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民族的觉醒,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辛勤记录社会点滴、揭露社会真相的记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极为严格乃至苛刻的个人操守,需要我们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和执着。
最后从影片中看新闻行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电影中,当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总编)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这段话体现了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任何权力组织都不得阻止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媒体是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绝不能沦为维护权力机构腐败统治的工具。
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政府的工作有必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宣传,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行。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让新闻工作更加自由,我相信还是一件需要多方努力的长期任务。
第二篇:从蒙太奇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用蒙太奇的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活着》转变了以往我们关于人类存在的种种思考,它抛弃了传统意识中的那些崇高的使命,把活着的目的从外面拉回来,将其转而指向了活着本身。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是为了除去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而存在,而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张艺谋导演将《活着》拍成电影,但该片一直被禁止上映。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认为这部片子是张艺谋最为成功的影视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之一。本影片大量使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具体可见以下几个例子:
当福贵把钱都输光了,家珍抱着凤霞离开了他,徐老爷子去世,福贵他娘重病在床,福贵搬出徐府之后在街上没要到钱,为了表现福贵当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天下起了皑皑白雪,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福贵坐在雪地上靠着柱子发愣,这里使用了隐喻式的蒙太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听说福贵再也不赌了,便带着凤霞和在娘家生下的友庆回来,福贵大受感动,去请求龙二帮忙借钱打算开个小店好好过日子,只是这龙二并不想真的帮他,只是给了他自己以前用的皮影。从此,家珍在家里带孩子,照顾生病的娘,福贵唱皮影戏讨生活。这里用的是平行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家珍,福贵,还有蒋介石军队进军这三条线索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交代了所发生的事。
当福贵去跟龙二借钱时,龙二边敲着边说:你们家这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后来,福贵投奔解放军,回到家后听说龙二因被戴上地主的头衔,又因舍不得那大宅就动手打了干部,又烧了老宅,所以成了反动阶级。村长对福贵说到:你们家那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整整烧了五天呢。这里使用了对比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用同一句话把龙二在赢得老宅子时的得意和被共军当成地主阶级时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区长来校检查,福贵为了在大炼钢全民动员中不落后,不得不背着几天没睡觉的友庆去学校炼钢。在路上,福贵对友庆说:“等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等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在影片的最后,福贵给外孙馒头买了几只小鸡,跟他说了同样的一段话。这就是重复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
从影片一开始,福贵在赌场里赌钱时,嫌弃龙二手下皮影戏唱得不好,只为了露两手而去唱皮影,从此,皮影跟他结下了缘分。福贵还债后为了生活而去唱皮影戏;福贵投奔共军时为了活着回家,给解放军唱皮影戏;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每一家都献钢铁,福贵和家珍舍不得那一箱从乱战中活着带回来陪了大半辈子的皮影,就提议给炼钢工人唱皮影;福贵因友庆惹事很生气,就动手打了友庆,却不知友庆是为了保护他姐才将含许多辣子的面倒在欺负凤霞的那个孩子的头上,福贵心里愧疚,就给友庆唱皮影;六十年代,大家反对旧的东西,福贵本想留住皮影,和家珍想了个法子,成立一个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小组,却遭到反对,因那箱皮影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认为是典型的四旧,福贵见留不住了,便叫凤霞将其烧毁。这其中运用的是连续性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皮影戏为单一线索,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情节。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带着孩子们回家,福贵看着自己的儿子充满欢喜,问家珍孩子取什么名,家珍赌气的说:叫不赌。当凤霞生孩子时,福贵和家珍在外面焦急等待着,为了使紧张的心情平稳下来,福贵提议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福贵打趣地说:叫不赌。一个相同的名字,却在两代都提及,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截然不同。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
