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义解读练习(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22: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意义解读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意义解读练习》。

第一篇:诗歌意义解读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香摇细细风。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金时太原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元好问《鹧鸪天》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元好问《鹧鸪天》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②殢:停留。

1.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这是一道“哪些类”考题,应在诗中与注释中寻找“心事”的具体解说。“心事”在句中与“泪痕中”相连,表露的是伤痛之事;再看注释“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可见是亡国之事。结尾“长安西望肠堪断”也佐证了这一点。当然也含有对家人的担心。)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3)“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分付杨花。【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1)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分)、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①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②③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来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攲yǐ: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意对即可)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肠已愁断,酒无由人,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意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6分)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2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22.这首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物寓意。请结合词作及背景资料对此进行鉴赏。(分

参考答案:

2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萧条寂寥的气氛,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22.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作者把自己看成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3分)

8.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当初相见时及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答题要点:先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10.葛溪驿鉴赏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①漏,古代计时器。②未央,未尽。③明灭,或明或暗。④归梦,梦中回乡。⑤坐,因为。⑥岁时,秋日。⑦疏,叶子稀疏。

相关试题

(1)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2.余干旅舍①

唐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何作用?(3分)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4分)

余干旅舍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西风落叶图。(1分)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现在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2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2分)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四个层次,每层1分,小结扣题2分。意思对即可。)(2)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城闭鸟飞,增添诗人孤独;时辰已晚,邻家未归,诗人联想自己久客他乡,“乡心”欲绝。(每点2分,共6分。)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词人,力主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相从甚密,人品、气节相类,词品、格调亦相近。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8.“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甩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① 4

第二篇:诗歌练习185文档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① 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② 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①写出了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

②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三 曹溶《踏莎行·答客问云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踏莎行·答客问云中 曹溶

堠雪翻鸦,城冰浴马,捣衣声里重门闭。琵琶忽送短墙西,当时不是无情地。帐底烧春,楼头热浴,百钱便博征夫醉。寒原望断少花枝,临风也省看花泪。

注:①云中:指云中府,治所在今大同市。②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③烧春:酒名。(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堠雪翻鸦,城冰浴马”两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4分)(2)“寒原望断少花枝”与“临风也省看花泪”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身处苦寒荒凉的边塞愁闷悲伤之情。“堠雪翻鸦,城冰浴马”两句描写了边塞的苦寒之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抒发作者的愁闷悲伤之情作了铺垫。(4分)(2)这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按常情,看到花会感到高兴,只有在极其悲伤之时,才会见花流泪,所以这两句极言作者心中无限的悲伤之情。(4分,如有其他答案,如“情景交融”等,也可酌情给分)简析:首句言雪之大,白雪与乌鸦形成黑白对比,渲染了凄凉气氛;第二句写天之寒。开篇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荒凉。然后用捣衣声和琵琶声来表达边塞征人的离愁别绪。“帐底烧春,楼头热浴”,既是用来御寒的,也是用来消愁的。一醉愁去,但酒醒愁又会重上心头。最后两句说因为少花枝,也就省去了看花引起的流泪,以异于常情的写法抒发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悲伤。赏析:

云中,指云中府。宋宣和四年(1122年)改辽大同预置。治所在今大同市,为云中府路治所。是宋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其后金人失约,地遂入金,仍改名大同。清沿其旧。这里原是古战场。

“堠”,为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词起二句极写边塞苦寒荒凉。分开说首句言雪之大,次句言天之寒。屈大均“夜宿雁门关”的《长亭怨》有云:“积雪封城,冻云迷路”与此相仿佛。古代远戍军人,多由家人寄送寒衣。而裁衣必先捣帛,故自六朝以来捣衣诗成为闺思的内容之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其希望则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其三)。在边塞荒凉的云中,竟是“捣衣声里重门闭”。重门虽闭,捣衣声可闻,边防重镇,于此亦可见。“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王昌龄诗云:“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其二)。“胡琴琵琶羌笛”,均传自西北少数民族,富有边地风味。这“琵琶”即使“换新声”,它给予戍边战士的感受,也总还是“别情”,难免不令人伤感。词意近诗,却又翻出新意:如今琵琶声又传来,自然悲从中来,但在“当时”(指过去的时日),人们并不会觉得云中是令人生悲的“无情地”!清朝初年,对晋陕一带地方的统治还相当薄弱,比曹溶小十七岁的屈大均在上引词里就说:“就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希望雁门关及其以北临近边塞的大同(云中)不能作为清王朝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内地(并州)的门户。而在清王朝大同兵备任上的曹溶,却只能发出声息十分微弱的今昔之感了。

过片承上,一脉相传,仍写边塞荒寒,只不过透出一些牢骚。“烧春”,酒名。唐人多以春名酒。唐朝李肇《国史补下》:“酒则有郢州之富春,„„剑南之烧春。”天寒地冻,郁郁无聊,便只有借酒销愁,“百钱便博征夫醉”,这似乎是此时此境下唯一的安慰。“征夫”,这里指从役之人,包括作者磪。《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笺:“征夫,从役者也。”一结,词人抑制不住自己的伤感,又偏反面立意:说因“少花枝”,也就因不看而省了许多眼泪。按常情说“看花”,会令人喜悦。只有在极度悲伤时,才“感进花溅泪”“泪眼问花”。词人这异于常情,正表现出他的无限悲恸。词较真实地反映出客观环境,倾吐出蓄藏于内心的情愫。在当时,除甘心降清冀求飞黄腾达者外,像曹溶这样曾任前朝谏官而且有政绩的遗民,一旦身处逆境,原本不平静的心潮,就更没底生寒了。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 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五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解析】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诗歌赏析】《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第三篇:诗歌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

