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时间:2019-05-13 12:0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第一篇: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胡冰

摘要: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享有“自然诗人”的美誉。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诗歌界首次将自然作为与人类并列共生的审美对象,创作出大量歌颂自然风光、呼吁回归自然、笔调清新质朴、充满哲理沉思的诗篇,彰显出其独特而深刻的自然观。本文从华兹华斯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入手,全面概括了该自然观的典型特征,并结合华兹华斯的诗歌,深入探讨了该自然观对其创作的影响及在诗歌中的体现。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诗歌 自然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湖畔诗人”的领袖,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继威廉·莎士比亚和约翰·弥尔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创作主题多以美丽的自然景观为依托,抒发个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的困苦和资本主义的丑恶行径,提出以回归自然来解决问题,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华兹华斯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诗歌语言的洒脱、绚丽,更在于在那样一个工业文明蓬勃发展但诗性匮乏的时代里,他始终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的诗意栖居所做的思考与审美努力。自然在华兹华斯的诗学词典中既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英格兰北部湖区,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自然是神性、理性与人性的结合。纵观近年来国内的华兹华斯研究,尽管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全面、细致的工作,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试从华兹华斯的诗作入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一步剖析其作品潜在的生态主义,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反省自身,为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增加一份可能性。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华兹华斯的生活经历及其自然观的形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自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自然是人性、理性、神性的三位一体。第三部分分析华兹华斯自然主义中透露的人文主义思想,从爱自然到爱人类。

一 华兹华斯的生活经历极其自然观的形成 1.1童年:自然的摇篮中成长

华兹华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早年的华兹华斯是不幸的也是有幸的。说他不幸是指他8岁丧母,13岁丧父,少年时期一直在几家亲戚的监护之下,住在寄宿学校中,与兄弟姐妹们分开生活。五个孩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主要是对一位贵族的8500磅的债权。但这贵族在1802年去世之前,一直不愿偿还这笔钱,可以说,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早年生活在物质与亲情上虽然多有缺失,但在他的回忆中却不觉得贫苦。是什么东西补偿了华兹华斯的早年呢?是自然,这也就是华兹华斯的有幸了。华兹华斯出生的地方是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此地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湖区”内,该地区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闻名。离华兹华斯住家不远,是一条后来被他称为“流沙中最美的”德文河,河对面是他心爱的去处-考克茅斯城堡的废墟。9岁后,华兹华斯被送到位于故乡东南20多英里的豪克斯海德小镇上学,直至1787年进入剑桥大学。如果说刚到豪克斯海德上学的华兹华斯还以与同学们一起登山、远足、滑冰、做游戏为乐的话,渐渐地他不再喜欢玩伴和过分刺激的游戏,而喜欢独自与自然交流。他特别喜欢湖上平静的水面和飘动着的白雾。当他第一次全面地领略了湖区和整个山谷的美丽,心想能住在这种地方真是有幸。从此以后,华兹华斯最喜欢的就是在静静的星空下,漫步在湖区的山谷中。若遇上雨天,他则站在悬崖之下,倾听着远古时代鬼魅的语言。华兹华斯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将自己的道德情感与自然的外在形象相联系,正像他在《丁登寺》中所表达的一样,无论在何种时间,在何种环境之下,回想起自己曾有过的与自然的交往,都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

从性格方面看,华兹华斯从小就孤独而敏感。亚里士多德曾说:“有天才的诗人很敏感。”华兹华斯从小就能察人所不察,感人所未感。能给最平凡,最普通的情景、动作或形象以特殊耀眼的光泽,把平常的事情表现得出奇。敏感和孤独很早就将华兹华斯引向了大自然,正像阿诺德所说的“许多人,也许是大多数的受教育的人,在十来岁时,几乎还没有爱好自然的感觉,而到了30岁时这感觉才加强了,发作了。”华兹华斯则从小就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后来能成为沉思自然最深刻的诗人,的确是天降斯才。而他所就读的豪克斯海德语法学校虽以数学教学为强项,但校长的学科观念并不狭隘,他鼓励华兹华斯写诗,并借给他一些诗选。

1.2法国大革命失败,从“人的世界”转向“自然的世界”

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是分不开的。华兹华斯生活于18世纪末,此时的西方社会充满了革命的时代气氛。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向高潮。诗人此时正值青年时期,对人性充满了美好愿望,对法国大革命注入了满腔热情。他在《序曲》中欣然写道:

能活在那个黎明时光是多么幸福,而正值年轻更胜似天堂!

