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

时间:2019-05-13 13:4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

第一篇: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

如今,大学生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当然,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个问题的产生不只是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多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大学生失业既有高校的原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当然最主要的还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下面,就从哲学角度浅析一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供需存在矛盾

1、数量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因此,劳动需求必然减少;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又没有那么多岗位,因此,大学生供过于求,必然产生失业现象。

2、质量上。

一方面,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与之相适应,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在短期内却无法调适,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招来即能上手。但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造成了高校出口与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塞,因而,实际能力与实践操作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在大学生就业中显得甚为突出。

供需矛盾使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需“双缺口”的局面。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由于期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拒绝已有的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因而,大学生失业其实也是一种自愿性失业。

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制定之时是以市场的发展现状为标准的,难以准确预测四年之后社会的需求状况,待到学生毕业时,一些预料中抢手的“香饽饽”却成了滞销的“大白菜”。由此可见,不断变动的产业结构与相对稳定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错位,使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

因此,综上所述,大学生失业问题因此产生。

第二篇:从教育功能角度看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范文)

从教育功能角度看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

汕尾市业技术学院 103数学教育2班 第七小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充分暴露。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意味着现今的中国大学生已告别了从前的优越性,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将从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教育功能角度寻找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象 教育系统

社会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形势严峻

(一)宏观数据调查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50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69.1%,低于2010年的76.1%,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可谓形势异常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并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弱势群体”予以界定。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貌不佳的“丑生”等等均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即失业”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三)新一轮读书无用论

据统计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左右;08年有所下降;09年大学生达700万左右,但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于是国内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这对于我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危害。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继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之后中国另一必须解决的难题。但我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和巨大的劳动力适龄人口,使得这成为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

(四)其它现象

1、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

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分为文史和理工两大类,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所以对电子、机械、建筑等理工类毕业生的需求相应扩大,庞大的文科类毕业生群体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胜任操作性岗位,而被就业市场大规模边缘化。

2、女性毕业生面临就业壁垒。

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用人单位普遍不愿意接纳女生。担心她在成家后,育儿持家会耽误工作时间,而且女性婚后还可能有辞职休假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工作的稳定性。所以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收女生,也加重了整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形势越发严峻。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1.08%,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远不及想象的严重。

3、地域因素、专业因素等方面

在地域方面,分布于四个区间的16所大学的就业情况呈阶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某种相关性。专业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按照调查中划分的学科分类,“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居于前三位的是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排在了最后几位,甚至低于传统上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40.35%)和历史学(51.85%)。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原因分析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首先是高校师生比失衡,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竞争力减弱。其次是学生良莠不齐,其素质与知识基础都不扎实。在为才是举的当下社会,竞争力弱的毕业生必然难以就业,就业率下降便不足为奇了。可见,大学生就业难也是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必然过程。

(一)大学生个人因素

当前大学生没有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不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使个人的追求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

1、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把个人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目标,还会追求受人尊重、高效益部门、待遇优厚以及扬名的机会等。他们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再者,大学毕业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还存在基于信息、报酬及声誉的“羊群行为”,这同样会影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做出的决策。对大学生而言,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双重心态仍主导着这个群体。一方面,据调查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在择业标准的优先顺序上,有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选。

2、好逸恶劳的特性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缺乏必备的知识技能

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一下子松弛下来,大学生便开始贪图享乐。把时间浪费掉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很普遍,他们以颓废、随意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在大学里不思进取虚度光阴,只是为了等到那一纸文凭,并没有关注自身能力的培养。现今的大学风气,开始变得浮躁,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务学业,沉迷于恋爱、网游、赌博等。调查显示,在临近毕业的学生中,有近40%认为自己在大学中最后悔的事是“虚度了大学时光”,而没有学到必备的知识技能。再加上现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刚踏上岗位,就不得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并做出进一步的深造。

(二)教育系统内部失调

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总体上仍没能摆脱原有的僵化机制,具有比较明显的保守性、滞后性、封闭性。其主要表现在:

1、教学未能反映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市场调节的轨道上,专业设置、学生人数、课程设置等都要由市场来调节,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我国现今的教育体系中,就业率的重要调节作用没有得到体现,高校也缺乏自主性,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自主权。针对学校教育,受访的44家单位中,有26家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的22家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成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约因素,存在相关性。与此同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中,持“一般”或“没有什么用”的学生占到47.45%和17.38%。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2、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现在的学校课程主要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专业实习时间,但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需求。毕业生多是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一些单位在聘用了大学毕业生后,不能立即使用,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种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集中的社会实践加上平时学习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使得这些国家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承担具体的工作。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就业指导工作未能发挥正向功能。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在教育公共政策方面,政策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偏差,宣传和执行的力度有待加强。调查中,“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认识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2.56%,“比较了解”的也只有23.77%。这样导致学生对政府政策的预期较低,影响政策应有功能的发挥,26.10%的学生由于对相关优惠政策“缺乏信息”,他们“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三)与社会子系统不相协调

