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马尔克斯在本著作中,放弃了他以之成名并得心应手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用了看似平实的写作手法,然而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他的荒诞式的思想依然缠绕于字里行间,看似科学的衣襟下面,隐藏着魔法师的法杖。
下面我想细致地展开一下对于本书所论述的爱情的理解。
这本书马尔克斯看似在写小说,其实是自己一生(或者接近一生,彼时他已年近60)对于爱情的理解的积淀。马尔克斯用强大的文笔驾驭能力,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架设着剧情,一点一点的透露着对于爱情的认识,却又小心翼翼的不把它说的太透,一方面由于话说满了就失去了一份美,另一方面,这种爱情的书籍,一部书,千重解,聪明的作者不会将自己的具体想法强加给读者,而是布置好舞台,开个party,怎么玩,怎么想是每个人的自由。
我认为菲尔明娜一生所挚爱的两个男人,正如太极双鱼代表了世间明暗的一切一般,被尽力描写为包括了爱情中全部的男性角色特点,表面上来看,阳鱼似乎是胡维纳尔·乌尔比诺,而阴鱼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女主角不止一次的说,他就好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影子),然而作者不断地用一些看似无意的描写,总是不时的揭开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阴暗面,或是给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圣神恩典照亮的声音(p401,文章结尾处达到高潮)”,来混淆这种明确的“分工”。这样的处理,显得很饱满,也为了剧情的延续,而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一部分看法——即爱情中,再顺风顺水时也永远没有完美,再举步维艰时也永远充斥着美。事实上,文章画大量篇章描写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寡妇、出轨者、学生,在她们的生活是一种见不得光的同时,她们的内心无不随着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介入而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光。
这种复杂的关于爱的探讨通过简单的时间顺序开展,并巧妙的增加了开篇的倒叙。这样,表面上的“阳鱼”先期登场,通过平淡甚至互有反感的夫妻生活以及医生荒诞的死亡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一段唐突表白,将爱情的大幕真正拉开。
文章真正的开头是菲尔明娜·达萨的初恋。女主角开篇即被描写为强势的女性形象,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面对学校的退学、亡命的骡子旅行(跟随她歇斯底里的父亲那次)也绝不妥协,在两人经历了两年的电报爱情后,文中这么说:“她已经不再把他当做一个遥不可及的恋人,而是当做可以托付一切的确定无疑的丈夫来想念。她突然感到,自己走后,二人所虚度的光阴是多么的沉重漫长,活下来有时多么的艰辛不易,而她又该付出多少爱,去按照上帝的旨意爱这个属于她的男人啊”(p112)。然而悲剧的伏笔早已埋下,对于这样一个骄傲而追求完美爱情的女性,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样始终于藏匿于阴影中的角色,是无法满足她的。“她梦见自己又见到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梦见他竟然摘掉了她一直以来看到的那副面孔,原来那是一只面具,但他真实的面孔又和那面具一模一样(p110)”临近见面时,即使已由于见面的狂喜而有些失去理性,她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怀疑的理性,并最终在见面时,刺出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半世纪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我认为早恋的这段描写浓缩了作者的很多爱情剧场景,以及对于部分恋爱模式的故事中的男女,只是例行公事搬得表达情意,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于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共同探讨,表面上看来是由于物质水平导致的他们的分开,本质上说,是因为:女主角最后时刻猛然发现,他们的心灵也并未共鸣过!这是一种爱情的悲剧,所以坚强的女主角毅然决然的做出了这个决定,尽管她失常为之痛苦,却没有真正后悔过,因为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大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一个并行,一方面描述菲尔明娜·达萨与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光鲜亮丽的爱情,另一方面宛如“影分身一般”,神展开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生活以及内心的阴暗与纠结。就在我以为这是经典韩剧童话故事套路或者经典美剧复仇套路时,剧情不断地峰会路转:一方面,婆媳关系等各种烂事搞得医生家庭鸡飞狗跳,另一方面,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又由着夜行者的运气或是敏锐,不断地同时在事业和人生理解上越攀越高。
好,至此我再说一下我的理解,这里我想提炼出三点:
(1)女主角与医生的结合问题。事实上,女主角并不是爱上了医生,而是被医生的成熟与稳健的光环所击倒,前文论述过,女主角此时是有一定理性的,然而医生的出现,给她做选择的难度远大于自己当时的水平,所以,可以说,莫名其妙的她就与医生结婚了。两人婚后不断地以旅行作为手段,淡化彼此间的不协调,然而直到最后,两人仍然并未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状态,最多只能算是“和谐”,这在文章开篇的医生去世部分有过很详尽的描述。这部分凝聚了作者对于单纯由于“条件合适”或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结合的夫妻的思考,我们常说日久生情,然而情也有浓度,也分种类,在不甚了解彼此之时盲目的下决定,两人到底可以默契到什么地步呢?
