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三字经》经典诵读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 陆伟伟 【关键词】《三字经》 经典诵读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0006-02 我国国学经典《三字经》包含了天文、历史、文化、伦理、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既是文化课本,更是道德教育读本。学校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将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诚然,在今天看来,《三字经》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其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但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德育思想,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和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从《三字经》经典诵读中获得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有效传承。
一、协同开展经典诵读和德育系列活动
作为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学校只有开展贴近学生,寓教于乐的经典诵读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和德育途径的有机结合。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宽泛而又模糊的概念。教师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等方面设计和组织德育活动,这样不仅能使近期教育教学工作有所收获,而且也为深层次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教育典范,如《三字经》经典体现了前人的思想精髓,其中提到的“首孝悌,次见闻”正与当今社会提出的“德育为先”不谋而合,它启示我们要认真研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状态,既要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又要根据时代特点做到活学活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德育为先”。
为了将《三字经》中传递的传统文化精髓根植于学生心里,学校可开设“《三字经》讲坛”课外教学活动,如在每周的晨会上由教师和学校电视台的学生共同主持,通过讲授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通过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学校还应配合经典诵读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例如在每年的11月份,学校可利用西方感恩节为基点,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践行感恩,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去翱翔。教师让学生们讲一讲父母亲关心自己的亲情故事,说一说教师耐心细致教学的感人故事,议一议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友情故事,或是写一写感恩日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回忆和交流使学生找到了感恩之心,他们也逐渐明白了原来平淡的生活中是处处充满了爱的温暖。经典诵读和德育系列活动的协同开展,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综合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端正了学习和做人的态度,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经典诵读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格品质的提升
《三字经》把古代学子应该掌握的知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划,为学子们在浩瀚的学海中整理出了一条明晰的学习线索:“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从《三字经》提倡循序渐进的教育观中得到启发,教师可推荐具体阅读书目,采取统一调配和个性化活动相结合的阅读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经典,如每周一诵、午间共读、集体诵读等。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至少要经过三重境界的历练:一是“仰望天空”。即把经典读物看成一片展示世界的天空,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他们阅读经典童话,在丰富的想象中仰望天空,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二是“飞翔蓝天”。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有勇气在教师的注视下接触世界,用全身心去触摸和感受语言文字、作者的内心世界、文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进而对词汇的把握、内容的概括、主题的提炼,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三是“扎根泥土”。小学高年级同学应以百倍的勇气沉潜下来,扎根泥土,与文字交融,与作者交流,与主人公对话,而扎根泥土是为了更好地绽放,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具备敢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了人格魅力与文化品味。这样的阅读策略和价值追求就在于教师的眼里有儿童,他们用儿童的视角看待经典诵读,关心儿童的学习需要,促进儿童知识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品质的提升。
如在学习“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这部分文字时,教师布置学生先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讲一讲伏羲、神农和黄帝的故事,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复述能力。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探讨:“人们为什么要神化、传扬这些故事呢?”学生相互交流,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他们都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教师总结道:“人们创作并传诵这些故事就是因为心里有种独特的文化情结,这种情结也是一份期待,一份情怀,一份寄托。同学们如果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没有白费了。”这样的教学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历史和文化知识,实现了与文本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教学实现了感染人、培养人、完善人的教育目的。
三、重视发挥经典中的榜样力量
经典诵读活动要结合儿童发展和认知心理的特点,重视激励法、榜样法、情境法在启蒙教育中的运用。其中榜样能够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引起人们学习和效仿,而学生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榜样,就会把抽象的规则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句子,在讲述人生道理的同时采用了积极鼓励、树立榜样的方式,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事理并举,把说故事、讲道理和学语文知识相结合,启发、教育儿童学习榜样的为人处世原则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经典人物的动人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可采取分级的方式进行,如1~3年级学生会讲一个人物故事,并在班级内组织讲故事比赛;4~6年级学生写读后感,并开展读后感比赛和朗诵颁奖词比赛等。这样的交流活动重视利用古代圣贤、才学之士作为榜样,勉励学生奋发向上,起到了正面教育的作用。
四、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训练其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字经》中提到“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强调儿童应从学习基本礼节做起,在日常生活和具体行事上懂得爱亲、敬长、亲友之道,并能够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们利用周末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拖一次地,刷一次碗,叠一次被子,帮爸妈洗一次头,洗一次脚,或是跟爸妈照一次亲密合影等。由此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会关心、理解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另外还可以在学雷锋日开展公益活动,清洁校园,帮助学校幼儿班的孩子照顾起居生活,和孩子们开展联欢活动或是以“三八妇女节”为活动契机,开展“感谢你,亲爱的妈妈”感恩行动:各中队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和妈妈聊聊过去的故事”“亲手制作一张贺卡”等活动。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每个同学看一本关于植物的书,了解校园内的树木并积极协助园林工人进行养护工作。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们结合《三字经》中的句子,注重对语文知识的渗透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榜样示范、调查采访、深入生活等方法,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有困难的人,或是向同学、亲友献上一份关爱,用真善美的言行去感动他人。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前多元文化社会冲击和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要在教学中开展《三字经》经典诵读活动,将其创设成为学校教育的特色教学行为,为营造特色文化校园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坚持参与经典诵读中增强语言文化功底,积淀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二篇:《三字经》在我校德育教育中渗透
