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用了3天时间加快的读完了,确实小说好长啊,花的时间也不少。先谈谈我的感想吧,1.霍乱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霍乱,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萨一生得了这种病:爱情霍乱,阿里萨对达萨的爱情贯穿一生。首先,年轻时的爱情可以在一个男人的内心里安放一生,而且从来没有变过。这个爱情只是属于阿里萨一个人的,这种宿命让人觉得很苦很压抑,没有一天让人觉得幸福和快乐。2.这部小说让我对男人,不,应该是某一部分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个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会有爱。在男人的世界里,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阿里萨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达萨。
年少时的一见钟情,通信往来,可他们没有真真实实的面对面交往过、了解过,女主人公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着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是这样想的。
男主人公好执着,这样的执着,怎么说,一个字苦,两个字是太苦,人生意义和快乐就在等着那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浑然不知。男主人公有没有想过他所有的坚持和等待也许会是一场空呢?我想他不会这样想。男主公自己也说:爱情就是他的宿命。只是,换做谁,没人想用一厢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没有回应的爱情,总归是在绝望里过着每一天。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2既要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要相守的婚姻。
“爱情”和“婚姻”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话题,可是很多时候,爱情和婚姻似乎被割裂开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医生的婚姻是完美的,阿里萨的爱情是痛苦但却轰轰烈烈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和我一样,总觉得若是阿里萨和医生是一个人,分为一个男子的恋爱期和婚姻时期,轰轰烈烈地爱一场,两个人归于平淡之后是相守一生该是多好。
但这世间这样的似乎太少。
医生的的确确是一个完美的人生伴侣——有地位、有责任、顾家、体面、优雅,是万千女子都想要嫁予的人。所以,费尔明娜也选择嫁给了他,过得也算是幸福的一生,即使晚年的医生有过出轨,即使这让人羡慕的夫妻二人也有过冷战。
阿里萨是极端的,爱情的挫败让他心理变态,做了一系列变态行为,令人厌恶甚至作呕。但他其实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因为爱得太执着,所以他受到的伤害也更加沉重、更加刻骨铭心——他需要有地方宣泄自己的情绪,他想要从失败的爱情中抽离出来,却最终发现只能越陷越深、所以干脆沉沦。
医生去世之后,阿里萨一如既往地爱着已是暮年的费尔明娜,他们选择远行,“既然都是为了爱,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不合理不合法的”。
于是,“一瞬间,两人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两只苍老的手都不是他们在互相触碰之前所想象的样子。但片刻过后,它们就变成他们想象中的样子”;“他想亲吻她的面颊。她却躲开了,用沙哑而温柔的声音拒绝了他。”
“已经不行了,”她对他说,“我闻起来尽是老太婆的味道”;“这是人发酵后的气味”。
当船返航要到家的时候,“她很清醒地意识到,这并非茴香酒产生的作用,而是对马上就要到家的恐惧。”
于是,他下令船重新折返,并且是“一生一世”,因为“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故事的最后就这样停止了,没有写他们结婚与否。他们的爱情似乎只能在海上漂泊,永远不能着陆。
爱情是这世间最奢侈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弱者更是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国度。
爱情本应该是婚姻的开始,可很多时候婚姻却成了爱情的开端。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爱情和婚姻应该是可以同时拥有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3一些朋友一边纳闷一边想象以后我的男朋友会是什么样子的,会有怎么样的品性。我笑而不语。其实我也想知道,我每天都向上天祈祷,赐我个男人吧。前些天和老郭出去玩,她问我这个问题。我想了会说,首先他会写诗,他是个诗人。虽然诗人通常都穷困潦倒,但也仅仅只是在于谈恋爱的时候能和个诗人谈恋爱,结婚就有些不现实。如年轻的阿里萨。阿里萨是个诗人,我相信阿里萨写的情书是天底下最美的情书,我相信费尔米纳再也没收过比阿里萨的更美好的情书。然而描写费尔米纳见到阿里萨的那一段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令人心疼。事实上,这里立马让我联想到了网恋的人们。不能怪费尔米纳啊,每天都能收到天底下最美妙的情书,对这个未曾见过面的情人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理想。谁知道这些情话竟然会出自一个黝黑瘦小和自己理想中的幻想天差地别,俨然像做了个爱丽丝梦游奇境回到现实的梦啊。
网恋何尝不是这个样子。网友早在一百年前就见光死了。多么现实的描写。马尔克斯高明啊。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4有一本书叫做《霍乱时期的爱情》。
计划看这本书计划了半个月,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有句话说,行动力等于财富,而我一贫如洗。
挤了一周工作间隙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然而内容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有很大出入。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的相亲对象是男神吴彦祖,见面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是男神古天乐!
