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
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这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当希腊人第一次踏上特洛伊的海滩时,阿喀琉斯率领他的阿开亚黑甲军,冲在整个希腊联军的最前面,他们无所畏惧,勇猛地斩杀着每一个对手,即使是阿波罗的神庙,阿喀琉斯也依旧毫不退缩。而这也正是导致了他最后会死在特洛伊城墙下的一个伏笔。另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则当然是阿喀琉斯的三次愤怒。他的三次“愤怒”带来了三次事件。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愤怒,即他的表弟兼好友的特洛克罗斯因为他的不参战而私自偷了他的盔甲参加战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在战场上。这使得他无比的伤心,同时也导致了他对赫克托尔无比的愤怒,所以他只身一人驾车到特洛伊城门前叫阵,要求与赫克托尔决斗。而当他面对赫克托尔并开始决斗时,他简直就是地狱地来的修罗。他视死如归,一招一式勇猛而残酷地击杀着赫克托尔,但当看到赫克托耳因为被石头绊倒而崴了脚时,他主动扔掉了自己盾牌,并大叫道“我不希望我的对手输在一块石头上。”这里,足以表现他的荣誉意识,但是当他将赫克托尔杀死后,却将赫克托尔的尸体绑在车后并拖回了希腊联军的驻地。这种不尊重对手和死者的做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而尽管电影中没有涉及到天上奥林匹斯诸神对特洛伊战争的态度和争斗,但是熟悉《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阿喀琉斯最后正是死在阿波罗借帕里斯射出的箭下。而在电影《特洛伊》中,却将阿喀琉斯的死亡处理得更为悲剧性,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荣誉,因此对他而言,所有的特洛伊人都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取得荣誉方式毫无疑问是斩杀战场上的每一个特洛伊人。可阿喀琉斯最后的死亡却是因为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破城后,他为了拯救被阿伽门农欺辱的特洛伊小公主布里赛伊斯而被出现在自己身后要替自己兄长赫克托尔报仇的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后乱箭射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远胜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被阿波罗一支金箭射死,而悲剧性也更为强烈。
反观电影中的另一位伟大的英雄——赫克托耳,则有着比阿喀琉斯更为鲜明的命运悲剧。
他本应该是特洛伊的下一个国王,但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帕里斯在和自己一起代表特洛伊去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墨涅劳斯商讨特洛伊和斯巴达议和的大事。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疼爱的弟弟帕里斯勾搭上了墨涅劳斯的妻子,斯巴达的王后,海伦。在准备启程回特洛伊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酒宴上,尽管赫克托尔意识到帕里斯可能做出不利于这次议和的举动来,并多次警告他,但是最后却还是没能阻止帕里斯将海伦带上船。这直接导致了赫克托尔命运悲剧的开端。
在回到特洛伊城后,赫克托尔知道希腊人一定会发动对特洛伊的战争,所以他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可是当战争开始,他第一次面对阿喀琉斯时,他意识到了自己最终一定会战死的结果。在阿波罗神庙,他第一次和阿喀琉斯交手,但是却丝毫没能从阿喀琉斯占到任何的便宜,这也使他意识到他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而特洛伊也决不能正面同有着阿喀琉斯的希腊联军作战。而当阿喀琉斯因为阿伽门农霸占了他的女俘并在召开将领会议时轻视他的荣誉时,他愤怒的拔出了自己的宝剑并宣布退出战斗。当赫克托尔知道这个消息后,在特洛伊王城的长老会议上,当他听到长老们都建议要乘机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只有当阿喀琉斯真正地离开的特洛伊,才是他们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也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有击败希腊人的希望。可是很可惜,他的父亲却相信了长老和祭司的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决定趁夜攻击希腊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所以才导致赫克托尔将穿了阿喀琉斯盔甲的特洛克罗斯误认为是阿喀琉斯,并将他杀死。而当他意识到穿盔甲的那个人不是阿喀琉斯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悲剧的命运,他知道阿喀琉斯迟早会找他来报仇的,所以在决斗的前夜,他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特洛伊的密道,做好了所有的安排。当然,特洛克罗斯的死直接导致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从而导致最后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决斗并被阿喀琉斯杀死后将尸体拖回希腊联军驻地。看到这里,我本应该为赫克托尔感到悲伤,但是仔细想想,我却觉得对于赫克托尔而言,这更是一种悲哀。是种无法抗争毁灭的命运的悲哀。而纵观整个《特洛伊》中的其他人物,也无一不是带有一种悲剧的命运。如:帕里斯、海伦,两人虽然在影片的开始有着一种看似幸福的生活,并如愿以偿的得以生活在一起,但是却是因为两人的私奔而导致了这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的爆发。而最后,也还是不得不离开被希腊人洗劫一空的特洛伊城,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纵观整部《特洛伊》电影,其实更多的是像在欣赏一部战争与爱情的悲剧。整个影片中虽然不缺乏搞笑、快乐的元素,如:希腊诸国组成联军时,阿伽门农派人去伊大卡找奥德修斯时,奥德修斯那戏谑的动作以及对两个使者的愚弄。以及影片前段墨涅劳斯宴请特洛伊使团等情节。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只是为了更加鲜明突出本影片的悲剧性。正所谓“以乐写哀,远胜于以哀论哀。”影片前面对各位人物的生活越是描写的有趣味,同影片后半段战争带来的死亡的对比就越是明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就越是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回归到美学的角度上,我认为《特洛伊》中所谓的悲剧美,其美主要是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与自身的命运抗争,但是却又始终无法逃脱命运带来的种种灾难,最终导致死亡。即可以理解为美学上的悲剧,因为影片中的那些战争的宏大的场面,以及希腊和特洛伊作战时的那种杀伐,甚至是影片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对于处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这种冷兵器肉搏的血腥战争的我们而言,毫无疑问这些都给我们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或强劲气势,以及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而这样的一种压迫无疑会引起我们精神或者内心深处一种震撼与痛感;因为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中种种情节的同时,我们也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电影中那些杀戮对我们而言是多么让我们觉得胆寒,这也正是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却处于一种低于对象的状态,从美学上来看,这样的一种状态,则正是构成悲剧的必要的一种状态。