(2)夜行者的拼图。作者花了本书将近1/3的篇幅,描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各个地下情人,这些地下情人的特点我认为即是:每个人都追求爱情中的特定一部分(有的是自由,有的是认同,有的是尊重,有的是母性),然而每个人对于爱的认识都是残缺的,是偏颇的,作者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作为一根针,穿针引线般的将这些情人似拼图一般连接在一起,然而绝不是整体,因为代表爱情最大块的部分是女主角菲尔明娜·达萨,她代表了对于爱情的理性追求,同时也包含了爱情中的傲慢与固执等缺陷(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边密会各个情人,一边嘴上及心里还在坚持这说,我要把童贞留给菲尔明娜·达萨的原因,因为没有女主角,爱情是不完整的,尽管单独拿她自身出来说,她也是不完整的),所有这些女性角色共同构成了爱情的“灵与肉”的大拼图(也可以广义上理解为太极双鱼)。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即是女主角代表“灵”,而诸位地下情人代表“肉”,就像上文对于太极双鱼的解释,作者并没有明确“分工”,每人都有完整的人性,只是极端地代表不同的爱情元素。
(3)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结合上述第二条,我认为不难得出结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并不是表面上的强
迫症或是对于真爱的坚持(尽管我承认写成这样很感人),而是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本质的,全局的思考。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坚持,在不经意间令自己在爱情观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也为本书的第三部分奠定了基础。
文章第三部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圆梦成真。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追回菲尔明娜·达萨靠得是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他的这些成熟的思考帮助她走出丈夫逝世的阴影,正是这些吸引了理性的女主角。事实上,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摔伤腿期间,他的一些类似于年轻时的幼稚、冲动的信件女主角是不愿意看的,甚至认为这些信件不配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已经很高的精神层面。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也是作者最后时刻想要精心搭建的爱情大戏。在最后时刻,当男女主角怀着浪漫的欣喜做出荒诞而神圣的决定时,也代表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的结束——男女主角通过半世纪的痛以及黄昏恋,混淆了界限,并成功的融合在了一起。两人客服了对于世俗的观点、甚至还有一个精心刻画的一对老情人被打死的事件的恐惧,两人尽管“就像一对一生中互相隐瞒了太多事情,以至于彼此间已无话可说的夫妻。”却宛如已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一般,代表着作者对于一种理想的理性与感性比例协调的完美融合的爱情的憧憬!
第二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笔记
自开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少见的排满“外交活动”的繁忙周末,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通篇小说。仿佛跟随着一章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激情壮阔的人生之旅。
马尔克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他沿袭着“百年孤独”以来一贯的语言风格,用词洗练而精准,韵律感十足,画面感极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最难得的是他惯用犀利加幽默的语言方式嘲讽世事,叙述现实社会残忍,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又不乏人性温暖的笔触描写着现实社会最真切的伤痛。
书中的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用尽一生的守候和柔情去追逐人生最本初的爱情,从二十二岁开始,直到七十多岁的高龄,他说"…总共是五十三年七个月零是一天…“,他用自己一生始终不曾改变的热情温暖着一个个冰冷的日夜;终于,在人生暮年,在永不回头的挂着霍乱警示旗帜的客船上,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终级温暖。他,是个奇迹,是个把爱情当成了人生的信仰的人;而爱情,谁说不是人生的一种信仰呢?
这种守候幸苦吗?是值得吗?我们总会这样无耻而世俗地去追问。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呢,在这短暂而又充满无奈的人生里,究竟还会有些什么会让我们欲罢不能,百折不回,心怀向往而又满怀激情;爱情,我以为,算的上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把爱情当做一种信仰,难道,追逐信仰的人生不是幸福的吗?
听过太多对于爱情的否定、绝望甚至愤怒,那么,等一等,静下心,好好想想,那被否定的,真的是爱情吗,还是……裹着爱情糖衣的欲望?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真的曾经去爱过?真的懂得爱是什么?真的感受过爱情那生生不息的脉搏在身上最真切的跳动过?我们去爱的,是爱情,还只是,仅仅只是自己?真心去爱一个人,把爱情当成信仰去仰慕另一个灵魂注定会是幸福的,这就仿佛一颗流浪的心遭遇了上帝,于是就有地方去寄托忏悔、忧伤、喜悦和苦痛,它让灵魂有了的依靠,为人生最宝贵的珍藏找到了稳妥的保险箱。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弗洛伦蒂诺又是幸福的,他是个幸福的老傻瓜。
那么,弗洛伦蒂诺是爱情的圣人吗?不,特别当你对照东方式的伦理,他简直就是万恶不赦;这两个耄耋老东西,一个是个从不间断猎艳的老淫棍,一个是新寡的伪贵妇;但是,弗洛伦蒂诺不管是跟风流的寡妇厮混,还是跟年纪尙幼的教女夹缠不清,都从来不曾有一时一刻迷失自己对费尔明娜达莎绝对的爱恋,对此,他从不曾有过一刻的怀疑,一刻的迷失,他一直默默伴随着费尔明娜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直至走向绝望的衰老。如果不是一场意外让费尔明娜终于成了寡居的妇人,终于在弗洛伦蒂萨小心翼翼的引领最终认清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弗洛伦蒂萨还是一样会坚守。从这个角度说,弗洛伦蒂萨是伟大的,他对于信仰的珍视,是用一生去守候的。
