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歌浪漫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歌在描写对象、意象选择和自然观各不相同。本文重点对他们的诗歌不同之处进行论述。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田园诗 异同
Abstract:
Tao Yuan Ming, and Wordsworth is the pastoral West two great poets, their romance and the feelings of sincere pastoral poetry, language simple, but becaus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so that their poetry in the thoughtful, the choice of themes and imagery of not the same, and a reflection of their different view of natur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oetry of their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TaoYuan Ming,William Wordsworth,ldyllic Similarities
陶渊明(365-472)和华兹华斯(1770—1850)分别是中国和英国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作为东西方田园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相似之处:感情浪漫而真挚,语言质朴。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受不同的思想影响、不同文化的熏陶,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抱负,所以他们的诗歌更多的是相异之处,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去探究两位诗人的作品与思想,从而促进我们对中西方的文化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诗歌理论水平。
一、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共同点
(一)感情真挚的浪漫主义作品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该诗集的 ②一切。/我那时的心境难以说明。/喧嚣的瀑布向激情萦绕在心。/巨石、高山、幽深阴暗的丛林,/它们的色和形,都曾经使我倾心;一种爱和感情,不需要用思想赋予他们深奥的魅力,也无需增添不凭借视觉直观的情趣。”③从上面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生动而敏锐地感受;对自然的真诚而深挚的情感。可见,两位诗人在描摹自然、表现自我情感方面极其相似。
(二)在诗歌语言方面朴素无华
语言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感情极为真挚,常常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然而承载着强烈情感的语言却是朴素的,没有华丽词藻的装饰,不虚假做作,直接将情感展现在读者眼前,正是这质朴的语言才能更加体现诗人的情感,随意平淡之中带着悠长的回味。他们出色的诗作向读者证明在田园诗中用质朴的语言去表达真挚的情感是最好的搭配,就像烹饪时某道菜必须用主料和特殊的辅料搭配才能作出这道菜的特有香味。两位诗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却做出了如此相似的搭配——真挚的情感与质朴的语言。
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田园诗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④作者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深远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对劳动的感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与朋友交往的乐趣,“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南风吹拂禾苗时孩童般的天真喜悦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陶醉自然的乐趣和远离尘俗的心境,“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⑤写雪的轻盈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这些诗句都写得清新自然,朴素简约。苏轼在《评韩柳诗》中称陶渊明的诗“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即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表面平淡朴素自然,灵魂情感充溢波澜,以自然之风景饰内心的丰富感情,既平淡更着实。这种平淡的语言风格是因为滤去了杂质,更醇、更美,因而更耐人寻味,他诗歌语言的意蕴魅力正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他的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境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⑥;他还说,“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 ⑥。例如《我的心比天激动》中这样写到:
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无比激动;
过去是这样,那是我的生活刚开端,现在还是这样,我已成了男子汉,但愿未来也这样,当年我年岁已老,不然就让我死掉!
⑦
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上采用民间朴素、生动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他特别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形象。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朴素,别具魅力。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他们两人的诗歌都是用质朴的语言承载了强烈的情感,也正是因为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得诗人情感的表达更加到位,使他们的田园诗有着特殊的味道。胸中真挚的感情和笔下质朴的语言完美的结合也正是他们成为中西方田园诗代表的原因。
二、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不同点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朴质恬淡的山水田园诗开启历代山水田园诗之先河,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以优美恬静感情真挚的田园诗歌著称于世。两位诗人诗歌的相似性在前面已经提到,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诗歌的题材选择,意象创造乃至思想主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更大。接下来我们且放下他们在田园诗歌艺术上的相似之处,对他们诗歌在其他方面的区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诗歌的描写对象的不同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在描写对象中各有特色。在陶渊明的诗作中,以饮酒为主题的诗很多。酒文化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备受青睐,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酒,但在诗歌里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则始于陶渊明。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与文学的标志。他生活中与酒有关的事迹可以举出很多,陶渊明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对字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他的哲学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靠着酒的兴奋和麻醉这双重刺激而得到的。前人说他“篇篇有酒”,虽未必然,但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频率确实很高,达到40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有的虽未出现“酒”字,但写的实际上是饮酒还不算在内,其政治诗也与其《饮
酒》诗、《述酒》诗有关。
华兹华斯的诗作中则大量存在描写儿童心理的诗篇。他是英国歌颂童真、深刻阐述儿童与成人关系的主要代表。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英国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带有极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普遍认为,孩子接受洗礼之前一直处于有罪状态,即使在受洗礼之后亦必须修心养性,谨言慎行,方可保留其已获得的德行。英国十八世纪的文坛大师、书信体小说泰斗塞缪尔·约翰生(SamuelJohnson)便认为,儿童乃非理性生物,因其不可理喻而微不足道。但是华兹华斯的观点却与其截然不同,他关于儿童的诗篇以其清新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影响了英国社会。他提出的儿童天然纯真、人的灵魂潜在等理念深人人心,给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我们共七个》中“这是一个单纯的小孩子,她正在轻松的呼吸,她感到周身充满了活力,怎知道什么叫做死?” ⑧还如《每当看到天上的彩虹》一诗中,华兹华斯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⑨(Child is the father ofman)的著名理念。更值得指出的是,华兹华斯的一系列理念受到19世纪初叶英国社会的广泛认同,因而成为当时社会思想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导致了儿童保护法先于成人保护法的诞生,这无疑是他对英国社会的重大贡献。另外他还创作了《为威尼斯共和国颠覆而作》、《一个英国人有感于瑞士的屈服》、《有感于蒂罗尔人的屈服》、《西班牙人的愤怒》等有关民族独立与自由的诗篇,这也是陶渊明所没有涉及的。
