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美学期末考试
电影美学期末考试
由前苏联影片《女政委》谈电影中的音效作用
影片年代很久远,但令人惊喜它的音效十分清楚。声音恰到好处的搭配,简直可以夸张的说是给这部大量运用特写和长镜头形式的影片注入了灵魂。一开篇就是长达十分钟的没有任何语言的画面。开阔的郊外野地上飘扬着的柔和的摇篮曲,慢慢的弥散开来,这种舒缓的感觉却马上被镜头所引来的行军队伍的一片嘈杂的马蹄声所打破。然而摇篮曲没有淹没,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重叠在一起,给人一种很怪异的感觉。从这一开始,观众的心里就陷入一种无法言语的不畅与深思。
之后,随着长长的一声警笛,马蹄声得得嗒嗒清晰的响起,节奏越来越快,马背上的小红军进入了空寂无人的小镇。他停住马,下来,拾起地上铁匠遗下的工具,一块马蹄钉,一片寂静。他扔出去,“叮—”!十分清脆!窗口伸出了白旗。小战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兴奋,朝天发了一抢,“砰”……“砰”……“砰”……枪声在小镇高出的建筑上空飞扬着又被折回似的回响着,然后连成了一片,“砰砰砰”,红军门在鸣枪庆祝着!马上是压在小镇石板路上进驻的队伍的声音,纷乱的马蹄声,拖着哗哗做响的笨重的战车,步兵整齐的踏步声……这一切又突然让人们的心情沉重起来。
而另一个声音绝妙的展现,是女政委住一户人家的第一个晚上。男主人的房间让了出来。镜头旋转着、扫视着另一间小小的房子挤着睡着的一家,奶奶、夫妇、5个大小不一的孩子,伴随着滴、滴的漏水声,男人呼呼的鼾声,孩子微微的鼻息、喃喃的呓语、梦中咯咯的笑,闹钟滴滴达达的走动声……我们的感情被这些微小的细节所融化打动了。这种平实声音,更加反衬出战争、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观众心中不由隐隐的有些同情的痛。而最令人心酸的表现就在充斥着轰炸的炮火声的那一夜,孩子的哭声,炮声,我们感到绝望!而父亲轻轻的哼起小调,带着一家人围着桌子举着手跳着,四周奏起了这首欢快的民歌,如此的美好动听,和着孩子可爱的笑脸,炮声便渐渐远离。我们为这犹太家庭的勇敢坚强看到希望,而内心深处的触动,使得我们感动心酸得要流泪。
铁人般的女政委生孩子的一段,大量运用声音声效。痛苦的难以忍受的叫声、令人窒息的喘息声,以及迫不及待大口咕噜咕噜的饮水声,紧凑激烈的群马奔腾声、枪声,这一切加上电影画面真是与幻觉的不断切换,十分精彩的表现出战场的痛苦、母亲的辛苦,让我们揪心。最新电视剧,好看的韩剧,热播TVB剧,女生喜欢的电视剧,女性电影
而小镇多次响起教堂的钟声,同样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运用。在女政委和她的战友进驻时,它庄严而稳重的敲着,笼罩着整个小镇的上空。而当女政委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在小镇上漫步时,它响的快乐而轻松,少快的节奏,随即响起优美的音乐,平常的生活多么美好,历经血雨腥风的女战士也陶醉了。而当白匪来临,教堂的钟声不再敲响,人们忙着封死门窗,那悠悠的钟声,就变成了令人紧张不安的咚咚的钉木条声。影片的最后,教堂的钟声又洪亮地敲响了,它回旋在那个年代那个小镇的空气中,回荡在我们的耳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陷入沉沉的深思……
第二篇: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 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 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 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
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第三篇:电影美学风格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浅谈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美学风格》
绪言
当代世界电影展示给人们是这门20世纪的艺术媒介依然在持续不的不景气中奋力挣扎,好莱坞影坛展示给人们的仍是票房纪录的连年上升。而在这一矛盾景象中,世界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一笔却似乎是当代世界影坛首席电影票房大师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以两部看上去差不多是截然相反的大片获得了电影票房和艺术成就的双双丰收。他的集科幻、灾难与恐怖于一身的《侏罗纪公园》创下了惊人的票房收入,迄今为止在全球的总收入已经超过11亿美元。而他在这一年的另一部作品,主要以黑白胶片拍摄的《辛德勒名单》又在下一年的奥斯卡评选中一举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金奖。这一近乎超人的记录,对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来说,可以说是名至实归。他在经历了无数次商业的成功和几乎同样多的艺术失败后,电影美学风格愈加成熟又不失独特,比起一些电影导演,他的电影美学风格带着浓重的商业性质,在现代电影美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样非常具有意义与可行性。
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他的代表作《辛德勒名单》作为例子,通过电影符号学分析其商业价值及艺术美感,从而论证其电影美学风格,更多的做着眼于对《辛德勒名单》的电影文本以及电影与观影者的关系,并且分析其镜头、画面、剪辑、背景音乐及背后的深刻内涵,构建起完整的论文体系。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是一位个性浓厚的导演,他一向以好莱坞既定成功元素为基础,精心制作大众梦幻,营造商业奇迹。在《辛德勒名单》中,这种“个人化”的创作尤为明显。在童年时期,作为班级中唯一一名犹太孩子,备受欺辱,这一切使得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告别幻想、追踪自己的生活体验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也终于可以不在依赖使他屡获成功的美国公众对幻想的期待和那些为他建立起不朽名声的魔术、动作和特技,而把视点转向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了真实生活的描绘和历史场面的展示。影片是在靠近科拉阔集中营的地方实地拍摄,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展示出一种仿佛纪录片式的方法,使用黑白胶片描绘着一幅幅表现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图景,而其视点已不再是以往好莱坞表现大屠杀故事里主人公的心理闪回,也不再玩弄以往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叙事的视觉花招。