……性情不活泼的人活跃起来,而生性好动者则欣喜若狂,那些在梦中度过了孩提的人们,那些……

受到召唤各尽其长;

不是在乌托邦,在看不见的地下之城,或是某片隐秘的内陆,天知道是哪!而是在这个世界,在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世界上—终于我们找到了幸福。

他积极投身法国大革命,但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他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渐渐地华兹华斯从“人的世界”转向了“自然的世界”,并且开始逐渐接受以卢梭为代表的精神方面的革命宣传。卢梭是一个自然的神论者,他认为有一种最高的全智全能的东西,给宇宙的生命以最初的动力,规定一切东西的规律,这就是上帝或自然。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和和谐。他说:“我只觉得自然的图画,又和谐有匀称,而人类社会的图画却只是一片骚动和混乱。”在自然神的基础上,卢梭进一步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一种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依照自然法则生长的自然人。这种人具有天赋的良心,天赋的正义善良和优美的感情;另一种是在充满着所谓文明的罪恶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人,感染上一切文明的罪恶思想与感情。卢梭的这种“自然神”、“自然人”的观点对华兹华斯有着很大的影响。华兹华斯开始试图寻求一中拯救人类灵魂的神秘力量,即对科学技术的抗议和对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向往。这种“堕落与拯救”的思想态度表现在他以“自然”为主题的是诗歌中,从而形成了华兹华斯独特的“自然观”。在他的《露西组诗》中,露西死后回归自然,转化成一株不为人们注意的紫罗兰,这种转化在华兹华斯看来是机械的,是生-死-再生这一自然过程的曲折表现。因此,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意在重新调整被工业主义和商业主义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重新找到自己初次出现在宇宙中的那种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感觉。

二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自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自然是人性、理性、神性的三位一体。

华兹华斯是“灵视”诗人,他的心灵之眼或见荒山大泽,或睹异国风情,只要是这世界的存在物,诗人的心灵之眼无所不见,而就内涵来说,华兹华斯的自然观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华兹华斯自我的个性特征。华兹华斯的自然既是一种精神存在,又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之所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那是因为在华兹华斯的心中,自然是人性、理性、神性的三位一体。

华兹华斯关于自然是神性、理性、人性三位一体的看法植根于基督教传统和泛神论。在基督教看来,自然与人类一样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对应的;而泛神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上帝的灵光就体现在他的每一种创造物上,每一种上帝的创造物都与上帝一样具有神性,并且相互依存。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洞察使得自然在华兹华斯的思想中呈现这样一些内容:1)自然是个充满人性的存在,她是华兹华斯的朋友、老师、乳母与慰藉者。华兹华斯既可以平等地与其交流,聆听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滋养,更可以在人生失意时,从自然那里找到安慰。这种人性的自然是可居的。生的绝大多部分时间都居于湖区。2)自然是理性的象征。与人类世界的激烈的动荡相比,大自然却是如此的有序,稳定,它的美就像是活的有机体。当18世纪的革命思潮席卷全欧洲时,人们普遍地感到惶恐不安,似乎一切都在解体之中,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人类的生活因此而失去了理性、标准和判断。此时,大自然却以其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象征。3)自然是神性的表现。人与自然同从上帝这一源头涌出,所以儿童在出生时是带着神性来到尘世的,但是,随着年岁的渐长,对尘世俗务的涉及渐深,人身上原有的神性、灵光就渐被遮蔽。人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知识,交给了理性。于是,人类在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破坏生存环境,残杀同胞,践踏人性。最终导致的是人类的灭亡。人类是在缺失了神性以后开始堕落的,人类从哪里堕落就应从哪将自我拯救。在文明社会中,神性仅存于自然中,仅存在田园的简朴生活中,仅存于生活于乡村的人们身上。对诗人而言,生命比理智要宽广得多,华兹华斯一世界比物理学所能发现的要丰富得多。自然不仅具有神性,也兼有理性与人性。华兹华斯一生中的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这种创作观念。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虔诚之心,始终是他诗歌的灵感的源泉。以他的《写于早春的诗句》为例: 长青花藤沿着樱草花枝,在绿乡屋上绕出一个个的冠圈; 那是我的信心;每一朵花 都欣然于吁吸中的空气,在我身旁的鸟儿蹦跳而嘻,我不能忖测他们内心的思维-但他们身躯小小的挪动 都看来是狂喜。

