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电影台词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电影台词
摘要:电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台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经过精心的选择、调整和修饰,会使用多种修辞格,从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它主要依靠画面和声音传情达意,给人们提供审美享受。但是,电影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性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当我们把电影视为一种语言时,主要是指电影中的台词部分(对话、独白、旁白、字幕等)。台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揭示主题、表达思想、塑造人物,台词中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格。这些修辞格的使用会使语言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富于文化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为剧情服务。电影中使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修辞格:
一、比喻
比喻是很常见的修辞格,运用比喻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电影中的很多经典台词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有明喻也有暗喻。如: 1.明喻
(1)幸福就像是玻璃球,跌在地上会变成很多碎片,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捡不完,但只要你努力了,怎么都会捡到一点。——《游龙戏凤》
(2)其实爱情就像等巴士一样,有时候你觉得这巴士好旧,不肯上;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这巴士怎么没有空调啊?又不肯上了;有时候你又觉得,哇,这么多人!于是又不上了。等啊,等啊,天又黑了,心也急了,一见到巴士来了,就跳上去了!糟了,搭错车了!——《每天爱你八小时》
例(1)中用“跌碎在地的玻璃球”比喻“幸福”,说明一个人虽然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幸福,但是只要努力争取,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如此比喻令原本抽象的幸福一下子变得具体了。例(2)中把“爱情”比喻成“等巴士”,形象地说明了寻找爱情的人们那种复杂矛盾心理及爱情的可遇不可求。2.暗喻
(3)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GTO》
(4)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例(3)中用“没有彩排”和“现场直播”来暗指人生的不可重来,告诫人们必须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例(4)采用暗喻的手法,把属于红玫瑰类型的女人比作“蚊子血”和“朱砂痣”,白玫瑰类型的女人比作“饭渣子”和“床前明月光”。婚姻中“蚊子血”和“饭渣子”是平淡乏味甚至可厌的;爱情中的“朱砂痣”和“床前明月光”却是唯美的,如梦似幻的。两个简单的比喻把婚姻与爱情之间抽象的差别变得具体可感。
二、排比
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其目的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现效果。在电影台词中常用排比来突出主题,提高表现力。如:
(5)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要和她一辈子的,我喜欢花,难道我摘下来让我闻闻,我喜欢风,难道你让风停下来,我喜欢云,难道我去跳海!——《纵横四海》
(6):“挂居,我一直喜欢着你,一直无法忘记你;即使物转星移,口红改变了;即使明日会四分五裂,我的心一直不变,即使说一定要忘记你,还是办不到,还是那么喜欢你”——《爱情白皮书》
例(5)连用四个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凸显了观点;喜欢不等于自私,不等于要
拥有,要给对方自由的空间。例(6)是三个分句构成的排比,表达了主人公对挂居的深深喜爱之情,情真意切。
三、对比
运用对比,可使两个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给人深刻启示。电影中常用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
(7)一个人杀了一个人,他是杀人犯,是坏人,当他杀了成千上万的人后,他是大英雄,是好人。——《和平饭店》
(8)人们过去是扒开裤子找屁股,现在成了扒开屁股找裤子。——《王贵与安娜》 例(7)用“杀了一个人的人”同“杀了成千上万人的人”做对比,阐释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例(8)将“过去”和“现在”的短裤做对比,过去人们穿的很保守,所以只能“扒开裤子找屁股”,而如今有些人穿起了丁字内裤,用“扒开屁股找裤子”来形容丁字裤面积小,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之幽默诙谐。
四、反问
反问是明知故问,又叫“激问”,基本特点是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电影台词中常用反问来加强语气。如:
(9)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嘛?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简爱》
(10)做人要是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呀?——《少林足球》
例(9)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其实是说“我”也是有感情的,强调感情跟美貌和地位没有任何关系。例(10)的意思是说做人若没有理想,没有雄心壮志,将永远只会任人宰割,跟咸鱼没有任何区别,这里用反问来加强语气,显得更有震撼力。
五、反复
反复,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字词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反复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抒情方法,电影台词中常使用反复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如:(11)说好了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快十年了,老大!——《无间道》
(1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我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嘛这么认真呢,需要吗?——《大话西游》 例(11)反复提及“三年”,强烈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感情,表现了一种忍无可忍的不满情绪,也是对对方不守信用的一种质问。例(12)可以说是周星驰电影语言的代表,幽默中带着调侃,反复里闪着机智。“需要”与“不需要”的反复运用,逼真地体现了说话者内心的复杂心情。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一句最后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上递下接地把话说下去,一些电影台词就是借助邻近词语的头尾蝉联,不断顶接出新的内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如:(13)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宾馆,她却走进了我的。——《卡萨布兰卡》
(14)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活着》 例(13)表明了二人的相遇乃命中之必然,“她”来到了这个城镇,踏进了“我”的酒店,看似偶然,但是从此也就走入了“我”的生活,踏进了“我”的心里。例(14)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深刻地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单纯而片面乐观的愿望。幻想鸡变成鹅,鹅再变成羊,羊再变成牛,有了牛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令人心酸。
七、回环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词格叫回环。回环在视觉和语感上都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电影台词中经常有这样的句子,如:(15)我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非你不可》(16)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却改变不了事情。——《无间道》
(17)这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唱戏就是把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直截了当地给演出来,不过戏演完了还不是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胭脂扣》
例(15)中将“寂寞”与“想你”回环往复,突出了“我”非常想你,不是在寂寞的时候想你,而是时时都在想你,想你却不在身边,才会更加寂寞。例(16)中台词借助回环揭示了人和事之间的关系,人只能去顺应社会,适应环境。例(17)中将“戏”和人生回环,将人生的飘渺、痛苦与无奈无情地展现在眼前,同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八、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具体事物的词语巧妙的用于抽象事物,就是拈连。这种修辞格,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如:
(18)抛出的篮球可以巧妙的躲开,那样就不会被打倒。那抛出去的感情呢?——《情定大饭店》
例(18)中的“抛”,本来是用来形容具体事物“篮球”的,这里顺势“拈”来“连”在抽象事物“感情”上,在超语言常规的用法下,巧妙自然地拈连起来,生动别致。