(二)诗歌中意象选择的不同
描写对象有所差异,二者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匠心,折射出不同的诗歌深度内涵。陶渊明好用“风”“鸟”等创造意象,隐含了他冲破世俗的樊笼,返归自然的彻底性。可以说,“风”“鸟”就是他的象征。而华兹华斯则钟爱thing及其复合词something,anything等词。借用其意义的模糊性创设意象,这暗示出他矛盾的人格:祟尚自然.却又不能彻底抵制利禄的诱惑,摆脱世俗的束缚。
在现存的120多首陶渊明诗中,有40余首都涉及到“风”和“鸟”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有很深的内涵,给诗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意境美。其中“风”基本上呈现两种情感类型。一种是“寒风”——生活的印迹和自我的对立;一种“暖风”——心灵的抚慰和自我的获得。“寒风”包含着“长风”、“凉风”、“惨风”、“凄风”、“悲风”、“哀风”、“肃风”等诸多种冷色调的“风”。如“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饮酒二十》其十六),“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辛丑风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这种“寒风”意象让人体味到诗人早年为官时奔赴仕途上的风尘之苦或是诗人归依田园时所体会到的农家耕作之劳。他的诗歌中还出现暖色调的“风”:“凯风”、“和风”、“景风”、“清风”、“春风”、“融风”等等如:“平畴交远风,良苗示怀
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道》其一等)。这些,“风”很平常,都不过是乡野之中的司空见惯之物,但陶渊明从中获得了自我,将自己那种欣喜之情交给了清风。“鸟”是陶渊明诗中自由的象征。陶渊明诗中有三种“鸟”:自由自在的“飞鸟”,有家可依的“归鸟”,受困牢笼的“羁鸟”。热爱自由,是陶渊明诗的重要底蕴,而天空中无拘无束的“鸟”正是自由的,所以他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与自由之“鸟”相对的则是受困之“羁鸟”,所以他才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里暗含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思想在陶看来,生活本来应该像飞鸟般地自由自在,但事实却不尽如此,人们往往为外在于自我之物而奔波,失去了精神家园。正是由于对精神家园的呼唤,陶诗中才出现“归鸟”之意象,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
细读华兹华斯的诗歌,可看出诗人偏爱极普通的词语thing及其复合词。仅在TINTERN ABBEY一诗中,就用了6次: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Flying from something that he dreads than one ,Who sought the thing he loved, Of something far more deeply interfused.All thinking things, And rolls through all things.(洞察万物生命的内里, 他的爱,倒仿佛在飞奔着, 逃离他的恐惧, 从更深刻的融合中升华。思想中的一切事物,滚碾过一切)⑩诗人充分利用thing及其复合词的语义模糊性,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而在他的TO THE DAISY的头两个诗节中,这样的词语就出现了3次,原诗如下:
With little here to do or see/Of things that in the great world be,/Daisy!Again I talk to thee,/For thou art worthy,/Thouunassuming Commonplace/Of Nature,with that homely face,/And yet with something of a grace./ Which love makes for thee!/Oft on the dappled turf at ease/I sit andplay with similes,/Loose typesy of things through all degrees,/Thoughts of thy raising;/And many a fond and idle name/I give to thee,for raise or blame,/As is the humor of the game./While I am gazing,/(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既然我无事可做,没什么可看,雏菊啊!我又来和你闲谈,你听我谈话最相宜;你啊,大自然平凡的产儿,心地谦逊,面容朴实,却又带点优美雅致——爱心给你的赠礼!我常在缀满花朵的草地,悠闲地坐着,用比喻做游戏,用无拘无束的各类标记——由你引起的联想;我给你起了多少个亲昵、无谓的名字,称赞你,责备你,这是我来了兴致,老脾气——而我正对着你凝望。)⑩诗中
(三)诗歌的自然观不同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争频繁,王朝更迭之时。根据《宋书·陶潜传》的记载,他本想过着平静悠然的躬耕生活,但是无奈家境贫寒,只得出来做官。进入官场的他发现所处的环境腐化黑暗,官吏逢迎上司、剥削百姓。因此,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在彭泽令任上仅八十余天的陶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⑪,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隐逸生活。他在官场的“樊笼”外,发现了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发现了一个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泉而赋诗”的自然,轻轻吟唱着《归去来兮辞》,“载欣载奔”地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成为自然间的一员。诗人将自己重返大自然的喜悦心情倾注在所展示的自然景象之中。陶渊明的诗所展现的是农村田园风光,这里有村落、炊烟、田野、月色,有绕屋的扶疏树丛,寄寓的欣欣鸟群,有“把酒话桑麻”的田夫,“言笑无厌时”的邻老,诗中洋溢着清闲,幽雅与舒适。如《归田园居》(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总之,诗人采撷的自然风光、朴素人情的画面与片段,都显的平和淡然、和谐美好。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一个。他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一个律师事务代理人的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在法国革命早期,他曾去法国旅并居住过一段日子。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为启蒙思想政治革命实践,既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交织成一幕幕人类历史的悲喜剧。它最终的失败标志着启蒙主义理性王国的破灭。华兹华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目睹了这一切希望与幻灭。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失去理性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让他陷人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他逐渐变为保守主义。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同时科学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科技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但也使人类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促使华兹华斯移居英格兰西北部的格拉斯米尔湖畔,早晚与大自然为伴,直到去世。他在诗中描写了拂面的清风,酣眠的绿野,薄云遨游的蓝天,潺潺的
⑫溪流,啡鸣的小鸟,闪光的湖水,吃草的牛群和犁田的孩童,这些更具文明、幽静的湖畔风光美得令人悠然神往。不同的是,华兹华斯深信自然背后蕴藏着伟大而永恒的灵性,因此把自然视为人类最好的道德教师,视为自己毕生的朋友、导师和乳母。他相信蹦跳戏耍的小鸟、张臂如扇去捕捉清风的嫩枝都能享受生命的宝贵与欢欣。
在大自然 的宁静中,陶渊明由于受玄学、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把对“无”的追求融人其山水田园诗中。通过消淡主体使之进入“无”的境界,来缓和主体和社会的冲突。老子“没身不殆”的思想以及庄子“法天贵真”的主张在陶诗中有深刻的体现。对个体“真”的强烈追求致使他鄙弃污浊虚伪的官场,而对自然充满了真诚的爱恋和向往,在回归田园后,便将自然作为自己安居的美好环境,以自然万物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并将自我浑然物化于其中,视自己与“物”、“道”等同,而复归本源。《游斜川》诗写道:“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妨,闲谷矫鸣鸥”,澄澈的天空、清清的流水、鱼儿嬉戏、鸥鸟欢叫,从这幅美妙的构图中,足见诗人深深地钟情于自然,与万物一起畅游,主体随万物周流动转。在这种境界中,诗人容易脱尽俗累,超脱纷扰世事及物欲诱惑,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日:“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⑬。再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⑭
诗中既有菊、山、日、鸟组合成的优美淡远的景,也有诗人悠然自得之情。诗中主体与自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物我一体,主体真正地融人自然之中,形成一种和谐混融的状态,从而得到“无我”的宁静。这其中的奥妙便是诗中所说的“心远”,即一种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外物驱役的超然心境。