诗句中的“长青花藤”、“鸟儿”在诗人看来已经不再是花与鸟,而是能够牵动诗人情感的“狂喜”。诗人从这样极为普通的小事着眼,写出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要保持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爱之情。这种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共同特点,但尤以华兹华斯为突出。华兹华斯宣称“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我就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而是把她视为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这种自然和人之间的感应与交契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他诗歌中“自然”所被赋予的人性、哲理性和神性。

在他的诗歌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中,诗人描绘了他在泰晤士河威斯敏斯特大桥上所看到的清晨时分仍在沉睡之中的伦敦城那一片明朗静谧的景象。诗人不仅为这种美景所感动,而且还惊奇地发现,甚至大都市伦敦也是自然的一部分。“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既描绘了诗人所观察到的事物,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情绪的特征。诗人内心的情绪开始和城市清晨的静谧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在前面逐一列举了与城市相关的各种意向之后,又通过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立即将它们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诗人连续采用了三个形容词bright, glittering, smokeless,暗示出清晨时分的这座城市已经发生变化,似乎完全超越了城市的联想而进入大自然的领域,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在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中,城市和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得到了确认。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在这里,诗人第一次明确地用calm 和deep 两字来表述他的情感。城市的宁静成了诗人内心情绪的一部分。“that mighty heart” 指伦敦,及英国的心脏;伦敦的沸腾的生活如同一颗巨大心脏的跳动。本诗以诗人由城市的恬静感而结束。一座大城市既可与自然的美,又可与人类的行为(“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相融合。这样,自然,城市与诗人最终融为一体。

再以其诗The Daffodils 为例,动词dance以不同的形式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第一节中,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以及第二节中的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描绘水仙在湖滨、树下迎风欢舞的情景。第三节中的danced 用来描绘湖波起伏,似乎同样在欢舞,这就把水仙与湖水联系在一起,而诗人也逐渐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最后一节中,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描绘诗人心灵和水仙一起舞蹈,暗示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的和谐。尽管外部的眼睛可以体验到肉体感官的愉快,但内心的眼睛却可以体验到更大的心灵愉快。不仅如此,每当诗人感到孤寂或是心情茫然的时候,在对往事的宁静的回忆中,那一片水仙顿时化作无尽的财富成为鼓舞诗人的永久精神力量。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大自然是人类欢乐的源泉,人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可以获得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快慰。

诗人在《The Solitary Reaper》中写到: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诗人没有直接去说明收割者的歌声如何让甜美如何迷人,而是把她的歌声比喻成自然界的夜莺和布谷鸟的歌声,而且胜过他们的歌声,这歌声仿佛在空间达到一种无限延伸,在我们的耳畔回荡。当我们听到夜莺和布谷鸟的吟唱,不禁会联想到淳朴的大自然的声音;当我们听到这收割者的歌声,也会感到自然人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启迪人们无穷的遐想。诗人在描绘外物的个性时时常把自己也放进去,凭着火一样的热情把自然与人在审美这一点上熔为一炉。

在大部分的诗作中,诗人都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尤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终于使得人类拥有巨大的改造与征服自然的力量,并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物质社会。然而在人类对大自然进行过度的开发和掠夺之后,却发现环境不断恶化,越来越的人拜倒在物质利益的脚下,道德信仰丧失,人与自然曾经的和谐关系被破坏。正如德国哲学家弗洛姆所指出的那样:“现代人感到心神不安,并越来越困惑不解。„„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以征服自然,但他却陷入这些方法的网罗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他具有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但对于人的存在之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一一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创造性地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一一却茫无所知。”

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与人类皆是上帝的创造物,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然万物是上帝的创造,同样闪耀着上帝神性的光芒,能够与人类的心灵相通。在此基础上,华兹华斯通过他的诗作大声疾呼:人要尊重自然,合理开发自然;人要善待动物,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动物;脱离自然,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城市中人际关系的疏远,并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华兹华斯在《早春诗行》中痛心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我斜倚在树丛中,倾听者数千种融谐的音符。甜美的心境,愉悦的思想。却带来忧心忡忡。大自然将她美妙的造物与充斥我身的人类灵魂相连,而我心痛万分想起了人是怎样对待人。鸟儿在我四周跳跃嬉戏,他们的想法我无法揣摩,但但它们最细微的动作,却激起一阵欢乐。新绿的嫩枝张膊如扇,为抓住那阵阵清风。我没法不尽所能,必须承认即是枝梢也自有欢乐。如果上天叫我相信,如果这是大自然的用心,难道我没有理由悲叹,人怎样对人?!”

