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
Cigarett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非言语交际在“别对我撒谎”中谎言分析的作用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44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45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46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4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49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 50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51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53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56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生态意识对比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58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59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62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 63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64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65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66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 68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69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71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 72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3 《珍珠》中的生态思想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75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77 论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79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82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84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88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89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90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91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93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 95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7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98 专有名词普通化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100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 10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 103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04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105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07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108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 109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11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冲突 112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114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16 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18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119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 121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123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124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 126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27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128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关于攀枝花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调查与分析 130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32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33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 134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35 苔丝的反叛精神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38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40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42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6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微探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8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151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152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53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154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55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56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57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58 从电影《阿甘正传》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59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160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
161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162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16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164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165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166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167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168 试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69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170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71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173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174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175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176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177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178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179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
180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81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182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 183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84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85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 186 评析杰克伦敦小说《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象 187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188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189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190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191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192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9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 194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95 英语语句模糊性分析 196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197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98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 199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200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第二篇: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爱的缺失:班吉康普森的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班吉叙述视角研究 2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5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 6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7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 8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11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13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14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15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17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 19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22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24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及其与题目的关系 25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27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29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30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 3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33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35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中英委婉语文化内涵特征对比研究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38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40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On the Tragic Death of Martin Eden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86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词义关系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8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92 论英汉成语翻译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 94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 95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96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98 中式菜名的英译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10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101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102 歧义的语用研究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04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
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 106 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08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09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110 从文化视角看部分英汉习语的异同 111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 113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115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 116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 118 论《紫色》中的女权主义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120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22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 124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 125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126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129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131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 133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3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136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37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38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139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140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141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42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 143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45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146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148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149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150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151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