这本书的叙述手法也很不一样,它以一种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故事紧凑,容不得你半点犹豫思考,就只需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牵着你的眼睛走,即使已入半夜凌晨,依然会让你放不下它。就像是一大块美味的蛋糕放在你的面前,你的肚子已经饱的塞不下了,可是嘴巴还是饿,要一直吃。
唯一遗憾的是,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不好就算了,印刷也不行,错字很多,对于纠正错别字变态到极致的我是一种煎熬。果然,便宜终究没好货,所以,亲爱的人啊,你一定要贵起来,要把自己包装成很值钱的样子才行,哪怕脑子里灌的是浆糊,最起码封面不错,买家也不会有太多怨言。
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阿里萨对菲儿米娜的爱,即使在菲儿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大夫后,他对她的爱依旧。他尝试结识更多的女人,以此消除对菲儿米娜的思念。对他这个人,我感到既可怜又厌烦。他对菲儿米娜的爱的忠诚和他对许多女人的情感的玩弄。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像阿里萨爱着菲儿米娜那样一样爱着你,是一件多么幸福却又有些可怕的事情。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谨以此祝大家珍惜现在拥有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5花了七个月才看完第一遍,然后又用一天迅速过了一遍。总的`说来,我并不为自己的效率感到耻辱,因为与其说是我的拖拉,不如说这正是马尔克斯作品的一贯风格。说到“一贯”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除了这部作品,我读过的也只有《百年孤独》而已。当然,读完这部小说,我可以确定自己会成为即将出版的其余小说的忠实读者。
阅读马尔克斯,很多人都免不了产生和我一样的感慨吧,那就是——小说居然还能这么写!为了避开啰里吧嗦的恶习,我简要概括一下:一、相较于叙述故事,作者更热衷于描绘世界;二、鲜有对话,但只要一开口便属金玉良言;三、庞沛如川流、精密似针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四、以局外人的第三只眼俯视大地,并不介入(或者说“沉溺于”)人物的情感;五、遍布每个角落的黑色幽默。
又回到我的效率问题。《霍》并不以情节取胜,和《百》相同,进度中的任何一次中断都不足以引起对之后情节的好奇。但与此相对的是,无论何时从何处接续,抑或任意翻开一页,我总能毫无障碍的阅读下去。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还会发生些什么,而是当下文字所描绘的无限逼真的人物个性和相对处境,由于进行了拉美式的夸张,这种现实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魔幻现实。身心舒畅时每天十来页,疲劳低落时每天三五页,缓慢享受这一过程真真是极好的。
情节说来也很简单,可以用一个没有逗号长句来概括——这是一个男孩儿因为年少时与相互爱慕的女孩儿因种种原因分离而后苦苦等候半个多世纪最终重逢的故事。看起来像是琼瑶式的苦情戏加上大团圆的结局,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我看到的不是男女主人公心心念念、自怨自艾、梨花带雨、伤春悲秋,而是途径懵懂初开的童年、变幻莫测的青年、渐趋平和的中年、颓然老去的暮年,各自穿越时间长廊抵达彼岸的人生历程。而这样的人生除去一些文学夸张的成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已然走过而且有待完成的普通人的一生。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爱情的所有表现形式,我则更倾向于把它看作人生的百科全书。岁月在每人身上镌刻下不同的印迹,而重合的部分则被马尔克斯悉心撷取,投射在了三个主人公(还有女主人公的丈夫)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当中。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是让别人了解你的同时,看到他自己。马尔克斯就是这样一面充满魔力的镜子,他拨开世俗世界的重重迷障,让你直面赤裸裸的现实,备受煎熬,勉力挣脱,心魂甫定,喟然长叹,而后重新点燃生活的勇气,整装待发,杨帆起航。
这篇小说既是一卷写实的胶带,又是一个传奇,一则神话(很有《飞屋环游记》的意思),男主人公便是其中的诸神之神——朱庇特(该说法在书中自寻)。马尔克斯极尽荒诞之幽默以免男主人公坠入感情挫败的无底深渊,使得时隔半个世纪他重新站在她面前的一幕好似一个滑稽的笑话。但正如长大后的麦兜所言,现实一点都不好笑,错过便是错过,失败就是失败,甚至没有一句辩白,没有半句解释。自此的岁月,他在幽暗逼仄的回廊徘徊,在空荡荒芜的原野行走,在黎明的窗舷下吞咽苦涩的浓咖啡,在日暮的甲板上谛听汽笛的呜呜声。日复一复,年复一年,命运之轮来回碾压,黑暗的重量让他喘不过气来。万念俱灰之际,光线缓缓浮上地平线,暖意渐渐收拢过来,天使和魔鬼竞相为他指引道路,他在高耸的云端和湿热的泥土间颠沛起落。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他望向十八岁时高傲的光环渐渐陷入琐碎的平庸,自己却在不停更换着伴侣填补爱的空洞,在这间隙之中见证时间无情的流逝,等待远在大地尽头的机会。幸运地,他等到了。千回百转之下,在她的丈夫罹难的葬礼上,他又获得了重申爱情的权利。这时,他年少的炽热早已荡然无存,骨子里的阴郁气质也早已烟消云散,生活积淀的睿智帮助她摆脱了丧偶的苦痛。他们踏上了也许是生命最后一次的旅程,过往的情愫在夜半的船舷上渐次复苏,在死神的阴影下共享迟到半个世纪的温馨。他们燃起与垂垂老矣截然相反的雄心,像孩童一般挥舞爱的旗帜。“她看到的是他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6前一阵子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去世引起各个媒体的各种形式的怀念。由于媒体对他几部经典作品的各种解读又掀起了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热情,这也是我读过的大师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最爱的一部,据说也是大师的最爱。
虽然几年前小说电影都看过,再读起来依然有全新的感觉,这让我想起电影《醉乡民谣》里那个摇滚歌手说的话:如果一首新歌听起来像一首老歌,那它就永远不会老。我套用一下概念:如果一本老书读起来却是常读常新,那么它将永远不会过时。
重温这本书给了我久违的阅读快感,到了欲罢不能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至于把我原定今天去潘家园淘宝的计划搁置。当然今天的天气在家读书也是莫大的享受。
马尔克斯不愧是结构大师,在小说的第一章,就发生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每个细节都是不可省略的真实与有趣。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马大师塑造了一个颠覆世人爱情观的阿里萨,他靠着走马灯似的女人和五花八门的猎艳维系着他认为的对费尔明娜的51年的忠贞爱情,并让我们相信这爱情是合理的。如果这爱情是合理的,那么这个世界的秩序就不合理。“婚姻是个只有靠上帝的仁慈才能存在的荒唐的创造”,这是小说中乌尔比诺医生的观点。那么爱呢?“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当费尔明娜对丈夫大声嚷到:“难道你看不出我不幸福吗?”医生淡然地答道:“恩爱夫妻的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稳固。”这就是冰冷的现实。
而故事的结局中的伟大爱情只能像浮萍般地飘浮在海上,一刻不敢停泊,更不可脚踏实地,因为当上岸之后,他们将面对现实的残酷,所以他们只能借着霍乱之名永生永世漂泊着…
最后引用朱伟的一段话;我喜欢这部小说是因为,我从马尔克斯的叙述中感到了一种高贵,无论哪个人物,无论是如何的性本能冲动,都干净而绝不丑陋卑鄙。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7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的孤独者,你会发现你会成为你伴侣的花冠女神,甚至成为你心中的一个很完美的生活的标本,当爱情成为了生活的全部,你是不是没有自己的隐私的存在,因为你没有其他精力追求各种各样的美妙的事情,还有就是当你发展你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他们相遇的第一次,男主是一个邮递员,可以在这个时代里面经营自己的事情的人,都是生活过得不错的人,当阿里萨正在送信到了哒萨的家里。当哒萨在教姑妈学习认字,一切都是看似平静的生活画面,却被阿里萨看做美妙的生活时刻,因为可以看到了原来这个哒萨是一个学生,有着迷人的外貌。
