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媒介文化的角度分析电影《钢的琴》
从媒介文化角度浅析电影《钢的琴》
电影内容简介:陈桂林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40来岁那年,工厂难以为继,被“改革”了,他和同在厂里干活的妻子同时下岗。他会拉手风琴,便与几位同样下岗的老伙伴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在人家出殡和商场搞促销时赚点辛苦钱。他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特别喜欢弹钢琴的女儿,因为买不起琴,他跟几位老伙计喝酒后去偷琴,被抓进了派出所,他还用木板为女儿“画”了一架不会发出声音的“钢琴”。陈桂林的生活“一败涂地”。他的妻子离家出走,跟上了一个卖假药的老板。两人开始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也很现实,提出谁能给她一架钢琴就跟谁。身无分文的陈桂林就回到败破不堪的废弃车间,跟几位老朋友一起——他们现在的“身份”是大嫂级歌手、过去的小偷、工厂出来混的小头目、打麻将还耍赖的赌徒、杀猪专业户、退休老工程师,硬生生地“铸造”出了一台钢琴。
电影背景:这个故事大致发生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当时,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除了少数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超过两千万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便是工龄买断的办法,在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往往一家两代人都在一个工厂,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自认是 “工厂的主人翁”,从来没有培育自主谋生的技能。一旦失去工作,马上成了流氓无产者。陈桂林和他的妻子、老伙计们正是这样一群,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抛弃的工人阶级。
在音乐方面:
俄罗斯曲风的民族歌曲《三套车》
传统中国通俗歌曲《步步高》
电动游戏《超级玛丽》的游戏歌曲(在给女儿做假琴时)
聚会酒后演唱徐小凤的《心恋》
淑娴演唱俄国传统歌曲。
铸造钢琴前,与友人在KTV大唱《战友啊战友》
用45首经典歌曲的联唱塑造了影片怀旧浪漫的情怀。俄罗斯摇滚大鳄“柳拜”乐队、德国天团“17嬉皮士”,以及贝多芬、瓦格纳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一一都被纳入影片之中。不同场景中出现的歌曲为影片添加了不同的叙事情绪。
在视觉图像方面: 本电影为我们展现了很多具有当代中国东北老工业地区的特色面貌。其中陈桂林小乐队演奏的俄罗斯哀乐与后方高耸的工业烟囱中翻滚的浓烟相继出现,结束演出后,在陈桂林骑着电动车回家的途中,马路两旁斑驳破旧的小平房,临近火车站的老旧铁轨和隧道,还有破败的居民楼外低矮的铁丝栅栏,无不像我们宣誓着工业文明后的城市印迹。道路之上交错的钢铁管道;巨大的水泥烟囱;废弃钢厂的生产车间;工厂中枯藤老树黄昏的景致;技工对精密铸造器材得心应手的使用;小元和同学一起在马路上快乐的唱着儿歌砸冰;淑娴红裙跳舞;钢水铸造倾倒在模具中成型;小圆用钢的琴演奏。
人物方面,剧中主要人物的穿着以九十年代的服饰为主,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陈桂林绿色的毛线裤还有老旧的西装和白围巾。无不烘托了特色工人阶级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方面:
剧情一:<陈桂林给女儿的钢琴老师“送礼”(护肤品)希望女儿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 剧情二:<前妻小菊消失多年回来要与陈桂林离婚,陈桂林对父亲提及:“他跟的是个卖假药的,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不劳而获的日子。”并且请原来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吃饭,很大的排场...> 剧情三:<陈桂林道出自己名字的由来,微醉酒后谈到他必须让小元学钢琴,为了圆梦,圆一个自己身上不能圆的梦想> 剧情四:吃饭聚会时对炸烟囱事情的讨论,能和多少酒能干多少事的理论,在酒后到学校偷钢琴被抓>极具有戏剧性,也使剧情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剧情五:<和兄弟们一起追赶围堵让胖头女儿怀孕,不负责任的小混混安昌业> 剧情六:烟囱爆破现场,老工人群起围观。
剧情七:<陈桂林决定为女儿造钢琴,得到了曾经工厂老友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铸造了一架钢的琴>
上述例举的剧情场景看似散乱,但是都是对当今中国中下层小市民生活环境和境遇的再现,从媒介文化的角度来看,导演在电影主干造钢琴中戏剧化的穿插了很多使人捧腹的情节元素,有的是造钢琴的由来,有的是造钢琴过程中的插曲,但是都是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人物个性特点的塑造。
其实影片中所有人物都映射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群,有好赌耍赖的胖头,有曾经伪造过财务科保险柜钥匙的快手,有在外违法挖铁的头头季哥,还有一生独单的工程师老汪。一架陈桂林为了留住女儿的钢琴将他们自钢厂倒闭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在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时代,相对这些工人来说,剧变是必须的,生活是平淡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起初,他们是由于帮哥们情义去帮助陈桂林去争取他女儿的抚养权,而去铸造那台钢琴,那么到最后,当钢琴能否造成,陈桂林女儿的抚养权都将势必失去时,这帮兄弟就完全是为了证明自己在造琴了。曾经熟悉的机器并不是冰冷无感的,每一次铁水的浇铸,每一次叶轮的旋转里,都有着他们熟悉难忘的经历和骄傲。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困窘的现实中依然明晰,过往团结一致合作的情谊并未随时间冲淡,他们的梦想和骄傲依然鲜活。
这座钢做的琴,在其粗糙的、冷冰冰的铁架钢皮下,有的不仅仅是陈桂林身为人父对女儿小元的爱和期望,更多的是所有钢厂下岗兄弟们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梦想的执着。
电影作为普遍的传播媒介是媒介文化中的一种,媒介文化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化的特征,如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与传媒真正承担着认识论的功能:自此,文化生产领域发生了变革。传统形式让位于各种综合的媒体实验。摄影、电影和电视开始渗透和移人视觉艺术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正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的混合物,包括从器具到电脑艺术。”在媒介文化产品中,利用高科技合成的形象被放在了突出甚至可以说绝对的位置上。在本部影片中,因为是小成本电影,高科技的特技效果并不多,但是其中光影效果特技还是为我们营造出各种舒适应景画面,电影的整体基调带有浓重的怀旧色彩,不仅仅表现在音乐的使用上,同时还表现在画面色调的整体调和上。