152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 153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54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155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56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157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158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5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60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
161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 162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
163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 164 现代伦理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浅析劳伦斯作品《儿子与情人》 165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66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167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168 PPT课件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169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70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172 简爱性格研究
173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74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 175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176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 177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178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79 目的论在公司宣传广告英译中的应用 180
181 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猫和老鼠》对比中美儿童教育的差异 182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83 从《简爱》两个译本看女性与男性语言使用的差别
184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85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 186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87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
18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189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190 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 191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
192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 193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19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195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 196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97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198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9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20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第三篇: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
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这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当希腊人第一次踏上特洛伊的海滩时,阿喀琉斯率领他的阿开亚黑甲军,冲在整个希腊联军的最前面,他们无所畏惧,勇猛地斩杀着每一个对手,即使是阿波罗的神庙,阿喀琉斯也依旧毫不退缩。而这也正是导致了他最后会死在特洛伊城墙下的一个伏笔。另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则当然是阿喀琉斯的三次愤怒。他的三次“愤怒”带来了三次事件。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愤怒,即他的表弟兼好友的特洛克罗斯因为他的不参战而私自偷了他的盔甲参加战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在战场上。这使得他无比的伤心,同时也导致了他对赫克托尔无比的愤怒,所以他只身一人驾车到特洛伊城门前叫阵,要求与赫克托尔决斗。而当他面对赫克托尔并开始决斗时,他简直就是地狱地来的修罗。他视死如归,一招一式勇猛而残酷地击杀着赫克托尔,但当看到赫克托耳因为被石头绊倒而崴了脚时,他主动扔掉了自己盾牌,并大叫道“我不希望我的对手输在一块石头上。”这里,足以表现他的荣誉意识,但是当他将赫克托尔杀死后,却将赫克托尔的尸体绑在车后并拖回了希腊联军的驻地。这种不尊重对手和死者的做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而尽管电影中没有涉及到天上奥林匹斯诸神对特洛伊战争的态度和争斗,但是熟悉《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阿喀琉斯最后正是死在阿波罗借帕里斯射出的箭下。而在电影《特洛伊》中,却将阿喀琉斯的死亡处理得更为悲剧性,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荣誉,因此对他而言,所有的特洛伊人都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取得荣誉方式毫无疑问是斩杀战场上的每一个特洛伊人。可阿喀琉斯最后的死亡却是因为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破城后,他为了拯救被阿伽门农欺辱的特洛伊小公主布里赛伊斯而被出现在自己身后要替自己兄长赫克托尔报仇的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后乱箭射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远胜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被阿波罗一支金箭射死,而悲剧性也更为强烈。
反观电影中的另一位伟大的英雄——赫克托耳,则有着比阿喀琉斯更为鲜明的命运悲剧。
他本应该是特洛伊的下一个国王,但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帕里斯在和自己一起代表特洛伊去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墨涅劳斯商讨特洛伊和斯巴达议和的大事。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疼爱的弟弟帕里斯勾搭上了墨涅劳斯的妻子,斯巴达的王后,海伦。在准备启程回特洛伊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酒宴上,尽管赫克托尔意识到帕里斯可能做出不利于这次议和的举动来,并多次警告他,但是最后却还是没能阻止帕里斯将海伦带上船。这直接导致了赫克托尔命运悲剧的开端。
在回到特洛伊城后,赫克托尔知道希腊人一定会发动对特洛伊的战争,所以他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可是当战争开始,他第一次面对阿喀琉斯时,他意识到了自己最终一定会战死的结果。在阿波罗神庙,他第一次和阿喀琉斯交手,但是却丝毫没能从阿喀琉斯占到任何的便宜,这也使他意识到他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而特洛伊也决不能正面同有着阿喀琉斯的希腊联军作战。而当阿喀琉斯因为阿伽门农霸占了他的女俘并在召开将领会议时轻视他的荣誉时,他愤怒的拔出了自己的宝剑并宣布退出战斗。当赫克托尔知道这个消息后,在特洛伊王城的长老会议上,当他听到长老们都建议要乘机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只有当阿喀琉斯真正地离开的特洛伊,才是他们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也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有击败希腊人的希望。可是很可惜,他的父亲却相信了长老和祭司的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决定趁夜攻击希腊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所以才导致赫克托尔将穿了阿喀琉斯盔甲的特洛克罗斯误认为是阿喀琉斯,并将他杀死。而当他意识到穿盔甲的那个人不是阿喀琉斯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悲剧的命运,他知道阿喀琉斯迟早会找他来报仇的,所以在决斗的前夜,他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特洛伊的密道,做好了所有的安排。当然,特洛克罗斯的死直接导致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从而导致最后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决斗并被阿喀琉斯杀死后将尸体拖回希腊联军驻地。