诗人对此现状进行了反思,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他在“序曲”第一卷中问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已然驯服了伟大的国家,崇高的思想如何?,人们在何时把刀剑换成了账本,又在何时撇下书斋,去追求黄金?”其答案不言自明,对财富的贪婪,对欲望的放纵。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中藏着永恒的、崇高的灵性,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与大自然的沟通中,人们的心灵会被引导、抚爱和训诫,可以帮助人类找回久违的道德信仰,教会人们天人和谐的真理。

华兹华斯特别善于描写自然界中生灵活动的美妙图像。在《空谷微风》中他这样写道:“葱茏的幽谷,没有半片清风,把它的绿色的胸怀搅动;从小溪边沿到宽广的四面,岩石般矗立的林木在伸展。源起远山深处,小溪在蜿蜒,未破坏反加深寂静,独自潺潺。其他的一切都凝然不动,浸沉在深深的安宁中。也许从谷外怒啸的狂风溢出的一丝微风悄悄地进入了山谷,伟岸的橡树没觉出,轻盈芩树对此温柔拂抚,反应微妙神速;垂在远处幽洞之顶,似静非静,悦目之音来自枝条摇动轻轻,它跟酣畅的歌声一样强而有力,令行人伫足,心灵顿觉宽舒。”

在诗人的另外一篇名作《丁登寺赋》中,他更是直抒胸臆:“我凭借它们还得到另一种能力,具有更崇高的形态,一种满足的惬意,这整个神秘的重负,那不可理解的世界令人厌倦的压力,顿然间减轻;一种恬静而幸福的心绪,听从着柔情引导我们前进,直到我们的肉躯停止了呼吸,甚至人类的血液也凝滞不动,我们的身体进入安眠状态,并且变成一个鲜活的灵魂,这时,和谐的力量,欣悦而深沉的力量,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我们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大自然的美景是心灵的至宝,在你孤独、彷徨、寂寞之时,她会抚平你的精神创伤,使你充满寄托。

我们今天在重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时,不难找到现代社会偏离自然发展轨迹的真正原因:对大自然的疏远,忽略大自然对心灵的抚爱、训领和引导作用,使心灵枯竭,信仰干涸,人类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行为失去了约束,才是症结之所在。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当处在21世纪的中国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困惑的时候,华兹华斯在英国开始工业化时就预见了人类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所必然遭遇的生存危机,他为了拯救人类的心灵和生存环境提出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将对我国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参照。

三 华兹华斯自然主义中透露的人文思想:从爱自然到爱人类

现代人的精神贫困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整个背景,作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成长有一个从爱自然到爱人类的演进过程。大自然对于21岁以前孤独而敏感的华兹华斯来说,是他心灵的乳母和教父,他是在自然的美丽与威慑中成长起来的。22岁时,第二次赴法遇到了博布伊之后,人类在华兹华斯的心目中地位开始提高。博布伊增强了华兹华斯对普通人的信心,使他相信人性是高贵的。经历法国大革命的变质带给他理想幻灭和爱情挫折之后,他曾一度失去对人性的信赖;但在湖区美丽的大自然中,由于与自然靠得更近,与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牧人与普通劳动者的接触,以及妹妹多萝西的影响,他恢复了对人类的信念,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光明。他开始了对自然与人、自然与人生的深沉的哲学思考。他的自传体长诗《序曲》在《序曲·第十一章》就记载了他从对大自然的爱发展到对人类的爱发展到对人类的爱,从对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到对人生善德恶行的剖析,是他一生探索的归宿。他在湖区美丽的大自然中,在与乡间平民的接触中,积极探索救赎人类心灵的途径。因此,他对于最接近自然状态的纯朴的人们也极其重视。1798年他在We Are Se中写自己遇见一个8岁的山村小女孩,让我们看看诗人与小女孩的对话:

“Sisters and brothers, Little Maid,…… How many may you be?” And wondering looked at me.“How many? Seven in all,” she said, “And where are they? I pray you tell.” She answered, “seven are we;And two of us at Conway dwell, And two are gone to sea.”

“Tow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And in the churchyard cottage, I Dwell near them with my mother.” ……

“How many are you, then, said I , If they two are in heaven?”

Quick was the little Mail’s reply, “O master!We are seven.”

“But they are dead;those two are dead!Their spirits are in heaven!”

She was throwing words away;for still The little Maid would have her will, And said, “Nay, we are seven!”