1、庞大的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导致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有1.2亿的流动人口,其中多数是农民工,另外还有近两千万的中专技校毕业生,四百万大专毕业生,再加上各类培训学校培养的无法计数的专门技术工人。可见,在有限的就业市场里与大学生竞争的人数不少于两亿人,而中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仅有一千万个左右,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普遍的信息反馈是:心比天高,眼比手低,做体力不如农民工,做技术活不如技校毕业生,搞开发没有经验,做文秘不够细心,几乎成为鸡肋,在整个就业领域中高不成低不就。

2、生产力水平不高。

国民平均经济水平不高,生产力发展较为缓慢,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增长幅度较小,造成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的局面,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 其主要体现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一方面是供求比例失衡。高校1999年以来的扩招使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竞争激烈,供多需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就此形成。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3、地域就业制度尚不完善。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型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成为了大学生选择工作的首选。即使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业市场低迷时,一些大学生宁肯不就业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但是,尽管毕业生数量大幅的增加,较发达地区对员工的需求量却并没有大量增加。反之,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对员工的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毕业生的供给大于需求,就业也就自然相对困难了,庞大就业群体严重威胁大学生就业。

4、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合理认识。

企事业单位希望直接招到有能力、有经验、有文凭的人,这对刚刚踏出社会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不仅如此,社会舆论维持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和期待值,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苗头、新探求不是本着鼓励的初衷去宣传,而是带着猎奇和挑刺的眼光去看待,主客观上都不利于缓解就业难的形势。先前有指责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的报道,近来又有哈尔滨一位大学生修脚工被周围人斥以“贬值”的闹剧。

三、如何正确认识并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事,拥有高智商、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如不能顺利就业,是国家的不幸与社会的损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其自身的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又有社会的众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这样一个局面,因此全社会参与十分必要,必须从社会、学校(教育)、学生三方面着手解决,多渠道扩大大学生就业面。

(一)社会角度

1、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规范社会的就业机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效的就业引导方案,加大查处虚假就业信息,加强就业信息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国家法律法规。应对高校毕业生负起就业责任,对弄虚作假的高校进行严格查处,对政府监管机构做出必要的处罚,责任追究到人,以真正做到保护学生就业,真正服务学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健全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2、企事业用人单位应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不要过分关注文凭、存在性别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其次要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作为企业应该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打造长期稳定的团队,才不会因眼前小利而影响到长远发展大局。

3、有关政府部门应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其并提供就业与创业平台。十七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大城市创业,却忽视了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城镇乡村,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创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多个领域从业,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

(二)学校(教育)角度

由于教育活动偏离目标,教育系统内部失调,与外界子系统不相协调,教育的正向功能的发挥受阻所产生的负向功能,包括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核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所以要要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使大学生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1、改革高等教育,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大学应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学校应当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承认,以便形成良好的互补。一方面能形成学历教育再深造,提升个人学习目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又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满足一定的人才供需。现在国家、地方招考中有很大一部分职位限制学历,学历继续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不予于承认,但在进入工作单后却可以凭着学历继续教育的毕业证加工资、晋升。这样的矛盾无疑是对应考者的不公平、增加就业难度、提高就业门槛。国家、政府应该联合教育机构建立完善的、一致的政策法规。

、2、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大学要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3、在继续教育方面,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深造,在工作的同时培养自身能力。与全日制大学教育一样,学历继续教育应得到

(三)大学生自身

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其次大学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

1、学生要加大忧患意识的培育,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后大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学校里的小社会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大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

2、大学生自身必须走出自我优越的误区,适当的降低“期望值”。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地区,努力遏制结构性失业。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要有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挖掘、开拓创业市场,转变“靠父母”、“靠国家”、“走公务员之路”的传统就业思想;要积极的打破思想束缚,给自己一腔激情。

3、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参与社会竞争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并且需要来自社会的各界力量共同努力,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一帆风顺,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还是呈乐观发展趋势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9 [3]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06—03-22(12).[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6] 罗汉书,张丽娟.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生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4-12(12).[7]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O6):90.[8]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39—40页.[9]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第三篇:从哲学的角度浅谈贪污腐败现象

从哲学的角度浅谈贪污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便出现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人民、对国家、对整个社会有相当严重的危害。就是这样一种人民恨之、国家治之、社会斥之的不良社会现象。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也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腐败,作为领导者行为的一种发展变化,它同样源于社会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也就是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其中的社会规则和个人欲望作为矛盾的双方,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地说,腐败形成的原因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如现时市场取向改革的负面效应,各项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严密,民主法制的不完善等等。而从主观上讲,其原因即是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部分党员干部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注重党性培养,因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导致个人欲望的膨胀,最终导致腐败。