当阿里萨一直在哒萨的屋外的树下等着她的出现,甚至就是在自己空闲的时间不断写信,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让自己的拥有这个让自己心动的花冠女神。当开始在工作里面出错,她的妈妈却知道了他们事情,甚至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要那么冲动,因为这样子的年轻人,需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指导的。生活不是是是会有好运的时候,需要留言生活的提示。
当他们开始写信,幻想着我们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甚至当阿里萨开始为了他们的将来挣钱,不断为了让自己的可以有更多的钱,自己选择去了海底寻宝藏。知识就是那么强大,在书中介绍,阿里萨就是一直认为书中的故事不会欺骗他,更加没有想到了,当他开始在美好的将来,可以与自己女神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很自卑的过日子。
当他们的爱情败给学校之后,他们才发现最无辜就是他们的爱情,就是在下课期间,哒萨在课间写情信时候,刚好被老师看到了,让她做出选择,是需要公出阿里萨还是退学,她的姑妈因为这件事被自己的哥哥赶走了,甚至没有多久就是病死了,在挣扎的已经无效的情况下,哒萨的爸爸只能带着自己的女儿远离这个国家,回到了以前和自己的爱人的相遇的城市,并且带着女儿去见亲人。
在他们遇到了那么艰苦的时期,他们都是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并且在这期间,一直就是幻想着以后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哒萨他们被自己的父亲带着会到了上学的城市,当她父亲把自己的家,还有掌握家里的大权完全给哒萨之后,她与父亲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使是同一屋下,还是无法彼此相信了。
哒萨回来了,一次的行街,哒萨就决定不再与阿里萨交往了,之后到了哒萨结婚,生子,甚至到了半身到了墓地里面去了,阿里萨一直在找不同的女性,在代替这哒萨的身影,每次都是坚持在自己的心中的选择。无论何时,阿里萨在哒萨的伴侣过世之后,他一直在不断以 写信的方式去与哒萨联系,就是期望有一天自己可以与她在一起。爱情的伟大不是你为对方做了多少,而是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站出来寻找到你,并且可以为我们共同努力。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这本书是一个同学借给我看的,在去清河湾中学实习学校的四个小时地铁上陆续看了一些,没有让我觉得这来回的四个小时是一天中浪费的时间,很充实…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一生爱的等待让我对爱情多了一份敬畏感,原来爱一个人是刻在骨子里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会因为不期而遇的恋情而忘记,不会因为得到的喜悦而迷失…阿里萨一生有过很多女人但却为达萨终生未娶,因为一个女人而有很多女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爱但只是那一时那一刻的需求,而达萨才是他心中永远忘不掉的爱恋…遇见时的小鹿乱撞年老时的初恋般的感觉,岁月带不走年老磨不灭那刻骨铭心的爱…
书信维系的爱情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写信人的爱意,不像现在隔着屏随意打字表现出来的调侃…那是花心思花时间动情琢磨出来的,而不是不经大脑不问心的随意…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阿里萨和达萨终于走到了一起,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巅峰时刻,彼此以不一样的身份,带着岁月的沉淀,怀着最初的那一份心动笨拙的摸着彼此的手…
在开始的时候,很害怕阿里萨因达萨的离去而放弃自己,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得了霍乱一样症状的相思病,但作者最后还是把阿里萨塑造成了一个继承叔叔公司的董事长,有了不一样的身份与职责,多了一份稳定与沉淀…思想上的升华,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抖擞最终赢得了达萨的另眼相看…
爱情是美好的…不管之前有什么不如意,依旧要相信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9费尔明娜·达萨与弗洛伦蒂·阿里萨间跨越一生的执着爱情令我无数次泪落。比起加西亚·马尔克斯那部被誉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巅峰之作的《百年孤独》我更钟爱《霍乱时期的爱情》。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也自白道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创作。弗洛伦蒂·阿里萨他对费尔明娜·达萨的漫长爱情从一个世纪延续到另一个世纪。令我吃惊的是他将灵与肉完全分割开来。他在精神完全忠贞于费尔明娜。达萨,但在肉体上却并未如此。他与许多女人发生过关系,尽管他直至最后也未曾娶妻。不过尚且差强人意的一点是他并未让那些众多的女人被她知晓。由此可以知晓他的保密工作做的是十分完美的。虽然他在肉体失贞,但我还是为他对这段初恋的执着所感动。书中有句话注定了他
们的命运。有一天弗洛伦蒂。阿里萨遇见了费尔明娜。达萨,他天真的日子从此结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献给阿里萨的胆怯!你离开之后,满世界都是你。连阳光下的尘埃里都是你。没有人阻拦我,只有我自己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心。真爱表现在阿里萨身上,是胆怯。很难相信,阿里萨火山一般的爱情,永远都在淹没一切的时候退缩。曾经他爱的痴狂,甚至连费尔明娜被迫离开的时候,他能够安排好一整条路线的电报,总有人能够将他的爱意传递给费尔明娜。
然而在费尔明娜拒绝他后,当费尔明娜结婚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勇气去问个清楚,没有勇气去抢回真爱。阿里萨不是没有勇气,只是阿里萨的勇气还不够,一次又一次的退后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长到了五十三年。在餐馆看到魂牵梦绕数十年的她时,阿里萨在角落里喝了四杯咖啡,观察着她的每一个动作,衣服上的每一个褶皱,却最终没敢走上前,哪怕是简单问一声好。在她离开后,阿里萨疯狂地问店主要镜子,因为那面镜子里,有两个小时,映照的是费尔明娜的面容。如此痴情,都不能给他一个上前的理由。然而,这种胆怯,恰恰是爱的表现。最初阿里萨的胆怯,是因为费尔明娜的拒绝。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但是如果山海那边,没有了等他的爱人,你要他拿什么勇敢呢?费尔明娜给了他爱情的狂热,又从他身上抽走了它们。哪怕阻拦阿里萨的是全世界,只需要费尔明娜的一个点头,阿里萨便有勇气牵着她走,可是拒绝他的是费尔明娜自己。经过了这么多年沉淀的爱,费尔明娜在阿里萨身边变得更加易碎。
餐厅里,他没有去和费尔明娜见面,一方面是对比乌尔比诺,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是他无法知道费尔明娜的心里是否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既然如此,何必去打扰。希望阿里萨能够勇敢一些。Besame,Besame Mucho。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相关文章:
1.《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
2.《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500
3.《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