让我们再次回到电影上,结合电影的情节来具体阐述这部电影的悲剧性。就整部《特洛伊》的主要情节来说,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代表自己国家同希腊的斯巴达议和时,抢走了当时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即斯巴达的王后。因此,斯巴达的国王找到自己的哥哥——希腊诸国的领主:阿伽门农,倾希腊诸国之兵攻向了特洛伊。兵临城下,特洛伊的长老们忙成一团,大家都认为为了一个女人而让国家陷入战争不可理喻。于是长老们一致要求王子把海伦还给斯巴达人,帕里斯将海伦带到了长老院,一片沉静之后,长老们说了一句话:为海伦而战!这一战就是十年。最终导致的特洛伊的战败后被掠夺一空并被焚毁。”从我们现在看来,为了一个女人而导致两个国家交战十年,并最后导致一个无比富饶的国家的毁灭,和一群英雄的战死;其中特洛伊城的毁灭,特洛伊人的流离失所导致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深入内陆这样的一个情节,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上的怜悯;但双方作战时那种近似炼狱般地厮杀的情节,却有让我们对当时所谓的“英雄”、“荣誉”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这恰恰是《特洛伊》的悲剧性塑造地最为出彩的地方,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些情节所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欣赏这部影片时,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欣赏电影《特洛伊》这样一个审美活动时,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已经完全被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特洛伊》当中这些情节所爆发出来的震慑人心的情节所压制。而这样一种压制则必然将引起我们的痛感,从而导致我们在这个审美活动中同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在情感和精神上发生一种矛盾冲突,也就是所谓的主客体的矛盾激化。矛盾激化的最后结果毫无疑问,当然将会是作为主体的我们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爆发从而打破电影中这些情节带来的压制,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不仅超越了电影中这些情节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压制,也超越了之前自己被这些情节所造成的压制,这样的一个审美过程,在美学上我们可以称为“崇高”。而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悲剧”更为恰当。当然,《特洛伊》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一种悲剧效果,和它本身所记录的故事是取材于《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我看来,一部好的带有悲剧性的电影,必定和它所承载的题材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为《荷马史诗》中的对“特洛伊战争”的描述,本就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描述。试想,如果一部电影本身所承载的题材本就是诙谐、轻松、没有沉重感的,这样电影我想无论怎么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或者是血腥残酷的画面,都是不能引起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的一种痛感,也就无从说起被客体所压制了,也就构不成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了。
谈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应该多少明白了一点,作为一部史诗悲剧,电影《特洛伊》的成功可见一斑,不仅再现了《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所描写的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其中所塑造如: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帕里斯、奥德修斯、阿伽门农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的英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向每一位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呈现了作为电影的《特洛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也带给了每一位欣赏它的观众一种独一无二的刺激的审美愉悦感。
第二篇:电影美学基础相关电影赏析资料
选修《电影美学》相关电影赏析
《骗中骗》:迷恋的,不仅仅是完美的骗局
电影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质感,比如今天的影迷,更留恋光影中的磅礴气势、逼真声效和视觉轰炸。
似乎电影在其早年所形成的一种更温和、更圆润的质感早已一去不返了。在那个时代,光是柔和并充满了表情的、音是温柔地抚摸人心的、表演是含蓄而灵动的。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一大批真正的表演者和艺术家在银幕前展示着自己的天才,那时的电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如今,它不过是某种光影特效的代名词而已。
拍摄于1973年的好莱坞影片《骗中骗》,是乔治•罗伊•希尔最著名的两部作品中的一部。这部获得第4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等七项大奖的影片正符合了电影黄金时代的应有特质,它的迷人之处超越了故事、形式而上升到一种对趣味的流连。
那时的电影不故弄玄虚,不会像现在的电影那样无谓地设置观影障碍,好像生怕观者产生疏离感,《骗中骗》采取了小节式的结构,了解剧情只需记得以下几个节点即可:赌徒、圈套、下饵、设套、赌马、出击、上钩,整个故事便如行云流水,任意自然。
骗子的故事总能提起人们的兴趣,然而银幕上的骗子虽多,但能够像《骗中骗》这样完美、豪华、温情的骗局却寥寥无几,有的虽有几分形似,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想想看,也许是一种骗亦有道的情怀。
强尼•虎克原本是一个烂赌无品的骗子,为了给搭档路德报仇,同时也是给自己解套,找到亨利•康夫,这又是一个失意落魄的人物。两个人先是设下一个豪华的骗局,所谓豪华不是指场面,而是所招募的人手之多、情节之繁复让人瞠目。当黑社会的头目德利•隆根一步步陷入他们设计好的陷阱时,另一条线索也逐步展开,这即是所谓的“骗中骗”,它存在的目的一是保持悬念让观者紧张,一是让整个骗局能完美地收场。这种双重格局的电影以此片为集大成,观影的幸福感也由此碧波荡漾。
罗伯特•雷德福一直是被低估的,作为导演,他可以拍出优秀电影被奖项和观者所认可,但事实上作为演员的他同样出色,对虎克这个角色的把握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点油滑,又有一点稚嫩;有一点怒其不争,又有一点令人钦佩,这种内心的转变自然生动,一座奥斯卡影帝的提名当之无愧。
电影的配乐,让我们的完美感受,在精巧、灵动的钢琴配乐下,一股令人舒畅的韵律跃动而出,让人陶醉难忘。
乔治•罗伊•希尔的《骗中骗》,对于喜剧电影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和创新,这个据说只拍商业电影的导演,在最商业的类型片喜剧上拍出了无法复制的艺术感。
《骗中骗》剧情简介
《骗》是好莱坞经典影片。本片以趣味手法,故事发生在1936年的约里略特,呈现出1936年芝加哥黑社会的生活。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合作,出演本片主人公。胡克的骗术老师卢瑟被黑社会头目朗根杀害,胡克发誓要报仇。他找到卢瑟的朋友、骗术大师亨利.冈多夫。亨利.冈多夫扮成阔佬、用偷来的朗尼根的钱与朗尼根下赌注,并赢了朗尼根。朗尼根不服输,想在赛夫马赌博中报一箭之仇,但他所来到的赛马场却是胡克与冈多夫布置的骗局。冈多夫在给了朗尼根一些小甜头后,郎尼根下了50万美元的赌注,结果输得精光。正在此时,胡克和冈多夫的警察朋友闯了进来,假装开枪打死了胡克和冈多夫,郎尼根吓得落荒而逃。胡克和冈多夫终于骗到了这50万美元。
《骗中骗》影片意义
除了伊朗社会的特定矛盾,影片探索了人类众多共有的道德和法律困局――真诚与谎言、人情与法律、父母与儿女、婚姻与自由、移民与留守等等。影片试图用让人应接不暇的情节说明,人们面对的矛盾不是简单层面的谁对谁错,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无法保证绝对正义。
《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评价
情节像侦探片一样巧妙展开,每个人物都面临挣扎和抉择,画面和叙事十分紧凑,总之你在两小时内根本没时间走神,情绪完全被剧情吸引。
一句话评论
写实镜头下的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
电影通过鲜明的人物表演来讲述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问题看似只存在于某一个家庭中,却影射了社会群体的普遍问题。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影片充满了娴熟的掌控力、张力和内涵,这部影片发人深省,每个剧情转折都让人紧张得屏住唿吸。
Q:我也发现影片的剧情有很多留白,比如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什么该给观众看,什么该隐藏,你如何选择?