九、移就
把原本属于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于乙事物,就是移就。移就修辞格的运用,会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在电影台词中这类句子俯拾皆是。如:(19)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2046》(20)“我知道爱情会褪色,就像老照片。而你却会在我的心中永远美丽,谢谢你,再会。”——《8月照相馆》 例(19)中,“潮湿”本是属于触觉的性状,在这里移用于不可触摸的“记忆”;例(20)中,将本属于视觉性状的“褪色”移用于看不见的“爱情”,以上两词的移用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文艺美感。
总之,电影台词具有较高的修辞艺术,以上只是简单分析了台词中常见的几种辞格,事实上,关于电影台词修辞,可研究的范围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曾说:“从每个角度来看,修辞在一中全面的理论中都占有首要的地位”。可见电影修辞对于电影语言、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重要性,事实也确实如此。为此,加强电影修辞学研究,对于进一步拓展电影语言的研究领域,不断完善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建设,并推动电影创作、电影批评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二篇: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怎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方法和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 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
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
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
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 对比
**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伏笔
对就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上)
一、常见题型:
1、仔细品味某个句子,或从文中选出最欣赏的一句,说说感受/好在哪里/写法有何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作批注(可从句子的含义、修辞的效果等角度简析);
2、要求从给出的两句话中选一句放在文章的某个位置,并说说理由;
3、有时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也要根据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进行。
二、解题技巧点拨:
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见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格简表》)
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重点(练习一)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难点(重新分析练习一的1、2、5,引出练习二)小结:
1、对修辞及其作用意义定位以后,以句子字面意义理解为基础,重点分析修辞的使用,再联系上下文或背景、全文主旨、中心形象或人物心理、情感等全面分析,准确把握。
2、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有的放矢。
3、答题句式参考:
这个词(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或某种道理),或突出强调了„„,渲染了/营造了„„(氛围),烘托了/衬托了„„(与中心形象和人物情感有关)。
三、答案示例:
修辞品句练习一 1、2005年浙江中考《生死胡杨》题目: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入手,参考示例,为后面的画线句子加上批注。
示例: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 ——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
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批注:
2、2005漳州中考 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不知什么时候,潮湿的泥土里出现了一粒种子。它个头不大,蜷缩着身子,头发蓬松且一脸泥垢,像一个历经岁月磨难的孤儿被遗弃在荒野里,它是那样平庸,甚至还显得有些丑陋。这粒种子的形象果然招致大家的非议。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
4、阳光地带
春季的一天下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请说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请说说句子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中包含的语气和感情。
练习一答案示例:
1、《生死胡杨》
(1)这个句子突出了八月的南疆非常热。——黄宇标、许爱娣
(2)用了比喻的手法,让句子更为生动/形象。——黄裕东、黄宝意、陈之恒
(3)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八月南疆的特点 / 戈壁滩的气候特点。——谭欣欣(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胡杨生长的恶劣环境表现出来,衬托出胡杨生命力的顽强。——叶嘉慧、郑惠珍
(5)这个比喻句把大漠比作锅,把砂砾比作热炒的花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戈壁滩的炎热/炙热。——霍静雯、张伟灵、陈晋仁
2、《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1)对种子的描写形象生动,更能表现它当时的样子。——盛婷
(2)用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种子一开始的丑陋与平庸,显得生动形象。——黄诗敏、陈映婷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1)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罗婷芬(2)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谭玉仪
(3)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李嘉琪、岑泳欣
(4)这句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黑龙江)土地肥沃,使人印象更为深刻。——叶冠迪、蔡东智、许爱娣、李莉、赵佳俊
4、《阳光地带》
(1)表达出母爱的伟大与细腻。——许爱娣
(2)这句话用排比手法表达出母亲对我的关怀是如此无微不至。——李佳媚
5、“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1)用反问句强调了肯定的语气。——罗婷芬
(2)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突出了说话者的意思:就算晚了也必须上学,让说话者的语气更坚决。
(3)这句话包含了反问责备的语气和感情。——李莉 修改: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语气,表达了责备之情。
修辞品句练习二 1、2005年东营中考《空山鸟语》一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下面摘抄出了一句,请分析其表达作用。选句:“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 分析:
2、2005年南通中考 沉默的竹笛(节选前三段)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第22题 :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3、《春天的梦》(节选)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2005年泰安中考《心存感激》一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下面选了一句,请说说你的感受。选句:蓝天给你以自由遐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渺远,高山给你以坚毅勇敢,流水给你以柔情缠绵。感受:
5、听雨(节选)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节选)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句子。
7、黄山绝壁松(节选)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像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像沉静的思想者,像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8、2005年深圳中考《鸟是树的花朵》选段: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请揣摩画线的句子,体会其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9、2005年太原中考《破碎的美丽》文后有这样的题目:
如果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句?说说理由。(3分)①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②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是残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欢欣呢?即使是破碎。有人选择了第①句,因为这个句子借助花的美就在于破碎的事例,巧妙地点明中心,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如果你选择第②句,那应该怎么表述理由呢?