影片中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最后,这几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画面:一个铺就石块路面的巷子。但是在巷子中的人却改变了,用巷子作为切换的镜头,体现了时代的转变,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还有影片中那首相同却播放了好几遍的音乐,每一次播放都营造了不一样的感情气氛。这也是重复式蒙太奇。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张艺谋最为朴实的影视作品之一。后来张艺谋也曾说:“用最通俗的方式叙事,这是第五代导演们或者说我本人过去最不屑于做的,可我认为我们总得甩掉过去的拐杖。”“从《活着》中再也找不到张艺谋,张艺谋躲到了幕后”它没有华丽的场面,只是恰当地选择了恰当的演员饰演了恰当的人物,给这部影片还原了作品本来的哲学元素。葛优以其细腻的演技,真实再现了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对诸事小心谨慎,却不乏对生命博大的包容。唱皮影时,刻意夸大的表情,令观众觉来滑稽,又不失凄恻。枪毙龙二时,吓破胆尿裤子的背影,洞穿了观众的心灵,似乎有颗子弹集中了屏幕前面的你我。穷困潦倒的生活里,他竭力为家庭制造安宁。在特殊年代下,他拙劣地周旋着家庭与外界的关系。另外,巩俐饰演的妻子家珍也还原了一个由旧社会转变而来的平常妇女。她代表了新时代下,随遇而安的拥有旧思想的普通老百姓。
总之,《活着》小说自身和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另有电视剧《富贵》),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它消极沉闷,以黑色幽默讲述历史,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过于暴力的场面。也正是这部作品,因为它内在的不同,给观众对于“活着”的不一样的思考。
第三篇:电影《水门事件》演讲稿
影片《水门事件》演讲稿
影片All The President’s Men(1976)即《水门事件》或《惊天大阴谋》, 是根据水门事件揭发人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所写自传《总统班底》改编的电影,在第4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艺术指导等在内的共计四项大奖。两位作者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水门事件里,他们历尽艰辛揭开政治黑幕,人物和事件一同成为美国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而代号为深喉的向两位记者提供情报的人,也在2005年5月31日揭晓,他就是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W.Mark Felt)。
这个震惊世界的故事由五名盗贼开始,他们潜入水门大度行窃。本来是一桩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却在Bernstein伯恩斯坦(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饰)和Woodward伍德沃德(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饰)的追查下,最终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矛头直指总统尼克松。
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然而,该报主编本·布莱德利却坚持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的记者这边,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才得以继续追寻事件真相。在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下,两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辛后,终于在使得尼克松在1974年8月8日晚上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惟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
通过观看这部经典影片,我们小组对“水门事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新闻人应有的职责、操守和素质。下面我将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对新闻把关人职责的认识。在整个“水门事件”调查与报道中,《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本·布莱徳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该报的总编辑,在面临如此重大的触及国家最高领导人名誉的报道时,无疑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他一方面要追求真相、保护新闻自由,另一方面还要与国家最高权力组织进行抗衡。同时,他还肩负着维护报社生存及名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报道是不能出现任何失实的。一旦报道出现错误和不真实,该报就会名誉扫地甚至因此倒闭。所以刚刚发现此事件的重要性时,布莱徳利并没立刻将其放在头版,仅仅用很短的篇幅,在一个不起眼的版面进行了报道。因为布莱得利必须保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实报道的真实性及准确性。他不断地向鲍伯·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索要证据,每当调查有一些进展时,他都要这两位记者弄得更清楚。这体现了一个新闻人对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维护,也体现了作为报业人必须具备的冷静头脑。在调查和报道过程中,由于没能提供充足的证据,《华盛顿邮报》曾成为许多当权者炮轰的对象。面对这种境况,布莱德利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表示出对本报记者的信任和支持,这体现了布莱徳利与权力组织相抗衡的勇气。并且这份勇气在他早些年当记者时就体现出来了。电影中提到他早些年曾写过一篇报道得罪了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他的同事们对他说“你把事情弄糟了,我们算是把胡佛得罪了”,可他却回答“我是搞糟了,但我没搞错”。从他早年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他忠于自己的新闻理想,为维护新闻真实性和新闻自由敢于与权力组织相抗衡。在“水门事件”的调查中,他不断用此种精神鼓励他手下的记者们,这才使真相得以揭露和公布。在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英文原版是“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这段话体现了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任何权力组织都不得阻止言论和出版自由,不得违背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并且,新闻媒体是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绝不能沦为维护权力机构腐败统治的工具。
其次是对记者的个人操守的认知。记者是个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你始终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在这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一个刚加入报社不久,拿着最低的薪水,连总统底下最有权利的人都不知是谁;另一个虽然入行有几年了,但也一直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但凭着敏锐和执着,让他们抽丝剥茧一步步逼近真相。过程中遭遇种种阻挠和危险,更显气魄和决心;最终,他们凭借着自身所具有的坚持和耐力,换回了新闻真实的可贵。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有多少年的实践经验,抑或在多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这恐怕也是身为一个记者,最难以坚持的个人操守吧。