而这,也正是马尔克斯的伟大之处,他让弗洛伦蒂萨一身凡尘,一身的人间烟火,他可以就是你,可以就是我,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最真实的凡夫俗子,他没有被绑架到道德的高位上去自言自语,他如此生动鲜活的生存于芸芸众生之中;而弗洛伦蒂萨之于爱情,就是人之于信仰,不管是多么多么卑微的生灵,多么微如草芥的生命,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最真诚的信仰,都一样闪烁着神圣的灵光,一样可以光芒万丈,让人扼腕嗟叹。
第三篇:读书笔记《霍乱时期的爱情》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还在上学时期,曾品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百年孤独》这本著作中深深感受到了马尔克斯作为一名文学作家的伟大,这次借阅了同事书架中马尔克斯的另一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再一次被作者展示出的人性和爱所吸引。
马尔克斯在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这条主线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没逃脱“爱”这个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自由人的地下恋情、稳定的婚姻、婚外情、肉体的狂欢、柏拉图式爱情。而随着书中人物的遭遇,你也会跟着他们或喜,或悲,或无奈。
第一种爱情:自由人的地下恋情
这首先是从乌尔比诺的摄影师朋友开始的。“两个没有包袱的自由的成年人,处在这个封闭社会的偏见之外,却像禁忌之爱一样选择了这样一种飘忽不定的方式。”“同这个始终也不完全属于她的男人分享这份秘密恋情,加之两人都不止一次地从中享受到那种瞬间爆发的喜悦,这在她看来并不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方式,恰恰相反:生活已然向她证明,这或许倒是一种典范。”
这有点像拥挤水泥城市,孤独并自私的人,发明的周末夫妻。不负责日常,只负责激情。所以书中说:这种感情,几乎与爱情无异。在某几天或者某一段日子,这些人出现并且饱含深情,男人与女人窝在世界的角落里,不搅乱任何别人的生活,不牵涉任何道德的约束,年龄上的成熟让他们拥有了自由之身,却屏蔽掉了婚姻的束缚,只享受肉体与陪伴的魅力。用分离之后的孤独,去培养对同伴的渴望,之后的相聚,会让人生出一种重新回来尘世,被人相拥重视的感觉,而这些人又把这种感觉当做是激烈的感恩之爱。
第二种爱情:稳定的婚姻
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共同完成了一辈子的婚姻。像书中说的也许是依赖,也许是习惯使然,婚姻不是由爱情决定而是由稳定决定。结婚的人最好是达成一定的默契,比如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改变并把这些自我美化成“责任”。我没有进入婚姻的时候不停怀疑是否还能建立起长久的信任与支撑,在我刚刚进入婚姻之后,我又坚信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样的事情,要靠人性。
第三种爱情:婚外情
乌尔比诺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一样,跟一个混血女人一见钟情。现在的流行一致认为,一见钟情要看脸。基本上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出轨这件事,刚开始就是不可抑制的兴奋感激动感,在大张旗鼓的婚姻背后,金屋藏娇对于男人来说,是在性上占有主动权,进而感觉到在广阔的人生中占有主动权,当然只有懦弱的人才会只追求性上的主动权。最后他的懦弱又一次打败了他,在所谓的道德约束下,在长久的刺激最后麻木下,兴奋感无法抵消愧疚,最终以懦弱的方式消弭。
想要偷懒的生活,要运用好逃避这件事。想要甩掉女朋友,只需要关掉手机即可。想要甩掉妻子,只需要忽视她即可。想要一事无成,就要把头深深的埋进沙子里,直到时光流逝,天黑人老,怎么死就看上天的安排。
第四种爱情:肉体的狂欢
“凡是裸体干的事都是爱。”阿里萨几乎一生都在精神不满足和肉欲的泛滥中折腾。寡妇、妓女、人妻、老妇,甚至孩童。在简单邪恶或者说猛烈的生理需求下,爱的鞠躬尽瘁,死去活来。与此同时,他还在精神上清醒的保证,他为费尔明娜保存着可贵的童贞。
最后的最后,他终其一生,没有战胜便秘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爱人的身体。
在我这种年轻人看来,阿里萨光是便秘这一件事就够让人讨厌的了。他精明又软弱,趋利避害,不择手段。当一个诗人真是让人羞愧,我没看懂他的柏拉图之爱,只看到了类似精神胜利法。阿里萨主要就是肉体的疯狂迷恋→偏执的精神迷恋→习惯性的信仰。就像一个走火入魔的人。比方你跟我说你用十年时间单恋一个人,我怀疑其实你欣赏的是自己的精神。
第四篇:读书笔记: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读书笔记: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文字作者︱周玉
这是一场相遇,一场错过,一场绝望痛苦的守候,亦是难以根去的歇斯底里的孤独。
年少的相遇,成年的分别,婚姻的陪伴,生命的终结,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一一尽显,而暮年的重逢更像是宿命,她与他的爱情超脱时光的界限,涤荡了杂质,在某个瞬间达到永恒,于是相信和守护的同样是对生命的执著,而无惧死亡。许多年后,当衰弱如期而至,生命即将终结时,是否能对话曾经无所畏惧的自己?在妄妄现世中,如何寻找一方精神托所,在无望而等待苦海中坚持当初清澈的誓言?他淌着孤独的泪经受思念烈火焚烧却选择在情欲中欢腾,他怀抱至高无上的信念为人仰慕却也曾冲破道德束缚寻欢人间,她曾经无忧无虑高洁清雅却也渐渐美丽不再庸庸碌碌失去光芒……
于此,窥见本真的自我,这正是生活啊,鲜衣怒马,苍颜白发,新月流转,变换人间。爱情,与生活是对自我与失我的探寻,在一个用生命渴盼爱情的故事里,等着我。
0
1真正的伟大与心碎从不曾大张旗鼓的言说,它只在人们心底留下烙印,不随光阴逝去。作为浮世一尘,我不明白是怎么样的一眼万年使得十七岁的相遇,种下爱恋与思念,浸没孤独与苦痛,跨越五十三年的等待,为求永恒?在半个世纪的守候里,他一直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正是“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词,”也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是“你去吧,我在此间等你到白头。”也是“我爱着你,如曼珠沙华,花开开彼岸,花叶不相见,”在十七岁的年龄里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它,是震撼,是一部至死不渝的经典……