10、2005漳州中考 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不知什么时候,潮湿的泥土里出现了一粒种子。它个头不大,蜷缩着身子,头发蓬松且一脸泥垢,像一个历经岁月磨难的孤儿被遗弃在荒野里,它是那样平庸,甚至还显得有些丑陋。这粒种子的形象果然招致大家的非议。„„但是它只是安静地躺在土地的怀里,吸收着水分,像是什么也不曾听到过,仿佛在孕育着一个已等待了千百年的梦。它抬头望了望广袤的天空:一只苍鹰正扶摇直上,那双有力的翅膀自由地扇动,供它在云间轻灵地穿梭盘旋„„种子望着,眼睛越来越深邃,它的心中像是盈满了山一样坚不可摧的信念。
„„在早春里的一天,它终于冲出了土层,不久便长出了茂盛的叶茎,开出了像太阳一样颜色的花朵,无比芬芳,美丽绝伦。这时候,再瞧野菊早已不见了踪影;矮草才露新绿;大树枝头还萌着青晕。
种子并没有就此满足,它更加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终于到了秋天,它那曾经开满花朵的茎上长满了许多毛绒绒的小东西,一阵风吹来,这些小东西飞了起来,且越飞越高,眼看它们飞过了大树,飞上了宽广的天宇——种子成功了!它第一次看见了古朴的乡村,湍急的河流,巍峨的山峦„„全世界都惊呆了,原来它是一株美丽的蒲公英。
一个人能在鲜花和掌声的赞美里取得成功不易;能在别人的讥讽与嘲笑里取得成功更加艰难。心中始终装着鹰一样的翅膀,何愁长空不变成你盘旋的领地?!(有删改)①请你对画线句进行赏析。
②题目“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有什么含义? 11、2006年深圳中考 《爱,有时是一种错误》
⑴这样开始新的一天,已经六年了,只是今天,略有不同。
⑵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⑶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⑷一天很快地在挂念里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已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落下,而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⑸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 ⑹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选文画线句子的语言很美,请加以品味。
12、《阳台上的遗憾》的开头节选如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题目: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13、你看那黑土地,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请赏析画线句,可以与练习一的第3题比较一下。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下)修辞品句练习三
1、(甲)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冰心《谈生命》)
(乙)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宗璞《紫藤萝瀑布》)试题:两个画线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请选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答:
2、„„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答:
3、散文《一幅烟雨牛鹭图》开头有两段的景物描写?你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开头两段如下: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4、2006年南通中考《凝望红海滩》 ①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②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③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朝,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赏析。
选(),赏析:
5、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毕淑敏《造心》)这句话。
6、安东尼奥: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夏洛克的心)更硬呢?
练习题经验总结:
附录一
练习一参考答案:
1、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的气候特点,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2、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种子丑陋、平庸的外形。
3、夸张地表现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有幽默的色彩。
4、运用排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
5、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语气,表达了责备之情。练习二参考答案:
1、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2、(1)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文中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2)作者运用比喻描写了落日、归鸟、小草等美好景象,衬托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3、故都(北平1949年)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4、运用排比句,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感悟,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句势整齐划一,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势和表达效果。
5、这句话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出雨声的千变万化,从作者沉醉其间的浮想联翩中能看出他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听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6、排比略
7、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黄山绝壁松在艰险莫测环境下的坚韧、奋取等精神。
8、这里的问句并非有疑而问,突出描写了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对小鸟的喜爱赞美之请溢于言表。
9、第②句连用两个反问句,告诉我们要体会生活的美好,对生活心存感激,深化了文章中心。(结合句子内容和特点阐述1分,句子的作用1分,语言表述1分,共3分)
10、①赏析:拟人略
②种子心中怀有渴望成功的坚定信念/向上的决心。即使在受冷落、受嘲讽甚至受打击的情况下,依然执着坚定,不妥协,不放弃追求,不放弃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11、示例:“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霞光的柔和绚丽的美;“晃眼”、“灿烂”贴切地写出了太阳花开放时明艳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太阳花初绽时的情态;“微微颤动”观察细腻,若人怜爱。
12、提示:抓住关键词句,有的放矢来表达。解析:这是一个拟人句,“咳血”是一种重病的表现,在语境中形象表达出“汉文化”的特点是: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低吟”说明仍在顽强地生存,结合前文,还原为“汉文化”的特点是: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这样分析即得答案:即使在这样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13、夸张地写出了黑土地的肥沃,体现了作者对黑土地的喜爱之情。
练习三参考答案:
1、“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以“瀑布”为喻,写出紫藤萝繁花盛开的景象,物我交融,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2、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长城随着蜿蜒陡峭的山势大起大落的形态。
3、第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
4、A运用排比的手法,富有气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B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5、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6、用反问的修辞突出了夏洛克的残忍冷酷。
附录二
练习二观察、思考、总结:
1、比喻(基本的概括)
2、比喻(结合人物情感)
3、比喻(结合上下文、寻找关键词句)
4、排比(基本的概括、结合文题/中心)
5、排比(结合人物情感)
6、排比(结合上下文、全文主旨)
7、排比(注意多种修辞的同时使用)
8、反问(结合关键句、人物情感)
9、反问(结合上下文、全文中心)
10、拟人(结合主要形象)//比喻(结合主要形象和全文中心)
11、拟人(结合上下文,分清对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12、拟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有的放矢。)
13、夸张(结合人物情感)
练习二部分题目学生答案示例(分层次揣摩技巧)
1、《空山鸟语》
(1)写出了山雀们的美丽。——黄翠玲
