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相(诗句)
1.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幸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初月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3.《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确是------上弦月
4.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5.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6.采莲去,月没春江曙。-----满月
7.客岁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傍晚后。-------满月
8.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恋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满月
9.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满月
10.《半夜吴歌(秋歌)》;“彼苍有月来几时?本人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成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满月
11.“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12.“江干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类似。”--满月
13.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15.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下弦月
16.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仿何处哭金风抽丰。----残月
月相诗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解析: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
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
一、两个月了。
2、“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解析: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解析: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解析: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解析: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解析: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解析: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第一类:写月而无月的。
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诗中“月黑”实乃夜黑亦即无月。请注意,虽然诗中写到“月黑”,但天空中并不见月。虽然天空中不见月亮,但并不能说明时间在“新月”前后,因为诗中对“月黑”的原因交代地很清楚:所以不见月光盖因大雪阴天之故,这与初一前后不可见的新月完全是两码事。所谓新月是指农历初一的月相,此时月球与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与太阳同升同落,故而不可见。
第二类:写月初娥眉月的。
例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诗中“九月初三”是写诗的日子,“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出现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即落到地平线以下,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
例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掉歌)----诗中“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凉月如眉”指月初的域眉月(如上),上下紧扣。
第三类:写上弦月的。
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诗中“夜半”而“月落”即写“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中午月出、半夜月落,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 D字。
例二:“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中“月落”时,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也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第四类:写满月(望月)的。
例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此诗写春日傍晚、江水平堤,众女踏歌。诗中 “月出”即“傍晚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
例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诗中“明月”即满月,“举头”暗含明月高悬之意。满月时,只有在半底前后月亮才高悬天空。夜深而愁思不寐,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游子无尽的乡思。
第五类:写下弦月的。
例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乌鸣涧)----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之时。下弦月是农历廿一、二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象个反D字。这是用写实手法告诉读者,作者写的是农历廿一、二夜深人静时的情景。
例二:“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此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才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第六类,写月末的娥眉月即下娥眉月的。
例一:“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残月或月末的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方、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D3小时内可见,形状象C字。此诗是用月相说明自己读书夜以继日。
例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诗中“月似钩”即残月(如上),前二句看似写景,实际写壮志未酬、彻夜难眠;后二句抒发豪情壮志。
第七类:写月相变化的。
例一:“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中“满月”指“圆月”即“
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娥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
例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诗中“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二个月了。
第八类:不写具体月相的。
例:“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此诗前二句写青年男女相约水上,但因月暗、潮大、风急,一时不能会晤。诗中“月暗”即月光暗淡(不是无月)。相约一般在上半夜,上半夜有月(尽管月光暗淡),说明时间在农历上半月。
第九类:所写月相名不符实的。
例:“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钱起?江行无题)----诗中“晓渡”指清晨江渡,“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娥眉月(即农历廿五、六的月相,黎明时出现于东方低空),但此诗第四句是说“只有凌晨西下的残月映照着寂寞的沙滩”,很显然,这里的“残月”应是月相满月或下凸月,用“残”字只是写“劫后荒凉”,而非写缺月。
第二篇:《观察月相》范文