从诗中看出这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不知生死为何物,七个人死掉两个,还剩五个,尽管诗人一再启发她,可她还是照着她自己的思路回答:“我们是七个。”这样纯朴的女孩不正体现了诗人要追求的“真”吗?在华兹华斯看来,像这样的人的本性没有被资本主义自私的、虚伪的、反自然的城市生活所异化,而是同自然的没保持一致。他的另一首《Lucy Gray》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一名殁于暴风雪的小女孩露西·葛雷。这位小姑娘明知晚上有一场暴风雪,却不顾自身安危、愿遵福父命、提着灯笼。踏着雪去镇上接妈妈回家。结果从桥中间滑下河心丧身,诗人再也无法往下写了,而以想象之笔写到:

……Yet some maintain that to this day…… She is a living child;That you may see sweat Lucy Gray Upon the lonesome wild.…… 诗人常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又说诗只能“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于这样天真无邪、无所畏惧的小姑娘之死,诗人在诗中倾注了满腔热情,他仿佛看到她的身影依然活跃在荒原上,她的歌声依然回荡在风雪中,她没有死她还活着,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不过诗人的心情虽然无比激动,却因为是在平静中的回忆,所以写来章法井然,层次清晰。这些对象,遭遇虽各不同,但都被诗人看作是最接近自然的人来歌唱的。

同样,华兹华斯也十分关注那些在大自然中艰难生存的普通百姓的命运。我们不难发现在华兹华斯诗歌中,关于人的诗大多是描写人类的悲苦,诗人明显地表现出对老人、疯子、乞丐、痴童、未婚母亲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并对他们不幸的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因此,对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苦难的知觉和关怀充分体现了威廉·华兹华斯对人类的爱。

华兹华斯的悲情诗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充满死亡和人间盛衰的悲剧性构成其写人诗歌的基调。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并没有局限于只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物质方面的困顿和生活上的艰辛,而且抒写了他们经历生存苦难时所激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与人性之丑以及心灵的追求与失落,关心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灵追求,深刻剖析了他们的人性。在1802年,华兹华斯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讲到从什么地方去寻找最佳做法来获得最大的快乐:“袒露出我们的心,越过自身去观察那些过着最简朴的、最适合于自然的生活的人;这些人丝毫没有沾染虚伪的文雅、任性的做作的欲望、违心的批评、女人气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早已摆脱这些东西了。”所以诗人应该“深入到下层去,到茅舍田野去,到孩子中间去”。以“那些依靠体力劳动糊口的人为最佳的实用参考来发现一般的人类常识”。只有在这些人身上,才有那种单纯的、属于本性而非属于习俗的、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情感和思想。

在《康伯兰的老乞丐》一诗中,华兹华斯不仅表达了对康伯兰老乞丐的同情,还指出了老乞丐存在的价值,他告戒人们:“你的智慧在蠢蠢欲动,手里仍然拿着扫帚,随时准备好把世上的垃圾扫走;你骄傲,心中充满自豪,在骄傲中把玩你的才华、权势、智慧,把他当作世界的累赘!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人,哪怕最卑贱的人,最可耻、最残暴的人,最乏味、最可憎的人,能够脱离善良的精神和冲动而存在。生命和心灵,和每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密不可分。”

在《抒情歌谣集》里,华兹华斯“对乡村的悲剧、孤寂、苦难等寄以敏锐的同情,也同情杀婴者、丧失了牛羊的牧人和偷窃柴火的贫穷老妪。”在《丁登寺》中,诗人更是坦言,他在思想成熟之后,经常倾听到的都是“沉静的人间悲曲”。在《不朽颂》里,诗人则说要“在人类的苦难中升起的给人慰藉的思想里寻找力量”。此外,《荒屋》中贫病而死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迈克尔》中坚强的老牧人迈克尔,《决心与自立》中靠捉水蛭维持生计的老人,《荆棘》中发了疯的母亲,《退役兵》中一名疾病缠身的退役兵等,都是华兹华斯关怀的对象。

华兹华斯对人间悲情的关注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充分肯定,苏格兰诗人麦克林说:华兹华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大众意义上的美学,它将激烈情感的世界置放在„„农舍中,在普通的土壤中。”爱尔兰著名诗人托马斯·迈克法伦则直接指出华兹华斯是“穷人的诗人”。