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是叙述式的爱情,较少对话的渲染,穷尽了爱情会有的各种样子:平平淡淡的,守候的,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热烈的,物质的,贪婪地,生死相携的,转瞬即逝的,这些在主人公身上的所有故事和情感,他从未想掩饰,在我看来,他想表达的不仅是爱情,更是万千姿态的生活。
这场令人心碎的故事,来源于马尔克斯的父亲加夫列尔·埃里希德,以及他自己的爱情经历,此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身上皆有印证,然而他不仅仅在重述故事,誓要让此种爱情跨越经年,流转万千。在谈及《百年孤独》时,他说,不懂得爱情才正是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源疾。拥有爱情就不孤独了吗?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中说,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孤独的发现和抚慰,孤独被赋作生活的本质,在面对外界时,巨大的无力感总会在某一个瞬间几乎将你吞没。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寥寥几次相见,他已走过了自己大半的人生轨迹,而费尔明娜在安葬好自己去世的丈夫之后才蓦然发现,原来她一直记得的,是那个在花园里长凳上偷偷守候,在无数个夜晚撰写爱情长诗,在卧室正对的山岗上拉小提琴的忧郁的少年。自从他彻底远离她的生活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画地为牢,并坚信他们终会厮守,日复一日的思念加固了心牢。在等待的苦海里,失落的情感撕扯着他,爱而不得的痛苦向外转化,他于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直到他和昔日的恋人登上由船长升起的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的大船时,他对他心中的女神打开心房,于那时,时间夺去了她的美丽,衰老了他的容颜,船长看到了费尔明娜睫毛上初霜的闪光,看到了弗洛伦蒂那阿里萨无畏不可战胜的决心与无畏的爱,“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一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他看到了她事隔经年眼底涌的波澜,他不再是她心底的幻影,而是真真切切的灵魂。当时隔山海的爱情得以相守,能用什么去平静心中的波澜?唯沉默,唯眼泪。
初遇年少,你是年少的欢喜。就像所有爱情开始那样的美好,阿里萨去费尔明娜家送电报路过花园长廊时那偶然的一瞥,便成为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他记得她穿着一件针织长袍,许许多多的褶皱从肩膀处垂下来,就像古希腊女子穿的袍子,她头上戴着新鲜的栀子花编成的花环,看上去就像一位头顶花冠的花冠女神。匆匆一瞥,始于惊艳,失于骄傲,终于等待。
她温柔而坚定地接过了他的蓝色信封;她曾在望弥撒时紧张而慌乱地寻找他的身影,他被自己的幻觉弄的精神恍惚,路过她的身旁热泪盈眶;他在等待她的回信时腹泻,吐绿水,晕头转向,还常常突然昏厥,’却甘愿享受煎熬;费尔明娜喜欢他的才华,好奇开始,从轻描淡写到刻骨铭心;他受到费尔明娜父亲的威胁时说,‘您朝我开枪吧,没有什么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了,’;他在费尔明娜父亲带她忘记一切的旅游线路上用电报织起一张张联系网,将言辞恳切的电报送至姑娘的手上;对她来说,旅途的艰苦,‘加上她本来就因相思之苦而没有胃口,最终导致她茶饭不思。而如果说她到底没有因为绝望而发疯,那是因为她从对弗洛轮迪诺阿里萨的回忆中找到了一丝安慰……’
读来总是羡慕于他的痴情,在一见钟情里使自己燃为灰烬,愿于喜欢之上倾尽所有,过于浓烈的喜欢往往会伤及自己,每一封信都是一首感情浓烈的诗而不加掩饰,诉说着思念,“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费尔明娜归来后代笔人门廊的相见,阿里萨唐突的话‘这可不是花冠女神该来的地方’终结了心心念念的喜欢,他离她那么近,就像在子时弥撒躁动的人群中看到他的那次一样,但与那时不同,此刻费尔明娜没有感受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她自然而然的成长被他贴上了世俗圆滑的标签,于是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曾惊异于纯洁的爱恋于一句话终结,少女的心思总是细密敏感,浓烈而易碎,她的骄傲也是那般的坦率与坚决,容不得一点轻率。阿里萨留下了费尔明娜送给他作为礼物的发辫,也万般惋惜于一次错过就换来一生的等待。正如欧阳修的词所说,“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情落游丝无定,有情还似无情”情深也无情啊,一生的等待便是曾经相恋的结局。
0
2风清月意,缘灭缘起。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推着我们向前走,有些人就那么自然而被淡忘了,可怕的是,我们有很多时候尚且不知道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人他们正在经历着怎么样的煎熬,这正是生活的残忍之处,这个时候,语言是苍白的,你怎么也写不出一首诗去减轻伤痛。胡维纳尔医生是在一次误诊中认识费尔明娜达萨的。
医生为费尔明娜送去印有烫金字的信封,为她演奏小夜曲,拜托修道女的撮合,教费尔明娜弹钢琴跳舞,尽可能对她周围的人好使得她妥协,他用世俗的方法取得了她周围的人的信任,最终费尔明娜听从父亲的建议,满足所有人的期望,嫁给了这个出身显贵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素质的绅士。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虚荣。
从第一次的接吻与聊天,他们什么都聊,唯独没有聊到爱情,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两人都没有做错,他对她的爱恋细腻而不浓烈,不像阿里萨在每一次的抒情中都如自我燃烧般要毁灭了自己。他会陪伴她,带着她去欧洲旅游,驾着马车出席上层人士的聚会,买一切她想买但实际上并未有多大用的东西,他们的一切生活都如此规律,是为夫妻,更像是了解一切的密切朋友,费尔明娜是一个接受了既有身份的妻子,照顾好丈夫的一切,生活就像一汪清水,偶有跌宕。
陪伴着她的丈夫,世俗而绅士,固执而专一,他以他贵族特有的担当肩负起重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任,建设下水道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厕所,用他无与伦比的革新精神,和他那近乎偏执的社会责任感在城市到处都是嘻嘻哈哈的老顽童和弥散着霍乱和各种传染病的土地上开启征程。
