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2:0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

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

摘 要: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 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 他的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然而由于受前苏联文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华兹华斯在中国一直被等同于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遭到批判。本文拟从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主题入手, 论证其哲学思想的 深刻性, 力求还这位伟大诗人以本来面目。关键词: 华兹华斯;自然;浪漫主义诗人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 随着浪漫主义的涌入, 华兹华斯在中国文坛上就产生过较大影响。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前苏联文学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于英国文学的贡献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和肯定。华兹华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早年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 自1813 年起到1842 年, 他被任命为印花税票发行官, 年薪五百镑。1843 年他继骚塞之后当选为每年可以领取三百镑年薪的桂冠诗人, 直到1850 年在他刚满80 周岁时逝世。正因为他的这种毫无凄风苦雨、荣辱浮沉的经历和他那恬静幽雅的田园家宅, 上个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将他描述为消极浪漫派诗人,“他对待革命和革命所引起的制度是采取英国旧宗法制大地主的尺度来衡量, 他竭力反对启蒙时代美学上的唯物主义倾向, 企图去确立想象力的威严, 仿佛想象力单独能够从显示生活的沉重枷锁中解放人类⋯⋯华兹华斯诗中的人物是想逃避现实的人物。华兹华斯诗歌是清教徒式的温柔和对农村生活的愚直的歌颂。这种把古老的资本主义以前的农民理想化, 就是反动的、消极的浪漫主义的表现。”①但是今天, 当我们对华兹华斯及其诗歌进行再度审视时,我们会发现, 这种划分方式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从表面上看,华兹华斯是一位风景诗人, 他诗歌中所描绘的风景无所不至,山川大泽、花鸟草木, 都给人一种安谧恬静之感, 然而, 从更深一个层次去审视, 他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一种“自然观”: 诗人相信拯救人类灵魂需要一种神秘力量, 这种神秘力量蕴藏于大自然中。这种“自然观”是诗人对信仰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它既是一种超越人的知识性用以制约人类的为所欲为的本能的权威, 又是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平衡、融合。二

华兹华斯的这种“自然观”的形成与其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个人的性格特征来看, 华兹华斯从小就孤独而敏感, 他特别喜欢湖水的平静和山谷中白雾的飘动。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所依赖的乡村土地, 他们只是记得田地和森林的一般外貌, 但不记得自然生活的细节, 他们无法识辨那些大自然的景致变化有多么的不同。有谁能说出各种森林树木和牧场花卉的名字? 有谁能知道天气变化的征兆? 华兹华斯从他童年时期在坎伯兰山中玩耍的时候起, 便早已知道所有这些征兆了。他对一年四季中英国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有亲切的理解;他天生就知道仔细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周围的一切。湖区的自然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最喜欢做的就是在静静的星空下, 散步在湖区的山谷中, 这对他后来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观点“有天才的诗人很敏感”来看, 华兹华斯从小就很敏感, 能察人所不察, 感人所未感。正是这种敏感与孤独的融合很早就将华兹 华斯引向了大自然, 使他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致使其成为沉思自然最深刻的诗人。另一方面, 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形成和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是分不开的。华兹华斯生活于18 世纪末, 此时的西方社会充满了革命的时代气氛。英国的大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将革命推向高潮。诗人此时正值青年时期, 对人性充满了美好的愿望, 对法国大革命注入了满腔热情。他在《序曲》中欣然写道:能活在那个黎明时光是多么幸福, 而正值年轻更胜似天堂!⋯⋯性情不活泼的人活跃起来, 而生性好动者则欣喜若狂, 那些在梦中度过了孩提的人们, 那些⋯⋯