除个别段落外,其大部分镜头都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地位,客观记述着由大多数是不知名演员或者群众排演出来的历史背景。片中有几次接近于重复的对犹太人进行登记的场面,在这里,一个个犹太人的形象、名字和那台打字机成为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新道具。它为影片带来一种具有高度逼真和纪实感的风格。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往往具有深刻的民族和文化特征。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电影的题材选择上具有多元化、多类型的特点。在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前期电影中,能体现出他个人心理以及民族情结的无疑是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有史以来的心理沉淀,它不停发展并创新。作为具有犹太民族意识与美国文化观念融合的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是犹太民族与美国文化的激荡下的产物,《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世界大战》、《大白鲨》、《ET》等作品中都能深刻体现出来。这种电影理念鼓吹美国国家意志,宣告着美国必胜与反战理念。从国家意志角度而言,美国常常在不侵犯自己利益的时候,通过为弱小国家打抱不平和实行一定范围的救助,体现大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作为大国的风范。于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主题都在人道主义关怀和救赎的立场,以史诗般的镜头与宏大气魄的场面剪辑烘托出上帝班的人文关怀,具有美国意志与商业气息的完美结合。
以巴赞、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纪实性电影美学观对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蒙太奇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辛德勒名单》中出于历史客观性,从不缺乏暴力与凶杀,在好莱坞的商业片中暴力场面服务于其电影激烈的动作和特技的主题,那些可以寻求的机位和快节奏的剪辑使暴力被处理为一种给观众带来快感的兴奋剂,尽管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也不能免俗——如片中一群德国士兵把一张藏有犹太人的床掀翻,然后用冲锋枪把床打出一片枪眼的场面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商业片中类似的镜头,但是大多数有关法西斯的暴力画面中,斯蒂文·斯皮尔伯格采取的是一种纪录片式的“冷静”的方式,一个个并不十分激烈但却更加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精心动魄的杀戮场面不断出现在镜头中:一个独臂老人被拉出铲雪的队列,一声沉闷的枪响,老人倒地;一个试图逃避集中营的青年在被押回的途中,被一名士兵开枪打死,棉衣后飞起一片棉絮;一个不识时务的犹太女工程师当场被枪毙,随后,集中营的头子高斯却下令将工程按照她的意见重做„„以及刚从床上爬起来的高斯穷极无聊的站在阳台上,像打猎一样,对着院子里干活的犹太人不慌不忙的扣动扳机,在这些场景中,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大多使用了中、远景,并极少利用镜头的组接进行渲染,淡化了血腥,却充实了记录的美感。
不过,不仅仅如此,成功的使美国公众接受这场银幕上的暗杀、虐待和各种暴行的不仅仅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纪实手法。深受好莱坞作业指导熏陶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也不会被一种“个人”的感受迷惑到把自己变成一位欧洲艺术导演的地步。事实上,他之所以成功把大屠杀搬上银幕并被美国观众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机智的在那些“历史记录”的场面与好莱坞故事性之间建立起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和有机的关联,影片开始不久,一组乘火车被拉到科拉阔的犹太人和收拾行装的辛德勒的画面就开始把四十和它的主人公的故事交叉在一起发展,差不多每一次令人惊心动魄的残酷场景之后,都是一段辛德勒费尽周折或者神话般的救助。同时,辛德勒故事中不仅包括了他对犹太人的救助,还有他如何发财、与女友之间的爱情发展、与他的犹太会计师泰尔恩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友谊。除此之外,影片中也随处可见具有生动故事性的情节,而其中一如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许多影片一样,儿童常常成为故事的主角。如当纳粹追查集中营房的偷鸡者,并威胁要把那些站在那里一言不发的犹太人一个个打死时,一个机灵的孩子哆哆嗦嗦的站出来,告诉纳粹士兵,那刚刚被他打死的犹太人就是可恶的肇事者。
实际上,斯皮尔不但没有放弃他讲述故事的熟练本领,也不可能淹没他那出色的电影手法。在诸如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进行体检甄别的段落和那个把杀死的犹太人尸体掘出来焚烧的地狱般的场景中,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以镜头令人赏心悦目的大幅度运动和剪辑切换、渲染,也掩饰着痛苦的场景。而片中另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则是,一群赤身裸体的犹太妇女被赶进一间烟囱冒着黑烟的大房子里,灯忽然灭了,妇女们恐惧的惊叫着抱在一起,等待着将使她们结束生命的毒气降临。一段令人紧张的延迟之后,妇女们的头顶上的龙头终于喷出了清水。可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以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所再现的那个被称为惊心动魄的历史是在纪实性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富于魅力的人物、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出色而充满张力的电影技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片中一段不起眼的小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其各种要素之间进行转换的巧妙例子:几个孩子为逃避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命运,机灵的逃走了。但接下来,我们又看到,他们为了求生不得不躲入粪坑之中,并开始了争夺空间的“斗争”。