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大规模生产模式为标准,批量化、程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商业文化。当代社会,商品化的逻辑全面渗入文化领域,文化生产的目的转向赚钱,文化商品化已成为趋势。文化商品化要求文化生产按照市场的规则行事,迎合市场,引导市场,赢得市场,通过市场达成公共领域的流通。而媒介文化也因为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开始重视形象生产,强调满足视觉的需求,因为思想成不了商品,意义成不了商品,但形象却可以成为商品。所以。伴随着形象的生产,媒介文化吸收所有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一切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大杂烩与任意组合成了媒介文化的内在本文。
电影导演们广泛地运用拼凑、组合、模拟等手段,甚至还对有深度的经典作品,社会现实加以嘲弄,将其在经过技术加工后推向观众。以上所例举的剧情场景就是实例,有对当权者的送礼,有对物质生活的疯狂追求而普遍产生的拜金主义,有父母对子女普遍的望子成龙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社会现实,有对乱性而产生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的讽刺,有对众人麻木的,却又不得不追逐社会主流决议的无奈。当然,还有对工人阶级和最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顺势而生的坚韧和执着于梦想,骄傲于自己的骄傲的热情讴歌。这些情节设计无不真实为我们再现了社会现实,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如今,在媒介文化产品的运作过程也必将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媒介文化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其产品就是商品。这样的商品化运作模式对现代主义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消解作用。现在商业大片式的电影泛滥成灾,商业运作,商业炒作现在在电影行业内司空见惯。电影《钢的琴》惨淡的票房成绩看来是失败的作品。但是在精英文化的层次分析中,它为我们观众呈现的思想和情感却是深刻隽永值得回味的。
第二篇:从蒙太奇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用蒙太奇的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活着》转变了以往我们关于人类存在的种种思考,它抛弃了传统意识中的那些崇高的使命,把活着的目的从外面拉回来,将其转而指向了活着本身。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是为了除去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而存在,而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张艺谋导演将《活着》拍成电影,但该片一直被禁止上映。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认为这部片子是张艺谋最为成功的影视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之一。本影片大量使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具体可见以下几个例子:
当福贵把钱都输光了,家珍抱着凤霞离开了他,徐老爷子去世,福贵他娘重病在床,福贵搬出徐府之后在街上没要到钱,为了表现福贵当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天下起了皑皑白雪,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福贵坐在雪地上靠着柱子发愣,这里使用了隐喻式的蒙太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听说福贵再也不赌了,便带着凤霞和在娘家生下的友庆回来,福贵大受感动,去请求龙二帮忙借钱打算开个小店好好过日子,只是这龙二并不想真的帮他,只是给了他自己以前用的皮影。从此,家珍在家里带孩子,照顾生病的娘,福贵唱皮影戏讨生活。这里用的是平行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家珍,福贵,还有蒋介石军队进军这三条线索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交代了所发生的事。
当福贵去跟龙二借钱时,龙二边敲着边说:你们家这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后来,福贵投奔解放军,回到家后听说龙二因被戴上地主的头衔,又因舍不得那大宅就动手打了干部,又烧了老宅,所以成了反动阶级。村长对福贵说到:你们家那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整整烧了五天呢。这里使用了对比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用同一句话把龙二在赢得老宅子时的得意和被共军当成地主阶级时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区长来校检查,福贵为了在大炼钢全民动员中不落后,不得不背着几天没睡觉的友庆去学校炼钢。在路上,福贵对友庆说:“等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等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在影片的最后,福贵给外孙馒头买了几只小鸡,跟他说了同样的一段话。这就是重复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
从影片一开始,福贵在赌场里赌钱时,嫌弃龙二手下皮影戏唱得不好,只为了露两手而去唱皮影,从此,皮影跟他结下了缘分。福贵还债后为了生活而去唱皮影戏;福贵投奔共军时为了活着回家,给解放军唱皮影戏;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每一家都献钢铁,福贵和家珍舍不得那一箱从乱战中活着带回来陪了大半辈子的皮影,就提议给炼钢工人唱皮影;福贵因友庆惹事很生气,就动手打了友庆,却不知友庆是为了保护他姐才将含许多辣子的面倒在欺负凤霞的那个孩子的头上,福贵心里愧疚,就给友庆唱皮影;六十年代,大家反对旧的东西,福贵本想留住皮影,和家珍想了个法子,成立一个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小组,却遭到反对,因那箱皮影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认为是典型的四旧,福贵见留不住了,便叫凤霞将其烧毁。这其中运用的是连续性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皮影戏为单一线索,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情节。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带着孩子们回家,福贵看着自己的儿子充满欢喜,问家珍孩子取什么名,家珍赌气的说:叫不赌。当凤霞生孩子时,福贵和家珍在外面焦急等待着,为了使紧张的心情平稳下来,福贵提议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福贵打趣地说:叫不赌。一个相同的名字,却在两代都提及,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截然不同。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
