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时间:2019-05-13 13: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第一篇: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所谓“靖节”,有“保守节操,显身之志”之意,这无疑是对陶渊明人格的最为恰当的评判。

陶渊明,中国文坛田园诗开山之宗,他的“出仕”与“出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他的挣扎与无奈,都能从他的诗歌中窥见一二。周敦颐说:“爱菊者,陶后鲜有人。”陶渊明爱菊,人们所欣赏的事物要么是具有自己所不具备的特质,要么是与自己身上引以为豪的某些优点相通。我认为陶渊明是后者,他爱菊,正是因菊的清高孤傲,菊的孤芳自赏就如同他自己,既坚韧顽强,傲岸不屈,又慷慨悲凉,尝尽世间苦楚。

陶渊明留在世人心中的是一个”隐士”形象,但在他的前期,他也不是没有做过入仕的尝试。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陶侃,作为望族之后,必定也是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朱熹曾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他在咏怀诗《饮酒二十首》(其一)中写道: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这四句就作诗时的现状落笔,漫漫长夜,鸡不肯鸣,有谁能像当年刘龚了解张仲蔚那样,来了解我一介布衣心中的感情呢?透过平淡朴实的语言,一种有负平生壮志的遗恨突涌而出。由于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而且“望非世族”,即使渊明祖上功勋卓著,到他这一代时家道已衰落至“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有志难伸也让他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慨。

当现实的黑暗阻挡了陶渊明的进仕之路,加上政治动荡,虽先后出任过恒玄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和刘敬宣建威参军,但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真正欣赏的明主,然而政治局势的不明朗,世事翻覆,加上晋朝衰颓之势不可挽回与自己一心拥护晋朝的矛盾冲突,他最终选择了归隐这条道路。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始萌生去意,“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作者为行役所累,心中充满了沉重的失落感,想到要投冠归里,在茅屋中修身养性、保持名节。隆安五年(401)年冬,诗人的母亲孟氏病故,诗人有了一个归隐的机会。他回到浔阳柴桑的老家居丧。“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表现出了诗人躬耕田亩的喜悦之情。

至于他彻底归隐之后的心情,《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这样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把“出仕”称作“适俗韵”和“误落尘网”,对以前从仕之事非常懊悔,说自己的性格本来喜爱的就是山水田园之物。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等比喻,则更加强调了自己本不属于官场,乡野才是自己的“故乡”。我觉得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莫过于“守拙”二字,守拙与取巧相对,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汲汲营营厌恶之深,在他看来,从仕会泯灭人淳朴的本性,变得投机取巧,曲意逢迎。这不是他想要的。从另一首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于归隐生活的坚

第二篇:阮籍诗歌特点理解 陶渊明诗歌 谢朓 谢灵运

1.对阮籍诗歌特点的理解:

钟嵘说阮籍《咏怀》“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造成阮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原因,除了受魏晋时谈玄风气的影响,更在于当时的司马氏集团对不忠于本集团 或不能被他们利用的名士采取残忍的逼迫手段。许多名士惨遭杀戮,甚至被夷三族。那么,其诗的“归趣”究竟何在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世事的忧愤

据《晋书·阮籍传》称,因天下多故,“籍由是不与世事。”事实上,我们从《咏怀》的不少诗句中都能看出阮籍对世事的关注。其中有些诗句揭示了魏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我们在《咏怀》中总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忧愁和痛苦。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想借弹琴和赏月来排遣忧思,然而看到“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情景,他的忧思更加深重了。

二、对儒与道的超越 儒学的核心“为孔孟仁爱忠恕的社会理想和道德原则,以及对最高理想人格汲汲不舍的追求精神。”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儒士,始终具有一种仁爱精神和兼济天下的情怀,阮籍从小就深受儒学熏陶,曾有济世之志。然而魏晋统治者却在儒家礼仪道德的幌子下,进行卑鄙残忍的勾当,施行所谓“综核名实”,其名教不过是统治者用来钳制人民的工具,根本就违背了儒家礼制。阮籍看透了这点,《咏怀》中有许多诗句表现了籍对仙和道的仰慕与追求。

三、对生命的感悟及对自由的追求 阮籍有着深厚的哲学修养,对《易》《老》《庄》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体现在他的《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等著作中,这使得他对生命的长短和价值看得异常透彻。他深深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及其荣损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发出“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

品读阮籍的《咏怀》诗,我们总能触摸到他忧愁愤慨的心情,倾听到他超凡不俗的心声,感受到他不为人知的孤独与痛苦的心灵。而其所谓狂放与旷达,不过是其避免迫害和掩饰痛苦的外衣,痛苦才是其真实的内幕。因其痛苦无处排遣,所以只好作“穷途之哭”。

《咏怀诗》中大量运用了我国传统的比兴象征、用典等易产生多义性的表现手法,从而就形成了阮诗隐晦又意旨深远的特点,即谓“阮嗣宗诗专以意胜”(张戎《岁寒堂古诗话》),籍长与寄托情志深远曲折,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特别擅长表现虽局限于感情羁绊、悲怆欲绝仍对整个生命价值寻觅不止的潜蛟于渊的深长思绪。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李善《文选注》分析这种情况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2.阮籍与陶渊明的诗歌传承:

