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一、课程回述
1.诵读课文,细读文本
在教学《归园田居》时,特级教师赵谦翔在整节课中多次让学生朗读文本,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目标。课堂伊始,赵老师没有范读,也没有任何提示,而是让学生直接读课件上的诗句,在听完后指出学生读错的两个字“荫”和“拙”,作简单解释后,提醒学生注意每句最末的一个字,因为这是整首诗的韵脚。然后让学生再读,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乐美。接着有序开展“粗识田园白描”“赏析归田之志”“细品田园情趣”“深味卒章喟叹”等环节,引导生学细读、研读文本,逐层分析陶渊明归隐之志的背后所蕴藏的情感美和哲理美。
2.创设情景,理解课文
赵老师利用自己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本的天地里翱翔。在课堂上讲到“羁鸟恋旧林”中的“羁”字时,赵老师先让学生猜这个字的意思,再解释说这个字上边一个“网”,下边左边一个“革”是皮革,右边是“马”,本意是“马笼头”,这里是“束缚”之意,并延伸到“羁绊”一词的意义。简简单单几句话,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一个很抽象的词,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之中。
然后赵老师提出了“你也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吗?为什么?”的问题,很多学生对回答是不喜欢,赵老师顺势就让学生说说不喜欢的理由,耐心听完学生的“不够热闹”“太枯燥”等理由后,赵老师一针见血,将其理由归纳为“缺少精神上的刺激和物质上的可乐”,让那些学生在大家的笑声中明白了自己认识的肤浅。
3.对话文本,升华理解
在“赏析归田之志”这一教学环节中,赵老师适时插入关于陶渊明的资料介绍,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分析陶渊明在“出仕”与“退隐”之间进行了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从而进一步明确陶渊明对本真的强烈追求,使学生顺利进入和文本的对话之中,展开对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体验之旅。
赵老师在课的结尾开展了“一言心得”这个活动,给出了两个选题:(1)陶渊明与我何干?(2)陶渊明与我同行。采用匿名法以便学生畅所欲言。赵老师在点评后总结出陶渊明的“人性之
光”:“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接着回到物质富裕但精神极度缺乏的社会现实,引用孟子和胡适的话发出号召: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3.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
教学思路:
第一环节:展示学习目标,课题概述
1.新课导入:
(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2.出示一幅对联,内容是写的那位文人?
突出一篇文,配享此山,当日成功,应推桃源渔父;
耻为五斗米,臣事异姓,先生晚节,合谥禾黍顽民。
学生明确:陶渊明
导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文、诗,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陶渊明。
明确:初中学过《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他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义无反顾地脱离了官场,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完完全全交付给田园,从而,赢得了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也使田园诗的诞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1)诵读,要求注意读音、节奏、感情、手法。
①指出同学朗读中有错误的地方。
如“荫”读yìn去声,“拙”读zhuō一声,如成语“弄巧成拙”
②请结合语义自然地划分诗歌的节奏。
明确:本单元四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拍,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读前几句,体会节奏,说明理由。
③此诗作于诗人辞官归隐之后,找出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心情)的诗句,谈谈体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暗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诗人在此失去了自由和快乐,人格和尊严等,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和厌弃。
④三十有的说是十三,用的什么手法?
明确:夸张,表悔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该句也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沉陷于官场的自己比作羁鸟,将田园比作是旧林和故渊,这样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语,突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眷恋、向往和喜爱。恋,动词表感情,如艾青“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思,读时声音略作延长。“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摆脱官场,重归自然的一种轻松和喜悦。
(2)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内容。
除了以包含比喻的自我剖析式的语句表达之外,诗人也通过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的诗句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美在何处?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句,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树影婆娑又不乏明媚,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不是荒村孤居,顿感温暖,炊烟袅袅,缓慢飘升,给人宁静、安详之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不仅不给人以嘈杂之感,在狗吠和鸡鸣之声的映衬下,更显田园乡村生活的自然、宁静、和谐,而且还多了一份农家生活气息。
在陶渊明的笔下,一幅自然、清新、恬静、美好的田园画卷呈现出来,这景的背后,何尝不是一种情,一种对田园的爱与讴歌?