经过深沉的哲学思考,华兹华斯认识到人类的本性是纯洁的、高贵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人类社会异化,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使人类渐渐失去原本的生存状态,使人类缺失神性,理性与情感失去平衡,心灵迷失方向。他认识到自然是美的,“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儿童与乡野间的劳动人民由于与大自然更为接近,受污浊的尘世的影响较少,他们更多地保持着人类的纯真本性。他认为人类只有热爱自然,返回自然,回归童年的天性,远离人间社会的丑恶、腐败、尔虞我诈、功名利禄,回复纯真的情感,接受自然的教育,与大自然的精神合而为一,才能求得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以及灵与肉的和谐,才能获得心灵的赎救,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

四 结语

第二篇:华兹华斯 诗歌赏析 两篇

The Daffodils

Written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水仙花

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见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赏析:

《水仙花》是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口语化的语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点。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这首诗歌强调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回忆的重要性。

诗歌前两节描写了诗人看到的美丽的自然景色。第三节描写了诗人的内心感觉:欢乐,平和。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浮云,在这一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personifies)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The cloud wandered,the waves danced,但其重点还是放在水仙花上。他把它们写成“a crowd”,“a host”,“a company”,“They dance and toss their heads”,它们还会表达欢乐愉快(“glee”,“jocund”)的心情呢!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强调了回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当他处于空虚黯然的心情(in vacant or pensive mood),这一簇簇美丽的水仙花就会出现在他的回忆中(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诗歌中的“inward eye”就是指他的回忆。它们帮助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困难时期。当我们处在孤独与无助时,我们也可以回忆我们曾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UPON WESTMINSTER BRIDGE威斯敏斯特桥上

--William Wordsworth华兹华斯

译/猎人hunter560(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B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l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Notes:

This poem is written insonnet form by William Wordsworth describing London, viewed from one of the bridges over the Thames泰晤士河, in the early morning.This po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he first eight lines(octave)and the next six(sestet).Between these two is a break called a volta which emphasises the traditional change in mood or subject between the octave and sestet.In the first eight, he describes early morning London in detail, and then goes on in the final six to compare the city in that moment to natural wonders.The rhyme scheme is ABBAABBA CDCDCD

The dominating theme in the poem is Nature.London is described with natural scenery.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beauty of the city as the towers, the cathedrals(church), and the temples.Wordsworth personifies拟人化 the city along with the earth and the sun.This repeated his conviction坚定的信仰 that the city, at this particular point of day, does not clash 不协调with nature but becomes a part of it.The poet describes the calm and the tranquillity乡村的宁静 of the

city.There are neither sounds or noises, there is only silence.clash 不协调 look bad whenthey are together大地风光鲜有如此漂亮:

谁对壮丽景色不能欣赏,那就与公牛的灵魂一样:

这座城市穿上华丽衣裳,安谧的清晨伴五彩霞光,船舶、高塔、拱顶、剧场、教堂,直冲天穹向着田野开放;

在纯净空气里熠熠闪光。

阳光从未如此绚丽辉煌,沐浴山谷、岩石、山坡之上;

如此召唤以前从未深感,泰晤士河流淌随心所愿:

上帝啊!千家万户梦正酣;

这颗强大的心沉睡安然!

第三篇: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A Study 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An analysis of the “never lost” qualities on Hemingway and his Sun Also Rises 钱钟书翻译研究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S.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着手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45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 46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47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50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53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54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 56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57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58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 60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6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64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65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67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69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71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73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74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76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77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79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80 非智力因素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 83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85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88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90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 91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93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94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96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97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100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0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03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105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107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08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形象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111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13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14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115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117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118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11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21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122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123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125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126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 127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129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32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133 论《爱玛》中的反讽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 135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36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13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138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140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142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44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 145 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47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149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50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151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152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 153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54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5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156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57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158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

159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60 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 161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162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16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164 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165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66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167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68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69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170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 171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72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 174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75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 176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177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178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79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180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181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82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183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84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85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186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187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188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89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90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191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192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93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94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195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196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197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98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19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200 比较《西游记》与《哈利•波特》中的英雄形象

第四篇: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摘要: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启示

18世纪的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旧世界土崩瓦解并失去了昔日的神性。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欧洲思想界追求知识,理性思想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最高判断。然而,那时欧洲人却在这种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自然界遭到破坏,人性受到扭曲,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不但没有给西方人带来预想的幸福和安宁,反而使整个欧洲走向了堕落,信仰和传统的动摇与崩溃直接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混乱。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对物质和权力的淡泊。崇尚自然的华兹华斯对他所处时代的那种理性的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理解。

