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
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它任何有关人生、爱情的教科书都会显得黯然失色。在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按捺不住去查看作者写此书时的年龄。是接近60岁,比我想象的要远远年轻。我不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如何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拥有这样丰富的阅历和缜密的头脑。文学家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能把自己的人生、智慧、感悟用字母、用笔画深深植入他人的心灵并影响他们的一生。也许《霍乱》和《百年孤独》拥有一样的不朽地位,可我并不欣赏《百年孤独》,也许仅是因为没有读懂。但我深爱《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与作者身上的诺贝尔奖光环无关,与魔幻现实主义无关。在它面前,我几乎是一粒尘埃,确切地感到了它超乎寻常的质量,不能自控地被它牢牢吸引。
《霍乱》以它舒缓的节奏吸引了我。
无论漫长与短暂,它的确和人生一样从容。在经历和忍受感情的煎熬时,它显得那么的漫长,以至于我们怀疑,用一生来等待爱情是不是太久;在经历美妙青春和闪过爱情火花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匆匆,让半个世纪后重逢的恋人不得不从对方的脸上证实自己的苍老,这又是怎样一种深刻的悲哀。
虽然故事从阿莫乌尔自杀开始,给全篇蒙上了一层恐惧衰老和失去的阴影,可这并没妨碍主人公们爱情的展开。在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下午,阿里萨从窗口经过,女孩把头抬了起来,“谁也没有料到这偶然的一瞥,引起一场爱情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
爱情与死亡是人生永恒的命题,把二者结合得如此完美,展现得如此淋漓,决非是一个普通老人所能做到的,甚至不是一个普通作家所能做到的。这本书里描写了很多人的爱情,可最打动人心的,还是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的一生等待。这等待虽坚决,却始终无力与与舒缓人生相抗衡。
《霍乱》在爱的矛盾中演绎了生活的变迁。
在有些小说中作者常常出其不意地跳出来,身份不明地鼓噪出一大段议论,把哲理强加到读者脑子中,这种做法无疑是不明智的。而在《霍乱》中,加西亚始终用人物的命运说话,至于什么是爱情,作者到底也没下定义。哪怕是从主人公嘴里,我们也只能探听到一些含糊而矛盾的说法。
阿里萨扪心自问过:“哪种状态可能是所谓爱情,到底是在那张巨大的床上呢,还是在礼拜日的宁静的下午?”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之后,他认为,“唯一使我痛苦死去的是不为爱情而死。”萨拉·诺丽埃佳则说,不穿衣服所做的事情都是爱情。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往下。如果他们代表的是局外人的观点,那么身处婚姻之中的幸福的一对是怎么说的呢?
“如果真有爱情的话,那是另一回事,另一个生命”。“夫妻之间的疙瘩每天晚上消失了,但每天吃早饭之前又必须重新制造。”而费尔明娜在经历了自认没有哪对夫妇比他们更琴瑟和鸣的几十年婚姻生活后,却突然被藏在门背后的对往昔的怀念一下子击倒了。丈夫带给她的保障、和谐、幸福又到底是不是爱情?这些疑虑使她心乱如麻,使她不能坚信爱情是她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我同样不怀疑乌尔比诺医生深爱着他的妻子,可他却说,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从这句话中,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爱情已经演变成没有激情的妥协了。
矛盾贯穿了人生的始终,也贯穿了爱情的始终。我们无法相信别人的诺言,因为我们自己也在每时每刻地进行改变。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费尔明娜会因为偶然发现自己发狂恋着的青年并非想象的模样,而断然割舍了一切,却又在日后和他人的婚姻生活中反复地怀恋起那个为她演奏圆舞曲的青年。什么是爱情,它能持续多久,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生活嘲弄了爱情,而爱情嘲弄了我们。主宰我们的,始终是变迁的生活。
《霍乱》创造了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浪漫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可在这部小说中,却自始至终地透露出一种摧毁人心的浪漫。这个浪漫的代言人就是那个一直象影子一样生活,直到古稀之年才真实起来的阿里萨。如果这部小说中的爱情可以分为许多种的话,那么他对费尔明娜的爱无疑是其中最纯净最持久却又最伤感的了。在长达半个世界的追求中,他们甚至没有触摸过对方,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的爱,却促使私生子身份的阿里萨忍受了一切折磨,赢得财富、地位和尊重,最终得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爱人。
在这场漫长的等待中,他从为费尔明娜坚守童贞到不分日夜的放纵自己,不过是在寻求对无望爱情的解脱。可让人心痛的是,他一生阅女人无数,可却始终未曾把费尔明娜从心中抹去一丝一毫。甚至越到老年,爱越发激烈不可抑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爱折磨得体无完肤的人。因为太爱,他始终无法做到象费尔明娜丈夫那样的谈吐自由温文而雅,同样因为爱,他才能象狗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他发疯一样思念着费尔明娜,可又离她如此之远,甚至在相逢的时候也形同路人。因为餐馆的一面镜子曾照出爱人的影像,他买下了它;因为在黑暗的电影院中爱人碰巧坐在他身后,使得他为有生以来第一次长久地坐在心上人身边而感激上帝;他日日驾车从她门前经过,却在遇雨车坏恰巧停在她门口的时候狼狈地逃开。