(2)这句话用了比喻,把山雀的鸣声比成音乐雨,使人能够很具体地感受到。——李佳媚(3)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山雀们鸣叫声的清脆嘹亮动听。——蔡东智
(4)这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来突出了山雀们鸣声的短促和嘹亮/欢快。——刘燕娜/盛婷(5)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写出了山雀鸣声的急促、轻快、嘹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2、《沉默的竹笛》
(1)A句把月光比喻成潮水,一个“漫”字,把无形的月光变得有形。后半句的“捎”字把微风拟人化了,显得生动形象。——陈映婷/宋君蕾
(2)A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月光比作潮水,加上“漫”字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朦胧、静谧的夜晚。——刘燕娜
(3)A句中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洁白的月光比作潮水,用一个“捎”字把微风拟人化,突出了我的愁闷/寂寞。——许爱娣、黄翠玲
(4)A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文中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
(5)B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作者看到的美丽景物,写得很细致,表达了作者吹竹笛时那种无比欢快、愉悦的心情。——蔡东智
3、《春天的梦》
(1)作者感悟到人生并不是没有希望的。——赵佳俊(2)解放的春风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许爱娣
(3)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作者无尽的希望,驱除了他人生路上的疑惑。——蔡东智
(4)故都(北平1949年)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4、《心存感激》
(1)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东西都给予你很多的东西。——胡畔豪(2)蓝天、大海、草原、高山、流水等带给我们很多很多 ——周淑芬
(3)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列出大自然的景物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我们应该对大自然心存感激。——刘燕娜
5、《听雨》
(1)这组排比句写出了雨声的变幻莫测,给人不同的感受。——刘燕娜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了雨声的变幻莫测,从它带给人的愉悦之情能看出作者对那雨声的钟情和喜爱。——蔡东智
(3)这句话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出雨声的千变万化,从作者沉醉其间的浮想联翩中能看出他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听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6、《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1)这声音指的是树生长过程中发出来的声音„„ ——叶祖基
(2)这个句子紧紧围绕着文章题目,本是无声,不仅被作者写成有声,还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这种声音写得生动具体,让人从中看出这个木桩的成长经历过很多,却依然执着坚强、坚韧不拔。——黄诗敏
7、《黄山绝壁松》
(1)画线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它们的精神与品质。——盛婷(2)画线句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它们坚强的精神。——李莉
(3)画线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山上石头形态各异的特点。——叶冠迪
(4)这段话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了绝壁松的生存环境,突出了绝壁松的生命力,后半段又从多个角度细致描绘出绝壁松千姿百态的特点。——刘颖茵
(5)这组句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松树在逆境中的各种姿态,突出了松树的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的赞美之情。——郑雪玲
(6)这组句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出绝壁松永不低头的精神/体现出绝壁松的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郑惠珍/霍静雯
11、《爱,有时是一种错误》
(1)这句话写得非常优美、动人。——陈嘉丽、陈之恒、孙仲
(2)句中的几个动词写出了太阳花的特色,也体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罗婷芬(3)画线句子突出说明太阳花很美丽,有妙笔添花的作用。——徐仲添(4)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使事物更生动形象。——蔡倩婷(5)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秋天的草地写活了,“晃眼、温柔、微微”都表现出秋的气息,表现出秋的美。——陈晋仁(6)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甩下、旋开、颤动、灿烂”这些动作把朝霞写得非常生动,突出了朝霞的美。——刘颖茵
(7)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花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花瓣的开放/使花朵、草地形象活泼。——叶嘉慧、李佳媚、霍静雯(8)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温柔”“颤动”把太阳花写得生动,有朝气/“旋开”、“颤动”可以体现出生命的不息和美丽。——郑惠珍/叶冠迪(9)“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霞光的柔和绚丽的美;“晃眼”、“灿烂”贴切地写出了太阳花开放时明艳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太阳花初绽时的情态;“微微颤动”观察细腻,若人怜爱。附录三:经典修辞欣赏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路”为喻,表达了作者对“希望”的思考和追求,深化了主题。)
2、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树叶。没有人与人交界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天才梦》(生活和生命本来是很美好的,即便在作者的心里有着无法抹去的苍凉,但是她仍然努力去享受生活,所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雍容华贵,使人倾心。但是,在享受过程中,又要时不时去面对一些琐碎烦恼的咬啮,就像挥之不去的“蚤子”,时时弹动而起,令人生厌。也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苦不堪言。尘世如此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
3、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三篇: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电影《看上去很美》(推荐)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电影《看上去很美》
看完《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可以说,方枪枪的幼儿园生活是一个悲剧,其责任我认为主要是在幼儿园的老师,尤其是李老师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从一个生物人向一个社会人转换的过程,而方枪枪可以说是一个好可爱的小男孩,他大大的脑袋,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他却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一个孩子出生就开始接触的社会,从电影的开始可以看出方枪枪在家里是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个家庭的社会化的,上台阶还要爸爸帮忙,而且对家人的依赖感很强,这个还是方枪枪的家庭没有很好的对方枪枪进行培养和教育,任何的事情都不能自己做,完全就是一个不能自己自立的人,以至于到了幼儿园什么也不会,这个家长是有很大是责任的。
从学校来看,我想说的就是,方枪枪是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也不想输给其他的小朋友的,但是幼儿园的体制以及李老师的问题,让方枪枪从一开始就游离在幼儿园的体制之外了,而且方枪枪在努力,但是李老师就是不给方枪枪小红花,这就直接导致方枪枪开始捣乱了,而且李老师还认为这个是小孩的品质问题,试问这么小的小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吗,他们知道什么是品质吗,这都是要老师去引导的,如果李老师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能给他一朵小红花,在他孤独时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他惹出一系列的“坏事”的时候加以引导,帮助他,鼓励其他孩子接纳他。我想方枪枪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孩的。
