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2)删去XX段可以吗?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议论文
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所考的段落一般都出现在开头。
此类段落大多是引用了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社会热点现象,而这类的段落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作者的论点,也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此外,答题时还可以加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类形式上的答题技巧。说明文
说明文的题型及思路基本与议论文一致,所不同的是说明文中的段落都是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服务的。例:《喀纳斯湖》
我国的地图酷似一只昂首报晓的雄鸡,东北三省就像鸡头,新疆恰如鸡尾,而神秘的喀纳斯湖则好比鸡尾顶端一片绚丽的羽毛。17.文章第①段所起的作用是_C_(2分)
A.平实地说明喀纳斯湖的具体位置。B.形象地说明喀纳斯湖如一片绚丽的羽毛。C.具体形象地说明喀纳斯湖在我国版图的位置。D.形成文章总分总结构的总说部分。
喀纳斯湖的神秘主要是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联系。据说,喀纳斯湖是一位专为王母娘娘栽培奇葩异卉的仙女用来梳妆打扮的一面菱花镜。有一次,这位仙女不慎将几粒花卉种子撒落在湖边,一霎间,湖畔四周百花绽放,林木葱茏,万草萌发,百鸟啁啾,成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18.第②段写神话传说的作用是:_______(4分)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喀纳斯湖神秘美丽的特点,增强文章可读性,使读者更有阅读兴趣。记叙文 开头段的作用
统领全篇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夏感》 引起下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营造氛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例:《拔掉那颗蛀牙》秦素衣
① 她恨全家人。
② „„
第18题 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答: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例题1:《陀螺和巧克力》
①三十年前,一阵狂热的旋风卷走了我的家,尘埃落定,我已来到苍老的古城福州。我从未想到在盛年时远走异乡,不知该如何书写今后的人生篇章,只感到一片茫然。那一年福州的雨季很长,到处湿漉漉的、灰蒙蒙的、阴沉沉的。铅灰色天空的浓重阴影,沉甸甸笼罩在我的心头。
4.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属于环境描写,交代当时的天气。
C.交代背景,烘托气氛,为下文打孩子作铺垫。D.总领全文内容,与文章结尾相照应。
例题2:《点燃一个冬天》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盖天铺地的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枯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的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的起床了。
第一段在文中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例:《峭壁上的树》:文章在开头连续发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例:07西城一模,19题: 联系全文,体会第一段“要不是„„”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5分)
21题: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冬日香山
(首段)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尾段)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答案:19.表现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引领出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叙述和思考。
21.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女和渔人的活动,说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的独立。(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内容4分,形式2分)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反衬),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承上启下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对比反衬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伏笔铺垫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爸爸的花儿落了》 练习:
《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首段)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尾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案:(1)连续发问,引起读者兴趣;(2)引出下文古阳关遗址。练习:
《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6分)
(首段)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尾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案:(1)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3分)(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3分)
第二篇:段落作用
语句(段)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找回颤动的感觉
林夕
(1)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童老师说了许多祝福和叮咛的话,然后发给每人一张稿纸,让他们写出自己认为未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算是高中最后一篇作文。
(2)童老师话音刚落,他就在稿纸上写出答案: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
(3)二十年过去了,已成为京城富商的他,又回到故乡,参加母校五十年庆典。他为老师准备了一份贵重的礼物——LV皮包。
(4)他的礼物,好像并没让老师感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小镇、奔走于校园的中学女教师,似乎对来自法国的著名品牌并无多少印象。相反,他自己,却被老师的礼物深深地感动了!那是二十年前他离开学校时完成的最后一篇作文。
(5)他看着那有些发黄的纸上写着: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他百感交集,眼泪一瞬间涌了出来。
(6)他早已实现这些梦想。实现之后,并不觉得它们重要。(7)“如果现在,让你写下过去二十年,对你影响最重要的三件事,你会写什么?”老师问。(8)他思考片刻,拿出笔,在稿纸背面写下:母亲的饺子、朋友的存折、妻子的字条。(9)老师看了,微笑着道:“给我讲讲吧。我相信,每件事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10)那一年,他二十九岁,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忙的晕头转向,春节也没回家。除夕夜,他往家打电话,母亲问:“有没有吃饺子?”他说:“吃了,在超市买的速冻水饺,一点儿也不好吃。真想吃你包的三鲜馅饺子。”初一晚上,他刚刚上床睡觉,就被门铃声叫醒,开门一看:是母亲。她坐了十二个小时的火车,给儿子送饺子来了!
