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陶渊明《归园田居》观望真实人生论文
从《归园田居》看真实人生——陶渊明
[摘要]:《归园田居》以篇幅短小的五个片段,以简朴自然的语言,写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田园生活,记录了陶渊明从官场转向乡村的人生历程,从中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渴望;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真实人生,可以从中看到以贫傲世,猛志长存的陶渊明,也可以看到无奈走出官场的陶渊明,它以朴素的语言写出陶渊明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
[关键词]:《归园田居》、陶渊明
魏晋以来,全国处于分裂状态,面对着政权变换、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反抗避世之举②。酣饮者以酒傲世, 佯狂者以狂傲世, 其本心, 都是藉此不与昏暗之世合流, 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风靡于此期。其中,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是造化所钟的“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宠儿,为了在一个世风衰微, 道义无存的社会里, 保持自己高洁的自我人格,他在暮年笃守固穷之节,用一种相当激烈的态度来刻意维护自我, 亦可称之为以贫傲世,较之嵇阮等前贤, 陶渊明所为, 可谓方式不同而其道一也。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故有“田园诗人”之称②。而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他辞旧的别词,迎新的颂歌,诗中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②中做到以诗表情,情融诗中。他在诗中描绘的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常景, 却让人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他不是以鉴赏者那种搜奇猎异,见异思迁,以短暂浮泛的感情去玩赏,而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去颂赞。所以,他的感情执着、浑厚、广阔、专注,周围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从而令他以作诗来表达他对生活的发泄和憧憬,表达了他辞官归田的愉快心情和写出了乡居的乐趣,抒发了他的 真性情。
①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中枯燥的数字一经他化入诗中,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句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的气息,以及“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表现出陶渊明辞官以后那心境的闲适淡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①是写檐后榆柳树影婆娑,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尽显万种诗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①写出了远村的隐约迷茫,而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现出了他那渴望炊烟袅袅,天宇苍茫的淡泊生活和 安贫乐道的心胸,这同他得到大解脱之后那种宽敞的心境配合得十分和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中“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①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①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居必不见怪,招之即来,相比之下,反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繁缛了。
从《归园田居》看到淡泊官名利禄的陶渊明,也看见了在乡村和谐风光背后那真实和无奈的陶渊明。
陶渊明以《归园田居》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①道出了他对自然田园生活的渴求,但他的心中并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因为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其实他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在复杂的官场上徘徊,是因为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地方,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他在人生的分叉路上做出抉择,使他选择逃离官场,使他在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田园世界中,发现了自己追求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击使他最终只能无奈地发出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 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①的感叹,带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以此结束了他坎坷的官场人生,但他并不是得到完全的解脱,只能说他成功地离开官场的生活,可以不再被官场上的繁琐所干扰,确切地说,是带有一点逃避现实的消极气息。可以看出他是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污秽的官场。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是贫困的,清静甚至是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陶渊明与村民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实真挚的感情。
陶渊明走出了官宦世家,来到了久违的乡村,也许是纵横官场的他农艺有些荒疏了吧,“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①”,写出了他的耕种成果并不理想,但这里流露出更深层的情感,是他的一种自惭,自勉的情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①仅从时间上看,可见诗人只想一心做好农事,抛弃自己的过去,以及对适应乡村生活决心的坚定,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表现他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他,还是那个能够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他。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他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写陶渊明怀着无数意兴,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等等,兴奋地健步走向前方。他迫切要同故友共忆旧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①”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故友“死殁无复馀①”的噩耗,他感觉真是应了“一世异朝市”那句话。此时一向达观的陶渊明此时仿佛感到万籁俱静,不禁发出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①”的深沉感叹。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写出了陶渊明的真实人生,这五首诗不仅分别从陶渊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②几个侧面描绘了他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心融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心中有诗,以诗会生活的生活情趣,我仿佛看见了真实的陶渊明,其昔日的生活生动地映入我们现代人的眼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描写贴近平淡的生活,当中的形象取自常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崇尚华丽的言辞,他《归园田居》中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但在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归园田居》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陶渊明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达到了物我合—、主客相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②
《归园田居》是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使我们在《归园田居》的五首诗的五个片段之中,看到他真实的人生,体会到了他的真实情感,并且得到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有时也会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②。我们在他的《归园田居》中能理解到的,就是他所付诸实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使心愿无违;避郊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正如他在《五柳先生传》②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那种“我写我心,仅此足矣”的豁达,足以写出了他的潇洒。
陶渊明的人生,一字一句地写在《归园田居》,从《归园田居》看到陶渊明的真实人生----一个从喧嚣世俗中得到解脱的灵魂,一个渴望宁静、和谐的人生。
[参考文献]: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第327—328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新一版
②《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袁行霈主编,第59—7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7次印刷
第二篇: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
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 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
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
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能够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诗歌主旨及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一个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人。在农耕生活的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诗人的农事生活,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诗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生活体验真切深刻,达到了情景事理的融合。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在平淡中见警策,在朴素中见绮丽。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成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五、课后作业:
背诵该首诗,并能默写下来。
第三篇:评说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人生哲学
评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哲学
平山南甸中学语文组 刘联琴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舍得的过程体现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境界。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生活于晋末乱世的陶渊明,身居官职,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污浊官场的束缚,辞去官职,舍的是功名利禄,留得《归园田居》。诗人不善农桑,尽管“草盛”“苗稀”,但并没有弃官务农的悔怨,依稀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身着短褐,荷锄往来的身影,早早的起来,到农田去清除杂草,一路上野草丛生,狭窄的阡陌小路时隐时现,暮色笼罩之中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衣服沾湿了不值得的可惜,只要不违背诗人的心愿(但使愿无违)。诗戛然而止,含蓄的表达让我们深思:劳动辛苦算得了什么?诗人的“愿”是什么?很明显,诗人摒弃的是官场的污浊,而归隐田园,回归自然,是诗人所追求的,得到的是一份田园之乐,平淡之美。
其实舍得是他人的评论,诗人人生的真谛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中,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忘”中,在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之中,那是何等安宁、闲适的心境之美啊!试想,沉湎于污浊的官场,阿谀逢迎,案牍劳形,哪里还能享受心灵的那份恬静?哪里还能留下田园诗篇?