《观察月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3.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激趣质疑: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
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 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1.观察、描述月相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一、观察记录月相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
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7.小组展示。8.班级评价。
二、研讨交流,课外延伸(预设7分钟)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教学反思:
第三篇:月相观察日记
月相观察日记
王庄镇中心小学 五(一)孔思义
农历十月初一 星期三 晴
晚上七时三十分的时候,我和爸爸一起到楼房前观察月相。我手里还拿着一个本和一支笔,要把我看到的情况写下来。
当我们走到楼房前面的时候,我抬头一看,天空中有很多很多的星星,说明今天晚上是晴天。我们又四处看了一下,就是没有月亮。
我听说,初一的月亮是新月,就是说明有月亮的意思。
农历十月初二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又到楼房前观察了月相。
晚上七点三十分时,我走到楼房前,仰望天空,只看见了深蓝色的天空。我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
我又回家看了一下日历,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二,也是新月姐姐的初次露面。
农历十月初三 星期五 阴
今天晚上我到了楼房前观察月相。我估计今天晚上该出月亮了,所以我拿了纸和笔,出去观察月相。
一会儿,我就走到了楼房前,抬头一看,月亮呢?星星呢?怎么都跑了?我又垂头丧气的回到了家。
农历十月初四 星期六 睛
今天晚上,我七点三十分又去了楼前观察月相,准备记录。到了楼房前,我抬头一看,月亮出来了,她像小船一样,弯弯的,像娥眉一样是向右凸的,它现在在西南方向呢。
农历十月初五 星期日 晴
今天七点三十分我又到楼前观察月相。我拿出笔和纸准备记录。到了楼前,我仰望星空同,又看到了许多星星,接着又看到了月亮,她和昨天不太一样,弯弯的,是娥眉月,还是向右凸的。在西南方向偏南了点,月亮变化好快。
农历十月初六 星期一 睛
今天晚上七点三十分,我又去了楼前观察月相。
到了楼前,我抬头一看,月亮又胖了一点,是向右凸的,方向也变成了向南。
农历十月初七 星期二 睛
今天晚上七点三十分的时候,我又到了我们楼前观察月相。到了楼前,我看到了月亮,它又“胖”了,方向还是向右凸,而且方向变成了偏东的方向。
农历十月初八 星期三 睛 今天晚上七点三十分,我准时到了楼前观察月相。
走着走着,我就到了目的地。我抬头仰望天空,发现了月亮姐姐。今天的她又发福了,但依然是向右凸,她的位置也更加靠近了东南方向。月亮姐姐已经有一半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弦月。
农历十月初九 星期四 阴
七点三十分,我准时起程。虽然起着大风,但我还是依然去观察月相。
伴着呼呼的大风和树叶颤抖的声言,我又到达了楼房前。我抬头一看,什么也没有。因为阴云把月亮盖住了。我哆哆嗦嗦地跑了回去。
真可惜呀!今天又没看到月亮姐姐。
农历十月初十
星期五 睛
今天七点三十分我到楼前观察月亮,发现仍然是凸形月,在东南方向偏东的方向。
农历十月十一 星期六 阴
七点三十分的时候,天空中没有月亮。
农历十月十二 星期日 阴
七点三十分的时候,天空中没有月亮。
农历十月十三 星期一 晴 今天,我七点三十分的时候,观察了月相。
我到了目的地,抬头一看,月亮的样子已经圆了,而且已经走到了靠近东的地方。月亮已经变成满月了。
月亮姐姐太圆了!
(指导教师:徐焕新)
第四篇:《月相变化》教案
《月相变化》教案
菜园二小 陈波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1.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教具准备】
白色纸片,剪刀,双面胶,14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谁来说说对月球有哪些了解。2.师:那么,你们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么?
师:你都见过哪些形状?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看到的? 3.请3-4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很好,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月球的不同形状。PPT出示(图片和文字):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板书课题)
二、画月相,给月相排序
(一)画月相
1.指导画月相:刚才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画对吧,那么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来画一副自己见过的月相吧。刚才这几个同学画的月相不怎么规范,那应该怎么画呢。
2.师引导画法(1)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2)出示黑白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球体。(3)PPT出示画法。
3.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来画月相,出示要求:
PPT出示温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幅你见过的月相,但是小组内不要重复2.画好以后互相讨论你画的月相是发生在每个月的什么时间并张贴到黑板上。
(二)给月相排序
1.小组上台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相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
3.师:黑板上张贴的月相有规律吗? 4.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样变化?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
(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1.月相变化在一个月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一起来探究。
2.出示实验方法:A黑板看做太阳,皮球当做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B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站在圆圈上的8个位置,每个位置上站两个同学,面朝外站C拿皮球的同学绕大圆转一圈,每转到一个位置就停留一会,观测者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月相。D观察结束,画下你观察到的月相,并和之前的月相做比较,小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5.老师带领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的过程。6.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讨论。7.学生汇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月相。
(1)请站在1-5位置上的学生把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1-5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2)分析1-5位置上的同学看到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并重新贴在初一到十五的地方。(师先引导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再确定其他几天的月相)
(3)补充上半月其他时间的月相(教师把其他月相贴在黑板一边,让学生选贴)(4)对比之前贴的月相,把不合理的拿掉。
(5)提问:我们观察月相是面朝哪个方向?在哪个位置看到月相?什么时间看到的?(6)小结上半月的月相在上半夜的西部天空,亮面朝西。PPT出示上上西西。
(7)请6-8位置上的学生拿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6-8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8)分析6-8号位置大概是什么时候,并贴在黑板上。(9)补充下半月的其他时间的月相,让学生选贴。(10)同学们,这些月相我们平时见得多吗?为什么不多?