华兹华斯处在与东方迥然的文化传统中,他的自然观是在西方文化中的主体意识经过历史的发展得以高涨、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从主体的人的角度向本源的追问,受到个人生活体验、宗教神学信仰以及政治革命教训等多方面更为复杂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诗人与自然客体的接近过程中,展现出颇为不同的特点。野外幽静的背景能使人产生“更加悠远的思绪”,美丽的景色往往给诗人带来“愉悦的心境”,并由此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人做出虽非轰轰烈烈、令人缅怀,但却充满善意和爱的举动。”如(《致云雀》)中有这样的诗句: Alas!My journey, rugged and uneven, Through prickly moors or dusty ways must wind;But hearing thee, or others of thy kind,As full of gladness and as free of heaven, I, with my fate contented, will plod on, And hope for higher raptures,when life’ s day is done.(可叹我的旅途坎坷不平,荒漠上荆棘丛生,道路又十分泥泞,但当我听见你的充满欢乐和自由的歌声,我就不再抱怨命运,继续蹒跚前行;为寻求更高的幸福,在生命的终程。)
诗人在社会中遭受创伤,但当他投人自然的怀抱,听到云雀自由的歌声时,受到激发、昂扬,诗人的心灵因此重新振奋起来,恢复平衡。诗中,华兹华斯使主体与自然得到保持分离状态,二者间的界限昭然若分。诗人不但没有让主体意识遮没,反而让它充分显示出整合的功能,即通过回忆、想象等,把人与自然整合起来。大自然确证、还原、张扬着主体,因此诗中充满“有我”的振动。
虽然陶渊明的宁静中并非全然无我,不时夹杂着“我的”不安与躁动:‘旧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虽然华兹华斯的振动也常伴着一抹淡淡的忧郁,但大体上,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看法存有明显差异,前者将主体融人自然客体,而后者保持主体与自然分离,形成各自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返朴之途。
以上我们谈了两位东西方田园诗代表的诗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他们的诗歌有相同的优点,同时也有各自的特征。他们都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时代、地域,以及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各自诗歌的题材、意象、自然观、思想方面有着各自的特殊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对他们的诗歌有了一定地认识,促进了诗歌理论水平的提高,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交流。
⑮
⑯
注 释
①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参考文献
[1]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12):24-29. [2]Donald Wesling Wordsworth and the Adequacy of landscape [M].New York,1970. [3][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英汉对照[M].杨德豫,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2.
[4][英]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黄杲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56. [5] JBPriestley, Josephine Spear.Advent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M].Harcourt,Brace & World, Inc, 1963.[6]戴建业.静穆:陶渊明诗歌的主导风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3): 7.[7]葛桂录.道与真的追寻[J].南京大学学报,1999(2):16.[8]黄亚卓.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1):135-141.[9]聂珍钊.华兹华斯论想象和幻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7(4):10.[10]苏文箐.情与理的平衡[J].外国文学评论,1999(3):78.[11]王木春.对英国湖畔派研究的误区[J].外国文学研究,1998(3):52.[12]周光庆.魏晋风度的人格内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4):80.
致 谢
本文是在xx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特别是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下完成的,本文的撰写倾注了陈老师的大量心血,老师不仅在学业中给了我耐心的指导,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辅导员xx老师和各任课老师悉心指导,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成长有着是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将让我铭记一生、受用一生。同时,与四十名同窗好友一起走过的岁月,其间建立的珍贵友谊将会一直陪伴我。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多年来默默的支持给予了我不断向上的动力。所有这些,我将铭记在心。
在此,我衷心祝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身体健康、事事顺利。
第二篇: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A Study 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An analysis of the “never lost” qualities on Hemingway and his Sun Also Rises 钱钟书翻译研究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S.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45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 46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47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50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53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54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 56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57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58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 60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6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64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65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67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69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71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73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74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76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77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79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80 非智力因素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 83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85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88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90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 91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93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94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96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97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100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0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03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105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107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08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形象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111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13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14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115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117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118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11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21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122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123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125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126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 