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诗歌的钥匙
《解读诗歌的钥匙——意象
我们读诗歌会遇到很多阻碍,不容易读懂。——给你一把解读诗歌的金钥匙——意象。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的核心组成要素。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金钥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就是说意象: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找一找下面这首《江雪》中的意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山、径、舟、翁、江、江雪”等意象。
我们思考:这些“象”承载了诗人怎样的“意”呢? “象”承载的诗人的“意”,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找诗歌中意象的修饰语和陈述语,这些是“意”的直接体现。譬如:意象“山”的陈述语“鸟飞绝”,意思没有鸟,山是空的。意象“舟”的修饰语是“孤”,意思是只有一只小船,孤单一人。
因此,“山”承载的“意”是“空寂”;“舟”承载的“意”是孤独。
二是意象本身的特点引发的意象相对固定的含义。譬如“江雪”,其特点是冷、洁白无瑕,引发出冰清玉洁、孤傲高洁等含义。
因此,“江雪”这个“象”承载的“意”就是冰清玉洁、孤傲高洁的品质。
2、意象的作用 意象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象征寓意,二是绘画构境。(1)象征寓意,即托物言志。
“江雪”,象征着“冰清玉洁、孤高高洁”。它就揭示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追求高洁的品质。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我国诗歌中的很多意象有相对固定的含义。如柳往往和离别相思相关。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只需从象征寓意的角度来解读意象,解读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等。
(2、)画构境,即描绘画面,营造意境;
譬如《江雪》中的“山、径、舟、翁、江雪”这一组意象,描绘了一幅空寂冷清、幽僻安谧的渔翁寒江独钓图,构成了荒寒寂寞孤苦凄清的意境。借景抒情,从而表达诗人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和人生追求。这就是这首诗中这一组“象”所承载的作者的“意”。
写景诗用一组(或者几组)不同类的物象(意象)描绘画面景象,构成一定的意境,从而借景抒情。
阅读要从意象的组合出发,解读其构成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譬如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江村》《秋兴八首》《登高》。这类诗歌数量很多。
当然,就一首诗而言,咏物诗只需要从意象象征寓意的角度解读即可,写景诗主要从意象绘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页
石室佳兴
翟晓周 画构境的角度解读,但很多时候还得再从意象象征寓意的角度去解读才行。譬如刚刚讲到的《江雪》,绘画构境,看所有意象构成的画面,同时还要理解“江雪”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页
石室佳兴翟晓周
第二篇:找钥匙诗歌欣赏
眼睛看见的人类的智慧似乎要穿透苍穹
科学进步建造的一切
是否会让“自然”这个词汇退出人类舞台
成为遥远的记忆
我们生活得如此的精致
精致得不再需要
骏马嘶风尘土飞扬的驿站
鸡鸣不已的金色晨曦
与小石潭的鱼往来翕忽相乐的欣悦
我们可以用眼睛看鱼缸里丰满
永不远逝的呆鱼
灯光的琉璃屏蔽了烟火的芬芳气息
楼入云霄,在婉拒小鸟做客房梁
油漆路在不断的延长、拓宽
但生命跃动的时间
却越来越多的静止在塞车
心里感知的我们在用智慧毁灭赖以生存的村庄
“自然”羞赧的卑微着
欲望披着科学的外衣贪婪的肆虐
地球因人类而瘦身
人类因太过饱满的自身而减肥
力求西施黛玉的病态美
燃烧的欲望追赶着太阳的热烈
要去改变蓝天的蓝
我们身上的钥匙越来越多
它可以打开无数的欲望之门
陶醉在香水的香气,乐此不疲
却丢弃了灵魂感官的钥匙
慨叹人生如白驹过隙
盲从着尽情享受所谓快乐
人性高贵的精神世界在荒芜
我不知道耶路撒冷曾经的血腥
和今天的经济战争科技殖民霸权主义
有什么区别
这不过是人类用高智商
做了一件体面的外衣
就如同人类进化到今天在用屁股走路
我们是否还可以继续进化
进化到生命能量的根基
不再需要在土地上留下串串足迹
我要去找钥匙
打开心灵的锁
守护家园
不让我的子孙称我为“海盗”
你也来吧
星空下寻着向日葵的笑脸
和我一起找钥匙
第三篇:不带钥匙的孩子诗歌
天空
阴沉沉的一种病态的白,恹恹的覆盖着整个苍穹
空气 干冷干冷
一种潮湿的气息,挟裹在冷风中呜咽
似乎 要下雪了
我 站在门前
有铁将军把了门
而我是没有钥匙的孩子
有白色的精灵
飘飘洒洒的漫空起舞了
一忽儿间
便繁密了起来
有零星的 散散的雪花
打在我的脸上 头发上
凉意沁沁
我 怀了欣喜
在门口 瑟缩
友人传来短讯,说:“下雪了。”
友人说:“停了。”
友人又说:“又开始下了。”
于是,我终于确定,原来
即便在同一片天空下
即便只相隔了几公里的距离
还是有时间差的这场雪
我这里
总是比他那里
晚了半分钟
或停或下
我说:“冷!”