在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后阶段的电影创作中,温情变为主打牌,也更加契合了好莱坞主流市场的需要,在拍摄了《辛德勒名单》等一系列二战电影后,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把镜头瞄准了一战,同样充满人文关怀,同样向着普通生命致敬。《战马》以一匹马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战争残酷与人性的温暖,这部典型的温情制作片,人文关怀再次溢满屏幕,可以说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立身的电影哲学。虽然国家意志也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美学风格的基点,但是《战马》却代表着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成熟的一个新的标志点,在整个战争的大格局里,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思考了战争泯灭的友情与爱情,不去表现这场战争的自我评价,而是着眼于战争的非人性去探讨战争的价值与意义,用一匹马的视角去温暖观众,电影美学方面也更加侧重商业化与艺术化并重,放弃常用的快速剪辑而多用长、固定镜头来展现温情与艺术化的场面。
回顾其创作,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创作,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充满幻想和打斗的影片不同于一般动作特技片之处还在于他们触动着广大美国中产阶层的普遍和隐蔽的忧虑,还在于其贯注在其中的一种充满宗教意味的情感,它使其影片在幻想之外有了一种神圣的光辉,这也许是其重要的个人印记之一。在其第一部关于外星来客的科幻片《第三类接触》中,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就以一反传统科幻片中对宇宙世界的恐惧之情的态度,描写了人类迈出与外星人接触的第一步。影片最后,怀着敬畏之情的人们迎接巨大和灯火通明的外星飞船在缓缓降落的情景则被处理的如同上帝降临的宗教意识,充满了神秘的崇高感。在随后的《外星人》里,他则在其儿童般的幻想中嵌入了一个关于耶稣基督的故事,那个偶然来到地球的小外星人历经坎坷,而又不断创造出各种“神迹”,最后终于乘坐飞船回到他的天国。同样在影片的最后场景中,片中小主人公伊利奥特的父母也终于领悟到天外来客中所包含的真谛:他们双手抱在胸前,跪倒在地,在著名宗教音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乐家约翰·威廉姆斯的乐曲声中,以一种神圣的目光仰望着外星飞船消失在夜空中。这种浓厚的宗教情感一直延伸到如《抢劫约柜的人》等影片里对于宗教圣物的寻找以及对其神秘力量的渲染。而在《辛德勒名单》中,它则终于可以使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把英雄的神话和社会的史诗所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史诗,它使美国观众接受了大屠杀的故事,也向他们提供着一种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神话,并且通过那种宗教式的神圣感和那些来自《旧约》中记录的故事,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也使观众接受了一部关于它的民族——犹太人的历史;影片中多次出现逃离死亡的辛德勒工厂的犹太人徒步走来的镜头,而那一幅幅表现犹太民族不断前移和遭受折磨的画面,在约翰·威廉姆斯悲泣又富有神圣乐感的乐曲的再次伴奏下,已经变成了对具体历史图景的超越。
神话式的表现手法、史诗般的历史记录,究其根本,其美学风格在于个性化与浓厚的宗教情感,共同交织出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
第四篇:电影美学欣赏
浅议电影的教育功能
艺术是时代生活的镜子,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普通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优秀的电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特定的传播形式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电影是情感沟通的生动桥梁,欣赏电影时,我们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命运的演变,而欢笑、惊喜、担忧、激动、愤怒、发愁, 甚至掉下眼泪。有时电影还会激发我们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敬佩和对犯罪分子的愤恨,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赞赏和对损人利己行为的谴责。
电影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比如《任长霞》、《焦裕录》这类电影,以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对人民公仆肃然起敬,对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深深感动。
电影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素材,《长征》、《重庆谈判》、《大决战》、《周恩来万隆之行》等反映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场景,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电影还具有审美娱乐,提高自身修养的功能,比如, 《红河谷》、《可可西里》等片就是对西藏风光与民俗风情的再现,《我的1919》、《我的法兰西岁月》等是对异域文化的描述,总之都十分令人心驰神往。
电影还负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李时珍》、《中华文明》等电影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
不仅如此,电影还具有激发情感、升华人格的力量。比如像《太行山上》、《我的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大渡河》这样的电影,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彭雪枫》、《铁道游击队》等作品反映了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电影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在情感与性格特征,从而使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可以激发情感,陶冶情操,是沟通的桥梁,是实施教育的基础,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是建立在感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不仅如此,电影还可以起到发展和完善人的思维品质的作用,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人格。