总之,全文主要有两种情感:对官场的厌弃(“尘网”、“樊笼”等比喻手法),对回归自然的喜爱(情景交融的手法)。后者是全文的总基调。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找同学读课文,四人一组,边讨论边读:要求在把握文章总基调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①学生边读边点评:
第一组:少无/适俗/韵,221拍,要会归纳总结诵读规律。
第二组:认为读的好的是“依依墟里烟”,读出了炊烟向上飘升的感觉,环境中除了朦胧、宁静外的风和日丽。
第六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语速过快不好。
②根据分析、理解,来齐背全诗。
③学生归纳总结诵读、记忆规律。
第三环节:研究性学习
出示学生初中学过的作者诗《饮酒》,请同学根据前面分析的诵读规律,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与初中不同的情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组与组竞赛各自从读音、节奏、感情、手法等角度分析全诗。
明确: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
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请大家注意体会并把握体现作者感情地词语,如动词和修饰限定性的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课后作业:自创五言写景诗,诵读交流。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情诗之核
景情之媒
思路解说:
一、教学意图
在初中熟悉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方法的总结,结合重点语词,把握感情;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通过重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目的。
进一步通过文本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并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二、文本解读
本诗是五言诗的开始,对于积累五言诗的相关常识有重要引领意义。五言诗作为从四言古诗到近体诗的中间过渡,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和向新知过渡。
课堂的几个环节清晰流畅,呈递进层次。很好的贯彻了“以读促解”思想,通过熟读、研读、研透、读出经典的过程,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的行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导演,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尤其是朗读安排的层次性节奏感特别好,既注重了朗读技巧的引导,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又能够将诗歌鉴赏的方法如意象、意境、炼字、修辞、情感分析穿插其间,40分钟的时间安排也恰到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诵读,学生的诵读感觉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加深而渐入佳境,这种阅读教学法比较适合诗歌单元的教学。
课后反思:
作者的解读缺乏个性化,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读”中解读欠火候,深层挖掘稍有欠缺。
诗歌阅读教学如何走出模式化的困境?“读”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怎样让“读”的效率更高?这些问题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一中。
新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这一理念,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基本都是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不引导,不讲解,因而课堂成了放羊式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收获甚微。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那教师哪儿去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怎么进行组织和引导?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好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讨论。
对每一课或每篇课文设计一两个精当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讨论,就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它可以起到引领学生深入文章内部,充分投取文章的养分的作用。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还可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欲望。
一 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问题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教学,我就从文题人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是谁采芙蓉,要送给谁?围绕这一问题,师生探讨出荚蓉的象征意义,设问的修辞以及诗歌的主旨。
二 从分析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问题
《小狗包弟》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作者巴金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而产生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所以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字词、段落、写法诸如此类的分析,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在文革**中怎样处置小狗包弟?学生联系到了文章开头“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以及小狗的来历、特点,达成共识,那就是“文革”那非人年代给狗以及善良的人民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通过讨论,引导了学生透彻把握全篇的思想内容,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熏陶。
三 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设计问题
曹操的《短歌行》里“忧”字出现了多次,我就从这个字上进行突破,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归园田居》的教学,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通过对关键词的讨论,学生深入研读诗句,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四 从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入手设计问题