他等了半个世纪,从一个坐在扁桃树下读书的少年变成了年逾七旬的老人;而他的爱人也从戴着王冠的仙女变成了行动迟缓的老妪。他看着她结婚、多次怀孕生子,他默默地关心着她,为她短暂的失踪惶恐不已。在等待中,他发觉母亲去世已经许多年了,生活中曾经的女人先后离开或死去,而距费尔撒米娜给他回信答应永远爱他那个遥远的下午,则逝去了更长的岁月。在爱情中,时间的流逝仿佛只是对他人而言。如此深沉而长久的感情,我们只能称它为爱情。它之所以能跨越了五十年的岁月,恰恰是因为它从来没被得到过。
结尾是浪漫的,却是让人心碎的。当他们老得需要别人搀扶的时候终于走到了一起,踏上一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航行。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可它却从来没离开过悲惨的现实。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说多少也是不够,说半句也是多余。
变通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它的形象。
第二篇:《霍乱时期的爱情》书评
10汉语言文学1班410170113袁雅君
《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首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出版,让读者怦然心动,因为这代表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不再写权利,而是将爱情作为小说的题目和主题。他果断放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拿手好戏,却采用了现实主义欧洲艳情小说的传统写法。“一对男女疯狂陷入热恋,却因为仅有20岁太年轻而不能结婚,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讽喻沧桑,却因为80岁太老而不能结婚。”马尔克斯这样形容《霍乱时期的爱情》。
故事的主人公是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和美丽富有的费尔明娜,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彼此爱慕,然而最终却没能结合在一起,女主人公费尔明娜嫁给一个出色而无可挑剔的丈夫,两人磕磕绊绊,经营着婚姻生活。而男主人公阿里萨一面在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一面为心中的女主人公保留爱情圣地。就像两天平行线,仿佛没有交汇的一天。然而,当费尔明娜的丈夫去世之后,阿里萨与他的第623个情人分手,又对费尔明娜展开了重新追求,还说“费尔明娜,我等这一天已经51年9个月零4天”
《霍乱时期爱情》里马尔克斯讲了两种爱情,一种因充满荷尔蒙悸动的一瞥而一见钟情,一种用家世背景相貌的量身打造。哪一种才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美好的爱与痛苦令人难以割舍,所以故事里的费尔明娜才先选择了生活中的爱情,又在丈夫去世后,登上理想中的爱情的轮船。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明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又不时将多种爱情穿缀于其中,小说几乎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对爱情的形色各貌也有精细解剖,有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还有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等等。这使它成为一本奇异而富足的书。
《霍乱时期的爱情》与《百年孤独》有一个非常不同的感受,它不像《百年孤独》那么震撼人心,但它深入人心。正如马尔克斯所说,这是一部爱情长篇,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这部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算是顺遂,他们活的不悲惨,是快乐的。而这种难得的快乐感受正是马尔克斯想要向人们传达的一种感受。《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有对时间、衰老、死亡这些人类永恒的重大命题的思考,多时候,甚至不难看出他在这部以爱情命题的小说中,对衰老和死亡的关注,超过了对爱情的关注。透过衰老的胡维纳尔夫妇,以及费洛伦蒂纳,可以清晰地看到背后那个老人:马尔克斯。
读到最后这才发现,讨论哪种爱情是生命永恒主题没有意义,因为生命永恒的主题只是生命本身。只有生活着,生活的过程带来永恒的幸福,要告别人世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生命和心一直丰满又丰盛。
第三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0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
有一本书叫做《霍乱时期的爱情》。
计划看这本书计划了半个月,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有句话说,行动力等于财富,而我一贫如洗。
挤了一周工作间隙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然而内容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有很大出入。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的相亲对象是男神吴彦祖,见面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是男神古天乐!