A由于阮籍和陶渊明都处于朝代更替之际, 而且由于阮籍的父亲阮璃依附曹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也是东晋王朝的名将, 其祖父又做过晋朝的太守, 在新王朝一方看来, 他们都是站在旧王朝一边的。所以面对着社会上层为争夺皇权而大动杀机的现实, 他们的人生短的慨叹加上“ 忧生之磋” , 就表现得格外强烈和深重。

B.儒家的处世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主张积极用世的, 所以阮籍和陶渊明都少怀但他们都遭逢“ 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 《昔朽· 阮籍传》的易代之际, 不要说“ 济世” , 连他们自己也随时会有杀身之祸。所以他们胸中如怀汤火, 终日如履薄冰, 内心充满了恐惧、伤感和忧忿。发而为诗, 慷慨悲凉之气沛然充乎其间.C.文学史上讲到阮籍继承了“ 建安风骨” 的基本精神, 这自然很容易接受。但关于陶渊明, 则较多地突出其“ 静穆” 及其田园诗平淡自然的一面, 对于其“ 金刚怒目” 式的一面则有所忽略, 强调不够。其实, 陶渊明的咏怀诗也是上继建安阮籍、左思的基本精神的.D.作为文学发展史同一阶段、同一系列的诗人, 陶、阮诗歌在表现方法上也有显然相同的一面, 那就是抒情写意性。

3.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较不同特点

二谢山水诗思想内容的不同

(一)、阐发庄老名理与抒写怀乡念友之情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是单纯的描绘山水景色,而是以山水体玄悟道,是对庄老名理的敷陈。因而,谢灵运山水诗是借山水来阐发诗人的庄老思想。

谢脁的山水诗一部分是与友人宴饮时的即兴联句,一部分是羁旅途中的山川游览,另一部分是送别友人时景色渲染,这些山水诗无论写于何地、描绘何景,都寄托着诗人浓浓的个人感情。这种情主要是羁旅途中抒发思乡之情,在送别友人时抒发惜别怀友之情。因而,谢朓的山水诗是通过山水描写来表达诗人怀乡念友之情。

(二)、探寻深山大壑之景与描绘日常所见之致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只有少数作品中描绘的是清丽景致,且多是有句无诗。大部分作品中的景物是深山险峪、荒林大壑,极力描绘一种幽深新奇之境。这种幽深新奇之境并非诗人的一次偶遇,而是诗人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寻,诗人常“裹粮权轻策”,在深山大壑中作数日的探求。因而,在他的诗中总有一个来去匆匆的行者,或柱杖穿梭于僻径小道,或乘舟激流于回环山谷,行者眼中的深山险峪、荒山大壑必然成为诗歌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谢脁山水诗中的景物一类是羁旅途中、送别友人时进入目中的自然景色,不追求奇异,多是青山秀水与白云落日,且多为晚景;另一类是精致的庭院小景,如池、塘、亭,鳞、荷、竹。无论是哪一类景物都是日常所见之景,但诗人将常景中的美发掘了出来,与诗人的仕宦生涯、家居生活融为一体。二、二谢山水诗艺术表现的不同

(一)、记游写景言理的固定结构与景语情语交叉的灵脱格局 谢灵运的山水诗几乎都沿着先记游、再写景、最后言理的思路来安排诗作格局,“玄言尾巴”是其山水诗结构中最突出的特点。如《富春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谢脁的山水诗中景语、情语则无固定的位置,结构灵脱不居。有的先写山水而后言情,如《之宣称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观雨潮》、《和刘西曹望海台》、《和江丞北戍琅琊城》等诗;有的是中间数句写山水,首尾言情,如《游东田》、《移病还园示亲属》、《休沐重返丹阳道中》等诗;有的是景言情之句捉对而出,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的是“以景结情”,以写景结束全诗,如《登山曲》、《同王主簿有所思》等诗。

(二)、赋体铺陈与简制细雕的景物描写

谢灵运诗赋兼长,他将汉大赋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铺陈排列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对山水景观高低上下、山水错落的摹写,因而他的山水诗一般篇制较长,具有汉赋物象繁富、穷形尽相的特点。如《登石门最高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诗。

谢脁多以八句形式写诗,篇制较之谢灵运已短小精简,并创作了更为精致的四句诗,因而其山水诗中的景象较为单纯,描写更为集中,只对眼前细微的景物进行精致的工笔描绘,达到了“状物生动”、“乃为活景”的艺术效果。如《《王孙游》、《观朝雨》。

(三)、游览移步与静望拉伸的观察视角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游览之作,游览时的行踪成为观察景物的动态视角。移步换景,景物交替出现,形成一幅铺展的宽阔画卷等。同时,在这种动态的视角中,诗人着力描绘的是景物的静态之美。

谢脁的山水诗中多用“望”字,一个“望”字交代了诗人观赏景物的视角,即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通过视线的拉远、收近,呈现出一幅焦点透视、错落有致的山水画。同时,由于诗人定于一点观察,景物单纯,因而捕捉到了景物的动态之美。