他的朋友却仅对他的工作抱以同情:他们一生都在宣扬自己骄傲的出身,()歌颂这座城市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它珍贵的文物、它的英雄主义和它的美,却对时光对它的侵蚀视若无睹。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与他们不同,他对这座城市爱恋之深,使他能用真实的眼光看待它。他从法国学成归来,就运用全新的有力手段,制止了本省最后一次霍乱流行;从家中捐出可观的数目创建第一家医学协会,他还是语言学院、历史学院的主席,是本城所有宗教团体和市民团体的积极支持者,它促进成立艺术中心、重建喜剧剧院,倡办诗歌节、为古典音乐演出拉赞助……他对这个城市倾注所有的热情,而她妻子,是他所有行动的支持者与参与者,他在一生中一次犯错,便是唯一的一次出轨,他坦白、道歉,跟神父忏悔,去把离家出走的妻子接回来,他足够包容,理解容忍婚姻里的琐碎,或许这样的男人值得原谅,毕竟生活在世俗里的人不和上帝生活住在一起,他的身上也有着那个阶级不能磨平的属性:腐朽,软弱,高傲而自负,他也曾用自己与生俱来的高贵出身耀武扬威,在阶级的优越感里自然享受民众的羡慕与崇敬。他亦曾婚内出轨,犯下错误,在此不对他的错误做何评判,因他陪伴一个人一生,用自己的羽翼护她周全已值得敬佩。他就是一个世俗丈夫的缩影,尽职地携着自己的妻子度过一个个平淡的年岁。
在父亲以及世俗的迫使下,费尔明娜嫁给了医生,从骄傲的少女到成熟贤惠的妻子,她从容娴熟地适应了自己角色的转变,经历过如同轻浮世俗天堂的社交场合,“那其实不过是一套延自传统的规矩,庸俗的仪式,事先想好的言辞,在此之下,人们彼此消遣,为的是不至互相杀戮,”;她与医生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借此突破各种流言,为偶有破绽的婚姻蒙上幸福的面纱;她是那样的易碎,在拒绝阿里萨之后感受到遗憾与负疚的痛苦,医生便是可以帮她减轻负罪感的良药,但同时她也被他带来的惊恐所笼罩;她的善良,使她在拒绝阿里萨之后备受煎熬,也常常在福音花园盼望着那个忧郁的人的身影;她接受医生并不因为爱情,医生向她提供的仅限于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似乎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她的仓促,源于她并不真的相信爱情,也并不相信爱情就是她必需的东西;她渐渐习惯世俗的一片乱麻,也惊讶于自己如此快速的融入世俗的生活,习惯她与丈夫婚姻的本质:它们的爱情是断断续续存在的,就像在第二天早餐前可以建立起来一样——如果它们果真可以存在,而每每即将创造出来时,他们却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结婚几十年,他们的爱情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包容,不慌不忙,适宜得体,就像世间每一对平凡夫妻一样他们克服生活中的一个个挫折,了然于心,也更心存感激,扬帆度过经年陪伴,他们已经到达彼岸。
年轻的她嫁给医生,看似是选择实则无法选择,我们毕竟活在现实,如果没有面包,谁还会去谈爱情?我理解她在拒绝阿里萨时的慌乱与愧疚,也理解她在世俗的压力下嫁给乌尔比诺医生的仓促,他给她的是现世的安稳,不必爱上一缕飘荡的孤魂,她的内敛让她难以承受阿里萨炽热的爱的烧灼,于是相夫教子,成为世俗的一员,放下激烈的心跳,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她对阿里萨的拒绝理由不那么充分,对乌尔比诺医生的求婚也是茫然慌乱,然而正是一个选择便决定了她以后的生活。这无关乎对错,她这样一个出身商人家庭的女子,承载着父亲名利的希望,这样的选择,做一名上流社会的夫人,便是最好的归宿了吧。
是这样吗……?悲叹于她,选择过,却又未曾真正选择过。
如果可以,宁世俗飘零选择真我,勿愿尘世无风失去本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我也愿意相信,爱情是一百年的孤独,直到遇上那个矢志不渝的守护你的人,那一刻,所有苦涩的孤独,都有了归途。也特别心疼于费尔明娜的拒绝,因为人永远不知道,哪次不经意的再见就会成为不再见。而当她有了自己的生活之后,阿里萨的等待显得那么嘲讽而无望,当两个人回到起点的时候,都已白头。毕淑敏有说过,“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好在他们最后还可相携的“一生一世”,望着彼此的华发,想着错过经年的岁月,心底该是怎样的交织着悲欢,怎样的长叹!一生那么短,和爱的人在一起。望着来时走过的路,在当时看来的一个选择让人们走向不同的生活,于是常叹世事便无常,正如白云苍狗,人间可换。
03
张国荣曾有过一段口白:“我坐火车从布鲁塞尔到阿姆斯特丹,沿途经过几百个小镇,飞过几千里土地,遇过几千万个人,我开始怀疑,我们唯一可以相遇的机会,会不会已经错过了?”如果世间有不会错过的爱情,那会是多么的幸运,可花下倾心,可雪地白头。阿里萨的爱恋注定经过一场等待,可常常是,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承担不起海的深沉;若深情不能对等,愿爱更多的人是我,他一定是这么想的吧。这个忧郁的少年,曾为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穿着旧式的服装,戴着黑色的小礼帽,古板至极,近乎偏执的保持着自己年少时的样子。他努力的保养着自己,坚信医生终有一天会死,在看到心爱的姑娘怀有身孕时,面对世俗与无奈,底暗下决心,要在财富与名誉上配得上她……读时笑着就流泪,心疼他的同时,不免哀叹,痴傻又癫狂,真是个可怜人!衰老与迟钝不期而至,“死亡让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为爱而死”,有限的生命里,与费尔明娜的寥寥几次相遇,他也从未打扰过她的生活,还是古板,依旧忧郁,而直到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后,她成为寡妇的第一个晚上,他才再一次向她重申自己对她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
半世纪的艰辛一定让他尝尽了人世的苦痛与悲欢,忍受过战争,经历过霍乱。得知心爱的姑娘即将嫁人,他登上了远离故乡的船,在这场旅途里,少年第一次尝到了肉欲的欢愉,从此开始寻花问柳,挣扎苦海,和数不尽的女子开始或长或短的人生交集,他曾惊异于对费尔明娜的思念竟可以用世俗的激情来代替,一边保持着对费尔明娜精神的高度忠诚,一依靠他数不清的情人摆脱孤独,肉欲和灵魂相互撕扯,他似乎在他的情人们身上找到了类似爱情的东西,却不如对费尔明娜那般的纯洁,性和爱夹杂着的痛苦和寂寞便成了他几乎全部的生活,于是一边折磨一边欢乐;一边懊悔一边希望;一边流泪一边欢笑……,感动于他的痴情,憎恶于他的滥情,爱情可以取代的想法让他误入歧途记忆力姑娘的味道只留在了相赠的栀子花上。他曾在临别的夜半时,穿上星期日的礼服,站在她的阳台下,拉响了为她而作的爱的华尔兹,琴被落下的泪水打湿,当他头也不回地离街道渐行渐远时,心中感到的并不是明天即将远行,而仿佛是多年前已抱定了永不回来的决心离开此地……对昔日的恋人,他曾在行船的小仓里偷偷遥望她;在星期日望弥撒后不期而遇,她那么美丽高雅,他只觉得自己低贱丑陋……可以感知,他的心中是多么悲凉,如果可以离开和忘记,为什么要选择停留,阿里萨在高烧褪尽后选择乘船归去,这也正是他一生痛苦和等待的起点,或许他认定了一生一世一双人,或许费尔明娜是他年少时美丽的梦,是执念?是眷恋?可明明有的答案却要用生命去追寻。
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金岳霖为林徽因终生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等待,金岳霖对林徽因的守候,答案,便是一生一世。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END-
