意写好‚袁、惫、毅‛等笔画复杂的字,强调学生书写习惯。
生先观察、交流、再练习写字。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为什么?
①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径直)朝门口走去。
②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翻滚)着。
③她感到满肚子的委屈(委曲),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服又径直(径自)向门口走去。
先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三、语文实践。
收集资料,了解袁伟民、陈招娣其人,了解目前的陈中和和中国女排,进而了解中国女排的辉煌成绩及带给我们的种种启示。
教学反思:
2体育颂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字形、字义。积累文中好的词语。
2.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抓住各段领起句,把握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2.引导正确领会体育真正的内涵,认识现代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以29届奥运会导入,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伴你成长的拓展阅读)2.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查阅的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相关资料并做简要的介绍。(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正字音《伴你成长》1 4.理解字义《伴》2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体育颂》,在朗读过程中融进你们对于体育的切身体会和美好联想。圈点勾划出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3.默读课文,理清层次,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分为三部分。4.自由的朗读课文,试一试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课文,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应用高昂、激越、赞美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5.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6.学生自由的朗读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准备在班在交流你的体会。
三、板书设计
1〃力与美
2〃精神内涵
3〃促进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品读体验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体育的,写出内容提要。
(从以下九个方面赞颂体育的: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2、体育能塑造美丽。
3、体育能体现正义。
4、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
5、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
6、体育能给人带来乐趣。
7、体育能增强体质。
8、体育可以推动进步。
9、体育可以促进和平。)
2.反复朗读课文将未能理解的段落或句子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如:(1)‚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受难者激动不已‛。受难者为何激动?(体育给地球和全人类带来希望的阳光,带来生命的活力)
(2)‚体育向暮年人微笑致意‛的含义是什么?(同上)(3)为什么说‚体育就是培养人类的沃地‛?(体育能增强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躯体,对于民族振兴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3.感受本文的写作亮点。
(1)语言隽永,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如‚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2)拟人和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具体、形象、生动,一气呵成、有气势。
(3)运用第二人称,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而意浓。
三、拓展延伸
1.总结 :这首散文诗热烈歌颂了体育,阐明了体育的内涵,揭示了体育对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练习巩固 模仿本文散文诗的形式,结合自己对‚幸福‛的切身体验写一小段文字歌颂幸福。
四、作业设计:《伴你成长》巩固运用题
五、板书设计
体育颂
力与美
精神内涵
正义、勇敢、荣誉、快乐 促进作用
健康、进步、和平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 一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马拉松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了解马拉松赛跑的由来,明白人们称运动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的真实含义。
3.深刻体会雅典英雄菲迪皮茨的爱国精神。
4.认识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从对课文的朗读中,体会人们称马拉松运动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的原因。
“教学准备”
马拉松赛跑比赛图片、古希腊地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①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马拉松赛跑图片,学生观看图片,说说图片上的人们正在进行一场怎样的比赛?你知道的马拉松赛跑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请学生对照学校操场的长度心算一下,跑完马拉松全程,相当于围绕学校跑道跑多少圈?
②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③细读品味,感悟交流。
再细心默读课文,文章中写了菲地皮茨几次奔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奔跑的?你从对菲迪皮茨奔跑的描写中,感受到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一边默读,一边做批注,读完以后,全班交流自学收获。
④回归整体。
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马拉松赛跑的优胜者,为什么能被称为‚最伟大的运动员‛?
2.积累内化。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马拉松的由来。
(2)诵读课文第5自然段。
3.迁移练习。
(1)文章中哪些四字词运用得好?尝试着用其中的四字词说一句话。
(2)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安排了长跑比赛项目,人们在纪念菲迪皮茨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拓展延伸。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马拉松的相关知识,可以是马拉松冠军的事迹,可以是马拉松比赛的盛况……
第二课时
‚足球之王‛贝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文章对贝利精湛足球技术的描写中,感受足球魅力,了解贝利为巴西建立的绝世功勋。
3.认识2个生字,抄写文中细致描写贝利带球连过十人的精彩场面的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贝利为‚足球之王‛。
“教学准备”
贝利相关图片(最好能收集到贝利带球连过十人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①出示贝利图片或视频资料,请学生介绍贝利其人。
②人们称贝利为‚足球之王‛,用你自己的话来称赞他的话,你会怎么说?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文第一段。
(2)自读课文,感知全文。
①贝利精湛的球艺和高尚的体育道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默读全文。
②想一想,课文通过几件事来说明贝利无愧是‚足球之王‛的?
(通过默读,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读有所获。)
(3)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①再读课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贝利的‚足球之王‛的风采?