(四)、典雅富深奥与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谢灵运作诗已工于对仗,很多诗句都对仗工整,句式统一整齐,且好用典故,因而诗歌的语言,一方面典雅工整,深沉隽永,另一方面又有斧凿痕迹过重,牵强晦涩之弊病。较之于当时晦涩的玄言诗或雕琢的颜延之等人,谢灵运的语言还是风流自然的,但较之于谢朓他的诗歌语言还是以典雅深奥见长。

谢脁喜欢模拟南朝乐府民歌,语言浅显平易。同时,重视音律,讲究“四声八病”,诗句已基本符合平仄规律,巧妙运用双声、叠韵,诗歌语言圆美流畅,具有音乐美。

4.陶渊明咏史诗与咏怀诗介绍

我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粗略地来研究一下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

一、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看是表现他正直向善的生活态度和不满黑暗官场的反抗精神,这同他的田园诗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概括来说,有以下两点:

(一)表现出仕和隐居的矛盾,表现诗人壮志不伸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曲折地暴露了时政的昏浊、黑暗。

(二)表现对暴政的愤恨和除暴的情怀。

陶渊明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杀伐,手段极为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就是军阀桓玄与刘裕长期互相混战的场所,残酷的兵火之灾,使许多农田遭到破坏,垣舍变为丘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回田居》其四)。人民在战乱中流漓惨死。“此人皆焉如?”“死殁无复余”(归田园居其四),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浔阳又与官军发生激战,战祸又延续五六个月,对农村的破坏也很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人民的悲惨境遇,诗人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造成连年战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施行暴政的统治阶级,残忍没有人性的军阀。

二、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风格朴素,与当时文坛的形式主义时尚大相径庭,总体艺术特色是冲淡自然,朱熹评价陶诗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更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诗多用比兴,寄托和象征等艺术手法,来抒情述志。

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高鸟,在这些景物上,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松、菊成了诗人坚贞孤高品格的象征。“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咏贫士》)孤士是诗人孤高无依形象的自我写照。“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用鸟的远飞比喻出仕和济世怀抱。

(二)借古寄慨。

自班固以来,《咏史》诗大都有叙述史实,一首诗专写历史上的一个人或一件事,而经左思的创新,《咏史》不再专写古人、古事。而是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已的怀抱和不平。陶渊明沿袭了左思的创作传统。“刍藁有常温,采苔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咏贫士》)诗人借用前人安贫守贱之事,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趣,独善其身的情怀。“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叹惜荆轲刺杀秦王的失败,曲折地表达了反暴的理想。引用史实,借故喻今抒怀,都能做到深刻恰当。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咏怀诗,左思咏史诗的传统。阮籍是正始诗坛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的《咏怀诗》用隐晦曲折的形式,抒写强烈的“忧生之嗟”,为在政治压迫下的诗人写作抒情开辟了新的道路。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时期,政治的黑暗和压迫正与阮籍所处魏晋之际相同,他的《杂诗》、《饮酒》诗与阮籍诗作有同一志趣,既曲折的反映了社会黑暗,又抒为了自己的苦闷和忧虑,诗多用比兴,亦有隐晦曲折的特点。左思的《咏史》亦是开创之作,以咏史的形势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对门阀士族的不满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陶渊明的《拟古》、《咏贫士》也是借咏古人古事以寄慨,雄肆刚直之风与古思《咏史》息息相通。

爱好和平,反抗强暴,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儒家思想二十世纪受到近百年的强烈冲击,经过水与火的洗礼,至今逐渐被全世界所认同、所接受,这和陶渊明的历史遭遇不恰恰有相通之处吗?现今世界并不太平,专权逞强者泛滥,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求发展,大力倡导和平,获得了机遇,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千年机遇,努力发展壮大,避免战争离乱,不要让后世的“陶渊明”们再留下千年的遗憾!

第三篇: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戚戚:忧虑貌。汲汲:急于营求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不忧虑贫贱,不追求富贵。人首先要谋生,但不能为活着而生活。所以不该得来的富贵,不能热中于追求;置身于贫贱之中,也大可不必为此忧愁不休。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安于清贫的清高人格。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清泉涓涓,蜿蜒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些本是极常见到的景物,但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这些十分普通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喜悦、明快之感。可用以描写山村风光。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