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答: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

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牧 牛 图①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 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答案:(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答:

解析:(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

(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1)作答“满”字的表达效果时,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一句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 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 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1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答:

解析:(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最后,从“诗”本身追求音律美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柳条、藤蔓、黄莺,表现惜别之情。)(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眼泪

第四篇:诗歌的意义

诗歌的意义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诗歌作为一种文字的存在形式,它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文字存在是由于生活中需要记录一些事情,表述一些心情,人对于文的要求无非就是在记事和抒情。我们说的议论其实就是在记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抒情。所以诗歌的存在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记事,一个是抒情。记事诗歌有长篇的《荷马史诗》,而抒情诗歌几乎比比皆是。以后也许会出来一种议论诗歌,是记事和抒情的结合。诗歌有别于记叙文和散文,它有着自己的简约和美感,诗歌也是有水感的,诗歌中的省略,就是歌中的水分。是记叙文和散文赶不上的。记叙文和散文中有着大量的铺陈,详细描写,精细的文字,在诗歌中则用了省略和大量的移位的奇特想象来表述出来。就文字的数量来说,记叙文和散文优于诗歌,但诗歌中的意境高于记叙文和散文,因为诗歌中大量省略的存在使人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光明》中有这么一句那云托起我们的诗行,行走在,行走在山的一侧,忽然落下,雨来了,你我回到了家。这里的忽然落下省略了主语,那么主语可以是我们忽然落下,也可以是云忽然落下。这就有了几个意境,我们落下就回到了家。而云落下,雨就来了。还有诗行落下,就写成了最美的诗句。所以说诗是简洁的散文,它们的意境有些相像。再比如在记事诗歌中的想象力也是存在的

人生的质量需要不断熔铸,人生的境界需要不断拓展。而阅读诗歌、体味诗歌,对于提升人生的质量、丰富人生的内涵,无疑具有不可言喻的意义。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若干首优秀的诗歌,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而且还能获得某种深刻的人生启示和积极的人生借鉴。优秀的诗歌,沉淀着人类灵魂深处承载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阅读优秀的诗歌,可以使我们在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的同时,感同身受,体会诗人所阐扬的人生与社会哲理,获取在困境中生存的力量和与丑恶相抗争的勇气,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高扬理想的旗幡,跨越道道人生障碍,朝着理想完美的人生迅疾迈进。

诗歌作为一种文字的存在形式,它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文字存在是由于生活中需要记录一些事情,表述一些心情,人对于文的要求无非就是在记事和抒情。我们说的议论其实就是在记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抒情。所以诗歌的存在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记事,一个是抒情。记事诗歌有长篇的《荷马史诗》,而抒情诗歌几乎比比皆是。以后也许会出来一种议论诗歌,是记事和抒情的结合。诗歌有别于记叙文和散文,它有着自己的简约和美感,诗歌也是有水感的,诗歌中的省略,就是歌中的水分。是记叙文和散文赶不上的。记叙文和散文中有着大量的铺陈,详细描写,精细的文字,在诗歌中则用了省略和大量的移位的奇特想象来表述出来。就文字的数量来说,记叙文和散文优于诗歌,但诗歌中的意境高于记叙文和散文,因为诗歌中大量省略的存在使人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光明》中有这么一句那云托起我们的诗行,行走在,行走在山的一侧,忽然落下,雨来了,你我回到了家。这里的忽然落下省略了主语,那么主语可以是我们忽然落下,也

可以是云忽然落下。这就有了几个意境,我们落下就回到了家。而云落下,雨就来了。还有诗行落下,就写成了最美的诗句。所以说诗是简洁的散文,它们的意境有些相像。再比如在记事诗歌中的想象力也是存在的

第五篇:诗歌鉴赏两篇解读

诗歌鉴赏(8分)

边上闻笳①(其二)

杜牧

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3)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4分)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7.B 8.C 9.C 10.D

11.(1)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记分点:“南、北”“走”“拜”)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记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3)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记分点:“悉”“赐”“出事”)

三、诗歌鉴赏(8分)

答案:(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1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

(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1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下载诗歌意义解读练习(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意义解读练习(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l练习

    过陈琳墓(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 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 ②石麟埋没藏春草, 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东汉......

    2011高考诗歌练习

    2011高考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春 日 秦 国 怀 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学生诗歌练习文档★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有......

    诗歌鉴赏练习

    古风(其九) 李白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1、该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

    诗歌练习491档

    一 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踏歌词四首(其三)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注: 花钿:女性的一种首饰 (1)这首诗第一......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讲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各时代诗歌的特点,2.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古代的诗歌的起源与流变。 3. 总结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手法,4.......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使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练习399文档

    一朱熹《偶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春草”“梧叶”这两个意象的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