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推荐)
语文教学与其他
--浅谈如何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写在前面”的引言中也提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实如此,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地理、政治、美术和音乐等,在知识体系上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亦相互制约。而当前,这种联系和沟通还在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一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呢?
首先,要针对语文教学中每个教材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范围,认真的搜集资料,做好知识的储备工作。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全局,对所有相关学科都应有所涉猎;不仅成为语文方面的“专家”,还要成为“通才”“杂家”。就是要“跳出学科看教学”,避免学科的分类割裂了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协调发展。更何况,现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会引发学生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本学科教材,追求知识的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部联系,做好学科之间的知识的整合工作。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才能够达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自然世界”为主题的单元,就涉及到了与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联系。作为教师,就应该搜集和储备这些学科中与教材有关的教学资源。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灵活实用的方式体现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语文教师必须摒弃学科本位主义,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化石吟》,就可以用生物学科的化石标本来作实物讲述,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则可以录制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来讲解。七年级下册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又可以放一段《命运交响曲》边听边感受音乐的美妙,《口技》可以从VCD《洛桑学艺》的笑声中让学生感受民间技艺的神奇。古诗词讲究诗情画意,则可以结合图画和音乐来体会;寓言可以从网络上下载FLASH动画或让学生画简笔画、漫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总之,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实在的方式,把教材的抽象感知和生活的形象感受完美的统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升其学习的愉悦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综合利用各学科中的优势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纵横联系,发挥学科间的共同教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到的学科都不是唯一性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其实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教师打开视野,综合利用各学科中的优势资源,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来扩大语文课程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运用学习时间。例如,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涉及到了政治——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历史——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地理——长江、黄河,音乐——同一时期聂耳、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而这些资源又要用多样的方式来体现,政治、历史方面可以通过新闻图片了解李大钊和五四运动;地理方面可以找到相关记录片播放长江黄河的雄伟气势;最后用音乐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来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感受一种民族的精神。
第四,要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之间的联系、交流和配合。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各学科的教师立足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上的研究和资料的搜集是具有优先性的,而语文科所涉及的面之广、意之深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相比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做好自身的资料搜集的同时,还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者的交流,关心并积极配合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互通有无,从而做到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单元的课程,列出所涉及的学科,召集各学科的教师开一个交流会,从他们那里取得课程所需的资源,如果确有需要,还可以请相关教师来共同上课。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全部都是关于生物学科(动物)的,就可以和生物学科的教师联系,利用生物学科的生物挂图,动物的各种生活习性,以及现在的动物资源保护等等,图文并茂,实例讲解,做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当代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也要求要“以人为本”。所以,我们应当拆除语文自身的壁垒和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隔断,立足语文科基础,综合各学科资源,加强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和各学科适度渗透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应该注意的是: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科本性的丧失。不管我们涉及到哪个学科,采用什么形式和手段,都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
第二篇:语文学科渗透教学设计
语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猫的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分为两部分:先讲猫的性格古怪,从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第一方面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第二方面写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第三方面写猫既胆小又勇猛。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动物都有深深的喜爱之情,也学习过许多写小动物的文章,知道写小动物要抓住外形和性格特点。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作者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学习目标: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巩固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枝折花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师生在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结果。教学中,教师力求创设多种情境,带领学生经历多种体验,从而读出真情、悟出真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猫活动的可爱画面。
2、学生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二、品味赏读,理解“古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找出自己认为猫性格很古怪的地方。
2、全班交流,提炼要点。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胆小
勇猛
3、学生自由品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的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2)品味猫贪玩时的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法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这个词语之妙。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应该向猫学习。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确实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赏读第2、3自然段。(1)自己有滋味地读读第2、3自然段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边读边想想哪儿好,然后交流感受。
(2)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重点词语的句子。
(3)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写说结合,拓展学习
1、教师再次出示小猫各种动作的图片,并出示小练笔提示:
猫的性格古怪。
它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
2、学生汇报自己所写所感。
四、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人有百性,这猫也有百性!老舍先生家的这只猫真是古怪至极,但我们又分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并不古怪的东西在涌动,那就是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下节课我们接着读。
2、布置作业:
古怪、老实、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温柔可亲、变化多端、勇猛,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胆小
勇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论文
姓名:姜方永
职务:教
师
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普天学校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1 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2、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 2 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3、把握“渗透时机”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积极开展“周会、班队会、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4、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 “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 4 “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3-9-26 5
第四篇: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仁怀一中 陈 旭
现代社会是德育社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规定去做。国家制定相关道德,目的是为了公民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同时也对破坏和妨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人也起惩治作用。
语文学科偏重人文性,不仅担负着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生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
每个人时时处处对都离不开道德,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遵守法纪。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道德,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公明,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德育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道德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道德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道德的气息。作为一 名中学老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让青少年要学习到道德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德育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道德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可见增强道德意识、提高德育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 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心、那么我相信,明天会更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引领学生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文/林丽玉 【摘 要】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做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认真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