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史学的基本脉络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史学的基本脉络
作者:李宏剑时间:2012-10-09
注定是一种定义,新闻的规律总以哲学的方式揭示,新闻的现象总以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条件进行事实的展示。而这两种学科的归纳,便形成新闻学的历史。
从广义角度上讲,历史是一种演绎。而从微观角度上分析,历史是一种记录。记录是一种哲学方法。
有二个问题必须设问,一、何为哲学?
二、何为新闻?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马克思对此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对此,人类思想的第一个前提既是哲学。
新闻是对社会客观存在和发生的事实用以观察和记录的一种传播过程。
时间给我们呈现反思历史得失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从梳理历史既定条件的角度,研究特定条件下的新闻历史。
每一种事物,都起源于一个阶段的特定条件下,新闻也不例外。
注定是一种学问,新闻是什么?从概念上解释,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新闻形成历史条件时,当时的新闻事件就是对当时的社会政策,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特定的情景及
民情风俗的一种研究。这是一种学问的定位。
一、从新闻史的脉络上确立一种哲学思考的框架
方汉奇和张之华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刘海贵主编的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现代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是两本极其重要的关于新闻史书籍,尤其是《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一书,基本涵盖了中国新闻史的全部,上可追溯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活动,下可和当代新闻发展史并轨。
历史是一种脉络,每一个朝代都相互衔接。历史是一种记录,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哲学思考。思考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如何按朝代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导入一种哲学的思考,即让历史符号产生哲学元素。
研究历史可以断代。如研究宋代的邸报首先要研究邸报出现的相关制度。如研究《湘江评论》,就得研究毛泽东思想。《湘江评论》以述评为主,最著名的口号是“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写道:“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匈牙利崛起,布达佩斯又出现了崭新的劳农政府。德人奥人捷克人和之„„。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问,发生了‘五四’运动。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埔汉皋,屡演话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参见《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五章第二节第三章节)仅这段话,既包括历史内涵,又产生哲学意境。
为历史脉络导入哲学思考的范畴,应是研究新闻史的一个方向。任何学科,都有交织、交叉性。当这种状态成为一种新内容时,新学科或是交叉学科产生的新课题也就诞生了。新闻史和哲学也不能例外。
为新闻史研究导入哲学的方法,划定哲学的框架对新闻史而言,则形成更宏观的研究视角和理性方法。这种方法应成为我们研究新闻史的一种态度和思想体系。
二、从新闻史的规律上分析哲学层面的社会现象
新闻史与一个社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具体特征紧密关联。每一个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就是对新闻的密集关注。新闻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肯定有哲学元素的存在。如刘海贵所著的《中国现代新闻业务史》中第十三章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节的新闻写作概述;
“大跃进”时期的新闻写作,就其积极方面来说,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奋发自强的高度积极性。但是,愿望并不等于现实,积极性也不等于科学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创奇迹,不下火线。”等宣传,纯粹是唯意志论„„”这一段,既是概述,又是哲学。概述是一种总结,哲学是一种理论的思考,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一切文化,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新闻报道也不例外。哲学是一种什么属性呢?从某种
程度上讲,哲学也属于一种意识形态范畴,但哲学重在反思。
哲学是什么呢?哲学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历史是什么呢?历史不仅仅是一种记录,也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注解。
当历史通过哲学反思时,历史就有了还原当时情景的理论依据。而当哲学通过历史记录时,哲学就有了观察社会的方法论。
三、从新闻史的根源上揭示社会的价值观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每一种新闻史的存在,都有其一个根本的社会根源。这种社会根源就是当时社会价值观发生嬗变的一种历史折射。这种历史折射就是哲学。
有人说,哲学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从理论价值上的表述。不单单是这。
哲学有价值观的基本属性。著名哲学家袁贵仁在《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曾发出“价值观是什么与不是什么”之问。他认为;“价值观的研究,无疑要从价值观是什么开始,现在许多人也是这样做的。但实际上,要想真正了解价值观是什么,必须要了解价值观不是什么。一个定义,既要涵盖它所定义的全部对象,又不能比这包含更多的东西。”他还提出了价值观的可比与不可比,价值观的绝对与相对,价值观的有与无,价值观的先与后等问题。
新闻史学从价值观上讲,它的每一个历史对象既是客观的,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凝聚。新闻史学的根源在于揭示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其的表现途径和基本渠道。
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在谈及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及未来设想时曾说:“就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给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尤其是建党初期,出现了很多党的组织者,宣传家,就是培养了这样民主革命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研究新闻史,也能决定和形成人的价值观,这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一种必然因素。而这种必然因素的基本环节就是从哲学的规律上,以新闻史为根源,不断揭示社会的矛盾,从认识新生事物的角度产生新的价值观,以此积淀成一个人认识社会的最基本价值观及形成新的世界观的方法。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第二篇: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梦
习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定义的“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从历史任务的角度,中国最现实、最迫切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个100年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让人民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过上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由人民群众来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齐心协力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才能造福人民。
个人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个人与人民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正是由于千万个“个人梦”才铸就了“人民梦”。
“中国梦”由“人民梦”来实现,“人民梦”由“个人梦”来实现,而“人民梦”和“个人梦”都是以“中国梦”为基础,理顺这三者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摆正自己的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使两者从根本上相一致。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家的庇佑下,在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要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实现个人理想,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理想目标,也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从哲学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决定共产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进入共产主义的台阶,中国梦就是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共产主义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哲理依据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把中国梦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才能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文化解读哲学理论怎 样实 现中 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梦”也是一种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是文明塑造出的民族禀性,它是党执政使命孕育出的政治文明,成为一个时代的道德制高点,那就是中国元素的时代价值。每一个人都有梦,梦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追求是我们梦的价值观,只有有了价值的符号,我们的梦才有高度,我们的追求才是一种精神制高点的形成。