②抓住重点语句边读边做批注。
(4)交流收获,总结全文。
①你对文章中的哪些语句印象深刻?
②如果你是拉拉队的一员,你会在看台上写出一条怎样的标语支持贝利?
2.积累内化。
我们也写过不少体育比赛场面的文章,从课文对贝利带球连过十人的精彩描写中,对我们写体育比赛场面有哪些帮助?
3.拓展延伸。
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感受足球比赛过程中球员、观众的不同表现。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搜集体育明星的资料,并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介绍这些体育明星身上发生的故事。
2.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从体育明星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话题,讲清楚喜欢体育明星的原因,以及从他们的故事中受到的教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搜集体育明星的资料及图片(请学生尽可能用具体事例来讲讲体育明星的故事)。
2.教师准备相关的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导入。
奥运会上,每当有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都会在会场上空飘扬起运动员所在国家的国旗。当成千上万的人为他们鼓掌、喝彩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崇拜他们?这些体育明星有怎样的吸引力?
2.分组交流。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让学生就自己查找的关于体育明星资料及图片,在小组内交流,谈感受。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荐两名同学在班上发言。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讲,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教师在一旁聆听学生发言,适时指导学生谈谈: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位体育明星?
(2)教师运用媒体出示准备好的事件资料(尤其是奥运会资料,如:姚明、刘翔、刘国梁、陈中和……),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3)说说自己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想看到哪些体育明星。
4.总结与展示。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及图片,在班级互相传阅,促进集体交流。
教学反思:
语文七色光 一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语。
2.积累成语,能做到正确书写,不写错别字。
3.掌握‚被‛字句、陈述句、反问句、转述句的规律,学会运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
4.积累有关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名言、体育的趣闻、体育故事等,动手办手抄报。
“教学重点、难点”
1.成语的积累与书写。
2.积累体育格言,开展办手抄报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名言、体育的趣闻、体育故事等。
“教学过程”
1.练。
(1)辨别多音字,并在横线上注音。
(2)你能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吗?
先让学生动笔填一填,然后根据学习小伙伴的提示总结规律。所写的这些字容易写错,再补充一些类似的词语做一做。
可以补充的词语:
(3)按要求改写句子。
先让学生读一读句子,再改写,改写后再读一读。其中,改转述句是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摸清规律。
第1题:地质队员的眼睛被风沙遮住了。
第2题:书籍是我们的好老师。
第3题:小明说他的身体不舒服,让我代他向老师请假。
2.日积月累。
(1)请学生读一读栏目中的两条名言,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体育格言和谚语。
教师可以补充: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第二课时 1.知识窗。
(1)请学生自读这则知识短文,读后说说古代奥运会的情况。
(2)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奥运会的知识。
(3)说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以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准备
等方面引导交流。
2.大家一起来。
学生明确要求 动手完成 交流展示
第三课时 单元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读拼音,写词语
lián xì xiāo sè xiān yàn hè sè cù yōng
()()()()()
chèn yī yōu yù zī sè fú shǒu huí guī
()()()()()
wǎn rú yú shù bīn fēn xūn hēi fèng quàn
()()()()()
cháo tíng yà zhōu fēi é qià tán wēifēngzhàqǐ
()()()()()
2.读词语,选正确读音。
藕秧(yāng zhòng)姊妹(jiě zǐ)徘徊(huí huái)
树荫(yìn yìng)庇护(bì pì)炫目(xuān xuàn)
荇藻(xíng xìng)和煦(xù zhào)参差(cēn shēn)
3.比一比,然后组词
联()萧()褐()簇()瑟()苏
连()肃()喝()族()琴()科
衬()姿()洲()鹅()乍()全
衫()资()州()蛾()诈()科
庭()熏()奉()榆()碗()网
挺()重()捧()愉()宛()
归()滨()蔬()聚()砭()
规()缤()疏()骤()泛()
4.补充词语
夜()()日()()奋战()()锦簇()()胜收
春寒()()()有()有 五彩()()()()烈烈
()至如()远()重()()笑()开()高()爽
()()辉映()山()野 无()无()()()相宜
5.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愁眉苦脸--模糊--勇敢--
平平淡淡--含糊--凄凉--
6.下面句子中的引号起什么作用,请你天道括号里。
①表示引用的部分。
引号的作用 ②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③表示讽刺和否定的意思。
(1)‚红花需要绿叶扶‛,一般情况下我们这样说,而这里的情况却正好相反,那些深绿色的松叶倒要红花来扶,才能突出它的郁茂和()
(2)假如你登上这里最高的山峰‚鬼见愁‛向前望去,下边西南山坡上所铺开的一片红叶所展望的,不就是浓浓的‚艳阳天‛吗?()
(3)这伙骗子恬不知耻地自封为‚理论家‛。()
7.改写句子
①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雪花。
缩句:。
②这一点韧性,同庭院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改为陈述句:。
二、阅读感悟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的日子里,从朝霞初起到夕阳西下这整段时间,它们(),会向空中反射出种种()的色彩。‚()‛,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这样说,而这里的情况去正好(),那些(),才能突出它的()和()。红叶和青松,在这种特殊的场合相互衬托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在这种季节,这景象大概是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
(二)阅读拓展 教学反思:
记一次体育比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员和观众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将场面写细致,做到有详有略。
2.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选取体育比赛中的精彩瞬间、感人镜头,通过语言文字再现情景。
2.训练学生正确评价和修改习作的方法、能力。
1.导入。在体育课上,你参加过什么体育比赛?在电视机前,你观看过哪些体育比赛?你觉得哪次比赛给你的感触最深?先静静的想一想,然后给同桌讲一讲。
2.明确习作要求,提示写法。(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文要注意什么。
(2)根据要求,想想我们能写什么,该怎么写?