第五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0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
有一本书叫做《霍乱时期的爱情》。
计划看这本书计划了半个月,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有句话说,行动力等于财富,而我一贫如洗。
挤了一周工作间隙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然而内容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有很大出入。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的相亲对象是男神吴彦祖,见面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是男神古天乐!
这本书的叙述手法也很不一样,它以一种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故事紧凑,容不得你半点犹豫思考,就只需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牵着你的眼睛走,即使已入半夜凌晨,依然会让你放不下它。就像是一大块美味的蛋糕放在你的面前,你的肚子已经饱的'塞不下了,可是嘴巴还是饿,要一直吃。
唯一遗憾的是,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不好就算了,印刷也不行,错字很多,对于纠正错别字变态到极致的我是一种煎熬。果然,便宜终究没好货,所以,亲爱的人啊,你一定要贵起来,要把自己包装成很值钱的样子才行,哪怕脑子里灌的是浆糊,最起码封面不错,买家也不会有太多怨言。
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阿里萨对菲儿米娜的爱,即使在菲儿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大夫后,他对她的爱依旧。他尝试结识更多的女人,以此消除对菲儿米娜的思念。对他这个人,我感到既可怜又厌烦。他对菲儿米娜的爱的忠诚和他对许多女人的情感的玩弄。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像阿里萨爱着菲儿米娜那样一样爱着你,是一件多么幸福却又有些可怕的事情。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谨以此祝大家珍惜现在拥有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2
这本书是一个同学借给我看的,在去清河湾中学实习学校的四个小时地铁上陆续看了一些,没有让我觉得这来回的四个小时是一天中浪费的时间,很充实…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一生爱的等待让我对爱情多了一份敬畏感,原来爱一个人是刻在骨子里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会因为不期而遇的恋情而忘记,不会因为得到的喜悦而迷失…阿里萨一生有过很多女人但却为达萨终生未娶,因为一个女人而有很多女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爱但只是那一时那一刻的需求,而达萨才是他心中永远忘不掉的爱恋…遇见时的小鹿乱撞年老时的`初恋般的感觉,岁月带不走年老磨不灭那刻骨铭心的爱…
书信维系的爱情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写信人的爱意,不像现在隔着屏随意打字表现出来的调侃…那是花心思花时间动情琢磨出来的,而不是不经大脑不问心的随意…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阿里萨和达萨终于走到了一起,历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巅峰时刻,彼此以不一样的身份,带着岁月的沉淀,怀着最初的那一份心动笨拙的摸着彼此的手…
在开始的时候,很害怕阿里萨因达萨的离去而放弃自己,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得了霍乱一样症状的相思病,但作者最后还是把阿里萨塑造成了一个继承叔叔公司的董事长,有了不一样的身份与职责,多了一份稳定与沉淀…思想上的升华,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抖擞最终赢得了达萨的另眼相看…
爱情是美好的…不管之前有什么不如意,依旧要相信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3
心心念念的一本书终于读完了,剩最后20页的时候,我又缓了一会,听了邓紫棋的泡沫和林宥嘉的说谎然后回来把结尾读完,真的是很出其不意的一本书啊,总是在我以为落入世俗的套路中的时候焕然一新,打开新的视角,我刚读之前我以为指定是个爱而不得的故事,没想到他们两个最后真在一起了,而且并没有得到了之后就质疑后悔失落,而是依然想爱她,而原本对阿里萨的鄙夷不屑唾弃竟然也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敬佩,还有点羡慕,写一下我得出的几点最直观的感受:
①人真的真的真的要有目标,别管它大还是小,总要为了自己正真喜欢的热爱的不断努力着,五十多年的坚持,一刻都不曾忘过,我觉得已经很伟大了
②人生啊,其实就是体验来了么,所以“最重要的是快乐啊”大家都这么说,可是……费尔明娜做的挺好啊,爱情本身就难遇,为什么还要限制年龄,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到两段爱情不也是一种幸福么,如果有人把你从痛苦绝望中拉出来应该也是一种幸运吧,(还有费尔明娜说她女儿的时候真是太有范了)
③人无完人,人无完人,不要考验人性小说里霸道多金帅气专情非你不娶的男人真的.不存在,多的是这种顾家温柔但是也会被外面的女人迷了眼,虽然不会有100次偷腥但总会有10次这样的念头出现并把2次付诸实践,反正不要依赖任何人,有时候感觉自己都不靠谱还敢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一个男的?别了……
最后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想的一个问题,灵魂和肉体会不会真的是分开的?完全分开?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4
献给阿里萨的胆怯!你离开之后,满世界都是你。连阳光下的尘埃里都是你。没有人阻拦我,只有我自己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心。真爱表现在阿里萨身上,是胆怯。很难相信,阿里萨火山一般的爱情,永远都在淹没一切的时候退缩。曾经他爱的痴狂,甚至连费尔明娜被迫离开的时候,他能够安排好一整条路线的电报,总有人能够将他的爱意传递给费尔明娜。