受到召唤各尽其长;不是在乌托邦, 在看不见的地下之城,或是某片隐秘的内陆, 天知道是哪!而是在这个世界, 在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上——终于我们找到了幸福。他积极投身法国大革命, 但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他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渐渐地华兹华斯从“人的世界”转向了“自然的世界”, 并且开始逐渐接受以卢梭为代表的精神方面的革命宣传。卢梭是一个自然的神论者, 他认为有一种最高的全智全能的东西, 给宇宙的生命以最初的动力, 规定一切东西的规律, 这就是上帝或自然。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 是不可思议的秩序和和谐, 他说:“我只觉得自然的图画, 又和谐又匀称, 而人类社会的图画却只是一片骚动和混乱”。②在自然神的基础上, 卢梭进一步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 一种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 依照自然法则生长的自然人,这种人具有天赋的良心, 天赋的正义善良和优美的感情;另一种是在充满着所谓文明的罪恶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人,感染上一切文明的罪恶思想与感情。卢梭的这种“自然神”、“自然人”的观点对华兹华斯有着很大的影响。华兹华斯开始试图寻求一种拯救人类灵魂的神秘力量, 即对科学技术的抗议和对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向往。这种“堕落与拯救”的思想态度表现在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中, 从而形成了华兹华斯独特的“自然观”。在他的《露西组诗》中, 露西死后回归自然, 转化成一株不为人们注意的紫罗兰, 这种转化在华兹华斯看来是机械的、是生—死—再生这一自然过程的曲折表现,因此,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意在重新调整被工业主义和商业主义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重新找到自己初次出现在宇宙中的那种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感觉。三

西方诗学始终贯穿着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或偏于感性, 或偏于理性, 或趋于统一。柏拉图以前, 古希腊占主导地位的是哲学上偏于感性的知觉论, 诗学上偏于感性的摹仿论。知觉论主张知识即知觉, 一切知识源于知觉、感性。相应地, 诗也被看作是对自然的摹仿。实际上,“自然”是一个文化哲学的概念,西方一些学者把“自然”分为内、外两个层次, 一为“内在的自然”(相当于人与宇宙之道或宇宙的本质), 二为“外在的自然”(即耳目所感所见所接触的自然山水)。英国文学史上, 自然山水起初也并没有成为描写冥思的主体, 大多只是作为背景、宗教或道德的类同表达。在玄学派诗人邓恩、马尔伏等人的诗篇中,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还未能正确地认识自然、把握自然, 自然被视为洪水猛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变得更密切、更自觉, 自然是人类的哺育者, 也是人类的良朋益友和导师, 人类不但和自然有着物质上的联系, 而且也产生了精神上的关系, 自然使人们惊叹不已、赞美不绝, 人们渐渐地由畏惧自然变化为欣赏自然, 咏赞自然。

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有一种崇拜心理, 在他们看来, 与人类社会相对立的自然是真、善、美的化身, 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而仁慈的力量。而就浪漫主义本身而言, 自然的涵义相当丰富。著名的概念史家(h isto ry of ideas)腊夫召伊(A.O.Lovejoy)在他的“关于浪漫主义的歧义”一文中, 他曾对自然下了60 多个定义,“自然”内容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自然是宇宙(自然界)、自然是感官(人类本身所固有的)、自然是乡村(与被文明污染的城市相对立)、自然是情感(感情的自然流露)、自然是物质(物质的属性)、自然是人性(人的本性)等等。而此时的“自然”往往以自然山水的形式出现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 这时的自然山水并非简单地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山水形貌, 仅仅被用来进行外貌描摹, 而是具有了更深一层意蕴: 在山水形貌的背后, 存在一个形而上学的超越本体。这个本体与宇宙精神相贯通, 而秉有神性或宗教的意味。在基督教看来, 自然与人类一样都是上帝的创造物, 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对应的;而泛神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上帝的灵光就体现在他的每一种创造物身上, 每一种上帝的创造物都与上帝一样具有神性, 并且相互依存。华兹华斯秉承了泛神论的思想, 他认为上帝的灵魂不在天国, 而在大自然中, 大自然无处不有上帝的精神存在, 而人的灵魂又是依存于大自然界的。与人类世界的激烈的动荡相比, 大自然却是如此的有序、稳定, 它的美就像是活的有机体。当18 世纪的革命思潮席卷全欧洲之时, 人们普遍地感到惶恐不安, 似乎一切都在解体之中, 一切都变得不确定, 人类的生活因此而失去了理性、标准和判断。此时, 大自然却以其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象征。对于华兹华斯而言, 自然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自然是神性和理性的结合。华兹华斯一生中的大部分诗都体现了这种创作观念。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虔诚之心, 始终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的源泉。以他的《写于早春的诗句》为例:长青花藤沿着樱草花枝, 在绿乡屋上绕出一个个的冠圈;那是我的信心;每一朵花 都欣然于吁吸中的空气。在我身旁的鸟儿蹦跳而嘻, 我不能忖测他们内心的思维—— 但他们身躯小小的挪动 都看来是狂喜。诗句中的“长青花藤”、“鸟儿”在诗人看来已经不再是花与鸟, 而是能够牵动诗人情感的“狂喜”。诗人从这样极为普通的小事着眼, 写出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保持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爱之情。这种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共同特点, 但尤以华兹华斯为突出。华兹华斯曾宣称“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我就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 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而是把她视为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 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这种自然和人之间的感应与交契中, 我们可以窥见到他的诗歌中“自然”所被赋予的哲理性和神性。四

