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料历史】揭开清代奏摺的真相
【有料历史】揭开清代奏摺的真相
文|姜舜源
晋唐法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清代奏摺,是清代官文书,以备受批评的所谓“馆阁体”书写,曾经几乎被人们摒弃于书法之外。但笔者研究认为,二者其实一脉相承,后者是前者在新的歷史条件下的再现。清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教导年轻人练书法时,主张在路径上要由唐人碑帖学起,然后进入晋人法帖;针对翰林官员实用的公文字体,在方法上可以直接写“白摺”,即在写奏摺的纸上练字,以适应书写纸张条件:“临帖即用白摺,不必写于别纸。”如此,纵然是极不善书的人,只要专心致志学帖,写过白摺千本,书法也会大有改观。对文化艺术、政治经济都有精深造诣的林则徐,在此揭示了实用官文书,对前代书法艺术的继承发展。而晋唐法帖在规制上,源自汉代“尺牍”。笔者认为,清人奏摺是在吸收借鉴汉代“尺牍”的规制、晋唐碑帖等经典书法作品的艺术成就基础上形成的。从汉代尺牍,到晋唐法帖,再到清代奏摺,是汉字书法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应引起人们注意。
尺牍来自先秦简牍
汉代对中国人确确实实有深远影响,后世很多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出自汉代。古代所谓“尺牍”,即脱胎于先秦简牍,定型于汉代。后来又有“公牍”等分支,包括诏、策、章、表、奏、启、檄、移等体裁,这在南朝时代刘勰的文艺理论名著《文心雕龙》中,有系统论述;但这些“公牍”的传世实物,原本所存无几。
近年来这方面的考古发掘收穫颇丰,湖南秦汉三国时期以及先秦时代的简牍发现不少,为此二○○二年建立了“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有二万馀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十四万馀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这些简牍恐怕当年对此文体进行专门研究的刘勰都未曾得见。简,一般是比较窄长的竹片或木片;牍,则为比较宽的木板。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平常写字就写在简牍上。从这些简牍实物看,长短不尽相同,但相对集中在一定范围内。该馆还藏有这个时代的毛笔,王羲之之前西晋时代“青瓷对书俑”,可见那时的人是手擎纸卷于面前,举笔书写;当然也有把纸张置于座前,俯视直书。总而言之,不是我们如今的伏案书写。因为宋代起才採用桌椅高案,延续至今。
因为牍的形制更接近丝帛以及后来的纸张,所以这个概念就被沿袭下来,并且在汉代规范化为长度一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甯。”这就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主皆藏去(弆)以为荣。”说陈遵书法好,写给人的书信尺牍,都被收信人收藏起来当成宝贝。《东观汉记.北海敬王睦》:“睦善草书,临病,明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焉。”北海敬王刘睦病危了,汉明帝还派人请他写下尺牍十首留念。
长沙简牍博物馆所藏西汉、三国简牍
晋唐法帖源自汉代尺牍
此后便涌现出不少善写尺牍的名家。例如《三国志.魏志.管甯、胡昭传》提到:“初,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现存最早的法书晋陆机《平復帖》就是尺牍。陆机是三国时“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东吴大将陆逊之孙,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对“尺牍”造诣精湛,其《文赋》形容尺牍:“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是说无论是绵绵情意还是磅礴志向,都可以在尺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到南北朝时,尺牍的运用非常广泛,已成书信的代名词。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有“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唐李周翰解释,这是说千言万语,无法在一尺之板内表达。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专论书牍,并称西汉陈遵、东汉弥衡为“尺牍之偏才”。