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时间:2019-05-14 20:3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第一篇: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汉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 2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 3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5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嘉莉妹妹失去自我的悲剧性命运对中国女性自我价值体现的启迪 7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8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10 论狄兰托马斯诗歌的语篇衔接特征 11 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13 流行语的翻译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15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16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 《白雪公主》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9 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 20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A Study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23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24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25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29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1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32 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 33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 36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38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40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探析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浅谈涉外谈判礼仪的重要性

《红字》中作者霍桑对清教认识的模糊性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浅析美国俚语及其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丛林文化—以亨利•劳森《赶牲畜人的妻子》为例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英语电影名的汉译艺术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 88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89 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异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91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93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 94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 95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96 从公示语的语言特色谈其翻译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98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100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 102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103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 104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爱》和《红字》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 106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107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谁在说话?—— 论作者-叙述者和译者-叙述者在原本和译本中的叙述声音的不同处理 109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110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 111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113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 114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116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17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118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 12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122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24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25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 126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128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132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13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37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 138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139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41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142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 144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145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147 《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148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150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151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 152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153 侦探小说的发展

154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155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 156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157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158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 159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

160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161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言特征研究

162 从茶和咖啡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163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164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165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166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

167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168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

169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170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171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 173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74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175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176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 177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 178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79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

180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181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

182 Demystification of Model Minority Theory 183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184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8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86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187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 188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189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190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191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192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93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194 从写作方法分析《宠儿》的主题

195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96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197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

198 网络英语资源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99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200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第二篇: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 2 对中国英语语言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4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5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8 中医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9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 11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12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 论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的漂泊人生 14 英语幽默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15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性格分析 17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8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19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20 浅析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1 口译中的停顿原因分析及处理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4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 25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 26 苔丝形象浅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 29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30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语言学视角 31 论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小人物生存模式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33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35 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 3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我矛盾及其成因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39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2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6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47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张召忠教授译著病因浅析 49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 5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 52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54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56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57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59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 61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64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6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68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70 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71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72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73 政府工作报告中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75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 76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78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蕴和影响 79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80 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82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 83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85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88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

不同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翻译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 92 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94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 95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97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98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 99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00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 101 非言语交际对演讲的影响

从中美文化看家庭教育的差异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105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06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 107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09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1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和吉姆的性格对他们关系的影响分析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13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14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16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117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118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 119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英文商业广告中的常用修辞格--以《商业周刊》为例 121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124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125 从禁忌语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129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30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31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 132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角度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134 从文化角度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36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37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140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41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42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浅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宿命论色彩 144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145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 14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47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 149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151 《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

152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153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54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155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156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5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158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5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60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161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

162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63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164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165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166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167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168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169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17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172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173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74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175 斯嘉丽与艾米丽不同人生态度与命运--从父亲形象角度分析《飘》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176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177 《傲慢与偏见》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推理研究 178 网络微博语言特征

179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

180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81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182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幽默的言语机制和翻译 185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 186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187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18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89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 190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191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女性推崇观探究

192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93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194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195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 196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97 中学生英语阅读语义障碍和其教学应对策略 198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199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 200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第三篇: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

美丽总是使人忧愁

——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

提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小说中那特有的湘西风采。那里有着原始的淳朴的民风,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加上古风古色的建筑和风光秀丽的山水,充满了“桃花源”式的和平、宁静与优美,弥漫着一种乡村的温馨的牧歌情调,是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神奇之地,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这个湘西世界的描摹者,以他玲珑剔透的笔向都市里的人们娓娓讲述着偏远边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怨愁。浪漫和严肃、美丽与残忍,两极之间的张力在叙事的空间里有机地融合,描绘出了一幅幅绵长的湘西生活的风情画卷。这个不为人知的、陌生的湘西世界,寄托着作者全部的理想与热情,寄托着作者想要达到至善、至美、至纯、至真的新的乌托邦的梦想。

然而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犊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1]这样看来,沈从文小说并非只有陶渊明式的闲适恬淡,更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概括来说,沈从文的小说风格以恬淡明丽为其表,以悲悯热烈为其里,这种“表里不一”构成了一种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增加了湘西世界的美丽,而美丽的不复存在又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二者在相互制约中强化了各自的力量,更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美丽的背后隐伏着伤痛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湘西为题材的创作,一类是以都市为题材的创作。前者突显了生命的本性,从深层意义上传达出更具感染力的真实情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的关怀和怜悯;后者更显其批判目的。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以湘西和都会为两极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世界,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展示人生境界最集中的概括。[3]