4.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范文
5.《霍乱时期的爱情》精选读后感
6.《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3篇
7.《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范文
8.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9.霍乱时期的爱情美文
第二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对富家小姐菲尔米娜一见钟情,他千方百计的接近菲尔米娜,并以情书的方式最终俘获了这位千金小姐的芳心,然而菲尔米娜的父亲,一位以卖驴起家的暴发户,对这段感情持非常激烈的反对态度,他威胁阿里萨如果不放弃对女儿的追求,就一枪打死他,但是阿里萨回答说:“没有比殉情更伟大的了。”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他把女儿送到了偏远的乡村,想以此来阻断他们的交往。他成功了,一年之后,当菲尔米娜再次回到家乡见到对她朝思暮想的阿里萨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在我见到你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都只是幻想,这幻想蒙蔽了我的双眼,忘了吧!”菲尔米娜一句轻描淡写的“Forget it.”让阿里萨这颗情种一等就是半个多世纪。
之后菲尔米娜嫁给了当地有名望,人也英俊潇洒的乌尔比诺医生,并和他相守了51年9个月零4天,乌尔比诺最终死于一只调皮的鹦鹉,他为了把它从树上捉下来摔死了。临死前,他对妻子说:“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虽然菲尔米娜在影片的最后向阿里萨叙述说:“乌尔比诺是一个好丈夫,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但是回首往事,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中痛苦艰难大过欢乐,许多无谓的争吵,许多难消的怒火……很难想象,一个人这么多年,在家庭纷争中挣扎,还怎么能快乐起来,该死!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爱。”但可以确定的是乌尔比诺对菲尔米娜的爱丝毫不少于阿里萨五十多年的执着。当他知道阿里萨这个潜在情敌的存在之后,他找到为了配得上菲尔米娜的高贵身份已经成为富有而有地位的轮船公司经理人阿里萨,宣战似地向他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我的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没有她我一无是处,我爱我的妻子胜过一切,胜过世上所有人。”虽然,在他们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乌尔比诺也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外恋,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这段感情回归了家庭,影片中没有交代乌尔比诺此时的心理活动,只是说乌尔比诺对家庭的看法是他认为“婚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安定。”但我以为,相比阿里萨一生600多个炮友和两段同年轻姑娘的爱情,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阿里萨当初和菲尔米娜结合的话就不会有之后的这些风流情事。可是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一个不存在的前提推出来的只能是不存在的结论。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如果菲尔米娜嫁给了阿里萨是不是更幸福。也不能知道阿里萨是不是比乌尔比诺更忠贞。
故事的结局是在经历了53年7个月零11个日日夜夜的漫长等待之后,阿里萨终于如常所愿的等到了一生最爱的人。像他片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归宿,我很高兴的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两位七旬老人最终在阿里萨的轮船上结合并平静地死去。
基于这个故事,我想到关于爱情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好的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同。《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算是比较的全面了,但不是爱情全部的样子。在我片面的理解中,好的爱情,首先要冒巨大的风险;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并且日久生情;好的爱情是你们不但在外貌上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你们的灵魂相互匹配。一见钟情的是爱情吗?是,但只是爱情的开始,远远不是全部。爱情需要一见钟情,但是一见钟情的不都是爱情。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他们之间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关系。影片中阿里萨对菲尔米娜的爱就是一见钟情式的爱。但马尔克斯创作的是有虚构情结的小说,我觉得他在小说中一是虚构了阿里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忠贞不渝指的是精神上的——以及,作者出于对女主角菲尔米娜的偏爱,而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女神。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因为对某人一见钟情,而恪守一生的。当然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存在,比如金岳霖之于林徽因,我没有看过关于他们感情的书籍,只是了解,金岳霖先生为了林徽因先生终生未娶。但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施爱者,无论是小说中的阿里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金岳霖都属于世所罕有的骨灰级情种,也可以说是真正至情至性的人。爱情在这种人眼里就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影片里阿里萨的叔叔谴责他把商务信件写得像情书一样情意绵绵,而阿里萨却回答说:“因为我需要爱情呀,我需要爱情。”是的,每个人都需要爱情,它是这世上最美好最值得期待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但在这些骨灰级情种眼里,爱情不是之一,而是全部,类似的情种还包括《霸王别姬》里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恋恋笔记本》里的雷恩·高斯林,《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的王小波和李银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徐静蕾,等等,他们是真正为爱而生的人,没有爱,生活将会暗淡无光。
其二,被爱者,菲尔米娜或者是林徽因,是完美到女神一样的人物。无论是外在样貌,还是内在修养上,她们几乎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菲尔米娜是剧中虚构的人物,所以她的完美可以理解。但是林徽因的完美却是非常难得的真实之美。无论是外貌,才情,气度,修养,品德都无可挑剔。这样的人是值得被人眷恋一生的。也只有像林徽因这样的美女兼才女有有资格让人苦守一生。只不过,金岳霖的不幸在于,他没有像剧中阿里萨那样等到了乌尔比诺的死,林徽因先他,更先梁思成一步去了,如果先走一步的是梁思成,那么金林倒是可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哈,就像小说里的结局。而且,不同于菲尔米娜对阿里萨爱情的游移不定,林徽因是明确表示过她也同样爱上了金岳霖的,只不过,彼时“罗敷已有夫”,只能“还君双明珠”了。