(11)小结:下半月的月相在下半夜看到,亮面朝东,在东部的天空可以看到,PPT出示:下下东东。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PPT出示完整的月相变化图,小结:刚才我们模拟了完整的由缺到圆,由圆到缺的月相变化的过程,但我们科学上最好的方法还是能实际观察与记录,所以学了这课以后,我们有个任务,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时间是白天7点钟观察,并记录在书本的图中。
四、拓展
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五、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上半月:有缺到圆 下半月:由圆到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的农历时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的课件、太阳图片、圆纸片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
课前语:同学们,月亮有很多美称与雅号:玉兔、夜光、冰轮、玉轮、桂魄、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宋代诗人苏轼在《中秋》一诗里则用“玉盘”描述月亮:(幻灯1)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中,中秋月夜之清美、良宵难得之感叹溢于言表。
古人只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月亮的喜爱和好奇之情,随着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登上月球,实地勘察已经不是梦想。这节课就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好,上课。
一 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1、(幻灯2)《水调歌头》中苏轼有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悲欢离合往往无法预料,但月的阴晴圆缺却有它的规律性,亘古不变,任何人也左右不了。我们把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板书:月相变化)
2、生活中,你曾见过哪些月相?
其实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传统节日,总与某些月相同时出现,如元宵节、中秋节的晚上,天上总是高悬一轮圆圆的明月,“七夕”的夜晚,则是半轮弦月挂在西天,而“除夕”那天,则一定是月黑之夜。由此可见,在过去,“月相”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月相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远不止这些。
3、画月相 :
(1)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你在纸上画一个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2)老师请几位同学把所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观察---这些月相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这些月相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吗?
(3)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1)——这是在太空中拍摄的月相变化的视频,很神奇是吧?联系刚才观看的视频你能判断出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吗?
这里我们要注意:所画月相阴暗相接的圆弧的半径应稍大于圆的半径,美术课中所画的弯弯的月亮并不存在。
二、给月相排序
(幻灯3)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中,至少有两件是与月相有关的,一是瑞轮荚,二是月晷。张衡设计制造了“瑞轮荚”,所谓荚是一种神草,传说生长在尧的居室阶下。随着月亮的出现,一天长出一个荚,最多能长到十五个荚。过了月圆之后,又一天掉一个荚。这样,荚就可以指示出月相和日期。这个传说实际上是反映了尧时天文历法的提高。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台“机械日历”,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今天是几号,月相是什么了。
1、那么下面让我们也来发扬张衡的这种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动脑思考来给上半月的月相排序。
2、首先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3、和同桌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4、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黑板上面的圆圈里吗?