友人问:“为什么不带钥匙?”
其实,并不是不带
我只是不喜欢拿钥匙开门的那种冰冷
不论春秋冬夏
我的钥匙
总是被我一把把的丢掉
或藏起
我 执拗地任性
执拗地
做那个不带钥匙的孩子
像是一个永远玩不疲的游戏
只是
我只是不喜欢拿钥匙开门的那种冰冷
罢了
第四篇:诗歌鉴赏两篇解读
诗歌鉴赏(8分)
边上闻笳①(其二)
杜牧
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3)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4分)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7.B 8.C 9.C 10.D
11.(1)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记分点:“南、北”“走”“拜”)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记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3)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记分点:“悉”“赐”“出事”)
三、诗歌鉴赏(8分)
答案:(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1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
(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1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第五篇:古诗的语句理解——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范文
语句理解 省略
一、名称省略:比如:“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有时地名也缩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名词省略:名词在古典诗词中不是充当主语就是占据了宾语,a名词主语式省略:如2008年四川卷吴西逸的《[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中有这样的句子:“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再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语是?。b名词宾语式省略: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正常格式应该是“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吾骑马客京华”。省略了‘吾’即‘我’这个宾语成份。c双省:就是同时省略处于一个联句的上下同一位置的主语或宾语成份。如“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正常格式应该是“岭猿与吾同旦暮,江柳与吾共风烟”。同时省略掉了两个“与吾”(与我)。
三、动词省略: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里边是最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动词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动词在古典诗词中举足轻重。
(一)存在动词省略:存在动词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判断词和比喻词之类,是、在、有、无、可、否,同、异以及象、若、似之类。省略动词最多的就是这类词。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不省当为“海外徒闻更有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省去“有”,这是单省;又如“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本来是“诸姑今在海畔,两弟亦在山东”,一下拿掉了两个“在”,这又是属于双省。2007广东卷林景熙《溪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尚”后就省略了动词“在”。
(二)一般动词省略:这种动词省略是比较简单类型的,因为在我们要省略的动词前边,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都带着状语成份,所以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省当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享婵娟”。“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补充完全则为:山才(遇到)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这是动词完全省略,省略掉的动词要靠读者准确推断。
(三)无特征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中,动词的省略在多数情况下是无特征省略。就是说这个动词在被省略时,它的前边并不带有特征性的符号状语,而是要靠读者从其相连的两个词的搭配关系来推断之。比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和家万里,中间有了省略部分,所以就等于讲了不相关的三件事:喝浊酒,家,万里路;燕山勒石没勒成,想回家也想不到办法回家乡了!只有按后半句去推理,才会得出诗人的意思是“浊酒一杯(想到)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动词双省:动词双省和名词双省是一个意思,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当上下两个同一节凑点上,出现了重复的动词,却可以一个不留的给予省略的方式。阅读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前置的识别标准而造成判断困难。所以这种动词省略方式是较复杂的省略方式。A单句式动词双省: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B联句式句首动词双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省的形式该是“(吾)感时(见)花溅泪,(吾)恨别(见)鸟惊心”,也是省掉了两个“见”字。C单句式句中重叠式动词双省: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正常格式当为:“岁暮阴(去)阳(来)催短景,天崖霜雪霁寒宵”。
四、虚词的省略: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运用规律,理解文义是不可能的。而古典诗歌,特别是格律诗,却极少使用虚词。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王维)中的第三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动词“明”和“出”后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种省略是为了形式上的工整、对仗,但也更突出了“明”和“出”。2007广东卷林景熙《溪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穿”后也省略“于”。再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上联从语法角度按次序解时,应是城阙护卫着三秦。语法上虽然讲通了,但实际地理形势上却相反,应该是“三秦辅城阙”。“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指秦时关中地区,项羽曾把这里封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所以这句是“城阙辅于三秦”的省略。“于’”是“被”,意思是“城阙被三秦辅佐卫护”。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情”后省略了介词“对”。句意为:“这番情意对谁倾诉呢?”