陶渊明是这样,宋代的王安石、司马光何尝不是这样呢?北宋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作为朋友的司马光比较保守,与其政见不同,失意之后,司马光远到西京洛阳,历时十九年之久,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就为史学家,失兮得兮?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在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司马光当了宰相,一年半之内废除新法。王安石退隐还家,晚年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写诗著文章自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咏梅的诗就是当时他自己的写照,朴素,自然,不加任何雕琢,王安石此时写的诗,人们称之为半山体,失兮得兮?
由陶渊明我还想起法国著名作家萨特,当1964年诺贝尔委员会宣布萨特获得该的诺贝尔文学奖时,萨特即刻向大众发表一个声明,自愿拒绝接受此项巨奖。他的理由是“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萨特还说:“我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当我创作我的作品时,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诺贝尔奖并不能对它增加什么,相反的,它反而把我往下压,它对那些找寻被人承认的业余作家来讲也许是好的。我已经老了。我已经享受够了,我喜爱任何我自己所做的,它就是它本身的最好的奖赏,我不想要任何其他的奖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我已经得到的更好!”别人嘘嘘声中感叹这位伟大的作家自愿放弃巨额的奖金时,萨特自有他的洒脱和境界,他享受的是创作的过程,是心灵的那份宁静之美。那个过程对于优秀的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依我看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相随,但对于优秀的人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得意还是失意,都应该有所得吧。因为他们不是做给世人看的,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那份安宁、洁净。有人说,人的灵魂在高处,高处的灵魂应该是像陶潜那样的吧:本真的,没有任何雕琢和浮华;宁静的,不受市井的喧嚣;洁净的,没有一丝污浊;率性的,不加一点掩饰。能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境界,何尝不是高贵的灵魂?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失也好,得也罢,世人的评论随风而去吧。对于不平凡的人来说,在灵魂的高处,他永远会收获宁静和快乐,《归园田居》中的人生哲学也许就在于此吧。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能作简要介绍。并了解大的时代背景,了解魏晋时期的士族文人。
(2)思考“归”的含义,从何处归,为什么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归纳出作者归后的所做,所闻、所感。
(3)你怎样评价陶渊明的归隐?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在田园式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在诗的语言上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以致盛唐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一、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补充)
1、陶渊明介绍
2、时代介绍
指出重点:这首诗就写在“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故事之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园田居》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二、接下来我们在诵读之中去体味陶渊明
1·音读 读准字音,读顺语句,确定停顿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2·意读 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进行朗读。弄清各句联系、关键字 3·情读 注意诗歌街拍重音语速等,体悟诗人感情
作者概述了自己 从出仕到归田 的原因;对 田园生活 的描述;对归返田园生活的 总结和赞美。全文表达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4·品读 以审美眼光、心理来读。
三、探究、合作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题眼是哪个字?
既然“归”字是题眼,我们就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本性就热爱山水田园。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注意炼字“误”)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东晋当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屈原在“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社会中,他选择的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所以“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觉得自己就像是关在笼中的鸟,禁在池中的鱼。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所以他想要归去。
3、归向何处? 明确: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守拙)如何理解“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守住这份拙朴。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问:读完这几句,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问:这几句写景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请选择其中两句做具体分析。(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舒缓的、柔和的。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暧暧”“依依”,犹如淡淡几笔水墨,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用字生动形象,却又很平常,这正体现诗人驾驭语言的高妙,不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搜肠刮肚,更无须老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恨恨誓言,他只信手拈来,便天然成趣,如太极一般,常中见奇,无招胜有招。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从听觉的角度给画面增加了一点生气
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在陶渊明看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朴素村落远胜繁华闹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畅所欲言
陶渊明作为一名诗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一名隐士,留下了遗世独立的品性。后世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但是对他的归隐却众说不一。
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李白对陶渊明的归隐未必赞同,“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
你们对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怎么看的呢 结束语
陶渊明。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这个充满新奇与诱惑、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又能从陶渊明身上,汲取些什么呢?拥有一颗超脱的心,保持着认真的人生态度,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坚定的走下去。
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这首诗歌。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齐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四、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后世称誉 :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教师可补充五斗米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五、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处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六:重点探究
1从何而归?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原诗中有“尘网”和“樊笼”等词语。
2为何而归?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学生读完,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再次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自然而然的理解作者“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写景的顺序和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写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练笔,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学生写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一种宁静而自由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练笔,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这一步骤,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一个重要的方法——想象。读诗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就像是做菜加入了各种调味料。有了想象读诗才会有滋有味。)
4归去如何?让学生自由朗读最后四句诗,体味作者归隐后那种闲适、自由、如释重负的感受。
七:朗读比赛
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配乐赛读,教师进行评价。
八、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板书:
归园田居
尘网
羁鸟
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 归园田
小结:《归园田居》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处世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
背诵《归园田居》,体会并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