当然, 电影的教育还远不于此,如我们充分的挖掘, 会发现, 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学教育、音乐教育、绘画教育的内涵很深。电影使用的不是文字语言而是视听语言, 它是幕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所以不用学, 一看就懂, 而且可以无限地复制。
在当今新的时代, 我们就应该变传统的说教教育为系统的影视教育及收效更好的教育, 以更好地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 实践也证明电影的教育作用比说教的征服力要大、收效要更好。
因此,电影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十分有意义的,电影教育让我们感受历史、身临其境、通过情节的发展感受到人物的个性特征,升华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的修养,在娱乐中使我们的思想发生变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让我们在电影的快乐中学习历史,感受革命,激发我们爱国主义情感,增加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总之,电影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五篇: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1.0分)1.0 分
A、制作目的不同
B、制作程序不同
C、制作依据不同
D、观赏感受不同
我的答案:B 2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1.0分)1.0 分
A、梁启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华罗庚
我的答案:D 3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0分)1.0 分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阴阳家
我的答案:B 4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1.0分)1.0 分
A、沙僧
B、猪八戒
C、玄奘
D、孙悟空
我的答案:B 5
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1.0分)1.0 分
A、坚持主客二分
B、跳出主客二分
C、坚持情境融合
D、坚持天人合一
我的答案:B 6
想象得之在瞬间()。(1.0分)1.0 分 A、与体验和修养无关
B、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C、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D、与体验和修养息息相关
我的答案:D 7
下列对悲剧研究贡献不大的是()。(1.0分)1.0 分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毕达哥拉斯
D、尼采
我的答案:C 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观点。(1.0分)1.0 分
A、彭加勒
B、牛顿
C、爱因斯坦
D、狄拉克
我的答案:C 9
下列不属于古希腊式美的因素的是()。(1.0分)1.0 分
A、单纯的
B、完整的
C、部分的
D、和谐的
我的答案:C 10
第一次正式提出“意象”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审美范畴的是()。(1.0分)1.0 分 A、刘勰
B、严羽
C、庄子
D、王国维
我的答案:A 11
不属于北京最有名的八大庙会之一的是()。(1.0分)1.0 分
A、潭柘寺
B、大钟寺 C、护国寺
D、雍和宫
我的答案:A 12
不属于中国美学的概念是()。(1.0分)1.0 分
A、大
B、崇高
C、壮美
D、优美
我的答案:B 13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它是针对解放前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
B、它的中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C、这次美学讨论形成了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
D、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
我的答案:C 14
以下说法有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感是认识
B、审美意识要求天人合一
C、美感是体验
D、美感能够产生生理上的快感
我的答案:A 15
李泽厚认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是独立的
B、不存在自然美 C、自然美应存在于社会之中
D、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我的答案:D 16
属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的是()。(1.0分)1.0 分
A、它说明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并有捉弄人的意味。
B、人的“知识”造成人的“错误”。
C、故事中显示出主人公“自主”、“自决”的品质。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17
以下对高峰体验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B、在高峰体验中,感知对象的意蕴会越来越丰富。
C、在高峰体验中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18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B、民俗风情具有时代地域的差异性。
C、节庆狂欢活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
D、尼采认为节庆狂欢的生活状态就是日神精神的体现。
我的答案:D 19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
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 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
我的答案:B 20
以下不属于社会美范畴的是()。(1.0分)1.0 分
A、人物美
B、自然风光
C、日常生活
D、风俗民情
我的答案:B 21
与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俞平伯
C、鲁迅
D、周汝昌
