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研究?(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3: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研究?》。

第一篇: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研究?

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我们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另外,探究也是人生主要乐趣之一,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如果学生曾经有过沉醉于探究之中的经历、体验和印象深刻的回忆,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在现在和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享受探究这一人生乐趣,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美好,更充分地感受和珍爱生命之美,更深刻地体味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价值。一个懂得和感受过探究的幸福,有过探究中的高峰体验的人,无论在日常生活及旅游休闲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惊喜,解读出富有个性魅力的独特意义。

因此,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他(她)“自讨苦吃”,一定要对某个问题追根究底,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教师不应嫌厌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而且,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动建构,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另外,也只有在这样的亲历过程中,儿童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概念原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科学之美”。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科学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总结

三岔小学

王大林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在加强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摸索了一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但效果形不成长期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在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将法制教育其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堂来体现。除法制专项教育教学外,我们通过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的渗透法律知识,这是深化学生法制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实践证明,如果在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讲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注意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往往能形成良好的学法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课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能够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法制意识是法制教育很有效的一条途径,适时、恰当地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恰当,这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法制教育作用是明显有效的。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法律观念,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法治社会的需要,这是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科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寻找教育契机,有机渗透法律知识、法律概念、案例分析等,既丰富了学科知识,使其生动而现实,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二)教学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学课程的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现在的科学课不但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水、电、动植物等常见的内容,还包括了遗传学、生物学等

方面的知识。所以,科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通过钻研教材,充分地挖掘自然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达成。

如教学水的知识、空气的知识时,当学生了解了水的宝贵,水资源的有限性,空气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严重现状时,介绍“环境保护法”,教育学生遵守环境保护法,自觉保护水域、空气不受污染。

再如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介绍“治安管理”中噪音的处理;等等。

另外,将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教学中将自然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样的话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在教学 “生物”单元过程中,在了解了我国的珍贵动植物后,介绍“森林法”,让学生树立生态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森林法”规定,林业应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它指明了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森林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及单位和每个公民都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义务。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人肆无忌惮,乱砍滥伐、乱捕乱杀,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老师可以指出,对那些置法律于不顾,见利忘义,破坏森林资源、乱捕乱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者绳之以法。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盗伐、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等罪名,对那些进行破坏生物资源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以造福于人类。由此,告诫学生遵纪守法。

(三)选择合适的渗透时机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师生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

机会。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选准时机很重要。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法制渗透的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进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人各种行为必然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以便使学生形成法律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2013年11月2日

第三篇: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第一章 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类似于打仗,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掌握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了解研究计划的准备、制订过程中存在着战略、战术问题。为初次踏上研究道路者提供研究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 难点:战略、战术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解决难点的办法:结合具体的研究计划事例,分层次讲解两者关系。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

为什么科学研究要提出战略和战术问题?

我们有两点根据即科学研究有两种特征: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它们一个来自科学内部,一个来自外部。

一、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或内部特征

1、探索性

科学研究活动就其内部的认识特征而言,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因此它的第一个内部特征就是:探索性。

由于探索的是一种未知的知识,这种未知知识的价值有大有小,因此也就有了科研人员选择、区别这些知识的差别,有差别就有了选择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探索未知知识,还有一个主体问题,即研究者是谁?个体?科学家共同体(即研究小组)?抑或社会?相对不同主体,自然也有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对未知的探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探索性的知识之所以“新”,必须是相对社会而言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新知识。换言之,科学研究必须研究的对象和所获得的成果,只有相对社会而言是新的,才有价值。而不能相对个人是新知识。但是,作为研究者,最终总要落实在具体的个人上,这个个体的研究者,如何才能知道他的研究是“新”的呢,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呢?或是同时代的人也不曾做过的呢?此外,他能保证他的探索一定成功吗?(可以举许多案例,如水动机研究的失败,如意外的科学发现,如研究了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等等)

2、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有第一个特点,所以给科学研究带来了第二个特点即不确定性。

英国著名科学家开耳文勋爵(William Thomson, or Kelvin,1824-1907)说:“我坚持奋战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希望和初步的结论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成功的论文和作品只不过是作者们整个创造和研究中的极小部分,甚至这些作品还不及失败作品的十分之一”。关于科研失败的启示,可参见闯世英:“失败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年1期),引用这些说活,说明科学研究不确定性很大。