影片中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最后,这几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画面:一个铺就石块路面的巷子。但是在巷子中的人却改变了,用巷子作为切换的镜头,体现了时代的转变,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还有影片中那首相同却播放了好几遍的音乐,每一次播放都营造了不一样的感情气氛。这也是重复式蒙太奇。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张艺谋最为朴实的影视作品之一。后来张艺谋也曾说:“用最通俗的方式叙事,这是第五代导演们或者说我本人过去最不屑于做的,可我认为我们总得甩掉过去的拐杖。”“从《活着》中再也找不到张艺谋,张艺谋躲到了幕后”它没有华丽的场面,只是恰当地选择了恰当的演员饰演了恰当的人物,给这部影片还原了作品本来的哲学元素。葛优以其细腻的演技,真实再现了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对诸事小心谨慎,却不乏对生命博大的包容。唱皮影时,刻意夸大的表情,令观众觉来滑稽,又不失凄恻。枪毙龙二时,吓破胆尿裤子的背影,洞穿了观众的心灵,似乎有颗子弹集中了屏幕前面的你我。穷困潦倒的生活里,他竭力为家庭制造安宁。在特殊年代下,他拙劣地周旋着家庭与外界的关系。另外,巩俐饰演的妻子家珍也还原了一个由旧社会转变而来的平常妇女。她代表了新时代下,随遇而安的拥有旧思想的普通老百姓。
总之,《活着》小说自身和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另有电视剧《富贵》),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它消极沉闷,以黑色幽默讲述历史,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过于暴力的场面。也正是这部作品,因为它内在的不同,给观众对于“活着”的不一样的思考。
第三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就教师职业道德谈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国关文传系1102班
马维康
20116222
摘要: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起教育改革事件,在文学教师基廷创新式教学的影响下,一群青年学生冲破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大胆求变,不断尝试、活出自我的故事。虽然改革最终在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下夭折,但影片仍表现出未来教育发展的希望和可能性。本文试图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探究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死亡诗社》 教育改革
创新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
美国电影《春风化雨》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教育影片,通过讲述一所具有悠久传统的教会预备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成长的故事,表达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享受生命的教育精神实质,提倡个性化教学。影片主人公约翰•基廷既是同学们喜爱的“船长”和人生导师,也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
一、教师首先应热爱教育,关爱学生。
“干一行,爱一行”,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尊重自己的岗位,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基廷老师曾是威尔顿预备学校的优秀学生,毕业多年后回母校重执教鞭,他对教育事业和学校具有深厚感情。在影片中学生尼尔惊奇地发现他的居室狭窄拥挤,而且为了教学他不得不与妻子两地分居。“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怎么能够忍受窝在这里?”听到学生的疑问,“因为我喜欢教书”,基廷用一句简单的话做出了回答,平淡的语气中蕴含了对教师职业深沉的爱。在与同学们共处的过程中,基廷觉察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变化,也体味到作为教师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许多榜样虽然事迹感人,但很难模仿,先比之下影片中基廷似淡实浓的感情,在付出中得到回报的形象更吸引人。
更感人的事基廷对学生的关爱,古今中外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形式不一,或严或慈,因人而异。基廷老师更体现出“慈爱”的一面,相对于其他老师的一板一眼,校长的棍棒,他用温和的语气、灿烂的笑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问同学时不断转换称呼,使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即使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也对他们思维的闪光加以赞许;没有一点架子,与同学们踢足球打成一片„„,“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基廷老师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作为回报他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当他被迫离校时,学生不顾校长反对自发站到桌子上向他表达敬意,便是最好的证明。
二、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育人,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责任不仅在于“授业”,更在于“传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领悟治学的真正内涵,教会学生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作为学生的英文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应采用什么方法?最低一级的教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量化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诗歌的基本知识,停留在“识”的层次;基廷更进一步,他大胆否定了权威,转而追求诗歌艺术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作为人类本身的激情和情感,表达美、浪漫和爱,追寻生命的意义。他鼓励学生把握自己一瞬间原始的、感性的、野性的冲动,传授给学生诗歌的真髓,这就到了“技”的境界。但基廷并未就此止步,他更进一步,诗歌艺术追求人生意义,那怎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基廷在第一堂课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时光易逝,花开堪折直须折,”他描述死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的时光,增加生命的密度,“要享受生命,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所有人都会死亡,”鼓励同学们发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尝试。他希望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必须相信,自己的信念独一无二,纵然别人认为它不出彩、不流行,纵然庸俗之辈可能会批评它一无是处。”诗歌创作本身强调感性和个性,基廷由此引申开来,从日常小事谈到文学,在扩展到人生,达到了“道”的境界。“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对基廷教学的最好诠释。相比之下其他教师(包括影片中的校长)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高分和高升学率,扼杀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变得千篇一律。