(11)他对老师道:“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饺子!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香味。”
(12)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倒闭了。当初创办公司,他欠下几万元债,心灰意冷,萌发轻生念头。这时,一位平时并不十分亲近的朋友找到他,给他一本存折,告诉他密码,转身走了。
(13)“存折上有6500元钱,是他的所有积蓄。他是一名公务员,每月薪水不到一千,每次发薪就存一二百,每次存钱的记录都在上面。其实这点儿钱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我起作用的是存折主人的真诚和信任。就算是为了报答他,我也一定要收拾残局,东山再起!”
(14)说到这,他停住了,陷入深思,仿佛又回到那充满艰辛的拼搏岁月。
(15)老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道:“那第三件事呢?一定是个浪漫的故事吧!”。
(16)“不,一点儿也不浪漫。那字条上没有写„我爱你‟,„我想你‟这些甜蜜的话。当时那种情况,我们根本没有心情。”
(17)“发生了什么事?”
(18)“两年前,我由于长期劳累和工作紧张,患上了耳疾,医学上叫乳突炎。我先是左耳感染,后来右耳也染上了。那段时间,妻子一直陪着我,每天帮我热敷、清洗耳道。病情越来越重,我需要动手术。手术前夜,我担心手术失败会失聪。她就给我写下那张字条:亲爱的,别担心,我愿意永远做你的耳朵!”
(19)老师被他的故事打动了,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伸手在他的背上拍打几下,意味深长地道:“二十年前,你们写在纸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很虚幻,有的很物质。二十年后,你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读来读去,我只读出两个字——感动。其实想想也对,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
(20)是啊,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它只轻轻一下,就拨动了心的弦律,荡起的涟漪久久挥之不去!无论何时何地,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总有一种颤动的感觉。那些感动里包含着岁月老人无法带走、死亡之神无法摧毁的真情。小说第(6)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般。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手帕
韦延丽
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小脑袋探出门外。“你找谁?”男孩儿警惕地盯着他问。“我路过这里,迷路了。”阿斌专注地看着 男孩儿,“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小脑袋又重缩回屋内,阿斌在门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水随着男孩儿的脚步在粗瓷碗里晃动,溢满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过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阿斌满足地咂了咂嘴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你爹娘呢?”
“娘帮人卖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爹——你爹怎么会在天堂?” 我娘说:“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处找他,路上出了车祸,上了天堂。” 一阵风吹来,阿斌揉了揉眼睛。“你怎么啦?”“我、我„„沙子进了眼睛。你们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说,以前我们是住在村里的。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两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来逼爹娘交出我哥,赔偿医药费。爹死后,娘只得将村里的房子卖掉抵了赔偿款,于是我们就搬来这儿住了。娘说,住在这儿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娘会生不会养,养了个罪犯。娘还说,让我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打架。”
“你哥打的人,关娘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啦,他是爹娘的儿子呀!”男孩儿不满地说,“娘说哥的罪,顶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呜呜„„”
阿斌蹲下搂过男孩儿,想安慰他,男孩儿却机警地跳开①,说:“我不认识你!” 阿斌尴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问:“你还记得你哥吗?”“不记得,我哥出事时我才两岁多。娘说,小时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欢我了。”
“你哥犯了错,你和你娘还会想他吗?”“想,当然想啦!我娘说,我哥那是一时糊涂,那时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错了,改正了,一定是个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担惊受怕了。”
“担惊受怕?晚上都是你一个人在家吗?”“是的,娘虽然卖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钱还没赔清,娘答应每年赔人家一万。为了赔人家钱,娘白天做农活,晚上帮人卖夜宵。娘说,明年就可以赔完,那时她就可以陪我了。不过我不怕,爹在天上保护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急忙用手捂着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树下,借着树阴抹去眼角的泪。月光透过树隙,斑驳地洒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②”男孩儿惊叫起来。阿斌急忙后退几步,左看右看。“月光手帕?”“就在那儿。”男孩儿指着树阴说。
顺着男孩儿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铺满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树隙洒下来的。
“是那儿吗?”阿斌问。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娘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无愧,心里装着美,就能看见这美丽的月光手帕。娘还说,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双腿一软,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 的泪珠滚落,掉在地上的手帕里,为爹娘,为那个被他打伤的小伙伴,更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说:“从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儿,还有满脸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进月光中,满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团儿,包裹着阿斌向前走去„„ 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布上的花
毕淑敏
①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就是说,你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好日子——天天蜜里调油;也不可能都是坏日子——每时每刻黄连拌苦胆。必是好坏日子交叉着来,如同一块花格子布。如果算下来,你的好日子多,就如同布面上的红黄色多,亮堂鲜艳。如果你的坏日子多,那就是黑灰色,阴云密布。
②什么是好坏日子的分水岭、试金石呢?钱吗?好像不是。有钱的人不一定承认他过的是好日子。钱少的人或没钱的人,也不一定觉得他过的就是坏日子。健康吗?好像,也不是。无痛无灾的人不一定觉得她过的是好日子,罹病残疾的人也不一定承认他过的就是坏日子。美丽和能力吗?似乎,更不像了。看看周围,有多少漂亮能干的男人和女人,锁着眉苦着脸,抱 怨岁月的难熬啊„„说了若干的标准,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好日子和坏日子的界限呢?
③不知他人的答案如何,我猜,是爱吧?
④有爱的日子,也许我们很穷,但每一分钱都能带给我们双倍快乐。也许我们的身体坏了,每况愈下,但我们牵着相爱的人的手,慢慢老去,旅途就不再孤独。也许我们是平凡和微渺的,但我们竭尽力量做着喜欢的事,心中便充溢温暖安宁。
⑤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好日子了。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
1、第③段单独成段好在哪里?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选文结尾句“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
