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我来填一填:26分
1、与千万位左边相邻的是()位,右边是()位。
2、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一级,个级的数位有(),表示多少个();万级包括的计数单位有(),表示多少个()。
3、一个数四舍后所得的近似数是50万,这个数千位上的数最大只能是()。4、7050090是由7个(),5个()和9个()组成的。这个数读作()。
5、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的数是(),比最小的五位数少1的数 是(),它们的差是(),和是()。
6、把9999、10001、10000和101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7、五百零四万零九百是()位数,其中“5”、“4”、“9”分别在()位、()位和()位,这个数写作()。8、854629354是()位数,最高位是(),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4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9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4在()位上,表示()。二.我来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6分 1.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2.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3.一个一万、一个一千和一个十组成的数是10000100010。…………()4.2001103 〉 20万。……………………………………………………()5.五千八百万零九十写作5800095。…………………………………()6.与“十万”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分别是百万位和万位。………………()7.9080000千克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908千克。………………()8.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三.我来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8分 1.()个一百万是一亿。
① 10 ② 1000 ③ 100 2.九万零四十写作:
① 90004 ② 90040 ③ 900040 3.下面各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① 230570 ② 405700 ③ 1030000 4.用2个1和3个0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五位数。
① 3 ② 4 ③ 5 ④ 无数个
四、.我来改一改:6分
1.800700 读作:八百万零七千。
改正:
2.40050000 读作:四千零零五万。
改正:
3.七十万零五 写作:707005 改正:
五.我来连一连:〖把下面的数和正确的读法用线连起来:〗6分
12340000 一千二百万三千四百 12003400 一千零二万三千四百 10203040 一千零二万三千零四 10023400 一千零二万零三百零四 10020304 一千二百三十四万 10023004 一千零二十万三千零四十 六.我来写一写:8分
1.八千一百万零四百八十。写作()。
2.一个数,由3个百万、5个万和7个百组成的,这个数写作()。3.由48个万组成的数是()。
4.一个七位数,最高位上是9,第五位是4,百位上是3,这个数写作()。
七.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6%
960000 87840000吨
7800000 58700000米
八.有一个数,它的千万位和千位上的数字都是9,其余各位上的数字都是0。1.把这个数写出来: 2.读出这个数:
3.这个数是()位数,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4.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2014-2015学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 姓名 成绩
一、填空。(22分)
(1)、6006006最高位是()位,右边的“6”表示(),中间的“6”表示(),左边的“6”表示()。
(2)从个位起,往左第五位是()位,第()位是亿位,万位的左面第一位是()位,最高位是百亿位的数是()位数。(3)在854006007中,“8”在()位上,表示(),“5”
在()位上,表示()。
(4)三个千万,三个十万,三个千和八个一组成的数是(),约是()万。
(5)四十六万八千零四十是由()个十万,()个万,()个千和()个十组成,它写作()。
(6)十位上和千位上都是4的五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它们相差()。
二、写出或读出下列各数。(16分)
六亿零七千写作(); 五百六十亿零三万写作(); 四万零三百()一亿零九十写作()814200读作(); 108078000读作(); 200003050读作();603000004读作();
三、在○里填上“>” “<”或“=”。(8分)
84亿○8400000000 639925○64亿 790000○709999 3404万○30440000 8888788○8887888 79018万○8亿 1101万○11010000 9999899○9998999
四、判断题。(8分)
(1)一千一千地数,数十次是一万。()(2)最大六位数与最小六位数相差1。()(3)8亿是8位数。()
(4)984650改写成万作单位约98万。()
五、选择题。(12分)
(1)最高位是万位的数是()。A.五位数 B.六位数 C.七位数 D.十位数(2)比10000少1的数是()。A.9000 B.9900 C.9009 D.9999(3)八个千和八个十组成的数是()。A.800080 B.808 C.8080 D.8800(4)把594900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万。A.60 B.59 C.61 D.595(6)四十、四万、四亿组成的数是()。
A.4000040040 B.400040040 C.400004040 D.4000004004
六、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万”或“亿”位。(12分)
7097344≈()万 60004795≈()万 240000950≈()万 1950400000≈()亿 9946500000≈()亿 420438000000≈()亿
七、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2分)
7□070≈8万 39□560≈39万 365874□021≈365875万 9□7654300≈10亿 74□9950000≈75亿 9□7654300≈9亿
八、按要求把4个“6”和3个“0”组成七位数。(10分)
(1)一个零也不读出来:写作(),读作()。(2)只读出一个0:写作(),读作()。(3)读出两个0:写作(),读作()。(4)三个0都读,写作(),读作()。(5)最大的的数(),最小的数()。
第三篇: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A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fù
ruò yǐn ruò xiàn()()()()
二、辨字组词。(12分)
卉()涛()梢()
奔()滔()稍()
崩()茫()张()绷()芒()涨()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昂()东()焦()不()久()()雨
神()莫()()()飞瀑()()细流
四、选词填空。(9分)
横贯 横卧
1.青藏铁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
继续 连续 持续 3.我们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进行。
注意 保护 遵守 爱护 保持
6.()交通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财产,()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6分)
1.火烧云的形状变换无穷。(改为带感叹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非常高兴。(改为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扩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6分)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他的作文提纲写得很好。B.我们要刻服困难,努力学习。