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教师真正的职业道德,取决于能否正确塑造学生的思想,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传授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真正实现人生意义,真正把握到自己的幸福,这样的老师才真正具有职业道德。
三、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学识渊博、认真负责,更要就有创新的精神。基廷老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正是这一精神的充分体现。教师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第一堂课,不同于其他老师的上下分明,基廷把全体学生带到校史陈列室,让同学们凑近观察校友的老照片,倾听他们穿越时间的呼唤。在上课时,他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大家靠拢过来听我说”,与学生抱成一团,拉近了心灵间的距离,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基廷把诗歌艺术与运动结合起来,学生先大声朗读励志的诗句,在用力将球踢得尽量远,他在一边播放激昂雄壮的音乐,通过多感官的形式震撼学生的心灵。最著名的是他自己先站到讲台上,在要求大家也站上去,“要经常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你认为了解某件事时,必须再以同角度看它,即使那看起来愚笨或错误”。老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远远比枯燥无味的说教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让学生在庭院中喊着号子齐步走,通过身体的体会加强对坚持自我这种意识的理解。当学生走完之后他这样解释:“正如在整齐前进的队伍中步调要与别人一致,在别人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很困难。”他为此鼓励大家学会自主思考、坚持己见,“先生们,庭院是你们的天下了!”
创新教学方法,看上去仅仅是技巧层次的改进,与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甚微,但教学方式的创新,正是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的体现。形势与内容是相互呼应的,正如威尔顿学院其他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传统知识一样。作为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基廷正是通过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在“春风化雨”中帮助学生挖掘心灵深处的真实自我,做自己真心想要去做的事情,突破传统的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创新意味着着眼于未来,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做长远打算,创新意味着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自觉反抗传统与权威的压迫。
以上是对于影片中基廷老师身上所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讨论。基廷所掀起的教育改革最终失败,既与偶然的学生自杀事故有关,也是学校保守势力反对的必然结果。能否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些教训,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改革和调整呢?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定,应考虑针对性。有一些道德规范是所有老师都应遵守的,如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终身学习等,但因老师的性别、年龄、教授科目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不能强求一致。基廷作为文学教师,所教授的诗歌创作本身就强调个性、感性、思想自由、激情,这就要求老师应乐观向上、热情奔放,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充分调动学生求新求变,诗歌创作本身就要求对传统的突破。而其他科目,如拉丁文教学,这种语言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主要用来阅读文献典籍,老师就应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恪守传统,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基廷老师的教学思想契合诗歌教育的实际,但也不能说推之四海而皆准。
其次,对于学校教育是以社会化还是以个性化为主,对此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学校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学生形成自身性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地方。社会化和个性化本身是对立统一的,两者都应该包含在学校教育之中。但影片中威尔顿学院教育过分社会化,重视升学率、强调纪律,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抹杀,明显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基廷老师以诗歌创作为切入点,从传授知识到人文关怀,推动学生个性解放,在过度推动社会化的威尔顿学院无疑如一阵春风细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所以他的个性化教学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死亡诗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燕, 《环球纵横 电影文学》2013年第16期.2.《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王清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1期.3.《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策略》, 李冰, 黄天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5期 4.《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特长发展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刘玲,《中学时代》,2012年12月.5.《浅析<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 周亚飞, 《文教资料》2009年9月.
