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怀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浅析

时间:2019-05-13 06:4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水情怀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水情怀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浅析》。

第一篇:山水情怀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浅析

山水情怀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浅析

摘要:陶渊明被称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清新、质朴而又气韵浑成,是魏晋山水田园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代表作品。本文分析了陶渊明由仕途而走向归隐的经历和过程,探析诗人内心对田园和山水的向往和源自于本性的山水情怀,以寻求陶渊明山水田园诗风格形成的精神源泉。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山水;情怀

被称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以其至真、至纯的山水情怀创作出了大量恬淡醇美的田园诗歌,诗人寄情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物我交融,语言朴实自然,更体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纯净以及归隐田园的志趣。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借景抒怀与乐山、乐水,陶渊明弃官归隐,绝无半点虚假之意,而是经历了仕途坎坷和俗世烦扰之后的大彻大悟,也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依恋,是真正的归隐。因此,陶渊明诗歌中的纯净和性灵也是一般的山水田园诗人所不具备的。

归隐田园的生活自然是清苦的,诗人半耕半读,亲自参加劳动,不同于一般文人士大夫的游山玩水。诗人并没有因为艰苦的耕作与劳动而忽略了自己热爱自然、融于山水之间的性情和本真,而是如重返自然的鸟儿一样,尽情享受山水田园之乐,因此,我们在陶渊明的诗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质朴、纯净的山水情怀。他的诗没有过多繁复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与魏晋时期“耻于农商”的士大夫以及奢靡、炫耀的世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田园山水诗歌中的一缕清风。

一、“池鱼思故渊”,归隐之心寄于山水

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虽然都曾任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陶渊明的时候,家境早已大不如前,加上陶渊明的曾祖本就出自寒门,因此,陶家在官场上并不如意,陶渊明也不得不被生计所迫,而出任一些小官。魏晋时期,官场黑暗,世风奢靡,官场上的坎坷,加上社会政治的不稳定,让陶渊明深深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和为官的不易。因此,陶渊明在四十一岁的时候毅然辞官归隐,过上了悠然自乐的田园生活。正像他在《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中描写的那样:“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诗人对田园山水的依恋,也正是他归隐之心的寄托所在,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不只是诗人笔下的美景和描绘的对象,而是诗人质朴的自然之本性的现实写照,诗人的心本就属于山水和田园。

二、“种豆南山下”,与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隐”,他不像那些家境富裕的文人士大夫那样,把山水风光当成是奢靡生活的调剂,故意附庸风雅,用于享受和玩乐。他隐居山野,亲自耕作,和当地的农民有着亲密的接触,深深了解和体会到农民躬耕的艰辛和生活的疾苦。通过自己的劳作,陶渊明不仅仅体悟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之道,还体验到了收获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诗中,我们能读到的都是质朴的语句,少有华丽的辞藻和矫情,一切都是自然流露和浑然天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辛勤的耕种才会换来大自然的馈赠,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中,诗人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也感悟到了适合生命存在的自然之理,因此,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物我合一”和“无我之境”。

三、“性本爱丘山”,平淡中颇有气韵

陶渊明对山水田园的热爱,是源自于他的本性,这也造就了他清新、质朴、浑然天成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读到大自然对诗人的召唤,仿佛诗人那颗被俗世束缚已久的心早已按捺不住,想要重归自然。正是这种源于内心深处对自然的依恋和向往,才成就了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的气韵。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淡、朴实,用简单的语句,娓娓道来,和魏晋时期奢靡华丽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组诗《归园田居》和《饮酒》,都以非常质朴的风格,来体现自己向往田园,在山水中自得其乐的悠然情趣。但这些看似平淡而简单的文字,却蕴含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对自身本真和性灵的追求,因此,陶渊明的诗虽然平淡,但却气韵十足,让人感受到作者对黑暗世俗的厌恶和对自然之趣的渴望。

四、“心远地自偏”,悠然中尽显本色

作为一个俗世中的人,想要真正远离尘嚣并不容易,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也是比较清苦的,诗人也感悟到了,真正的归隐不在于形式上的,而在于心灵上的归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诗人的情怀已融入到眼前纯净的山与水中,不管世事多么黑暗,生活多么艰辛,诗人心中的那一片净土是没有人能够打扰的。在诗人的眼中,大自然的美景,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同自己热爱自然的纯净心灵融合在了一起。正是因为陶渊明这样一种亲近自然和亲近山水的悠然心境和本色,才给他的诗作注入了生命力,让人读过之后,仿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入世”和“归隐”,一直是中国文人和士大夫苦苦追求和挣扎的怪圈。其实,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保有一份自然和本真,拥有一份热爱自然的山水情怀,就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净土。