自然因为有了人而变得具有生机和活力, 显然, 对于华兹华斯而言, 不仅大自然中蕴藏着这种神性, 同时, 这种神性还存在于田园的简朴生活中, 存在于乡村人们的身上。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主题, 这些人物, 尤其是穷人常常被赋予一种品质或才能, 从中体现出他们的自然本性。譬如在《西蒙·李》这首诗里, 诗人描写了一个年老的猎人年轻时跃马如风、箭步如飞, 狩猎的技艺超群绝伦, 而在和诗人相遇时已经十分虚弱, 正在吃力地挖一棵已经腐朽的树根, 却迟迟难以刨断。“‘你已十分劳累, 西蒙·李,请把家伙给我, ’我对他说,听到我的话, 他十分欣喜,立刻接受了我建议的帮助。我刨了一下, 仅仅是一下,就把那纠缠着的树根刨断,这可怜的老汉却为了刨它,徒劳地耗费了那么长时间。他的眼眶里, 充满了热泪,仿佛是感激和赞美, 顿时涌出了他的心底⋯⋯”

华兹华斯笔下的这些人物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经历着生活带给他们的万般艰辛和痛苦, 但在他们的身上却保存着完美的神性——淳朴、善良的人性(人的自然本性), 与人类文明的堕落相比, 他们宁愿选择了苦难, 因为苦难是人存在的必然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与神性为伴。华兹华斯是一个严肃的诗人, 他在寻找新的生存的理由, 他在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新的关系, 他摈弃文雅高贵的人物, 选取世人认为简单、可怜、卑下的人们为题材, 他认为, 这些人远离喧闹的都市, 生活于自然之中, 与大自然的交往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不需要任何的中介, 他们与大自然表现的是坦荡的“我—你”的关系。他的《坎布兰的老乞丐》、《迈克尔》、《决心与独立》等等, 表达的都是这样的主题。

对于儿童, 华兹华斯也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成功地将儿童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 大自然是上帝与人类的纽带。人与自然同从上帝这一源头涌出, 人在出生之前就有灵魂, 而且是在天国中领受了上帝的圣恩, 对于人来说, 那是一种至圣完美的“前存在”(即未被污染的自然), 就人的一生而言, 儿童离灵魂的“前存在”最近, 因而能够时时在自然界看到、感受到天国的容光, 儿童在出生时是带着神性来到尘世的, 因而儿童的身上充满了神性, 他们懂得和自然进行交流,聆听自然的教诲, 接受自然的滋养。以《白痴男孩》为例, 在这首诗里, 华兹华斯塑造了一个对大自然痴迷的白痴男孩形象。一天深夜, 邻居家的一个妇人生病了, 母亲让男孩骑马去请医生。男孩走过漆黑的夜路, 却来到了一个湖旁, 下了马, 静静地倾听瀑布落入湖中的水流声, 这种与大自然交流的能力源于儿童特有的感受力, 儿童由于离神最近、受世俗的浸染最少,始终保持着人类最初被创造出来时的能力, 与鸟儿对话, 与群山、万物交流, 人类的原初状态(儿童)永远是人性完满的象征。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作品《我们七个》、《露西组诗》里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理念建立的基础就是华兹华斯对于儿童的理解, 它得益于卢梭的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尔》。这部作品直接向封建教育挑战, 提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正是因为封建教育的矫揉造作, 人才失去善, 它要求人的发展要合乎本性。华兹华斯无条件地接受了卢梭的“人之初, 性本善”的观点, 但是他提出了“儿童是成年人之父”这样的新理念, 儿童所代表的就是人类原初状态的人性的完美, 但是, 随着岁月的渐长, 对尘世俗务的涉及渐深, 儿童身上原有的神性、灵光就渐被遮蔽, 从这个意义上讲, 儿童成了成人、人类的父亲, 是人类重返原初(自然)的中介。五