127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129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32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133 论《爱玛》中的反讽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 135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36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13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138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140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142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44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 145 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47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149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50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151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152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 153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54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5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156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57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158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
159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60 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 161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162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16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164 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165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66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167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68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69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170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 171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72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 174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75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 176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177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17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79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180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181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82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183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84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85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186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187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188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89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90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191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192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93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94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195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196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197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98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19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200 比较《西游记》与《哈利•波特》中的英雄形象
第三篇:(英语毕业论文)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 动物委婉语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从CIF与CIP的比较看CIP的优势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从春节与圣诞节习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illette 公众演说中修辞人格的研究——以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44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46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48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49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 51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53 论杰伊·盖茨比的悲剧 54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56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57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 59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60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6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63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65 On Symbolism in Fitzgerald’s “Winter Drea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ream---On Tragic Image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67 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 68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69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71 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 72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Cultural Conflicts in Daisy Miller—An Analysis on Henry James’ International Theme 7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76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78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80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81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83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84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Paradox in American Culture: Mainstream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 8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89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90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91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9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93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95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 96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98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历程的研究 100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01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102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104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105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0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108 The Essence of Love——An Interpretation of Persuasion 109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 110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111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112 论英语谚语翻译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15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117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18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20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121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 122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23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 124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
中西方灾难新闻差异性研究-文化与传媒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127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29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 132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
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 134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137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139 BB电子商务安全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 141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143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145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147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150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51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 152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53 论英语听力难点及解决方法 154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55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156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157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
158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159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160 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61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162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 163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16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165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166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167 法律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168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69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170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171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172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3 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 17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175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176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17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178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179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180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81 从《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论道德盲视现象 182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183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184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
185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186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187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188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189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
190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191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92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93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94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95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96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197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98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99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