读《走向德育专业化》的一点体会 作者:陈新
《三字经》在我校德育教育中渗透
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三字经》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它是一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在教读《三字经》的实践中,我校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做法:
1、学习《三字经》时不但要背,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里面的故事和意思。
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有所选择,进行讲解和指导。阅读时需要站在时代的立场进行抽象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掌握其精神取向。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选取一些上口、有教育意义的、有典故的句子教给学生,如:有的学生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对待其他小朋友也知道谦让了,并且懂得吃东西时不要只顾着自己,要先让给长辈等。香九龄温席的故事使他们进一步知道了要好好的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既爱学又记得牢。并能将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我们的学校、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
2、加强班集体建设,打造文明社区,使它们成为《三字经》的践行基地。
班级则是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只有几十名学生的微型社会。社区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活动比较大的社会。这两种社会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要用《三字经》的思想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
学校开展了“争创德育示范班级建设”活动。从读、写、理解记忆《三字经》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突出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学生的语言——倡导文明用语,消除脏话及不文明的口头语;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倡导轻声慢步,消除喧哗、打闹等行为;规范学生的校外行为——倡导校内外言行一致,告别校外违规、违纪、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倡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五个环节,着力解决上课迟到、课堂违纪、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从而达到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活动开展效果明显,校风变好了,打架等现象没有了。
3、活学活用,抓好细节,讲求实效。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源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三字经》对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上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很细、很实在,且通俗易懂。
所以我们学校在学习与落实《三字经》内容时,要将重心放在规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各方面的细节上,如起床是否叠被子、见客人是否打招呼、发言是否先举手、是否不乱写乱画、是否有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等等。我们一定要防止对学生进行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理论灌输和思想说教。防止不切实际地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好高骛远的虚假教育。我们只要把这些细节性的要求抓好、抓落实,我们全体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就会逐渐规范起来,那些多见不怪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从他们身上褪去,我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会真正产生良好的实效。
近千年来,《三字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他们从中学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与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思想道德中的精华,以恰当的形式来教育当今青少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姿态。
第三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俗话说:“教人要教心,育人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并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因此,无论哪一科,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培养,又要注意德育渗透。高中化学教材存在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教师用博学与人格,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模仿最符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能将化学知识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一靠教师的人格魅力,二靠学科的真理力量。当讲原子结构时,会涉及原子弹、氢弹的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和平的种子与正确的世界观;当讲物质的来源与制法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发展史,从新旧社会的迭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当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规范、熟练准确,实验仪器摆放合理等,都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身教者从,言多者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每一个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要适时善用学生的矛盾心理,因人施教。“人之初,性本善。”随波逐流易,能坚守道德规范难,能坚持真理难上加难。例如,在做实验时,遇有毒、有难闻气味的实验比比皆是,学生会产生渴望知识与害怕危险的矛盾心理,有的学生就会捂住鼻子冷眼旁观或一走了之。这时,教师用语言与行动双管齐下,说明避免中毒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时提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以举诺贝尔、居里夫人等事例。
二、善于用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渗透德育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换来的,这种为了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目前新教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插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也以小字体出现。由于考试很少考到,有的学校不重视相关内容,学生也很少去关注,这是一种学习上的失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只有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坚持下去。科学家的事迹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旦学生感悟出来,并以此为榜样,将在其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渗透,如:用挂图介绍、办学习园地、阅读图书等,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抱负、学习的成就感,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三、通过习题教学渗透德育