现今的中国社会,无处不充斥着虚假和造作,大众对于媒体的信赖也是江河日下。对于即将踏上新闻岗位的每位同学来说,我们的任务可谓十分艰巨。的确,权力是可畏的,金钱是可怕的,我们在记者的这条道路上诚然会面临各种考验和威胁;殊不知,小小的失足,便会酿成难以弥补的悲剧,这个悲剧将不单是我们作为新闻人的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中国的悲剧,因为我们失去了对群众讲真话的本领。
民众的觉醒,社会的凝聚,再恶毒的官僚也不可怕,再腐朽的体制也能改造;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理性启蒙的思想,没有无私无畏的精神,那么整个民族将永远处于混沌。这一切的改造,都需要我们新闻人的努力,需要我们极为严格乃至苛刻的个人操守,需要我们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和执着。
第三是对两名记者采访技巧的把握。在影片中,两名记者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频频受挫,有些人直接给他们吃了闭门羹,有些人坚持不会跟他们说任何话。但是他们面对讽刺、挫折的时候毫无退缩之意,而是采用了一些巧妙的采访技巧,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比如一开始,鲍伯·伍德沃德凭着自己新闻敏感度觉得这些盗贼有自己的律师很奇怪,正是抱着这种怀疑的态度,鲍伯·伍德沃德决定采访这名律师,显然这名律师并不想和他谈什么,并一再回避话题,但是鲍伯·伍德沃德并没有放弃,而是用闲聊的方式和他进行交谈,终于在谈话过程中得到了一些疑点。在采访的后期,随着事实真相的一点点揭开,两个人的采访困难重重,甚至受到监视、窃听、威胁,被采访者的态度更加抵触,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再三来到证人家中,一个个的进行采访,并运用高超的谈话技巧减少被采访者的抵触心理,同时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在保护被采访者的安全的前提下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证据。比如卡尔·伯恩斯坦深夜拜访一位财务部簿记员,这名女士一开始想直接将他拒之门外,但他灵机一动假借烟之名进入了她的家中,并对她进行劝解,一再保证不会将她的信息曝光,慢慢从这名只想保持沉默的女士口中套出了很多话。而这过程中为了拖延时间,卡尔·伯恩斯坦喝了20杯咖啡,躲在厕所里将信息记在了火柴盒、餐巾纸等小碎片上。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并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进而去搜集证据证明这些推测是否正确。鲍伯·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随手都会准备着记事本,随时把他们觉得有用的信息记录在本子上,即使没有本子或不方便用记录本写下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充分利用其他的东西,比如火柴盒、餐巾纸等等。
整个采访过程中,两名记者和许多机构、人物打交道,通过电话或者直接见面进行采访,将各种信息联系起来,从而找到下一个突破点。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和信息源,如电话局、总财办和情报局的人员,其中三个人在整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鲍伯·伍德沃德的神秘线人“深喉”、,卡尔·伯恩斯坦在司法部工作的线人,和他们的同事萨丽·艾肯
两个互相合作和主编的及时交流在其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采访过程中,主编批评他们无法及时的找到确凿的证据,鲍伯·伍德沃德说是运气不好,但是主编告诉了他们得不到信
息不能怪运气不好,只能说不够努力。这些都告诉了我们要从小细节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掌握的事实证据不够时不能把责任归咎为运气,而是需要孜孜不倦的去寻求事实真相,面对威胁不应该退缩,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原则。
最后是对新闻媒体和政府关系的感想。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两位青年记者充分运用了“让事实来说话”的策略,把有关水门事件的信息由外向内一层层地报道给读者,立场是超脱的,报道是纯客观的。而接下来引发的便是呼之欲出的舆论压力:来自媒体,来自群众,来自其他国家,甚至来自领导层内部。
在我看来,美国是一个高度自由民主的国家,人民充分地享有主权,也就是说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终极所有者,是国家权力的源泉,是国家权力的控制者,实质就是权力在民,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当领导人爆出这样的丑闻时,作为权利的掌控者,人民当然会以言论、游行等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对于这一点。尽管尼克松竭力以“国家安全”的理由为闯入行为辩护,试图用这种解释来应付舆论的谴责和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仅仅只能使公众越发失去了对尼克松政府的信任。在整个新闻报道中,两位记者仅仅是在完成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总统”身上的新闻报道显然更具有新闻价值。当然从中我也能看出他们不畏势力,积极求真的精神。尽管他们成为尼克松助手列出的“敌对分子名单”人物,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状况来看,更多人对他们的是感谢和崇敬。
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新闻学习和报道中应该秉持“求真”的精神,不畏压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的实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并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导向,为新闻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就教师职业道德谈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国关文传系1102班
马维康
20116222
摘要: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起教育改革事件,在文学教师基廷创新式教学的影响下,一群青年学生冲破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大胆求变,不断尝试、活出自我的故事。虽然改革最终在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下夭折,但影片仍表现出未来教育发展的希望和可能性。本文试图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探究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死亡诗社》 教育改革
创新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