从同龄群体来看,可以说小孩子还是小孩子,一开始由于方枪枪不会沟通以及比较的依赖老师,导致没有小朋友和他玩,但是后来北燕开始和他一起玩了,因为这两个人是班级游离出来的两个人,可能是有一点类似遭遇,于是就会有共同的话题吧,在他们一起玩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方枪枪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而且还把李老师当成大灰狼,要去抓妖怪,但是由于实力悬殊失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方枪枪只要有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会是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孩子的。
最后就是大众传媒了,这里有两个方面涉及到了大众传媒,一个就是他和北燕一起出幼儿园去玩看见士兵在训练和去医院,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很向往这种社会上的生活的,还有就是方枪枪在捣蛋时候欺负其他小孩子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要他道歉,结果却是一句脏话,这个应该是方枪枪从社会上学的。这就说明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家长和学校的引导是有多危险,多容易让一个孩子学坏啊。
第四篇:从修辞角度谈歧义现象总结
从修辞角度谈歧义现象
【内容摘要】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不明确,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从修辞角度说,只要巧妙利用歧义便会起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同音词、多义词、语法、语义、语境等造成的歧义进行分析理解来提高学生说话、写作、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歧义 巧用歧义 修辞效果
在汉语里往往会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歧义现象。
由于汉语句子形态标志较少,同音词和多义词较多,因此歧义现象也相当普遍,这就引起了我国语言学界对歧义的研究。最早从理论上去探索歧义的著作有吕淑湘、朱德熙两先生1951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语法修辞讲话》,到1959年赵元任发表的《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是最早的一篇就汉语歧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专论,到1980年,朱德熙先生发表的《汉语里的歧义现象》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后来石安石、熊文华、徐思益、王催成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歧义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对歧义的看法不一致,但大致可分为四类,即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与语境歧义。
词汇歧义指因词的多义或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有的多义词在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会造成歧义句。例如:(1)“他已经走了。”“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指“离开此处”,另外一个是“去世”,因为汉语中的“走”可以作为“去世"的委婉说法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词汇歧义。有的同音词由于句中或上下文句制约因素缺乏,也会造成歧义。如同音异形词造成的歧义,一般是在口语中产生。例:(2)“你要好好说,不得wú lǐ。”在这可理解为“无礼”,也可理解为“无理”;又如:(3)“白了,真没办法。”这里的“白”是“白干”“徒劳无益”的意思,也可有“颜色白了”之意。
语法歧义指因句子的结构关系不同或层次分析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如(4)“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这两个句子的层次分析不同具有的意思也不同。
语义关系歧义指因结构项之间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5)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教材是朱德撰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文章的原题目是“母亲的回忆”,这可以理解为“对母亲的回忆”,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本人的回忆”,因为原有的题目有歧义所以后来朱德就把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除了上述三类歧义现象以外,还有语境歧义。语境歧义是指不同的语境使同样的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皮远长先生在《略论语境歧义的产生》中说“语境在歧义现象中具有作用截然相反的两种功能:既能消除歧义,又能产生歧义”。可见大部分歧义问题在语境中都可以消除,把歧义置于一定的上下文或者一定的生活环境里就可以消解,如上文例(1)若把它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便可以消除歧义,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这张病床的人呢?”“他已经走了,办出院手续了。”也可以说“他已经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平静。”
从语法角度来看,我们说话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准确无误地表达给听者、读者,此时我们就要消除歧义,力避语病,但这只是我们对歧义现象基本的消极的看法,如果我们有意地巧妙地对歧义现象加以使用,便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且成为使用语言的人驾驭语言的一种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获得特别的修辞效果,本来可以用意义更明确的词语,却故意选用可能造成歧解的言辞,巧妙地利用歧义,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理解并渗透问题的实质,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说话、写作、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将从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语境歧义等方面来谈谈巧用歧义及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一)从词汇方面说,巧妙地使用因同音词、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能丰富语言的容量,拓展思维的广度。
1、同音同形词歧义的修辞。
例如(6)“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鲁迅《阿Q正传》)
这是阿Q与小D的一场龙虎斗,吸引了不少的看客,前段的意思很明确,后段有了歧义“好”字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a 结束语气,表示劝解;b 赞许语气,表示颂扬;c嘲讽语气,表示煽动。这样给学生分析,他们就能体会道作者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体会同音词表达表达多种感情的凝炼、含蓄。
(7)有一家茶叶店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多异香”,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指龙井、武夷两个地方又指两种名茶,使人见而思饮,这样一语双关的对联,读来特别启人联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同音异形词歧义的修辞
例如:(8)北宋时,佛印和尚和苏东坡曾在河边散步。东坡突然说:“我出一哑联让你对。”说罢,手指向河的对岸。这时,对岸有一只狗正在啃一块骨头。佛印和尚就领会是在挖苦他:“狗啃河上骨”。他马上把苏东坡手中的诗抢来抛在河里,意为“水流东坡诗”。
在“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这两句里的“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都是一语双关。佛印和尚在领会苏东坡的挖苦意时,巧妙的将苏诗仍到河里,含蓄机警的回应了苏东坡,挽回了自己的面子。他们都是智者,他们都巧用这种双关歧义的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调侃的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无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9)······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提问:三味书屋的匾下为何要画鹿而不画别的动物?又为何要对鹿行礼?学生的回答也许众说纷纭,造成歧义,老师一点拨:“鹿”与“禄”是谐音。在封建科举时代,“禄”是儒生们学习的动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三味书屋以画代字,以“鹿”谐“禄”,绕了两个弯,让人顶礼膜拜,表意曲折,这样解释学生就会更快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3、多义词歧义的修辞
(10)老师问杨明:“‘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怎样理解?”杨明说:“蜜蜂偷花粉,花儿就生气了呗!”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杨明辩驳道:“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呀?”