见晋·陶渊明《咏贫士》。沥:液体的点滴。这两句大意是:倾倒酒壶没有一滴剩酒,看看炉灶没有一丝炊烟。此名句以记实的写作手法,通过生活中典型而微小的细节表现诗人无衣无食,难以为生的贫士生活与尴尬,冷落的现实处境。两个细节,一个空倒酒,一个空看灶,通过一个“绝”字传神。无论是字面上的“绝”字,还是字里含的“空”字,都是表现这种家中景况的绝好形式。一“倾”一“窥”两个动作,写出人物穷窘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所以,我们说,陶诗看似随手拈来,淡而又淡,其实颇具匠心,意蕴极深。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见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生:指生计。归:归趋。道:常理。固:固然。端:开始。这两句大意是:人的生计归结于一种不变的道理,衣和食固然是这种常道的发端。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无衣无食,生且不能,何论其它!所以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民以衣食为本”,陶渊明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可用以说明丰衣足食是人生的合理要求,进而表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重要。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掷:抛弃。获:能够,骋。指实现壮志。这两句大意是:日月飞速抛弃世人而去,即使有远大志向,也没有驰骋壮志的机会。陶渊明生逢“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到处存在着欺骗与虚伪,面对着世界,他“欲言无予和”,只能“挥杯劝孤影”,在隐逸与饮酒的孤独生括中以沉默的方式来回答。联想到自己少学琴书,游好六经,希望大济苍生的志向,更感到日月飞逝,岁月蹉跎,发出“有志不获骋”的感叹,这是压抑与不甘的心灵的躁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能的流露。诗文质朴冲淡,感情十分强烈,别具一番风格。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重(chōng虫):再。这两句大意是:年富力强的阶段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重来一次;早晨这段宝贵的时间,无论如何不会在当日再次重复。此句采用直言其事的手法阐述切莫蹉跎岁月的道理。“不重来”、“难再晨”直言相劝,试图通过最直接、最坦率的方式给人以警示,使人及时自勉,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使文风显得简洁、自然,而且给人以坦诚相见的强烈印象,反而比刻意雕琢修饰更能收到劝诫的效果。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山阿:山陵。这两句大意是:死去有什么关系,无非寄身山陵与自然化为一体罢了。此条写诗人对生死的达观。诗人一生崇尚自然,纵浪其中,不畏不惧。在他看来,生是主观能动地与大自然交合,无论生死都在自然之中,所以死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这种轻松愉快地去迎接死亡的旷达人生观,与汉诗所表现的畏惧死亡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诗句在旷达之中带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正确认识人生的因素。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无予和:无人与我相应和。这两句大意是:想交谈却无人与我应和,举杯劝酒却只有身影与我相伴。此名句用画描笔法勾勒出诗人孤独、寂寞的神态,形象鲜明突出,造型别致新颖,如特写镜头令人难忘,这种画面清晰单纯又传情无限的素描手法,是今天写作时的良好范例。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形:身体。宇内:天地间。曷(he河):何。委心:任凭自己的心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意欲进则进,欲止则止呢?此条表现诗人对人生的认识与追求,抒发了诗人委顺自然,超尘脱俗的情志。上句写生命短促之感叹,下句化用《琴赋》:“委性命兮任去留”,写顺乎自然之态 度。两句意超言外,情发心际,于嗟叹中露出旷达,在醒悟后表现超脱,是诗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靠,依。寄傲:寄托傲世之情。审: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形容住房极狭。这两句大意是:斜倚南窗,寄托傲世情怀,明白住房狭窄、简陋,却容易得到安适。此名句长于用动词表情达意,前句用一“倚”字刻画人物神态,后句用一“审”字表达人物心理。前者孤傲,后者旷达,两句合在一起,把人物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三首》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早终:早死。促:短促。这两句大意是:人有生就必定有死,既然如此,那么早死也不算命短。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个谁也逃脱不掉的规律。既然如此,晚死也是一死,早死也是一死,那就不必为“早终”而过于悲伤。当然这里有宽慰的意思,但也表现了作者能够正视人生,能够以淡泊的心情对待人生,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这两句多用于表现达观恬淡的人生态度。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见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感叹词。这两句大意是:可叹死后留名这类事,在我看来就像飘浮不定的烟云。这是陶渊明晚年在“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情况下所作的人生抉择,表 现出诗人的傲骨和不同流俗的节操。写作上采用“比”的手法,通过“浮烟”这种具体可感的物质,表现“身后名”一类物欲的淡而不足道,有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

见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终:穷尽。复何如:又怎样。这两句大意是:在一俯—仰的瞬间就游遍了宇宙,怎不使人快乐呢?这两句写作者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无穷乐趣。《周王传》即《穆天子传》,叙述周穆王驾八匹骏马周游四海的神话传说;《山海图》指《山海经》及郭璞为它作的圈赞,此书共十八卷,大多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及神话传说。作者在“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优美景色中流览这些书籍。仿佛宇宙间古往今来的各种景观一下子都来到心中,怎不感到快活?这两句既可表现隐居之乐。又可表现读书之乐,后一句以反问增加盛情色彩的写法,也可借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俨(yǎn演)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qiānmò千默):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变通:互相通达。这几句大意是: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这是《桃花源记》所写渔人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桃花源是陶渊明 6 幻想中的理想社会,那里人人自耕自食,没有剥削压迫,男女老少,生活都„怡然自乐”。现在仍可化用某些句子勾勒农村景象。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