不确定性特征也就必定要求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时,要有进行什么科研和如何进行科研的战略与战术思想或考虑。

二、科学研究的社会学特征或外部特征

1、合作性

科学不是纯个人的活动,特别是科学发展到当代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的某种社会建制和社会活动。就是个人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其他人的社会劳动。例如没有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和该系统的帮助,我们能从事研究吗?我们的工具、仪器„,不都是他人提供的吗!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1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是以前人的劳动为前提,以令人的协作为条件的”。2

科学史上,有无数合作研究案例。如:第谷.布拉赫与开普勒、法拉第与麦克斯韦、华森与克里克。物理学家劳厄指出:“只有许多人的默默无闻的协作才能完成大量必要的观察和计算,保证科学的持续前进”。3

合作造成了科学上的前赴后继、智力互补。科学研究上的合作在当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尤为鲜明。而且合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应上都有增加的趋势。

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例。

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合作,宣告了以太不存在;卢瑟福与助手、学生盖革的合作研究,推动了对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的认识;昂奈斯与其学生的合作,导致了超导现象的发现;布拉格父子的合作则为运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居里夫妇两代人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合作,使他们分别分享了1903年和1935年的诺贝尔奖金;厄朗格尔和加赛尔在神经生理方面的共同研究,华森和克里克在DNA分子结构方面的共同研究,埃克尔斯、霍奇金和赫克斯利在发现神经细胞存在兴奋和抑制的离子机制方面的共同研究,使他们分别获并了1944、1962、1963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此外,著名的晶体管发明(肖克莱、巴丁、布拉坦,1956),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杨振宁、李政道,1957),切连柯夫效应(切连柯夫、富兰克、塔姆,1955),超导理论(巴丁、库帕、施里弗,1972),弱电统一理论(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1979),放大倍数达三亿倍的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宾尼格、罗雷尔,1986)等获奖研究均属合作研究。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间的286位诺贝尔获得者作了调查分析,她发现,说科学家尤其是较好的科学家都是单干者,或说重大科学贡献全属个体思维的产物,纯属陈腐观念。在286位获奖者中,有185人是因与他人合作进行的研究而获奖,这个比例高达65%。从发展趋势上看,合作趋势是越来越大,在诺贝尔奖设立的

第一个25年(1901- 1925)中,因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获奖人总数41%;

第二个25年(1926-1950)中,这个比例上升为65%;

而1951年到1972年这21年间,该比例已达79%。

朱克曼说:获奖研究中这一显著的协作趋势,是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生,所有学科部门中从单干转向联合研究的长期变化的一部分。在诺贝尔奖金授予中,集体奖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有32%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获奖金是共同研究者所分享的。这表明,合作研究正在变成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式,合作研究的科学家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要求科学家必须进行交流,进行合作。这就意味着和学家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头脑和开放的心胸;这也意味着科学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一个个放的、信息交流畅通的系统。试想,一个封闭的、质量很差的、无信息交流的系统和环境能进行好的信息积累、12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42页。

《马恩全集》25卷,第120页。3 劳厄:《物理学史》第11页。交流和追踪一流的科学研究么?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也带来了科学研究的动态变化性,这同样要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应有战略和战术的考虑。

2、竞争性

竞争性是科学研究社会化的又一表现。科学研究上的竞争就是:

科学家为了科学发现而相互争夺科学资源(这里“资源”一词是指科学资料数据、研究经费、科研人员、仪器和科研时间等)的过程。竞争的结果表现为首创发现的归宿上的社会承认。

科学研究上的竞争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即对同一科研成果的首创权的竞争。它常常表现为发现科学发现之前各方的奋斗和竞赛;以及发现后谁是首创者的争论。

第二类,即科学中的争论,包括学术观点之争和学派之争。

其案例如下:(这一部分的讨论,参见沈小峰、吴彤、曾国屏合著的《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如爱因斯坦和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争论。

第二节战略和战术

一、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一词是一个来源于军事方面的术语。

毛泽东指出:“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研究全局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略。”

所以,第一,战略是带有全局性的计划,是研究全局性的规律的。第二,全局是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的。以上二点表明,一个战略要考虑整个如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第三,战略也有相对性和变化性,特别是对不同的主体。