第一,启发思考:哪次比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第二,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哪些情景使你记忆犹新?运动员的动作、表情、语言如何?观众的表现如何?
第三,体会《‚足球之王‛贝利》第3段的写法,想一想,该把比赛中的哪些情景写详细、写具体?
第四,如果是你参加的比赛,你的心理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是你观看的比赛,比赛过程中你的心情又如何?
第五,列一个写作提纲,标注出该详写的部分。
3.学生习作。
4.指导修改。
(1)指名朗读习作。
(2)师生评议。
先请学生根据提纲说说习作写的是什么,准备把哪些部分写细致。然后读习作,先自己评价,觉得文章哪部分写得比较满意,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再请其他同学评议,老师引导。要注意避免记流水账,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注意详略。
(3)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我修改。
(4)誊清习作。
3春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感受春的活力与作者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情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与准确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和读一读有关描写春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交流。
2.教师可以准备朗读的配音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本课的教学导入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展开。一是从作者导入,师生互相交流对朱自清的了解,以此导入阅读;二是从时令和季节入手,调动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引入课题;三是从阅读积累入题,在诵读有关‚春‛的诗文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仅举一例: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生花妙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如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师生齐诵)。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描写‚春‛的美文,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读时要注意,要眼到、心到、口到,有些比较长的句子,在初读时要多练习读一读,断句要合理,必要时老师适当指导,给学生作示范朗读。
3.整体把握。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提出问题:课文从几方面写出春天的脚步近了?重点描绘了什么景物?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先写‚盼春‛,接着用细腻的笔触‚绘春‛,最后充满激情地‚颂春‛。在这三个方面中,重点是‚绘春‛,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
4.细读品味。
按照描写顺序,引导细读品味。即类似语文讲读课中的‚工笔描绘法‛,引导学生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读出味。
可以这样引导:
品读‚迎春‛(第1自然段)。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到来?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呢?
品读‚绘春‛(第2———7自然段)。可以具体引导学生体会‚春草图‛和‚春花图‛,由扶到放,体现这样的过程:读———学生自由读或指名读课文,问———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品———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分析,谈感受,读———朗读,读出蕴涵的情感,在读中想象。
品读‚颂春‛(第8、9自然段)。抓住‚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娃娃和青年‛这一问题,体会作者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使春意越来越浓,春意催人。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都不能轻视朗读,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⑤领悟表达。一是可以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二是引导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使学生明白要细致观察事物,用自己的身心体察事物,让自己的心与物融为一体。
⑥诵读全文。可以用多种形式展开诵读,如配乐朗读、齐颂、分段轮颂等,在诵读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体会,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第二课时
1.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揣摩课文思考练习2中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除这两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句子。
2.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识字要读准‚擞‛的音,不能读成翘舌。本课要写10个字,要强调书写习惯,写正确,写端正,写美观。
(2)相互检查背诵课文的第1至4自然段。
(3)读课文节选,做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①照样子,摘录词语。
甜味儿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繁花嫩叶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②摘录句子。从文中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各一句,抄在下面。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婉转‛的意思是()。
④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⑤读节选第1段,想想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画出作者联想的部分。
3.实践活动。
课外查找与春天相关的资料,读一读,背一背:
(1)写春天的成语;
(2)写春天的古诗;
(3)写春天的现代诗歌和散文。教学反思:
4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以从前文《春》学习导入,也可以从课题导入: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大自然是最美的诗?