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要知道沈从文先生那些看似美好、美丽甚

至略带神话色彩的故事为什么充满了悲剧的味道?沈从文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这些悲剧色彩的?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要能够从那些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读出那些作者故事背后所隐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这些悲剧在乡土地上散发出淡淡的哀愁,略带忧伤、凝泪微笑,浸染着绝望中的希望,并非奇特,甚至于显得过于平淡了一些。但表面上的平淡掩盖不了内心的真诚。

湘西是沈从文按理想化原则建立起来的小庙,是他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虽然他也明白湘西是“抽象的过去”,但他却从湘西世界中发掘出支撑他艺术世界的支点,那就是供奉在庙里的生命之神。“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正是源于他对生命的信仰,才让我们透过其诗化、散文化的语言,不光看到了牧歌式的田园,更体味到了那隐藏在宁谧、平静的画面背后的、淡淡的悲凉。这凄凉来源于那些活泼的生命以及他们在现实中表现出的脆弱和无力。他们被无形的力量支配着,向往一切简单和美好,却无奈其不可得:愈是努力,愈是美好,愈是悲凉。[2]

在小说中,沈从文常常以恬淡的语调渲染出最美的田园牧歌,而往往又以那不动声色的无常之手,使一切美丽转瞬消失。他往往用一篇小说的三分之二编织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然后又在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交代这种美无法实现的结局。总有回头望去物是人非的感觉,构成了一种特殊悲剧美学风格。《三三》中的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从小就和母亲享受着那座碾坊,沐浴在自然中,快乐地生活:捉蝈蝈、煨栗子、吹芦管,在那份恬然自足的生活里,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之间都流淌着生命的活力,这活力辐射到周围的人世上,形成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圈。《边城》中的翠翠即如此,连名字都取自那满山翠绿的竹篁,故事没有那么多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太过复杂的构思。《三三》和《边城》,都会让人感觉整篇在描述一个世外桃源,在不断展示独特的美景、纯朴的人情和纯洁善良的人。然而,在结尾处,作者给了读者一个并不圆满的结局,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正是这种不圆满的结局与无限的失落使得沈从文小说中充满了悲剧的味道。

沈从文先生关于《边城》说过这么几句话:“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4]本来,这似乎是个容易圆满起来的故事,翠翠和二老彼此喜

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来了,好像没有谁会反对;但偏偏是,两人的心思,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和曲折才流露出来,这中间,就牵连进许多的人与事。老船夫最为操心,反被认为为人弯弯曲曲;大佬因为跟二老用唱歌的方式竞争无望,就离家跟船走了,名字取老天保佑意思的他却失事而死;哥哥死了,二老的歌也不唱了,翠翠只在梦里朦朦胧胧听过一回,第二天要真真实实地听,却没等来。因不凑巧而误会,结疙瘩,结果只好是悲剧。在众多关于《边城》的评论中,刘西渭(李健吾)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

[5]”这些正说明了沈从文小说中为什么充满了悲剧的意味。

美的悲剧与悲剧的美

所谓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别人看。而沈从文的小说中,美丽的故事、美好的一切是没有被作者撕裂的,所以说,沈从文小说里的悲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也可以说成,沈从文的小说故事充满了悲剧的意味。而这种悲剧,我们也可以将其定义为“沈从文式的悲剧”。读沈从文的小说,我们已经读出了作者所讲述的故事中的悲剧的意味。那么,作者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其“沈从文式的悲剧”的呢?

沈从文在构成其悲剧的许多作品中,使用大量的笔墨,集中地描绘了美与美的冲突。无论是个体生命内部还是个体生命之间美的相互碰撞、纠结直至毁灭,都体现出了美的情愫、美的意蕴、美的追求,并在美的悲剧中张扬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情人性,谱写出了一曲曲美的挽歌。《边城》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翠翠却只爱二老傩送,大老失望之余随船出行遇难而死,二老因为哥哥的死和其他琐细原因也下桃源去了,只有翠翠姑娘守着渡船执着地盼着情人归来。在这里,傩送并非不爱翠翠,可他还是放弃了,只是因为他割舍不下手足亲情,在他看来大老是因翠翠而死的,“那死去的人,却用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到父子心中”,使两人“对于老船夫的意思,俨然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了打发下去”。亲情与爱情都是个体生命所要追求的东西,可是手足之痛横亘于爱情之前,二老一下便陷入了两难境地,无法做出选择。正因其无法选择,才使淳

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焕发出了光辉,使悲哀只变成了那么一脉细细的愁情,而悲剧则如一个凝泪的微笑般动人,这种悲剧的美便造成了美的悲剧。[6]同样,在《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男主人公豹子陷入了守信与守时的两难境地。到了约会时间还没有找到答应要送给爱人的礼物,不带礼物去赴约是失信,找到礼物再去赴约则是失时,最后为了守信而失时,酿成了爱情悲剧。