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包含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大纛”,也包含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文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学生觉得人物和条理很乱,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文章是为了记念刘和珍的,那么她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来。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很快理清哪些段落是记叙性质的,哪些段落是抒情议论性质的,为下面学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以及其他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五 从文章中的矛盾点入手设计问题
比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抓住文章中的矛盾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可报道的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到底有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在文章中发现了很多“有”和“没有”的矛盾,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等语句,他们就这些矛盾的语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六 从文体特点入手设计问题
比如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时,我设计的问题都紧紧围绕新闻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如:找出新闻中的六要素,找出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等。
总的来说,不管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都应紧扣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更应以本班学生的学情为依据,找准切入点,控制好难易度,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点,才能更好的激活课堂,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更深入,教学才可能更高效。
歌——中国的文化瑰宝,以它精炼的语言,书写了无数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经典,在文学史上无时不放射着它的独特魅力。独特的体裁,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无不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倾倒。也正因为这一点,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打开教材就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第一册就在六个单元中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新诗。第三册前两个单元都是古典诗歌,时间跨度从先秦文学一直涉及到现当代文学。在高考中语文试卷从来都少不了诗歌赏析这一板块。诗歌分量的加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诗,还要学会品诗“读”与“品”是搞好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
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周礼·春官·大司乐》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的说法,其中的“讽、诵”就跟朗读有关,故郑玄注云:“倍(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育。”朗读符合汉语学习的规律,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朗读是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诗歌最易于朗读,它是因情而生,为歌而唱的。诗歌也最需要朗读,在读中才能感知它的美,它的真。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一语道明朗读的真谛:“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因此,让学生学会朗读,是教会他们与诗歌进行一种高品质的对话,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那么该如何读呢?我认为朗读可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情感朗读这三个梯度进行。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首先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能一字不错地朗读。接着我们就可以采
取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让学生认真听并做好节奏记号,以进行模拟读。在不断的模拟中学生对诗歌也会获得初步的感知。之后,再让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逐渐纠正自己模拟当中的一些缺陷,与此同时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就会在跟读当中有所提高。最后就是进行情感朗读,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采用分组或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学生朗读时,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一方面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下一个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会注意。由此,在不断尝试的情感朗读当中,读的和没读的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把握都会取得进步。有些老师认为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简直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品诗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大难点。每次考试,诗歌赏析都抓不住点,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必须以激发学生思维为主,教师从旁指导。在把诗读透的基础上好好地品诗。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我认为教学生品诗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题眼着手:理解诗的内容