二、整体感知。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对大自然分别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三、细读理解。
引导学生细读理解课文,要注意三点:一是作者在不同时期看到的自然之景,二是由景而生的特殊感受,三是学生对作者感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时,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展开。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填写表格:
第二步,品味句子,指导朗读。
读第1、2自然段,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对自然的感受。读第一句‚我小时候虽然贪玩,不爱念书,但对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酷爱‛是什么意思?从‚发乎自然的‛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看到天上变幻的白云联想到了什么?在风烟清寂的郊外和箫笛声声的夜晚,作者的心情又怎样?你也曾有过作者这样的感受吗?在学生理解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重点指导朗读。注意朗读的形式,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还可以让学生想象读,在读中产生联想,在读中唤起体验。
读第4自然段。先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由海想到了生命的壮阔,想到了世界的美丽。然后引发学生想象晓雾弥漫中的海的诗情画意。最后指导朗读,读出激昂的情感。
读第5~7自然段。‚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理解后指导朗读。
第三步,再扣课题,回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心灵变化历程。可以先提出问题: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朗读全文。可以告诉学生:作者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还可以朗诵作者的一首诗,如《我生命的流》:我生命的流/是海洋上的云波/永远的照进了海天的蔚蓝无尽。
我生命的流/是小河上的微波/永远的映着两岸的青山碧树。我生命的流/是琴弦上的音波/永远的绕着那松间的秋星明月。
我生命的流/是她心泉上的情波/永远的萦着她那胸中的昼思夜潮。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
课文《春》和本文都是景与情紧密结合,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春》侧重于对景物的描绘,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在美丽的景物之中;而本课也写了景物,但在感情的表达上则是直接抒发,这又是一种表达方法。
二、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背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不多,注意‚犀‛的读音。要注意写字的指导,特别是课文中容易写错的字要重点指导,如‚酷、秩、箫、蒸‛等,强调学生的写字习惯。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晓雾弥漫)的海
()的海
()的海
()的海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实践活动。
观察自然中的一景,写写自己的感受。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 二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向 往 绿 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
3.认识4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可以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彩色挂图以及优美的轻音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剪辑制作类似本课所描绘的绿色之景的录像片或简单的动画片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梳理内容。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作者的观察行踪来描写绿色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带着‚作者为什么特别迷恋绿色‛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绿色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绿色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来感受绿色的。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自读交流。如,描写作者在郊外漫步所见的部分(第5~7自然段),从理解内容的角度看,可体会到独特的‚绿的风景、绿的大观‛,绿的画廊;从体会表达的角度看,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用心感受,引发了独特的联想,采用比喻等手法赋予了绿色以不同的生命,把绿写活了;从领悟情感的角度看,可以悟出因为作者爱绿,所以‚当绿意像清纯山泉弥漫着我的时候,我的心也绿了‛。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3.背诵积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
成诵,还可以摘录优美的句段。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也可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其他美文,丰富积累。4.积累内化。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积累课文中写得精彩的词句。5.拓展活动。
(1)读一读。课外阅读更多写绿的文章、诗歌。
(2)画一画。根据课文的第6自然段描绘的景色画一幅图。
第二课时 古 诗 四 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四首古诗。2.体会诗中有画的意境。
3.认识‚芙、蓉、轩‛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想象诗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1.收集诗人的有关资料。2.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时,可以把四首诗整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
1.读熟诗句。
关键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三是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像是在读诗,让诗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诗的感觉为下一步的诵读奠定基础。2.读懂诗意。
让学生自己对照诗后的注释,想一想诗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3.体会诗境。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4.朗读抒情。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的目的。5.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这一步是学生在前面理解句子意思基础上再读,要求明显提高。如果学生不能进行欣赏分析,教师可以引导。6.拓展诵读。
请学生再找其他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读一读,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
7.积累内化。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古诗。8.拓展阅读。
(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古诗。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介绍自然奇观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解大自然的奇观。
2.能有序地完整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自然奇观。3.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正确评价他人发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收集了解大自然的奇观。
2.有顺序地向大家介绍大自然的奇观。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展开观察收集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图片,方便自己介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生交流、讲述。分组讲述、交流。全班交流。