老师问的“生气”是名词,用的是“生机勃勃”的词义,而杨明故意歧解为动宾短语,有意识地利用语料的多义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感知、欢迎或接受它,收到一种滑稽效果,使课堂寓庄于谐。
(11)白茹······在崇敬的眼光里射出了探问的神色,“王团长,生了吗?”战士们出神地静等着王团长答复。这个摸不着头脑的问题,王团长心里明白嘴上却有趣地反问:“哎!你这小白鸽,我和你这么亲热,你还说我生了,真不讲理。”“不!”白茹加重语气,“我问你,我们的指导员生了宝宝没有!”(曲波《林海雪原》)
“生”在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生孩子,一是指生疏,白茹问的“生”是说王团长的老婆生孩子没有,而王团长故意曲解为生疏,同白茹开玩笑,从这可以看出王团长的幽默风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巧用歧义带来的含蓄、生动、风趣的效果。
(二)从语法方面说,巧用因句子的结构关系的不同或层次分析的不同,能产生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12)有这样一则小幽默叙述了甲乙二人如下的对话:
甲: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乙:锤得破!
甲:锤不破!
乙:(乙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打一下鸡蛋碎了。)这不是破了?
甲: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
原来甲说的“锤不破”是主谓关系的短语,是“锤会破”的否定形式,而乙则按中补关系的短语即“锤得破”的否定形式来理解了。这是利用歧义的结构关系变换法,甲在此一反常人的思维模式来和乙辩论,乙被框定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最后自然是输给了甲。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类似这样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拓展开阔自己的思维。
(13)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座高楼大厦,请一个秀才写楼联。秀才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这副楹联,并念成“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却又无可奈何。就是“这种地方不能久居,所以主人很悲伤”的意思。
又传,乾隆皇帝曾让纪晓岚在一副扇子上题王之焕的《凉州词》,可由于纪晓岚一时疏忽将第一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皇上发现了待要治他戏君之罪时,他灵机一动为皇帝吟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皇上一听觉得韵味犹存,就免他一罪。
这两个小故事都巧用断句两读歧义来使听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同时也巧妙地为自己化解排难。断句两读歧义一般是出现在对联中,因为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对联的影响不大,但是有时候不同的断句方式会产生联意的大变化,甚至相反,上述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换一种断句方式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从语义关系方面说,利用语义双关造成的歧义可以加深理解表达的效果,能使听者感到饶有风趣、余味无穷。
(14)大画家张大千在一次宴会上对梅兰芳敬酒时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这个句子有四种意思:a你是君子,我是小人;b你靠动口(唱),我靠动手(画);c你动口喝酒,我动手斟酒;d你讲道理,我不讲道理——非要你唱不可了。通过这个歧义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画家张大千所要表达的语意,一句话能暗含这么多的含义可见说话者的智慧,同时也使听者回味无穷,可以引导学生在说话作文时能学会这种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15)下楼梯的时候,我的身体在倾斜的担架上微微滑动,他俯下身子对我意味深长地说:“要拿稳啊!”(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
“要拿稳”,表面是老爸爸贝舍克叫伏契克抓稳担架,以免身子滑动,实际上是鼓励伏契克要坚定信念,顽强斗争,从容对敌,毫不妥协,是对他受审的关切、勉励。学生们很容易从表现来理解,老师应顺着思路,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在的涵义。
(四)从语境方面说,在上文提到语境能消除歧义的作用,主要是将词汇、语法、语义关系引起的歧义放入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便可消除。但语境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产生歧义,且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例如:鲁迅的《药》里写刽子手康大叔向茶客讲述了牢头阿义如何打了革命者夏瑜两嘴巴,接着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愚昧而凶残的康大叔,绝不可能理解夏瑜说可怜的含义,但他从夏瑜说这句话时的“神气”,也就是借助情景语境的制约,正确地断定夏瑜说的“可怜可怜”是指“阿义可怜”。而花白胡子由于不在夏瑜说话的现场,缺少康大叔所受到的那种情景语境的制约,他就只能按自己的理解,把夏瑜的话歧解为夏瑜“可怜”了。
再如,周朴园:我听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你自己的事情。
周萍:(惊)什-么?
周朴园:(走到周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对不起你的父亲的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的么?
周萍:(失措)爸爸。
周朴园:(仁慈地)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面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
周萍:(失色)爸!
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哦,(放下心)您说的是-
周朴园: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周朴园:真的,爸爸(红了脸)
周朴园的指责是指周萍“总在跳舞场里鬼混”,“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而周萍却把这种指责与自己同后母繁漪的乱伦关系联系起来,误以为周朴园知道了这贱家丑,因而惊恐失色,不知所措。周萍作这种联系,是由他的背景语境决定的,正是“做贼心虚”使他歧解了周朴园的指责,从而起到戏剧性的效果。
再如,《阿Q正传》中描写阿Q受审时的对话:“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在这段对话里,阿Q和老头子都是顺着各自的思路在说话:阿Q听说要他“招”,便想为自己申辩,说“我本来要······来投······”,是指“投革命党”。老头子按审判者的语境,把“投”理解成“投案自首”。这就在“投”的对象上与阿Q的本意偏离,往下的对话也就沿着各自的思路越离越远,以致彼此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老头子骂阿Q“胡说!”阿Q茫然地问“什么?”