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汉代著作显示,汉代把文书的书版规格标准化为高一尺,所以叫“尺牍”。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指:“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最新研究揭示,西汉和新莽时期一尺一般为今天的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一九七八和一九八二年,洛阳先后出土东汉完整的木尺、骨尺,长度分别是23.6和23.7厘米。
晋人法帖正是晋代“尺牍”的尺寸。以王羲之《兰亭叙》为例。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冯摹兰亭”、“褚摹兰亭”,纵高为24厘米,基本上就是晋代一尺。北京出土西晋牙尺24.2厘米,洛阳出土西晋铜尺24.47厘米、西晋骨尺24.3厘米。东晋时期一尺也是基本在24厘米上下。故宫博物院藏晋陆机《平復帖》纵23.5厘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传本)纵23厘米(上端略有托纸加出),王献之《中秋帖》(传本)画心原纸实际纵高25厘米(上下有托纸加出,通高27厘米),王珣《伯远帖》画心原纸实际纵高24.2厘米(上下有托纸加出,通高25.1厘米)。直到北宋苏轼《赤壁赋》卷,纵高也是23.9厘米。
长沙简牍博物馆所藏西晋 “青瓷对书俑”
清奏摺借鉴汉规制
“奏摺”,是清代特有的文武百官向皇帝奏报事情的公文形式,始于康熙中期,康熙五十年扩大至将军、督抚等地方大员及大学士、尚书等朝廷重臣;雍正时期使用范围推广,并形成定制;乾隆时期进一步确定下来。在奏摺出现之前是“奏本”、“题本”。
根据实物显示,雍正初年,奏摺的规制、字体都已确立起来:奏摺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奏摺纵高一般为22厘米,横宽为10厘米。奏摺自首至尾共十三幅半,第一幅为掩首,向后面摺转;第二幅为摺面,正中第二格写“奏”字;第三幅至第十二幅为写正文之处;第十三幅不写字,后半幅为摺尾,亦向后摺转。摺后年月日必在左幅中行平格缮写,临发时填写日期。若奏文内容多,一摺不敷使用,可以进行拼接;奏文少时亦可相应减截。奏摺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字,馀两字作抬头之用,如有三抬头的,则须出一格写。国博藏品同治十三年《湖南巡抚王文韶奏摺》,纵21.8厘米,与22厘米的规制基本一致。
长沙简牍博物馆所藏战国、秦汉毛笔等书写工具
清代奏摺纵高22厘米,正是以汉代“尺牍”为楷模,同时结合清代纸张规格,本着经济实用的精神而确定的。奏摺所用榜纸、本纸、毛边纸,主要产于浙江开化县等地,这些纸张乃至高丽纸,其尺寸规格均可与宣纸相比拟。奏摺的纵高基本上是一张标准宣纸(4×2尺)纵高的三分之一;奏摺自首至尾共十三幅半的总长度(135厘米),也基本上是标准宣纸的长度。将标准宣纸横向一破三,正好製作三本标准规格的奏摺。
清奏摺继承碑帖艺术
奏摺的版面设计,是以王羲之《兰亭叙》为代表的晋人法帖为参照物的。有“天下行书第一”美誉的《兰亭叙》,全文28行324字,每行11字、12字交互,只有第一、十二行是13字。作为楷书的奏摺,每行字数一致,既合乎书法章法之美,也顺应了书写规律,反而每行字数参差并不容易。《兰亭叙》的行距基本上是10厘米空间内为4行文字。清代奏摺是10厘米空间内为6行文字,除纵高较少2厘米,每行字数增加8、9字,如此奏摺字迹相应缩小,行间空白加大,留下皇上在行间随处批阅的空间,可说是章法结构与公文实用相结合的安排。
晋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奏摺的字体,则是继承晋人法帖、唐人碑帖的书法艺术。近年来研究者认为:“如果说每一件奏摺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绝不夸张。”
人们通常误以为晋人“章草”是龙飞凤舞,笔画连绵,从笔画到章法、每行字数,都是不拘一格。实际上完全相反。章草《平復帖》9行86字,也是10或11字交互,只有一行是12字。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溥心畬,研究家藏晋陆机《平復帖》、唐摹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颜真卿自书告身》、唐怀素草书《苦笋帖》等,对“章草”结论是:其字个个独立,没有连绵之处,风格古朴。奏摺也继承了这种精神。
宋苏轼《赤壁赋帖》(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倡“二王”政治考量