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追忆自然山水美好形象时, 他在感受着崇高的思想和雄浑的融合、智心和景物的活泼交往, 从而得出自然是整个道德存在和灵魂的“保姆、导师、家长”。他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融注到诗句中, 使诗篇超出一般田园山水诗的规范, 而带有极强的哲学意味。而在中国, 诗歌是用来言志抒情的, 中国诗人习惯于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宇宙自然不是人以外的外在世界, 而是包容着人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 中国人的自然观是“天人合一”的, 人作为一个小宇宙与世界宇宙整体相连, 互相感应, 相交相契。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3652427)的诗作里有很多是描写农村自然景物或劳动景象的, 他秉承庄子“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 从中表现他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一方面陶渊明将自己融于自然的明纯之中, 另一方面自然山水诗为诗人的主体精神的拓展留下空间, 人在自然之中可以寻找到一片清丽的栖身之地, 在这里, 诗人可以与“道”同一, 可以解脱尘世羁绊, 达到“诗意的栖居”而栖憩于一片澄明之境中。陶渊明的诗历来被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典范, 诗人往往在与自然的亲合中“神与物游”, 达到一种心醉神迷的的状态。对于中国诗歌, 后来的诗人、文学理论家经过进一步地总结, 陆续提出新的观点, 即: 中国的诗歌功能在于言志、抒情和叙事。

于是, 当以描写自然而著称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进入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的视野时, 他的诗学思想便受到了遏止, 中国传统文化就象一把无情的剪刀, 把外来文化中不合自己需求的方面剪去。这时的华兹华斯, 就被等同于一个对现实不满、明哲保身、徜徉于山水之中的中国式的隐居诗人、逍遥诗人, 而他的诗学思想, 也就失去了它的神性。中国的传统文化顽强地把西方文化中的“堕落与拯救”的主题改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被转换为是寄情山水;定居湖畔自然成了对现实斗争的逃避, 定居成了隐居;对自然的神情体悟和哲理思考被等同于山水诗, 这就使得哲理的、沉思的华兹华斯变得简单而平面。

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的目的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天人合一”, 他的诗歌的自然主题其实是以神性为依据, 以人性为归依的, 人与自然同是这个宇宙的组成部分, 关心自然也就是关心人, 而关心人的生存必须要关心自然的状况。他诗歌的议题可以归结为从拯救自然到拯救人类,人类是在失去了神性的时候开始堕落的, 所以人类从哪里堕落就应该从哪里将自我拯救。但是人类的自我拯救仅靠理性是远远不够的, 人还需要有神性, 而这种神性在当今社会只存在于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中, 人类和大自然相依相伴, 大自然不断地纯化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可以说,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在感受到当时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西方某些文化观念的没落, 法国革命后近代人们的生存危机)之后, 通过沉思和一系列创作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观点。注释: ①《英国文学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②《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参考文献

[ 1 ] Blam ires, Harry.A H istory of L iterary Criticism [M ].N ew Yo rk: M acm illan Education L TD, 1991.[ 2 ] C.B., W.J.Courthope.A H istory of E ng lish P oetry [M ].N ew Yo rk: Russell & Russell.Inc., 1982.[3 ] Chen, J ia.A H istory of E ng lish L iteratu re.(Vo l.IV)[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 ress, 1986.[ 4 ] Co rns, ThomasN.M ilton’s L ang uag e[M ].Co rnwall: T.J.P ress L td, Padstow, 1990.

第二篇: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摘要: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启示

18世纪的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旧世界土崩瓦解并失去了昔日的神性。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欧洲思想界追求知识,理性思想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最高判断。然而,那时欧洲人却在这种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自然界遭到破坏,人性受到扭曲,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不但没有给西方人带来预想的幸福和安宁,反而使整个欧洲走向了堕落,信仰和传统的动摇与崩溃直接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混乱。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对物质和权力的淡泊。崇尚自然的华兹华斯对他所处时代的那种理性的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理解。