我的答案:B 22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艺术品是意象的外化。
B、艺术的本体就是美,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C、狭义的美是审美意象。
D、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
我的答案:C 23
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
A、海德格尔
B、费希纳 C、萨特
D、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B 24
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分)1.0 分
A、《红豆曲》
B、《枉凝眉》
C、《怅诗》
D、《葬花词》
我的答案:C 25
审美趣味集合了以下哪种要素?()(1.0分)1.0 分
A、审美偏爱
B、审美标准
C、审美理想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26
《北平情歌》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 A、叶朗
B、林庚
C、吴祖湘
D、宗白华
我的答案:B 27
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0分)1.0 分
A、地理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审美对象
D、审美主体
我的答案:B 28
被评为“情不情”的《红楼梦》中人物是()。(1.0分)1.0 分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薛宝钗
D、晴雯
我的答案:B 29
美感的主要器官是()。(1.0分)1.0 分
A、耳目
B、嘴
C、鼻
D、手
我的答案:A 30
《红楼梦》中“泪尽而逝”的是()。(1.0分)1.0 分 A、金钏
B、林黛玉
C、司棋
D、晴雯
我的答案:B 3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32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分)1.0 分
A、宗白华
B、黑格尔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郑板桥
我的答案:C 33
下列人物中,最早发现移情作用的是()。(1.0分)1.0 分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C 34
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分)1.0 分 A、美
B、理
C、法
D、情
我的答案:D 35
以下不属于经济学家认为的人类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的是()。(1.0分)1.0 分
A、农业经济形态
B、工业经济形态 C、商业经济形态
D、大审美经济形态
我的答案:C 36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37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B、道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
C、道不具有规定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38
下列美学范畴,属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是()。(1.0分)1.0 分 A、崇高
B、悲剧性
C、优美
D、气韵
我的答案:D 39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1.0分)1.0 分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我的答案:D 40
“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懒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来自()。(1.0分)1.0 分
A、朱光潜
B、李泽厚
C、蔡仪
D、高尔泰
我的答案:C 41
关于中国美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B、人和天地万物是和谐统一的。
C、中国美学的体系是一个唯理的体系。
D、中国美学认为真就是自然。
我的答案:C 42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可能体现在()。(1.0分)1.0 分
A、言谈举止
B、衣食住行
C、衣着服饰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3
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1.0分)1.0 分
A、《宋元戏曲考》 B、《人间词话》
C、《谈美》
D、《红楼梦评论》
我的答案:C 44
审美的重要领域不包括()。(1.0分)1.0 分
A、时尚美
B、自然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我的答案:A 45
艺术品就是()的物化。(1.0分)1.0 分
A、思维
B、意象
C、感情
D、心灵
我的答案:B 46 黑格尔强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属于()。(1.0分)1.0 分
A、量的分别
B、质的分别
C、质与量的区别皆有
D、二者范畴的区别
我的答案:B 47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1.0分)1.0 分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48
以李白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审美状态是()。(1.0分)1.0 分
A、空灵
B、飘逸
C、沉郁 D、愉快
我的答案:B 49
“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这句话出自()。(1.0分)1.0 分
A、马斯洛
B、吉卜林
C、朱光潜
D、宗白华
我的答案:B 50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生态美学在我国已发展成熟。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C、中国传统美学是“生”的哲学,生就是仁,就是善。
D、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我的答案:A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的生辰命运息息相关。()(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
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
