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名篇阅读训练:汪曾祺《花》
经典名篇阅读训练:汪曾祺《花》
荷 花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chè,裂)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侧,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
木香花
我的舅舅家有一架木香花。木香花开,我们就揪下几撮(zuǒ),——木香柄长,似海棠,梗蒂着枝,一揪,可揪下一撮,养在浅口瓶里,可经数日。
木香亦称“锦栅儿”,枝条甚长。从运河的御码头上船,到快近车逻,有一段,两岸全是木香,枝条伸向河上,搭成了一个长约一里的花棚。小轮船从花棚下开过,如同仙境。
前几年我回故乡一次,说起这一段运河两岸的木香花棚,谁也不知道。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做梦?
昆明木香花极多。观音寺南面,有一道水渠,渠的两沿,密密地长了木香。
我和朱德熙曾于大雨稍歇之际,到莲花池闲步。雨又下起来了,我们赶快到一个小酒馆避雨。要了两杯市酒(昆明的绿陶高杯,可容三两),一碟猪头肉,坐了很久。连日下雨,墙角积苔甚厚。檐下的几只鸡都缩着一脚站着,天井里有很大的一棚木香花,把整个天井都盖满了。木香的花、叶、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都极肥壮。
四十年后,我写了一首诗,用一张毛边纸写成一个斗方,寄给德熙: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德熙很喜欢这幅字,叫他的儿子托了托,配一个框子,挂在他的书房里。
德熙在美国病逝快半年了,这幅字还挂在他在北京的书房里。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花》)
赏析品味
作家汪曾祺评说对其写作有影响的作家废名:“他不写故事,写意境。”评说归有光“无意为文”,而情感浸透。还曾说“语言是艺术”,语言精练,有颜色、形象、声音。读着汪曾祺的散文《花》,让人深感诗一样的意境和浓郁的情趣弥漫全篇,深感凝练、精美、鲜活、灵动的语言充满全文。如作者写荷花,“小荷叶嘴冒出来”,一个“嘴”字尽现小荷叶犹如新生婴儿的纤巧、可爱之态;写木香花,“木香的花、叶、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都极肥壮”,“肥壮”一词形象准确地描绘出浸透雨水的花叶之状,不禁让人联想起杜甫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等诗句。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千锤百炼的炼字功夫,不可能“炼”出一字千金的精练语言。比如作者写雨中荷花,简直是一幅画,更像一出短剧,有时间,有场景,有物,有人。“下雨了”“雨停了”“一阵大风”,叙写时间推移何等简练!“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晃”“荷叶倾侧,雨水流泻下来”,雨水、荷叶,有声音,有形象,有颜色,有动态,让人应接不暇地获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的享受。立在一旁观赏此景的我们也同作者一样,不禁一脸的疑惑:“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一个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的乐思之人毕现于眼前。写河水两岸木香花:“两岸全是木香,枝条伸向河上,搭成了一个长约一里的花棚。小轮船从花棚下开过,如同仙境。”花棚、仙境,无不展现出作者写文注重“写意境”的艺术特色。
总之,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如剧,富有意境,富有生活情趣,语言精练、有韵味。读汪曾祺散文可收以一当十之效。
能力提升训练
1.用一句话概括短文《荷花》所写的内容。
2.好文章结尾是“言尽而意无穷”,汪曾祺这两篇短文就是如此。请你联系文本具体说说体会。
3.品味下面语句及加点词。
①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②檐下的几只鸡都缩着一脚站着。
4.这两篇短文,你喜欢哪些地方?可以就词句、写作技巧、作者情感等,选取一点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短文以时间为序写了家养荷花的种植、开花、枯萎(过程)。
2.《荷花》《木香花》的结尾都是戛然而止,但言尽而意无穷:“下大雪,荷花缸里落满了雪。”让人想起荷花昔日的繁盛,同时也想到绚烂过后的荷花正冒着严寒为来年的新生而孕育着力量。“德熙在美国病逝快半年了,这幅字还挂在他在北京的书房里。”物在人已亡,作者对往事、旧友深深怀念之情感人肺腑,在平静的生活叙事中,寄寓着深深的思念之情。
3.①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荷花因绽放出美丽、清香的花朵而极度地欣喜、自豪,饶富情趣。
②“缩”是一个很常见的字,但在此处就非它不可,若换成“弯”“曲”“藏”都不及“缩”准确、有情趣;它活画出鸡因下雨或许还有些寒冷,都挤挨着站在檐下那一小块干地的姿态,完全是一幅水墨画。
4.开放性试题,同学们可结合“赏析品味”和自己的独到体验、感悟来完成。只要写出自己所感,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作者情感:“我和朱德熙曾于大雨稍歇之际,到莲花池闲步。”“四十年后,我写了一首诗,用一张毛边纸写成一个斗方,寄给德熙。”可见作者有一颗诗心雅心,充满着雅趣,也见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第二篇:文章圣手汪曾祺名篇名句
