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6:3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第一篇: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第二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

Cigarett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非言语交际在“别对我撒谎”中谎言分析的作用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44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45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46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4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49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 50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51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53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56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生态意识对比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58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59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62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 63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64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65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66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 68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69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71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 72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3 《珍珠》中的生态思想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75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77 论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79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82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84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88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89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90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91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93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 95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7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98 专有名词普通化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100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 10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 103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04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105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07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108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 109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11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冲突 112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114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16 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18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119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 121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123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124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 126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27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128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关于攀枝花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调查与分析 130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32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33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 134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35 苔丝的反叛精神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38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40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142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6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微探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8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151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152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53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154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55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56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57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58 从电影《阿甘正传》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59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160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

161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162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16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164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165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166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167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168 试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69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170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71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173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174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175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176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177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178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179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

180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81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182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 183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84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85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 186 评析杰克伦敦小说《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象 187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188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189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190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191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192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9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 194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95 英语语句模糊性分析 196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197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98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 199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200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第三篇: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

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这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当希腊人第一次踏上特洛伊的海滩时,阿喀琉斯率领他的阿开亚黑甲军,冲在整个希腊联军的最前面,他们无所畏惧,勇猛地斩杀着每一个对手,即使是阿波罗的神庙,阿喀琉斯也依旧毫不退缩。而这也正是导致了他最后会死在特洛伊城墙下的一个伏笔。另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则当然是阿喀琉斯的三次愤怒。他的三次“愤怒”带来了三次事件。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愤怒,即他的表弟兼好友的特洛克罗斯因为他的不参战而私自偷了他的盔甲参加战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在战场上。这使得他无比的伤心,同时也导致了他对赫克托尔无比的愤怒,所以他只身一人驾车到特洛伊城门前叫阵,要求与赫克托尔决斗。而当他面对赫克托尔并开始决斗时,他简直就是地狱地来的修罗。他视死如归,一招一式勇猛而残酷地击杀着赫克托尔,但当看到赫克托耳因为被石头绊倒而崴了脚时,他主动扔掉了自己盾牌,并大叫道“我不希望我的对手输在一块石头上。”这里,足以表现他的荣誉意识,但是当他将赫克托尔杀死后,却将赫克托尔的尸体绑在车后并拖回了希腊联军的驻地。这种不尊重对手和死者的做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而尽管电影中没有涉及到天上奥林匹斯诸神对特洛伊战争的态度和争斗,但是熟悉《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阿喀琉斯最后正是死在阿波罗借帕里斯射出的箭下。而在电影《特洛伊》中,却将阿喀琉斯的死亡处理得更为悲剧性,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荣誉,因此对他而言,所有的特洛伊人都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取得荣誉方式毫无疑问是斩杀战场上的每一个特洛伊人。可阿喀琉斯最后的死亡却是因为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破城后,他为了拯救被阿伽门农欺辱的特洛伊小公主布里赛伊斯而被出现在自己身后要替自己兄长赫克托尔报仇的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后乱箭射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远胜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被阿波罗一支金箭射死,而悲剧性也更为强烈。

反观电影中的另一位伟大的英雄——赫克托耳,则有着比阿喀琉斯更为鲜明的命运悲剧。

他本应该是特洛伊的下一个国王,但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帕里斯在和自己一起代表特洛伊去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墨涅劳斯商讨特洛伊和斯巴达议和的大事。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疼爱的弟弟帕里斯勾搭上了墨涅劳斯的妻子,斯巴达的王后,海伦。在准备启程回特洛伊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酒宴上,尽管赫克托尔意识到帕里斯可能做出不利于这次议和的举动来,并多次警告他,但是最后却还是没能阻止帕里斯将海伦带上船。这直接导致了赫克托尔命运悲剧的开端。