一、“物我合一’’的自然观华兹华斯在其诗学中曾提到“诗人是把自己的心声向人类叙述的人,他应比普通人对事物更敏感,更赋予热情⋯⋯”,认为“诗歌是人与自然的映象,[1]416;“所有的好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圳2r]417。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他自己情感的流露,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中产生的。诗人漫步湖边时,曾看到迎风起舞的水仙花。这幅自然美景一直深深地印记在他心里,这美景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他似乎找到了“那金色的时光”,回到了那天真纯洁的童年时代。可以看出,诗人把他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诗人先写水仙,再写水仙对于诗人的魅力,写的既是客观之物(水仙),又是主观之情(诗人)。“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还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大自然的美完全进人了诗人的内心,尽管他远离自然,其心境还是在自然之中,孤寂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欢乐,感到快慰。诗人称平静时对往事的回忆一共有两种声音,那就是内心的回声和朴质的诗歌吟咏,诗人从两种声音共同的音韵中汲取对未来的信念,并让这信念带来愉快的心情。诗人在《我好似一朵流云 独自漫游》中写道:独自漫游似浮云,青山翠谷上飘荡; 一刹那瞥见一丛丛、一簇簇水仙金黄; 树荫下,明湖边,和风吹拂舞翩跹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最后诗人与水仙“翩翩起舞”,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水仙)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诗人不仅仅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透视出生活的本质,并向人们昭示永恒的真理。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所生活地区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回忆起早年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空间和时间的间离使他对自然和童年产生了美感,激励他努力去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使自己心灵得到平静、获得快慰,进而希望能使人类获得拯救。在诗人看来,大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他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发现大自然能给予人类很多启迪,使人们回想起快乐的时光。诗人在讴歌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同时,又融入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华兹华斯的诗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自然观。成年后,诗人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虫、日月星辰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以诗的形表述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诗人认为,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大自然给人以欢乐和智慧;自然界中最卑微之物皆有灵魂,而且它们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这就是诗人“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的自然观的主旨。

二、标举童心,天性永存的自然思想

华兹华斯生活在欧洲的动荡年代,他目睹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次大革命既作为启蒙思想的政治革命实践给法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诗人曾两度来到法国,但在短暂的欢欣与激动后,他悄然离去。因为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理性的幻想被新的暴力所取代,自由被新的专制蒙上阴影。失去理智的人们、流血的**、新的道德败坏,这一切都让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所有这些情感与理想的危机都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在反思中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华兹华斯重新来到大自然,其感受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此次已经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在诗中,诗人标举童心,追求已逝的天真欢乐的童年。在诗歌《布谷鸟》(To the Cuckoo)中,诗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孩童时期追寻一只布谷鸟的故事。在一片青翠碧绿中,行踪神秘、啼声忽远忽近的布谷鸟给他天真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和遐想。此时的布谷鸟不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能召回他失去童年的梦幻的一种力量。诗人通过回忆留在心中的五年前的美丽景致而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与大自然进行和谐的交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学会重新观察自然。诗人崇高的思想给他带来了一种绝妙的感觉,那就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而这些景致在五年前还独立于诗人的心灵之外,现在它们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留在心灵上的景致再次苏醒时,过去的感官的狂喜一去不复返了,诗人的感受中增加了半明半灭的思想的火花,这使诗人既体会到现时的快乐,又高兴地想到此种感受能给未来的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他感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时是这样,死后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自然既在身外,也在心内。在诗人看来,远离童年和远离自然的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童年和与自然的亲和状态而返回自然,从而走向成熟。华兹华斯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诗作中都这样引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与礼赞。这在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序曲》中有更深刻的展示。诗人在作品中衷心感谢大自然在他童年时代为他孕育了纯净的灵魂,认为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印象中,如果谁不与人类所创造的粗鄙庸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是崇高不朽的 自然联系在一起,谁就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始终把童心与大自然和上帝联系在一起。在基督教观念中,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自然与人。诗人因为爱上帝,故而他创造的大自然,进而推溯到只有童年时期才能与大自然最接近,故而童真中包蕴着不朽的信息。华兹华斯在诗意和哲理的诠解中对孩童的崇拜达到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诗友、同样讴歌童心的柯勒律治都感到不免过分。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对孩童的无知和单纯加以赞扬。我们知道,在西方一直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对儿童也主张把他们放在育儿室里灌输成人设立的书本知识与道德教义。华兹华斯偏偏对天性未凿的童稚倍加赞赏,这实际上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主张人应摆脱文明的束缚返归自然的风尚是一致的。由此,在他众多歌咏自然的诗篇中,最受尊崇的是那些可以作为宇宙伟大的和声中一个音符,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这就是婴孩。作者意在寻真,表现出力求摆脱人的社会性、返归于人生初始时期的归根心态。