第四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电影《失恋33天》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1141 张子昂 11207061
32传播社会学视野下的“电影”
——以《失恋33天》为例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
能
摘要:
2011年11月8日,为“光棍节”量身定做治愈系电影《失恋33天》,在几天内就创造了上亿的票房,打破了中国国产电影惨淡的局面。《失恋33天》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而成,没有大明星、没有时尚品牌也没有绚丽的特效,作为一部中小投资的电影如此爆红离不开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而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娱乐性传播,都具有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和麻醉精神三种功能。
关键字:大众传播传播社会学正功能负功能
正文:
在2011年的光棍节,一部名为《失恋33天》的都市爱情喜剧爆红,创下了中国国产中小投资电影中票房过亿最快的记录。击败了好莱坞大片《猩球崛起》、《惊天战神》和《铁甲钢拳》。这部电影走红跌破了众人的眼镜。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影大致内容:
女主人公黄小仙是一个姿色平平、家境一般、从事高端婚庆策划的大龄白领。他有一个相恋7年的男友,剧情一开始以黄小仙在商场中看的男友与自己的闺蜜走在一起。他的工作伙伴王小贱是一个表面冷酷刻薄,其实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在他的帮助下黄小仙走出了失恋后的伤心、迷惘和无助等负面情绪。在这失恋后的日子里的经历,使黄小仙对生活、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众传播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著名导演谢晋认为,研究受众最终是为了受众。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商品,只有有顾客愿意消费才有电影电视的市场。而受众消费影视艺术的同时,电影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众的心理、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方面面。
下面从大众传播的正功能方面分析这部电影:
一、具有社会舆论导向功能
一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因为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影响着受众的情感,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电影本身具有声音和画面要比单纯的说理性教育更具说服力。从而更容易树立一种舆论导向。《失恋33天》是一部爱情“治愈系”电影,本部电影以“失恋”为主题。失恋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每一个人对失恋都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以失恋为主题更能引起大对数人思想上的共鸣。而电影本身是以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有一定的读者群。电影中的主人公黄小仙是一个没心没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在王小贱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出了失恋的情感困境中。这无形之中树立了一种舆论导向,告诉着人们失恋其实并不可怕,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离不开谁,生活依旧要继续。感情较为脆弱的受众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二、具有娱乐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可以给受众提供一种休闲、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受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暂时脱离现实社会进入到导演安排的世界中为受众重新建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在电影《失恋33天》中,不乏一些经典的台词和幽默的剧情,使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慢慢的品味。幽默的剧情使受众在欢笑声中放松心情,享受电影内容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对国产电影的发展有所启迪
电影作为一种较为广泛的大众传播方式,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从我国的电影发展情景来看,我国的国产电影的发展不容乐观。而《失恋33天》的影片发行商以微博为首发媒体。这一“微博营销策略”正是准确的掌握了微博在受众中的影响力,而影片本身的受众就是年轻人,又选择了“光棍节”上映,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在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成为了微博中的热门话题。而电影的内容、情节较为简单,贴切生活,风格也较为清新。总之,《失恋33天》的成功为中国国产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国产电影日后的发展有所启迪。
大众传播对我们的社会起到了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舆论引导及监督等积极作用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的突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和著名的社会学家墨顿提出了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并具有“麻醉精神”的负功能的观点。电影《失恋33天》的爆红虽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以下就以传播学角度分析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一、以爱情为题材会起到反面示范作用
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在电影的剧情中有许多黄小仙回忆与前男友在一起时幸福快乐的镜头。如,他们一起去年楼顶看喷泉、一起手牵着手去赏花等等。以及最后王小贱在广告牌下向黄小仙告白的的情景。在一些青少年们观看之后,使得青少年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易引起青少年对爱情的好奇心与模仿心理。从而引发青少年“早恋”等社会问题。
电影中主人公黄小仙在失恋后,其中的悲伤、无助的情绪在无形之中为受众提供了模仿与借鉴的案例。容易使感情脆弱的受众沉浸于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
二、使人们易满足于现状,起到麻醉作用
电影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辑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主人公黄小仙在遭遇失恋后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一个陪在他身边、为她出气、让她快乐的王小贱。有一个如慈父般照顾他的大老王等等。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才使得他很快地从失恋感情低谷中走出来。这样的情节会被受众当做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种虚拟环境会影响大众的判断能力。
而往往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失恋后都会遇到王小贱这样的陪在他身边的人。容易使爱幻想的受众在经历失恋后,并没有遇到王小贱、大老王这样的人帮助他。内心的伤痛与冰冷的现实会使内心脆弱的他们崩溃,对现实绝望。
三、对社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电影的一开始就以黄小仙在商场撞到男友与闺蜜嬉笑颜开的走在一起。也就是说黄小仙的失恋是“小三”造成的。后来在黄小仙要策划的一对金婚夫妇的婚礼时,老太太在向小仙讲当述当年丈夫背叛他的时候,自己当年是怎样用计谋击败了“小三”,重新赢得了自己的丈夫,拯救了他们的婚姻。电影中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安定。
当黄小仙与男友分手之后,她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去追男友坐的出租车。她甚至放下一切极力的挽回她与男友的感情。以及金婚的老太太当年挺着大肚子用计谋去与“小三”做斗争等情节中,体现了“男权”思想。也就是说男人们影响了女人的行动和思维。她们的这些行为与以前封建时代的后宫争宠、男人至上的思想无异。这种“男权”思想与男女平等的思想相违背。不利于社会积极健康的发展。