诗的题目是诗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形象地说它相当于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所谓“眉目传情”,就是告诉我们可以从标题当中找到隐含的信息,进而帮助我们去理解全诗。在标题中我们最关键的是找出“题眼”。找到题眼,在理解诗的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前不久上了一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就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诗人简介之后,板书标题,请同学们找出“题眼”,全班异口同声——“归”字。紧接着,就让同学们从“归”字着眼提出一些疑问。这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七嘴八舌的像炸开了锅,归结起来,一共五个问题:谁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这几个问题把整首诗的内容都包含了进去,此刻不能不惊讶于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整节课的任务也就明了了,就是跟他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让他们从诗中找出答案,用原诗句回答,再分析诗人的感情。这样一个个地解决,在理解了诗的内容的同时陶渊明的思想感情同学们也把握得比较清楚。在此基础上,本诗主旨的挖掘也就容易多了。
从题眼入手,应该算是最直接,最简易的一种方法,然而并不适用于所有诗歌。但这同样也就教会了学生一种品析诗歌的方法。
二、从比较着手:拓宽学生思路
反映类似内容的诗歌在教材中就有很多。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关于牛郎织女的诗有两首——《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两首内容相同,但主题不同,《迢迢牵牛星》虽表达了一种离愁别恨,但最重要的是它的现实意义。而《鹊桥仙》表达的只是对于忠贞爱情的赞美。因《迢》中写的是牛郎织女相见而不得相会,因此我放在前面讲解。“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祝愿,然而“恐是仙家好别离,帮教迢递作佳期”,当大家看到美好月夜,盈盈河汉旁,织女含情脉脉注视着对岸日思夜想的牛郎而不得执手相看泪眼时,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而更多的却是遗憾和同情。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此刻的牛郎织女正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那么怎样才能给这对有情人一个安慰呢?此时我就引出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日思夜想的人儿,终于在这一天鹊桥相逢,梦中无数次的相会在这一刻化为真实。然而相见难,别亦难,“忍顾鹊桥归路”。词在这里又转为伤感基调,然而紧接着词人给了读者一个惊喜,也给了即将分别的牛郎织女一个安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首诗比较起来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并拓宽思路,另一方面也教会他们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联系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诗歌来进行帮助理解。
三、从意象着手:把握诗的情感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高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上李清照的《一剪梅》的时候,我就抓住意象为突破口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意境,从而感知词人的愁怀。比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首先同学们能很快找出这几句当中的意象并创设意境。象由意生,接着我就让他们来着重分析两个意象——云中回雁和西楼满月。鸿雁——传递幸福的使者,李清照独上西楼,望云中回雁,当然希望鸿雁能传递来好的消息。然而“云中谁寄锦书来?”让同学们明白鸿雁虽来,但只是路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至此李清照盼书而未至的感情就可感一二了。满月,向来都是团圆幸福的象征。夜阑人静,正是思念正浓之时,独上西楼,抬头仰望,一轮满月,怎不扰乱李清照的心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月满而人未满的哀愁也就轻而易举为同学们认识。有了词上片的把握,下片当中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秋日别愁也被同学们理解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从意象着手,把握诗的情感不失为品诗的有效方法。
诚然,诗歌的教学除了以朗读为主,品析为点之外,在教学中,还应充分运用教学技巧,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去鼓励学生,去激发学生研读诗歌的兴趣,帮助学生悟到品诗乐在其中。这样,学生有读的兴趣,教者有引导的方法,那么学生要学会品读诗歌就将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江晓慧,湖北阳新实验中学教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的诗句流传了千年,依旧带着清新的味道,依旧发出清脆的声音,依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我拉近千年的距离,仔细地读你,纵使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院中的菊花
你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归去来兮辞》里写道“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还听说过“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你为何对菊花如此钟情?是因为菊花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正好与你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一致?还是因为“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总之,提到菊花就会想到你,提起你也会想到菊花。你似乎已和菊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我每每读到“采菊东篱下”,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画: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人,留着一缕随风飘逸的青须,依靠在篱下,时而低头赏菊,时而仰望南山。
——读你院中的菊花,我回味无穷。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