在个体生命内部所追求的两种美的悲剧冲突里,作者热情颂扬了男女主人公对坚贞爱情的纯洁信仰。基于作者爱与美的创作观,走进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是经过严格过滤、提纯出来的人物,这些人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真善美。《边城》里的老船夫代表着乡下人的愚鲁热诚,大老天保继承了父亲的正直豪爽,“弄得好,掏出心子来给人也很慷慨作去;弄不好,亲舅舅也必一是一,二是二”,翠翠则是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心地纯净得透明。此外船总顺顺,二老、杨马兵等都是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自然人,显示出优美自然的人性。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当许多人都致力于描绘历史运动和人生苦难之类具体明确的社会现象的时候,他却在那里费劲地企图表现个人的一种情绪。但正是这种情绪的表现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美,而诗意的沉醉则表现出了湘西人民质朴的美。然而,并不是任意的两种美都能完满地给合在一起,当这些独立的生命个体被亲情、爱情、友情联系起来的时候,美与美的摩擦与不协调就可以看出来了。而这种不协调景象的描述同时还体现了沈从文创作中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可以从他自己的生活过程、从他的阅历与生平中得到说明。老船夫典型的乡下人式的狡猾引起船总一家人的不愉快,天保向翠翠求婚的失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向另一种美的靠拢,但是却无法协调,翠翠欣赏的是多情的二老。这一系列美与美的冲突导致大老的意外死亡,从而引起了翠翠与二老之间的爱情悲剧。此外,如果《三三》中那个来乡下养病的青年也可以被界定为美的话,那么《三三》的悲剧则在于生死拉开了两个生命个体之间的距离。在我国传统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靠创设出“化蝶”这场戏使得悲剧归结为大团圆的喜剧,但这种喜剧却总让人感到一种欲言又止的不满足。在一泓清澈的溪流边,三三面对隔开生死的界限却只是“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爱情就像一个还没来得及成形便被粉碎了的模糊而绮丽的梦,倏忽之间就轻轻地绷断了,剩下的只有淡淡的惘然与哀愁,这种惘然与哀愁便构成了美与美之间的不协调。然而,这种美的不协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不协调,同时也隐隐地透露出沈从文自身的矛盾心境。如果说,这种不协调只不过是他小说美的一种特意的构造,还不足完全说明他的创作中所包含的矛盾的话;那么,他对湘西人民生活情景的描述则把这种矛盾全都体现了出来。他的大部分笔墨都是用在渲染湘西人民的朴素风情上面的,可他也有不少的篇章,都或明或暗地在那里挑剔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疮,它们和那些优美的牧歌图画常常形成那样尖锐的对比,你简直不知道究竟哪一个才算是代表了沈从文的真心。但他的这种矛盾性,对他小说艺术的悲剧美并没有造成损害,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的冲突即群体社会对个体生命的压抑反而更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从悲剧角度解读沈从文小说,我们透过作者表面上所描绘的田园牧歌,读出了小说故事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深深的哀怨,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这样的悲剧是“沈从文式的悲剧”,在乡土地上散发出淡淡的哀愁,略带忧伤、凝泪微笑,浸染着绝望中的希望,并非奇特,甚至于显得过于平淡了一些。但表面上的平淡掩盖不了内心的真诚,内心的真诚实则有着深深的哀怨。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时曾说过,他创作的目的,不是为着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并在这人生形式中,注入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而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更能表现出作者的那种“人生形式”,更能体现出作者人生中体验到的“哀乐”。[7]

第四篇: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文本作为作品,本身带有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印记,也就是作者本身对文本有着自己的解读。因此,教师要真正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解读。如《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自12岁起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而残疾,《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她生命的思考,更是她生命的追求。

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对所教的课文(文本),要排除各种先入为主的干扰,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教师应先整体感知其内容,把握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获得对文本整体的初步印象,对其中心思想有直觉的领悟。应具体地思考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对“作家写了什么”的追问,是解读的开始。没有这踏实的一步,后面诸如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有何特征等问题就很难展开。第二步“为什么写”是在认识、理解作家所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获得的启迪、展开的联想。第三步是作品的整体上去考虑“怎么写”,如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的结构体现的什么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抓住关键

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深入解读。这“关键”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但都离不开文字。具体地说,文本的关键,有的是一个字(词),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部分句段。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甚至在教学时以这些“关键”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