二、战术

什么是战术?相对于战略而言,所谓战术就应当是“凡属只具有一个方面、一个阶段、研究局部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术”。可以再作一点补充,即战术还意味着是对局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技巧。

三、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首先涉及的是研究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其次涉及研究的类型,最后与研究中的某些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l、研究计划和组织活动中的战略

在科学研究中,当研究问题和任务确定后,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制定研究计划,以及要和研究组织打交道。

就研究计划而言,至少有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的计划:

(1)研究方针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国家来说,是指国家的科技政策。例如在《科学技术政策指南》即科技白皮书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是经济建设,而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工作的两翼。关于科技政策问题,我们在科学技术的演化问题中将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不过,这里也有和我们研究者相关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我们必须了解国家和科学研 究的支持机构、决策机构(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意向,如科学研究项目指南所列项目等。

此外,科学发展规划,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价值评价,两种研究工作资助的比例,科学生长点的预测,等等,也与我们有一定关系,影响着我们研究计划的制定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方向。

(2)规模较大的、具体的研究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研究小组而言,是指研究的总体计划和研究组织的协调。如研究小组的结构如何,谁做领导人?计划研究什么?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如何?等等。

(3)个人的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个人而言,是指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个人的长期目标和长期任务。

2、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活动的战略和战术

对个人而言,有种现象很有趣:我们往往对日常琐事十分在意,而对更为重要的长远行动却常常不去思考。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琐事上,对长远任务的行动考虑和制定,对长期目标的确定却一拖再拖,有时甚至不了了之。

在行动之前,其实我们很有必要、完全值得去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目标、方法、步骤和期限,然后把考虑的结果写成书面形式。这非常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给今后的行动提供一条可靠的路线,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在事后把取得的成果与原先的目标作一比较。

应该条理清晰地理出科研工作中的工作顺序、相互关系、工作量,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等等。

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战略主要包括:

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兴趣领域;科学研究目标;科学研究思想或信念;工作日程安排;个人效率标准,等等。我们讨论其中两个问题:

研究者的研究思想。-一这是研究战略的深层因素。爱因斯坦指出:“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这有点象宗教的感情”„“在这种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学就退化为毫无生气的经验”。我们应该努力纯化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思想。

脑力是非重复性劳动,它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因而很难标准化。尽管如此,假如我们要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计划对完成一个任务所需时间作一客观估计,我们就必须对我们在某些活动中的工作效率做出定量的估计。

简言之,个人工作效率标准有两个基本作用或目标:第一,了解和掌握并严格评价这些标准,以促使我们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二,这些标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估计我们能做什么工作以及需时多少。

而完成上述战略的手段即战术则可以如下去作:

用笔记本安排计划,现在市面上出售一种“工作效率手册”。它可以用来作中短期计划的R程接排工具。

计划板是常用的、常见的日程安排工具。

这方面常用的有三种类型计划板:

A、袋条板。它上面有许多横向袋条,袋里插有硬纸条,可以根据需要作水平移动。

B、标往版。这是一张打有许多小孔的大模板,小孔里可插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小柱,也可以在两个小孔之间插上彩色塑料长条。

C、最常用也最适合个人的要数磁性计划板。

可在商店买到这磁性板。也可自己制作。买一套磁性标记,它们有各种颜色、尺寸和形状。作计划时,只须把磁标放在相应的横线上和栏目从,或者用磁铁把有说明的纸压在磁性 4 板上。这样就有了一个既经济又出色的计划板了。

3.科研工作中的战术问题

研究人员对研究工作的实际处理,相当于战术问题。所涉及时间较短,如果是实验的话,一般只包括

一、两个实验。

从科学发现的历史所给予我们的种种教益来看,战术问题最好由从事研究的工作者本人随着研究工作进展而加以制定。而不要由委员会来制定。对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个人的活动,规划战术的活动与责任,最好由研究者个人进行或承担。过多的监督会影响创造性。因为只有让人们感到那是自己的东西,人们才会全心全意、全力以赴。那么委员会或科学基金会干什么呢?托普莱教授说:“我相信研究委员会能做一件有益的事,仅此一件。委员会可以找到最合适研究某一特定问题的人员,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方便的条件,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进行工作。委员会可以定期审议工作的进展,进行调整。但此外要多加干预,就有害处”。4