“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表现在它的历史意义上,也表现在它的时代意义上,这是由它的哲学属性所决定,因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就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更加科学地形成我们的中国之梦,这也是它的时代特征。马克思曾说:“在一切东西中最丰富的东西是精神。人是需要精神的,精神是创造伟大、崇高、壮丽与不朽的源泉。”我们的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第三篇:从哲学角度分析雾霾天气
从哲学角度分析雾霾天气
内容摘要:本文从联系和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解释雾霾的产生,接着指出了解决雾霾天气的对策,分别从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三个角度。
关键词 : 量变与质变 物质 意识 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最近的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几乎笼罩了中国,覆盖了中国近一半地区,已经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雾霾天气,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状况。不仅能见度低,严重影响着路面交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和损失,更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雾霾的产生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雾霾天气产生与气象条件、人类污染物排放量是密切联系。触发雾霾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天气因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导致污染的加剧。量变引起了质变,由于量变的积累,引发了质变——雾霾的产生。而污染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们急切地以生态自然为代价建设发展经济,造成自然环境地严重破坏。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却不尊重自然,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要为此付出代价。
二、雾霾的解决对策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角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当雾霾真正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也无法逃避这个难题,它不会随着我们的意识而改变。但是意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正视雾霾,有坚决解决雾霾的观念,才会为之努力。在意识能动作用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形成解决雾霾问题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并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目标。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角度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所以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雾霾天气就是我国大步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矛盾。但是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在转换。例如英国,严重雾霾出现在英国之前,工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英国的主要矛盾,但1952年之后,已对英国继续更好地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雾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当局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当前中国社会,雾霾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主要矛盾,所以我国政府也必要采取整治措施。但是矛盾又是具有特殊性的,我国与英国的情况不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英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措施。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角度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直接死亡人数达到4000至6000人,是一场全国性灾难。当时,工业占英国经济的比重为历史最高,之后才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从人均收入和工业结构来看,当时的英国相当于今天的中国。所以,以我国当前的雾霾状况来说,社会意识也因有相应的变化。政府需要下决心制定政策,公众也应尽自己的一份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雾霾天气的危害警示,中国的生产方式也应该转变。因此,利用先 进的科学技术转变我国生产方式,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 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
第四篇: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民族的觉醒,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辛勤记录社会点滴、揭露社会真相的记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极为严格乃至苛刻的个人操守,需要我们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和执着。
最后从影片中看新闻行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电影中,当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总编)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这段话体现了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任何权力组织都不得阻止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媒体是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绝不能沦为维护权力机构腐败统治的工具。
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政府的工作有必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宣传,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行。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让新闻工作更加自由,我相信还是一件需要多方努力的长期任务。
第五篇:从哲学的角度浅谈贪污腐败现象
从哲学的角度浅谈贪污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便出现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人民、对国家、对整个社会有相当严重的危害。就是这样一种人民恨之、国家治之、社会斥之的不良社会现象。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也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腐败,作为领导者行为的一种发展变化,它同样源于社会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也就是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其中的社会规则和个人欲望作为矛盾的双方,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地说,腐败形成的原因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如现时市场取向改革的负面效应,各项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严密,民主法制的不完善等等。而从主观上讲,其原因即是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部分党员干部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注重党性培养,因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导致个人欲望的膨胀,最终导致腐败。
然而,当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腐败问题时,应该肯定的是腐败官员也曾对社会做出过贡献,也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利益,但是其不值得大为赞赏,因为他们是“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早期的贡献应该归功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作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党员干部为人民做出贡献,人民的心里自然会有一本账,会牢牢记取的,不会被埋没。但是,如果其走向了腐败,定然要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功过、是非是无法相抵的。回顾历史,刘青山、张子善等人的腐败案件的处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样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在腐败现象中,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各种政策、法律、法规所存在的空隙的大小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抵制腐败力量的强弱是制约腐败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这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方面要善于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刮一阵风就拉倒。”这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一个比喻,认为反腐败斗争“光说不练”,实际成效不明显。那么,反腐败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因此,这要求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