美国电影《春风化雨》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教育影片,通过讲述一所具有悠久传统的教会预备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成长的故事,表达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享受生命的教育精神实质,提倡个性化教学。影片主人公约翰•基廷既是同学们喜爱的“船长”和人生导师,也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
一、教师首先应热爱教育,关爱学生。
“干一行,爱一行”,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尊重自己的岗位,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基廷老师曾是威尔顿预备学校的优秀学生,毕业多年后回母校重执教鞭,他对教育事业和学校具有深厚感情。在影片中学生尼尔惊奇地发现他的居室狭窄拥挤,而且为了教学他不得不与妻子两地分居。“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怎么能够忍受窝在这里?”听到学生的疑问,“因为我喜欢教书”,基廷用一句简单的话做出了回答,平淡的语气中蕴含了对教师职业深沉的爱。在与同学们共处的过程中,基廷觉察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变化,也体味到作为教师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许多榜样虽然事迹感人,但很难模仿,先比之下影片中基廷似淡实浓的感情,在付出中得到回报的形象更吸引人。
更感人的事基廷对学生的关爱,古今中外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形式不一,或严或慈,因人而异。基廷老师更体现出“慈爱”的一面,相对于其他老师的一板一眼,校长的棍棒,他用温和的语气、灿烂的笑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问同学时不断转换称呼,使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即使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也对他们思维的闪光加以赞许;没有一点架子,与同学们踢足球打成一片„„,“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基廷老师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作为回报他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当他被迫离校时,学生不顾校长反对自发站到桌子上向他表达敬意,便是最好的证明。
二、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育人,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责任不仅在于“授业”,更在于“传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领悟治学的真正内涵,教会学生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作为学生的英文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应采用什么方法?最低一级的教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量化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诗歌的基本知识,停留在“识”的层次;基廷更进一步,他大胆否定了权威,转而追求诗歌艺术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作为人类本身的激情和情感,表达美、浪漫和爱,追寻生命的意义。他鼓励学生把握自己一瞬间原始的、感性的、野性的冲动,传授给学生诗歌的真髓,这就到了“技”的境界。但基廷并未就此止步,他更进一步,诗歌艺术追求人生意义,那怎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基廷在第一堂课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时光易逝,花开堪折直须折,”他描述死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的时光,增加生命的密度,“要享受生命,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所有人都会死亡,”鼓励同学们发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尝试。他希望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必须相信,自己的信念独一无二,纵然别人认为它不出彩、不流行,纵然庸俗之辈可能会批评它一无是处。”诗歌创作本身强调感性和个性,基廷由此引申开来,从日常小事谈到文学,在扩展到人生,达到了“道”的境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对基廷教学的最好诠释。相比之下其他教师(包括影片中的校长)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高分和高升学率,扼杀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变得千篇一律。
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教师真正的职业道德,取决于能否正确塑造学生的思想,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传授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真正实现人生意义,真正把握到自己的幸福,这样的老师才真正具有职业道德。
三、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学识渊博、认真负责,更要就有创新的精神。基廷老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正是这一精神的充分体现。教师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第一堂课,不同于其他老师的上下分明,基廷把全体学生带到校史陈列室,让同学们凑近观察校友的老照片,倾听他们穿越时间的呼唤。在上课时,他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大家靠拢过来听我说”,与学生抱成一团,拉近了心灵间的距离,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基廷把诗歌艺术与运动结合起来,学生先大声朗读励志的诗句,在用力将球踢得尽量远,他在一边播放激昂雄壮的音乐,通过多感官的形式震撼学生的心灵。最著名的是他自己先站到讲台上,在要求大家也站上去,“要经常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你认为了解某件事时,必须再以同角度看它,即使那看起来愚笨或错误”。老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远远比枯燥无味的说教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让学生在庭院中喊着号子齐步走,通过身体的体会加强对坚持自我这种意识的理解。当学生走完之后他这样解释:“正如在整齐前进的队伍中步调要与别人一致,在别人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很困难。”他为此鼓励大家学会自主思考、坚持己见,“先生们,庭院是你们的天下了!”