可是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几个林徽因,菲尔米娜,也没有几个金岳霖,阿里萨,我们是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凡人,既不是女神,也不是情种,甚至,有些人连浪漫主义的想法都没有,或者有,却不能也不敢实施。爱情在现代人眼里变得越来越不纯洁,我们给爱情附加了诸如房子,车子,票子一类的与爱无关的条件,所以我们一旦见到,哪怕是电影小说里虚构的专一纯洁浪漫爱情都觉得震惊不已。但事实是,本来我们就该如此的。说起来,真是可悲。
由此我想到,普通人的爱情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我们做不成女神,也不是情种,但我们依然需要爱情,依然需要一见钟情为开端的爱情。我之前所说的爱情需要冒巨大的风险,就在这里——你并不能确定一见钟情就是真正适合你的那个人,而且很多时候都不合适。有人说,一见钟情不就是喜欢这个人的外表吗,那不就是外貌协会吗!我说是,一见钟情就只是喜欢这个人的外表而已,就是肤浅的外貌协会。但是这有什么不对吗?如果一个人连外表都吸引不了你,你又怎么会有兴趣去了解他的内在呢。更无从谈爱了。但事情的麻烦和复杂就在这里,一个人光从外表上吸引你的确不靠谱,有很大的可能是这个人在外表之外没有更多的,更优秀的内在可供你挖掘欣赏了,这也正是一见钟情的风险之处。很多,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像小说电影里那样爱上一个一见钟情的女神式的人物。两个人的匹配程度很大一部分在于灵魂和谐程度,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智识和阅历上几乎处于同一层面,能够愉悦的交流分享并一起成长。
第三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在偶然的一次阅读中邂逅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一个暑假里对爱情还有着无限神秘感和陌生感的我带着大脑皮层奇妙的电流反应读完了这本书。这个故事是一个很长很长的爱情故事,它写尽了世间情感百态,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横亘半生的爱情,也是一个男人和他遇到的无数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仇爱恨。当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指间掠过的时候,才会感觉出这本书的厚实、宏伟和气象万千。
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彼此不成熟又有那么多的变数,八十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彼此已成为对方的知己。爱情,是等待一生最终苍老的苍白誓言和残酷现实。时长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恋与等待,这漫长又疯狂的等待让我想起了与同样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万般联系的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这可确是有依可据的爱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先生为了林终身未娶,他“逐林而居”,这个“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经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间的倾慕与忠贞,那是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许能给他一个新的开始„„
第一次知道马尔克斯是在高中的语文书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百年孤独》”,那时候每天早上我们如虔诚的教徒做祷告一般将这些作为考点的内容一字儿不差地读一遍,到最后就如吐顺口溜一样顺溜了,让我们再次惊叹于大脑神奇的构造。这条“顺口溜”给我最深的作用就是让我知道《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是一位大师了。
马尔克斯称《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尽管《百年孤独》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誉,也更为人熟知,但《百年孤独》声名显赫主要是因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我刚开始看《百年孤独》,至少到现在,写这句话时,我觉得在内容上,这位大师晚些年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笔法愈发成熟,功力更为深厚,书中故事情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会想匆匆翻过这一页„„这本书里纯正的拉美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
蕴,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纱,为它讲述的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造就了一个如同重彩油画一般的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都那么让人深思并为之向往。
“„„她上了年纪,心有余而力不足,怎样也跑不动,她像疯子似的叫喊着,不知道在枝繁叶茂的芒果树下发生了什么事。看到丈夫仰面躺在泥地上时,她的心几乎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他已奄奄一息,还在抵抗死神最后的打击,等候她的到来。他终于在混乱的人群中认出了她,眼里含着最后的痛苦的眼泪。他最后看了她一眼,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半个世纪中,她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的目光如此明亮,如此悲伤,如此充满感激之情,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她说:“只有上帝才能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
“„„船长看了一下费尔米纳,在她的睫毛上看到了初霜的闪光。然后又看了一眼阿里萨,看到了他那不可战胜的自制力和勇敢无畏的爱。于是,终于领悟到了生命跟死亡相比,前者才是无限的这一真谛,这是船长大吃一惊。
“你认为我们这样瞎扯淡的未来去去可以继续道何时?”他问。
阿里萨早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永生永世!”他说。”
这是全书的结尾,我想我能够在脑中清晰的勾画出这些个情节,从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动作再到人物的眼神声音。两位老人的话不会不在生活在这个物质与浮躁的社会的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不息的涟漪,哀伤的音乐都能使路人驻足聆听,这有血有肉的情节怎么能不催人遐想。每个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或缅怀真正的爱情,现在青年团体中大多数恋情更多的是应对寂寞的需求或眼神引起荷尔蒙短暂的加速分泌。已经大学的我面对不长不短的未来从没想过会有什么至死不渝的爱情发生在我身上,麻烦事儿别太多就足够了。
费尔米纳(《霍》的女主角)是幸运的,幸运得快要使人嫉妒了,有两个成功的男人一同爱着她从半个世纪到永远,但她又是不幸的,因为两个男人都在同一件事上背叛了她。她在丈夫死后才知道丈夫与好友私通,而另一位在等待她的半个多世纪里都沉浸在与各色女人的肉欲中,甚至动情,只是不及她而已。但她总是令人羡慕的。两位男人的背叛是我无法理解的,雨果不是就给他的夫人写了
一辈子的情书吗。
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指间掠过,我又一次清晰的感受到光阴如梭,照镜子仿佛就想象得出自己老了的样子,可能是因为《霍》中比比皆是的长段叙述和排比,充斥着一种岁月沉积的宿命感和沧桑味道。例如阿里萨突然发觉时光逝去的文段:
“十二月的一个星期日,当墓地的玫瑰丛已经战胜了修枝的大剪子,几只燕子停在为通电灯而刚刚架起的电线上时,他暮然间发现,母亲去世后竟已过去了这么多年,距离奥林皮亚•苏莱塔被杀,则过去了更多年,而距离那个遥远的十二月下午,费尔明娜•达萨给他回信说‘可以’,并说‘会永远爱他’,更不知已经流逝了多少岁月”