通过从传播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失恋33天》,使我对大众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大众传播的价值更在于改变我们的生活,颠覆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但在传播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大众传播的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控制,从而使大众传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第五篇:从媒介事件角度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范文]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从媒介事件角度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摘要】历届奥运会首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开幕式往往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力量,正因如此自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的那一刻起,世人就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满了期待。2008年8月8日,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开幕式时长三个半小时,“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绘画长卷为轴,以水墨为表现形式,用赏心悦目的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灿烂文化。”其参与人数、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当之无愧的成为一个几亿甚至几十亿人为之激动的“神圣日子”,是世界级的“大①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媒介事件。本文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研究分析,试图探索其表现出来的媒介事件特征、开幕式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开幕式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媒介事件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直播
【研究方法】下载观看了中央电视台8月8日20点至23点30分的奥运会开幕式直播节目,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析,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精确到分。搜集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其他频道的相关节目,进行统计分析。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媒介事件,首先要明确媒介事件的定义,究竟什么是媒介事件?对“媒介事件”的理解,一般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历史学家丹尔尼提出的“假事件”,他将假事件定义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传播学先驱施拉姆也比较认同这种观点,他曾用“媒介事件”来概括“假事件”这一现象,并将媒介事件定义为“主要是制造出来供媒体做报道的事件”。我国传播学者李彬也比较认可这种观点,他在《传播学引论》中对媒介事件的定义是“依照通常的理解,媒介事件专指历史学家丹尼尔·波尔斯丁所说的‘伪事件’,即有意安排的、非自然的人为事件。比如记者招待会、公关活动、揭幕剪彩等,都属此类。„„.事实上,我们把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关于媒介事件的第二种理解,出自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媒介事件》认为媒介事件是指“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们所经历的过度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无论按照哪种观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都属于媒介事件,本文所采取的是戴杨和卡茨的观点,并以中央电视台对北京奥运会的现场直播为主要样本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分析。
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描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长卷为轴水墨表现,共分为三部分,先是仪式部分,之后是文艺表演,最后是运动员入场式。
1、文艺表演前仪式部分:这部分约15分钟,20点15结束。包括由击缶表演构成的欢迎仪式与倒计时、艺术展示奥运五环、中国国旗入场、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主题分别为击缶而歌、历史足迹、梦幻五环。
2、文艺表演部分。文艺表演题为《美丽的奥林匹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名为《灿烂文明》下篇题为《辉煌时代》。这部分约一个小时。21点18分结束。重点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主题分别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梦想、我和你。① 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媒介事件》 麻争旗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前言第3页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3、文艺表演后仪式部分:这部分将近两个半小时,其中运动员入场式将占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运动员入场式的顺序,依照205个国家或地区代表团名称的简化汉字笔画顺序排列。除运动员入场式外,还包括北京奥组委主席致辞、国际奥委会主席致辞、中国国家主席宣布奥运会开幕、奥林匹克会旗入场、奏奥运会会歌、升奥林匹克会旗、运动员代表宣誓、裁判员代表宣誓、放飞和平鸽、场内火炬传递及最终的点火仪式等。
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媒介事件特征
根据《媒介事件》框架,戴杨与卡茨认为“媒介事件的特征首先取决于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这些要素”而在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分析时发现,开幕式直播符合媒介事件要求的这些特征。
1、干扰性:“媒介事件与其他电视播出方式或样式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从定义上讲,是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事实上,它们是对惯常的干扰,干扰着正常播出乃至生活的流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改变了人们的收看经验”,“并用一种极为戏剧化的方式表明将要发生事件的重要性”,开幕式期间除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二、三、五、七套节目和高清综合频道、②央视网进行了全程直播,国内外其他频道也对其进行了直播或转播,国际奥委会市场部部长Timo Lumme在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举行的联合发布会上称,北京奥运会是目前为止奥运会历史上转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很多的转播内容,一共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5,000小时的报导和转播,报导规模是雅典奥运会的三倍.而开幕式无疑是历史上电视转播
③的高潮,在中国有8亿多观众通过电视媒体观看了开幕式.不但奥运会开幕式期间众多频道对开幕式进行直播或者转播,其他频道大多终止了正常的播出日程,制作与奥运会开幕式相关的各种节目,开幕式直播前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奥运频道和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等围绕开幕式展开充分报道,播出《开幕当天的交通》、《社会各界喜迎奥运》等新闻以及《一起看奥运》、《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奥运中国》等大量专题和特别节目。④奥运会开幕式的干扰性之强可见一斑。
2、垄断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北京奥运会通过前期策划宣传,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使广大受众迫不及待的想看,这以特征主要归功于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认为“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媒介对某一事