第二篇: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只是想从中寻找心灵的暂时安慰。这种生存方式的抉择最终决定了两者诗歌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物象、作品意境都有所不同。

作品的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元勋,父亲也曾作过太守,到他时,家境衰落。外祖父家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广泛阅读了《老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所以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青年时代的他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渴望干一番事业,曾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他的作品主要讴歌田园淳朴的风光,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以轻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宁静淳朴的农家景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辞官归隐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他还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创作了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感情真挚感人,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愿无使违),描绘了作者劳动一天的情景,对“躬耕自资”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油然而生。归隐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所以他的诗歌还有反映自己贫困潦倒生活状况的内容。如《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葭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可见他老年生活的凄惨状况。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贫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

王维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一生起起落落,曾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也曾官至尚书右丞。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其诗歌也有描写农村田园景色和风光,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不同的是,农村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和景象,如牛羊、牧童、夕阳等,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生机盎然、富有情调。表达了作者归隐后那种闲适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心境。诗歌还描写了他隐居山林的生活,但不再是陶渊明式的那种贫困潦倒的生活,而是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偶遇值林叟,谈笑还无期。)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逍遥自在、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农村的生活和景色,而是更多的延伸到大自然无限优美的自然风光。诗歌内容大大的增加了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在他诗歌中都是一副副优美的风景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又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中把终南山直干云霄的壮伟雄姿和东延海隅的磅礴气势,以及攀登终南山时所见云烟变幻的美景一一呈现,表现出作者对终南山的巍峨高峻之势和变幻多姿的大山景物的惊叹、愉悦和赞美之情。

陶渊明诗歌中的物象是感情宣泄的突破口,是灵魂的载体。王维诗歌中的物象更多具有审美情趣,担负着审美的价值功能。

陶渊明为了保全自己的人格,从而选择彻底脱离黑暗的官场,开始真正的隐居生活。他又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为了寻求生命的自由安息场所,他完全投入了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寻

求解脱。自然山水不是外在于他的客观存在,而是他的生活方式,即他的生命存在本身。其诗歌描绘的生活既是他生存之所,也是他心灵的寄托和归宿。所以陶诗对物象的描写不仅仅是写实,而更是重在写心,把微妙的感情融入到物象的描写中,从而将景物人格化。如“鸟”这一物象曾是历史上许多诗人选用的物象,如唐人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李商隐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情为探看”,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都有鸟的物象,但这些鸟只是作者写景抒情时借用的物象,没有负载着作者的灵魂而陶诗中鸟的物象却不然。他的《父子风规盖相类》云:“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毎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他的《饮酒其五》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其一》云:“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透过这些诗篇中的“飞鸟”、“羁鸟”与“归鸟”等物象,表达了作者对“飞鸟”的向往,对“羁鸟”的同情和对“归鸟”的思慕,表明诗人具有远大抱负,但黑暗的政治和污浊的社会现实却不能使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作为诗人,只能以诗作为武器与之抗争,借诗歌抒情言志,排泄心中的愤懑[1]。

与陶渊明相比较,王维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比较富裕的一族,他一生过着琴棋书画、谈禅论佛的优裕生活。虽然后来常年隐居蓝田辋川别业,但那只是他为官之余的偶尔休憩,想在优美的水光山色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而已。他实质上过的是半官半隐名利双收的舒适的生活,这与陶渊明真正意义上的隐居是不同的。所以他喜爱自然山水就如同在屋子里欣赏挂在墙壁上的山水画一样,虽喜爱极致,却无法真正走近它,彼此间总是“隔”着一层。与陶渊明置身山水看山水不一样,他始终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观看自然,以欣赏者的角度来描绘山水。如《山居秋冥》描写的秋雨后的山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实作者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品味着自然的三味,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把自身溶入其中,观其“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可知之。此外,王维在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秉赋,对其非常精通,因此,他比一般人更能敏感的把握自然界的音响,比一般人更能敏锐的感受自然界景物的千变万化。“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这些寂静的森林、自开自落的山花、若有若无的微雨等都是他细细品味的物象。他用文人的情怀对他们进行精雕细琢的刻画,力求逼真的再现自然之美,让读者从中获得审美的快感。诗人经常把不易觉察的声响捕捉入诗,造成一种“鸟鸣山更幽”的美感效果,使诗中静谧的意境荡涤了那种死气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换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诗人还常借用色彩来体现审美情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作者将上半句大漠的金黄和下半句落日的的鲜红搭配出暖色调,再用上半句孤烟的纯白和下半句河水的清绿构成冷色调,四种颜色相得益彰,十分协调,使读者的视觉感觉自然舒适,所以王维诗歌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誉[2]。