观众都是有智慧的,他们有能力去发掘、体会的东西,我不会直白地表现。那种完全不留白的电影,能传达的东西反而是有限的,导演不应该一字一句地告诉观众。
阿斯哈将一条条情感线与复杂的社会背景编织在一起,驾驭能力从情感因果递进的纵向关系就可见一斑。影片最初的情感矛盾是伦理,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一个“孝”字,引出这个矛盾的是对社会环境的质疑;伦理问题引起了家庭纠纷,从而让亲情和爱情遇到了考验;这间接导致了意外的发生,于是又引出了社会贫富阶级的意识矛盾和道德的拷问。如此复杂的纵向线,阿斯哈还能再让其平行交叉发展,且脉络清晰、深浅得当,简直就是优秀的编织艺术家化身。
阿斯哈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设置的丰富而立体,将人性、道德、信仰、情感交织的痛苦一层层剥开呈现在镜头前,不急不躁,甚至在表现最激烈的争吵时也抻得住。还有一些富含哲理的台词,也会让观众暂时跳出故事,用这种短暂的抽离调整影片节奏。
《别离》里的电影语言也很讲究,但它们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影像的作用就是叙述,没有隐喻,不追求风格化。电影本身力量强大到已经不需要形式来画蛇添足,这,才是真正的电影。
商业电影
1.重视重视娱乐不重视现实
2.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3.植入广告。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但是并不会觉得这些广告突兀,4.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艺术电影
1.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了艺术电影全新的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观众作为对象。
2.它的市场战略是达致许多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
3.具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性,4.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别
什么叫艺术片,是不是可以简单的将其定义为“绝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电影”,应该说看不懂的肯定的是艺术片,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能让大众看懂的艺术片。
可以从导演的目的来判断一部电影到底是不是艺术片:如果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到的想表达的一些东西,那这部电影就可以算作是艺术片,当一个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到观众的感受.绝大部分的艺术片都不具备这要素,所以票房很惨。但也有些艺术片碰巧很有戏剧性又兼具视觉效果,那就会成为一部卖座的艺术电影。还有这么一群高素质观众,他们花钱进电影院想获得的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这也正是艺术电影所能给的,随着人们影视素养的不断提高,对电影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我相信商业电影会“越拍越艺术”,简单的声画刺激已不能满足大众对电影的需要,观众还要内心的感动。
判断一件东西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是看它是否具有感染力。如果一部电影就是奔着票房去,他的目的就是钱,但是他又碰巧做的很有感染力,那也是一种艺术成就。
如果把电影和文学做个比较,商业电影就像是畅销书,文艺片就像是偏学术性的书,水平高的人读起来不亦乐乎,没欣赏能力的人自然看都懒得看一眼。
艺术电影的艺术可以表现在多方面,故事本身的文艺性,叙事手法上的艺术,画面的艺术。商业电影大多没有一个很比较文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注重的是戏剧性,而艺术的东西大多没有戏剧性,平平淡淡的。电影叙事就是一个故事该如何去用镜头的组接去讲述的方式,你可以用长镜头一拍到底,也可以分镜头跳切。文艺片多青睐长镜头,好莱坞钟情于蒙太奇,蒙太奇可以很好的说清楚故事,并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主要还是可以保持紧凑的节奏。蒙太奇在很好的讲故事的时候不能让观众参与到对故事的思考中,这也就等于放弃了电影的最大优势,长镜头可进入到主角内心,不需要多少对白的叙述,给一个画面,长长地镜头真实的反应着故事的一切。每个观众都可以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来。
艺术电影有责任感,她关注人生重大问题,商业电影就是寻求刺激,艺术电影关注心灵,作用心灵,看艺术电影如同精神上享受.商业电影只作用视觉。
艺术电影讲究克制,能一个镜头表达千万别用两个镜头,镜头调度,人物调度及运动得有原因和含义,而商业电影恰恰相反,他讲究泛滥奢华,能用多镜头千万别用单一镜头。
商业电影人物是平面的或者说是扁平的,是类型化的人物,要跨越那类型对导演来说是个挑战.艺术电影的人物却带有两面性.商业电影讲究速食,属于快餐文化,而艺术电影给人反思,让人思考我们生活的意义.艺术电影充满悲悯情怀
艺术电影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现力为主,编导不以商业上的成功为创作的出发点,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而商业电影则以商业考虑为主,以追求最大票房价值,因而在影片中充满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
商业电影追求的是利益,电影只是一种娱乐手段和赚钱工具,有一整套的商业运转模式,服从于市场需求,而艺术电影是指以电影为载体追求艺术效果或是艺术表达,体现的是对美的追求和人性思想,人文理念的塑造,一般这类作品多为独立制片人或导演的自由创作,不太考虑票房。