他唤醒了我们对母语的热爱
【语言之美】节奏之美。节制之美。修辞之美。逻辑之美。
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写景。《幽冥钟》。)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写景。《钓鱼的医生》)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写景。《受戒》)
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写景。《大淖记事》)我家的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写景。《紫薇》)演《玉堂春》,已经化好妆,还来四十个饺子。前面崇公道高叫一声,“苏三走动啊!” 他一抹嘴,“苦哇!”就上去了,“忽听得唤苏三„„”(写人(京剧名角张君秋)。出处待考。)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沙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人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写物。《端午的鸭蛋》)
我们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四年,窗户上都没有玻璃。在窗格上糊了桑皮纸,抹一点青桐油,亮堂堂的,挺有意境。教员一人一间宿舍,室内床
一、桌
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记事。《观音寺》)
他一把夺过许先生手里的门闩,说了一句话: “他也是人生父母养的!”陈相公挨了打,当时没敢哭。到了晚上,上了门,一个人呜呜地哭了半天。他向他远在故乡的母亲说:“妈妈,我又挨打了!妈妈,不要紧的,再挨两年打,我就能养活你老人家了!”(叙事。《异禀》)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写心理《大淖记事》)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书评。《蒲桥集》“自夸”广告)他用儿童一样明亮而敏感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用儿童一样简单而准确的笔墨来记录。他的小说是天真的,具有天真的美。因为他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和情绪,他运用了意识流。他的意识流是从生活里发现的,不是从外国的理论或作品里搬来的。„„因为他追随流动的意识,因此他的行文也和别人不一样。周作人曾说废名是一个讲究文章之美的小说家。又说他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这说得实在非常好。
(文论。《为废名小说集之代序》)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旧体诗。出自散文《昆明的雨》)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祥不周祥。(写京剧台词。《沙家浜》)
繁花此日成春祭 云水他乡梦白鸥(挽联。纪念导演张暖忻,其代表作《青春祭》、《沙鸥》)
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叙述。《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小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朝辣咸。(写景。《钓人的孩子》)每个人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叙述。《钓人的孩子》)
写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 “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朝着西北大戈壁,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搭帐篷,饮牲口,宿营。火光,炊烟,茯茶,奶子。歌声,谈笑声,哪一个帐篷和车篷里传来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一个未来的武士。一年多。
三百多个孩子。”
汪曾祺的孙女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让学生从名著中挑点华丽的辞藻用在作文中,她在爷爷的文章中找了半天,毫无所获,于是很恼火:“爷爷的文章一点也不好,和别人的不一样,没词儿!”汪曾祺听了哈哈大笑:“没词儿,好!”
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凝眸既久(我在构思一篇作品时,我的孩子都说我在翻白眼),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汪曾祺 汪曾祺是把白话文写到顶点的一位作家,是把古典文学的气韵同口语结合得最好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脱离了朱自清的贵族气和文绉绉,也没有老舍的文艺腔和翻译体,比赵树理更有文人的底蕴,更耐咀嚼(程绍国语),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何立伟语),比周作人入世,比废名练达(凸凹语)。明明白白的几行汉字,背后却有气象氤氲,沧海月明,蓝田玉暖(林斤澜语)。初品似水,再品似酒。(佚名)
呆笔和神笔
沈从文五十年代曾有言:有些作家,说起来头头是道,下笔就呆。
沈从文不愧是沈从文。下笔就呆,这个“呆”字实在是精辟、而且十分形象。我们不妨称之为“呆笔”说。
要作好文章,下笔不能呆。什么样的文笔才是不呆呢?