陶渊明选择在庐山脚下的一座普通草屋里过着与当地农民并无二致的“结庐在人境”的世俗生活。他的隐居生活里没有风景优美的别业,没有谈诗诗论酒的达官贵人。在其《归去来兮辞》中说:“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以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他已断绝了与官场的往来,其交往的对象或是亲戚朋友与故旧,或是村夫野老。他所见到的是农家日常的草屋、农舍、炊烟、禾苗、农田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其一》)他平常的工作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他象一个普通农民一样日夜操劳在田畴之中,为生计而忙碌。正是因为他本人置身于农家,完全融入了真正的农家生活,所以他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农民的生活,从而描写真正的农村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他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满足,是对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感到欣慰。他从不对景物的体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把深厚的感情寄寓于平常的事物和生活当中,表面看来没有特别之处,细细咀嚼却诗意昂然,平易的形象中包含丰富的思想。诗中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引导读者走进他所营造的朴实、自然的意境中去。

王维并没有象陶渊明一样彻底与统治阶级决裂,但也并非为出仕而出仕,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在半官半隐的20年间,他不仅避开了官场的严酷政治斗争,而且晚年官越做越大(虽然多为闲职),从七品的殿中侍御史升为正四品的尚书右丞。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渐渐冷却了自己的政治热情,做到了既不趋炎附势,也不剑拔弩张,形成了“身心相离”的独特处事哲学。他不再把隐居看作是与社会相对抗的手段,而是视为一种以乐观洒脱的态度、按自己兴趣和条件选择的生活方式。他这种平和的创作心境在文艺作品中,常常通过欣赏自然美而达到心境融和,他努力在自心的宁静中,寻找安逸的乐土,尽情品味着那种幽静、清淡之美[3]。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又如“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隠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闗”(《淇上即事田园》)等诗歌,从审美取向来看都可作如上观。

王维本人受佛学影响甚深,所以佛学思想的空静观念对他的山水诗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师事普寂禅师三十年,浓厚的家庭学佛气氛使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卷190下《王维传》)由于佛学思想的浸染,他用禅者的目光观照自然间万物万象,用禅的体验把淡定从容、无欲无念的心情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当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时,诗歌便呈现出富有禅意的幽静、清淡的光辉。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那些默默无闻的花儿,既不需要人们赞赏它开放时的生机勃勃,也不需要人们惋惜它的悄然凋零,它们在没有世俗的庸扰中,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清苔上。”(《鹿柴》)山林空旷,绝无人迹,一片空静,但是这种空寂却不是死寂,偶尔会从山中传来人语的响声,这声响给了空山以动感与灵感,又使空山有了生机。一缕缕阳光浅浅射入丛林深处,在青苔上留下斑驳的树影。这里的空寂的山林,淡淡的阳光,与斑驳的青苔上影子,都让人在山水诗中体味佛家的空灵幽静。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是表现自己作为田园生活的主人所经历所感受的事、情、景,注重的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王维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对田园景色和生活进行比较客观的描写,并且用意明确:怡情遣兴,附雅风流。从而艺术旨趣由重在表现主观性情转为重在再现自然之美,改变了陶诗古朴自然的风貌,为田园诗开辟了另一种幽静、清淡的艺术意境[4]。

参考文献:

[1]欧就生.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 21(1).[2]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和谐”[J].岱宗学刊, 2006, 10(1).[3]牛彦飞.诗禅合一———试论王维诗歌的静境美[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8(1).[4]赵雅娟.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J].汕头大学学报, 2006, 22(2).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04

第三篇:诗歌情怀

诗歌情怀

刘宏伟

诗歌是文字的载体,语言也是文字的载体,诗歌和语言都是思想的折射和反映。诗歌是最简洁和高贵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是画,我们看到漫天的大雪,立刻闻到像画一样的冬天写意:如果我的满身都是冬天,那么雪地里会不会有闪动的脚步,破冰的木船,还有抖动生机复苏的春天?雪——新一年无声的雪,我将进入你滴落的宁静,消失在冬日的远方,轮回出绿色的风景!