老师提出活动要求:讲述的学生要将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向大家介绍清楚,最好先打好腹稿,还能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一自然奇观的感受,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师生评议。
教给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发言的方法,如:通过他(她)的描绘,你能看到那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吗?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注意评价的态度要端正,不可嘲笑其他同学。
总结与展示。
教师总结。
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在班级展示角张贴展示,促进交流。也可将自己的介绍整理成小练笔,在班内展示。
教学反思:
语文七色光 二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生字,训练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给词语归类,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学习拟人句和比喻句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进一步收集背诵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2.学习写拟人句和比喻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收集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和文章。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练。
(1)抄写下面的字,每个字都要写得正确清楚。
本项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书写习惯。这些字学生都会写,但不一定都能写好。教学要引导学生先观察每一个字,然后再写。写的时候要强调写正楷字。教师要示范书写,给学生作出榜样。写完后要组织评价活动,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树立学生书写的信心,让写好字陪伴学生一生。
(2)仔细读下面的各组词语,把每组中不属于同一类的词画掉。
这里提供了三组词语,其中第二、三组词语训练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找一找。
第一组词语中,‚卑劣‛是表示贬义的词语,与其他词语不同类。
第二组词语中,‚仰视‛是褒义词,与其他表示贬义的四个词语不同类。
第三组词语中,‚死心塌地‛是贬义词,与其他表示褒义的三个词语不同类。
在区别三组词语后,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句子,再想一想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换成哪些词语,换了词语后,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这样写的妙处。体会以后,可以让学生到所读的课文中去再找找类似的句子,还可以写一写。
第二课时
1.日积月累。
本题可以和后面的‚大家一起来‛结合起来训练。
活动主题:收集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文,读一读,背一背。
活动策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小组有针对性的收集,然后汇总资料。
活动过程:小组汇总收集到的诗文———分别朗诵自己收集到的诗文———评价。
2.知识窗。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朱自清》,了解作家生平。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课时第二单元练习
一、我能读准确写美观(读拼音,写生字)。(9分)
xún
cù
lì
zhēn
sì
初()糖()
()子
()子
()庙
biān
áo
guàng
二、词语充值卡(把词语补充完整)。(5分)()炮
()饭
()街
小()零七八()
万象更()
张灯()彩
()堂大能歌善()
别无所()
()天()地
()
三、查带点的字,部首、总笔画数,在正确的解释下画‚√‛(6分)
1、幽静 ①深远,僻静;②隐蔽的;③囚禁。
2、尊为至宝 ①到;②极,最;③至于;④至少。
3、酷似 ①残酷;②程度深;③极。
4、津津有味 ①渡口;②汗;③光滑;④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四、词语归类。(6分)
1.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含有‚说‛的意思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含有‚走‛的意思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按
六、句子大观圆
五、(按要求写句子)。(101.照样子,用加点词写句子。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询问
观察
巡查
瞪
提醒
俯视
吩咐
赞叹
散步
瞅
眺望
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除夕真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是公正小判官(对的打‚√‛,错的打‚×‛)。(6分)1.故宫,长城,长江三峡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2.‚举目眺望‛和‚举世闻名‛中两个‚举‛的意思相同。(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比喻句。()4.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5.‚肺‛的部首是‚月‛部,除部首外还有5划。()6.‚突然,忽然,居然,果然‛是同一类词。()
教学反思:)
我爱大自然。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课前准备”
1.习作前让学生充分观察,做到有话可写。2.教师可准备范文。“教学时间” 2~3课时。“操作要点”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大自然是人类的故乡,是心灵的家园,大自然赐给我们生命与灵感,它是美的源泉……让我们通过自己的习作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多向互动,激活思维。
(1)准备。这次习作提供了四个不同的内容,自己准备选择什么内容,初步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展开。
(2)分组。把写相同项目的同学分为一组,小组内交流,选择表达方式。(3)互助。资料不足或有困难的小组,可向其他小组或老师求助。3.交流展示,互评互长。
自由交流,促进学生共享学习的成果,扩大视野,反馈评价,培养良好的交际和习作能力。在学生已体验了表达的过程后,教师再进行梳理,渗透写法,可谓水到渠成。可以展开如下的指导:
(1)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前交流展示。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边想,然后各抒己见。(2)分小组展示、评议。(3)提示写法。
①要注意把自己和所写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②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可以仿照学过的《春》《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向往绿色》等文章的写法来写,也可以写成诗歌。③用上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④注意定一个恰当的题目。4.学生动手写作。5.引导评改。
(1)请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修改作文的,推荐修改方法。
(2)请学生用推荐的方法修改上节课的作文。
(3)评改示范。先自己朗读,自己修改,疏通语句;然后请同桌互相修改,可以给一定的评语,给精彩的语句画上记号;再开展美文赏读活动,推荐你觉得写得最美的文章全班共赏。最后的时刻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用悲壮的色调,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的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对革命者敬仰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学习描写人物心里、表情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学生汇报有关“革命者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的名言警句,请学生谈自己对革命者的敬仰,再板书“最后的时刻”。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1.在江姐就义前本文介绍了她那些事情? 2.在这“最后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
3.描写江姐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画一画,并体会江姐的所表现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讨论和交流,汇报时结合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师相机训练朗读。
四、启发学生思考
1.你从江姐身上看到了她的那些品质?