200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第四篇: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中西田园诗巨匠,共同用自然清新,不事雕琢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闲雅的田园生活,在中西诗歌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绝唱。两人跨越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的诗歌风格,本文将对比赏析两大诗人的田园诗作的异同之处以及造成这种异同之处的文化背景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异同,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第一人—陶渊明,以其质朴无华,大巧若拙,韵味隽永,意境清幽的诗文而著称于世。北宋大词人苏东坡赞誉陶诗“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南宋魏了翁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物观物而不牵于物,吟咏情性而不累于情”1高度评价陶诗。金代诗人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精确概括了陶诗的独特魅力。而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唐代田园诗人也都受到了陶诗的影响。陶渊明本人更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范是许多文人的精神堡垒,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往往会从陶渊明身上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而奠定陶渊明崇高文学史地位的正是他的田园诗。陶渊明首创了田园诗,开辟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新题材和新领域,是魏晋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贡献。陶渊明用清新质朴,自然天成的语言讴歌田园风光,其诗文无人工痕迹,淡雅脱俗无而无雕琢之弊。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这也是其田园诗能够名扬千古,备受历代文人骚客推崇的玄妙所在。
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瑰丽的地理风光孕育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田园诗人,然而身处魏晋政治风云突变时代的陶渊明,为了不再“心为行役”,不惜息交绝游,高举辞世,他践行了简约玄澹的魏晋时代精神,所以他不免也是孤独的。
然而,当时光悠然跨越千余年的间隔,在大洋彼岸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英格兰湖区,另一个在文学史上散发着清雅超脱气息的名字诞生了,他就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19世纪后期的权威评论家、诗人马修.阿诺德郑重指出: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华兹华斯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和柯勒律治共同编纂的《抒情歌谣集》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为英国乃至整 1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二,《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1—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诗歌定下了基调。雪莱称他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以丰沛真挚的感情咏赞美丽的自然,赞美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他将平民的语言高度提炼后入诗,语言清新,质朴,自然,素净,是深刻思想、真挚情感和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这一点与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最初将华兹华斯介绍到中国时,就称他为“英国的陶渊明”,而美国人在编译陶渊明的诗歌时,也认为他是十九世纪诗人华兹华斯精神上的祖先。
一.清新淡雅,寓绚于素的诗风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白居易《访陶公宅》),公元365年,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诞生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九十里处)。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诗人居处,田园肥沃,竹林清幽,桑、柳、榆、桃,随着季节变换斑斓的色彩;奇骏青松古柏,显示着它们的孤直和高洁。这样的自然田园风光在给予诗人灵感的同时也在不断陶冶着他的性情。诗人出身名将之后,再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务求实际和济世安民的好传统”2,生逢乱世,陶渊明希望能做一番事业,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然而在历经官场黑暗后,“心实有所守”的诗人最终彻底辞官归隐,“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性爱自然的诗人从此完全醉心于田园风光,躬身农耕,创作了不少风格恬淡的田园诗。在现存陶诗中,大约有50首田园诗。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怀恋,如“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又如,《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的“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诗人用词简约淡雅,寥寥数笔,就表达了他内心对于田园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因是他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虽看似平淡,细细读来,不难体会他的那份急切和向往。有的是描写田园的静美之景和诗人的闲适心情,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又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描写了祥和静谧的田园生活,用词极为简单,清阴,凯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用这些平常不过的话语入诗,一幅悠然平和的田园图好似出现在眼前,最妙不过。再如《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二句真可谓“自然淡雅,最是渊明口吻”(袁行霈语)。
1770年,威廉.华兹华斯出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坎伯兰郡,童年就读于美丽的湖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说,温德米尔湖能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如年龄和财富。3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环境也使我们的诗人华兹华斯忘记了许多东西,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之中。“儿童时期的 23 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p50
John Keats, Complete and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edited by Edward Hirsh.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1, p45.—2—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诗人认为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他回忆说,在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好像清秀的河水乐于在他的摇篮旁窃窃私语,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就已经与生机盎然的宇宙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儿童时期,他不分白天黑夜在自然的怀抱里游玩。4”同样怀着对自然的真挚爱恋,华兹华斯才能谱出和陶渊明那样美妙的自然赞歌。他一改新古典主义典雅、平板的风格,弃用华丽的辞藻和繁琐的格律,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对人生、理想、尘世的赞美,更不像玄学派的诗歌,读起来需要绞尽脑汁地思考其中的哲学和科学涵义。而是用普通人的语言,生活和感情去写诗。如在《致蝴蝶》中,诗人呼唤“别飞走,留下吧,留在我身边/多留一会儿,多让我看几眼”,又如在《麻雀窝》里,“快瞧,这绿叶浓荫里面/藏着一窝青青的鸟蛋/这偶然瞥见的景象,看起来/像迷人幻境,闪烁着光彩”,再如《致雏菊》,“我远远望见你闪闪发光/好比一颗星,玲珑清爽/却不如天上群星那样/皎洁而晶莹/还是像颗星,银盔闪耀/你安稳自如,仿佛在睡觉/谁敢刁难你,便不得好报/便不得安生中”,诗人用自然平实而又充满强烈感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中常见的蝴蝶,麻雀和雏菊,平淡之中方显他对自然的依恋,这些诗歌非常清新淡雅,普普通通,对于诗和自然皆爱的读者来说,不会感到是多么佶屈聱牙,令人生畏的作品。
虽然同是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主要是二人所营造美学境界的差异,一个营造的是无我之境,一个是有我之境。二.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概念,可以用来形容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区别。“‘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5