然而在费尔明娜拒绝他后,当费尔明娜结婚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勇气去问个清楚,没有勇气去抢回真爱。阿里萨不是没有勇气,只是阿里萨的勇气还不够,一次又一次的退后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长到了五十三年。在餐馆看到魂牵梦绕数十年的`她时,阿里萨在角落里喝了四杯咖啡,观察着她的每一个动作,衣服上的每一个褶皱,却最终没敢走上前,哪怕是简单问一声好。在她离开后,阿里萨疯狂地问店主要镜子,因为那面镜子里,有两个小时,映照的是费尔明娜的面容。如此痴情,都不能给他一个上前的理由。然而,这种胆怯,恰恰是爱的表现。最初阿里萨的胆怯,是因为费尔明娜的拒绝。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但是如果山海那边,没有了等他的爱人,你要他拿什么勇敢呢?费尔明娜给了他爱情的狂热,又从他身上抽走了它们。哪怕阻拦阿里萨的是全世界,只需要费尔明娜的一个点头,阿里萨便有勇气牵着她走,可是拒绝他的是费尔明娜自己。经过了这么多年沉淀的爱,费尔明娜在阿里萨身边变得更加易碎。
餐厅里,他没有去和费尔明娜见面,一方面是对比乌尔比诺,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是他无法知道费尔明娜的心里是否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既然如此,何必去打扰。 希望阿里萨能够勇敢一些。 Besame,Besame Mucho。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5
讲述了三个人的爱情,其实准确来说它就是一个人的爱情等待史。
故事一开始,作者展现的是一对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几十年的共同生活经历,他们已经学会了互不干扰的生活方式,平静而淡然地接受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
接着,男主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突然意外死亡,有点让我惊讶,男主怎么这么快离开了呢。
直到在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位帮助女主费尔明娜·达萨处理各项事物的老人,并在葬礼结束后深深表达爱意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他——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才是故事的男主角。
爱始于一见钟情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爱上费尔明娜·达萨只因那偶然的一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一瞥成为了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为了获得费尔明娜·达萨的芳心,他每天为她写大量的优美爱情诗,跑到她的.阳台下拉响那曲为她创作的爱的华尔兹,他沉浸在自己的爱情里无法自拔,他说,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年少懵懂的费尔明娜被他的热情和才华打动了,他们开始了秘密交往。他开始享受着爱情带来的甜蜜与幸福。
可是人总是会成长的,当费尔明娜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认真审视这个天天给自己写情书表达爱意的人时,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然后她果断地拒绝了他的追求。
没有具体接触的两个人,仅仅靠着书信来交流,凭着幻想来构建各自的形象,这样子的爱情是无法与现实对抗的。所以,女主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或许,她爱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他,他爱的是想象中的他。
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是浪漫的,唯美的,但也是脆弱的。相比较,我更相信日久生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6
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用了3天时间加快的读完了,确实小说好长啊,花的时间也不少。先谈谈我的感想吧,1。霍乱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霍乱,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萨一生得了这种病:爱情霍乱,阿里萨对达萨的爱情贯穿一生。首先,年轻时的爱情可以在一个男人的内心里安放一生,而且从来没有变过。这个爱情只是属于阿里萨一个人的,这种宿命让人觉得很苦很压抑,没有一天让人觉得幸福和快乐。2。这部小说让我对男人,不,应该是某一部分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个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会有爱。在男人的世界里,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阿里萨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达萨。
年少时的一见钟情,通信往来,可他们没有真真实实的面对面交往过、了解过,女主人公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着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是这样想的。
男主人公好执着,这样的执着,怎么说,一个字苦,两个字是太苦,人生意义和快乐就在等着那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浑然不知。男主人公有没有想过他所有的坚持和等待也许会是一场空呢?我想他不会这样想。男主公自己也说:爱情就是他的宿命。只是,换做谁,没人想用一厢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没有回应的爱情,总归是在绝望里过着每一天。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7
这个片子其实看得并不十分尽心。一路下来都是心不在焉的昏昏沉沉。然而,那句“我等这一刻,已经有51年,9个月,零4天... ...”却开始让我无端的不安,隐隐到最后
半个多世纪,我一眼望不到边的漫长。我想这几乎是一个人的大半生了。倾尽一生心力,全部付诸一段水月镜花般的感情,这常人不能理解的浪漫,到底是不是值得?把爱情放大成毕生追求,这奇迹一般的执著在我等看来这几乎算是种浪费了...可是我等凡尘俗子岂能知晓个中神奇... 当事人或会觉得无比的幸福吧
太美好的`情节,大概只在电影里存在。也许是病中缘故,结局并不凄伤,可我看着那天高云淡的景色倒映在湖面上,心里却满满的全是悲凉
其实的其实,除去某些让人不舒服的细节们,这个故事基本上可以算是童话
想到童话,又开始走神。想起某人评价某某:你是生活在童话里的人,总是把爱情想得太美好,容不得半点瑕疵...