艺术电影
所谓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跨越规范,冒犯常识。毋庸讳言,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
艺术电影含义
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我们从绘画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构图,从音乐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配乐,从文学和戏剧的角度分析电影中情节
商业电影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商业电影,一般指为营利而制作的影片。私人的电影工业大都以营利为主,因此生产的影片大都属于商业影片。在西方则以美国好莱坞为商业影片的大本营,重娱乐而不重现实。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渠道才能看到电影。
好莱坞从来就是商业电影的风向标,以商业为母体,用票房成绩来衡量电影质量。
第三篇:特洛伊人物赏析
正如许多人所言,《特洛依》被改编得完全失去神话色彩,以一个纯人类战争的历史故事形式重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对那些神话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都是沉重的打击,烂评如潮并不稀奇。然而不能否认,作为一个故事而言,它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演变上却是非常成功的。假如你没有先入为主地戴着任何颜色的眼镜,仅仅把它当作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故事,你将很幸运的从中发掘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事实上,众多恋旧者的臭鸡蛋,也充分说明了编剧对这个故事推陈出新的突破。
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宣传中的宏大战争场面,事实上每次打仗我都在跑神,不由自主地陷入思索,这些人,从国王到平民,从英雄到弱女,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什么最终成就了这场所有人的悲剧。
海伦——我要的不是一个英雄
这场战争的起因很荒谬,无论神话故事还是电影,海伦都被安排成导火索。因为她对自己命运的无由自主,在我的概念里,海伦一直只是个花瓶。可电影选的这个花瓶,显然并不漂亮。有些怀疑导演的刻意,似乎让这场本已荒谬的战争显得更加可笑。海伦,并没有如预期一般的美丽,也没有出奇制胜的魅力,很难理解那个风流倜傥以勾引人老婆为乐的帕里斯怎么会被她迷住,以至于不惜为之牺牲生命。我只能归结于小孩子的一时冲动和盲目。当赫克托耳在船上恨铁不成钢地质问他时,帕里斯一派茫然的眼神告诉我们,爱情和死亡,哪样他都不懂。无知者无畏,他后来的表现,无不证实了这一判断。尤其当他从决斗中逃脱,爬到哥哥脚下求助,使赫克托耳不得不放弃一个英雄的荣誉出手杀死斯巴达国王的时候,我对他的鄙夷和愤怒达到了极点。这个幼稚自私的孩子,为了一己私利,屡次伤害自己的父兄姐妹,一步步推他们向地狱。
而海伦在替他敷药的时候,说了一句太理所当然的话:“我要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可以和我终生厮守平静度日的爱人。”那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谎言,她要的不仅是一个浪漫体贴的爱人,更是一个敢于冒险为她而战的勇士。虽然当斯巴达国王的剑高举在帕里斯头上时她也心如刀绞泪眼婆娑,可后来帕里斯耍赖挣脱、爬向城门的时候,她眼神中迅速闪过的失望无可掩饰。所以,她会轻易被赫克托耳说服回到特洛依,更在他要上战场时独自送行,深情凝望着他的背影。这些眼神和举止,都比苍白的言语更深刻更真实的传达了她的想法。赫克托耳,才是她心里真正可依赖的男人。她曾对帕里斯说:“你太年轻,我的爱人。”女人对男人的怜惜,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在她眼里,他只是一个孩子。而她也不比他好。战争打响之后,这两个最无耻最自私的人还妄想牺牲自己来保全特洛依,我呸,又不是真傻,早干嘛去了!不过是逞逞英雄罢了,也不知道表演给谁看。可怜那些无故丧生的人们,关他们什么事呢?
帕里斯——英雄梦
从一开始的解救海伦到最后杀死阿喀琉斯,帕里斯都是受内心一股子浪漫英雄主义所驱使。当然一个孩子的爱情可以是很纯洁很无畏的,可谁知道他对海伦的感情由何而来,我相信大多数人都看不出这个海伦有何特别可爱之处。除了她是别人的老婆;并且一心想逃离目前生活。帕里斯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她的感情空白。于是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肉体之爱很奇怪的转化为生死相许的爱情,这之间没有任何交待,草率得让人不由再次怀疑,编导似乎要极力突出这场战争的荒谬。他在船上对赫克托耳说的那些话,听起来似乎英勇,实则无知得令人发笑。以他对哥哥的了解,帕里斯深知他不会把自己送入虎口,因此赫克托耳要船掉头回特洛依的时候,他脸上一丝惊讶的表情都没有,还在为自己勇敢却没有机
会实现的牺牲而自我陶醉着。开战前他不顾家人劝阻要跟斯巴达国王单挑亦复如是。那纯粹是孩子气的热血上涌,他哪里明白死亡的残酷。于是,当死亡真切的降临在他头上,他丢了一切可以丢的东西,荣誉、面子、承诺、爱情„„丧家犬一般爬向哥哥,匍匐在他脚下哀求。如他所相信的,赫克托耳果然违背决斗规则,出手杀死斯巴达国王,最终给敌人以借口开战。可怜的赫克托耳,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赫克托耳死后,帕里斯似乎也试图肩负起他的重任,劝说父亲不要拉木马进城。可底气显然不如先前足了。这个孩子,在害死了最疼爱最能保护自己的人之后,终于开始长大了。虽然让步得不是时候。最后逃亡途中折回,他不顾堂妹的哭喊一箭又一箭射穿阿喀琉斯的身体,那种歇斯底里充分暴露了他的苍白虚弱。那已经不再是杀死勇士的虚荣,更不只是为父兄报仇的愤怒,而是一种深刻的恐惧。到此,帕里斯的英雄梦彻底醒了,而他的英雄名却正在成就。