华兹华斯名作《水仙》共分四节,除了第二节没有“我”或“诗人”,其他三节都有着浓重的代入感,“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悠悠飘过的一朵云霓”,“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宝”,“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踊不息”,华兹华斯以“我”的眼光观察水仙的美态,把“我”的情感附在了水仙身上,以从水仙身上寻找心灵慰藉,是为有我之境。在命意恢宏、寄情深 45 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3,p14(清)王国维著 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5页
—3—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远的《延腾寺》中,诗人以澎湃的激情赞美大自然,但也都离不开“我”的灵视,仍是以“我”观察自然之美,附“我”的情感于自然之中,“这样的美景/在多年阔别期间,对我也并非/莫无影响,如同对盲人那样/而是时常,当我孤栖于斗室/困于城市的喧嚣,倦怠的时刻/这些鲜明影像便翩然而来/在我血脉中,在我心房里,唤起/甜美的激动;使我纯真的性灵/得到安恬的康复/同时唤回了/那业已淡忘的欢愉”,诗人一再强调他从自然中获得的慰藉和安抚力量,大量运用主动语态,他所描写之物也就都罩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反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著一“见”字而非“望”字,无我之境全出,“望”有主动去看的意味,而“见”字则体现出一种本自采菊,无意望山,当抬头看时,则悠然而忘情,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诗人超然无欲的心境,正是无我之境的体现。陶诗中常用飞鸟作为意象,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飞鸟本就属于园林,理应回归自然,诗人用飞鸟自喻,也反映他愿同自然向融为一体的心情,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无我之境了。
三.文化背景原因
陶诗和华氏田园诗歌风格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都抵制其所处时代文坛的绮丽之风,提倡用普通人的语言描写最平常的事物。陶诗经常描写村舍、鸡犬、豆苗、桑麻,华氏所咏也不过是蝴蝶、麻雀、雏菊、水仙等自然中物,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两人从小生活在风景秀美之地,性爱自然,崇尚赞美自然之美,并长期过着田园生活。其创作理念也都视诗歌为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文直抒胸臆,不作无病之呻吟。
但相隔千年时光和遥远距离,二人诗歌境界的相异之处也在所难免。陶渊明在生活观念上深受中国传统老、庄的道法自然和抱朴归真思想的影响,并独创了性情自然说。这种观念既指导了他的生活,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他作品中的一切环境和事物都带有性情,而不是虚空概念地描述,这样他的作品就更接近自然,合乎自然万物本身的情态。再加上,中国历来推崇天人合一思想,这是一种自然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浑融的思维方式。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中国人把自身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其相对立。在古人的思维里,要消除物我的界限,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4—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西方历来奉行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其文化支柱为科学理性,基督神学和人本主义。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人先是畏惧自然,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后则是疯狂征服自然。华兹华斯虽然持人性、神性、理性三位一体的自然观,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的超越,但其仍将自然作为其思考哲学宗教命题,解决西方精神危机,进而拯救人类的一个渠道,所以仍与自然相隔。四.结语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不朽的田园诗人是中外诗歌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诗语,抒发了对田园,对自然的真情赞咏,感染净化了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通过对他们两人诗歌的对比赏析,我们也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他们的作品,发掘他们各自的魅力,为中西比较诗学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著,徐正英,阮素雯注评.陶渊明诗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5 [2](英)华兹华斯著,杨德豫译.华兹华斯诗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3]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二,《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4] 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John Keats, Complete and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edited by Edward Hirsh.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1
[6]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3 [7](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
[8] 许春翎.无我之境 ”与“有我之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分析比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5—
第五篇: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是由于两者的生活道路、个性秉赋、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前者选择彻底归隐,完全融入了世俗生活,而后者则把归隐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只是想从中寻找心灵的暂时安慰。这种生存方式的抉择最终决定了两者诗歌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物象、作品意境都有所不同。
作品的内容直接受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对社会的态度所决定。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元勋,父亲也曾作过太守,到他时,家境衰落。外祖父家里的藏书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广泛阅读了《老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所以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青年时代的他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渴望干一番事业,曾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他的作品主要讴歌田园淳朴的风光,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以轻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宁静淳朴的农家景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辞官归隐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他还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创作了一部分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感情真挚感人,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愿无使违),描绘了作者劳动一天的情景,对“躬耕自资”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油然而生。归隐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所以他的诗歌还有反映自己贫困潦倒生活状况的内容。如《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葭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可见他老年生活的凄惨状况。但他却甘愿抱贫守拙,并从古代的贫士那里找到了精神寄托。
王维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一生起起落落,曾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也曾官至尚书右丞。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其诗歌也有描写农村田园景色和风光,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不同的是,农村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和景象,如牛羊、牧童、夕阳等,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生机盎然、富有情调。表达了作者归隐后那种闲适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心境。诗歌还描写了他隐居山林的生活,但不再是陶渊明式的那种贫困潦倒的生活,而是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偶遇值林叟,谈笑还无期。)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逍遥自在、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农村的生活和景色,而是更多的延伸到大自然无限优美的自然风光。诗歌内容大大的增加了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在他诗歌中都是一副副优美的风景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又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中把终南山直干云霄的壮伟雄姿和东延海隅的磅礴气势,以及攀登终南山时所见云烟变幻的美景一一呈现,表现出作者对终南山的巍峨高峻之势和变幻多姿的大山景物的惊叹、愉悦和赞美之情。