一、“物我合一’’的自然观华兹华斯在其诗学中曾提到“诗人是把自己的心声向人类叙述的人,他应比普通人对事物更敏感,更赋予热情⋯⋯”,认为“诗歌是人与自然的映象,[1]416;“所有的好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圳2r]417。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他自己情感的流露,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中产生的。诗人漫步湖边时,曾看到迎风起舞的水仙花。这幅自然美景一直深深地印记在他心里,这美景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他似乎找到了“那金色的时光”,回到了那天真纯洁的童年时代。可以看出,诗人把他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诗人先写水仙,再写水仙对于诗人的魅力,写的既是客观之物(水仙),又是主观之情(诗人)。“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还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大自然的美完全进人了诗人的内心,尽管他远离自然,其心境还是在自然之中,孤寂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欢乐,感到快慰。诗人称平静时对往事的回忆一共有两种声音,那就是内心的回声和朴质的诗歌吟咏,诗人从两种声音共同的音韵中汲取对未来的信念,并让这信念带来愉快的心情。诗人在《我好似一朵流云 独自漫游》中写道:独自漫游似浮云,青山翠谷上飘荡; 一刹那瞥见一丛丛、一簇簇水仙金黄; 树荫下,明湖边,和风吹拂舞翩跹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最后诗人与水仙“翩翩起舞”,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水仙)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诗人不仅仅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透视出生活的本质,并向人们昭示永恒的真理。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所生活地区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回忆起早年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空间和时间的间离使他对自然和童年产生了美感,激励他努力去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使自己心灵得到平静、获得快慰,进而希望能使人类获得拯救。在诗人看来,大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他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发现大自然能给予人类很多启迪,使人们回想起快乐的时光。诗人在讴歌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同时,又融入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华兹华斯的诗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自然观。成年后,诗人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虫、日月星辰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以诗的形表述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诗人认为,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大自然给人以欢乐和智慧;自然界中最卑微之物皆有灵魂,而且它们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这就是诗人“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的自然观的主旨。

二、标举童心,天性永存的自然思想

华兹华斯生活在欧洲的动荡年代,他目睹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次大革命既作为启蒙思想的政治革命实践给法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诗人曾两度来到法国,但在短暂的欢欣与激动后,他悄然离去。因为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理性的幻想被新的暴力所取代,自由被新的专制蒙上阴影。失去理智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这一切都让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所有这些情感与理想的危机都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在反思中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华兹华斯重新来到大自然,其感受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此次已经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在诗中,诗人标举童心,追求已逝的天真欢乐的童年。在诗歌《布谷鸟》(To the Cuckoo)中,诗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孩童时期追寻一只布谷鸟的故事。在一片青翠碧绿中,行踪神秘、啼声忽远忽近的布谷鸟给他天真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和遐想。此时的布谷鸟不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能召回他失去童年的梦幻的一种力量。诗人通过回忆留在心中的五年前的美丽景致而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与大自然进行和谐的交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学会重新观察自然。诗人崇高的思想给他带来了一种绝妙的感觉,那就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而这些景致在五年前还独立于诗人的心灵之外,现在它们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留在心灵上的景致再次苏醒时,过去的感官的狂喜一去不复返了,诗人的感受中增加了半明半灭的思想的火花,这使诗人既体会到现时的快乐,又高兴地想到此种感受能给未来的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他感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时是这样,死后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自然既在身外,也在心内。在诗人看来,远离童年和远离自然的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童年和与自然的亲和状态而返回自然,从而走向成熟。华兹华斯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诗作中都这样引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与礼赞。这在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序曲》中有更深刻的展示。诗人在作品中衷心感谢大自然在他童年时代为他孕育了纯净的灵魂,认为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印象中,如果谁不与人类所创造的粗鄙庸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是崇高不朽的 自然联系在一起,谁就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始终把童心与大自然和上帝联系在一起。在基督教观念中,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自然与人。诗人因为爱上帝,故而他创造的大自然,进而推溯到只有童年时期才能与大自然最接近,故而童真中包蕴着不朽的信息。华兹华斯在诗意和哲理的诠解中对孩童的崇拜达到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诗友、同样讴歌童心的柯勒律治都感到不免过分。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对孩童的无知和单纯加以赞扬。我们知道,在西方一直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对儿童也主张把他们放在育儿室里灌输成人设立的书本知识与道德教义。华兹华斯偏偏对天性未凿的童稚倍加赞赏,这实际上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主张人应摆脱文明的束缚返归自然的风尚是一致的。由此,在他众多歌咏自然的诗篇中,最受尊崇的是那些可以作为宇宙伟大的和声中一个音符,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这就是婴孩。作者意在寻真,表现出力求摆脱人的社会性、返归于人生初始时期的归根心态。