看到这里,我本应该为赫克托尔感到悲伤,但是仔细想想,我却觉得对于赫克托尔而言,这更是一种悲哀。是种无法抗争毁灭的命运的悲哀。而纵观整个《特洛伊》中的其他人物,也无一不是带有一种悲剧的命运。如:帕里斯、海伦,两人虽然在影片的开始有着一种看似幸福的生活,并如愿以偿的得以生活在一起,但是却是因为两人的私奔而导致了这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的爆发。而最后,也还是不得不离开被希腊人洗劫一空的特洛伊城,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纵观整部《特洛伊》电影,其实更多的是像在欣赏一部战争与爱情的悲剧。整个影片中虽然不缺乏搞笑、快乐的元素,如:希腊诸国组成联军时,阿伽门农派人去伊大卡找奥德修斯时,奥德修斯那戏谑的动作以及对两个使者的愚弄。以及影片前段墨涅劳斯宴请特洛伊使团等情节。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只是为了更加鲜明突出本影片的悲剧性。正所谓“以乐写哀,远胜于以哀论哀。”影片前面对各位人物的生活越是描写的有趣味,同影片后半段战争带来的死亡的对比就越是明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就越是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回归到美学的角度上,我认为《特洛伊》中所谓的悲剧美,其美主要是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与自身的命运抗争,但是却又始终无法逃脱命运带来的种种灾难,最终导致死亡。即可以理解为美学上的悲剧,因为影片中的那些战争的宏大的场面,以及希腊和特洛伊作战时的那种杀伐,甚至是影片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对于处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这种冷兵器肉搏的血腥战争的我们而言,毫无疑问这些都给我们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或强劲气势,以及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而这样的一种压迫无疑会引起我们精神或者内心深处一种震撼与痛感;因为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中种种情节的同时,我们也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电影中那些杀戮对我们而言是多么让我们觉得胆寒,这也正是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却处于一种低于对象的状态,从美学上来看,这样的一种状态,则正是构成悲剧的必要的一种状态。
让我们再次回到电影上,结合电影的情节来具体阐述这部电影的悲剧性。就整部《特洛伊》的主要情节来说,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代表自己国家同希腊的斯巴达议和时,抢走了当时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即斯巴达的王后。因此,斯巴达的国王找到自己的哥哥——希腊诸国的领主:阿伽门农,倾希腊诸国之兵攻向了特洛伊。兵临城下,特洛伊的长老们忙成一团,大家都认为为了一个女人而让国家陷入战争不可理喻。于是长老们一致要求王子把海伦还给斯巴达人,帕里斯将海伦带到了长老院,一片沉静之后,长老们说了一句话:为海伦而战!这一战就是十年。最终导致的特洛伊的战败后被掠夺一空并被焚毁。”从我们现在看来,为了一个女人而导致两个国家交战十年,并最后导致一个无比富饶的国家的毁灭,和一群英雄的战死;其中特洛伊城的毁灭,特洛伊人的流离失所导致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深入内陆这样的一个情节,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上的怜悯;但双方作战时那种近似炼狱般地厮杀的情节,却有让我们对当时所谓的“英雄”、“荣誉”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这恰恰是《特洛伊》的悲剧性塑造地最为出彩的地方,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些情节所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欣赏这部影片时,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欣赏电影《特洛伊》这样一个审美活动时,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已经完全被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特洛伊》当中这些情节所爆发出来的震慑人心的情节所压制。而这样一种压制则必然将引起我们的痛感,从而导致我们在这个审美活动中同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在情感和精神上发生一种矛盾冲突,也就是所谓的主客体的矛盾激化。矛盾激化的最后结果毫无疑问,当然将会是作为主体的我们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爆发从而打破电影中这些情节带来的压制,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不仅超越了电影中这些情节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压制,也超越了之前自己被这些情节所造成的压制,这样的一个审美过程,在美学上我们可以称为“崇高”。而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悲剧”更为恰当。当然,《特洛伊》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一种悲剧效果,和它本身所记录的故事是取材于《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我看来,一部好的带有悲剧性的电影,必定和它所承载的题材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为《荷马史诗》中的对“特洛伊战争”的描述,本就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描述。试想,如果一部电影本身所承载的题材本就是诙谐、轻松、没有沉重感的,这样电影我想无论怎么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或者是血腥残酷的画面,都是不能引起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的一种痛感,也就无从说起被客体所压制了,也就构不成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了。
谈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应该多少明白了一点,作为一部史诗悲剧,电影《特洛伊》的成功可见一斑,不仅再现了《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所描写的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其中所塑造如: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帕里斯、奥德修斯、阿伽门农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的英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向每一位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呈现了作为电影的《特洛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也带给了每一位欣赏它的观众一种独一无二的刺激的审美愉悦感。
第四篇: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政论文汉英翻译(共)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政论文汉英翻译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Documents from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ChapterⅠIntroduction
1.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 1.2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ⅡFunctionalism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Documents
2.1 Functionalism
2.1.1 Skopos Theory
2.1.2 Function plus Loyalty 2.2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Documents
2.3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m in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Documents 2.3.1 Translation Brief of the Political Document
2.3.2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to the Political Documents 2.3.2.1 Extra-textual Analysis 2.3.2.2 Intra-textual Analysis
2.4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Political Document
2.4.1Faithfulness
2.4.2Reader-orientedness
ChapterⅢ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Documents
3.1 Text-specific Problems
3.1.1 Four-character phrases 3.1.2 Phrase coordination
3.1.3 The same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3.2 Pragmatic Problems 3.3 Cultral Problems
3.3.1 Political Phrases
3.3.2 Language unique to our culture
3.3.3 Problems related to culture
ChapterⅣ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Documents