诗歌是出征将士的英姿和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修;更有韩愈的《塞上曲》:少年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千古绝唱。

诗歌是生死相依、相互扶持、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的婚姻承诺:想你的时候我看看天上的太阳,想你的时候我闻闻四季的花香,想你的时候我听听风看看雨,请相信我,当我化作万千个分子我依然爱你!

诗歌是柔弱女生走向战场的巾帼激情: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还有毛泽东主席对女民兵的题照使弱不禁风的女生整齐划一,巾帼豪迈: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从诗句中我们读出了多少男高女低、男大女小、男强女弱、男才女貌,具有妇女“四期”(经期、孕期、更年期、哺乳期)的女生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勇敢的脱去红妆,走向战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咆哮声中冲锋陷阵,在呐喊声中英勇献身,在爆炸声中无私殉国。所以也只有中国有木兰从军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诗歌是刚强的伟丈夫的侠骨柔肠,因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要爱就一心一意,要爱就死去活来,哪怕是冬天的梦黄连的果,也要拼却一醉,一饮而尽。诗歌是元帅的真情表白: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梦不成,漏尽四更天未晓,张茜知我此时情,读到此处真是为陈毅元帅对妻子割不断的丝丝缕缕,理不却的点点滴滴的真挚感情潸然泪下„„

诗歌也是一种情趣,山东军阀韩复榘的一首《大明湖》让人忍俊不禁: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上有荷花,荷花上面一蛤蟆,一戳一蹦跶;原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诗在单纯中透露出对毛主席的忠诚: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朝从你头上过;更有张学良将军的诗更是充满了浪漫的情怀:自古英雄多好色,好色未必是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

诗和词也是一种参禅、顿悟: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永不甘,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因此面对任何的艰难困苦我们要世事沧桑心如定,胸心海岳梦中飞。要心纵四海,宇宙归心。

我们无论面对幸福、痛苦、成功、失败,都要有诗一样的情怀,诗歌引导你笑面人生,诗也可以使你哀伤,使你振奋、使你哭使你笑、使你低回不已、使你振作奋起,更使你昂首沉思。

第四篇:山水诗歌代表人物

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是山水诗歌代表人物。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希望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帮助!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质而自然”(严羽),“冲淡高洁”(梁启超)、“和谐静穆”(朱光潜)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之趣。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进入古代文学论文栏目。

第五篇: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鉴赏期末作业

班级:历史

091

姓名:徐艳秋

学号:2009043016

《诗词鉴赏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2、分析古诗的意境

3、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4、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5、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6、分析句意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把握所写的内容。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聚聚写相约而亡。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I.诗中写了那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II.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常见 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解释了侯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侯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 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下载山水情怀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水情怀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创业情怀(精选合集)

    诗歌:创业情怀 我们乘上西去的列车 千里戈壁从眼前闪过 我们登上古老的嘉峪雄关 踏上这历史厚重的城郭 是来寻找 古战场冲天的烽火狼烟 还是追寻昔日 西征将士的擂鼓呐喊? 是......

    乡野情怀诗歌

    *=*=*=*=*=*=*=*=*=*=*轻轻地,行走在深山的小径用力拉紧着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把往事揉碎洒满这青青的山岭晶莹的晨露潮湿了我的心底筑梦蓝天谁与我的思绪同行*** *** ***缓缓......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

    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年级: 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姓名: 二O一三年十月二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姓名:周新立 班级:B101302 学号:B10130229 指导老师:付素娥老师 1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摘要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

    论杜甫诗歌中的悲悯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悲悯情怀 汉语言文学 马犇 摘要 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作品中饱含伟大的悲悯情怀,是任何诗人都不能企及的。其诗歌中对百姓......

    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走过世纪,走过世界,走过家园——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对于余光中,家国情怀不仅来自于血与火的时代,也来自民族伟大悠久的文化,来自脚下的乡土和身边的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