⑤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某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中国申奥成功后,各媒体就开始关注奥运会开幕式,对奥运会开幕式的做了相关报道,并留下了“奥运会主题曲会是什么”“谁将最后点燃圣火等问题”调足了受众的胃口,是奥运会开幕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各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奥运会的报道力度,这是奥运会开幕式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从而几乎垄断了所有受众的目光。已经被传播界所否定的“魔弹理论”似乎得到了验证。但还是一小部分受众没有被魔弹击中,他们对奥运会开幕式并不期待,例如一两岁的小娃娃并不懂什么叫做奥运,就是想看她固定收看的少儿节目,这时候,奥运会开幕式垄断性的第二个特征就表现了出来,正如干扰性中所提到的,奥运会开幕式期间所有电视台几乎都在或者直播或者转播或者讨论开幕式这一话题,无论选取哪一个频道,所接受的都是开幕式,受众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它们以一种收视状态为表征,在此状态下,人们彼此相互必须收看,必须把别的一切搁在一边。电视网对同一事件的联播强调了收视的价值,乃至必要性”无论你想不想看,只要你打开电视,看的都是开幕式相关的节目。②③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年第9期,《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腾讯财经:本届奥运会转播规模创历史之最,科技书写奥运专版新记录http://finance.qq.com/a/20080820/002536.htm ④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年第9期,《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⑤《香港9小时6人跳楼--张国荣自杀传染他人?》 263网(http://ent.263.net/20030404/00388590.html)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3、直播性:媒介事件的直播性特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国内外多家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部分电视台最然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但是受众所看到的依然是“现场直播”,这是1948年电视转播首次介入现代奥运会后的60年来,第一次以高
⑥清晰度电视信号和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全程直播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幕式无疑是历史上电
⑦视转播的高潮,在中国有8亿多观众通过电视媒体观看了开幕式.开幕式的直播不仅仅是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了开幕式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给受众一种参与感,受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成就。“大众被电视媒介‘邀请’,共同加入到这一盛大的节日之中”,让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4、远地点性:奥运会开幕式,鸟巢能够容纳9万观众,但是全球却有着40亿点是观众,两相对比,那9万观众微乎其微,单靠在场的9万观众并不能创造奇迹,必须依靠大规模的直播才能够让大众为媒介事件的节日而“狂欢”,电视直播为媒介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条件,使整个世界都能够看到全程看到开幕式。除此之外,就算在场的观众也很难全方位的观看奥运会开幕式,而电视直播的多机位组合,使得电视前的观众看到的场面比现场观众还要面。奥运会开幕式通过远地点的直播,使遥远地方的受众也参与到了开幕式,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个重大的媒介事件其影响是深远的,影响范围是巨大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响。
1、奥运会开幕式干扰了受众生活的节奏和焦点。“重大仪式要求排斥对其他一切的注意”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受众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了开幕式这一重大仪式之中,在中国有
⑧8亿多观众通过电视媒体观看了开幕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口共13亿,除去因各种原因不具备收看能力的人基本都在看开幕式。以往来说,晚上八点可能是看电视剧的时间、可能是打牌娱乐的时间、可能是写作业的时间也可能是一家人共进晚餐的时间,但是,8月8日晚8点,8亿中国人放弃了以往形形色色的常规活动,坐到了电视机前,收看开幕式,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干扰了,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变化。
2、奥运会开幕式给起居室以新的定位。当“小众化”成为主流的时候,当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的时候,人们之间的交流日趋减少,这种现象亦出现在本应亲密无间的家人之间,一个家庭中女主人关注的可能是电视剧、美容频道、美食频道等,男主人公可能关注的是足球、新闻、股票动态,而孩子喜欢的可能是动画片、偶像剧或者娱乐节目。这种差异使起居室同一时间只能是为一人服务,以亲身经历为例,在我家,一般是爸爸拥有电视,我和妈妈各自看自己喜欢的书。并且随着“电视机成倍增长、家庭人口却不断减少,而且工作时间互相有别”电视收视变得越来越寂寞,但是奥运会开幕式改变了这种现象,“暂时扭转了朝着家庭收视模式的个体化和部分化的发展趋势事件呈现家庭假日的特征”“通过宣传事件是神圣的,并指定电视机为媒介”使电视再次成为家庭的焦点,几乎每家人都凑在电视前观看开幕式,即时是家里有多台电视机的家庭,也凑到了一起。更有甚者,为了热闹几家人聚在一起观看。电视机使起居室改变了以往冷清的状态,重新活跃起来。
3、开幕式为人们的提供了共同话题。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开幕式期间几乎人人都在关注,人们打电话、发短信来讨论开幕式,亲朋好友一起收看开幕式,人们见面后讨论的往往 ⑥⑦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年第9期,《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腾讯财经:本届奥运会转播规模创历史之最,科技书写奥运专版新记录http://finance.qq.com/a/20080820/002536.htm ⑧ 腾讯财经:本届奥运会转播规模创历史之最,科技书写奥运专版新记录http://finance.qq.com/a/20080820/002536.htm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是开幕式。在一段时间内,在餐桌上、在教室里、在办公室人们讨论的几乎都是开幕式。个人认为,开幕式的这种功能甚至比奥运会的竞技比赛更强,对于奥运比赛,不同的人关注的往往是不同比赛项目,基本没有人能够观看奥运会的所有比赛,几个人聚在一起,可能甲看的是足球,乙看的是篮球,而丙看的则可能是射击,显然,奥运会的竞技比赛并没有给这三个人提供很多的谈资,最多谈一下金牌榜,但对于金牌榜,人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有多少金牌,却不知道都是哪些项目、如何赢得的,所以奥运会并不能够给所有的大众提供共同的谈资,但是开幕式则不然,很多人是完完整整的收看了开幕式,并且观看之后内心往往会有一种诉说和宣泄的冲动,于是,人们在交流这一问题时基本不会卡壳。
4、开幕式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国家凝聚力,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但向世界展示了我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展示了中国的笔墨纸砚、文字、戏曲、丝路、礼乐等灿烂的古文明,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繁荣富强,大江南北的繁荣富强、全国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些都足以让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除此之外开幕式中展现的国旗、国歌、国徽几种呈现了国家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引以为荣的精神象征,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感、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除此之外,2008年的开幕式还有其不同与以往的意义,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顺利的一年从08年初的南方雪灾,到3·14藏独事件、“毒奶粉”事件再到胶济铁路脱轨、汶川大地震,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幸的一年,是灾难的一年,加之部分不法分子趁机散发谣言,人民中间一度出现恐慌与不安。但开幕式通过其盛大的场面以及对中国巨大成就的展示,使中国人民重新获得了信心,开幕式结束时点燃的奥运火焰更是照亮了中国并不顺利的一年,使中国从灾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以上主要是从受众角度来分析奥运会开幕式效果,因为受众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开幕式的影响,不得不大量讨论其对受众的影响,下面就开幕式其他方面的影响做分析研究。