清朝皇帝提倡以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晋人书风,是从六岁即位、在位只有十八年的顺治皇帝开始的。当时清室入关未几,汉语、汉字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外文,学习汉语、汉字首先是读、写,难得的是这位少年竟对汉字书法入了迷。教授顺治帝读书的汉族大臣金之俊,是明万历末年进士,清兵入关时为明朝兵部侍郎,以“十从十不从”为条件继续在清朝为臣,顺治、康熙时颇受重用,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他教给顺治帝的是晚明董其昌弘扬起来的“二王”书法、魏晋书风。顺治帝学习王羲之、董其昌成绩突出:“御笔钟、王嘆逼真,不将‘戈法’(类似“永字八法”的写字技巧)借儒臣。亲摹文敏(董其昌)书千幅,小玺朱钤掌内人。”他还安排刻印董其昌法帖颁赐近臣,在知识分子中间力倡王书、董书。
康熙、雍正父子像他们的父祖顺治帝一样,祖述二王、近法董其昌;乾隆帝祖述二王、近法赵孟頫;嘉庆、道光、咸丰基本延续乾隆帝书法。清初皇帝顺治、康熙,书法上尊崇源自江南的王书、董书,绘画上重用“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又称“江左四王”)等江南画家,政治上礼遇明代旧臣、特别是江南士大夫,以及特开“博学鸿词”科等等,都有笼络江南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考虑在内。因为只有把社会精英及其代表的文化艺术纳入最高统治阶层,最高统治者的统治才能稳固。唐代韩愈总结出“文以载道”之说,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在政权更替之际益形突出。这与唐初书学尊王有些类似。
第二篇:揭开同学聚会的真相
今天看了个所谓的同学聚会的过程,将世俗嘴脸描述的入目三分。不过,这不是同窗聚会的专利,其实人总是会慢慢变的粗俗的,也会变得势力。这几乎是潜意识,根本不用什么言传身教,完全可以自学成才。而且都趋于一个模式。经常鄙视别人变得俗不可耐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个俗人,或者说对自己的问题较为宽容。人,当真奇怪无比,人生百态,如同蹩脚的喜剧。下面说的有点绝对,但确实入木三分
有钱有势,混得很得意的同学巴不得天天开同学会,在精神上压倒男同学,在肉体上征服女同学,将同学时期的意淫变成现实。而比较落魄的同学则害怕同学会上见面,精神上受到摧残不说,还要作为得意同学炫耀财势的一个比较道具,心里也许还有个小小的奢望,那就是那些混得好的同学能不能帮上自己一把,其实这是幻想,那些混得好的同学之所以乐衷于开同学会,就是来看你的落魄和女同学们的艳羡呢。同学会是又一次的表演罢了。
1、同学聚会的首义者以外地归来者居多,往往已经混得有几分人样。多年衣锦夜行,憋屈得厉害,这回当然在同窗前显摆显摆。他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聚会前夜说不定还要精读《毛主席回韶山》。确实如此,通常同城市的同学聚会的兴致并不高,或者仅限于小小圈子定时聚会,每每大聚会定是有什么人从外面回来了。但并不是什么人都会有很强的号召力的,这个很难说。
2、当年有些姿色的女生这回一定会脸上精描细抹,衣柜里千挑万选。如果是提前知道消息的,铁定还要饿上几天,争取能穿进那件卡腰的高级套裙。女人如此,男人也难免。
3、抢着买单的那位多半当年穷得叮当响,或者成绩不佳。他要告诉大家,象我这样的也是可以混出来的,你们不要老眼光看人。他一定是开车来的。好车。并且他一定很愿意送每一位同学回家,一副情深义重不忘旧谊的样子。宿怨啊,宿怨啊,足见小时候的精神阴影影响到底有多大。
4、话少的同学并不是老成持重,而是因为经历平淡且混得不好。大家谈论的新潮名词或根本不懂,或掌握不熟练。怕说错了出丑,便索性不开牙。这个倒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论。
5、有富不显,有车不开,有单不抢。这种人多半当年就很风光,经过了也就不在乎了。当然也有当年就很糗,现在还能不动声色的。这类人比较可怕,要么城府很深,能成大事。要么虚伪狡诈,品质可疑。至少对于我来说,同学聚会,是不会开车的,没有这个必要,想喝酒,哪那里还能开车。
6、带老婆出席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婆长得比较争气,带出来有面子。二是老婆担心他跟旧相好的擦出什么火花,一同出席能起警卫和监督之效。出门之前,必要叮嘱老婆几句:“平时怎么糟践我都没关系,但这次一定要给我留面子,我说话别插,不许瞪眼,记得要给我盛饭,递杯子……”