这本书的叙述手法也很不一样,它以一种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故事紧凑,容不得你半点犹豫思考,就只需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牵着你的眼睛走,即使已入半夜凌晨,依然会让你放不下它。就像是一大块美味的蛋糕放在你的面前,你的肚子已经饱的'塞不下了,可是嘴巴还是饿,要一直吃。
唯一遗憾的是,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不好就算了,印刷也不行,错字很多,对于纠正错别字变态到极致的我是一种煎熬。果然,便宜终究没好货,所以,亲爱的人啊,你一定要贵起来,要把自己包装成很值钱的样子才行,哪怕脑子里灌的是浆糊,最起码封面不错,买家也不会有太多怨言。
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阿里萨对菲儿米娜的爱,即使在菲儿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大夫后,他对她的爱依旧。他尝试结识更多的女人,以此消除对菲儿米娜的思念。对他这个人,我感到既可怜又厌烦。他对菲儿米娜的爱的忠诚和他对许多女人的情感的玩弄。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像阿里萨爱着菲儿米娜那样一样爱着你,是一件多么幸福却又有些可怕的事情。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谨以此祝大家珍惜现在拥有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2
这本书是一个同学借给我看的,在去清河湾中学实习学校的四个小时地铁上陆续看了一些,没有让我觉得这来回的四个小时是一天中浪费的时间,很充实…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一生爱的等待让我对爱情多了一份敬畏感,原来爱一个人是刻在骨子里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会因为不期而遇的恋情而忘记,不会因为得到的喜悦而迷失…阿里萨一生有过很多女人但却为达萨终生未娶,因为一个女人而有很多女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爱但只是那一时那一刻的需求,而达萨才是他心中永远忘不掉的爱恋…遇见时的小鹿乱撞年老时的`初恋般的感觉,岁月带不走年老磨不灭那刻骨铭心的爱…
书信维系的爱情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写信人的爱意,不像现在隔着屏随意打字表现出来的调侃…那是花心思花时间动情琢磨出来的,而不是不经大脑不问心的随意…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阿里萨和达萨终于走到了一起,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巅峰时刻,彼此以不一样的身份,带着岁月的沉淀,怀着最初的那一份心动笨拙的摸着彼此的手…
在开始的时候,很害怕阿里萨因达萨的离去而放弃自己,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得了霍乱一样症状的相思病,但作者最后还是把阿里萨塑造成了一个继承叔叔公司的董事长,有了不一样的身份与职责,多了一份稳定与沉淀…思想上的升华,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抖擞最终赢得了达萨的另眼相看…
爱情是美好的…不管之前有什么不如意,依旧要相信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3
心心念念的一本书终于读完了,剩最后20页的时候,我又缓了一会,听了邓紫棋的泡沫和林宥嘉的说谎然后回来把结尾读完,真的是很出其不意的一本书啊,总是在我以为落入世俗的套路中的时候焕然一新,打开新的视角,我刚读之前我以为指定是个爱而不得的故事,没想到他们两个最后真在一起了,而且并没有得到了之后就质疑后悔失落,而是依然想爱她,而原本对阿里萨的鄙夷不屑唾弃竟然也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敬佩,还有点羡慕,写一下我得出的几点最直观的感受:
①人真的真的真的要有目标,别管它大还是小,总要为了自己正真喜欢的热爱的不断努力着,五十多年的坚持,一刻都不曾忘过,我觉得已经很伟大了
②人生啊,其实就是体验来了么,所以“最重要的是快乐啊”大家都这么说,可是……费尔明娜做的挺好啊,爱情本身就难遇,为什么还要限制年龄,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到两段爱情不也是一种幸福么,如果有人把你从痛苦绝望中拉出来应该也是一种幸运吧,(还有费尔明娜说她女儿的时候真是太有范了)
③人无完人,人无完人,不要考验人性小说里霸道多金帅气专情非你不娶的男人真的.不存在,多的是这种顾家温柔但是也会被外面的女人迷了眼,虽然不会有100次偷腥但总会有10次这样的念头出现并把2次付诸实践,反正不要依赖任何人,有时候感觉自己都不靠谱还敢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一个男的?别了……
最后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想的一个问题,灵魂和肉体会不会真的是分开的?完全分开?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4
献给阿里萨的胆怯!你离开之后,满世界都是你。连阳光下的尘埃里都是你。没有人阻拦我,只有我自己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心。真爱表现在阿里萨身上,是胆怯。很难相信,阿里萨火山一般的爱情,永远都在淹没一切的时候退缩。曾经他爱的痴狂,甚至连费尔明娜被迫离开的时候,他能够安排好一整条路线的电报,总有人能够将他的爱意传递给费尔明娜。