晋·陶渊明《九日闲居》。祛(qū去):驱除。制:限制。颓龄:衰年。这两句大意是:饮酒能驱除一切忧虑烦恼,食菊能扼制自己的衰老。喝酒能麻痹人的神经,所以人能够在饮酒后暂时忘却人世的一切忧虑;菊花纯洁清高,能作药用,食菊可以散风清热,平肝明目,静心除病,延年益寿。陶渊明出于对当时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憎恶而归隐田园,他饮酒食菊,忘忧祛病,过着一种闲适自在、心旷神怡的恬淡生活,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是他总结的一种养生之道。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奇文:新奇、精美的诗文。疑义:指诗文中的疑难之处或见解分歧的地方。相与:互相。这两句大意是:得到新奇、精美的诗文,便与朋友、邻居们共同欣赏,遇有疑难问题或意见分岐,就互相分析、讨论。原诗是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生活的,这两句写自已日常与朋友谈诗论文的欢乐。可供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经常与别人交流看法,以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也可只引前一句反用其义,以“奇文”指代那些奇谈怪论,讽刺某些人经常散布一些破格之谈;以“共欣赏”指让大家共同见识,分析批判。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会意:体会。这几句大意是:喜欢读书,但不局限于细微末节;每当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心志冥然相合,便乐得忘了吃饭。魏晋时玄学大畅。魏晋名士崇尚“清淡”,书与研究事物时每以得“意”为高。“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是魏晋时期读书的一种风尚。这个“不求甚解”,只是指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风神精义,并从领悟与发现中获取莫大的快意。因此,名句原义表现一种清高的名士风度,流宕着一种探索精神。后世在理解上发生了转变,尤其前一句,往往被用来表现一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的读书方法,这是与本义不相符合的。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道:只说。桑麻:泛指各种农作物。这两句大意是:彼此相见之后不谈其它的话题,只说桑麻等农作物生长的情况。诗表现作者归隐后常与农民交往,一切尘俗杂虑都已屏绝,只关心农事,这两句则高度概括了这种生活情况。可供描写乡间质朴的民风时引用,也可用于表现人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共同关心的某些事情。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靡王税:没有君王租税的负担。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养蚕缫出长长的蚕丝,秋天收获没有交纳租税的负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国家政权、没有战乱和徭役、人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借此抒写情怀,寄托自己美好的情趣,.并以此为参照物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给予批判和否定。这种幻想的理想国在封建社会里永远不会实现,但它反映了农民美好善良的愿望。陶渊明的空想,比思格斯、列宁曾经充分肯定过的圣西门、傅立叶提出的空想学说要早一千四百年,其进步意义难道不应给以充分肯定吗?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指老人。人年老后,头发变白再变黄。垂髫(tiáo条):指儿童。古代孩子头发下垂称,“髫”,长大后就把头发束起来。这两句大意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生活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乌托邦,那里与世隔绝,“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男女老少都生活得“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垂髫”,实际上指代“人人”。现在可化用以形容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的富足景象及人们的愉悦神态。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谭诗》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桃花谭诗》。这两句大意是: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白发人欢乐地到处游玩。这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人民生活的写照。在这个桃花源中。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烦恼愁苦,老老少少都是“怡然有余乐”。可化用以描写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安居乐业、尊老爱幼的情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此处喻壮宦。这两句大意是:脱离官场重归田园,如同长久被关在笼中的鸟兽重返大自然一般,欢自由,扬眉吐气。此名句表现诗人初近田园时的强烈 感受。上句以“樊笼”作比,暗喻现实社会禁锢思想扭曲人性,没有人身自由,比喻贴切。“久”字既点出时间之长,又写出置身“樊笼”的深切体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厌恶之情。下句写返朴归真的心愿了却时的欣慰。“复”字用得极妙,其间有渴望,有欢愉,有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诗句不言欢乐而欢乐之情贯通笔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充分体现出陶渊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抒写无限纯真的心情的艺术风格。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二首》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这两向大意是:春秋之季,丽日和风,明媚澄碧,佳日自多,登临高山之巅,吟诗浩歌,使人适意畅怀,乐而忘返。此条“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蒋薰评《陶渊明诗集》)。“登高”、“赋诗”,虽不正写诗人肖像,但一个迎风长啸、引吭高歌、欢乐自若的诗人形象惟妙惟肖,如站目前。这种善于捕捉人物神态的写法今天仍可借鉴。可引用以抒写登临时的喜悦之情。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鼓腹:凸起肚子。这两句大意是:吃饱了饭,凸起肚子,无所思虑,黎明起床,日落归眠。据此诗前半部可知,此句描写的是上古理想社会的生活方式:“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在传说中的东户季子时代,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余粮堆田头,道路不抬遗。一切适于本性,超然物外,无所用心,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此名句采用赋的手法去表现淳朴的远古民风,淡泊而传神,自然而疏朗。