7、去了趟美国的一定会找机会说出来,谈资本,谈纽约,最后来一句:“其实也就那样。”这边赶紧接茬谈起欧洲八国游,谈人文,谈艺术。那边去过澳洲的插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这时你要是能淡淡地来一句:“不才在伦敦呆了八年。”保管当场鸦雀无声。我只好说不才被逼爱丁堡流放一年。。
8、当了官的接手机绝不肯离席,拿着电话指挥秘书或部属开展工作,声音不大但足以保证在座的都能听到。语气较平时蛮横且坚决,表情略显威严且带一丝厌倦,一副运筹帷幄很懂管理的样子。
9、官当得太大的人不会轻易参加同学聚会。这个确实,可能怕给自己添麻烦
冷眼观瞧同学会,心眼多的钻被窝,心眼少的穷唠嗑,不多不少在乱摸,一个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往死喝。
第三篇:揭开“奶水不足”的真相
揭开“奶水不足”的真相
每年8月份的第1周,是世界母乳喂养周,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母乳喂养越来越受欢迎,但随之而来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奶水不足”。
半数新妈妈“奶水不足”?
虽然医学专家在不断地给人们灌输“99%的母亲都有足够的母乳喂养自己的宝宝”,但不孕不育医院在随意调查了十几位新妈妈,称自己奶水不足的却占到大约一半以上。在不孕不育网站的论坛上,专家对120位新妈妈进行了统计,有18位是全部采用奶粉喂养,56位新妈妈有足够的奶水,另外的46位都是采用“母乳+奶粉”的混合喂养方式。采用混合喂养方式的新妈妈,她们都是愿意亲自哺育孩子的,但“奶水不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新妈妈奶水不足?难道真如一些媒体的文章所说,现代年轻的妈妈们由于心理压力大,不正确地佩戴文胸或是过分拒绝脂肪导致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了奶水不够?不孕不育医院优生优育专科的主任告诉记者,不存在什么奶水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采取正确的喂养方式。
可是那么多新妈妈混合喂养又是怎么回事呢?一位新妈妈告诉记者:“在医院生完孩子,住院的几天一直是吃母乳的。但一回到家里,没两天奶水就不够吃了。”这位新妈妈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奶水不够,是因为孩子每次吃奶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睡着后没多久就醒了,又要吃奶。按照有些育儿书的说法,新生儿每隔3小时吃一次奶。如此
一算,孩子吃奶间隔时间很短,每次吃的时间还很长,一定是奶水不足,于是她只好给孩子加了奶粉,开始了混合喂养。都是多虑惹的祸,新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其实这正是造成很多她们“奶水不足”的主要原因。不孕不育医院赵主任说,婴儿刚出生,胃只有玻璃弹球那么大,母亲的初乳是足够的,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喂奶粉,很可能造成孩子产生“乳头错觉”,最后不认妈妈的奶。
所有的宣传都在强调要对母乳喂养有信心,但这种信心必须建立在具备相关的哺育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基础,只要孩子有一声哭闹,这种信心就会彻底坍塌。实际上,婴儿出生以后,妈妈经常会想:“我的奶究竟够不够?怎样才知道孩子吃饱了?”这些困惑来源于很多的假象,不孕不育医院专家为我们解释了对这些假象应该怎样正确理解。
假象一:每次喂奶要花1个多小时,孩子总也吃不饱。孩子并非吃奶,有时就是叼着乳头,有的长辈说这是坏毛病,实际上婴儿不吃这个,也会叼着毛巾、被角,那才是坏毛病。
假象二:一开始母乳还是够吃的,但是过了几天孩子总是哭闹,好像没吃饱。婴儿出生后的1周、10天、1个半月到3个月,会出现快速生长期,容易饿,这个时候母乳可能显得不太充足,并不是母乳减少,而是因为孩子吃得多了。这时,新妈妈每天要多喂几次孩子,随着孩子吸吮次数的增多,奶量一定能增长上去。
假象三:别的新妈妈奶水比我的多。因为生理构造的不同,每一个新妈妈乳汁的量是不一样的。你的乳汁可能比不上别的新妈妈,但
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是足够的。
假象四:我的奶水很稀,不像有些人的那样又白又稠,挤出来好像上面都飘着一层油似的。孩子前10分钟吃的奶都属于前奶,比较稀,水分较多。之后的奶称为后奶,后奶有丰富的脂肪,呈乳白色。所以母乳喂养提倡一侧乳房要吃二三十分钟,如果换得太快,孩子会总是吃不着营养丰富的后奶。