歧义句与语言表达的明确性这个要求,总的来看,是相互矛盾的。没有特定的上下文条件,不能排除歧解的可能性时,属于语病,就不宜使用。但出于表达的需要,用得其所,使用得法,反而可以满足表达的需要,起到积极修辞的效果。朱德熙曾说过:“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总之,巧用歧义能带来很好的修辞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仔细体会歧义现象中的错综复杂的精细微妙,更好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丰富、规范、提纯、陶冶学生的语言,高度重视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使语言的感觉越来越敏锐,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感知、吸收、融汇、内化,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分析笑话中的语言学现象,当可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我们最近读到几则与歧义有关的语言笑话,特记录如下:
(一)本科
人大代表去化验科,护士指着前方一牌说:“非本科人员不得入内!“那人大怒,骂道:“我就化验个尿,还TMD要本科文凭!!” 这里歧义产生的原因是词和词组同形。有两个“本科”,本科1是指本科学历,是词。本科2是指本科室,是代词“本”加名词“科”构成的词组。
(二)锤不破 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
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卖茶的说:“锤得破!” 杀猪的说:“锤不破!”
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
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锤不破”是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词组:当“锤”是名词时,它是主谓词组,当“锤”是动词时,它是述补词组。
(三)从来不用油炸
一个人来到炸油条摊上对主人说:“呀!炸油条,一天要用多少油?!”
主人说:“哪有炸油条不用油的。” “真浪费,怪可惜。”
“可惜,也要炸,不用油,怎能炸油条?” “我家祖宗几代都是卖油条的,从来不用油炸。”
主人想得到他的秘诀,忙请他吃饭,殷勤地招待他。酒足饭饱之后,他低声地对主人说:“我家几代人卖油条,都是贩来卖的,所以不用油炸。”
主人一听,傻眼了。
“从来不用油炸”可以作不同的层次分析。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也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或者也可以说“不”有不同的语义指向,“不”可以语义指向“用油”,意思是炸,但是不是用油而是用别的东西炸;“不”也可以语义指向“炸”或整个“用油炸”,意思是根本不炸。)
(四)一滴就灵
顾客:“癣药,价钱多少?” 店员:“每瓶3角!” 顾客:“一滴,卖多少钱?”
店员:“怎么可以买一滴?起码一瓶。” 顾客:“你们广告上明明说:一滴就灵!” “一滴就灵”可以是主谓关系,意思是“一滴的药就能差生灵验的效果”,也可以是连谓结构/紧缩复句,意思是只要滴一点儿,马上就灵。
(五)你这头畜牲输了
阿尔巴和阿尔比两位到坎曼尔这儿打官司。两个人都给坎曼儿送东西,都求求让自己胜诉。阿尔巴送的是一头公羊。
判决结果,坎曼儿让阿尔巴败诉。
事后,阿尔巴来质问坎曼儿:“我的咯孜,你该没有忘记我给你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吧?”
“我没有忘记,”坎曼儿说,“你要知道人家也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啊!既然你们都凭那一点‘意思’作为诉讼的理由,那我也就根据这两点‘意思;作为判案的根据。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结果你的‘意思’,那头公羊输了,阿尔比自然也就获胜啦!”
阿尔巴大怒,问道:“阿尔比送了什么?”
“别生气,我的巴依!”坎曼儿说,“他送的是一头公牛,我把两头出生一碰,结果你这头畜牲输了!”
“你这头畜牲输了”,可以是“你的这头畜牲输了”,也可以是“你这头畜牲你输了”,“你这头畜牲”在前一种情况下是定心词组,后一种情况下复指(同位)词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左右逢源看歧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题型也日渐成熟,单纯考查语法的题型正在被淘汰,而词语使用方面的内容则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并且考题越出越细,考查面越来越广。其中,大纲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部分中“歧义”一项一直是近些年考查的重点。通过对这类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歧义”一词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歧义的发生有多种原因,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分成六类。
第一类,断句造成的歧义。
例(1)
“歧义”绝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经典传说中获得佐证。如一则古代小故事中这样讲道:
“一位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不巧的是快要返家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释例:(1)这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一个“断句歧义”的经典案例。
例(2)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释例:(2)这句话有两种句内停顿,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妈妈难眠)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女儿难眠)
若想消除歧义,在口语表达时,就不要一气读完这个句子,应在斜线处略作停顿;书面表达时,则必须在斜线处加上逗号,以明确语意,消除歧义。
第二类,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例(1)
鸡吃了吗?