有人把科学研究比喻为向未知世界开战。那么在战术问题上,一个科学研究人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即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必要的物资和研究设备;财政方面的努力:等等。

(2)其次是要把握好试探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之间的关系,通过尝试和分析,抓住最关键部位,做初步的、粗略的试探性研究,等于为进一步的研究选择突破口,这就家军事战争中侦察部署一样,首先对敌方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机,选择好要侦察的部位,然后派出侦察,探查详情,为进攻和选择实际的突破口,打下良好的基础。试探性研究一旦取得成果,这时就可以象战争中那样,最有希望的取得进一步进展的方法是:把兵力集中在敌方最薄弱的有限地区。一旦取得突破,最好的方法是迅速占据大块阵地,而把巩固阵地的任 务和工作留给后来人去做。

(3)最后,就是要把握好科学研究中持续和停顿的关系,形成研究的弹性和必要的张力。

举例说来,当发现有成功希望的线索时,应尽可能暂时放下其它活动或其它有趣的问题,而全力追踪这个线索。有科学研究精神的人,特别是有献身精神的人,当然无须别人教给他这些。但是,在研究活动中,进展常常是非常困难,常常“山穷水尽疑无路”,在此时,需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用尽一切聪明才智和方法,努力去试试。也许在这种努力和坚持一下的过程中,就会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这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而达到“柳岸花明又一春”的豁然开朗的境地。

当然,如果问题通过努力仍然不能解决,这时就需要稍稍停顿一下。也许首先应该尝试的方法是把问题放下几天,然后从新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这样作的好处是,第一,有时间让头脑去“孕育”,下意识地消化资料和问题;第二,有时间让头脑忘却那些受条件限制的思考;第三,不再固执地想一个问题,避免钻入牛角尖出不来。

当研究处于绝境时,另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是从头开始,即从不同的角度再去看那问题,找出新的途径。有时可把难题分解,即分成若干比较简单的部分,分别加以解决。如困难仍在,或许还可以选择别的方法,在眼前的问题和其它已解决的问题之间寻找相似的地方,也可能有所帮助。

4、不同类型的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4 W.W.C.Topley, Authirity,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In Medicine,Linaere Lec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当然这种分类颇近主观,且不严谨。按人们的通常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为了取得知识而研究;而应用研究是指对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可以这样说,一个搞纯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具有一种信念,他会认为任何科学知识本身都是值得追求的,追问他的时候,他会说,这知识十之八九总会有用的。例如法拉第,当一位贵夫人问他的发现有何用途时,它反问那位夫人说: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绝大多数最伟大的发现,例如电、X射线、镭和原子能,都起源于纯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在当时并不想取得任何有实际价值的结果。

对研究究竟是理论的还是应用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理论研究是先做出发现,后寻求用途;而应用研究则是先有目标而后寻求做出发现的方法。鄙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也是错误的。其来源可能是这样两个错误观念:一种认为新知识主要由纯理论研究发现提供的,而应用研究只是应用已得知识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纯理论研究是一种比应用研究更为高级的脑力活动,需要更高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难度也更大。实际上许多知识进展都是通过应用研究而发现的。例如细菌学研究主要起源于巴斯德对啤酒业、葡萄酒酿造业和蚕丝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在某种时候和意义上,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更难出成果,因为研究人员必须坚持解决既定任务而不能追索可能出现的、有希望的线索。还有,应用研究的领域绝大多数已被探索,这种被探索的程度远远高于纯理论研究。换言之,它已不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此外,应用研究也是一种创造,绝不是简单地在某些学科中应用现成知识。

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反对另一种倾向: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仅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去努力理解其内的原理,那么,这种解决方法也许仅适用于局部、具体特定问题,而无推广价值和普遍意义。这往往意味着类似的和相关的问题必须从头开始研究。而如果最初研究得法,则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科学研究还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即完全属于开辟新领域的研究;而发展性研究则是发展前者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比较自由,富于冒险性,偶尔能做出重大的、或许是意外的发现,有时则一无所获。发展性研究通常由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科学家进行。发展性研究常见的现象是,巩固已取得的进展,在已开辟的领域内探索较小的发现,并通过付诸应用来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有时人们把这种发展性研究称之为“混饭吃”研究或“安全第一”研究。