“看见燕子停在电线的那个下午,他从最久远的记忆开始回顾自己的过往,回顾了一桩桩猎艳的情事,回顾了为爬上发号施令的位置曾跃过的无数处暗礁,以及种种数不清的往事,而这一切皆由他那刻骨的决心而起:他誓要让费尔明娜•达萨属于他,而他也属于她,这个决心高于一切,所向披靡。可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的一生几乎都已经过去了。五脏六腑的一阵寒战传遍他的全身,他眼前一黑,不由得送掉了手中的园艺工具,靠在墓地的围墙上,这才没有因衰老的第一次打击而倒下。”
我无法感受到古言岁月不饶人的无奈,也体会不了阿里萨对年老去世的恐惧,我想是因为他们有自己未完成但又放不下的事情吧。有时候我们会突然的发现岁月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不会像童年时候那般忽视炽热的阳光,自己照镜子的时候或看着周围同伴的脸会突然联想到他老了的样子,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许多年后,阿里萨对镜子梳头时发现了这种相似之处,也只有在那个时候他才明白,一个人最初和父亲想象之日,也就是他开始衰老之时。”想想也不无道理。
我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我该以怎样的过程走完我的一生,年老时我会怎样回忆我的从现在起还能改变的未来。这让我想起了目标是灯,是路的那首诗来,很励志的一首诗„„„
马尔克斯在这场横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倾诉了一位智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爱情理解,绝大部分的情感是细微绵长,波澜不惊,却在时光流逝中积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萨显露勇气,坚定爱情时,就坚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
来,有着历尽世事的平静,要知道这场贯穿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爱情,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对爱情,对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诠释。
书中的名句有:“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人生应真爱过才不遗憾。在真爱之下梁思成确是比阿里萨幸运多了,林微因对梁思成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
第四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当我十四岁时我怎么看《霍乱时期的爱情》
“多年以后,当他试图回忆那个被诗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原本的模样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她从昔日那些支离破碎的黄昏中分离出来。即便是在急切地等她的第一封回信的那些日子里,在他悄悄望着她却又不敢让她发现的那些日子里,他看到的也只是午后两点的阳光和纷纷扬扬的杏花中她隐约的轮廓,无论季节如何变化,那情景始终都停留在四月。”
《霍乱时期的爱情》从这段话开始打动我。
当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第一次看到费尔明娜·达萨时,他只有十九岁,而她也只有十五岁。他们可以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弗洛伦蒂诺坐在和她对面的长椅上捧着书偷偷看她的那些下午。他们对对方的印象,都不过是青涩岁月里一张清晰的剪影,透过纷纷扬扬的杏花和温暖的眼光,他们各自在心里想象着对方的模样。这便是这场半个多世纪三角恋的开始。
一
很多人说费尔明娜很幸运,因为她总是被爱着。也有人说她很不幸,因为年轻时和弗洛伦蒂诺被拆散,嫁给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爱的乌尔比诺一生,他们之间刚刚有了爱他就死了,而最后能和爱的人相守时已经鹤发鸡皮,曾经的纤纤玉体早已不再。
十五岁。她是个早熟的少女,小鹿般高傲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弗洛伦蒂诺。她对这个每天都经过她的人感到好奇。这是倍受严格管教的她第一次感觉到爱情的美好。她想着他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子,想着他深邃的眼窝,优雅的下巴,有力的手指,爱情开始萌芽,她陷入了和弗洛伦蒂诺的火热恋爱之中。所谓恋爱,不过是定期通信而已,再加上极少能远远地望上一眼,她更多的快乐在于那些藏信的日子里。对她来说弗洛伦蒂诺就是一场冒险,为她打开了爱情的门。懵懵懂懂的她沉迷于自己的想象。所以就算弗洛伦蒂诺求婚,哪怕只是在信里,她也答应了。她觉得新鲜,刺激,好玩。她以为自己很爱他。
而有一天,她真正近距离看到了他,就在自己面前,不过是一个穿着简朴会写点文绉绉的情诗的男人——甚至都算不上——的时候,她彻底失望了。
“她回过头,在距离和自己的双眼两拃远的地方,她看见了他那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的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嘴唇。他离她那么近,就像在子时弥撒躁动的人群中看到他的那次一样。但与那时不同,此刻她没有感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滴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
就这样,这场幻梦般的爱情以费尔明娜的骤然惊醒暂时告终。
二
这时不得不提一下费尔明娜的父亲洛伦索·达萨。
虽然他很有钱,把女儿养得像个公主一般,但他终究只是个卖骡子的。他的眼里只有升官发财,所以绝对不允许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一个小小的电报员。
这时候胡维纳尔·乌尔比诺一生出现了。他二十八岁,仪表堂堂,文质彬彬,知识渊博,而且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但对洛伦索·达萨来说,最令人喜爱的是他那殷实的家境。乌尔比诺·德拉卡列家族在当地颇负盛名。他们家族世世代代住在卡萨尔杜埃罗侯爵府,光看这名字就知道很气派。
但费尔明娜却完全看不上他,不仅仅是因为不喜欢,更多的是她高傲的性格使她认为胡维纳尔·乌尔比诺一生是父亲的同伙。她生性叛逆,对这样的人就更是反感,她讨厌别人操控她。然而最终她还是带着万般恐惧嫁给了这个看似完美的医生。
他们两个没有任何爱情。费尔明娜对他只有恐惧,而胡维纳尔对她只有尊敬,并无爱情。“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儿虚荣心,但当她第一次吻他时,他确定,没有什么阻碍能阻止他们建立一份完美的爱情。”
这就是开始。与其说他们的爱情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不如说他们只有在度蜜月的时候才有爱情。甜蜜得抑或是平淡的,他们之间始终没有。
他们过得很幸福,互相怀着感激,责任,体谅,谦让,照顾甚至尊敬,它几乎等同于爱情,但它终究不是。他们的生活非常平淡,像白开水。胡维纳尔当医生挣钱养家,费尔明娜每日在家照顾孩子,打理家务,时常和婆婆拌嘴。她毕竟来自商人的家里,就算读过书,也常常被婆婆嫌弃不够体面。在这个奢华的卡萨尔杜埃罗侯爵府里,没有一个人真正爱她,这让她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幸。但她无能为力,还是要做饭,接孩子,铺床单等等一切琐事,使她彻底失去了拥有爱他的能力。就算有的话,也早已被这种喘不过气来的无尽黑暗生活所吞没。
但时间打败一切。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抗争毫无意义时,她选择顺从,因为在这里,连丈夫都不会为他说句话。他们的生活接近于无声的争吵,每个动作,表达着对对方的不满。
她坚持独立思考,并常常用一句话来诠释自己:
“让扇子见鬼去吧,现在已经是微风的季节了。”
而胡维纳尔甚至不做出任何努力以改善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他认为那源于婚姻本身的性质:一项荒谬的、只能靠上帝的无限仁慈才得以存在的发明。两个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别都不同,却突然间不得不承诺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分享彼此也许注定有分歧的命运,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违背科学的。