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课文的“首席读者”。教师也应站在叙述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像学生一眼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教师要像血红色一样提问,设想自己就是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原来自己就懂得什么?本节课新旧只是间的桥梁是什么?这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自己能完全学会什么?这样,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永远是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对文本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为了培养整体和谐发展的“全人”,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对世界的一种创造性发现,文学教育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的喜悦。”而我们却常常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硬纳入某一凝固的“空轮”中,并要求死记硬背,这其实是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文学作品的本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与他们自己个性化的读解结合起来,承认学生的每一种无错误的的合理和必要,不拘泥于教学上或某种约定俗成的理解,并给予充分鼓励,使其见解的独创性和丰富性彻底改变语文简单化、僵化现象,这样语文教育必将充满创新的智慧和创造的乐趣。

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

复旦大学附中 黄荣华

提出“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的话题,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轻视文本解读的现象。分析这一现象,目的是对语文课堂进行一些反思。尽管笔者非常想说得准确一些,但限于能力,肯定有不少是妄言,请大家批评。

一、值得关注的现象

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时间是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展开的。文本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进入到文本的底部,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却往往不能进行到“底”,而是相反象——浅尝辄止,或避实就虚,避实扬虚,或者干脆全虚而无实。这里可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师生都在文本的外围转,所讲的内容有些纯粹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比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的课堂可能出现这样情况:

作者介绍:讲“毛泽东”(主要谈毛泽东与三个女人的关系),谈“毛泽东诗词成就”(主要谈1945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沁园春·雪》后,蒋介石希望他周围的文人都写一首《沁园春·雪》,超过毛泽东,压压毛泽东的威风)。

文学常识讲解:讲词牌(主要谈沁园与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关系,谈窦宪如何夺走沁园)

文本解读:讲毛泽东言行不一,词中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其实他在被王明排挤时是非常痛苦的;讲毛泽东吹牛,“浪遏飞舟”,可能吗?

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非常兴奋,但他们学会了什么呢?学会了媚俗,学会了随意批判,甚至是刻意去批判,最终把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培养人的崇高感与敬畏情怀——丢失了。

二是师生接触一下文本,很快延伸到文本之外,文本常常成了一个话题的生发点。如果说第一点不是非常普遍,那这一点就是相当普遍了。比如讲《跨越百年的美丽》,先粗略聊一聊课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丽”,很快转入对“美丽”或“女性美丽”的探讨,教师还准备了许多关于“美丽”的资料让同学们探讨。再如讲《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师生先讨论一下文章写什么,还没有真正走进文章中去,就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于是师生一起海阔天空谈生命的意义。再比如讲《巴尔扎克之死》,师生先聊一聊巴尔扎克,然后进入关于“死亡”的探讨,于是师生一起探讨各种“死亡”及意义。再比如讲《告别权力的瞬间》,讲到华盛顿对民主的贡献,课堂就变成了关于“民主”的讨论。

这样的课堂也比较受学生欢迎,主要是能顺着学生的感觉走,但这样的课堂多了,学生就养成了夸夸其谈的毛病,不愿也不能深入钻研文本了,最终是失去了一种求实的读书能力。

三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问题,有时还及时抓住了课堂生发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种种观点时,教师常常是照单全收,即使是明显的错误也不给予纠正。比如讲《皇帝的新装》,教师请学生扮演两个骗子,模仿骗子行骗的过程,一个骗子在劝另一个骗子拿定主意时,用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他打气,教师对此不仅没有纠正、引导,而且满脸鼓励之色。再比如讲《合欢树》,在教师的启发下,全班学生有一大半都讲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讲的同学为了避免与前面同学的雷同,尽可能讲自己的“独特”见解,结果离课文越来越远,也就越来越虚。

这样的课堂也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学生不受什么约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能博得同学与老师的欢心就好。但这样的课堂也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因为它往往会助长学生信口开河的不良风气,断章取义,甚至是非颠倒,最终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更影响到他们健全的文化人格的形成。

四是师生共同在一个不恰当的知识层面或者在一个错误的知识层面上讨论问题。比如学习葛剑雄的《邂逅霍金》时,师生讨论文中如何表现“身残志坚”。学习杨绛的《老王》时,讨论文章最后作者的“愧怍”,师生围绕“中国知识分子贵族式居高临下的怜悯”展开。学习一些现代主义作品或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时,以解读现实主义作品的方法为指导,结果不能真正进入作品。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时,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这些现实主义小说家非常看重的方法去讨论小说的人物与主题,因而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

笔者感到,这样的课堂可能是很糟糕的,它可能将学生引向歧途。五是“批”字当头。这当然是少数现象。应当承认,目前的语文教材有瑕疵,甚至可以说有许多缺点,但有的老师比李敖还霸气,几乎没有他看得上眼的篇目。李敖说“鲁迅思想不及格”,他就可以说鲁迅没有思想。笔者感觉这也是很可怕的。如果教师总是批这个,批那个,没有肯定的,没有赞美的,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一定会助长学生的虚妄心理,最终势必把学生带上不归路。

