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02
诵读赏析:革命烈士诗二首
1、抒情导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2、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3、朗诵比赛
4、探究《把牢底坐穿》的相关问题
(1)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明确: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2)“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讨论后明确: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3)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5、诵读《花》,思考问题
(1)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2)“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揣摩后明确: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3)“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交流后明确: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
6、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布置作业
熟读《革命烈士诗二首》,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革命烈士的诗歌。
第二篇:《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朗读录音带,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囚歌
一、解字导入新课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二、初读,质疑问难
1师放范读录音带。
2生自读课文,要求想办法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学生质疑,师筛选补充。
三、研读课文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设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
3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等的喻义,重点体现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师补充介绍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并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回到课题的歌字。
4再读诗第一、二小节。集合学生从书中读到的,从影像中看到的,从老师那儿听到的进行强烈对比,相信学生对敌人和叛徒的憎恨会更深一层,对叶挺的坚贞不屈会更加佩服,真情流露,感情会水到渠成。
5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③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四、指导朗读
1初步划出节奏。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多形式读背诵。耕荒
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交流。重点指导对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六、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第三篇:18.革命烈士诗两首doc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囚歌》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的第一首:《囚歌》。作者是叶挺。(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囚歌》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齐读教学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叶挺和《囚歌》的写作背景)出示自学指导一:
查阅资料,了解叶挺和《囚歌》的写作背景。1.生自学。2.检测。
叶挺(1896——194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军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禁地”。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初次读词,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如有困难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工具书。2分钟后比谁读得好。
1.生自由读,师巡视。2.指名读,其他人纠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次诗歌,理解诗意)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人”在这里指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至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第一小节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与苟且偷生的考验。
第二小节将革命者坚定的选择。“深深地知道”写出了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
第三小节表达了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势力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师:从这首诗歌中我们体会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五、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六、当堂训练(背诵)
同学们,我们比一比谁背得最熟练。(3分钟)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耕荒》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的第二首:《耕荒》。作者:蓝蒂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耕荒》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齐读教学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蓝蒂裕和《耕荒》的写作背景)
蓝蒂裕(1916——1949),共产党员。1948年冬被捕,囚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1949年牺牲于重庆大坪。
《耕荒》是蓝蒂裕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第六号牢房写给儿子的遗书希望儿子继承他的遗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战、革命到底。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初次读诗,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如有困难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工具书。2分钟后比谁读得好。
1.生自由读,师巡视。2.指名读,其他人纠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次读诗,理解诗意)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写出了儿子出生时祖国和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荒芜,兵荒马乱,而孩子长大了也要向父亲一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和众多革命者一起拯救这片土地。
“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表现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满街狼犬”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遍地荆棘”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生活在一块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
第三小节:春天是播种、耕耘、希望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希望儿子永远都满怀希望地参加革命,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
师:大家说的不错,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诗抒发了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五、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六、当堂训练(背诵)
同学们,我们比一比谁背得最熟练。(3分钟)1.生自由背。2.同桌互背。板书设计: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囚歌
叶挺 坚贞不屈 英勇献身
耕荒
蓝蒂裕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18 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革命烈士诗两首
教材分析:
《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当时他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此诗是在囚禁叶挺同志的第二号牢房墙壁上发现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耕荒>>是蓝蒂裕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第六号房写给儿子的遗书,希望儿子继承他的遗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战,诗句语言精练,节奏鲜明,直抒胸臆,朗朗上口。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是用生命写成的诗,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有比喻义的诗句。
3、理解诗句,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生死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读懂诗句的意思。
2、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革命烈士的诗歌和录音磁带。
学生:课前让学生了解有关叶挺和蓝地裕的英勇革命事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革命烈士诗两首》,就是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严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两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归纳补充。
3、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歌,边读边思考: 1)《囚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囚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然后同桌互相交流,注意做好批注。
4、学生自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1、检查字词,指导朗读。
A指名读,正音。注意评价与指正。b指导朗读: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尔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c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
2、展示交流自探成果。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评价补充,优生评价。)
(1)《囚歌》是什么意思?(是当时叶挺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囚禁时,写在第二号牢房的墙上。引导:同学们,想一想,叶挺同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深恶痛绝的情况下写的。)
(2)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随机出示重点词句,点拨、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a、出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句中“人”、“狗”各指的是什么?(“人”在这里指的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的是革命队伍里面的叛徒。这句主要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与苟且偷生的考验。)
b、出示: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一个声音”指的是什么?(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读出敌人引诱革命着投降的语气。)
c、出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地下的烈火”指的是什么?(指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为了坚守革命气节,宁愿献出生命,让革命的烈火把这样的牢狱连同自己一起烧毁。“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的是自己在革命烈火中,在为革命英勇捐躯的流血牺牲中,得到永久生命。理解重点词句后,说说诗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或苟且偷生的考验;
第二小节讲革命者坚定的选择;
第三小节表达了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势力的热切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3)《囚歌》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分小节进行分析,对不能解决的难点进行小组合探)a齐读第一小节。指名读。生评价。这一小节表达了叶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表达了叶挺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憎恨的思想感情。b同桌互读第二小节,交流诗句意思。
“深深地知道”什么?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要读出什么语气?(铿锵有力的、坚定地语调)第二小节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此处反问句的用法: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指导朗读:再读诗的一、二小节。结合学生从书中读到的,从影像中看到的,从老师那儿听到的进行强烈对比,相信学生对敌人和叛徒的憎恨会更深一层,对叶挺的坚贞不屈会更加佩服,真情流露,感情朗读会水到渠成。)c四人一组互读第三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世界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小结: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质疑再探
1、学了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文中的“尔”是”你”的意思,为什么不用“你”?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2、针对本节所学自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生自主编题,师随机挑选好的习题进行展示。
3、教师补充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囚歌》
人 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门 紧锁 宁死不屈
狗 革命队伍里面的叛徒 洞 敞开 怕死投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学生试着读一读。
(二)通读全首诗歌。(生自由读)
指名读,正音。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师及时进行正音,解决生字词。
理解这些词的意思:狼犬 荆棘 遗嘱 同桌互帮互读。齐读。个人自由朗读。
(三)生自主设疑: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一首诗歌,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首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词语、句子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小节诗歌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二、解疑合探
1、展示对前面所提问题的自探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评价补充,优生评价。)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分小节进行分析师随机出示重点词句,点拨、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a齐读第一节。
这一节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儿子出生时,祖国和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兵荒马乱;而如今孩子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和众多革命者一起拯救这片土地。)b齐读第二小节。
“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是什么意思? 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残酷镇压革命者,人们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表现出作者当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父子依依不舍的缠绵之情和满怀希望之情。)
再次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c齐读第三小节。
这一节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春天是播种、耕耘、希望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希望儿子永远都满怀希望地参加革命,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
小结:齐读《耕荒》,体会父亲对那种理想的追求,那种视死如归的从容,那种淳淳教诲的用心。
三、质疑再探:
师:学到这里,我们理解了诗意,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预设: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首诗歌?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3、教师补充题:
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看谁读得准确,背得快。
板书设计
《耕荒》
永别------遗嘱------播种------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篇:《诗两首》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 艾青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假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假设开头,假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05年3月31日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把握诗中的意象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