(老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5、观察黑板上贴出的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在黑板上所贴的月相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教师指着黑板:
月相不但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目标,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审美对象。几千年来先人们留下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词,其中着意描绘月亮形状的非常之多。(幻灯4)
古代诗人对弯月的描绘情有独钟,有些小诗写得相当生动。陆游的《秋怀十首末章》写得则很有意境:
改朔甫再宿,月见西南隅,纤纤一银勾,挂空疑有无。
“隅”说明月亮非常低,应该是初二三的新月,“纤纤一银勾”更表明了这月牙之细,挂在暮色苍茫的西天一角,简直似有若无,可见这当是初二的月相。诗人观察仔细,描绘真切,读之仿佛眼前有一幅深邃的黄昏远景镜头摇过。(幻灯5)古诗中也有诗句写到弦月,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
5、(幻灯6)教师指着幻灯片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请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农历上半月的月相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幻灯7)看这首儿歌将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得多好: 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条线,初五初六月芽子,初七初八半杈子(注:月亮出现一半),月落三更初九夜,月落四更十二天,落五不落六,6、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下半月的月相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幻灯8)是啊,正如:《易•丰》中言:“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这句话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我们来看儿歌的后半部分:
落五不落六,(注意这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歌词写的不准确。因为月球的朔望月周期是29.5天,所以十五的月亮不可能到十六去圆。)十七、十八,月从更发,二十一二里,月从半夜起,二十二三,月出三竿,二十五六头,月出一架牛,二十七八,月出一支蜡。
7、下面我们根据掌握的相关的知识在小组内画出下半月的月相,一会儿我们在黑板上展示。(随机)
8、(幻灯9)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月亮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一下。
2、下面我们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幻灯10)思考:(1)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2)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3)对比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4)根据活动做好月相记录。
3、下面让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按课前分好的地点进行实验,注意纪律性。
4、在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到的“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不一样,亮面都朝向“太阳”方向。)
记得以前有首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这首词不但浪漫,而且非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地球上的我们真的只看得见月亮的脸。因为月球公转地球一周的时间约需27.3天,并且以相同的时间自传,因此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永远是同一面。
5、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6、师小结: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2)---由这段视频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7、自己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六 小结
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七 拓展
1、(幻灯11)《易经》系辞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很有可能,易经思想、阴阳太极图案就是古人仰观天象、特别是月相而得到的。
2、(幻灯12)国家天文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地震与月相有关吗》这篇文章的导语是这样的:2009年6月30日,在四川震区发生了5.6级地震,有人认为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2008年5月12日是农历的四月初八,而2009年6月30日是农历的闰五月初八。又是初八。这是否仅是巧合?如果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课下我们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3、这段(视频3)是 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发生的日全食的情境,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从中我们知道了白天也有月相。下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实验的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天体部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以及下半月月相出现的时间推算。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建构天体概念的时候,人看天体时所站立的方位的确定应该与模拟实验中所站立的方位相一致。建立月相出现的同时地球上某处的人们所在的时间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相模拟材料。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词句导入本课,实现科学与文学整合。通过学生画月相,实现对学生原有认知概念的呈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概念的铺垫。
二、猜测月相形成原因
1.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2.(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3.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在宇宙中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形状不同的月相呢? 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剪月相和贴月相,来了解学生平时对哪一种月相的观察较多。让学生思考月相形成的原因,形成对探究问题的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后面的环节模拟月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2.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3.(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①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②在4个点的位置上稍作停留,并记录所需要观察的内容(月相形状、一天中所处的时间、推算这天中月球东升西落的时间)。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推算农历几月几日大约什么时刻能观察到什么月相?这天月相在天体的什么位置? 5.学生思考回答。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能选择恰当的时间观察月相,做好记录。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自己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宇宙空间模型的初步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现象的神奇。同时,也建立较完善的月相知识概念,更激发学生选择恰当时间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情感。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2.你们认为白天有月相吗?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刻观察比较合适?为什么?(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3.你在初一这天见到过月相吗?回想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你们是否见到过月相?(激起学生回忆日全食这天的情境,补充说明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热爱自然,对自然现象的神奇有着无限的憧憬。通过日全食的亲身体验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初一 初八 十五 二十二
(学生画的月相图)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月球亮面始终对着太阳
创新之处