时隔一年,回想起来仍然是无奈。又能如何,他使尽浑身解数为她撑起一出缥缈美好的童话,最后还是逃不过注定的早早落幕,曲终人散。两人黯然退场,各奔前程,现实中童话外面的感情,也许多半都是不过如此
就算结局圆满,分分合合的最后她终于嫁了他,好看的故事也到此为止了。就像小时候童话里惯常的结尾:公主和某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之后的幸福也好,乏味也罢,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成了不足为外人道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8
在紧张的考试周氛围下,我还是坚持把这本28万字的小说读完了。
有两点值得庆幸:
首先是,我选择一气呵成地读完这本书,而不是由于时间问题,把阅读时光分割开来——最后就会成为读者的潦草收尾。
其次是,我选择阅读纸质版。(前几天由于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歉疚,我选择用阅读和自己和解。)这本从室友那里借来的小说,就这样让我坐下来或侧躺着,陪内心的自己,安安静静地度过着寒潮到来又褪去。
不得不说,当我们选择读纸质书籍的时候,手捧书那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不信你试试看。
书看似很厚,其实故事很简单。我认为我啃读到的,更多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人物心理、周遭变迁的细细描绘。就像是一张素描,看似没有章法、不厌其烦的窸窣笔触,摊开来看,实则呈现的是一个轮廓分明、明暗有致的整体。
经受生命浅层的侍弄,半世纪后,两个褪色的灵魂仍能在死神窥视下,大胆地重拾深处的懵懂和初心——现实又伟大。
实际上,压在箱底的'坚守,早已跨越任何俗物,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你永远也想象不到,能与时间抗衡的事物,竟能这么简单而顽强。
很遗憾,每次发现图书馆的好,想拼尽全力去读那里藏着的每一本好书时,都是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比如期末考试。
让书做治愈者,让书带我们更多感官和心灵上的新体验吧!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9
为了阿里扎的懦弱!离开之后,全世界都是你。连日光下的尘埃都是你。没有人阻止我,只是我隐藏了我的诚意。真爱在阿里扎身上表现为胆怯。很难相信,当一切都被淹没时,阿里扎的火山般的爱总是会收缩。他曾经爱得痴狂,甚至在费尔明娜被迫离开的时候,他都能安排一整条电报路线,总有人能将他的爱传达给费尔明娜。
可是,在费尔明娜拒绝了他之后,等到费尔明娜结婚的时候,他连问清楚的勇气都没有,更没有勇气抢回自己的真爱。不是阿里扎缺乏勇气,而是阿里扎的勇气不够。一次次的背水一战,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长到了五十三年。当她在餐厅看到梦见她几十年的她时,阿里扎在角落里喝了四杯咖啡,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衣服上的每一道折痕,但最终不敢上前,即使是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候。她走后,阿里萨发疯似的询问镜子的主人,因为在那面镜子里,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倒映着费尔明纳的脸。这样的痴情,不能给他站出来的理由。然而,这种胆怯恰恰是爱的表现。起初,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胆怯是因为费尔明纳的拒绝。
爱情隔着山海,山海可以平。可如果没有爱人在山海的另一边等着他,你要他有什么样的勇气?费尔明娜给了他爱的激情,又把它们从他身上夺走了。哪怕是全世界都在挡着阿里扎,费尔明娜只要点头,阿里扎就有勇气带她离开,可是拒绝他的却是费尔明娜自己。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爱,费尔明纳在阿里扎身边变得更加脆弱。
在餐厅里,他并没有去见费尔明娜。一方面,他不如乌尔比诺,另一方面,他也不知道费尔明娜在他心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既然如此,何必呢。希望阿里扎能勇敢一点。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10
当全书只剩下最后一句“一生一世”时,百感交集。
整部书,很马尔克斯。
尝试去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男主人公是阿里萨,在我看来,我觉得他的这种半个多世纪紧闭内心的等待,只为一个人敞开,是极度浪漫的;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世界的洁癖,而不断去放纵自己的肉体,这种做法对于其他人来讲是不公平的,又是极其残忍的。
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首先,面对着一个男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即使不接受,在心里也是一种对自己极大的肯定。你要明白,总会有人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其次,当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面对着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外界的压力。费尔明娜其实早已不堪重负,在这时帮助她最大的,给她继续生活下去信心的,是阿里萨的信,以及他的陪伴。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费尔明娜选择了已经等待了近一生的阿里萨。
两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在一艘永无止境的轮船上,重新萌发了爱情。
或许爱情真的像霍乱一样,一经沾染就会让人癫狂。浪漫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找寻自己眼中的爱情。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陪伴和相互搀扶着给予彼此生命力量的远行。
可以说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并不是我所想象的爱情的模样,但是在书中的世界里,费尔明娜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希望,阿里萨穷尽一生完成了自己极度浪漫的追逐。
至此,最后的“一生一世”,任谁读了,都会在心中点亮一盏温暖而又浪漫的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