桃花林里“落英缤纷”,白的如寒冬的新雪,粉的如绽放的杜鹃。林边是潺潺的流水,水的尽头便是山。山中有个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读你梦中的桃花源,不经意自己似乎走进了桃花源。我不由得赞叹你的妙笔,竟生出这样美丽的世外桃源。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尽管是个梦,却不仅蕴含了你对美丽的桃花源的向往,更寄托了你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的向往。它不仅仅是你的梦,它是所有劳动人民的梦,虽然它难以实现,但它鼓舞了多少人为之奋斗;它不仅仅是东晋时期的梦,它也是21世纪的梦,人类是不会停止对美好家园的建设和对和谐社会追求的脚步的;它不仅仅是中国的梦,它是世界的梦,有人在的地方就必定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我醉在其中。
读你这个人
从江州祭酒到荆州刺史,从镇军参军到建威参军,最后从彭泽县令到彻底的辞官归隐,你五次出仕又四次归隐,最后终隐而不仕。敢问你为何在官场与田园间徘徊?读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读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才明白:原来你本怀着昭昭可见的济世之志和一片赤子报国之心,可惜官场上的黑暗、腐朽,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理想,恋起了田园。你在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中度过了13年,最后终于看破了一切,授印去职,负锄躬耕。
有人说你是在逃避,逃避一个以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罪恶的社会。我真为酒泉下的你愤愤不平。在那样一个政治黑暗、官场污浊、屠刀乱舞的社会,除了退隐难道还有别的出路?就算这是逃避,我认为也是值得的。因为那使你留下了更多精彩的诗句和宝贵的精神,并且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你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把你引为知己:“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白居易曾探访过你的故居,写下“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 来颂扬你的人格„„
——读你这样一个人,我高山仰止。
„„
陶渊明啊,你还有多少诗文等着我们去读?我们读来读去,竟还是读不完。真可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第二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后感
“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一生恰如三月花”。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这句话的意义。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书中,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你既可以像玩味诗词一样去品读它,更可以像猎奇爱情小说一样去挖掘它。每段爱情都有一个人性的情景回放,读者像看电影一样,在作者营造的文字王国里体验古人的爱情冒险。这是本书最具魅力的亮点,就是为诗词营造一个小说的氛围,既满足读者对诗词本身的知识需求,也满足了读者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甚至野史掌故的了解,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兼具。值得一提的是安意如文字清冽,字里行间全无古诗词的晦涩难懂,更没有学院派大师的严肃压人的气势,甚至不讲究严格的语法,断句断
得如同古龙的小说。
情气回肠,愁心漫溢,书中对古典情怀的现代阐释,沉吟至今的情爱绝唱令人感伤。纳兰词,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的风骨,优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纳兰性德,而且让我从中读了许多纳兰诗里许多词的故事。更加明白,人生如同是把乱掉的拼图重新拼凑起来,慢慢地拼出未知的图画,但是真正的图画在最后的一片拼图品上去之前,无人知晓,图画究竟是什么样,所以我们要过好每一秒,生命的奇妙也是从这每一秒的精彩所拼出。
第三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入手安意如的这本《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因为某个机缘喜欢上了纳兰容若,想着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一下子读懂他的词,痴人说梦罢了,更别说要去品其中的意境,那不如就借前人之手,走走捷径好了。还好,有那么多才思机智,又有美好心境的人,喜欢着他,对他写出来的美文美句,挨字琢句的去品读,去体会,去考究…在她的书里,毫不掩饰她对他的欣赏和喜爱。通过她独到的分析解读,也带着我越发的入了境界似的,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起来。
拿到书以后就找了各种机会去读它,其实我也怕,我以前并不是个喜欢诗词古文的人,我怕差距太大,读到一半读不下去想放弃怎么办。但原来真的是自己杞人忧天,现在,翻开一篇新的来,我都很认真地将它抄写在纸上,去度娘那里查每一句的释义,查里面某个词的出处典故,直到了解了整篇的大意,再回过头来轻轻诵读安意如那带着画面感的陈述。跟着她笔下的他,或悲或叹…唏嘘弹指…这会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是要怎么办才好…
我觉得纳兰容若应该是个处女座!光是这成天深更半夜不睡觉的功力就可见一般啦。还总理想现实傻傻分不清楚,成天幻想着能在一方净土上,和某个相爱的女子,互相赌墨泼茶,神仙眷侣,不问世事。但那种地方,终究只是太虚幻境而已。况且,以他的性格,根本抛不开世俗的包袱。不管是在事业上的责任心,还是对家中两老的衔食反哺之情,他都不可能轻易放得下。这样的人儿,什么都看得太过通明透彻。人可以浑浑噩噩,傻里傻气地过一辈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心如明镜的他,被层层现实束缚,冲不破挣不脱,就只能苦了自己,连带着身边那群靠他越近,就越会心疼他而甘愿委屈自己的红颜知己们。他的红颜知己实在也都没什么好下场,人活短短一辈子,真的只要有那么一个人记得自己,怀念自己就够了么?!
仔细想来,容若这样的男子,活在哪个时代,其实都是不太合时宜的。他身在相府大家,却不图功名;他忧国忧民,却又无法施展才华改变现状;他痴心一片,却终究是倾尽所有也换不来一个红颜知己陪伴一生。容若对待名利的凉薄态度,在世俗男子那里得不到共鸣,喜他念他恋他的,从古至今都是女子。但即便是如安意如般欣赏倾慕着她的女子,也不能完全苟同于他。我相信她应该是极喜欢他的,他的才情气度,他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女子们给予的呵护和尊重,他的痴心和长情,他对爱情深入骨髓的依恋,都让人沉迷,叫人深陷。但她也对他遇事不争,不满现状便嚷嚷着要避世而居的做法颇有微词。他只愿活在自己虚幻出来的那个田埂茅舍,竹林梨树,满墙春花的世界里,同爱人长相厮守。但现实就是现实,终究是公平的,不曾得到,就体会不到失去的痛苦,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怨天尤人,凡事都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争取,把握住机会才会成功。不应只是那般日日纠结在自己的痴念和小我的拘束中,活着逃不开,就用死亡来逃避!!胆小懦弱绝不应该出现在形容他的词汇里,我不舍也不愿!