然而在费尔明娜拒绝他后,当费尔明娜结婚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勇气去问个清楚,没有勇气去抢回真爱。阿里萨不是没有勇气,只是阿里萨的勇气还不够,一次又一次的退后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长到了五十三年。在餐馆看到魂牵梦绕数十年的`她时,阿里萨在角落里喝了四杯咖啡,观察着她的每一个动作,衣服上的每一个褶皱,却最终没敢走上前,哪怕是简单问一声好。在她离开后,阿里萨疯狂地问店主要镜子,因为那面镜子里,有两个小时,映照的是费尔明娜的面容。如此痴情,都不能给他一个上前的理由。然而,这种胆怯,恰恰是爱的表现。最初阿里萨的胆怯,是因为费尔明娜的拒绝。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但是如果山海那边,没有了等他的爱人,你要他拿什么勇敢呢?费尔明娜给了他爱情的狂热,又从他身上抽走了它们。哪怕阻拦阿里萨的是全世界,只需要费尔明娜的一个点头,阿里萨便有勇气牵着她走,可是拒绝他的是费尔明娜自己。经过了这么多年沉淀的爱,费尔明娜在阿里萨身边变得更加易碎。
餐厅里,他没有去和费尔明娜见面,一方面是对比乌尔比诺,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是他无法知道费尔明娜的心里是否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既然如此,何必去打扰。 希望阿里萨能够勇敢一些。 Besame,Besame Mucho。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5
讲述了三个人的爱情,其实准确来说它就是一个人的爱情等待史。
故事一开始,作者展现的是一对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经历,他们已经学会了互不干扰的生活方式,平静而淡然地接受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
接着,男主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突然意外死亡,有点让我惊讶,男主怎么这么快离开了呢。
直到在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帮助女主费尔明娜·达萨处理各项事物的老人,并在葬礼结束后深深表达爱意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他——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才是故事的男主角。
爱始于一见钟情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爱上费尔明娜·达萨只因那偶然的一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一瞥成为了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为了获得费尔明娜·达萨的芳心,他每天为她写大量的优美爱情诗,跑到她的.阳台下拉响那曲为她创作的爱的华尔兹,他沉浸在自己的爱情里无法自拔,他说,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年少懵懂的费尔明娜被他的热情和才华打动了,他们开始了秘密交往。他开始享受着爱情带来的甜蜜与幸福。
可是人总是会成长的,当费尔明娜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认真审视这个天天给自己写情书表达爱意的人时,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然后她果断地拒绝了他的追求。
没有具体接触的两个人,仅仅靠着书信来交流,凭着幻想来构建各自的形象,这样子的爱情是无法与现实对抗的。所以,女主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或许,她爱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他,他爱的是想象中的他。
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是浪漫的,唯美的,但也是脆弱的。相比较,我更相信日久生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6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用了3天时间加快的读完了,确实小说好长啊,花的时间也不少。先谈谈我的感想吧,1。霍乱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霍乱,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萨一生得了这种病:爱情霍乱,阿里萨对达萨的爱情贯穿一生。首先,年轻时的爱情可以在一个男人的内心里安放一生,而且从来没有变过。这个爱情只是属于阿里萨一个人的,这种宿命让人觉得很苦很压抑,没有一天让人觉得幸福和快乐。2。这部小说让我对男人,不,应该是某一部分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个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会有爱。在男人的世界里,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阿里萨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达萨。
年少时的一见钟情,通信往来,可他们没有真真实实的面对面交往过、了解过,女主人公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着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是这样想的。
男主人公好执着,这样的执着,怎么说,一个字苦,两个字是太苦,人生意义和快乐就在等着那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浑然不知。男主人公有没有想过他所有的坚持和等待也许会是一场空呢?我想他不会这样想。男主公自己也说:爱情就是他的宿命。只是,换做谁,没人想用一厢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没有回应的爱情,总归是在绝望里过着每一天。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7