我们需要反叛,必须摆脱旧的束缚才能真正向前,但绝不能将旧的一概视为束缚。我们应当自信,有自信力才能勇于开拓、勇于向前,但智者的眼中绝不会除“我”之外没有别人。贾平凹将目空一切的人归于两类:要么是白痴,要么是疯子。这其实也就如鲁迅所言,拔起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这是可笑的。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中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笔者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边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笔者感到我们语文老师还是先多带点“兵”好。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几种现象?笔者感到,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一是对文本的意义认识不足。作为中学教材的文本价值,大体可从6个方面去考量——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教材所选大多数是经典文本或优秀文本,而经典文本几乎都具备了这6方面的价值,即使是一般的优秀文本也具有多层次的开发的价值。目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对“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这4方面,大都没有深入开掘。以“艺术(审美)价值”为例,我们平常的课堂阅读实践追问得最多还是“怎么写”的问题,但多数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一般多停留在“修辞手法及作用”“表达方式及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写作手法及作用”等问题上。应当说,常追问的这些问题是重要的,但这些都还是容易解决的,且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试问一下,如果抛弃这些问题让你来欣赏一部作品的艺术形式,你将说些什么呢?或许,就无话可说了。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更多地从作品的整体运思、作家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去关注“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是仅局限在某一具体的修辞手法之类的问题上。二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误解。“以学生为主体”是现在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的理论支撑,这是现代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但“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放任学生,不是纵容学生,更不是不要底线。再现代的美**亲,也会对自己已成人的儿子去亲吻不满18岁的少女感到恼怒;再现代的美国父亲,也会对自己的孩子的赌博行为感到悲伤。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教育,应当永远坚守人类几千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共有的伦理道德,坚守中国人作为中国人的、体现中国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最基本的生存法则。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荡的是天地正气,怎可让骗子们“剽窃”去壮胆?

三是对“课堂阅读”与“消遣阅读”等而视之。中学生的阅读有两大类:一类是课堂阅读,一类是消遗阅读。相比较而言,课堂阅读的难度肯定比消遗阅读难度要大,甚至大得多。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课堂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美其身”的过程,是一个“去恶向善”的过程,是一个变“无知”为有知的过程,是一个开发心智与唤醒“人”的个体生命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不断剥离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矫正人生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它必然伴随着很大的痛苦。而消遗阅读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因此它伴随的可能更多的是快乐的体验。

所以,教师应该思考:中学生的阅读是释放自我为主,还是铸造自我为主?笔者认为中学生的课堂阅读不是一般的消遣性阅读,不是自我释放式的实证阅读,应当是一种吸收式阅读,是自我铸造式的阅读。很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学课堂阅读常常变成了“消遣十实证”的混合体阅读。这种阅读法使阅读者不太可能更多地接受作品中的新信息,使阅读的吸收与铸造功能基本消失;长期如此,则会使阅读者丢失研究文本的能力,养成浮躁甚至浮夸的学风。这也是前面列举的目前中学课堂几种“避实就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是文本解读难度大与教师文本解读力有限的矛盾。教材中的文本有的解读难度很大,如《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边城》(节选)《合欢树》《病梅馆记》《香菱学诗》《老王》《项链》《哦,香雪》《变形记》,等等。从列举的这些篇目看,现代文比古诗文多,也更难。为什么?因为现代文更多地融进了作家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作家自觉的美学追求,并使用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写作枝巧,而我们一些教师还基本上是抱定“文章学”这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当然就难以适应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下产生的文章的解读了。有的教师认为现代文不用在课堂教学,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这更是不对的。其实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能真正读懂现代文,而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像《老王》,学生就很难理解作家最后说的“多吃多占”的。为什么说“多吃多占”?

一是(不幸者)老王把“笔者”作为一个朋友送给“笔者”香油与鸡蛋时,笔者没有能真正从心底里把(不幸者)老王当作一个对等的朋友,感情上“多吃多占”。

二是“笔者”有比(不幸者)老王优越得多的生活条件,从“单位占有程度”而言,“笔者”在物质上确实比(不幸者)老王享受了多得多的社会产品。

三是知识分子对“知识优势”的深刻反省。

德国空想社会者魏特林说:“凡是仗着自己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要求比别人多享受或少工作的人,他就是贵族。”这句话好像一下子难以理解,不能接受。其实,魏特林是站在人类知识共有的基础上才这样说的。你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是:你拥有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条件,比如你有更优越的条件去读书,去上更好的学校。你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是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共有的知识和技能,它们更多来自人类几千年的共有积累,并非某一个人所有,比如文字。每个人都有权享受文字带来的生存利益,但因种种原因不能上学的人成为了文盲,他们就会因此而不能获得他们应该获取的那一部分生活资源。正是从这个角度看,魏特林的话有他很大的合理性。他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当是平等的,不应当再有“贵族”(等级社会的象征)。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多数本来就是因为条件的优越才拥有知识和技能,因此,更不能藉此而成为社会的高高在上者。