科学研究中还有一种边缘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交界领域内进行的研究。科学家如有广泛的兴趣和宽泛的、扎实的知识基础,能运用并联系两种学科中的知识和方法,则适合作这种研究。并容易出成果。甲学科中一项普通的事实、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乙学科时,可能非常新奇而有效能。

5、不同类型的研究头脑

科学头脑有两种极端的类型:猜测型和积累型;或称为直觉和逻辑型;或称为推测和条理型。前者一般适合于探索性研究,而且往往适合于单子或当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后者则更适合于发展性研究,而且往适合于参加小组工作。

本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模板*****学校***** 班教学环境(授课地点):授课教师: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自己的科学素养。(设计理念: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学习者特征:科学知识:

1、*******。

2、*******。科学能力:

1、*******。

2、*******。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演示活动材料:

2、小组活动材料:、活动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2、[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

都匀七小

兰世莉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法制课很难进入学校正式课堂。虽然不少学校在加强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摸索了一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征文比赛、法制文艺小节目等,但这些活动毕竟活动时间短、活动范围有限,其效果形不成长期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在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将法制教育其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堂来体现。除法制专项教育教学外,我们通过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的渗透法律知识,这是深化学生法制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实践证明,如果在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讲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注意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往往能形成良好的学法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课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方面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能够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法制意识是 1

法制教育很有效的一条途径,适时、恰当地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恰当,这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法制教育作用是明显有效的。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法律观念,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法治社会的需要,这是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科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寻找教育契机,有机渗透法律知识、法律概念、案例分析等,既丰富了学科知识,使其生动而现实,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法制意识。科学教学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学课程的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现在的科学课不但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水、电、动植物等常见的内容,还包括了遗传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科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通过钻研教材,充分地挖掘自然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电”的知识时,当同学们认识了电的作用和产生电的难度时,适当地介绍我国的“电力法”,让同学们懂得电是商品,电力设施是国家财产,偷电,破坏电力设施都是违法的事,教育学生不能破坏公共电力设备,并能行动起来,宣传监督。

又如教学水的知识、空气的知识时,当学生了解了水的宝贵,水资源的有限性,空气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严重现状时,介绍“环境保

护法”,教育学生遵守环境保护法,自觉保护水域、空气不受污染。

再如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介绍“治安管理”中噪音的处理;等等。

另外,将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教学中将自然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样的话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在教学 “生物的多样性”过程中,通过图片,录像了解了我国的珍贵动植物后,介绍“森林法”,让学生树立生态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森林法”规定,林业应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它指明了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森林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及单位和每个公民都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义务。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人肆无忌惮,乱砍滥伐、乱捕乱杀,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老师可以指出,对那些置法律于不顾,见利忘义,破坏森林资源、乱捕乱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者绳之以法。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盗伐、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等罪名,对那些进行破坏生物资源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以造福于人类。由此,告诫学生遵纪守法。3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切入点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发现法制教育渗透点,找准切入点,不断地提炼升华、组合知识,顺势而为,使渗透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相吻合,才能使渗透教育的效果得到保证。(2)把握渗透的深度

科学课始终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它不是法律常识课,因此,在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法制教育资源的关系,把握好渗透的度与量。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初中的学生接受能力稍差一些,不适合导入过深。(3)选用合适的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载体是一个关键。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生动的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还是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或者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它们各有长处,教师必须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选出最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式。

(4)选择合适的渗透时机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所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师生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

机会。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选准时机很重要。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法制渗透的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进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总之是要“有备而战,不 打无准备之战”。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人各种行为必然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以便使学生形成法律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

下载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研究?(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研究?(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科法制教育 心得体会 XXXXXXXXXXXXXXXXXX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

    谈小学科学课中的法制教育渗透 余庆县凉风小学李正强 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东北镇中心小学校 王春华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

    如何将法制教育渗透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 石阡县白沙镇小学 陈廷军 学校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大朗镇 培兰小学 时光荏苒,沐浴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走过了六年令人难忘的课改。在这六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立面......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教法指导 课程说明 “课程说明”旨在让用户了解本门课程的研发背景、设计意图和主体内容框架,因此首先对本门网络课程的主要用户群进行了界定,在介绍课程的基本......

    浅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浅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黄土完小:吴波 摘要: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从教师成长和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浅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浅谈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科学课比以往的自然课有所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