这个片子其实看得并不十分尽心。一路下来都是心不在焉的昏昏沉沉。然而,那句“我等这一刻,已经有51年,9个月,零4天... ...”却开始让我无端的不安,隐隐到最后
半个多世纪,我一眼望不到边的漫长。我想这几乎是一个人的大半生了。倾尽一生心力,全部付诸一段水月镜花般的感情,这常人不能理解的浪漫,到底是不是值得?把爱情放大成毕生追求,这奇迹一般的执著在我等看来这几乎算是种浪费了...可是我等凡尘俗子岂能知晓个中神奇... 当事人或会觉得无比的幸福吧
太美好的`情节,大概只在电影里存在。也许是病中缘故,结局并不凄伤,可我看着那天高云淡的景色倒映在湖面上,心里却满满的全是悲凉
其实的其实,除去某些让人不舒服的细节们,这个故事基本上可以算是童话
想到童话,又开始走神。想起某人评价某某:你是生活在童话里的人,总是把爱情想得太美好,容不得半点瑕疵...
时隔一年,回想起来仍然是无奈。又能如何,他使尽浑身解数为她撑起一出缥缈美好的童话,最后还是逃不过注定的早早落幕,曲终人散。两人黯然退场,各奔前程,现实中童话外面的感情,也许多半都是不过如此
就算结局圆满,分分合合的最后她终于嫁了他,好看的故事也到此为止了。就像小时候童话里惯常的结尾:公主和某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之后的幸福也好,乏味也罢,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成了不足为外人道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8
在紧张的考试周氛围下,我还是坚持把这本28万字的小说读完了。
有两点值得庆幸:
首先是,我选择一气呵成地读完这本书,而不是由于时间问题,把阅读时光分割开来——最后就会成为读者的潦草收尾。
其次是,我选择阅读纸质版。(前几天由于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歉疚,我选择用阅读和自己和解。)这本从室友那里借来的小说,就这样让我坐下来或侧躺着,陪内心的自己,安安静静地度过着寒潮到来又褪去。
不得不说,当我们选择读纸质书籍的时候,手捧书那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不信你试试看。
书看似很厚,其实故事很简单。我认为我啃读到的,更多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人物心理、周遭变迁的细细描绘。就像是一张素描,看似没有章法、不厌其烦的窸窣笔触,摊开来看,实则呈现的是一个轮廓分明、明暗有致的整体。
经受生命浅层的侍弄,半世纪后,两个褪色的灵魂仍能在死神窥视下,大胆地重拾深处的懵懂和初心——现实又伟大。
实际上,压在箱底的'坚守,早已跨越任何俗物,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你永远也想象不到,能与时间抗衡的事物,竟能这么简单而顽强。
很遗憾,每次发现图书馆的好,想拼尽全力去读那里藏着的每一本好书时,都是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比如期末考试。
让书做治愈者,让书带我们更多感官和心灵上的新体验吧!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9
为了阿里扎的懦弱!离开之后,全世界都是你。连日光下的尘埃都是你。没有人阻止我,只是我隐藏了我的诚意。真爱在阿里扎身上表现为胆怯。很难相信,当一切都被淹没时,阿里扎的火山般的爱总是会收缩。他曾经爱得痴狂,甚至在费尔明娜被迫离开的时候,他都能安排一整条电报路线,总有人能将他的爱传达给费尔明娜。
可是,在费尔明娜拒绝了他之后,等到费尔明娜结婚的时候,他连问清楚的勇气都没有,更没有勇气抢回自己的真爱。不是阿里扎缺乏勇气,而是阿里扎的勇气不够。一次次的背水一战,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长到了五十三年。当她在餐厅看到梦见她几十年的她时,阿里扎在角落里喝了四杯咖啡,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衣服上的每一道折痕,但最终不敢上前,即使是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候。她走后,阿里萨发疯似的询问镜子的主人,因为在那面镜子里,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倒映着费尔明纳的脸。这样的痴情,不能给他站出来的理由。然而,这种胆怯恰恰是爱的表现。起初,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胆怯是因为费尔明纳的拒绝。
爱情隔着山海,山海可以平。可如果没有爱人在山海的另一边等着他,你要他有什么样的勇气?费尔明娜给了他爱的激情,又把它们从他身上夺走了。哪怕是全世界都在挡着阿里扎,费尔明娜只要点头,阿里扎就有勇气带她离开,可是拒绝他的却是费尔明娜自己。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爱,费尔明纳在阿里扎身边变得更加脆弱。
在餐厅里,他并没有去见费尔明娜。一方面,他不如乌尔比诺,另一方面,他也不知道费尔明娜在他心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既然如此,何必呢。希望阿里扎能勇敢一点。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0
当全书只剩下最后一句“一生一世”时,百感交集。
整部书,很马尔克斯。
尝试去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男主人公是阿里萨,在我看来,我觉得他的这种半个多世纪紧闭内心的等待,只为一个人敞开,是极度浪漫的;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世界的洁癖,而不断去放纵自己的肉体,这种做法对于其他人来讲是不公平的,又是极其残忍的。