在医生眼里,婚姻和爱情是两码事。虽然大多数人把他们混为一谈。刘易阳说过:“细节打败爱情。”何况他们根本就没有爱情。婚姻只是一种契约,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每个人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机制才可以正常运行。他说:“婚姻的问题在于,它终结于每晚做爱之后,却在第二天早餐之前又必须重新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实际上有多么不相爱,但在外人面前,他们必须装出一副幸福的样子。这甚至都不是商量过的,因为他们都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幸福是一种胜利。这是两个强势的人。
对此,费尔明娜简单地说:“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再后来,在他们都已进入中年时,他们的生活才呈现出和谐幸福的一面,至少家里的气氛不再那么阴沉。
有一次,他刚尝了一口甘菊茶,便把它推到远处,只说了一句:“这玩意儿有股窗户味儿。”她和女仆们都大吃一惊,因为谁也没听说过有人喝过水煮窗户,她们尝了尝那壶茶,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结果,还真有股窗户味儿。
他是个完美丈夫:从不会捡起地上的任何东西,也从不关灯,不关门。黑暗的清晨,如果他发现衣服上缺了一颗扣子,她便会听见他说:“男人需要两个妻子,一个用来爱,另一个用来钉扣子。”每天,当他喝第一口咖啡,喝第一勺冒着热气的汤时,都要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号叫,大家已经对此不感到害怕了,接着他会长叹一声:“等我有一天离开了这个家,你们要明白,那是因为这种烫嘴的日子我过够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一段文字我看一遍乐一遍。这时他们已经学会用轻松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像过去那样冷战或者直接吵架。
然而费尔明娜始终没有忘记过弗洛伦蒂诺。她常常回忆起他,在梦中,或者在下雨天。但她相信那并非是对爱的回忆,也不是后悔的回忆,而是对一个曾使她泪水连连的痛苦形象的回忆。
在他们结婚将近三十年时,他们终于彻底互相了解。他们一起克服日常生活的误解,顷刻结下的怨恨,相互间的无理取闹,以及夫唱妇随的那种神话般的荣耀之光。
三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弗洛伦蒂诺是一个复杂的人。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原因都是那样简单——为了得到费尔明娜·达萨。
十九岁那年在窗前的惊鸿一瞥,那个高傲而清秀的女子让他魂牵梦萦了一生。
年轻时候的他极具文采,喜欢读情诗,连公文报告都会无意识地写出韵脚。他深爱费尔明娜,即使在她早已不再爱他(如果曾经有过的话),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她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这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一个人都极有可能死心,然后结婚,但他没有。他为了解除对费尔明娜孤寂而痛苦的绵绵思念,放荡终生。他有过无数个情妇,每个人都带给了他不同的意义。那些人大多都很爱他,然而他却从来没爱过她们。他也从未对任何人提过费尔明娜,如若他人提起,只是假装自己和她不熟。
他很自私,因为他只愿索取却不肯付出。
他的童贞被拿撒勒的寡妇夺走。在他刚刚失去费尔明娜的爱的时候,他对一切世俗的爱都不感兴趣。拿撒勒的寡妇是一个代称,因为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丈夫背叛了她,而后又因某种原因死去。而她说:“我很幸福,因为只有现在我才十分肯定地知道,他不在家时到底在哪儿。”
是她让他发现,原来自己对费尔明娜的爱和思念,可以用世俗的交欢来缓解。
渐渐地,他越来越放纵,但仍然深信有一天胡维纳尔医生会死掉,那时候他将一定会得到费尔明娜。那是一种无理由的信念,让他终身不娶,终身放荡。他为了她早早地装修好自己的房子,时时刻刻准备迎接费尔明娜搬过来。他虽然偷情,但是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为了避免传言传到费尔明娜耳中,为了让她相信他那忠贞不渝的爱情。
他肉体上不忠,心灵上却死心塌地;不停地努力摆脱自己所受的奴役,却又从不让自己的背叛给他带去痛苦。
他一直坚持写诗,不是为了获奖,只是为了看到他心爱的费尔明娜在台上宣读获奖名单,年复一年,费尔明娜的身姿早不如当年那般美丽,然而在他眼中依然是那么完美。在诗歌比赛上他认识了一位女诗人,叫做萨拉·诺列加。他们有着一样的文学品味,甚至作者暗示的颇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她是唯一一个知道他爱着费尔明娜的人,并且是她自己看出来的。
她说:“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不会。”
在弗洛伦蒂诺为爱情到底是什么而困扰时,她平静地说:“凡赤身裸体干的事都是爱。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
为了让她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转行成了一家航运公司的职员,凭借着亲戚关系和一位从未和他上过床的女人的帮助,他坐上了董事长的椅子。然而那时候他已经步入老年,心中开始恐惧。他的头发开始渐渐稀疏,牙齿开始松动,再后来,假牙配了一副又一副。但他依旧放荡不羁,八十多岁的他最后一个情妇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女孩,她叫阿美利加·维库尼亚。她和费尔明娜是何等相似,使早已衰老的弗洛伦蒂诺一下子又回到十九岁那些下午,十四岁的费尔明娜小母鹿般的走路姿势。
任时光匆匆流去,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这句话很新潮,但我没觉得用在这里有什么不妥。
他一直在等待,等待胡维纳尔·乌尔比诺死亡的那一天,等待向费尔明娜·达萨宣告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的那一天,等待他们两个能够结合的那一天。
那一天终于到来。那时,她和他都已老去。
四
其实我最后合上本书的时候不禁苦笑。
马尔克斯的讽刺啊,太耐人寻味。
最后的他终于得到了她,依旧是在船上。那个费尔明娜和胡维纳尔最甜蜜的地方。那个弗洛伦蒂诺最初用来消除痛苦的地方。
我认为费尔明娜之所以会被她打动,不完全是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有愧于她。更重要的是,他早已不像年轻时那样张口闭口儿女情长。他给她写信,叙述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安抚她失去丈夫以后孤寂的心。然而他的成熟,他的睿智不能不说是几十年来无数个情妇带给他的。
当他终于可以得到他时,他已经失去了能力。他这么多年来放荡不羁只为消除思念她的痛苦,而如今她就在眼前,自己却再也不能了。
他一生的爱究竟给了谁。是费尔明娜,还是那些匆匆逝去的情妇们。是她们让他更加完整。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鼓足勇气用指尖去摸她那干瘪的脖颈,像装有金属骨架一样的胸部,塌陷的臀部和老母鹿般的大腿。她闭着眼睛,心满意足地听凭他抚摸,没有颤抖,嘴里不时吸一口烟,呷一口酒。当他摸到她的小肚子时,她的肚皮里已经灌满茵香酒了。
“如果我们一定要于那种事,那就干吧!”她说,“不过得像大人那样干。”
两个散发着酸味的老人赤身裸体地相对而卧。
她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从未听说过他有女人。
他说,因为他为她保留了童贞。
她不是不知道那是假话,可她选择不再纠缠。他们已经老了。没有年轻时的疯狂了。当船长问他们准备在船上来来回回走到什么时候时,他不假思索地说:“一生一世。”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这是小说的结尾,但不是现实的结尾。现实生活中,他们有无数种可能,但死亡的脚步每时每刻都在逼近。不得不承认,费尔明娜最好的时光给了胡维纳尔,而弗洛伦蒂诺最好的时光给了那些过客一般的情妇。在错过了一生之后,他们在生命的尽头终于相守。
可喜。也可悲。
试想,他们当中若是有一个人先死,另一个还能幸福地活在世上吗?