一、根据教材内容,处理关键细节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模拟实验课,月相变化一课的模拟实验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需要有一个从现实的自然现象到模拟实验的空间思维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本节课实验成功与否和学生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节课有一处细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就是在4个点的位置上所观察的月相形状,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观察的内容,那就是当时所在的时刻。如此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时间”这个桥梁来架构模拟实验与现实观察相统一的一个空间概念。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观察月相不是盲目观察,是有规律的观察,为学生寻找现实中的月相变化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探索宇宙的无限热情,形成自主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习惯。
二、根据教材呈现结构,亲历活动充实过程
模拟实验的特点是模仿真实现象做模型,通过模型来帮助我们分析现象和规律,将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表述。进行模拟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过程要做到先整体,再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根据这个特点本节课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模拟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亲自当地球,亲自当月球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让活动来充实教学的过程。
二度设计
在最开始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没有画月相和剪月相的过程,直接出示月相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些月相,由于出示的上半月的月相图片多,学生好像都见过,又好像没有见过,这样一来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前概念的真实性。第二在设计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是按照书本上的模拟实验进行,记录方式很单一,只记录在八个点所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考虑到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没有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阻碍学生概念的合成。基于以上的困惑,本节课重新调整教学过程结构,并对模拟实验的记录细化处理。如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从原有认知水平开始 猜想 模拟
整理 总结,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就呈现出来了。另外对于模拟实验的记录也本着让学生能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帮助学生思维空间水平的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初次接触到宇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能与现实自然现象相联系。
第五篇:《月相》教学案例
《月相》教学案例
商镇中学 王俊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二、重点
1、月相的变化规律
2、月相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难点
1、月球为什么始终以同一个面孔对着月球
2、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并画出月相。
教学器材:25只一半涂成黑色的并装上小柄的白色乒乓球(每2人1只),1只一半涂成白色另一半涂成黑色的排球,10张用白纸剪成的各形月相图,50张任务表。
教学课件:月球、地球、太阳三者运动轨迹模拟课件;月相形成原理的课件。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月 相
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月相与历法
月相与历法
六、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圆月,背影音乐:孟庭苇的歌声《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请同学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圆圆的“月亮的脸”。
1、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月亮的同一张脸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的回答(圆圆的月亮上有“桂树,玉兔,山”等等共同点,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
提出问题:同学们描述的圆圆的月亮的“脸”都差不多,会不会是月亮的同一张“脸”呢?
课件演示:地球和月球自转与公转动画。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讨论观看课件所获得的信息(月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提出问题:月球自转一周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都是29.53天.假设月球公转轨迹和自转轨迹都为圆,那么月球自转和公转一周的角度为360度,若自转和公转半周角度为多少?自转和公转1/4周角度为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讨论,发现(自转和公转半周为180度,自转和公转半周为90度…既月球自转和公转的角度是一样的)投影动画展示,如下图: 【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一:
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学生当地球,站在中间。让另一学生拿着代表月球的乒乓球(在该球的某一面上粘上一面小红旗)围着中间的同学分别公转和自转90度到A、B、C、D四个位置,观察月球哪一面朝向地球。
我们可以看到,月球上插上小旗的一直指向地球。
得出结论:月球总是同一面向着地球。所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同一面。
提出问题:平时看到的月亮除了圆的还有哪些形状?
2、月相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画月亮的形状。学生画完后,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月相的定义: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提出问题:若月球自己和太阳一样会发光,那我们看到的月球是怎样的? 回答:永远是个亮的圆.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自己不会发光也不透明,受到太阳照射时能够反射太阳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就是朝向太阳一侧的亮半球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在月球上,总是朝向太阳一侧半球是亮的,而背向太阳一侧半球是暗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却不经常是个圆的,而是有着各种圆缺形态呢? 【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二 下面我想请5位同学上来。
我们把准备好的排球当作月球,一位同学托举着这个“月球”,白色半球一侧朝向黑板——假设太阳光从黑板方向照射过来,4个同学围绕着“月球”从不同的角度看,并记住所看到的白色部分——月相,再从准备好的教具中找出相应月相贴在黑板上。结果四个同学看到的排球白色部分是不同的.问:同一个月球,不同的同学所看到的月相为什么会不同呢? ——同学所站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
总结:月球不透明也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总朝向太阳的半个球面亮,背向太阳的半个球面暗。月球绕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人们观看月球的亮球面的角度在不断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所以月相就是在地球上的人看到月球发亮的形态.提出问题:那么月相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3、探索月相变化的原理 【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三
利用课件投影出画面(如下图),明确活动要求如下: 甲乙两位同学为一组合作,甲同学模拟地球,站立位置不变,在原位置转动以保持正视月球状态。乙同学手持一半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以甲同学为圆心,让白的一半始终对着黑板(假定太阳光从黑板方向射来),从甲同学和黑板之间的A位置出发,向逆时针方向沿圆形路径移动。甲同学依次将所见的乙在A、B、C、D、E、F、G、H处时球上白色部分的形状记录在任务表的相应位置(活动任务表见附表)。
学生实验、记录、交流汇报
提出问题:你们现在明白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吗?
回答: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而形成的。
提出问题:有一位同学刚才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后时,太阳光应该会被地球挡住了,怎么还能看到一轮圆月?