2.在“最后时刻”江姐和狱友的心里又是怎样的?
3、江姐是怎样巧妙处理文件的?
3.在与战友话别时,江姐的那些举动令你感动?
4.领悟写法:此故事,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又是怎样写的?怎样巧妙表达人物的品质的?
读文,带着崇敬的心情及平缓的语气读。
5.思考总结:读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获得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二、课堂迁移
1.识字写字:注意字“黎”,注意强调书写习惯的培养。2.自选词句。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
(1)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2)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复述江姐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红岩》的其他故事。2.课下阅读《红岩》这本书。教学反思:
《颁奖词三则》教学设计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则颁奖词,了解三位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们身上的精神力量。
2.了解颁奖词在内容表述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仿写颁奖词,并在学写颁奖词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
3.背诵三则颁奖词。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三位感动中国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2.了解颁奖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仿写颁奖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感动中国》栏目,引入新课
二、第一则颁奖词精讲引路
师:第一个要介绍的感动中国的人物是邰丽华。(板书)
(一)播放2005春晚舞蹈《千手观音》片段(片终画面定格在第一位舞蹈演员身上)
引导学生谈观看《千手观音》感受。舞蹈《千手观音》被评为2005年春节晚会观众最喜爱的节目。
(二)简介邰丽华事迹:
同学们,也许此时,你还陶醉于《千手观音》这个舞蹈的美轮美奂之中,但谁又能想到,这个舞蹈竟是由21位聋哑演员演绎而成?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就是邰丽华,她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是整个舞蹈的灵魂。
邰丽华幼年因高烧失去了听力,15岁时学习舞蹈,她克服残疾带
来的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刻苦训练,舞姿成了她心灵的语言。她曾经获得过多个舞蹈的国际奖项,还曾以舞蹈《雀之灵》,成为中国惟一登上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两大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舞蹈演员。在《感动中国》2005人物获奖者中,她是赢得掌声最多的一位,然而这掌声她却无法听到。
同学们,当你听到这一切后,你的内心感受又如何,你又想如何评价邰丽华呢?
师:邰丽华,用自已的舞姿挑战自我,礼赞生命,她感动了你,她感动了我,更感动了整个中国。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他写了这样一段感人的颁奖词。
(三)出示颁奖词,老师动情地朗诵,学生静静地聆听。邰丽华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四)读中悟语,读中悟情
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段颁奖词,回想刚才你观看的《千手观音》和邰丽华的人生经历,你又读懂了什么?
1.学生汇报对颁奖词的感悟,教师相机点拨。
(1)“不幸的谷底,艺术的巅峰”“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暗喻和一个明喻是如何生动.形象地再现邰丽华人生的不幸和在舞蹈艺术上造诣的。进而体会颁奖词在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浓缩,言简意赅,词句优美,意蕴丰富的特点。
(2)“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邰丽华温顺.朴素,舞台上的她却尽情绽放,这句颁奖词交代了邰丽华的性格特征,这里还借她名字中的“丽华”二字,台前幕后形成鲜明对比,体会颁奖词强烈的语言艺术效果。
(3)体会“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这句话的含义,邰丽华带给我们的感动.震撼源于她心灵折射出来的光辉。外延:心灵的震撼是最深最美的。
2.带着自已的感受再读颁奖词。
读好颁奖词三件宝,读出感(感受),读出情(情义),读出味(味道)
3.小组内展示读。
4.各组推选,台前演读(可配上颁奖词乐曲)
注意读后评价,也许10多年后,《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的主持人就在今天的这些孩子中间诞生。
三、另两则颁奖词略读自悟
1.自由读另两则颁奖词的人物简介,思考:文中另外两则颁奖词介绍的感动中国人物是谁?他们因何会感动中国?
2.出示另两则颁奖词,按照第一则的学法进行学习(读中感悟,师相机指导)
(1)陈健颁奖词:
体会“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这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讲“信义”的实例加以理解,如古代的一诺千金。)(2)王顺友颁奖词:
他朴实的象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抓具体惊人的数字,体会颁奖词高度凸现的语言运用特点。“飞雪传薪”一词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引导理解成“雪中送炭”。体会“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这句话的含义(在学生理解时如有问题,师说明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地广人稀,十分偏僻。王顺友成了这些地区老百姓的亲人)
四、回顾三则颁奖词
1.引导学生按照人物出场顺序,人物精神特征,一句话评价人物,三方面来回顾三则颁奖词。
2.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三则颁奖词题目:(在原有人物上,补充完整板书)
挑战:邰丽华——对生命的无声礼赞 信义:陈健——为了37年前的诺言 敬业;王顺友——马班邮路的坚守者
五、作业布置
熟读基础上,背诵三则颁奖词中颁奖词的具体内容。
第二课时
一、背诵颁奖词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位《感动中国》的人物,还记得她(他)们是谁吗?(生答)师:是的,他们就是挑战生命缺欠的邰丽华.信义为先的陈健;坚守职业的王顺友,你能背诵一下《感动中国》组委会为她们三人所写的那令人感动.震憾的颁奖词吗?