假象五:孩子将我的乳头都吮破了,他肯定是不够吃。科学的喂养姿势很重要,婴儿和母亲的腹部要贴在一起,孩子的下巴要紧贴母亲的乳房。而且一定要吸到乳晕,上面露出的乳晕要比下面多,因为分泌乳汁的乳窦是在乳晕的下方,光含住乳头肯定很难吸到奶,而且容易将乳头吸破。
假象六:孩子没吃两口奶就睡着了,睡一小会儿又醒了,又要吃。婴儿吃一会儿奶就睡着,其实并不是真正睡着了,而是累了在打瞌睡,往往要吃一会睡一会,反复两三次才能真正吃饱。
母乳量充足有“指标”。
专家指出,一旦新妈妈受到“奶水不足”的假象影响,过早地给孩子添加奶粉,那么这种假象就会变成事实。乳汁的分泌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孩子吸吮得越多就分泌得越多,所以近些年来一直提倡婴儿在出生半个小时之内就应开始吮吸母亲的乳房。一方面是为了能得到珍贵的初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母亲的乳房得到充分的刺激。不孕不育医院住院的新妈妈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只要是孩子哭了,排除了大小便等原因,护士都会将孩子抱到新妈妈身边,说:“给他喂几
口吧!” 不孕不育医院主任说,新妈妈应该将这种习惯保持到出院以后,只要孩子需要就给他喂奶,不必拘泥一定的时间,也不要急于用奶粉将孩子灌饱。经过最初几天坚持不懈地哺乳,很快新妈妈就会发现自己的乳汁越来越充足,孩子吃奶的时间和量也慢慢形成了规律。
为了彻底消除新妈妈们的困惑,需要一些指标来帮助她们判断母乳量是否充足。不孕不育医院孕育专家说,首先,新生儿如果是纯母乳喂养(不喝水),每天小便能够达到6次或者更多,母乳的量就是没有问题的。另一个就是在孩子满月后,体重能增长1斤,就更没有问题了。
第四篇:揭开PET-CT检查的辐射真相
揭开PET-CT检查的辐射真相
(2014-06-10 19:38:43)
最简单的比喻:全身检查一次PET-CT,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的辐射,一小时就接受。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揭开PET-CT检查的辐射真相》
作者:浙江大学 孔德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博士,浙江省博士后健康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杭州高级干部保健疗养院特聘专家。)
2011年底,卫生部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规范使用PET-CT,保护患者合法权益,要求其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这一表态意味着PET-CT今后必须对症使用。实际操作中,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体检查出癌症的比例均不超过2%。究竟是什么推动了98%的健康人花费近万元,去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PET---CT 用于做暴利的体检生意、PET-CT用于健康人体检历来褒贬不一,真正的专家从不支持健康人去做,从事PET-CT的医生也不会自己或者让家人去做。
“主要是由于肿瘤检出率较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301医院核医学科教授田嘉禾说,此前国内外的相关统计都在1%-2%,近年来在301医院做PET-CT的人当中两成是为了体检,其中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为1.3%,此外还有20%的人检查出冠心病等其他潜在疾病。
对于健康人使用PET-CT体检,田嘉禾的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但田嘉禾发现,一些同行更喜欢做最直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用PET-CT挣钱。
国内PET-CT检查费用不一,以全身检查为例,上海统一价格为7500元,广州则是8000——10000元不等,而“北京最贵”,为10000-15000元。中介网站表示“5人以上团购可以帮助申请到九折优惠”。
北京一家知名医院的核医学科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PET-CT运营成本相当高,进口价格两千多万人民币,再加上人员、维护费等费用,成本在3000万元左右。但该院由于病源充足,仅2011年一台PET-CT收入即达到4500万元,一年即收回成本。
解放军306医院肿瘤外科医生蔺宏伟率先在微博上公开批评PET-CT被“滥用”,他呼吁:“PET-CT不是用来做健康体检的!”