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段③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爱
①多年后,他一直记得那一幕——
②有一天,他和妻因为一点家庭小事闹起了矛盾,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跟他吵,也不同他一起吃饭.带着女儿就出门。
③ 他自尊心强,不主动向她示好,妻出门后,他在家里喝闷酒.当妻牵若女儿回来时,他己经喝了大半瓶,桌上只剩一碟小凉莱和几个馒头,妻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进了卧室。他又气又怒.火气发不出来,拿起酒瓶猛灌.就在他仰头灌酒的时候,一只小小的手.用了很大的力气,拉住他的手腕.是刚4岁的女儿,站在那里,固执地拉着他的手.十分心疼地看着他.女儿不停地说:“爸爸不要喝酒,爸爸不要喝酒!" ④他的手停在半空,看着眼前这个娇小的人儿,圆圆的脸,卷卷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女儿夺下他手里的酒瓶,转身飞快地跑了出去,回来的时候,酒瓶不见了。女儿靠他怀里,伸手拿桌上的馒头递到他嘴边,说:“爸爸,吃馒头。”他咬了一口馒头,咸咸的——是他的眼泪。那一刻.为了怀里这个爱他的小人儿,他决心以后要好好爱护这个家。
⑤如今,他已年过六旬,每天吃晚饭都习惯喝几杯,女儿正恋爱,却每天都回家陪父母吃饭,在他喝了三两杯之时候,就把他的酒瓶收起来。这是,他总是说:“ 你从小就抢我的酒瓶。”“你是记仇的老头儿!”全家人都笑了起来。没错,那么多年了,他始终清晰地记得一个小人儿的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都让他震撼。
他姓张,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的女儿是幼儿教师,今年26岁,叫张慈。⑥多年后,她的女儿也记得这样一幕——
⑦那时候,她家里经济收入不高,生活略显困难。每次买菜专挑便宜的,有一次,丈夫不在家,他和往常一样,很晚才去菜市场。看到有个摊位仅剩的一小块排骨正便宜出售,想,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排骨买回了家。炖排骨时,锅里冒出的香味引得6岁的儿子站在厨房门口一步不肯离开。她感到有些心酸,排骨炖好后,把排骨都夹到儿子碗里。等她收拾好厨房回来,发觉儿子正在抿着嘴偷笑,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她问他笑什么,他舔舔嘴唇说:“妈,排骨真好吃。”
⑧她拍拍孩子的小脑袋,准备吃饭时,发现满满的一碗饭摆在饭桌上,他吃了一惊,什么也没说,扒米饭时,忽然被什么塞住了嘴巴。夹起来,是一块排骨,不大,肉多。她抬起头,儿子正低着头瞄她,边瞄边偷笑。她把排骨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微笑着落下泪来。
⑨那以后,生活再怎么艰难她都能微笑着面对,再不曾皱起眉头。儿子长大了,依然喜欢吃她做的排骨米饭。每次她都会说起那块被儿子偷偷放入碗底的排骨,她说:“真是想不到,你那么小,却已经懂得疼我。”
⑩前不久,他们祖孙三代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一档亲情节目。那档节目的名称叫: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⑩ 段的用意。(1)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找回颤动的感觉
第(6)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删去后文意不连贯,情节不够完整。
驻守荒原
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借物喻人;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 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 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月光手帕
韦延丽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2)渲染了清 冷的气氛;(3)写出了阿斌行走山路的艰难;(4)为下文写阿斌家 里的不幸埋下伏笔。
格布上的花
毕淑敏
1、①起强调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②承上启下,引出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2、①内容上:深化主题,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爱,人生就会如花一样绚烂多彩。②结构上:照应题目,收束全文。
故乡红叶
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太阳和霓虹灯
内容上:太阳指季羡林,霓虹灯指女演员 和主持人,作者借太阳和霓虹灯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季羡林和女演员、主持人的情感和评价。
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了对季羡林地位崇高,人却平易近人的精神的赞美这一主旨。
舌尖上的乡愁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孩子的爱
(1)以节目标题“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总结概括了祖孙三代间孩子对父母的爱;(2)收束全文,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升华了情感,深化、收束全文。
第三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领起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一、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二、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三、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总结概括
1(开头段)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中间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反衬),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
第四篇:文章段落的作用
文章段落的作用.1.开头的作用:(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对上: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本身:①渲染……气氛;②突出表现了…… 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段落的作用(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2)(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①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②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③文章由……转为……(如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历史转为现实;由感性转为理性等)3.结尾段落的作用
(1)结构上:①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②使文章前后照应;③层层深入,总结全文。(2)内容上:①(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3)(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仿写句子
简单来说,仿写要注意“三性”:形式的制约性、文意的统一性、内容的创造性。1.形式的制约性
(1)句式的限制。仿写时,可视题目的要求与例句的特点,写成相应的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或句式相似的短语等。
(2)修辞的要求。正确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特别注意不能忽略隐含在例句中的修辞手法。2.文意的统一性
(1)表意的特点。切合语境是仿写的重要原则。从题型上看,仿写主要有嵌入式、续写式和提供范例式三种,前两种形式的仿写不仅要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还要注意仿写内容与语境的一致性,甚至还包括用语特点、情感基调和文体风格等,这是仿写时最容易被忽略也最难以把握的地方。
(2)选材的技巧。选材料是仿写的重要步骤,仿写时,既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还要善于运用选材的技巧。例如,在提供的语段中仿写对偶句或排比句,根据整句的特点和句意的要求,通常需要上下句前后相承或正反相对,句与句的内容相互关联或前后一致。3.内容的创造性
(1)语言的锤炼。也就是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语境的需要,力求用语准确、精美。