课件展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之间存在一个黄白交角
由于阳、地球、月球三者并没有在一条直线上的缘故。所以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后时,太阳光应该不会被地球挡住了,还能看到一轮圆月。
4、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学生根据所记录的月相,归纳月相变化规律。
课件展示:多媒体演示月相变化的规律,采用分段演示的方法。
5、描述提升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观察,现在你能在书本的四个空圆圈内画出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的月相吗?你能描述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的规律吗?
我们可以发现:上弦月总是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的西边天空,且亮面在西侧。下弦月总是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的东边天空,且亮面在东侧。这个规律可以记为: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学生活动】小组总结,描绘与描述,课堂内交流。
6、月相与农历
提出问题: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又称为朔,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又称为望。那在新月和满月之间的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什么时候呢?下弦月又是什么时候呢? 回答:上弦月:初
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提出问题:我国农历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节日是根据农历确定的?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自己知道的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
学生汇报:春节——正月初一(新月),端午——五月初五(接近上弦月),重阳节——九月初九(上弦月),中秋节——八月十五(满月)
7、讨论应用
提出问题:你认为一个公历年恰好能安排12个农历月吗? 【学生活动】观察2008年的日历,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8、复习巩固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月相》一节内容是初中科学新课程七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内容。第三章的内容是有关自然系统的宏观层次,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即以人类身边的地球开始,到宇宙深处的星系结束,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它们的运动却知之甚少,没有知识基础。同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关于地球与宇宙方面,最难的是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月相变化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我们确定农历的主要依据,月相变化是本章的教学难点之一。而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认识,只停留在十五满月上,不了解月相的整个变化过程,更不能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仅靠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可能被动地接受了某些知识,无法体验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这节课尝试着采用了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创设合情合理、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情感需要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亲身体验不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产生自己的见解,把原来抽象的课本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对空间宇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枯燥无味中解脱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虚拟观察月相变化,体验月相变化过程,提炼月相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通过这几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一、以实验探究来突破节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中,深刻体会月相的概念和月相的成因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可以从平时我们看到的月“亮”为切入口,月亮就是发“亮”的月球,结合刚学过的月球不发光的知识来解释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就是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的“亮”的形态。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来了解由于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看到“亮”的月球形态也就不同,我们把月球的这种圆缺形态称之为月相。月相的概念就自然得出。又因为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运行模式,无法想象、也没有能力想象地球、太阳、月球是如何运行的。所以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是本节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中的关于月相形成的模拟实验,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一半涂黑一半白的乒乓球代表月球,把教室右边当作太阳,观察的同学是站在地球上的人,通过观察涂白部分在视野中的变化来体会月相的变化过程,并及时的加以记录,通过亲眼所见的现象和记录的结果相比较和思考,轻松地明白了月相的形成原因,使本节的教学难点轻松化解。同时使学生了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空间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能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实验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宇宙空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认识宇宙空间的环境,使学生对生活实践中无法体验到的宇宙空间有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遇到学生没有感性知识基础、无法用照片、图象和语言来表达清楚的知识点的教授难题。如讲授月相的变化规律时,虽然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没有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的经历,即使有观察也不可能在一个月中天天能看到月亮,并加以记录。另外学生虽然通过模拟实验对月相成因此时已有所了解,但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当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时是什么样的月相,月相的变化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并不十分清楚,而这些知识不能单靠课本上的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可以描述清楚的。而播放月相的变化的课件,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好象把自己带入了宇宙之中,亲眼目睹解决了月球、地球、太阳三者运行过程,自然明白了月相的变化规律,解决了难以想象的月相的变化难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讲授月相与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关系时,学生根据实验探究时所获得的经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后时,太阳光应该会被地球挡住了,怎么还能看到一轮圆月?”给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时,无论你用语言文字、图片还是实物比拟都无法表达清楚,此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需要任何其他措施,使学生清楚地看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之间存在一个黄白交角。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见,多媒体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效果,这也是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它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使课堂变得真正鲜活起来。教材难度的把握。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应该从课程标准出发,把难度降低到相应的程度。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只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自己画的图,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样的就可以。只要求学生知道月相和农历的关系,而不需要研究月相和时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