创新教学方法,看上去仅仅是技巧层次的改进,与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甚微,但教学方式的创新,正是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的体现。形势与内容是相互呼应的,正如威尔顿学院其他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传统知识一样。作为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基廷正是通过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在“春风化雨”中帮助学生挖掘心灵深处的真实自我,做自己真心想要去做的事情,突破传统的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创新意味着着眼于未来,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做长远打算,创新意味着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自觉反抗传统与权威的压迫。
以上是对于影片中基廷老师身上所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讨论。基廷所掀起的教育改革最终失败,既与偶然的学生自杀事故有关,也是学校保守势力反对的必然结果。能否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改革和调整呢?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定,应考虑针对性。有一些道德规范是所有老师都应遵守的,如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终身学习等,但因老师的性别、年龄、教授科目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不能强求一致。基廷作为文学教师,所教授的诗歌创作本身就强调个性、感性、思想自由、激情,这就要求老师应乐观向上、热情奔放,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充分调动学生求新求变,诗歌创作本身就要求对传统的突破。而其他科目,如拉丁文教学,这种语言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主要用来阅读文献典籍,老师就应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恪守传统,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基廷老师的教学思想契合诗歌教育的实际,但也不能说推之四海而皆准。
其次,对于学校教育是以社会化还是以个性化为主,对此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学校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学生形成自身性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地方。社会化和个性化本身是对立统一的,两者都应该包含在学校教育之中。但影片中威尔顿学院教育过分社会化,重视升学率、强调纪律,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抹杀,明显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基廷老师以诗歌创作为切入点,从传授知识到人文关怀,推动学生个性解放,在过度推动社会化的威尔顿学院无疑如一阵春风细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所以他的个性化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死亡诗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燕, 《环球纵横 电影文学》2013年第16期.2.《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王清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1期.3.《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策略》, 李冰, 黄天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5期 4.《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特长发展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刘玲,《中学时代》,2012年12月.5.《浅析<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 周亚飞, 《文教资料》2009年9月.
第五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电影《失恋33天》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1141 张子昂 11207061
32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电影”
——以《失恋33天》为例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
能
摘要:
2011年11月8日,为“光棍节”量身定做治愈系电影《失恋33天》,在几天内就创造了上亿的票房,打破了中国国产电影惨淡的局面。《失恋33天》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而成,没有大明星、没有时尚品牌也没有绚丽的特效,作为一部中小投资的电影如此爆红离不开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而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娱乐性传播,都具有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和麻醉精神三种功能。
关键字:大众传播传播社会学正功能负功能
正文:
在2011年的光棍节,一部名为《失恋33天》的都市爱情喜剧爆红,创下了中国国产中小投资电影中票房过亿最快的记录。击败了好莱坞大片《猩球崛起》、《惊天战神》和《铁甲钢拳》。这部电影走红跌破了众人的眼镜。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影大致内容:
女主人公黄小仙是一个姿色平平、家境一般、从事高端婚庆策划的大龄白领。他有一个相恋7年的男友,剧情一开始以黄小仙在商场中看的男友与自己的闺蜜走在一起。他的工作伙伴王小贱是一个表面冷酷刻薄,其实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在他的帮助下黄小仙走出了失恋后的伤心、迷惘和无助等负面情绪。在这失恋后的日子里的经历,使黄小仙对生活、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众传播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著名导演谢晋认为,研究受众最终是为了受众。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商品,只有有顾客愿意消费才有电影电视的市场。而受众消费影视艺术的同时,电影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方面面。
下面从大众传播的正功能方面分析这部电影:
一、具有社会舆论导向功能