我不知道。这是十四岁的我,无论如何也答不上来的问题。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了太多太多。
爱情与性,爱情与婚姻,爱情与现实······
但若要我说,这本书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是爱情与死亡。
这本书我一定还会再读,并且不止一遍。十四岁来读,只不过是一种好奇。
有些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又怎么能理解。
第五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三队四区队,暴强,学号:1011102 一对年轻人,他们20岁的时候不能在一起,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历了各种曲折之后,等他们到了80岁的时候,他们仍然不能在一起,因为他们已经太老了。
如果美好却短暂的爱情带来的却是一生的煎熬和折磨,那么用一生的时间来等待爱情是不是太久?
“我唯一对死亡感到痛苦的是我不能够为爱而死”有一个叫阿里萨的老人在经历过半个世纪的等待后,用这样的话做了回答。
这就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人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1982年凭借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的另一篇著作。看过这本小说,你会觉的其他任何有关人生、爱情的教科书都会黯然失色。
该小说以1880—1930的加勒比海地区为背景,以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半个世纪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
小说开始于乌尔比诺医生,他前来检查挚友阿莫乌尔的遗体。阿莫乌尔在60岁的时候自杀,为的是不再变老。回到自己的家中,医生发现自己心爱的宠物鹦鹉正停在一棵芒果树的顶上,当他试图抓住它的时候,迎向了自己的死亡。
在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阿里萨选择了这个时候向医生的妻子费尔明娜表白了心迹,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内心深处触发出的情感所吓退。她把他赶出了自己的家,然而半个世纪前那个在她窗外吹小夜曲的少年的形象又渐渐清晰起来。
他们第一次相遇时,阿里萨18岁,费尔明娜14岁。她是一名贵族学校的学生,家庭富裕,她的父亲希望她嫁给社会地位高的家族。而他是一位船主的私生子,在电报局当学徒,母亲开着一间杂货铺。
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下午,阿里萨从窗口经过,费尔明娜把头抬了起来,谁也没有料到这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场爱情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一瞥之后,阿里萨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费尔明娜,他开始给费尔明娜写信。
在阿里萨狂热的激情席卷之下,费尔米纳也狂热起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只靠着传递有限的信件维持情感。
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她父亲的阻扰,她的父亲决定带她去远方的亲戚家掐断他们的爱情。在近两年的分离中,他们的感情不仅没有倒退,反而决定要结婚。而再次见到他时,费尔明娜却突然诧异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少年能在自己心中占据那么长的时间,于是她不留余地的拒绝了阿里萨,她退回了他所有的信件,并要求他把她写的信也还给她。
作者没有说明为什么,它或许缘自费尔明娜热情冷却之后的一种远距离静观、或许缘自生命之本能、或许缘自人性的弱点、或许缘自世俗的诱惑,缘自于天真褪去之后的成熟……她对他说“不必了,忘了吧”六个字就结束了四年的感情。很快,费尔明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了他忠实的伴侣。
阿里萨为此肝肠寸断,他在之后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重新赢回她的心。即使一切都是徒劳,但在接下来的51年9个月4天中阿里萨都一直坚定的爱着费尔明娜,因为餐馆的一面镜子曾照出爱人的影像,他买下了它;因为在黑暗的电影院中爱人碰巧坐在他身后,使得他为有生以来第一次长久地坐在心上人身边而感激上帝;他日日驾车从她门前经过,却在雨天车子恰巧坏在她门口的时候狼狈地逃开。
在这场漫长的等待中,他从发誓为费尔明娜保留童贞,到后来不分日夜的放纵自己,为的是寻求对无望爱情的解脱,在这半个世纪中,他有着622段较长的恋情纪录。即使这样,他也从未曾把费尔明娜从心中抹去一丝一毫。甚至越到老年,爱越发激烈不可抑制。
虽然,在长达半个世界的追求中,他们甚至没有触摸过对方,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的爱,却促使私生子身份的阿里萨忍受了一切折磨,赢得财富、地位和尊重,最终得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爱人。
他等了半个世纪,从一个坐在扁桃树下读书的少年变成了年逾七旬的老人;而他的爱人也从戴着王冠的仙女变成了行动迟缓的老妪。他看着她结婚、多次怀孕生子,他默默地关心着她,为她短暂的失踪惶恐不已。在等待中,他发觉母亲去世已经许多年了,生活中曾经的女人先后离开或死去,而距费尔明娜给他回信答应永远爱他那个遥远的下午,则逝去了更长的岁月。
只有在乌尔比诺死后阿里萨才重新审视对费尔明娜的爱情,他慢慢地通过自己的文字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
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一对发现自己重坠爱河。费尔明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会引起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在小说的最后,船长迷惑地问阿里萨来来回回航行要到几时才停,阿里萨用他“在53年7个月11天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来回答船长,这个答案便是——“一生一世!”
也许,他们的爱只能借着霍乱的伪装,漂泊在日渐枯萎的河道上,永远无法上岸。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说多少都是不足,说半句已是多余。什么是爱情,它能持续多久,这是个幼稚的问题。生活嘲弄了爱情,而爱情嘲弄了我们,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在老去之前,读完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