1.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1)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在高温下利用______将铁矿石中的______还原为铁。(2)我国载人航天飞机已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运载航天飞机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该化合物的式量为60,其中含碳40%,含氢13.33%,其余为氮。该分子中有一个N以-N-形式存在,该氮原子不直接与氢原子相连。火箭燃料的氧化剂为N2O4,燃烧产物为N2、CO2、H2O。写出偏二甲肼的结构式及燃烧的方程式。……类似的习题均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2.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如:(1)含有 元素的洗衣粉流入河水中会使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破坏水质,所以目前世界上严禁生产和使用______。(2)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地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随雨水流入河中。……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3.在习题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等知识使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时,使学生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总之,例子很多,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若生搬硬套,则费时费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一定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在我们的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Hello!” “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我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德育渗透的载体。
2、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在教学活动中,我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会话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句型时,我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我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我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我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往。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在整个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此时德育便融汇其中。
3、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德育教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作为英语教师,我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第五篇: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模版]
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美育和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而且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德育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道德高尚,至少是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因此不难看出美育同德育有异曲同工之用。所以笔者认为在美育中可以渗透德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形象的美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一特点正好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不谋而合,美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对美的形象的感受、认知、鉴赏和创造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引起情感的激荡,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根据美育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首先,充分利用人皆爱美的心理,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有了对美的追求。学生染发,佩戴耳环、项链,穿超短裙,学成年人吸烟等非常“时尚”而学校又不允许的行为,教师往往会三令五申的禁止,但效果不佳,甚至你是越禁止,学生越要去做,因为他们已经认定那就是美。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美,找一些心灵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懂得心灵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永恒的美。再如,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快乐,主要原因恐怕是他们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英勇无畏的表现,或让人注意他,或是受一些影视作品中打斗场面的影响,觉得舞枪弄棒是美,飞檐走壁是美。教师可在批评之后,问学生:你觉得电视电影中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帮助学生弄清英勇、英雄的本质。这恐怕比找家长、写保证书、背守则的效果要好。
其次,充分利用各学科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鉴赏美。特别是语文学科中美的对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渗入德育教育。文中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手工艺作品。优美的对象以清丽、柔媚、娇小、幽静、轻盈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从而产生愉快美好的审美心理。如: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亚落日,陈荒煤笔下玉琢冰雕、柔韧又具弹性的玉兰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这些形象美,无一不可爱至极,令我们心醉神往。有壮丽的山河、建筑,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强烈的壮美感受。如: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发出雷鸣般轰响的冬天烟台的海,雷霆万均的钱塘潮,怒涛狂啸的黄河,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这些形象以其巨大、急疾、刚强的特点,引起读者舒畅、豪情万丈的审美愉快,让人感受于人类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激发读者创造的欲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崇高的人物,我们很难忘记《大江保卫战》中面对肆虐的洪水,没有退缩、勇于抗争的人民子弟兵,手托炸药包、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董存瑞,“烈火焚身若等闲”的邱少云,轮椅上的霍金,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艾兹病小斗士,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叶欣„„这一个个或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形象,或不屈不挠地同贫穷、病魔、困难作顽强抗争的人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一
次又一次地使我们热泪盈眶,他们崇高的灵魂让我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激起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关爱他人,增强自信心,努力地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生。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德育教育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
第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创造美。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创造美的平台,启发诱导学生创造美。当学生心中有美,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有表达美、赞扬美、创造美的冲动。这时,教师即可诱导学生用相机、色彩、文字、声音等媒质去表达心中最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之后,会用实际行动去助人,或俯下身子捡起一团废纸,或主动去把垃圾倒了,或伸手扶起倾斜的花草树木,或将不慎掸落的雏燕放入窝中„„其人格将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认识,对美的鉴赏,对美的创造活动的同时,也对学生渗入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做一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人,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教育者所期待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