在回到特洛伊城后,赫克托尔知道希腊人一定会发动对特洛伊的战争,所以他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可是当战争开始,他第一次面对阿喀琉斯时,他意识到了自己最终一定会战死的结果。在阿波罗神庙,他第一次和阿喀琉斯交手,但是却丝毫没能从阿喀琉斯占到任何的便宜,这也使他意识到他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而特洛伊也决不能正面同有着阿喀琉斯的希腊联军作战。而当阿喀琉斯因为阿伽门农霸占了他的女俘并在召开将领会议时轻视他的荣誉时,他愤怒的拔出了自己的宝剑并宣布退出战斗。当赫克托尔知道这个消息后,在特洛伊王城的长老会议上,当他听到长老们都建议要乘机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只有当阿喀琉斯真正地离开的特洛伊,才是他们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也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有击败希腊人的希望。可是很可惜,他的父亲却相信了长老和祭司的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决定趁夜攻击希腊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所以才导致赫克托尔将穿了阿喀琉斯盔甲的特洛克罗斯误认为是阿喀琉斯,并将他杀死。而当他意识到穿盔甲的那个人不是阿喀琉斯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悲剧的命运,他知道阿喀琉斯迟早会找他来报仇的,所以在决斗的前夜,他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特洛伊的密道,做好了所有的安排。当然,特洛克罗斯的死直接导致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从而导致最后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决斗并被阿喀琉斯杀死后将尸体拖回希腊联军驻地。看到这里,我本应该为赫克托尔感到悲伤,但是仔细想想,我却觉得对于赫克托尔而言,这更是一种悲哀。是种无法抗争毁灭的命运的悲哀。而纵观整个《特洛伊》中的其他人物,也无一不是带有一种悲剧的命运。如:帕里斯、海伦,两人虽然在影片的开始有着一种看似幸福的生活,并如愿以偿的得以生活在一起,但是却是因为两人的私奔而导致了这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的爆发。而最后,也还是不得不离开被希腊人洗劫一空的特洛伊城,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纵观整部《特洛伊》电影,其实更多的是像在欣赏一部战争与爱情的悲剧。整个影片中虽然不缺乏搞笑、快乐的元素,如:希腊诸国组成联军时,阿伽门农派人去伊大卡找奥德修斯时,奥德修斯那戏谑的动作以及对两个使者的愚弄。以及影片前段墨涅劳斯宴请特洛伊使团等情节。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只是为了更加鲜明突出本影片的悲剧性。正所谓“以乐写哀,远胜于以哀论哀。”影片前面对各位人物的生活越是描写的有趣味,同影片后半段战争带来的死亡的对比就越是明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就越是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回归到美学的角度上,我认为《特洛伊》中所谓的悲剧美,其美主要是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与自身的命运抗争,但是却又始终无法逃脱命运带来的种种灾难,最终导致死亡。即可以理解为美学上的悲剧,因为影片中的那些战争的宏大的场面,以及希腊和特洛伊作战时的那种杀伐,甚至是影片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对于处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这种冷兵器肉搏的血腥战争的我们而言,毫无疑问这些都给我们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或强劲气势,以及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而这样的一种压迫无疑会引起我们精神或者内心深处一种震撼与痛感;因为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中种种情节的同时,我们也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电影中那些杀戮对我们而言是多么让我们觉得胆寒,这也正是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却处于一种低于对象的状态,从美学上来看,这样的一种状态,则正是构成悲剧的必要的一种状态。

让我们再次回到电影上,结合电影的情节来具体阐述这部电影的悲剧性。就整部《特洛伊》的主要情节来说,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代表自己国家同希腊的斯巴达议和时,抢走了当时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即斯巴达的王后。因此,斯巴达的国王找到自己的哥哥——希腊诸国的领主:阿伽门农,倾希腊诸国之兵攻向了特洛伊。兵临城下,特洛伊的长老们忙成一团,大家都认为为了一个女人而让国家陷入战争不可理喻。于是长老们一致要求王子把海伦还给斯巴达人,帕里斯将海伦带到了长老院,一片沉静之后,长老们说了一句话:为海伦而战!这一战就是十年。最终导致的特洛伊的战败后被掠夺一空并被焚毁。”从我们现在看来,为了一个女人而导致两个国家交战十年,并最后导致一个无比富饶的国家的毁灭,和一群英雄的战死;其中特洛伊城的毁灭,特洛伊人的流离失所导致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深入内陆这样的一个情节,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上的怜悯;但双方作战时那种近似炼狱般地厮杀的情节,却有让我们对当时所谓的“英雄”、“荣誉”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这恰恰是《特洛伊》的悲剧性塑造地最为出彩的地方,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些情节所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欣赏这部影片时,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欣赏电影《特洛伊》这样一个审美活动时,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已经完全被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特洛伊》当中这些情节所爆发出来的震慑人心的情节所压制。而这样一种压制则必然将引起我们的痛感,从而导致我们在这个审美活动中同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在情感和精神上发生一种矛盾冲突,也就是所谓的主客体的矛盾激化。矛盾激化的最后结果毫无疑问,当然将会是作为主体的我们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爆发从而打破电影中这些情节带来的压制,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不仅超越了电影中这些情节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压制,也超越了之前自己被这些情节所造成的压制,这样的一个审美过程,在美学上我们可以称为“崇高”。而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悲剧”更为恰当。当然,《特洛伊》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一种悲剧效果,和它本身所记录的故事是取材于《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我看来,一部好的带有悲剧性的电影,必定和它所承载的题材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为《荷马史诗》中的对“特洛伊战争”的描述,本就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描述。试想,如果一部电影本身所承载的题材本就是诙谐、轻松、没有沉重感的,这样电影我想无论怎么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或者是血腥残酷的画面,都是不能引起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的一种痛感,也就无从说起被客体所压制了,也就构不成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了。