杨绛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她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平民意识、平等观念和反省精神。(在这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初中学习的鲁迅的《一件小事》、高一上学期学习的周国平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些是难能可贵的。但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优越感。他们一边高喊平等、民主、自由,一边又情不自禁、以为理所当然地应获得比别人多的社会尊重。这恰恰与现代社会的主体精神相悖。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在现代社会,当就是理性、自由、公平等),批判与基本价值相悖的不合理现象,甚至为这些基本价值献身,推动这些基本价值的最终实现。从这个角度看,《老王》一文,最终是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反省,有着极强的人类关怀意识。这不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思想,更不能将其看作“中国知识分子贵族式居高临下的怜悯”。

五是教师“敬畏”心的丢失。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言。”对孔子的这番话向来就有人认同有人批评,这很正常。但笔者认为,孔子及其整理、创作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核,正在于他极其广博深厚的“文化心态”——“畏”心理,所以他“作”了如此多,却依然说自己“述而不作”。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孔子对他者的认同,但首先包含的是对他者的尊重、敬重。我们今天讲现代意识,讲平等。若没有对他者的尊重、敬重,没有对他者的认同,何谈平等呢?现代意识中的平等应当含有孔子的这种“敬畏”意识。而有的教师一无所畏,还自认为有现代批判精神,所以敢于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所有的文章都说得不值一读。

三、怎样落进行到“底”?

一是读懂文本。读懂文本是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的大前提,如果文本传达的基本意思理解不到,肯定谈不上落到实处的。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搞清楚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作家写了什么”的追问,是文本研究的开始,没有这踏实的一步,后面诸如作品的主旨是什么,作品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样一些问题就很难展开。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应当去追问“作家写了什么”,第二步是在认识、理解作家所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获得的启迪、展开的联想,等等。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之上展开。如果第一步没有把握好,第二步就会离作品更远。这是应当尽可能避免的。可能有人会说: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确实,阅读是一种二度创造。“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说的就是这种创造性阅读。但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更要有第一步阅读做基础。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好,一万个“哈姆莱特”也罢,最终读者心中呈现的形象还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绝不会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这也说明,创造性阅读所创造的与作家所写的必定有某种必然联系,必定有创造产生的连接点,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家为什么写这些?这是教师备课时也要很好去追问的,这个问题解决了,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才算基本到位了。也只有探到了“为什么写”,才可能对教材“处理”有一个总的把握,而不会被学生一些看似有理实则偏颇的说法所迷惑,从而可能从容地引导他们,至少不会在一个不恰当的层面上纠缠。

理解主旨之后,要从作品的整体运思与美学追求去考虑“怎么写”的问题。作品的整体运思主要是指选取什么材料,怎样组织材料,这是“怎么写”的两个关键问题。看写得好不好,先要看材料选择是否有效,是否能表现主旨,然后看材料组织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材料的效能。如读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文章写了一半才接触“合欢树”?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合欢树”?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以“合欢树”为题?

美学追求大的角度有两个:时代共性与作家个性。对经典作品,我们要将其置于这两个背景下来观照。这不一定作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但一定要有隐性的教学定位,即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一方面的内容渗入课堂,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一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谈得上创造性阅读。王国维的“三种之境界”绝不是凭空创造的,是在对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位词人的作品精熟之后的天才发挥。

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能有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就不会“空虚”,就一定会踏实有效;也只有教师掌握的内容比课堂应讲授的内容全面得多,深刻得多,这堂课才会真正的得心应手。

二是认识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目标。认识、考量“这一”文本的价值,然后确定教学目标,是将课堂落到“实处”的重要一步。如前所述作为中学教材的文本价值有6个方面,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实际及文本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的第一步。如果教师认为“这一”文本在“这一”单元中确实没有意义,教师也可以不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课下读一读即可。这种“忽略”也是一种“处理”,也是将教材落到“实处”的一种方法。