赫克托耳——无奈的英雄
人有两条生命,一条为自己,一条为别人。赫克托耳终生都为他人而活。晚宴结束后,看见帕里斯跟在海伦身后溜上楼去,他转过头,眼神复杂,面无表情。那一刻,他是否知道,自己悲剧的宿命正走向一个结局。很多人都认为赫克托耳是这部片子里唯一的真正的英雄。他勇敢,却不鲁莽;善战,却不滥杀;寸土不让,却尊重敌人;懂得珍惜,又勇于牺牲。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的正面英雄的典型,完美到几乎没有缺点。但他却是有缺点的,且很致命——那就是心软。赫克托耳缺乏当机立断的魄力。他在船上被帕里斯以性命相胁,几乎立刻就改变主意回航,虽然心下也觉不妥,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时心软,最终杀死了他和他终其一生想要保护的人民。可惜那只是他错误的开端。第二个错误是破坏决斗规则,对弟弟的一再姑息纵容,使他陷于无法辩解的境地。我们只看到他保护弟弟的急切,可面对那些涂炭的生灵,他又如何平息自己的愧疚。一个王子的性命,果真就抵得上整个特洛依的和平安宁吗?第三是火烧希腊军营。他的弱点使他总无法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所谓的阿波罗神的庇佑,他一直都抱着深切的疑问。可父亲不许他质疑,他便也顺从的去做自己不相信不愿意的事情。在一次次的让步中,赫克托耳失去立场,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偿还了这一生的债。最喜赫克托耳,是他对神灵的几次质疑,遭遇阿喀琉斯的敬畏与惶恐,号令大家停止追击并通知希腊人来收尸,揭下帕特洛克罗斯头盔时后悔不已,以及预感不妙一再叮嘱妻子逃生。仅仅从不多的这些片断里,才可以看到他偶尔流露的自我。而就连这种时候,他想着的仍然是别人。是,他是一个英雄,可天知道这个英雄当得多么无奈。一开始他的生命就是个悲剧,永远在为别人战斗、计划、操心,从未活过自己。阿喀琉斯的一剑,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赫克托耳出征前紧紧拥抱妻子,离别后儿子的哭声,和曾经无知的笑脸一样,碎了我的心。
阿喀琉斯——你可以厌恶,却无法忽视
不知道一个人怎样才能将自己彻底剖析清楚,正如我在阿喀琉斯这儿遇到的障碍。他是我最早想写的一个人物,但直到最后我还是无法用完整准确的语言去描述他。每每想起,总被激荡的情绪牵扯着不能自已。注定这将是最为破碎的一篇。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同样为悲剧英雄,却是个完全为自己活着的人。他清醒高傲、忠于自我,从头到尾都带着那么一种玩世不恭的神气。在他眼里,那些所谓的目的——荣誉、权力、国土、人民,或者个人的功名成就、信仰追求,都是非常可笑的。战无不胜的他,对这一切显然极为厌倦。从他身怀惊人绝技,却躲在岛上终日教堂弟练剑、不愿为人所用便可见一斑。影片开头以一个小片断,展现了他的神勇与傲气,暗示他在这场战争中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奥德
修斯上岛去求他出战,他犹豫不决,最后一日去见母亲。其时母亲正在水中拾贝,抬起头来,告诉他两个选择。当她说到结婚生子平静度日、子子孙孙繁衍不息的时候,我分明看见阿喀琉斯的表情里充满了厌倦和退缩,甚至还有一丝恐惧。那一刹那,我懂了他,一如懂得自己。于是当她含泪颤声说如果你去特洛依,将会获得青史留名的荣耀,但也会死去,他眼里的向往全在意料之中。与此相印证,后来他跟克律塞伊斯说:“神嫉妒人,因为他们会死,死亡是生命美丽的原因。你永远不会像现在这么可爱,我们也永远不能再回到这里。”清醒到冷酷的阿喀琉斯,对彻底终结的渴望昭然若揭。阿喀琉斯的悲剧根源于他对自由的酷爱,以及对自我的绝对忠诚。他的追求自由与独立思想,近似于孙悟空、黄药师以及杨过。在主流正道眼里,永远不按牌理出牌,邪气十足。而他们是寂寞的,因为清醒。他替阿伽门农征服敌人之后并不接受权杖,转身丢下一句话:他不是我的国王。那种毫不掩饰的清高孤傲令人激赏。而他大战前因纵情声色而迟到的懒散、隐居孤岛的逍遥、出神入化的本领、唯我独尊的狂傲„„莫不与《西游记》中那个神气十足的猴子类似。只是他们也有着共同的弱点——好胜和任情任性。无论阿还是孙,都是决不肯服输的。光好胜不足以致命,最终打败他们的恰恰是激烈而矛盾的感情。于是一个被收服,另一个死去。阿喀琉斯最令人心折的地方,在于他的坦率与真实。他的勇气不仅表现在征战决斗上,更表现在不殚于袒露自己的爱憎喜恶。为所爱的人改变规则或决定,在他是非常自然且顺理成章的事情。你可以说他任性善变,可这种真性情,恰恰是圆猾、苟且偷生却自以为聪明的人们永远触不到的宝贝。他比你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更接近本心。在他由于无所信求而显得冷漠甚至麻木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所以才会对母亲有那样的温柔顺从,才会初遇时放过赫克托耳,才会为克律塞伊斯一声怒吼放下屠刀、才会在疼如亲子的堂弟死后暴怒、才会因为普里阿莫斯的肺腑之言痛哭失声„„这个看似无脚鸟的浪子,其实不过是被爱牵扯束缚的一只风筝。除了死亡,只有爱,是他唯一的出路。很难说阿喀琉斯是为了英雄情结而踏上特洛伊的,以他的本领和气魄,想要获得更大的名声都不在话下。从他对堂弟的教训也可以看出,他不赞成为了任何愚蠢的理由牺牲性命。而他自己却常常毫无顾忌冲入刀光剑影,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打败或杀死他。阿喀琉斯喜欢战胜的快感,却也厌倦战无不胜。这种自信与狂傲,恰恰是他沦为棋子的真正原因。虽然到死他都坚持只为自己而战,最终却在这场与他无关的欲望拉扯中,成为陪葬的祭品。他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痕迹可循。片中每一个人物与他的接触,都充满了暗示意味。阿伽门农的暴戾与贪得无厌,奥德修斯的狡黠雄辩,堂弟的幼稚与理想主义,赫克托耳的英勇正直、克律塞伊斯的倔强善良、老国王的拳拳慈父心、帕里斯的虚荣懦弱„„一切的一切,莫不隐含着重大线索,预示着他将以怎样的方式获得想要的平静。当被心爱的女人质问为何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时,他沉默,然后说:“我没有选择什么,只是生而如此。”对阿喀琉斯而言,生命不过是一个漫长而无聊的游戏。所以他奔赴沙场,求死求败。可就在这个硝烟四起的战场上,他意外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却不知这个理由竟是自己死亡的契机。因果相续纠缠,命运和缘分将所有人拨弄于股掌之上,残忍却公平。但与其他人相比,阿喀琉斯仍然是幸运的,这个诸神的宠儿,不仅生前身后声名远扬,更经由爱与死亡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可怜那个被他爱过的女人,一生都将带着他的烙印继续。