中国美学里面情景交融是用来定义意象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5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6
美感通常都是精神愉悦,与生理快感没有关系。()(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7
《文艺心理学》里引过普希金的散文诗。()(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8
一些流派所谓的“一切可能的东西都可以发生”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不能算作艺术。()(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9
休闲文化活动所展示的意象世界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0
诗史意味着诗歌可以作为历史的实录来读。()(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1
除内容外,社会美的形式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2
梵高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3
《四分三十三秒》因钢琴优美的旋律受到众人赞扬。()(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4
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无关。()(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5
大观园是太虚幻境,是清净儿女之境。()(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6
从美作为审美意象的层面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7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8
美与美感统一于审美经验。()(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9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0
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1
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2
文化产业古已有之。()(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3
学习美学既要重视直接方法,又要注重间接方法。()(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4
德育是熏陶、感化。()(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5
迦达默尔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6
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7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8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9
美育是依附于德育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0
诗的意蕴很难用概念来把握。()(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1
理性冲动使人受到自然要求的压力。()(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2
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是: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3
审美范畴可以随意地增加。()(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4
人生的概念不等于事业的概念。()(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5
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过程。()(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6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7
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8
美的社会性不在审美主体,而在自然物本身。()(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9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0
美并非对任何人而言都一样。()(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1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2
动物的生活和人的生活一样,都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3
意境是意象中间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4
“体验”这个概念,是由伽达默尔加以概念化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5
禅宗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6
自然物具有社会性,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7
日常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大量最基础的部分。()(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8
脂砚斋将《红楼梦》的悲剧性与“情”联系在一起。()(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9
李白是禅宗文化的空灵代表人物。()(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50
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的物质性。()(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