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全面理解。“这一”文本在“这一”单元对“这一”学生群体在“这一”阶段的独特价值,就是“这一”课堂的教学目标。这里笔者用了五个“这一”,表明教学目标的特殊价值,或者说唯一性。所以,笔者觉得教师备课首先要花大功夫的,就是对教材的独特意义的理解,特别要将对学生的理解纳入对教材理解中。这样,你的每一堂课就可能是独特的,是不可复制的。至少你对教材于学生意义的理解应当是别人不可替代的。笔者是这样认识的,也期待自己的课堂达到这一目标。所以,笔者觉得如果别人听了自己的一堂课,说“这种课”只有你在“这学校”甚至“这班级”才能上,那就满足了,因为这表明了它的“这一”性。三是做好课堂预设。这堂课要做什么?教师是应当有预设的。

现在有人反对课堂预设,认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扼杀;甚至还有人反对课堂控制,应完全放开,教师与学生共唱“信天游”。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质上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人”的预设,对“人”的“唤醒”,没有预设就没有教育,何谈对“人”的“唤醒”?

现在我们有时还过于注重对课堂生成的评价,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被预设牵着走。问题的答案当然不能全由老师给,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获得。但这也有理想化的成份存在,因为许多问题学生是没有能力解决的。如果什么问题学生自己都可以解决,那还要老师做什么?从本质上说,老师应当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获益者。如果学生就某个问题还没有具备解决的条件,那么只有让老师来把答案告诉他们了。老师要做得好一点,就是要尽可能让他们认识到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而不是那样的答案。但一定要允许他们质疑。笔者觉得,现代教师对学生的开智启悟功能,最主要的就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说,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或者说教师是先知者,学生是后知者。也是从这一点上说,学生是“无知”的,教师的意义就建立在学生“无知”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意义就是变学生“无知”为有知。这个“知”是“知识”,是“见解”,是“智慧”。也是从这一点上说,古今教师的意义是相同的。无论什么理论,都很难推翻这一点。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我的爱情观

摘要:爱情是一种美好又复杂的感情。每个人对爱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各种不同的爱情观,并阐述了我所认同和持有的爱情观及理由。在学习以后对自己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期望,理解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体会。对今后的感情生活也有了更好的期待。对感情的态度和观念有了新的理解。

关键词:爱情,爱情观,心理学,包容,承诺,忠诚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不是简单的喜欢,爱是永恒的感动。爱情是纯洁的,爱情需要忠诚用心、勇敢和倾听,爱是一种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爱是付出,是给予,而不是获得。

爱情的真谛是什么,我还并不是很了解,这可能需要我用一大段的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描述。在这,我只能谈谈一点我对爱情的认识和了解。

恋爱是每个人必须的一个感情过程,或早或晚,是每个青春期的我们感情的真实流露和宣泄。身体刻有的基因注定了我们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期待心中的感情可以找到一个寄托。谁也不想孤独的流浪,用所谓的幸福面对现实的残酷。作为后八零后的我,对爱情有保守的一面,从骨子里坚信,爱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无声的承诺,一辈子的承诺。我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觉最重要,只要心中有爱天涯海角同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是在这里等待那个心仪的她出现,幸福就是找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爱情需要用心,对她用心,更要对自己用心,我记得我曾在日志里写过:“嗯,祝自己幸福吧,这,不正是你所期望的么。”用心去了解,去理解爱情,让彼此的感情更牢固,用心是爱情通往彼此心灵深处的桥梁。

爱情也需要双方的倾听和理解,每个个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她的想法,听听她是怎么想的。无偏听地倾听她的需求,并予以帮助,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需要双方不断的付出更多的爱,在相互包容和理解中得到升华。

爱一个人就要学会爱上她的一切,包括她的好和她的坏,学会理解和包容她,漂亮的外貌是暂时的,心灵的融合才能让两个人相守一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会幸福而没有遗憾。

此外,我认为爱最重要的还是忠诚。不分你我,不用为她道歉,也不要她向我道歉,需要的仅仅是她告诉我实事,除非一件觉得自己也该对自己说道歉的事。双方都要把自己真正的投入到对方中,一种对自己爱情观的见证,对自己爱情的负责。