普里阿摩斯——渺小的国王与伟大的父亲
作为国王,特洛伊的陷落,普里阿摩斯难辞其咎。虽然他的君主地位,就和他在片中的角色一样,暧昧而模糊。普里阿摩斯的失败之处,在于他的不清醒不理智。看见海伦跟着帕里斯低头走进来的时候,他毫不惊讶,热情而温和地握着
她的手,说一些赞美的话。如果说这时候他的表现出于惯常的镇定与慈爱的天性,后来跟帕里斯在花园里那番对话,就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了。“我这一生都在打仗,为权力,为国土”,普里阿摩斯叹息一声,“有时候我想为爱情打仗也许更高尚呢。”他的表现已经不像是一个回护孩子的父亲,倒像要感谢儿子为他带来这么一个伟大的机会似的。也许编剧原是为了煽情,让帕里斯与海伦所谓的爱情得到些同情,可这句话真真叫人啼笑皆非。尤其竟出自一位国王之口,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可曾想过他身后的臣民?他们也像他一样,甘愿为一个自私的王子与他自私的爱情而牺牲么?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葬送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他们为什么,又凭什么被你不由分说推向敌人的刀剑?不难看出,他的决策失误,源于骨子里不着边际的浪漫。这一点完全传承给了帕里斯,导致他不顾后果地拐带别人老婆。而在这个老人身上,则表现为对神灵的盲目崇拜与感情用事。正因如此,他宁愿相信装神弄鬼的所谓征兆,也不肯听取赫克托耳理智的忧虑与判断,甚至斥之为亵渎神灵。这个虔诚的老信徒,怀着对阿波罗深深的敬畏与信仰,一次又一次作出错误的判断与决策,最终促成了赫克托耳以至于整个特洛伊的悲惨下场。赫克托耳死去时,普里阿摩斯在城楼上老泪纵横几欲崩溃。他终于明白,特洛伊的守护神,并不是所谓的神灵。然而悔之晚矣,他丧失的不仅仅是足以凭恃的大将,更是骨肉亲子。那一刻的国王,无助而可怜,完全是一名普通的丧子老父。恰恰是这种朴素的感情,使普里阿摩斯的伟大得以显现。暗夜里潜入敌营,落在敌人双手上的亲吻和眼泪,令他的白发与皱纹格外动人。“你父亲很幸运,他没有如我一般看见自己儿子的下场。”阿喀琉斯呆呆听完这番话,默然起身走出帐篷,在赫克托耳的尸首边弯下腰来痛哭失声。爱,永远比恨更有力量,足以使人垂眉低首、甘愿臣服。告别时,这个孤傲的浪子,由衷地说出所有人的心声:“作为一个父亲,您比城楼上那个国王伟大得多。”可伟大有什么用呢?可怜的老父亲,一次次依靠儿子的勇气与血汗捍卫疆土,最后唯一能做的只是亲手将他安葬。再也不忍责备他的犹豫和盲目,除去华服、皇冠与权杖,他只是一个充满缺点的普通人,需要依靠信仰挣扎求生,尤其在失去强有力的支柱之后。再次听信神使的预言放木马入城,给特洛伊带来灭顶之灾,绝望的老人在神龛前泪流满面、大声质问,不知道还能相信什么。撕心裂肺的疼痛穿过银幕和音响直接刺入心底。那个摇摇欲坠的身体如此苍老虚弱、饱经沧桑,眼神却委屈如一个纯真的孩童。这是他一生赖以骄傲的信仰啊,谁能回答他的诘问!众神的沉默那一刻残忍到令人发指。而死亡却显得甜美且仁慈。看见他颓然倒在乱剑下,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竟然松了口气。安息吧,特洛伊国王,如果有来生,愿你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永远不用成就伟大之名。
这是一场所有人的喜剧。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海伦得到特洛依王子,帕里斯得到了英雄梦,阿伽门农征服了特洛依,奥德修斯自以为是地保护了他的人民,赫克托耳得到解脱,阿喀琉斯得到平静„„这也是一场所有人的悲剧,烽火连天血泪斑斑,无人能够全身而退。众神虽然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过,却切实存在于故事的因果关系中。神爱众生,便也是诅咒众生。太多的细节暗示这场战争随时可能终结,但它被人们不同的欲望推动着,不可避免地向前发展,直至不可收拾。在这场荒谬的战争中,其实每个人都输给了自己。
第四篇: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观看《木马屠城》有感
碧蓝色的海面上千万只军舰进发,高大坚固城墙的神殿门前用黄金铸就的太阳神阿波罗雕像,巨大的特洛伊木马,在火光中被烧毁的特洛伊古城,美丽的海伦以及英俊的特洛伊小王子帕尔斯,即英勇善战又似水柔情的英雄阿客琉斯,以及具有责任感和远大理想与胸怀的特洛伊的大王子郝斯托尔,这一切都是电影《特洛伊》的看点。
看过荷马史诗《伊力亚特》的人都知道古希腊的“特洛伊之战”,也叫做“木马屠城记”。讲述的是公元前1193年,古希腊特洛伊的小王子爱上了斯巴达人海伦,可是海伦已经是希腊君王“墨涅拉俄斯”的皇后了。在爱情的魔力下,小王子决定把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特洛伊”。这极大地激怒了海伦的丈夫和他的兄弟。一个是为了荣誉而战,一个是为了权利而战,希腊的这两个兄弟联手进攻特洛伊城。然而特洛伊的城墙是多年战争中都攻不破的。最后希腊将军使用了一个计策,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木马,把士兵藏在木马中用计让特洛伊的国王亲自带入了特洛伊城内,终于希腊人内外夹击打败了特洛伊。国王战死了,大王子为了荣誉也战死了,英雄阿客琉斯也中箭身亡,只留下了美丽的海伦和小王子帕尔斯。
影片是震撼人心的,不光是场面的宏大,更有感人的情节和各种人物的个人魅力。配音也是少有的好。加上整体音效,尤其是海神般呜咽的女高音在影院中回荡,让人仿佛置身与古希腊的战场中一般。
然而影片却让我开始思考关于“英雄”的问题:到底怎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英雄呢?