C.既使遇到困难,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B.我们要发挥成绩,改正缺点。
C.他在赛场上非常冷静,发扬了正常水平。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A.因为„„所以„„ B.即使„„也„„ C.无论„„也„„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6分)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10分)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 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
2.这句话有 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17分)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有时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山巅”的“巅”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三是,(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 的描绘,反映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 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
4.作者把山比作、、,把水比作,还用、来比喻船。
十、习作。(20分)
假如你是生活在“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请你写一段话来赞美南国风光或感谢当地农民。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恍 惚)(缝 隙)(屹 立)(齐 头 并 进)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fù
ruò yǐn ruò xiàn(镇 静)(照 耀)(恢 复)(若 隐 若 现)
二、辨字组词。
卉(花卉)涛(波涛)梢(树梢)
奔(奔跑)滔(滔滔江水)稍(稍微)
崩(山崩地裂)茫(苍茫)张(开张)绷(绷带)芒(光芒)涨(涨水)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昂(首)东(望)焦(灼)不(安)久(旱)(逢)雨
神(秘)莫(测)(帘)(帘)飞瀑(涓)(涓)细流
四、选词填空。
1.青藏铁路(横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3.我们班(连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继续)进行。
6.(遵守)交通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
1.火烧云的形状可真是变换无穷!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能不高兴吗?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B)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
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李白: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倾堆琉璃。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好像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规模大,气势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声势浩大。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形状,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声音。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
1.“山巅”的“巅”是(上下)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山)部,除部首外还有(16)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山奇,二是水急,三是船险,(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三峡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喜爱三峡、赞美三峡的思想感情。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5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作者把山比作蘑菇、骆驼、仙女,把水比作野马,还用摇篮、竹叶来比喻船。
十、不提供答案。
第四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郑文柏
一、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本次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
(一)学生卷面反馈。
1、第一题填空题,第3小题“5个千万、8个十万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由于学生的疏忽把8个一就写1,导致整个数写错了;第6小题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中10377009≈()万,很多学生都约等于1037,把四舍五入忘了;第9小题比大小263万○263000,学生没有弄清这两个数的数位,所以做错了。
2、判断题,第1小题:“比九百九十九万大一的数写作10000000”(),大部分学生做错了,是缺乏分析题目。第4小题:“由80个十万和54个十组成的数是800054”(),大部分学生都打对,他把80个万看成8个万。
3、选择题,第7小题:最接近1亿的数是(),学生缺乏比较、分析导致做错了。
4、按要求读数、写数和分一分;读、写数主要是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不够深刻,个别学生对读0方法、数级都不是理解到位,尤其是读两个0的。最后按要求分一分都有多种选数,大部分学生只选一个,所以这一题扣分比较严重。
(二)今后的教学方向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填空题、判断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都是真的不会,而是有的学生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各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2、平时练习时要有针对性,不要让学生泛泛做题,力争做到优生吃好,一般学生吃饱,学困生吃了,既不浪费时间,又收到良好效果。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教学中要随时随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这次考试的成绩展示出了教师的教学风范与水准,也暴露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试卷分析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斑点;它也是一个坐标,为我们教学指明改革方向,望我们今后做得更好。
第五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课本22、23页 课程标准: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特点,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表象,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学会估测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内容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内容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生活和数学是离不开的,他们相辅相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