4.1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ext-specific Problems 4.1.1 Deletion 4.1.2 Addition 4.1.3 Rearrangement 4.1.4 Substitution 4.1.5 Transfer
4.2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Pragmatic Problems 4.3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Cultural Problems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4.3.2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4.3.3 Annotation Translation
ChapterⅤ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第五篇:《伤逝》的接受美学分析
《伤逝》的接受美学分析
冷桂军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文本灌输了读者阐释意义后的产物,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文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吸引读者,另一方面读者要有足够的兴趣响应文本的吸引力,这样才有可能导致意义的生成。
一个文本要想被接受,自身必须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在接受美学中可以被称为召唤性。召唤性存在于文本的各个方面,如语言、语义、情节、人物性格等。它来自文本的整体结构系统,因而也被称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按照伊瑟尔的论述,召唤结构就是自身有着有待填充空白因素的结构系统。而读者在对文本的接受过程中,都有着预先存在的阅读期待,也就是所谓的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先在经验,或实现或改变期待视野,从而形成新的审美视野。期待视野与文本的美学经验所形成的关系可以有四种情况:第一,文本所提供的美学经验很容易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接受中无需发生期待视野的变化;第二,文本经验超越了期待视野;第三,文本经验低于期待视野;第四,文本经验高于期待视野,为一般读者所不能接受。鲁迅小说《伤逝》的召唤结构有其独特之处,由此产生了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关系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爱情小说、戏剧都有一传统相对固定的模式,即:喜剧的结局——悲剧的开始,大多将大团圆作为作品的结局。长时间以来,这种结构方式在观众或者读者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看古典戏剧《西厢记》,虽然看了第一场就预知到最后的大团圆,但是人们还是会在感情的起伏跌宕之后,在一片祥和的舞乐声中得到一种如愿以偿的满足。按着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程式化的方法所提供的美学经验只能满足观众或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不能提高读者的期待视野。
《伤逝》以五四时期,青年们共同关心的婚姻自主为主题,这个主题可以说是文本召唤结构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之生成的一个契合点。正因为作者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有亲临此种现实的体验,他才能够以浓郁的感伤之情诉说出这样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而读者,特别是那些追求婚姻自主的五四以后的青年读者,他们或者有过一刹那间的成功的快乐,或者只有比以前更加重的失败的痛苦,最终有的返身回到传统中去,有的徘徊在传统与自主的十字路口,有的仍在暗夜中探寻。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婚姻自主与否都是他们最敏感的话题,这正是《伤逝》召唤结构之魅力所在。《伤逝》没有简单地按着传统爱情小说戏剧大团圆的结局来安排故事,也没有单纯地叙说子君和涓生爱情破灭的悲剧过程。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角度,以常规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之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提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在对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的描述中,揭示出悲剧的个人及社会原因,这使《伤逝》的美学经验大大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伤逝》突破了传统的爱情叙述模式,以喜剧大团圆的结局作为悲剧的起点,但又在作品开头就展示出悲剧性的结局:“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小说主人公的这种悔恨和悲哀是什么?作品留下的这个空白,先让读者自己去臆测、探寻、填充,这就是文学上常说的“悬念”,这种悬念的作用正是基于读者对未知的探寻欲、揭示欲。小说紧接着便说“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在京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男女主人公这种喜剧性的结合与前面所揭示的悲剧性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喜剧性的结合却变成了悲剧性结局呢?是因为“我”的过失吗?“我”的悔恨和悲哀究竟是为什么?子君到底出什么事了?为什么说“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读者的这种反映恰恰是作品的召唤性结构所生成的效果。这种召唤力不在于语言层面的音节和句法结构,而在于语义层面的暗示、情节本身的前后“矛盾”以及语义单位之间的断裂。从语义层面的暗示来看,“我”的“悔恨和悲哀”、先前和现在的“寂静和虚空”、“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这些已经完全揭示“我”和子君曾经有过的一段幸福的生活,现在这种幸福生活却灰飞烟灭了。
另外,《伤逝》的追忆式叙述方式,也增强了文本自身的张力,给读者带来一种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间的紧张。读者也正是在这种紧张地期待、焦虑地探寻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婚姻的美梦破灭的悲哀,以及对这种悲哀根源深沉的思考。悲剧的深层探索——对期待主体的反驳作者的着眼点与当时的文学主流倾向不同,他没有从正面着力刻画旧道德、传统观念势力对自主婚姻的破坏和迫害,而是着力揭示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本来,涓生和子君不顾一切地冲开封建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得了自主婚姻,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壮举。他们的勇气,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信心,他们不顾一切冲出牢笼的决绝之态,特别是子君对“那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搽雪花膏的小东西”的“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卖掉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以建立他们理想家园的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人、不受制于人的这种坚强的意志,是多么令人振奋啊!这些无疑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力,促使读者去思考:本不具备悲剧性格的主人公为什么一步步走向悲剧?在探寻中,读者美好的期待受到反驳:一旦主人公自主婚姻的理想实现了,新的问题便随之产生了——先是子君缩于一己小室,再没有了任何理想追求,也不想从事任何社会活动,整天地以温习旧课充填自己虚空的生活,兼以油鸡、阿隋来作生活的填补,及至后来竟渐渐地怯懦了,失却了往日的乐观,平添了一脸凄惨的神色,她的自由的翅膀已经忘却了扇动。而涓生在艰难的生活中,也忘却了子君的能飞,不但没有启示她去为新的目标而抗争,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最终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自主婚姻的毁灭。这种结局并不新鲜,但以喜剧的开端而导引出悲剧的结局是读者在那时那地始料不及的。而且,五四以后致力于社会改革、个性解放的人们大多在探寻着突破传统旧势力束缚的道路,对个人思想弱点的反思不够,自然《伤逝》的着眼点极大地反驳了读者以这种思想意识为前提的期待视野,使他们意识到:恋爱和婚姻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仅靠个性解放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文中所揭示的那样,婚姻自主、爱情自由必须有所附丽,附丽于什么?自然是附丽于整个社会的解放。然而他们恰恰没有在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自主婚姻以后可能出现和存在的危机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应对措施,而是被动应付。在这种状况下,他们的思想之堤也就崩溃了。读者也在怀疑、探寻、惊讶、赞同的思想过程中,部分地或彻底地推翻了个性解放、自由婚姻的阻力完全来自于黑暗社会的观点,使他们重新审视个性解放、自由婚姻在整个社会解放中的地位,从而构成了读者对自主婚姻的新的期待视野。
《伤逝》中也有一定“空白”的存在,比如,当涓生问到“我伯父幼年的同窗”子君“是怎么死的”时,那人答道:“谁知道呢?总之是死了就是了。”本文直到最后没有说明子君的死因。也许她是因为受不了严威和冷眼,忍不住虚空重担的压迫而自杀;也许是完全屈从于黑暗的包围,引颈受戮于虚空,在苦闷和绝望中抑郁而死;也许也曾在苦闷和绝望中发出过一点挣扎的声息,在一丝幻想的希望中含笑而死。不管是哪一种结果,读者都会从中生发出自我体验到的情感或者是同病相怜,或者是感同身受。读者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完成了文章经验与期待视野的重新整合。
(摘自冷桂军:《对比的召唤——〈伤逝〉的接受美学分析》,《苏州教育
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