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现代人的启示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与渊源,一切生灵都是大自然怀抱的婴儿。人在自觉意识开始以前也是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最初因为偷食了知识之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天庭,永远失去了目睹上帝圣容的权利,也失去了被创造之初流荡于体内的灵气,人与自然的异化便由此开始,从此人类便踏上漂泊的路程,开始苦苦寻求精神还乡之旅。欧洲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希腊文化,重新发现了人和自然,然而却走上了人与自然分离的道路。人类把自己提到了近似于上帝的高度,人想真正成为操控自然的人。人类作为生命本体的存在,时时昭示着自身的强大,彰显着无限的欲望;人类在演绎着无限权威的同时,也演绎出了自身的悲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人类不断改变着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关系。从“上帝之死”到“自然之死”,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异化的历史,预示着人类的明天。华兹华斯是一位有着现代意识的诗人,他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工业化使人跌人了可怕的物欲,从而道德沦丧、纯朴消失。诗人甚至发了“世界叫我们受不了”的愤怒呼声。诗人的忧虑也预见了人类今天的处境。人类通过科学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科技创造了奇迹,奇迹演变成了神话。随着一个个现代神话的产生,自然也在一寸寸地被吞噬。从“寂静的春天”到“自然之死”,都验证着人类强暴自然的恶行。今天,生态资源的破坏、物种频频消失,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环境一天天地 恶化。自然的悲剧与人的悲剧紧密相连。从“自然之死”到“人之灭亡”,只有一步之遥。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科学技术给/ ’o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极度贫乏。技术与情感的失衡,给人类带来了苦闷与彷徨。现代神话主宰着社会生活,也主宰着人的意识形态。科技的机械性把人变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空心人,使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之死”则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成了无根的存在。这一切都源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必然导致人性的堕落,恣意践踏的恶行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华兹华斯把归根返始作为摆脱近代文明困境 的一条出路,他企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诗人产生了重重的矛盾。而诗人的矛盾也预示了现代人的尴尬:人类一方面呼吁生态保护,一方面又在疯狂地蹂躏自然;一方面呼吁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又肆虐地践踏着自身的自然性。这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是: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同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互隔绝的生命。如果人类失去记忆,忘记历史,背弃大自然,就是对自己和对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否定,而对传统的背叛、对根的疏离,就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在技术与情感的跷跷板上,如果技术的一端太沉,情感便会离开生养它的土壤。没有了情感支撑,人类社会就会从荒原走向沉寂的历史。

四、结论

文明进步与人类命运的冲突到了华兹华斯所处的科学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主宰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万能的上帝。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但科学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一方面,随着科技对人类霸权意识的诱发和扩增,人类早已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也就注定远离了自然,最终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变得无源无根。另一方面,科技又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人类也愈来愈依赖于这种异己力量,甚至把知 识、科学和权力意志凌驾于人之上,把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或社会的动物,完全忽视了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探寻。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z]对自我的遗忘及物质文明对生命本原的压抑所造成的人的虚无感,这正是近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从近代开始,欧洲文化中反思文明、追问存在的拯救意识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华兹华斯的“物我合一”的观念可以说也是这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Rubinstein A T.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Volume II)C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416—417。

E2]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6—37.

第五篇: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2018年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2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 从《画皮》及《暮色》比较分析中西人鬼文化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6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8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10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 14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6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1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20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22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23 论《蝇王》中的“性本恶”思想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24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25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2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27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红字》中作者霍桑对清教认识的模糊性 29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 31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33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34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35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37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40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43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45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46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 4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50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 51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试谈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渗透 53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 5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55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56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59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61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63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64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66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69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70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73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75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76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77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9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 81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82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85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87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90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 91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93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94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95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99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下载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兹华斯诗歌 水仙花 导读和赏析

    By: @超真实的虚幻华兹华斯诗歌 水仙花 导读和赏析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When......

    华兹华斯的诗歌读后感五篇

    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About Wordsworth and His PoemWhen we hear a real poem,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ower and long life of great poetry. Poetr......

    自然主义

    NATRUALISM As a literary form, naturalism first appeared in France in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It tends to express the idea in the natural way---- as it exac......

    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歌浪漫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歌在描写对......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汉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 2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

    (英语毕业论文)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