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首先,面对着一个男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即使不接受,在心里也是一种对自己极大的肯定。你要明白,总会有人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其次,当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面对着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外界的压力。费尔明娜其实早已不堪重负,在这时帮助她最大的,给她继续生活下去信心的,是阿里萨的信,以及他的陪伴。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费尔明娜选择了已经等待了近一生的阿里萨。
两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在一艘永无止境的轮船上,重新萌发了爱情。
或许爱情真的像霍乱一样,一经沾染就会让人癫狂。浪漫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找寻自己眼中的爱情。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陪伴和相互搀扶着给予彼此生命力量的远行。
可以说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并不是我所想象的爱情的模样,但是在书中的世界里,费尔明娜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希望,阿里萨穷尽一生完成了自己极度浪漫的追逐。
至此,最后的“一生一世”,任谁读了,都会在心中点亮一盏温暖而又浪漫的灯吧。
第四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马尔克斯在本著作中,放弃了他以之成名并得心应手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用了看似平实的写作手法,然而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他的荒诞式的思想依然缠绕于字里行间,看似科学的衣襟下面,隐藏着魔法师的法杖。
下面我想细致地展开一下对于本书所论述的爱情的理解。
这本书马尔克斯看似在写小说,其实是自己一生(或者接近一生,彼时他已年近60)对于爱情的理解的积淀。马尔克斯用强大的文笔驾驭能力,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架设着剧情,一点一点的透露着对于爱情的认识,却又小心翼翼的不把它说的太透,一方面由于话说满了就失去了一份美,另一方面,这种爱情的书籍,一部书,千重解,聪明的作者不会将自己的具体想法强加给读者,而是布置好舞台,开个party,怎么玩,怎么想是每个人的自由。
我认为菲尔明娜一生所挚爱的两个男人,正如太极双鱼代表了世间明暗的一切一般,被尽力描写为包括了爱情中全部的男性角色特点,表面上来看,阳鱼似乎是胡维纳尔·乌尔比诺,而阴鱼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女主角不止一次的说,他就好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影子),然而作者不断地用一些看似无意的描写,总是不时的揭开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阴暗面,或是给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圣神恩典照亮的声音(p401,文章结尾处达到高潮)”,来混淆这种明确的“分工”。这样的处理,显得很饱满,也为了剧情的延续,而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一部分看法——即爱情中,再顺风顺水时也永远没有完美,再举步维艰时也永远充斥着美。事实上,文章画大量篇章描写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寡妇、出轨者、学生,在她们的生活是一种见不得光的同时,她们的内心无不随着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介入而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光。
这种复杂的关于爱的探讨通过简单的时间顺序开展,并巧妙的增加了开篇的倒叙。这样,表面上的“阳鱼”先期登场,通过平淡甚至互有反感的夫妻生活以及医生荒诞的死亡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一段唐突表白,将爱情的大幕真正拉开。
文章真正的开头是菲尔明娜·达萨的初恋。女主角开篇即被描写为强势的女性形象,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面对学校的退学、亡命的骡子旅行(跟随她歇斯底里的父亲那次)也绝不妥协,在两人经历了两年的电报爱情后,文中这么说:“她已经不再把他当做一个遥不可及的恋人,而是当做可以托付一切的确定无疑的丈夫来想念。她突然感到,自己走后,二人所虚度的光阴是多么的沉重漫长,活下来有时多么的艰辛不易,而她又该付出多少爱,去按照上帝的旨意爱这个属于她的男人啊”(p112)。然而悲剧的伏笔早已埋下,对于这样一个骄傲而追求完美爱情的女性,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样始终于藏匿于阴影中的角色,是无法满足她的。“她梦见自己又见到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梦见他竟然摘掉了她一直以来看到的那副面孔,原来那是一只面具,但他真实的面孔又和那面具一模一样(p110)”临近见面时,即使已由于见面的狂喜而有些失去理性,她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怀疑的理性,并最终在见面时,刺出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半世纪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我认为早恋的这段描写浓缩了作者的很多爱情剧场景,以及对于部分恋爱模式的故事中的男女,只是例行公事搬得表达情意,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于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共同探讨,表面上看来是由于物质水平导致的他们的分开,本质上说,是因为:女主角最后时刻猛然发现,他们的心灵也并未共鸣过!