第四篇:听火车只记得当时年少诗歌
有些地点,
有些人,近在眼前却难以抵达,望而不及却能够相贴
——题记
火车一节节一厢厢的穿梭于茂密的林间,撞击铁轨的轻响不断回荡在耳畔、声卷残阳,残阳乱舞,层层叠叠,渊源而悠长……
我倚在教室外面白色的大柱子旁,闭上眼睛,不去看
任火车疾驰而过,任火车长长的鸣笛声久久不断的交织在耳边
他说,火车,是要听的。
那种声音,即使离自己很近却也遥不可及,由远及近,由弱变强,带着干涩与噪杂,还有,人们心中沉甸甸的思恋……
我突然很苦涩的笑起来,我想,火车上的人是不是也如我一样憧憬的望着窗边渐渐暗下去的天色,火车上的人是不是也充满希望的的望着沿途的星光,火车上的人是不是也正在期待着某一地方的到来,期待着某个人的到来?
火车上的人是不是也在怀恋着某个角落某座小城里
那些随着这残酷的长笛声鸣起的那一刻随风飘散的那些往事?
我默默的,送火车远行……
我也在期待,会不会有一天,有一个衣着干净,阳光明媚的男生从疾驰的火车上,在经过这座校园边花香踩踏的枕木时向这边看来,轻轻地微笑着,默念着我回来了!
一个人不寂寞,想一个人才是真正的寂寞……
铁路一直一直在向前延伸,好像没有尽头,枕着木板和石头,也枕着每个人心中微不足道的思恋
……
我常常趴在桌子上,想起了那年那月那一天,你朝我微笑起的脸。
然后,一辆火车缓缓离开我,那种声音,我至今记得
那是绝望的声音,也是希望的鸣奏曲
那天,我没有哭…
从此,我们再见!
望向窗外,荒草丛生,把校园和铁轨隔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即使,距离那么近。。
你说你不想去那个地方,你要永远陪着我!
一辆辆火车夹杂着冷冽的风辗过铁轨,发出哐当的几声响,很多人走了,很多人来了
却始终不见你的身影在我面前停下。
我,依旧只记得当时年少。
我们在一起
年少的爱情,年少的心……
却没想到,对你的依赖,原来,这样,这样的深
这样的放不下,也无法放下……
我喜欢听火车的那种感觉,闭上眼,好象你就在我身边。
那种声音来去不过几秒,却微微的泛着悲伤,听起来,很沧桑,很美妙……
有人曾经对我说:听火车就是听希望……
我终于信了!