二
陶渊明诗歌中的物象是感情宣泄的突破口,是灵魂的载体。王维诗歌中的物象更多具有审美情趣,担负着审美的价值功能。
陶渊明为了保全自己的人格,从而选择彻底脱离黑暗的官场,开始真正的隐居生活。他又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为了寻求生命的自由安息场所,他完全投入了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寻
求解脱。自然山水不是外在于他的客观存在,而是他的生活方式,即他的生命存在本身。其诗歌描绘的生活既是他生存之所,也是他心灵的寄托和归宿。所以陶诗对物象的描写不仅仅是写实,而更是重在写心,把微妙的感情融入到物象的描写中,从而将景物人格化。如“鸟”这一物象曾是历史上许多诗人选用的物象,如唐人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李商隐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情为探看”,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都有鸟的物象,但这些鸟只是作者写景抒情时借用的物象,没有负载着作者的灵魂而陶诗中鸟的物象却不然。他的《父子风规盖相类》云:“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毎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他的《饮酒其五》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其一》云:“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透过这些诗篇中的“飞鸟”、“羁鸟”与“归鸟”等物象,表达了作者对“飞鸟”的向往,对“羁鸟”的同情和对“归鸟”的思慕,表明诗人具有远大抱负,但黑暗的政治和污浊的社会现实却不能使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作为诗人,只能以诗作为武器与之抗争,借诗歌抒情言志,排泄心中的愤懑[1]。
与陶渊明相比较,王维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比较富裕的一族,他一生过着琴棋书画、谈禅论佛的优裕生活。虽然后来常年隐居蓝田辋川别业,但那只是他为官之余的偶尔休憩,想在优美的水光山色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而已。他实质上过的是半官半隐名利双收的舒适的生活,这与陶渊明真正意义上的隐居是不同的。所以他喜爱自然山水就如同在屋子里欣赏挂在墙壁上的山水画一样,虽喜爱极致,却无法真正走近它,彼此间总是“隔”着一层。与陶渊明置身山水看山水不一样,他始终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观看自然,以欣赏者的角度来描绘山水。如《山居秋冥》描写的秋雨后的山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实作者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品味着自然的三味,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把自身溶入其中,观其“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可知之。此外,王维在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秉赋,对其非常精通,因此,他比一般人更能敏感的把握自然界的音响,比一般人更能敏锐的感受自然界景物的千变万化。“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这些寂静的森林、自开自落的山花、若有若无的微雨等都是他细细品味的物象。他用文人的情怀对他们进行精雕细琢的刻画,力求逼真的再现自然之美,让读者从中获得审美的快感。诗人经常把不易觉察的声响捕捉入诗,造成一种“鸟鸣山更幽”的美感效果,使诗中静谧的意境荡涤了那种死气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换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诗人还常借用色彩来体现审美情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作者将上半句大漠的金黄和下半句落日的的鲜红搭配出暖色调,再用上半句孤烟的纯白和下半句河水的清绿构成冷色调,四种颜色相得益彰,十分协调,使读者的视觉感觉自然舒适,所以王维诗歌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誉[2]。
三
陶渊明选择在庐山脚下的一座普通草屋里过着与当地农民并无二致的“结庐在人境”的世俗生活。他的隐居生活里没有风景优美的别业,没有谈诗诗论酒的达官贵人。在其《归去来兮辞》中说:“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以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他已断绝了与官场的往来,其交往的对象或是亲戚朋友与故旧,或是村夫野老。他所见到的是农家日常的草屋、农舍、炊烟、禾苗、农田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其一》)他平常的工作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他象一个普通农民一样日夜操劳在田畴之中,为生计而忙碌。正是因为他本人置身于农家,完全融入了真正的农家生活,所以他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农民的生活,从而描写真正的农村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他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满足,是对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感到欣慰。他从不对景物的体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把深厚的感情寄寓于平常的事物和生活当中,表面看来没有特别之处,细细咀嚼却诗意昂然,平易的形象中包含丰富的思想。诗中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引导读者走进他所营造的朴实、自然的意境中去。
王维并没有象陶渊明一样彻底与统治阶级决裂,但也并非为出仕而出仕,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在半官半隐的20年间,他不仅避开了官场的严酷政治斗争,而且晚年官越做越大(虽然多为闲职),从七品的殿中侍御史升为正四品的尚书右丞。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渐渐冷却了自己的政治热情,做到了既不趋炎附势,也不剑拔弩张,形成了“身心相离”的独特处事哲学。他不再把隐居看作是与社会相对抗的手段,而是视为一种以乐观洒脱的态度、按自己兴趣和条件选择的生活方式。他这种平和的创作心境在文艺作品中,常常通过欣赏自然美而达到心境融和,他努力在自心的宁静中,寻找安逸的乐土,尽情品味着那种幽静、清淡之美[3]。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徧,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又如“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隠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闗”(《淇上即事田园》)等诗歌,从审美取向来看都可作如上观。
王维本人受佛学影响甚深,所以佛学思想的空静观念对他的山水诗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师事普寂禅师三十年,浓厚的家庭学佛气氛使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卷190下《王维传》)由于佛学思想的浸染,他用禅者的目光观照自然间万物万象,用禅的体验把淡定从容、无欲无念的心情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当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时,诗歌便呈现出富有禅意的幽静、清淡的光辉。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那些默默无闻的花儿,既不需要人们赞赏它开放时的生机勃勃,也不需要人们惋惜它的悄然凋零,它们在没有世俗的庸扰中,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清苔上。”(《鹿柴》)山林空旷,绝无人迹,一片空静,但是这种空寂却不是死寂,偶尔会从山中传来人语的响声,这声响给了空山以动感与灵感,又使空山有了生机。一缕缕阳光浅浅射入丛林深处,在青苔上留下斑驳的树影。这里的空寂的山林,淡淡的阳光,与斑驳的青苔上影子,都让人在山水诗中体味佛家的空灵幽静。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是表现自己作为田园生活的主人所经历所感受的事、情、景,注重的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王维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对田园景色和生活进行比较客观的描写,并且用意明确:怡情遣兴,附雅风流。从而艺术旨趣由重在表现主观性情转为重在再现自然之美,改变了陶诗古朴自然的风貌,为田园诗开辟了另一种幽静、清淡的艺术意境[4]。
参考文献:
[1]欧就生.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 21(1).[2]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和谐”[J].岱宗学刊, 2006, 10(1).[3]牛彦飞.诗禅合一———试论王维诗歌的静境美[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8(1).[4]赵雅娟.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J].汕头大学学报, 2006, 22(2).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0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