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两句大意是:仰望白云看到高空中的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为自己忙于仕途经济而羞惭;来到水边见到游鱼悠然自得地戏水,为自己在尘世日夜奔波而心愧。这是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时期写的诗句。诗人有感于仕途的奔波与官场的束缚违反人的自由本性,羡慕鱼、鸟的自由自在,由此产生联想.准备归隐田园。诗句以对比手法摹写心理,十分微妙、生动、细腻。一“惭”一“愧”,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追求又有厌弃,文笔自然而意蕴深刻。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遥遥:一作“摇摇”,船摇动的样子。轻飏(yang扬):此处形容船行轻快。这两句大意是:微风轻拂,波光涟滟.一叶小舟自由自在地轻轻行驶在江面,站立船头的诗人衣襟随风摆动,飘飘欲仙。此名句状写陶渊明辞官归隐途中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气氛轻快、欢悦,流露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上句写舟随水流,水催舟动。“遥遥”“轻飏”看似描写舟行之姿,其实言状诗人心态。下句写和风吹衣,“飘飘”二字,名为写景,实乃传导诗人心境。两句情与景,景与情通,情景融汇,无衣无缝;意境清新舒雅,语言平淡素净,准确地传达出诗人超尘脱俗时的闲雅疏放情态,勾画出一幅含笑飘舟图。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天天在园中散步。这两句大意是:息交绝游,每日徜徉于田园居所之中,适情惬意,趣味自生,门户如同虚设。此条通过简单重复的行动,着力表现诗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村野庭院,竹篱茅舍,面积虽小,却自然淳朴,没有丝毫的矫饰、造作.与官场的喧闹、嘈杂以及人际间肮脏的交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可以无天涉足其间,获得一种本性的满足。这便是“圈日涉而成趣”的“趣”之所在。至于“门虽设而常关”既是对上述情趣的充分肯定,又是息交绝游—与世俗断绝往来的明证。此条用舒缓的白描手法勾勒一幅写意图,表现诗人酣乐园田,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态,意境空灵疏淡,情趣盎然,多为后人仿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十三首》

晋·陶渊明《饮酒十三首》其五。结庐:筑室。尔:如此。这几句大意是:身处纷纭人世,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若问怎么能够如此,因为我独得情趣,心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处的地方自然就显得超尘绝俗。结庐人境而无人境俗气,身处尘世而无车马喧闹,前两句写出诗人高蹈尘俗之上的旷选心怀,后两句追述脱俗去尘的精妙机制。“心远”一词如参禅悟道,将其中情趣、意趣、理趣淡淡传出,禅味是那样地浓馥,又是那样地淡泊,表现出一种静穆的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在东篱下采摘秋菊,悠悠然见到南山。该条上句写动作所触,旷远静谧之情于清幽雅趣中表现;下句写视觉所见,“悠然”二字用语极工,神情毕现,写出了诗人 有心无心之间若有所见若有所悟的淡泊宁静的心情,达到超然物外,飘飘欲仙的艺术境界。意境平淡疏放,诗意含蓄蕴藉,理趣盎然。这种用写意笔准表现物态情状的艺术技巧,抒写心境时可以借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韵:气质,品性。本:本来。这两句大意是: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就喜爱山水林壑的自然风貌。此句通过一反一正即对“世俗”的否定与对“本性”的肯定的方法,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对官场尘俗及山水自然的态度,一憎一爱,一抛弃一追求,主观情志豁然自出,诗句平淡质朴,内蕴十分丰富,故而千古流传。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二十首》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四。啸傲:傲然歌啸。轩:有窗的长廊。得此生:求得人生真意。这两句大意是:面临东轩的秋菊落英傲然歌啸,姑且以此求得此生真意。诗人因厌恶仕途而归隐园田,此条写出诗人清高矿达的情怀,上句写形,下句写意。“啸傲东轩”一语,仪态怏然,神形兼备,勾勒出一个隐逸山水,傲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古人对此诗评价甚高,说其“通篇寓意高远……洗尽古今尘俗气”(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隐定斋语)。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读山海经十三首》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精卫:鸟名,传说是炎帝之女女娃溺死东海后所变。刑天:神话中人物.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干: 盾牌。戚:斧。这几句大意是:淹死于东海的女娃.虽化作鸟仍决心衔着细木填平浩瀚的东海;与天帝争权的刑天,杀了头依然挥舞斧盾,壮志长在。此名句语言省净,形象突出,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两个失败的英雄形没之后壮志恒在.平淡之中奇气袭人,具有志超抻怡的艺术效果。可引用以表现超远的壮志。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羡慕。行休:将要结束。这两句大意是:羡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感叹自己近垂暮之年,不能有所作为。陶渊明厌恶官场污浊,弃仕归隐,然而内心深处大济苍生的潜意识时时骚动于心。面对“本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景观所表现出来的无限生机,蓦然产生欣羡之情,岁暮无成的慨叹、惆帐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此名句长于准确细腻地传导人物心理,诗人触景生情,由景及人,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反迭出人生的失意落拓。两句于平淡的诗风中流露出抨击门阀制度的情绪,诗的深层流动着积极用世的潜在信息。