我自认为最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的应当数特洛伊的大王子----郝克托尔。他不仅忠于妻子忠于国王忠于国家,而且深爱着亲人和国民,敢于承担责任并可以为荣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可以说是极富男性魅力的人物,被塑造得几乎没有了缺陷。影片中的男主角,也就是著名影星布拉德-彼特扮演的英雄人物-----阿客琉斯也是个不事权贵,极富个性的叛逆者,并且是一个为了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却极容易冲动,犯了不该犯下的错误-----杀死了自己的敌人也是盟友“郝克托尔”。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更背负上了内疚的十字架。而且更糟的是我一直认为他是被人利用了,他的一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当然布拉德-彼特的个人魅力还是非同寻常的,在影片《燃情岁月》中就已经充分显示了。小王子帕而斯是我最不想评论的角色,因为也许导演是想塑造一个不仅英俊而且可爱的小王子形象,然而影片中的他却显露出了男人最不该有的懦弱和胆怯,在他和海伦的丈夫决斗的那场戏中真的是表现的太差劲了,还不如不要决斗充那个胖子呢。真不知道导演是为了什么而演出了这么一场戏的。
每个人心目中英雄的标准千差万别,不知道你觉得影片《特洛伊》中真正的英雄到底是谁呢? 特洛伊的两位王子为了和平来到了斯巴达,小王子Paris爱上了那里的王妃Helen并且把她带回了特洛伊,由此掀起了两个国家血流成河的围城战役,骑虎难下胜败未分。木马屠城,顾名思义,由于特洛伊王国城强坚固,上下合心,希腊人始终无法战胜,最后用计假装退兵败走,留下一匹巨大的木马让敌方带进城内作为获胜站利品,谁料木马内却隐藏着一批希腊勇士,夜里出来开城,里应外合,最终把城攻陷……。整个过程真是惊心动魄,充满了血腥和愤怒。也更加证明,战争始终给人民带来灾难、不幸、痛苦和死亡!从来没有不流血的战争,也从来没有和平的战争。
但是整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不是Achilles之于他表弟之死的悲愤,不是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之于他儿子赫克托耳(Hector)死后所展现出来的胸襟和胆量,也不是所有战士之于Achilles的无限崇拜和向往,是爱情,简单分明的爱情,以及因为爱情所爆发出来的原始的状态,都是那么的美好。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不顾一切,奋不顾身,愿意牺牲愿意放弃,都是深深触动我的东西。但是让我难过的是,到最后战争还是毫无悬念的发生了,是人性的贪婪以及虚荣,再加上一点点的自身的傲慢、、、、战争从来都是无情和残酷的,吞噬着美好的一切,不仅亲人朋友痛苦,国家陷入危难,黎民也落于水深火热之中。战争是冷漠的洪水,淹没了幸福的所在;战争是可怕的暴风,摧毁了快乐的生活。战争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战争直接的源泉来自于人们的贪婪和憎恨,如果无法消除心中的愤怒,战争就一触即发,那将带给世间的就是摧毁和灭亡。
这个不朽史诗真的让我学到看到懂到好多……
第五篇:电影评价《特洛伊》
石河子大学公共选修课
《第十放映室》与影视赏析
课
程
结
课
论
文
学生:王栎沣 学号:2010501391
班级:地理科学专业2010级1班 完成时间: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电影《特洛伊》的评价与赏析
一、战争简介
特洛伊战争以荷马史诗之伊里亚德为中心,加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埃阿斯、菲洛克忒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安德洛玛刻、赫卡柏,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奥维德的长诗古代名媛等多部著作而成,故事详细地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情况。
特洛伊战争是以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为中心,道出以阿伽门农及阿喀琉斯为首的希腊联合远征军进攻以帕里斯及赫克托耳为首的特洛伊军的十年攻城战。
现代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特洛伊和特洛伊战争的确存在。但并非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复仇战争,而是希腊为争夺特洛伊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贸易权益联合赫梯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二、对导演Wolfgang Petersen(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Troy》的赏析与评价
特洛伊》演的是一场为了争夺世界最美的女人海伦而引发的战争。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被特洛伊的二王子帕里斯劫走后,恳请他的哥哥阿伽门农动员了希腊各领域军队联盟攻打特洛伊。阿喀琉斯,这个被认为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战士,为希腊军队作战,但是,他对阿伽门农统帅的藐视,是脆弱的联盟解体的最伟大威胁……