单个背诵,单个抽查,集体背诵。
二、总结颁奖词的写作特点
1.集体朗诵三则颁奖词中的颁奖词的具体内容。
2.欣赏过三段颁奖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考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颁奖词从内容上一般要写出哪些方面?(2)颁奖词在语言运用上一般有哪些特点?
学生汇报师板书(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而定,大体归结如下)内容方面:语言运用方面:
感人事迹——高度概括凝缩语言——言简意赅 职业特征——高度敬业变换句式——错落有致
形象特点——高度体现使用数字——高度凸显
三、课堂训练
(一)学写颁奖词
师:同学们,其实有许多人值得我们为他写颁奖词,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我们身边的老师.同学。请你回忆下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人让你为之感动?
1.在学生静思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已心中感动的人物。2.学生写颁奖词,不少于50字。教师巡视指导。
3.讲评:生生间点评,教师点评。(重在颁奖词的写作特点上)
(二)指导生字 1.检查巩固要求认的字。
2.指导学生书写课后要求写的生字(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撼跋涉)“跋涉”连字成词,应做重点讲解。
四、激励性总结
同学们,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五、作业布置
搜集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抄写你最喜欢的一则。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海的女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图片,引入课文。
二、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标上记号,自己想办法解决。
2.在读书过程中,标记优美的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不同意见可以与同桌交流。
三、交流阅读体会
1.标出不认识的字,交流识字经验。2.交流阅读结果,与同学分享。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海公主美好的心灵? 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课后阅读《海的女儿》原著,做好读书笔记,与同学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搜集相关资料。
《丹柯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力目标:认识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目标:感受丹柯为了拯救大家而牺牲自己的爱心的高贵品质。教学重、难点
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读交流
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丹柯的一件什么事?
二、自读体会
1.丹柯为拯救族人掏出自己火热的心照亮黑暗的举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丹柯与族人走出黑暗时时的语言、外貌、神情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3.在族人不信任丹柯的时候,丹柯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感想?
三、总结课文
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那些人物的品质令我们感动?
四、积累内化
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读一读。在网上看有关电影。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一课时
介绍自己敬仰的人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收集自己敬仰的人的资料,将其品质.故事及自己对他的评价讲清楚。
2.培养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和指导如何评价他人发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敬仰的人的相关资料讲清楚。
2.学习倾听和评价他人发言。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和阅读,搜集自己敬仰的人的图片.文字或音像资料。教师也要准 备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与文字图片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播放《雷锋》《焦裕禄》片段。
2.交流雷锋.焦裕禄的事迹。
(1)分组讲述,相互补充评议。
(2)全班交流。
活动要求:发言人要将自己敬仰的人的相关事迹讲清楚,说出自己敬仰的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等他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3)师生评议。
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评价他人的发言。如:内容是否清楚,是否需要填充;评价时要客观公正.态度诚恳。总之,讲述时的要求,也是评价时的依据。
3.自由展示。
让学生再自由选择介绍自己敬仰的人。教师帮助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其余学生也可参与其中。教学反思:
语文七色光 三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关联词。
3.积累两则名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阅读小说《红岩》,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江姐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设计毕业纪念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关联词语的使用和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人生观的名言名句,以及有关革命战争故事。
第一课时
1.练。
(1)在文章里,有些具体.细致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这种描写表现了每个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和品质。这一题着重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以便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会运用细节来表现文中的人物特点,突出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
①抓住“不慌不忙.塞.拿.对着„„”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江姐面对危险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品质。
②表现了邰丽华的坚强和对艺术的追求。
③表现了小人鱼在刺杀王子时极端矛盾和痛苦的心情。
④表现了丹柯在战胜灾难.获得胜利后的高兴心情。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句子或者出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练习细节描写。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本题提供了3句话,先让学生读句子,然后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空格处。要让学生通过句子来了解关联词的使用范围,从而正确使用关联词。
参考答案(略)。
2.日积月累。
这一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训练:第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内涵,激发学生课外积累的积极性;第二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时,先请学生读读这两句话,再讲讲它们的意思及其感受,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名言名句。最后请学生记住这些名言名句。下面的
名言供参考:
(1)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
第二课时
3.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知识短文。
(2)请学生谈读完小说《红岩》的感受。可以是对整篇文章,也可以抓住江姐这个人物的英雄事迹,还可以„„
4.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项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时,可以围绕教材设计的活动展开。
(1)课外收集照片,撰写毕业赠言,在课前就把任务布置下去,收集师生的合影.同学的合影,可以组建习作小组,合作开展搜集活动,撰写毕业赠言。
(2)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话语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毕业纪念册。
(3)整理成册。
第三课时
关联词专项练习
1.()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2.很多同学在实践中体会到,()多读多写,作文()会有进步。3.()困难有多大,我们()能克服。