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语助词。芜:荒芜。胡:为何。这两句大意是: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此条长于抒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质朴形式抒发朴素的乡土之情,使人凭直觉即可感受到归心似箭的感情激荡,真切,淳朴,自然,疏朗。这是一种艺术上的炉火纯青,返朴归真,上句中的“来兮”虚词连用,用舒缓语气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下句用《诗经·式徽》“式微,式微,胡不归” 的成语构成反问句式,上下联系,反复咏叹,写出愤世嫉俗而急于归隐之心,“胡不归”三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急不可耐的心理。此种以同义反复及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的艺术手法在写作时仍有借鉴意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羁鸟:养在笼中的鸟。这两句大意是:圈在笼中的鸟依恋出生的森林,养在池中的鱼思念出生的深渊。此名句采用比兴手法,引出下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羁鸟”、“池鱼”暗比受官场束缚的自己。鸟、鱼尚有向往自由的林、渊之思,自己弃官归隐便是十分自然的了。诗文借物作比,巧妙地表达了对本性的追求和对田园自然风光的向往,于冲淡宁静中寄寓了强烈的主观感情。句法工整对仗,句式同一反复,客观上也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击来兮辞》。帝乡:仙乡。期:及,至。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不是我的本愿,仙境也不可企及。上句引用《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段话,写脱尘去俗的高蹈情志。下句对“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的求仙思想抱以怀疑。诗句在双向否定中蕴含任真自得、疏放自许的生活态度。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两句大意是:家境贫寒之至,以至于夏天终日饥饿,冬夜没有被褥御寒。此诗状写陶渊明归隐后期的尴尬境遇。诗的中八句写道:“炎火屡焚如,螟蜮悠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名句以赋的手法,直言饥寒交迫生活的凄楚难耐,如泣如诉,真切感人,常被人用来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兴:起。秽(huì会):荒芜。荷:肩负。这两句大意是:清晨就起来整理荒芜的田地,直到月亮高挂才扛着锄头、披着月光归去。此句描写典型的田园生活,朴实中含带恬淡自得的乐趣。写作上以赋的手法直陈农事,寄一种“拙趣”于其中。尤其后一句清丽可爱,每被后人改动字句去形容踏着月光归去的生活情趣。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咏荆轲》

晋·陶渊明《咏荆轲》。这两句大意是:头发直竖撑起顶戴的高冠,英雄气概使系冠的带子为之飘动。战国末年,秦国空前强大。燕太子丹为了报秦国欺辱之仇,招来荆轲等壮士行刺王政。荆轲出发前,燕太子丹在易水设宴送行,荆轲~,引吭高歌,大家流涕合唱,场面十分悲壮。此名句在写法上借鉴《史记》“怒发上冲冠”等名句的表现手法,运用夸张的形式,正面描写人物盛怒而又激动不已的英雄形象。“指”,“冲”二字带有很强的动感,使形象生动传神,如在目前。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 晋·陶渊明《拟古》。翩(piān偏)翩:鸟飞轻疾的样子。庐:室。先巢:旧巢。相将:相共,相随。这几句大意是:一对燕子刚从远方翩翩飞来,双双进入我的住室中,先前的老窝还存在,相伴相随回到旧巢内。家燕常筑巢于梁上檐下,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晋人傅咸在《燕赋》中谈到他曾作过实验:“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陶渊明的这首诗也写了燕子的这种习性。作者看见双燕飞舞,起初以为是不曾见过的新伙伴,及至看到它们对环境那么熟悉,相伴相随往直飞入旧巢,才知道原来是旧时相识。诗句不仅写出了燕子轻飞的美妙动作、相亲相爱的亲密感情及留恋旧巢的习性,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洒二十首》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饮洒二十首》其七。裛(yì)露:沾带露水。裛,通“浥”,沾湿。掇(duō多):选摘。英:花。这两句大意是:秋菊的颜色清丽可爱,把那沾带露水的花瓣选摘下来。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具有不同凡俗的品格,历来为隐人逸士所喜爱。陶渊明最爱菊花,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厌恶尘俗,性爱自然的雅趣。菊花在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秋花的代表,傲寒的象征,不少篇什中都写到了它。这两句既写了秋菊的“佳色”,也写了作者喜爱菊花的心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暧(ài爱)暧:昏暗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xū虚)里:村落。这几句大意是:远远望去,幽暗的村落依稀可辨,远村上空飘起了轻柔的炊烟,阵阵犬吠从深巷中传出,声声鸡鸣发自桑树的顶端。诗人以平淡质朴的笔触,写出了真实的自然景致:时远时近,时动时静,时形时声,依依稀稀,朦朦胧胧,突出了田园风光恬静闲适的特点。诗句既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表现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气,成为自然天成,最为后人乐道的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红楼梦》四十八回中林黛玉曾引用这两句诗与王维诗进行比较,并称道其比王诗“淡而现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渔人沿着溪水前行)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绵延数百步,中间没有杂树,散发着芳香的春草色泽鲜美,粉红的花瓣在春风中飘飘下落。这几句本是描绘世外桃源的风光,虽是暮春季节,这里的景物依然十分优美:一道清澈的溪水,一片繁茂的桃林,粉红色的桃花夹岸盛开,绿茵茵的草地吐着芳香,那在春风中纷纷飘舞的落花,如降红雨,如铺花毯。如此美景,实在令人神往。描写暮春时分的郊野景色,可以化用。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岫(xiù袖):山穴。这两句大意是:白云无意间从山穴里悠然飘出,鸟儿飞倦了自然知道返回山林。这是陶渊明 初归田园怀着喜悦心情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淡泊闲逸的心境和清静恬适的生活情趣。两句可用于写宁静的山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气:气象,景象。日夕:傍晚。相与还:结伴归巢。这两句大意是:山中傍晚的景色很美,一群一群飞鸟都结伴归巢了。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傍晚山间幽静的景色,结伴归巢的飞鸟,都与诗人辞官归田的欣然之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情与境会,真淳自然。可以用来描写山间幽静的环境和表现作者恬淡的心境。