(2)句子的意蕴。仿写要做到句子内容有意义,切忌无病呻吟,能充分体现考生的个性气质和人文素养,力求所写的内容新颖独特、有积极的意义。3 山中避雨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一文,标题“变色龙”就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而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2.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①贯穿全文线索;②表明写作对象;③关联主要情节;④象征或比喻……;⑤透露情感主旨;⑥引起读者兴趣;⑦制造悬念;⑧烘托……;⑨使形象生动等。
3.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另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4 风筝
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
(1)肖像描写:提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2.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①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②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场所、背景、氛围灯;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3.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在写作中运动描写,比之空洞的叙述和无端的感慨要更生动、传神、精彩,能够将我们所要表达的对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5 回忆我的母亲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方法
(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注意: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二)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7 我的老师 漫画题答题技巧
(1)看标题:即通过漫画的标题解读漫画的主题或含义。(2)看形象:结合漫画的形象来思考其寓意。(3)析手法:透视夸张手法了解漫画意图。
(4)读文字:联系漫画中的说明文字来理解漫画。有些漫画,作者无法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就只能借助文字。
(5)联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的要义。
(6)注细节:漫画中的有些细节对理解漫画寓意很有帮助,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8 “两弹”元勋邓稼先 词语含义的理解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本考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把握词语的语境义;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③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④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答题思路与技巧: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会对其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常常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必须从下句中由近及远地去找答案。9 春
句子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最后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答题思路与技巧:
(1)准确把握感情因素。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线索,将其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体会。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3)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查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11 竹林深处人家
判断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1.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说明文)
(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写活了,使……富有人情味。(3)夸张: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之情)。(5)对偶: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强调了……,突出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7)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8)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之情)。2.有关修辞手法的常见问答方式
(1)提问方式: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2)题型变种: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3)答题三步曲:①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②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③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空城计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③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开展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的是: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③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④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五篇:文章段落的作用
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
一、考查目的: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二、主要考法
1.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
3.删去这段可以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题思路和方法
1.段落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从内容上看„„)2.结构:(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
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5)总领全段(或部分)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3.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4.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例题引路:
四、典型题例
(一)开头的作用
五、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矛盾)这一段在文章中作用是什么? 答:开篇点题,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入;同时点明礼赞原因。2.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紫藤萝瀑布》宗璞)开头一节独句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在结构上既统领全文,又与结尾遥相呼应,并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在内容上突出“我”的定点赏花。
3.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 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文章开头引用帕斯卡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答:本文开头引用帕斯卡名言并加以阐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既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4.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一文中……给别人看。(《读书的三种境界》徐宗文)本文开头讲述了董健先生误读孔子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引起思考,引出中心论点。