1、奥运会开幕式使中国得到了一致的国际认可,使张艺谋再次成为焦点同时提高了中央电视台的威望。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开幕,在国内外得到了一致好评,这些好评,有对中国政治经济力量的赞叹,有对张艺谋艺术水平之高的震惊,而中国所收看到的开幕式大多是央视直播或者其他电视台转播央视的节目,从而再次提高了中央电视台的威望。开幕式后“很中国”、“很张艺谋”成为流行语。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解说员在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时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简直“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解说员还评论说,开幕式的电视播出效果无与伦比。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由知名导演张艺谋策划的开幕式,处处见巧思,2008名鼓手的倒数计时表演,气势磅礡,由前体操选手李宁在屋顶“漫步”,点燃圣火,再为活动掀高潮。《金融时报》认为,北京奥运开幕式无疑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开幕式,中国足以为此拿下一面金牌;过去没有任何国家,未来也不会有任何国家可以媲美中国政府为奥运投注的人力与投资……
2、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在国外的街头进行了一次观众调查,请外国人谈谈对中国电影的印象。结果,观众比较集中的印象是,人会在天上飞来飞去(指
⑨武打影片的画面),暴力,大辫子,穷困,落后。以前聊天的时候,一个现在在意大利留学的高中同学跟我说,她很郁闷,她在麦当劳打工,人家看她是中国人,总愿意问“是不是你父亲要把你卖给人家当小老婆,所以你跑出来了?”“你在家的时候能吃饱饭吗?”等等,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她的同学有时候也会奇怪的问她“你们国家的房子怎么那么破啊”“你们是不是特别穷”等等,朋友觉得意大利人很自大,也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如此之差。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基本改变了曾经积贫积弱的面貌,但是,在 ⑨ 《中国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影:暴力 大辫子》2007年7月27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许多外国朋友眼中,中国仍然是贫困落后的。据统计,全世界观看开幕式的观众有40亿之巨,这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形象的大好机会,就像美国CNN所说的“开幕式不仅开启了夏季奥运会,更是一个国家寻找世界位置的象征性表达。这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最好的展示。”开幕式不但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还向世人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洛杉矶时报》称:“周五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可谓科技与传统的结合。开幕式上的声像效果,不仅给运动员们鼓劲加油,也是向世界宣布: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正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十三亿人重新迈出成为亚洲支柱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之大。
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见证了中国外交的辉煌一页。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布什来了、法国总统萨科奇来了、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也来了„„这些发达国家的政要们在这一天聚集于北京,而且还有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也共同来为北京奥运会喝彩”。⑩、80多个国家的首脑出席开幕式,刷新出席奥运会开幕式领导人的人数纪录。各国元首与贵宾的到来对中国的外交关系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使中国外交有了一个充分的、大规模的媒介事件历练,借助奥运会这一美好时刻,中国领导人与外国元首还就双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8月7日,胡锦涛会见了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外国领导人,在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时,胡锦涛表示,中国和白俄罗斯始终坦诚相待,真诚合作。在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时,胡锦涛指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中哈关系,把中哈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
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响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对以上几方面做粗略分析,经查阅开幕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再次就不做过多的讨论了。
五、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媒介事件成功的原因
作为一个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无疑是成功的,下面,对其成功原因做简要分析,以求探索出其成功奥秘并在其他事件上加以运用。
1、奥运会开幕式本身具有重大的价值,这是开幕式成功的内因,也是奥运会成功的根本原因。奥林匹克文化现象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奥林匹克主义代表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向往,所以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了全球的社会现代化,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为环境保护,绿色全球计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了全球多层次的互动,使奥运会的意义向纵深延伸,使之成为人们长期在经济、科技、文化多方面、多11层面的交流途径。奥林匹克文化的这些重要意义,使奥运会开幕式也跟着具有了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被看做是主办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展示,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是东道主展现自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被中国人视为中国利用自身灿烂文化感染世界、让世界更好的理解中国的绝佳机会。被外国人视为理解中国的大好机会,这使得奥运会开幕式本身有着极大的意义。纵观历史上成功的媒介事件,每一件本身都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弹劾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听证会、萨达科总统的耶路撒冷之行、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的皇室婚礼这些事件本身都具有着重大意义,也正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决定了他们能够具有超级的规模和效应。试想一个地区的运动会开幕式无论媒体事前对其怎样宣传,对其进行什么样的“议程设置”都很难成为“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由此可见,事件本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2、大众媒介的重大作用。虽然开幕式本身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离开了媒介,⑩11 全景网,2008年8月9日http://
7、梅笑冰:《节日意义的建立、选择和消解——媒介事件视野中的“春晚”》
8、麻争旗、徐扬《体育直播的文本意义:体育媒介事件的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