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现代人的启示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与渊源,一切生灵都是大自然怀抱的婴儿。人在自觉意识开始以前也是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最初因为偷食了知识之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天庭,永远失去了目睹上帝圣容的权利,也失去了被创造之初流荡于体内的灵气,人与自然的异化便由此开始,从此人类便踏上漂泊的路程,开始苦苦寻求精神还乡之旅。欧洲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希腊文化,重新发现了人和自然,然而却走上了人与自然分离的道路。人类把自己提到了近似于上帝的高度,人想真正成为操控自然的人。人类作为生命本体的存在,时时昭示着自身的强大,彰显着无限的欲望;人类在演绎着无限权威的同时,也演绎出了自身的悲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人类不断改变着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关系。从“上帝之死”到“自然之死”,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异化的历史,预示着人类的明天。华兹华斯是一位有着现代意识的诗人,他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工业化使人跌人了可怕的物欲,从而道德沦丧、纯朴消失。诗人甚至发了“世界叫我们受不了”的愤怒呼声。诗人的忧虑也预见了人类今天的处境。人类通过科学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科技创造了奇迹,奇迹演变成了神话。随着一个个现代神话的产生,自然也在一寸寸地被吞噬。从“寂静的春天”到“自然之死”,都验证着人类强暴自然的恶行。今天,生态资源的破坏、物种频频消失,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环境一天天地 恶化。自然的悲剧与人的悲剧紧密相连。从“自然之死”到“人之灭亡”,只有一步之遥。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科学技术给/ ’o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极度贫乏。技术与情感的失衡,给人类带来了苦闷与彷徨。现代神话主宰着社会生活,也主宰着人的意识形态。科技的机械性把人变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空心人,使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之死”则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成了无根的存在。这一切都源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必然导致人性的堕落,恣意践踏的恶行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华兹华斯把归根返始作为摆脱近代文明困境 的一条出路,他企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诗人产生了重重的矛盾。而诗人的矛盾也预示了现代人的尴尬:人类一方面呼吁生态保护,一方面又在疯狂地蹂躏自然;一方面呼吁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又肆虐地践踏着自身的自然性。这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是: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同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互隔绝的生命。如果人类失去记忆,忘记历史,背弃大自然,就是对自己和对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否定,而对传统的背叛、对根的疏离,就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在技术与情感的跷跷板上,如果技术的一端太沉,情感便会离开生养它的土壤。没有了情感支撑,人类社会就会从荒原走向沉寂的历史。

四、结论

文明进步与人类命运的冲突到了华兹华斯所处的科学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主宰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万能的上帝。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但科学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一方面,随着科技对人类霸权意识的诱发和扩增,人类早已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也就注定远离了自然,最终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变得无源无根。另一方面,科技又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人类也愈来愈依赖于这种异己力量,甚至把知 识、科学和权力意志凌驾于人之上,把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或社会的动物,完全忽视了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探寻。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z]对自我的遗忘及物质文明对生命本原的压抑所造成的人的虚无感,这正是近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从近代开始,欧洲文化中反思文明、追问存在的拯救意识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华兹华斯的“物我合一”的观念可以说也是这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Rubinstein A T.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Volume II)C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416—417。

E2]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6—37.

第三篇: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2018年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2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 从《画皮》及《暮色》比较分析中西人鬼文化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6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8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10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 14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6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1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20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22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23 论《蝇王》中的“性本恶”思想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24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25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2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27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红字》中作者霍桑对清教认识的模糊性 29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 31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33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34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35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37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40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43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45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46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 4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50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 51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试谈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渗透 53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 5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55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56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59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61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63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64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66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69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70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73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75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76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77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9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 81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82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85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87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90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 91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93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94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95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99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第四篇:华兹华斯 诗歌赏析 两篇

The Daffodils

Written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水仙花

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见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赏析:

《水仙花》是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口语化的语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点。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这首诗歌强调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回忆的重要性。