5.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朱自清)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开篇点题,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6.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枣核》萧乾)文章开头一段有何特点?
答:设置悬念
7.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甜甜的泥土》黄飞)本文开头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交待了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残雪”为下文写把奶糖埋在雪中伏笔。8.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
例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例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
例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513],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对比反衬
例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例 以鸟来说,麻雀、老鸹、燕子,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多少年来,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都市精灵》 例 《纪念白求恩》第二节 3.伏笔铺垫
例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爸爸的花儿落了》
例 他是前两天从单位回到村子的,听人说是回家养病来的。(《三颗枸杞豆》程海)
(三)结尾段的作用
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例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例 最后一段: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物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的母亲》邹韬奋)3深化主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的母亲》胡适)
五、真题重现
(一)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村路怎能不弯呢
余世磊
①村路怎能不弯呢?
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 2 花样的脚迹,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
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个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个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莱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祖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
20.(2分)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1.(2分)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22.(2分)读第⑤⑥段,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请按顺序摘录。
如:墙壁、、、、、、。
23.(3分)品读第⑦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 24.(3分)说说你对“村路”内涵的理解。答案:
20.(2分)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
21.(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可以选其他例句,赏析有理即可)
22.(2分)房子、猪圈、田地、河流、菜园、祖坟。
23.(3分)引用诗句呈现出了更加美好的意境,进入了更新的境界,深化了文章主题。领起下文,增添文采。(言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24.(3分)村路具有知足与宽容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村路的赞美。弯曲的村路体现了农村的自然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
(二)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淡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 3 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替代它无敌的位臵;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5)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尽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屈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6)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7)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8)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9)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0)它也可以很出世。他是萧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1)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12)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3)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4)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15)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6)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17)他是疯疯癫癫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18)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19)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贫,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5.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 在第13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17.赏析品味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18.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任上的理解。
15.答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评分:共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16.答案:从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运用对比手法,为下文写淡竹作铺垫)‘从正面表现淡竹像这些人一样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个性,拥有自由快乐的心灵。
或:阅读③—⑧段,请你分析作者写作这几段的意图。运用稻子、银杏、兰花等植物与淡竹形成对比(或反衬),(结构上)突出竹的“不弯腰”、不“费尽心机”的气节,表现淡竹的“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豁达智慧。(内容上)评分:共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②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示例:人生要像淡竹那样刚强、高洁、淡泊、坦荡,做拥有自由快乐心灵的人。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