他曾经问过许多大夫,“你会让自己健康的家人去做PET-CT体检吗?”对方的回答通常都是“才不会”。你可以问一下身边的医生,他会去检查吗?会让他的家里人去检查吗?
被隐瞒和被忽略的风险
事实上,PET-CT异常火爆之下,从业者隐瞒了PET-CT的风险。PET-CT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2009年4月《放射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香港和美国进行的放射剂量研究表明,目前全身PET-CT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致癌风险。
2009年4月,北美放射学会《放射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称,全身PET-CT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癌症的风险。
香港大学放射诊断学系系主任Pek-LanKhong教授等研究者采用了三种目前主流的PET-CT仪器,结果显示其辐射剂量在13-32毫西弗之间;“与PET-CT有相关性的癌症发病率”则为0.2%-0.8%,且年龄越低,风险越大。
因此,研究者建议,应该在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后再做PET-CT检查,并应采取措施,以减少剂量。
英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辐射安全部的Robert E.Reiman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界公认,辐射对身体的损害,会随着其暴露在辐射下的次数增加而积累。因此,每一次PET-CT检查都会增加风险,这将在一段时间后最终带来显著的辐射剂量”。Robert E.Reiman强调,儿童所遭受的风险将更大。
然而,几乎没有预约网站主动提示,刚做完PET-CT检查的人,作为潜在的放射源,在短时间内应避免与孕妇和儿童有过多接触。
日本是最早和最广泛使用PET-CT进行体检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国际“体检旅游”服务。该项服务目前也吸引了大量中国人。但是即使在日本国内,对PET-CT体检的争议也未能避免。
“用PET-CT进行体检的成本收益如何,这方面的证据还不足。”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科主任片野田耕太表示,“目前PET-CT体检主要是由一些医疗机构的利益驱使,我们还在等待更多的证据,不会将它作为指南来推动。”
一篇发表在2007年《亚太肿瘤预防杂志》的论文表达了更加负面的观点。该研究发现,在用PET-CT对50岁-59岁的健康日本人进行体检时,其阳性预测值仅有3.3%。
在2012年欧洲放射学年会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PET-CT在这两方面并不比CT或核磁共振更有优势。
加拿大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性组织“加拿大医疗服务研究基金会”也指出,PET-CT扫描不仅不能预防癌症相关的死亡,还会给患者带来风险。该基金会的报告指出,一个好的检查应该具有易感性和特异性,错误率较低。它应该能够降低某种疾病的死亡率,而且不应使人们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没有证据表明,PET-CT扫描能预防癌症相关的死亡。”在梳理了近年来对PET-CT体检效果评估的多篇论文后,这篇报告称,“PET-CT扫描既不具有易感性也不具有特异性,它还给患者带来大量的风险,包括不必要的检查、过多的放射暴露以及很高的错误率。此外,它还增加了过度医疗的几率。”
具有科学道德的医生看法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一位主任医师指出,PET-CT在发现空腔脏器(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因此并不能取代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对表示:“一般不给健康人作为体检推荐。因为这项检查花费大,辐射较大,在发现空腔脏器(如食管、胃、肠等)病变方面还有盲区,不能代替胃镜与肠镜检查。”
前述三甲肿瘤医院医生指出,PET-CT检查并不能取代CT和MRI检查。“每项检查都有其优势。有时候在做PET-CT检查时,我们还会要求病人进一步进行CT、MRI甚至B超检查。”
事实上,PET-CT检查并不能检查出所有肿瘤。在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上,PET-CT就效果不佳。
有的观点甚至挑战了整个健康体检的必要性。“对健康人进行经常性体检本身就需要质疑。”北京协和医院一位放射科医生对财新《新世纪》表示,“PET-CT能够发现一些很小的肿物,但有时即使发现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太小没有办法进行检测,这样的检查只能造成患者的焦虑,引发一轮又一轮不必要的检查。”