例(2)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例(3)
走进屋里,只见主人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释例:(1)中的“吃”是一个主动与被动合一的词。因此,句中的主语“鸡” 既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即“鸡吃(饲料)了吗?”),又可以是动作的被动承受者(即“(你们把)鸡吃了吗?”)。
(2)中的“保管”有两种意义,一是“保证”,一是“保存和管理”。因此,句意可以是“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也可以是“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没问题”。
(3)“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
对于在做此类题目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必须多加注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这类因词义而起的歧义。
第三类,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这种一个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是歧义发生的潜在因素。
例(1)一道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铁锤锤碗锤不碎,这是为什么?”它的答案是:“因为铁锤比碗结实,所以铁锤锤碗锤(子)不碎。” 例(2)
这车没有锁。
例(3)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释例:(1)这道题的题眼正是“锤”字的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2)“锁”字有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3)这道题的题眼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一类的词还有许多,如“钉”、“扣”、“盖(”都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跟”“同”“与”(都兼有连词和介词词性)。做练习时碰到这类词语应该提高警惕。
第四类,多个修饰语造成的歧义。
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
例(1)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这次大会。
例(2)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例(3)几个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释例:(1)中,“几个学校的老师”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又可以理解为“‘几个学校的’老师”。
(2)中“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旧中国。因此两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3)中“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虽然也有多个修饰语,但如解释成“‘政协委员的已故妻子’参加活动”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政协委员的遗孀’参加了活动”。因此,例(3)不能算是歧义句。举此例的目的是提醒大家细心分辨,不能疏忽。
第五类,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适当运用可以避免上下句同一名词的反复出现,使语言表达精练。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
小明和小刚在学校图书馆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班级篮球对获胜的好消息告诉了他。
例(2)
哈尔滨在长春的北面,沈阳在长春的南面。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
释例:(1)句中出现三个“他”,到底是谁告诉了谁,人称代词指代不明造成了歧义。
(2)句中前面出现了三个城市,后面的指示代词“这”是指哪一个,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六类,缺少必要词语造成的歧义。
我们平时说话时,往往会为了省事而去掉许多虚词,但并不是说虚词可有可无,更多的时候虚词的省略不当会在句子中造成歧义。例(1)
参加这次校庆的有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10000多人。
例(2)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
释例:(1)句有两种理解:一是参加这次校庆的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的总数是10000多人。另一种是参加这次校庆的除了在校学生、教师外,还有10000多名老校友。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可以在在“老校友”后加“共”、“总共”一类词;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后一种意思,则可以在“老校友”前增添“还有”、“此外还有”一类词来表示区分。
(2)中“听见广播到奉节”有两种理解,一是,广播的内容提到奉节,另一种是,广播报站说船已经到了奉节。根据句意,应为后一种理解,那么就应该在“广播”后面加上“说船”二字,意思就清楚了。
上述六种类别,我们只是粗略地将歧义划分类别,希望那些面对歧义感到茫然的学生能因此而有所收获,受到启发,那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第五篇:从修辞角度赏析句.教案(精选)
赵集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陈海飞 校核:倪凯
上课时间:
****年**月**日
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学会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的要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语言的准确表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个个意气风发,整洁的穿戴显示出不俗的气质,甜美的笑容彰显着超凡的自信。男同学风度翩翩,心情豪迈如大江东去;女同学文质彬彬,情感细腻如小桥流水。真是让人如浴春风,心旷神怡!
这是以欣赏的眼光来赞美大家,大家想学学这赞美的语言吗?其实这也是作为我们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方法,今天我们将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方面的知识。二.课前热身:
(一)、投影近四年淮安中考语文部分试题,看看这些题目都有什么共同点。
(二)、总结归纳:*语言赏析类题目必考;*大多数要赏析的句子都带有修辞手法;*据统计赏析类题目得分率偏低。
(三)、展示2011中考对语言赏析能力的要求
⒈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和作用。
⒉能初步体会运用修辞方法对于文章意思及情感表达的意义及作用。⒊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即对作品中的语言进行初步赏析。
(四)、展示本节课目标,明确什么叫“赏析”,激励学生学习信心。三.快乐课堂:
(一)、复习回顾(本次月考题目再现)
1、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①它既不像苍松那样喜欢站在山头炫耀,也不像垂柳那样爱好偎依湖畔弄情。
(这句话将白桦树与苍松、垂柳相比,突出了它谦虚、朴素、文静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白桦林的赞美之情。)
2、请没得满分的学生举手,读一读自己的答案;说说没得满分的原因;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整体感知要点)
那么遇到这类型题目我们怎么回答就更加完满了呢,下面先看一些例题。赵集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陈海飞 校核:倪凯
上课时间:
****年**月**日
(三)、我来阅卷
1、请看对下面这句话赏析的答案,判别其是否恰当,试着给其打分。
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4分)
(2010年12月试卷《江南瓦》)
答案
(一):本句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问题分析:没有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空洞。修辞指认有偏差,修辞效果表达不准。)答案
(二)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孩子尽情地撒欢的顽皮。
(问题分析:内容理解有错,缺乏联系中心)
答案
(三)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之情。
(问题分析:没有赏析角度——忽略修辞手法)
2、学生交流。
3、给出范例参考:
本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之情。
(有赏析角度、有总的效果,结合了具体语句,结合了人物情感)
(四)方法归纳
1、请根据以上探究,说说解答这类型题目的一般思路。
答题思路:1.找出修辞,明确作用;2.结合语境,概括内容;
3.针对形象,挖掘情感;4.衔接流畅,合成表达。
2、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答题格式进行表述?
参考格式:本句采用了 x x 修辞手法,x x 地描写了 x x 情状(或特点等),从而表现了 x x 之情(或特点等)。
()、补充穿插: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一般作用表达(赏析的术语)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节奏感强。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思。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赵集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陈海飞 校核:倪凯
上课时间:
****年**月**日
3、及时训练:请运用上述探究的方法从修辞角度来赏析下面这句话: 大家分小组讨论,在组内先说说,然后在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的《春》)
(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里千树争春、百花竞放的情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②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朱自清《绿》)
(本句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绿的浓淡适宜、明暗适中的特点,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绿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③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本句采用了反问和排比的手法,逐层深入的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热爱以及一种敬意!语气强烈,感情浓烈,发人深思,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五)实践反馈
我们再来看看本次月考中的第二道赏析题如何回答就比较合理:
②河滩上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浓阴蔽天,将河水围着,拥着,吻着,奉献着母亲般的爱。
(“拥着、吻着”用拟人的手法让白桦林有了丰富的感情,将白桦林写得生动形象,显现出白桦树无私奉献着母亲般的爱。饱含着作者对白桦林的喜爱之情。)
四.学有所获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会了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思路;学会了如何合成答案,流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