这是一种爱情的悲剧,所以坚强的女主角毅然决然的做出了这个决定,尽管她失常为之痛苦,却没有真正后悔过,因为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大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并行,一方面描述菲尔明娜·达萨与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光鲜亮丽的爱情,另一方面宛如“影分身一般”,神展开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生活以及内心的阴暗与纠结。就在我以为这是经典韩剧童话故事套路或者经典美剧复仇套路时,剧情不断地峰会路转:一方面,婆媳关系等各种烂事搞得医生家庭鸡飞狗跳,另一方面,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又由着夜行者的运气或是敏锐,不断地同时在事业和人生理解上越攀越高。
好,至此我再说一下我的理解,这里我想提炼出三点:
(1)女主角与医生的结合问题。事实上,女主角并不是爱上了医生,而是被医生的成熟与稳健的光环所击倒,前文论述过,女主角此时是有一定理性的,然而医生的出现,给她做选择的难度远大于自己当时的水平,所以,可以说,莫名其妙的她就与医生结婚了。两人婚后不断地以旅行作为手段,淡化彼此间的不协调,然而直到最后,两人仍然并未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状态,最多只能算是“和谐”,这在文章开篇的医生去世部分有过很详尽的描述。这部分凝聚了作者对于单纯由于“条件合适”或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结合的夫妻的思考,我们常说日久生情,然而情也有浓度,也分种类,在不甚了解彼此之时盲目的下决定,两人到底可以默契到什么地步呢?
(2)夜行者的拼图。作者花了本书将近1/3的篇幅,描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这些地下情人的特点我认为即是:每个人都追求爱情中的特定一部分(有的是自由,有的是认同,有的是尊重,有的是母性),然而每个人对于爱的认识都是残缺的,是偏颇的,作者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作为一根针,穿针引线般的将这些情人似拼图一般连接在一起,然而绝不是整体,因为代表爱情最大块的部分是女主角菲尔明娜·达萨,她代表了对于爱情的理性追求,同时也包含了爱情中的傲慢与固执等缺陷(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边密会各个情人,一边嘴上及心里还在坚持这说,我要把童贞留给菲尔明娜·达萨的原因,因为没有女主角,爱情是不完整的,尽管单独拿她自身出来说,她也是不完整的),所有这些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爱情的“灵与肉”的大拼图(也可以广义上理解为太极双鱼)。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即是女主角代表“灵”,而诸位地下情人代表“肉”,就像上文对于太极双鱼的解释,作者并没有明确“分工”,每人都有完整的人性,只是极端地代表不同的爱情元素。
(3)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结合上述第二条,我认为不难得出结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并不是表面上的强
迫症或是对于真爱的坚持(尽管我承认写成这样很感人),而是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本质的,全局的思考。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在不经意间令自己在爱情观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也为本书的第三部分奠定了基础。
文章第三部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圆梦成真。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追回菲尔明娜·达萨靠得是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他的这些成熟的思考帮助她走出丈夫逝世的阴影,正是这些吸引了理性的女主角。事实上,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摔伤腿期间,他的一些类似于年轻时的幼稚、冲动的信件女主角是不愿意看的,甚至认为这些信件不配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已经很高的精神层面。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也是作者最后时刻想要精心搭建的爱情大戏。在最后时刻,当男女主角怀着浪漫的欣喜做出荒诞而神圣的决定时,也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的结束——男女主角通过半世纪的痛以及黄昏恋,混淆了界限,并成功的融合在了一起。两人客服了对于世俗的观点、甚至还有一个精心刻画的一对老情人被打死的事件的恐惧,两人尽管“就像一对一生中互相隐瞒了太多事情,以至于彼此间已无话可说的夫妻。”却宛如已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一般,代表着作者对于一种理想的理性与感性比例协调的完美融合的爱情的憧憬!