看着火车的驶来,我闭上眼睛,不看。
那一刻,笛声鸣鸣,卷着车子压着铁轨的声音,铺天盖地,追随者我的脚步,平和而自然
好像过了很久,耳边的火车声依然不散,缠缠绵绵……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第五篇: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这是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却道出了几乎人人都有的感觉。”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一句怎么样的话,能牵出生命回望中的一花一树,一颦一笑,一期一遇。那些被笼罩在岁月迷雾中的琐碎记忆,开怀的大笑,难忘的痛哭,夕阳的奔跑,午夜的长谈……终究在滴答中渐渐于背后凝固了,然后,风轻云淡的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看着季老先生写的。回头那片灰蒙蒙中的一条清晰的路,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他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他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他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他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气的是,他竟然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再也看不下去了,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他的脚下。
而我的路呢。我走过的路还太短,未来的路太长。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说者是何滋味,我不能很好地了解。但是看了这些文字,也算是跟着季老一同体味了一次百味人生。
岁月其实真的挺奇妙的,过的时候很漫长,回过头来看确实“如箭”“如梭”.但是你又能奈何。就如,最近是高考月,想想自己竟已经离开高中有一年了,然而高考期间的一景一情却恍如昨日。
那些永不会忘记的日子。冬天的清晨,天空还是漆黑一片,路边昏黄的路灯还孤独地守候在寂静的路边。寒冷的空气把鼻子冻得冰凉通红,但我喜欢这种感觉。当我走到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时,迎接我的是太阳升起,东边灰暗山峦轮廓线上一抹朝霞,渐变的粉色,让我不禁怦然心动。有时候,月亮还没落下,悬在天边淡淡的一片,就像婴儿用沾着面霜的手指,轻轻地在天边点了一点。那时的夕阳也同样醉人,让我不禁想起了《怦然心动》里面的台词:“Somedays the sunsets would be purple and pinkAnd some days they were a blazingorange setting fire to clouds on the horizon.”
这些离我而去的,到现在都成为了最可爱的回忆。讨厌或喜欢的人也好,事也好,终究会让我们说声再见。这本书中追忆文,老舍先生、梁实秋先生、沈从文先生、胡适之先生……在这里,我都看到了不一样他们,往事种种,数之不尽。虽是琐碎小事,却颇有一种《项脊轩志》的感觉,正是这些小事,细微的感情,让人感动不已。就如胡适之先生,北平学生示威游行,被抓进监狱,胡适之先生奔走于各大衙门之间逼迫国民党当局非释放学生不可,还亲自给南京驻北平的要人写信。要知道那些示威活动大多是共产党地下党指挥发动的,而胡适之先生是不赞成共产主义的,这件事怎么不能叫人感动呢。只是现在的人往往不了解实情就批判一个人,虽然胡适之先生不赞成共产主义,但是他同共产党没有任何深仇大恨,他自己说,他一辈子没有写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而反对国民党的文章则是写过的。里面还有一件小事,是关于陈寅恪先生的,1952年,季羡林先生到他家拜谒,那时候看到陈寅恪先生门前有一条白色的路,路旁全是绿草。原来那时陈寅恪先生眼疾日益严重,但仍然可以看到眼前白色的东西,当时中央领导陈毅和陶铸便命人铺就了这一条路,碧绿与雪白相映,供先生散步之用。
昨天终于看完了全本,最后一篇尤叫人感动。题名为《回家》,写于2002年,那时的季老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了。那时候他患了一场大病,终于治愈出院回家。文字间溢满了感激喜悦之情。回家,他的“家”又是什么呢,老祖、老伴早已现于他而去了,只有他一人。但是,这里还有一大片盈塘的季荷,还有一只小波斯猫。他一走进自己的院子,他的那只小波斯猫不知从哪里蹿出来,在他两腿间蹭来蹭去,没完没了,书里写到“它好像是要说:‘老伙计呀!你可是到哪里去了?叫我好想呀!’我一进屋,它立即跳到我的怀里,无论无何,也不离开。”一位多么可爱的老人啊,不知道为什么又被感动到了。这时的他像是得到了一次新的生命,对周围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好奇,不管什么,在眼里都是可爱的。“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间。”读到这里也被感动到了。多么可爱率真的老人。
最后,借这个题,附一段很喜欢的歌词。
Goodmorning yesterday
You wake up and time has slipped away
And sudden lyit’s hard to find
The memories you left behind
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The laughter and the tears
The shadows of misty yester years
All the others in between
Remember do youremember
The times ofyour life
Reach out forthe joy and the sorrow
Put them away inyour mind
The memories are time that you borrow
To spend when you get to tomorrow
Here comes the saddestpart
The seasons are passing one by one
So gather moments while you dream today
Remember willyou remember
The times of your life
作者:宣香颖
班级: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15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