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和郭主薄二首》

晋·陶渊明《和郭主薄二首》其二。游氛:雾气。风景:当是“夙景”之误。夙景,早晨的景色。澈:清新。这两句大意是:秋天的早晨白露凝结,无风无雾,天高气爽,风景十分清新。晴天无风的夜间或早晨才有露水,故言“露凝无游氛”;无云无雾,故显“天高”;早晨空气清新澄澈,故云“夙景澈”。此句可用于写霜晨景色。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晋·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静心回想园林中幽静的环境,闲适的生活,多么富有魅力!对比之下,人间确是不足眷恋的.此条写诗人追慕隐逸生活的心情,诗人把“园林”与“人间”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意在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反 对现实生活的黑暗。黄文焕评此名句日:„园林何尝非人间.然较之朝市,则天上也.非人间也。”(《陶诗析义》)这种象征对比手法在向往隐逸之中暗含对黑暗社会的痛恶.反映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迢迢(tiáo条):漫长。亭亭:高远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在漫漫的早秋之夜,高高的明月将圆未圆。这两句适合于描写清秋月夜之景。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沦:沉没。西阿(ē婀):阿,大陵;西阿,即西山。素月:白色的皎月。这两句大意是:白日没入了西山,明月从东岭升起。这两句诗语言清新质朴,描绘出日月交替的自然景观。“白日”与“素月”、“沦”与“出”、“西阿”与“东岭”相对成文,自然妥贴。这是陶诗中倍受人们欣赏的名句,可用来描绘黄昏前后红日西沉,皓月东升的景色。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凑凄:寒凉。岁暮:年终。翳翳(yì意):阴暗。经日:整日。希:同“稀”,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这几句大意是:腊月的冷风十分凄寒,天气阴沉。飞雪终日不断,倾耳细听,除了风声之外别无其它声响,放眼远望,整个世界是白茫茫的一片。这几句适用于描写寒冬雪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为了不使豆田荒芜,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只希望不要违背我隐居的心。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陶渊明经典语录

第四篇: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第五篇: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又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如《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著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

2 《和郭主簿》其一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自称:“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二是: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东晋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3 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它标志着诗人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他田园诗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作而没有剥削:“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民风淳朴而和乐安宁:“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自然天成而民无烦忧:“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相对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虽然有很强的理想虚构性,但也表现了诗人与广大民众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

(七)、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的咏怀诗与咏史诗

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最明显的表现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矛盾冲突中,他感到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他的咏怀诗与咏史诗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内容。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为代表。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时光流逝,有志难展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这也是《杂诗》的主调。如其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饮酒》主要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的决心,多是借饮酒来抒写情志。如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是写不满晋宋易代的政局。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是写怨恨善恶不分的世风。其三:“道丧千余载,人人惜其情。”是写愤怒正道沦丧而人人惜己。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是写以孤松自况而自持高洁人格。

4 《拟古》的内容大都是忧国伤时、追慕节义,讽刺追名逐利的人。陶渊明的咏史诗以《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为代表。咏史其实也是咏怀,只是借史抒怀。《咏贫士》通过歌咏阮公、荣叟等古代贫士,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后思想的矛盾以及“君子固穷”的态度。《读山海经》是写诗人读《山海经》的感想,大多借古咏今,为诗人老年时期的代表作;《咏二疏》歌咏了汉代的疏广、疏受二人能见机归隐;《咏三良》歌咏了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人能与其主同死;《咏荆轲》歌咏了战国时的荆轲能赴秦替燕太子丹报仇的侠义精神。这四篇作品,都表明陶渊明晚年对政治并未忘情,仍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首诗歌颂了精卫与刑天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了诗人铲除强暴、匡世济民的理想,抒发了诗人壮志不遂的刚烈愤激的情怀,展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

(八)、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的赠答诗

陶渊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朋友,他能敞开真挚的胸怀,以敦厚待之。《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等赠答诗,都写得情真意浓、语重心长。如《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这首诗融昔日相聚的欢乐、今日离别的伤感、情意绵绵的叮嘱为一体,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另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贮。”(《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接天地之间的悬念,情系山川之外的怀想。陶渊明诗歌除反映以上内容外,还有阐发哲理之作,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挽歌诗》等。另有教育孩子的家训之作,如《命子》、《责子》等,都颇可玩味。

下载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评价陶渊明诗歌地位两种观点的评析

    [摘要]:陶渊明诗歌地位在古代有两种观点,主要以钟嵘和朱光潜两人的评价为主。钟嵘在《诗品》中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地位应为中品,而朱光潜却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甚至置于李杜之上。这......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陶渊明向不为人所注意,罕有论及之者。这大概是因为他没有留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文字缘故。但是,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却不得不......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出生成长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

    《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陈红岩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 0041) 摘要:《诗经》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后人文入模仿.借鉴。魏晋时期,曹操其四言诗对《......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优秀范文五篇]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晋宋时期的伟大诗人,隐然世外的陶渊明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田园诗派,一改魏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歌浪漫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歌在描写对......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 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这些作品中,字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