一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因为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影响着受众的情感,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电影本身具有声音和画面要比单纯的说理性教育更具说服力。从而更容易树立一种舆论导向。《失恋33天》是一部爱情“治愈系”电影,本部电影以“失恋”为主题。失恋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每一个人对失恋都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以失恋为主题更能引起大对数人思想上的共鸣。而电影本身是以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有一定的读者群。电影中的主人公黄小仙是一个没心没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在王小贱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出了失恋的情感困境中。这无形之中树立了一种舆论导向,告诉着人们失恋其实并不可怕,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离不开谁,生活依旧要继续。感情较为脆弱的受众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二、具有娱乐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可以给受众提供一种休闲、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受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暂时脱离现实社会进入到导演安排的世界中为受众重新建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在电影《失恋33天》中,不乏一些经典的台词和幽默的剧情,使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慢慢的品味。幽默的剧情使受众在欢笑声中放松心情,享受电影内容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有所启迪
电影作为一种较为广泛的大众传播方式,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从我国的电影发展情景来看,我国的国产电影的发展不容乐观。而《失恋33天》的影片发行商以微博为首发媒体。这一“微博营销策略”正是准确的掌握了微博在受众中的影响力,而影片本身的受众就是年轻人,又选择了“光棍节”上映,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在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成为了微博中的热门话题。而电影的内容、情节较为简单,贴切生活,风格也较为清新。总之,《失恋33天》的成功为中国国产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国产电影日后的发展有所启迪。
大众传播对我们的社会起到了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舆论引导及监督等积极作用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的突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和著名的社会学家墨顿提出了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并具有“麻醉精神”的负功能的观点。电影《失恋33天》的爆红虽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以下就以传播学角度分析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一、以爱情为题材会起到反面示范作用
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在电影的剧情中有许多黄小仙回忆与前男友在一起时幸福快乐的镜头。如,他们一起去年楼顶看喷泉、一起手牵着手去赏花等等。以及最后王小贱在广告牌下向黄小仙告白的的情景。在一些青少年们观看之后,使得青少年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易引起青少年对爱情的好奇心与模仿心理。从而引发青少年“早恋”等社会问题。
电影中主人公黄小仙在失恋后,其中的悲伤、无助的情绪在无形之中为受众提供了模仿与借鉴的案例。容易使感情脆弱的受众沉浸于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二、使人们易满足于现状,起到麻醉作用
电影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辑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主人公黄小仙在遭遇失恋后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一个陪在他身边、为她出气、让她快乐的王小贱。有一个如慈父般照顾他的大老王等等。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才使得他很快地从失恋感情低谷中走出来。这样的情节会被受众当做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种虚拟环境会影响大众的判断能力。
而往往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失恋后都会遇到王小贱这样的陪在他身边的人。容易使爱幻想的受众在经历失恋后,并没有遇到王小贱、大老王这样的人帮助他。内心的伤痛与冰冷的现实会使内心脆弱的他们崩溃,对现实绝望。
三、对社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电影的一开始就以黄小仙在商场撞到男友与闺蜜嬉笑颜开的走在一起。也就是说黄小仙的失恋是“小三”造成的。后来在黄小仙要策划的一对金婚夫妇的婚礼时,老太太在向小仙讲当述当年丈夫背叛他的时候,自己当年是怎样用计谋击败了“小三”,重新赢得了自己的丈夫,拯救了他们的婚姻。电影中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安定。
当黄小仙与男友分手之后,她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去追男友坐的出租车。她甚至放下一切极力的挽回她与男友的感情。以及金婚的老太太当年挺着大肚子用计谋去与“小三”做斗争等情节中,体现了“男权”思想。也就是说男人们影响了女人的行动和思维。她们的这些行为与以前封建时代的后宫争宠、男人至上的思想无异。这种“男权”思想与男女平等的思想相违背。不利于社会积极健康的发展。
通过从传播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失恋33天》,使我对大众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大众传播的价值更在于改变我们的生活,颠覆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但在传播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大众传播的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控制,从而使大众传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