然而,当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腐败问题时,应该肯定的是腐败官员也曾对社会做出过贡献,也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利益,但是其不值得大为赞赏,因为他们是“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早期的贡献应该归功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作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党员干部为人民做出贡献,人民的心里自然会有一本账,会牢牢记取的,不会被埋没。但是,如果其走向了腐败,定然要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功过、是非是无法相抵的。回顾历史,刘青山、张子善等人的腐败案件的处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样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在腐败现象中,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各种政策、法律、法规所存在的空隙的大小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抵制腐败力量的强弱是制约腐败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这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方面要善于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刮一阵风就拉倒。”这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一个比喻,认为反腐败斗争“光说不练”,实际成效不明显。那么,反腐败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因此,这要求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第四篇: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梦

习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定义的“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从历史任务的角度,中国最现实、最迫切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个100年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让人民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过上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由人民群众来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齐心协力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所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才能造福人民。

个人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个人与人民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正是由于千万个“个人梦”才铸就了“人民梦”。

“中国梦”由“人民梦”来实现,“人民梦”由“个人梦”来实现,而“人民梦”和“个人梦”都是以“中国梦”为基础,理顺这三者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摆正自己的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使两者从根本上相一致。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家的庇佑下,在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要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实现个人理想,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理想目标,也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从哲学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决定共产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进入共产主义的台阶,中国梦就是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共产主义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哲理依据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把中国梦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才能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文化解读哲学理论怎 样实 现中 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梦”也是一种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是文明塑造出的民族禀性,它是党执政使命孕育出的政治文明,成为一个时代的道德制高点,那就是中国元素的时代价值。每一个人都有梦,梦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追求是我们梦的价值观,只有有了价值的符号,我们的梦才有高度,我们的追求才是一种精神制高点的形成。

“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表现在它的历史意义上,也表现在它的时代意义上,这是由它的哲学属性所决定,因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国梦就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更加科学地形成我们的中国之梦,这也是它的时代特征。马克思曾说:“在一切东西中最丰富的东西是精神。人是需要精神的,精神是创造伟大、崇高、壮丽与不朽的源泉。”我们的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第五篇:从学生角度出发

从学生角度出发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刘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从哪儿出发?这对于老师来说毋庸置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看一看自己的课堂,是否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老师讲得多,以老师的思路为主,这样现象仍然很多。

在假期教材备课时自己第一次接触到“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个概念,回来后立刻找到吴忠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仔细读了几遍,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地讲课,原来却走了许多弯路。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问题又困惑,语文知识点的取舍,目标的设定等。五年级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上课回答问题的顾虑多了,不爱发言,即使心中有,也不爱说等。

在备《怀念母亲》一课时,刚开始我尝试使用于永正老师先读再讲的教学方法。《怀念母亲》第一课时主要是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作者,再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品读语言,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行小练笔。但自己理解地还不够,第一课时教学时不够扎实,学生读得不够充分。第二课时以品读语言为主,小练笔的练习着眼有些低。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作为五年级教学要加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因此,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根据课文的特点,年段特点,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语用训练点。二次备课时,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第一次备课时,制定了“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这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有些重合,于是改为“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情景交融或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样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操作与检查。

第一次备课时,认为学生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难度,看哪个句子都要讲一讲。其实课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自己对两位母亲的爱,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语句。而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即使讲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只要粗略地理解就可了。然后直奔几则日记,进行语言训练。这几则日记在表达上各有千秋。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明确表达方法,即借景抒情、借助人物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才是学生就应该学习的内容。小练笔时增加学生自主性,设计了两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练习。第二次教学中,学生的小练笔明显比第一次要好。

学习归根结底要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年龄水平、知识水平出发。

下载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从旅游角度看我国商业街的发展 商业街的分类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商业街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商业地产催发了商业街的诞生,同时商业街也强......

    从哲学角度分析雾霾天气

    从哲学角度分析雾霾天气 内容摘要:本文从联系和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解释雾霾的产生,接着指出了解决雾霾天气的对策,分别从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和社......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以及相关对策——从人力资源角度探究作者:常菁菁09308138经三国际商学院摘要: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民......

    如何从学生角度评课

    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评课 (一)看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从哲学角度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从哲学角度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可能有些人是为了毕业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些人是为了赚大钱,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取悦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当然也肯定有不少学生对学问有......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戴春花 《考试周刊》2008年 第52期 作者:戴春花 时间:2016-01-11 浏览:68 话题:教育学习跨文化交际 西方文化 中华文化 价值观 中西方 摘要: 价......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①唯物论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b.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从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