谈到这里,其实我们也应该多少明白了一点,作为一部史诗悲剧,电影《特洛伊》的成功可见一斑,不仅再现了《荷马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所描写的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其中所塑造如: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帕里斯、奥德修斯、阿伽门农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的英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向每一位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呈现了作为电影的《特洛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也带给了每一位欣赏它的观众一种独一无二的刺激的审美愉悦感。

第四篇:《牵牛花》 艺术手法分析

《牵牛花》艺术手法分析

《牵牛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作者先写种花,后写赏花。是种是赏,都透露出人格。文章写得细致、实在、朴素,这恰恰也就是人的精神和品质。栽种“三四年”,瓦盆“十来个”,肥料“一包”,麻线“十条”,条距“七八寸”,高矮“三尺光景”:文字叙述的精细,表现出小品文的作者为人处事的精细。全文任何一句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可操作的”,就像一个养花多年的老农,也想朋友们的酒后闲话。没有修饰,不含浮夸,朴实自然,平和亲切。这是文章的风格,也是作者的人格。人品和文品高度统一,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就自然地加强了作品的效果。

而随着叶长花开,作者的语言在平实中又显得精细传神。“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寥寥数语,一个贴切简洁的比喻,写出了生长之叶的质地和生机。“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作者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地描述如婴儿般柔嫩的初生花蕾,让我们好像也能感觉到作者惊喜而又深情的注视。这一处写得如此逼真、传神,是因为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把对“手植之花”的喜爱、呵护之情渗透在里面了,因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篇文字的神韵更表现在赏花一段。那 “早上才起,工毕回来”,在花前“小立静观”的人的神态和思绪,如一卷淡淡的水墨画,是一种静态的美。体能安,心能静,不浮躁,无奢侈,是祥和之兆,是平实的征象。在花前“小立静观”,那牵牛花所呈现出来的嫩绿的叶、新生的条、含苞待放的花、生机勃勃的力,尤其是作者所强调的“生之力”,才是本文神韵之精髓。作者说,对此他可以“浑忘意想”,完全溶入景中,进入忘我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作者的文章写到这里,气韵升华了,已经于平实的叙述之中,由物升到心灵;读者读到这里,灵魂会净化,暂时忘却世俗的烦嚣,去体味自然赐与的清新与流畅、生机与活力,从而激发起一种感情,生发出一种力量。

牵牛花,是最普通的家园小花,作者栽种牵牛花,同时也“栽种”了自己。“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原来栽种的还是普通日子里的一份希望呢!种牵牛花之“味”,在于能享受一份朴素的生活情趣,一种恬淡宁静的家园生活。它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上拥有多少,而在于心灵的幸福,面对四季晨昏,在物我两忘中获得生命的真谛,生活因此变得富有而滋润。

第五篇:从读者角度分析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种热销的局面,把他们的好奇心提升到最高状态,促使他们去购买。

(2)接着是针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有怀疑心理的读者,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买又拿不定主意。为此需要打消他们的疑虑,采取专题新闻发布会与专家推荐的方式促销。