杜甫名句“下笔如有神”就是最好的典范。我们不妨称之为“神笔”说。杜甫应该是最早提出“神笔”说的诗人和作家,如“诗兴不无神”、“诗成觉有神”、“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挥翰绮绣扬,篇什若有神”、“义方兼有训,词翰两如神”,等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抄录了。
下笔如有神的“神”,如何解释?一说是“神助”,杜甫本来也有“诗应有神助”的诗句;一说是“一种极高的、难以言传的艺术境界”; 朱光潜则认为此处的“神”就是灵感。用灵感来解释“神来之笔”也更通。窃以为,神还可以解释为“神采”(尽管这不大可能是杜甫的本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动、灵动、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也。
老舍曾对林斤澜说:“语言就是脸皮。你看个别人,写了一辈子,也有影响,可没自己的面目。”
没有面目,呆也。
英雄所见略同。
第三篇: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名句名篇
(一)识记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2、名句填空(①一⑥题为必答题;⑦一⑩题为选答题,)。
必答题:
①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⑥先天下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选答题:
⑦欲穷千里目。(王之涣《登鹳雀楼》)
⑧好雨知时节。(杜甫《春夜喜雨》)
⑨,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3)会当临绝顶,______________。
(4)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
4、按要求默写。
(1)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2)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3),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默写
(1)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2)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3)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在横线上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
(1)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2)永结无情游。(李 白《月下独酌》)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范仲淹《苏幕遮》)
(4)受命以来,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5)晓雾将歇,;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理解性默写
7、默写古诗文
(1)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人要有进步,就必须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诗句是“,”。
(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大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3)《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4)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5)杜甫《春望》中用“,”的诗句写出了在战火不断的环境中想知道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现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8、按要求填空。
①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阐述了学习态度;《孟子》中的“,国恒亡”,说明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②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可以使作品艺术效果突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③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感伤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9、根据提示默写(共4题,⑪⑫⑬小题任选两题作答,第⑭小题必答)。
(1)人皆有情。白居易望月有感,抒发了“共看明月应垂泪,”的相思之情;李商隐借物咏怀,表达 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不渝深情。
(2)人各有志。诸葛亮希望尽己所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陆游坚守其报国之志,“僵卧孤村不自哀,”。
(3)人亦自然。人们渴望拥有“春潮带雨晚来急,”的宁静,享受“,村南村北响缲车”的恬淡。
10、根据提示填空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超然脱俗的想象,将无形的人间情感寓于有形的清风明月中,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来表达对友人关切与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将原本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巧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借向晚苍凉的画面来表现游子的羁旅愁怀。其中最能道出思亲怀乡之苦的句子是:。
(3)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此法,借莲的“,”这种于污浊之中却亭亭净值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人生志趣。
(4)登高望远,兴发豪情,古人独占高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杜甫仰望泰山时志满于山的千秋慨叹;后有来者,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亦有杜诗精髓的延续传承,这穿越时空的惊世之句是:。
(三)应用迁移型默写
11、填空。
(1)中国古代诗人常借月烘托意境,抒发感情。如温雇筠《商山早行》中“,人迹板桥霜”描绘了一幅残月朦胧的晨景图;杜牧《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借月描绘了秦淮烟月迷离的夜景。
(2)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了“云”,如“苍茫云海间”,“云深不知处”,请你再写出含“云”的两个诗句:① ;②。
12、(2012·贵州安顺)根据提示填空: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让我们走近陶渊明,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无题》)的执著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登飞来峰》)的坚毅与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13、(2012·山东潍坊)根据提示填空
两千多年前,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的人生感言,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孟子抒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14、(2012·山东淄博市)默写填空。
(4)请写出和菊花 有关的连续的两句诗:。
15、请按照提示填写处空缺的句子。
生活中,人们常以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作为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16、按要求默写。
李白在《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达了“愁”之绵长,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尽了“愁”之沉重。
(四)开放性默写
17、古诗文默写。