因为对自己的爱负责,所以与此同时的再爱情中也一定会存在承诺。相爱的两人彼此信任是连接两人坚固的锁链。相信有你很幸福,相信时间会证明你就是对的那个人。如果爱,就要狠狠爱,不求轰轰烈烈,只求长相厮守,细水长流,平淡中见真情。我不轻易说爱,可是一旦说出,就会对自己的话负责,给你一辈子的承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句爱的箴言我们都耳熟能详,给的是无尽感动。很多人在恋爱时轻信海誓山盟,尤其是女生,甚至可能做出让自己和家人一辈子无法释怀的事情。在斯滕伯格的理论中,承诺由两方面组成: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方面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长期方面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当然,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我一直坚信,承诺是一件唯美而且严肃的事情。在爱正浓情正深的年轻人之间,难免会有很多甜言蜜语,轻易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这其中不否定责任和担当的诺言。承诺的确是表现爱的一种方式,但缺乏理智的承诺只会给双方带来束缚和负担,缺乏理智的轻信承诺更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灵无法弥补的遗憾,对女生来说更是如此。一场恋爱中受伤更深的往往是女生,“不管你说的那句‘你是我唯一的女孩’是不是真的,我都会按照跟定你一辈子去规划。”女方倾向于在期待中坚定,在坚定中多疑,在多疑中依旧毫不犹豫的倾其所有。任性、小气、缺乏安全感是女生骨肉里的东西,不管她有多豪爽洒脱善解人意,在爱恋关系中都会不自觉地莫名其妙闹脾气,时常希望男方给予更多的宠爱和心疼,每个女孩都有个“公主梦”。所以,承诺即是责任,不给则已,一旦给出,就要用毕生的真心和关爱付诸实践。

莎士比亚说:“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即使是在背后默默的付出,支持,也是伟大的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即使是才华洋溢任性冲动的诗人徐志摩,倾情与已有婚约的林徽因时,他用他不顾一切的爱和多情,情诗千首地疯狂追恋她。让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杰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铭心伤过、痛过。当时与林徽因相恋的梁思成知道后,并无责怪,只是更加怜惜她。为此,林徽因感动万分对梁思成说了句能让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在爱的范围内,理智才是重要的。只有不缺乏理智的爱情才会真的长久。越是疯狂的爱情就越伤害人。

然而,一生钟情于林徽因的金岳霖教授,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爱情。他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直毗邻而居,并成他们一生的挚友。他没有山盟海誓地许诺,却为了她终身不娶,用一生的痴爱和一辈子的坚持始终站在她的不远处,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这种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情的倾慕与忠贞,让多少屈服于欲望的现代人汗颜?他,是懂得爱的人。爱不是给予对方痛苦和压力,真正的爱是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她。放手,也是爱的一种方式。他用自己独特的爱的方式告诉世人一个真理:深埋在心间的爱,反而更炽烈更持久,如陈酿的酒在似水流年里沉淀出浓郁的芬芳。

爱,若真心付出,总有值得的收获。金岳霖当了林徽因的挚友,花了六年来成长的荷西,也等到了三毛至死不渝的爱。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总是如此真诚,羡煞旁人。然而在这个21世纪里,却有人觉得: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单车上微笑。没有奢侈的物质,就没有所谓的爱情。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人们是否也学着钢铁泥筋那般无情?还是说,跟随着社会的脚步,竞争越来越强,不学会现实一点,怎么生存得更好?小情调的爱情,早已满足不了现实的生活了。真正的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毕竟,没有面包的爱情是维持不了的!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没有有情饮水饱的说法。可是,只要愿意努力奋斗的人,面包是会有的。不必向往豪门的奢侈生活,小资生活也可以幸福得无与伦比!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人的一辈子,要遇到一个彼此动心,愿意厮守一生的人,很难。不去追求,不去坚持,永远都错过你的诺亚方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空手而得的爱情。错过了,就可能永远不会再来了。当然,在争取自己想要的爱情时,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衡量,你的爱能不能给对方带来想要的快乐与幸福?如果不是,放手也是另一种特别的爱。人的生命际遇是无常的,人性也是善变的,世间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感情,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结局。有些爱情,也许永远也等待不来。有些爱情,愿意用一生的真心去换取,你也可以是下一个荷西,终究会等到生命中最合适你的那个人。真正爱情,会让彼此变得更好更有魅力。

有人相爱,总是充满不断的浪漫与惊喜;有人相爱,平平淡淡,但是简单温馨在心中。爱,一直都是一件甜美的事情。

爱,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从盛世年华,执手,一起望尽夕阳无限好!

参考文献:(1).《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2).《爱情心理学》斯滕伯格

下载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PMC的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从PMC的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盛事,举国......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胡冰 摘要: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享有“自然诗人”的美誉。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诗歌界首次将自然作为与人类并列共生的审美......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解读好莱坞大片《2012》

    张婷婷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摘 要:《2012》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2009年拍摄的大片,至从发行之日起观众给予了很多评论,并且人们常常从美国价......

    从大学生的角度解读政府报告

    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解读政府报告 摘要: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对《政府报告》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首先利用已学的经济学知识,简单分析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电影台词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电影台词 摘要:电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台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经过精心的选择、调整和修饰,会使用多种修辞格,从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众......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

    (英语毕业论文)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微信的兴起(DOC)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微信的兴起 目录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