4.()他热情地为同学们服务,()受到同学们的好评。5.()你答应找小兰一起去看画展,()应该准时去找他。6.刘胡兰()牺牲自己的生命,()说出党的机密。7.我()知道这件事情,()并不了解事情的全过程。8.()你去,()他去,总得有一个人去。9.他()牺牲自己,()暴露党的组织。10.同学们()走着,()谈论着。教学反思:
7《地平线》教学设计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渭、咀
①“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②“咀”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3.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4.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①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②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
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
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张石匠拜师》教学设计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作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把课文读熟,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提问,相应板书: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过渡: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说明天外有天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
三、默读思考
看问题读书思考:
1. 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品读感悟
(一)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1.指名回答,相应板书:骄傲-不服气-自愧不如 过渡:张石匠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两人的对话,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可分角色朗读。
3.指导朗读 多媒体出示:
“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过渡: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爱听小伙子的话,那就得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
(二)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1.指名回答,师板书:刻碑洗字刻东西。2.指2名学生读分角色读“刻碑洗字”部分。
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好在哪?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多媒体出示图片,解释“楷书”“草书”“飞白”。张石匠服气了吗?读出有关句子。“怕”可以换成什么词? 过渡:既然张石匠不服气,就再比一次吧。这次比什么? 理解“七棱八不齐”,说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头来刻东西? 3.在这次比试艺不如人的情况下,张石匠回家刻石链时会想些什
么?请说一说。
过渡:看来张石匠这次比试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4.回顾学法:刚才我们学习刻碑洗字这一部分是怎么学的? 屏幕出示:
①分角色读一读。②互相比一比。③说出胜出的理由。按这样的方法自学下一部分。5.汇报。
过渡: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
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
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我只想说明,艺无止境呀!”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五、拓展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后给你什么启示?
六、总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其实,我们在学习上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人名言(多媒体出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指导复述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复述课文。
二、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的字,检查认字情况,并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碑”“锤”两字的写法。
三、积累内化
1.把自己喜欢的好词抄在自选车里。2.请你为这则故事写续集。
四、实践活动
把张石匠和小伙子“比用石料刻东西”这部分内容改成课本剧,先写出人物的对话,再演一演。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四
主备人:庞明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晚餐桌上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3、语言实践: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听记引入
1.小干部用忆记法让学生进行听记。
最不可宽恕的是我们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醒来时知道的一样多。2.出示答案,校对,齐读。
3.通过预习课文,我们知道这句话是从——(齐读课题)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概括而来的。
那么“餐桌上的学校”是什么意思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1.要求:
(1)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晚餐桌上的学校”的含义。2.检查:
(1)检查生字词。
(2)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难理解的词?
(3)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读课文,师随机板书读错的字词,正音;指导难读的句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晚餐桌上学校”的含义
1.轻读课文,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晚餐桌上学校”的?它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知道: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四、合作学习并交流
话题1:说说父亲要我们在晚餐时交换知识的原因,并表明你的看法。话题2:简要说说是怎样交换的。
话题3: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发挥了什么作用?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
话题4:你觉得,这样学习有什么妙处?(1)四人一小组,分工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
(2)独立学习(师充分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并且特别关注程度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3)自由交谈——允许学生走动,寻找各自的合作伙伴(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展示思维,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4)各同学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
五、语言实践
1.分角色朗读全文,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补充听记的内容:„„必须不断地学习。2.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六、语言积累与操练 1.摘录喜欢的词句。
2.动笔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示儿》。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诗,进行教学 1.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 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
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5.请学生背诵,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诗,你们谁能说说陆游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什么道理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个问题想向同学们请教:陆游是在告诉儿子,书上的知识无用呢?
四、自学《观书有感》
同学们下面来我们再学习一关于学习方面的诗,同学们也可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
出示古诗《观书有感》。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