(3)第三个层面是针对那些自我控制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对图书有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他们不会轻易受媒体或其他传播方式影响。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让他们自己认为读此书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因此采取了书评、书摘等类似的评介活动,让他们了解此书的价值所在。

(4)针对那些从众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的人数很多,他们往往是看别人是否拥有,是否很多人都拥有。因此借助读者交流、作者访谈、图书排行榜等形式向他们传递图书热销及销售业绩的信息来促使他们行动。

(5)针对持有教育心理的读者,提出理财教育的观念,并通过“对话”栏目等形式进行理论探讨与交流,对现行的大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行评说,指出要想变得富有,就得接受理财教育。

(6)针对富有上进心理的读者,采取各种研讨会、培训班的形式,来扩大图书的销售,提升图书的品牌形象。

在营销传播里值得重视对作者的包装宣传。据调查,影响读者购书的原因中,作家知名度占36%,作品内容占12%,作品形式占10%。美国图书音像行业的资深顾问在长期研究后发现,一些出版社之所以成功,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明星的力量,明星的魅力与出版物的融合造就了一批畅销书。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花大力气包装作者,作家明星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作者的包装宣传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本身已经是名人,一种是作者还不是名人。前者显然对宣传更有利。但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名人也需要宣传。有人认为已经是名人了就不用再做过多宣传。其实名人一旦淡出被媒体关注的视野,读者对其作品的关注也就大为降低。国外的出版业在对作品进行推介时将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知程度作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非常注重对作者的宣传,即便是对于某些不爱抛头露面的大腕级作家,出版商们也有高招:连续地做新书广告,每当作者生日、获奖或有其他重大事件时刊登广告做宣传,在新书上市之前将巨幅样书、作家画像大量悬挂在书店周围,以此加深作者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刺激购书。事实上,大众对名人有天然的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名人出的书,封面上有作者头像的普遍比没有头像的卖得更好。

二是对作者的媒体形象的塑造。对名人媒体形象的塑造作得最好的当数娱乐界,他们打造一个明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塑造这个形象,而这个标准为大众量身定做的。对作者的包装也应如此。余秋雨塑造公众文人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余秋雨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他与其他畅销书作家不同之处是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所以他的历次媒体亮相都是在向公众传递这个信息,这个身份又始终和他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余秋雨共著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他的公众文人形象和他的作品相得益彰,使他在大量的争议中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大众文化畅销书作家。

将一位不出名的作者包装成明星是一项很有潜力的工作,并且在作者身上寻求卖点是畅销书一贯的炒作手法。在国外,大力宣传包装新作者,从而带动其作品知名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己出版社的招牌作家是很多出版社的营生之道,造成名人效应这种宣传方式往往比单独宣传一本书成效更显著。在国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薄弱。也有个别作得比较好的案例。比如中信出版社对《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的包装。出书时成君忆不是名人,出版社策划了以书带人的宣传方式。先是大力宣传该书的独特性,然后让幕后作者浮出水面,接着是大量的宣传采访,作者在各种媒体出现,俨然成为本土管理的代言人。书火了,作者也火了,紧接着,又推出成君忆的《孙悟空是个好员工》,这本书一面世也立即上榜,成君忆显然已经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

下载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孩子角度分析

    从孩子的角度部署移民计划|案例分析 2016-07-11侨通资讯 办EB-5的,EB5Sir接触过的家庭,都是为了孩子,今天来看一篇Peng & Weber律师的文章,就是谈如何围绕孩子做规划的问题,供读......

    从房地产策划的角度分析咸宁市房地产命名的艺术

    从房地产策划的角度分析咸宁市房地产命名的艺术 楼名如人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市场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楼盘名称......

    从悲剧美学角度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王秀梅 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全面阐释了他的悲剧观,从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到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再到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内容摘要】在今天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同的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

    从财务角度分析食堂改革方案

    从财务角度分析食堂改革方案 第一种方案:食堂归公司管理,人员工资归公司发放。具体操作如下: 1、 实行饭票制,饭票由财务部控制,每月由行政部门从 财务部领购饭票,饭票出售的 款项......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大学生创业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论文)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_1312763 姓名:张英伦 成绩:_________ 以“闯先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如今随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容院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但是,很多美容院在装修布置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色调,这导致了许多顾客产生了一些心理反......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巨人的花园》 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1541 周玉滢沈正维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初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