第五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自开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少见的排满“外交活动”的繁忙周末,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通篇小说。仿佛跟随着一章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激情壮阔的人生之旅。
马尔克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他沿袭着“百年孤独”以来一贯的语言风格,用词洗练而精准,韵律感十足,画面感极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最难得的是他惯用犀利加幽默的语言方式嘲讽世事,叙述现实社会残忍,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又不乏人性温暖的笔触描写着现实社会最真切的伤痛。
书中的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用尽一生的守候和柔情去追逐人生最本初的爱情,从二十二岁开始,直到七十多岁的高龄,他说"…总共是五十三年七个月零是一天…“,他用自己一生始终不曾改变的热情温暖着一个个冰冷的日夜;终于,在人生暮年,在永不回头的挂着霍乱警示旗帜的客船上,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终级温暖。他,是个奇迹,是个把爱情当成了人生的信仰的人;而爱情,谁说不是人生的一种信仰呢?
这种守候幸苦吗?是值得吗?我们总会这样无耻而世俗地去追问。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呢,在这短暂而又充满无奈的人生里,究竟还会有些什么会让我们欲罢不能,百折不回,心怀向往而又满怀激情;爱情,我以为,算的上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把爱情当做一种信仰,难道,追逐信仰的人生不是幸福的吗?
听过太多对于爱情的否定、绝望甚至愤怒,那么,等一等,静下心,好好想想,那被否定的,真的是爱情吗,还是……裹着爱情糖衣的欲望?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真的曾经去爱过?真的懂得爱是什么?真的感受过爱情那生生不息的脉搏在身上最真切的跳动过?我们去爱的,是爱情,还只是,仅仅只是自己?真心去爱一个人,把爱情当成信仰去仰慕另一个灵魂注定会是幸福的,这就仿佛一颗流浪的心遭遇了上帝,于是就有地方去寄托忏悔、忧伤、喜悦和苦痛,它让灵魂有了的依靠,为人生最宝贵的珍藏找到了稳妥的保险箱。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弗洛伦蒂诺又是幸福的,他是个幸福的老傻瓜。
那么,弗洛伦蒂诺是爱情的圣人吗?不,特别当你对照东方式的伦理,他简直就是万恶不赦;这两个耄耋老东西,一个是个从不间断猎艳的老淫棍,一个是新寡的伪贵妇;但是,弗洛伦蒂诺不管是跟风流的寡妇厮混,还是跟年纪尙幼的教女夹缠不清,都从来不曾有一时一刻迷失自己对费尔明娜达莎绝对的爱恋,对此,他从不曾有过一刻的怀疑,一刻的迷失,他一直默默伴随着费尔明娜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直至走向绝望的衰老。如果不是一场意外让费尔明娜终于成了寡居的妇人,终于在弗洛伦蒂萨小心翼翼的引领最终认清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弗洛伦蒂萨还是一样会坚守。从这个角度说,弗洛伦蒂萨是伟大的,他对于信仰的珍视,是用一生去守候的。
而这,也正是马尔克斯的伟大之处,他让弗洛伦蒂萨一身凡尘,一身的人间烟火,他可以就是你,可以就是我,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最真实的凡夫俗子,他没有被绑架到道德的高位上去自言自语,他如此生动鲜活的生存于芸芸众生之中;而弗洛伦蒂萨之于爱情,就是人之于信仰,不管是多么多么卑微的生灵,多么微如草芥的生命,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最真诚的信仰,都一样闪烁着神圣的灵光,一样可以光芒万丈,让人扼腕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