实际上,尽管影像学检查进步飞速,但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仍然只遵循一个“金标准”,即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新的检查手段层出不穷,影像越来越清楚,但一定是好事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流行病学家乔友林教授,也对PET-CT用于普通人群体检持否定态度。他指出,目前许多癌症都有成熟简便廉价的检测方法,而PET-CT检查过于昂贵,且存在风险,“不具备向全体人群推广的价值。”
“让每个健康人体接受PET-CT扫描绝对不是好的医疗实践。”全球最早参与PET-CT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David W.Townsend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我在芬兰的癌症检测中心参观时,特意咨询PET-CT的使用范围,院长Markku Mattila教授告知,不会随便使用PET-CT进行体检。“再有钱也没有用,必须得其他仪器检查之后,医生认为有必要才能做。”
“这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风险。”荷兰癌症研究所核医学部专家柯尼里斯·霍夫纳格尔(Cornelis A.Hoefnagel)表示,“像日本那样的PET-CT体检,可能100个人里才检查出3个人。为了3个人而让其它97个人承担辐射风险,不值得。”
PET-CT的辐射量
PET-CT检查使用的显影剂一般为放射性同位素的氟-18(18F-FDG),按0.1 mCi/公斤体重的注射计量来算,一般情况下受检者所注射的放射性显影剂的计量不会超过10mCi。也就是说,做1次全身PET-CT检查辐射量约为10-32毫西弗,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注:1000微西弗=1毫西弗,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事故等级为5级,第二天核电站附近1.1公里,辐射量每小时351.4微西弗)
最简单的比喻:全身检查一次PET-CT,相当于一个正常人30年的辐射,一小时就接受。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
第五篇:历史的真相
《明朝那些事儿五》这一部讲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同时也是一名末代皇帝,历史的真相--《明朝那些事儿五》读后感。
对于亡国的皇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爆君?昏君?无能?荒淫?…
他们头上扣着的帽子大多都是负面的,可是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末代皇帝。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然而,大明江山,此时已经是个病入膏荒,沉疴难治的病人。纵有妙手回春的扁鹃,也已经无能为力。同时他的旁边,还有一个虎视耽耽的后金,正等着大明这个曾经的巨人倒下,然后拾取这片繁华的土地。对于崇祯来说,他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对他,我只有无尽的遗憾,所谓生不逢时,倘若他出身在明朝的其他时期,他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而不是背负骂名的亡国之君。
同时,我想起历史上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
不管是官方的史书,还是民间的传说,这个据说是耗子精转世的皇帝是一个最最荒淫的人,其实,我相信这都是李世民授意抹黑的。
隋炀帝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开通京杭大运河,至今予民有惠;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朝政,帮助寒门子弟进阶朝堂,听取民意,读后感《历史的真相--《明朝那些事儿五》读后感》。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当然做为一个人,都是有缺点,尤其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的些微缺点都会被权力无限放大,而成为致命的伤害。比如,杨广的好大喜功,因为自己曾经的战功赫赫,所以发动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想让自己的文治武功得到后人的景仰,结果却是未获寸土、寸功,不了了之,反而耗尽国力,劳民伤财,激起民怨,引发叛乱,致使亡国丧命。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史书中的隋炀帝,缺点被无限放大,优点几乎是完全抹杀,才让后人误解至今。
其实,在隋唐以前的史书,可信度还是很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原貌。而就是从隋唐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篡改史书,开了先例,《隋史》是唐朝编撰的,所以杨广被抹黑成弑父弑兄之徒。而玄武门之变,也变成李世民是被逼的。
不过墨写的谎言永远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历史的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