诗歌前两节描写了诗人看到的美丽的自然景色。第三节描写了诗人的内心感觉:欢乐,平和。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浮云,在这一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personifies)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The cloud wandered,the waves danced,但其重点还是放在水仙花上。他把它们写成“a crowd”,“a host”,“a company”,“They dance and toss their heads”,它们还会表达欢乐愉快(“glee”,“jocund”)的心情呢!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强调了回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当他处于空虚黯然的心情(in vacant or pensive mood),这一簇簇美丽的水仙花就会出现在他的回忆中(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诗歌中的“inward eye”就是指他的回忆。它们帮助他度过了生命中的困难时期。当我们处在孤独与无助时,我们也可以回忆我们曾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UPON WESTMINSTER BRIDGE威斯敏斯特桥上

--William Wordsworth华兹华斯

译/猎人hunter560(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B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l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Notes:

This poem is written insonnet form by William Wordsworth describing London, viewed from one of the bridges over the Thames泰晤士河, in the early morning.This po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he first eight lines(octave)and the next six(sestet).Between these two is a break called a volta which emphasises the traditional change in mood or subject between the octave and sestet.In the first eight, he describes early morning London in detail, and then goes on in the final six to compare the city in that moment to natural wonders.The rhyme scheme is ABBAABBA CDCDCD

The dominating theme in the poem is Nature.London is described with natural scenery.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beauty of the city as the towers, the cathedrals(church), and the temples.Wordsworth personifies拟人化 the city along with the earth and the sun.This repeated his conviction坚定的信仰 that the city, at this particular point of day, does not clash 不协调with nature but becomes a part of it.The poet describes the calm and the tranquillity乡村的宁静 of the

city.There are neither sounds or noises, there is only silence.clash 不协调 look bad whenthey are together大地风光鲜有如此漂亮:

谁对壮丽景色不能欣赏,那就与公牛的灵魂一样:

这座城市穿上华丽衣裳,安谧的清晨伴五彩霞光,船舶、高塔、拱顶、剧场、教堂,直冲天穹向着田野开放;

在纯净空气里熠熠闪光。

阳光从未如此绚丽辉煌,沐浴山谷、岩石、山坡之上;

如此召唤以前从未深感,泰晤士河流淌随心所愿:

上帝啊!千家万户梦正酣;

这颗强大的心沉睡安然!

第五篇: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比较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及意象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 44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47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49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51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 54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探析《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6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58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61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62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 64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65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69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70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 72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74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75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 77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78 中西方灾难新闻差异性研究-文化与传媒 79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80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 82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84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87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88 论《红字》的模糊性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91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93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94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95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9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语人名的翻译 98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100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101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04 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106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09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111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字幕翻译策略 112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 113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15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 116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17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118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119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120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21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23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124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2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128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wakening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寻找女性的自我 — 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 130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1 《看不见的人》主题分析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133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36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138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 140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42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144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45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146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147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48 讨论型课堂与英语学习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 150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151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52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 153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

154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55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156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57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58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

159 Whose Portrait Is This—Exploring Oscar Wilde’s Complex Personality 160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61 《瓦尔登湖》生态批评视角分析 162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163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4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 165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166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67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 168 消费文化社会下嘉莉的生存斗争 169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

170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1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173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 174 《小王子》的存在主义维度分析 175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76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

177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78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179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180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181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82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183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爱情观的不同 184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

185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 186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187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8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189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 190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91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192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193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9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195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96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197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198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 199 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200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下载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华兹华斯诗歌 水仙花 导读和赏析

    By: @超真实的虚幻华兹华斯诗歌 水仙花 导读和赏析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When......

    华兹华斯的诗歌读后感五篇

    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About Wordsworth and His PoemWhen we hear a real poem,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ower and long life of great poetry. Poetr......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 胡冰 摘要: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享有“自然诗人”的美誉。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诗歌界首次将自然作为与人类并列共生的审美......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歌比较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歌浪漫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歌在描写对......

    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世界

    西方文化入门姓名:严玮 学号:G11114010 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世界 当浪漫主义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词语遇上了诗歌,我相信不会有人不为之心动。而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加上了自然的元......

    自然教育诗歌

    当《爱弥儿》在巴黎烧毁之后你逃离到国外用日内瓦湖的湖水洗涤心灵的血迹在莱茵河的涛声里踟躇迷离卢梭当《爱弥儿》在巴黎烧毁之后你逃离到国外用日内瓦湖的湖水洗涤心灵的......

    (英语毕业论文)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