五、关联词语省略: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省略了内在的因果关联词语。2011湖南卷高启《春暮西园》:“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后两句是因果省略,因为看到菜畦里那么多的蝴蝶,所以知道人家花落完了,不然蝴蝶不会飞到菜地里的。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阔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阔”后省略了连词“故”,“清”后省略了连词“故”。句意为由于原野辽阔,所以觉得远处的天比树还低,由于江水很清,所以觉得本是天上的皓月离自己很近。
六、事情的省略:比如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写了诗人去年清明“寻春遇艳”和今年清明“重寻不遇”两件事。但在两件事之间似缺少交代,如果在二、三两句之间加上“今年今日此门中”,就更加明白了。然而绝句只能写四句,那空档要读者根据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推断和填补。2005年高考刘攽《雨后池上》“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两句中间也有省略,如果加一句那就应该是“洒落许多小雨滴”。
古典诗词的省略、跳跃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诗句之中、诗句之间的省略和跳跃往往会使诗词的词语及章句间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形成一种一种“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
调语序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符合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此惯常规律,对正常语序作一些大大小小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只有先还原它,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句意。例如(2008天津卷)王维《山居即事》“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从对偶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句的语序,它们应该是“松树鹤巢遍,荜门人访稀”,说的是居所附近人少鹤多,“鹤”这个东西是山林隐居之士或具有隐逸之志的名人们所爱的动物,也是山林田园隐居生活的象征之一。诗人们往往通过鹤的形象,来营造田园乡居的意境氛围,衬托出环境的幽雅安谧和主人的高洁不凡,表现悠然闲适的情感基调。命题者不理解这一点,所以才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从字面上看,这句跟松树茂盛不茂盛没什么关系。语序调整不当谁都会出错。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有许多语序需要调整:“孤城遥望玉门关”应该是“遥望孤城玉门关”,“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应该是“三秦辅城阙,望五津烽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帘卷西风”应该是“西风卷帘”。这些错置的句子如果不调整,句意就很难理解。
大致说来,语序错置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合乎声律需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这就不得不打破正常的语序,形成句中词语位置颠倒现象。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按照正常语序应为“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但为了合乎音律需求,诗人作了艺术处理。(2011年全国卷)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中的“夜永”应为“永夜”,就是“长夜”的意思,为了叶韵写成了“夜永”。该句的意思是说“如何度过这长夜”。
2.合乎情感表达需求。除了格律的限定之外,有些词序错置是诗人为了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的。这种错置,往往突出了某一部分词义,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觉冲击,从而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审美情趣。如王昌龄《从军行》定语“孤城”挪前、杜甫《春夜喜雨》“锦官城”移后二例,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分别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再例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倒置后,将竹与山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2008安徽卷)谢枋得《小孤山》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后一句将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该联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按照正常的语序,这两句应该理解为“坚如立于敌场之猛士,危似艰难末世的孤臣”。原句以“难”作脚,既是为了押韵,也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境况。3.诗化的语言浓化诗味。有时,诗人利用词序错置,目的是使原本极平实的语言,变为诗化的语言,具有了新奇效果,从而增加诗的味道,如崔灏《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正常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低沉的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历来以词序倒错而闻名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如果改成顺序描写——“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显得很平淡。因为这两句诗的目的并不是要写鹦鹉或凤凰,而恰恰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词序倒置后,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的气象,这就把极盛时期的长安留给诗人的最美好的印象突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