在战船前使特洛伊的海上,阿喀琉斯的战士独立一船顶前行使,攻下了特洛伊海滩上的阿波罗神庙。并掠走了布里塞伊斯神仆,她是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侄女;也是赫克托耳和帕里斯的堂妹。赫克托耳是特洛伊国王的大王子,也是王位的继承人,他统帅着全国军队。当敌人阿喀琉斯攻打特洛伊的时候,他用心地对将士说:“我这辈子一直坚定个信念,很简单:尊重诸神,爱你的妻子,保卫国家,为她而战。”他是唯一一个能与阿喀琉斯相提并论的英雄,但是最终还是死在了阿喀琉斯的手上……
一直以来,阿喀琉斯之所以迷恋战争是想为世人传诵,但他却变成了为战争而战争,杀人如麻。
阿喀琉斯掠走了布里塞伊斯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她。保留了没杀她,但却被阿伽门农占为己有,阿喀琉斯愤怒之余,整天呆在帐内,不再帮助希腊人打仗。希腊人自此后一直败仗。后来,阿伽门农答应又把布里塞伊斯神仆还给他,结果 3
阿喀琉斯却迷上了她。这位姑娘用她的智慧来感化阿喀琉斯。
皮特主演阿喀琉斯,跟故事里的人物角色倒是相似。只是,脸部表情不够坚毅,不能充分表达出人物特征,我觉得这对人物塑造是个很大的缺陷。英雄片一般都是以悲剧结尾,成功地塑造一个人需要不仅仅是演技,剧情里人物角色所赋予的灵魂表达很关键。象《勇敢的心》里面的主角梅尔.吉布森,他所体现出来的神情给他的演技加分了不少。但特洛伊的阵容声势浩大,其壮观可以与《三国演义》相比,加上制作上的成熟基本上算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
海伦和帕里斯。一种罪恶的结合,两个国家就为他们的结合引发了战争。他们懂得什么叫爱?就像特洛伊王子所说:他们自认为懂得爱,为爱去战胜一切牺牲一切,而事实他们却不懂什么叫死亡什么叫爱。相反的,他哥哥赫克托耳却是受人尊敬的。我深知他所说的:他参加战争打死过很多人,也见过垂死挣扎的人,但是他认为这些并不光荣,也不诗情画意。在古代,帝国的创造是靠战争和攻击来换取。特洛伊王子之所以打仗是为了捍卫和保护他的国家和妇女。他比任何人更懂得战争的含义。
而实际上的战争不过是借海伦被抢之名来实现那些帝国主义者的雄雄野心。如果没有海伦被抢,战争迟早是会发生。只是,我们无法知道,现在是不是有个特洛伊的存在,我对希腊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爱琴海和奥林匹斯山上。爱琴海事实就是在前特洛伊的领域。我爱特洛伊是因为我知道希腊统帅是需要很多的地方联盟,而特洛伊却是不愿为希腊人做战,而在几个世纪来用自己的力量、国王的贤 4
达来保护自己的国土。却是因为一场战争使得特洛伊得以沦陷与毁灭……
阿喀琉斯不愿意再为希腊人卖命,他似乎想通了千古留名不是盲目地为一场毫无意义的政治而战。正当他想返航回希腊的时候,却传来了他表弟被赫克托耳所杀的消息。愤怒的阿喀琉斯发誓要把赫克托耳撕成碎片。
而赫克托耳也知道阿喀琉斯会来寻他,他自知与阿喀琉斯相战必死,知道特洛伊迟早有一天将会毁于一旦,于是让妻子到时带着人们离开……
特洛伊国王,也就是赫克托耳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
当赫克托耳战败后,被阿喀琉斯拖回帐营的当天晚上,普里阿摩斯国王独自一人进入敌人的阵地,请求他给回赫克托耳,让他得到应有的葬礼。
伤痛普里阿摩斯国王说道:“我承受了世上没有人承受过的痛苦,我亲吻了杀死我的儿子的人的手。”
阿喀琉斯诧异:普里阿摩斯?你怎么进来的?
普里阿摩斯国王:我比希腊人更熟悉自己的国家
阿喀琉斯敬重地对他说道:你这位勇敢的老人,我能转眼之间把你的头刺在铁叉上
普里阿摩斯国王:你真以为现在死亡能吓到我,我亲眼看到我的大儿子死去,眼看着你把他的尸体拖在战车后面。把他还给我,他应该得到合适的葬礼,你该知道,把他还给我 阿喀琉斯:他杀死我弟弟
普里阿摩斯国王:他以为是你,你又杀死了多少堂兄弟?多少儿子,多少 5 的父亲,多少的丈夫?多少?勇敢的阿喀琉斯。我认识你的父亲,他死得太早了,但是幸运的是他不必活到眼看着他儿子倒下。你抢走了我的一切,我的长子,我的王位继承人,我王国的守护者,我不能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这是诸神的旨意。但给我一点仁慈吧!我爱我的儿子,从他睁开双眼的那一刻,一直到你使他永远闭上了眼睛。让我为他洗净身体,让我为他祈祷,让我在他眼睛上面放两枚铜钱,阿喀琉斯:如果我让你走出这里,那也不能改变什么,你明天还是我的敌人
普里阿摩斯国王:你今晚仍然是我的敌人。但是即使敌人也应该互相尊重
阿喀琉斯:……
普里阿摩斯国王:我敬佩你的勇气
感人至深,看过了一遍又一遍,看到三四遍还使人辛酸泪落。
之后,阿喀琉斯打败了赫克托耳了以后,也没能攻破特洛伊城堡,希腊人都想快点结束这场可怕的战争。他们在战争中耗去了将近十年。
后来智者奥德修斯就想出了一个妙计:木马计。根据《希腊神话故事》里的记载,木马计是奥德修斯的计策,他叫了一个人去特洛伊假说希腊人不想打这个仗,想撤退,又做了一个木马献给智慧女神雅典娜(特洛伊是雅典娜的敌人),然后要把他献祭神。他就躲在马腹下面,等敌人撤退了才出来。特洛伊可怜这位异乡人,就带他进城,这位异乡人再设法说动特洛伊人把木马拉回城内,而躲在木马里面的希腊人就可以攻破特洛伊了。木马计让整个特洛伊不攻而破。然后城内一场混乱,烟火弥漫,普里阿摩斯被刺,阿伽门农被杀,阿喀琉斯被帕里斯射中脚踝……
当特洛伊沦陷的时候,阿喀琉斯唯一所想的是寻找布里塞伊斯……
这是英雄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
英雄的时代过去了,他们选择战死沙场。
万物会更美好,但人都注定要死亡。或许在英雄们的眼里,世界就那么简单。
人类生生不息,但是这些名字永远不会消逝……
学生:王栎沣 学号:2010501391
班级:地理科学专业2010级1班 完成时间: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