(1)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二章)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2)古诗词中以“雨”为意象的诗词句很多,请写出相连的两句:。
18、古诗文默写:
孔子所说的,体现了推己及人为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因此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19、古诗文名句填空。
古代许多杰出人物用作品同我们进行了心灵对话: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用“(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用“了却君王天下事,(2)。可怜白发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悲愤,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 用“(3)(4)”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决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5),(6)”展现出胸怀天下的抱负。20、按要求默写
爱国之情,人所共有。苏轼以①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② ”表达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范仲淹以③“,”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这些蕴含炽热情感的名句,感动了无数读者。
答案:专题九
1、(1)沉舟侧畔千帆过(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悠然见南山(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①长河落日圆②柳暗花明又一村③各领风骚数百年④人生自古谁无死⑤听取蛙声一片⑥后天下之乐而乐⑦更上一层楼⑧当春乃发生⑨衣带渐宽终不悔⑩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似曾相识燕归来(2)乱花渐欲迷人眼(3)一览众山小(4)悄怆幽邃
4、(1)长河落日圆(2)一览众山小(3)人有悲欢离合(4)忽如一夜春风来(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枳花照驿墙(3)莫道不消魂
(4)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6、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②相期邈云汉 ③波上寒烟翠 ④夙夜忧叹
⑤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7、(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②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9、(1)一夜乡心五处同 蜡炬成灰泪始干(2)攘除奸凶 尚思为国戍轮台
(3)野渡无人舟自横 簌簌衣巾落枣花
10、(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4)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1、(1)鸡声茅店月;烟笼寒水月笼沙;
(2)参考示例:1)孤云独去闲;2)野径云俱黑;3)黄河远上白云间;4)白云千载空悠悠;5)云横秦岭家何在;6)相期云汉; 7)朝辞白帝彩云间。(写出含 “云”的句子即可)。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13、不舍昼夜/威武不能屈
14、示例:(1)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7、(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示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骑处处蛙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含有“雨”字的诗词句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1)念天地之悠悠(2)赢得生前身后名(3)人生自古谁无死(4)留取丹心照汗青(5)先天下之忧而忧(6)后天下之乐而乐 20、①会挽雕弓如满月 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篇:《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金作花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金作花
今天我推荐的书是《叶圣陶教育名篇》。想起去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曾读过几本现代名师的著作。大概是自己的理解力太过浅薄吧,追随着名师的足迹,一路读来,总感觉书中那复杂的理念,臃肿的体系,晦涩的阐述,让我仿佛是在云里雾里,无法领悟其精妙的内涵。
后来我就想: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常常鼓励学生去阅读经典,让他们从名著中汲取生命的养料,积淀人生的底蕴吗?那在教育领域里有没有经典?中国的教育有没有中国的教育之根?中国的教师有没有自己的灵魂?于是我就想着去寻找经典、阅读大师。
在学校图书馆我邂逅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张圣华主编从中精选了43篇汇编为三辑:第一辑、教育杂谈;第二辑、教学杂谈;第三辑、语文杂谈;以飨读者。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我们会聆听到穿越时空的声音:“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摘自《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知识的获得并不专靠读书,读书不过是种种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罢了„„可见读书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后的目的。”——摘自《小学教育的改造》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摘自《教育与人生》
“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摘自《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让星星之火闪耀成横跨时空的教育恒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在教育教学上我依然渐行渐远。那是因为我愚钝所致。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在座的各位同仁,因为我知道你们是睿智的,相信你们会像牛顿一样——站到大师的肩膀上。
第五篇:汪曾祺和沈从文
汪曾祺和沈从文: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都被视为独异的作家,风格中有几点相同的特征:
1.他们的作品都是着力表现对贫困、愚昧、落后而近于麻木的生活的不满与思考,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旧传统的鞭鞑,对美好人性和理想的追求。从沈从文家境中衰与少年时的行伍生涯,和而汪曾祺文革前后这段经历,使他们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人性的温暖。
2.他们的作品都是“主情”式的,文章不拘格式,受感情波动的支配。《边城》、《受戒》中两者都不拘泥于故事的首尾照应、高潮的设置安排、人物的来龙去脉,而是以感情去牵动读者。
3.字里行间蕴含着歌的节奏、诗的韵律、画的色彩。《受戒》《边城》里有很多诗意化的其乐融融的自然乡村美景的画面。
不同:从思想内容看,二人都着力表现对人的尊严的肯定与追求,但沈从文更多地对不平等的物质生活加以鞭笞,更多地要求人生存的基本权利。汪曾祺则是在生存温饱基础上求发展,是对人生存状态的文化反思。
2.所显现的感伤色彩和成分来看,沈从文更忧郁些、压抑些,追求的前景有时不够明确,呈现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生命的顽强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而汪曾祺追求的理想的前景比较清晰,所呈现的力度是一种为理想斗争的顽强精神。:“《边城》是对过去纯真美好童年的迷恋,塑造了翠翠勇敢善良的女孩形象。
3.3.从表现手法来看,沈从文节奏迂缓,叙说中写实成份较多,而汪曾祺迂缓中夹杂着跳荡,有一些心理探索,还有哲理性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