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晚唐诗歌练习
中晚唐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分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故人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
勃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乱烟笼碧砌,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飞月向南端。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寂寞离亭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山此夜寒。
从思想内容上评析这两首诗。(不超过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中晚唐诗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陋室铭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见《刘梦得文集》,组诗《金陵五题》中第二首。笔触曲折,意境深远。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其地本吴时乌衣营所在地,营中士兵皆穿乌衣,故名。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本诗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诗中的西严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
“
奇趣
”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第三篇: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706——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家世与出生之谜。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影响,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蜀中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总结: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前期作品《蜀道难》、《梁父吟》《行路难》
盛唐诗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主观色彩 二,想象特色
三,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荚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诗手中达到的高度成熟(可以结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得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境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漠寂寞情调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第二节 大力诗歌的意象类型 一,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二,大力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一,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二,李益的边塞诗
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不平则鸣”,即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孟、李贺、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清赵翼《瓯北诗话》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一,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二,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三,元稹的诗歌创作
字微之,洛阳人,明经及第,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 53岁得暴疾卒于武昌所任 元稹《连昌宫词》、《莺莺传传奇》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称之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喻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一,《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同子衿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二,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高潮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到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称之为“古文运动”。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第一节 唐传奇
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作意与虚构性
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俗讲与讲经义 转变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 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
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韩偓等诗人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喻 郑谷 韦庄 罗隐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悬头苦学”。个性孤介的他在牛李之争中成为牺牲品。存诗约600余首。
关心现实与国家命运的政治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咏史诗:内容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坐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巴郡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讽世之作:《马嵬》
海外突围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咏物之作: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流莺》《蝉》 抒情之作: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商隐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
中唐后期,李贺的瑰丽诡谲,开启了晚唐重心灵、重自我的趋向。之后,诗歌创作中出现三种值得注意的走向:一,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三者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又有其内在联系。情爱和丰富细致的心灵活动常常是相伴的,而表现爱情和心灵世界又需要写得细美幽约。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格,主要是因为:一,拥有自己的意象群;二,技法纯熟;三,情感的统一。
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阮籍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李贺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杜甫的比较:同异
总结: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主要表现在: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四,在题材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燕乐的兴起于词的起源
第二节 温庭筠与其他花间词人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第三卷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中古期文学的第二段。宋代古文 宋诗 词的巅峰 通俗叙事文学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人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文学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风格的变化与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第四篇: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共)
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
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
晚唐诗派
标榜学晚唐诗的近代诗派。领袖人物为樊增祥、易顺鼎。他们着重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从韩偓“香奁体”入手,好作艳体诗,追求对仗工巧,隶事精切,词采富艳,诗风典赡华靡,工整绵丽。樊增祥自称“性耽绮语”,“学诗自香奁体入”。
学诗之初,“积诗千数百首,大半小仓(袁枚)、瓯北(赵翼)体,其余皆香奁体也”。又说“三十以前,颇嗜温、李,下逮西昆,即《疑雨集》、《香草笺》,亦所不薄”(《樊山全集》续集第26卷)。易顺鼎诗以“近于温李者居多”,“以学晚唐者为最佳”。
近体诗“惟以裁对鲜新工整为主”,晚年“益纵情于舞榭歌场”,诗“多冶游之作”(陈衍《石遗室诗话》)。属于这一派的主要诗人还有三多、李希圣、曹元忠等。
三多,字六桥,又署鹿樵、可园。满人。曾官绥远、奉天都统,杭州、库伦驻防大臣。为樊增祥诗弟子,工于隶事,极似樊。所不同者,诗多边地莽苍之气,善以满蒙方言入诗。有《可园诗钞》。李希圣(1864~1905),字亦元。湖南湘乡人。
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刑部主事。诗大多为七律,专学李商隐。有《雁影斋诗存》。曹元忠,字君直。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曾官内阁中书。诗亦专学李商隐,其工妙不下李希圣诗,有《北游小草》。
第五篇: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它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开了咏史诗的先河。至此,咏史诗的创作,便逐渐茁壮成长。直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成熟与繁荣。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一些怀古名篇,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种景观。在初唐时期,深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咏史诗一贯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 忧世之思和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而在中、晚唐则表现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可以说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他的《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他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嫱来”中的“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又是旧时风景,又通过“旧时月”达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再如他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这个通过对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旧时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野草花”“夕阳斜”构成一副凄凉的景象。此外,中唐的咏史诗也逐渐走向以诗议论历史人物或事件。
晚唐咏史怀古诗也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形式上,绝律取代古体。这个时期,李商隐与杜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通常会以小见大,讽意隋唐。杜枚《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杜牧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骄奢荒淫。诗中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妇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国们的荒淫享乐。李商隐的《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把周师入晋阳。”两句在历史上,小怜被召幸与晋阳城陷并不在同一时间,为了突出齐后主的荒淫误国,作者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虽有悖于史,却增强了感染力和震撼力,极度表现了帝王荒淫奢侈。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咏史诗已从深厚的叙述性转入更偏重于抒情性,从而使诗更有韵味。
总的来说,中晚唐的咏史诗量多而且艺术质量较高,在中国诗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古史的掌握,对现实的体验,更表现了诗人们的才情和意趣,诗人通过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表达了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我们在阅读咏史诗时,既可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以从诗中探求到诗人的经历,身世以及心理发展的历程,更可以在欣赏此类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