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讲段落的作用
以读促写第七讲:文章段落的作用
课前小故事:老师与学生
一天地理老师问同学们,河水向哪里流呀? 一学生猛站起来唱到:大河向东流啊。
老师没理会他,接著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啊? 那位同学又唱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老师气急:你给我滚出去!学生:说走咱就走啊。老师无奈说:你有病吧? 学生:你有我有全都有啊!老师:你再说一句试试.....学生: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老师:你信不信我揍你? 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老师怒:我让你退学!学生: 风风火火闯九州!语文积累: 一、三国人物
1、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3、张飞扔鸡毛--------有劲使不上。
4、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5、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7、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8、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9、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10、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二、读读背背下列古诗词。
1、出 塞 [王昌龄](唐代诗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从军行 [王昌龄](唐代诗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成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勇闯基础关: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改天换____ 偷天换____ 光天化____ 得天独____ 乐天知____ 怨天尤____ 普天同____ 欢天喜____ 伤天害____ 悲天悯____ 听天由____ 滔天大____
二、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他差点笑了。B.谁说他笑了? C.他笑够了。D.难道他没笑?
E.若在平日,他肯定会笑出来,可今日„„ F.没有一个人说他没笑。
表示他“笑了”的句子是:_______。表示他“没笑”的句子是:_______。
三、火眼金星。(填序号)
1.下列无法按任何规律排列的一组是()。
A、头部 眼珠 身体 眼睛
B、弟弟 爸爸 爷爷 姐姐
C、第二小组 小学 苏嘴中心小学 六年级 D、树叶 树根 树干 树枝 2.下列各组修辞判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⑴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⑵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⑶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⑷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⑸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A、⑴拟人 ⑵比喻 ⑶排比 ⑷反问 ⑸夸张
B、⑴拟人 ⑵拟人 ⑶比喻 ⑷设问 ⑸比喻
C、⑴比喻 ⑵拟人 ⑶排比 ⑷反问 ⑸夸张
D、⑴比喻 ⑵比喻 ⑶比喻 ⑷设问 ⑸比喻 四、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空地上还种着一棵高大的枣树,树荫下常常是爷爷休息和待客的地方。
()我家屋后有一个小小的园子,那时我们家的花园和菜园。
()池子左边种着许多花,还有数株果树。
()池子右边是一片菜地,分成三小块。靠近屋子的一块种萝卜和韭菜。
()园子正中有一口小池子,池子里种着莲藕。夏天赏花,冬天吃藕,一举两得。
()中间的一块种的是茄子、辣椒;靠北的一块种的是丝瓜和豆角。
()在屋子和池子之间,还有一片空地。
阅读理解:
语文考试阅读题可套用的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课外阅读理解
一千张糖纸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外婆家住。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加之隔壁
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的种种游戏使外婆更不安宁了.笑呀,闹啊四合院的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我们互相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家累呢?我们从没想过.表姑又说:"你们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一些漂亮的糖纸,多好玩呀."我想起世香向她炫耀过,她有几十张美丽的糖纸.可我既不喜欢糖纸,也不觉得糖纸有什么好玩的.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你们各攒够一千张糖纸,我就给你们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我们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表姑的许诺足使我们激动很久.那是怎样的一笔财富,那是怎么样的一份快乐.
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家也安静如初。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墙角里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有时候我们会追跟随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追个老半天。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糖纸,这样,也只能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嗓子让糖瘊得生疼。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侯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带回家,在脸盆里仔细泡干净,然后一张一张贴在玻璃窗上,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的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我们说“狗呢,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笑了才说:“表姑逗着你们玩的,嫌你们老在院子里闹,不得安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
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原来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那颗心突然加重了。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仍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不可以欺骗,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
1、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表达的意思不变。
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姑”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我们”又为什么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始说累距离“我们”遥远,结尾说“我突然觉得很累”。你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仍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从这句话看,她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1.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父亲丰子恺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圈”,是唐朝名画京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向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羞草为什么不羞了
在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路旁长着一株矮小的含羞草,它茎杆纤细,长着羽毛状的叶子。只要一碰它,它就会整张叶子合起来,然后整株含羞草都低垂下来,真有意思!因此,我们特别喜欢拨弄它,上学放学经过那里,都争着去“羞”它,看着它“害羞”,觉得有无穷的乐趣。‖
今天早晨,骆宁抢在我的前头,蹲下身子去拨弄含羞草,忽然,她惊呼起来:“你们快来看呀,含羞草不羞了!”我和张志玲跑上去,果真含羞草纹丝不动,整株含羞草都没有合起来,我和张志玲又拨弄几下,奇怪!含羞草真没有合起来。它的脸皮“厚”了起来。含羞草的叶子怎么不合起来呢?大概是天气冷了吧?我立刻把这一闪而过的想法否定了。记得几天前我偶然碰过一簇含羞草,它的叶子很快就合上了!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上午放学回家,妈妈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要我去买两节来。我突然想到了:含羞草和电池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电池的电会耗尽,含羞草里的使它“害羞”的那种物质会不会也会耗尽了呢?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但还不能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它,心里总有点不满足。
下午,我找来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看,才知道这个秘密。原来含羞草的小叶柄、大叶柄和复叶柄与茎轴相连的地方叫叶枕,叶枕内部细胞含有水分,当我们碰叶片时,叶枕上部细胞内的水分便流到别的细胞空隙去,叶枕上部就褶皱起来,于是,含羞草就出现“害羞”的状态。但是,我们经常连续碰它,使它的叶枕内的细胞液都流光了,而它还没有补充过来的时候,就出现了“不羞”的情况。‖
没想到,小小一株不起眼的含羞草也蕴藏着如此有趣的科学,看来,平时还得多注意观察和学习啊!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百思不得其解:
②蕴藏:
2.读句子,回答问题。(1)我们特别喜欢拨弄它,上学放学经过那里,都争着去“羞”它,看着它“害羞”,觉得有无穷的乐趣。这里的“羞”指的是什么?“害羞”指的是什么?
(2)它的脸皮“厚”了起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把含羞草当作什么来写的?
3.按分好的段(已用“‖”标明),概括指定段落的意思。
4.回答。
(1)含羞草为什么会“不羞”了?
(2)作者弄清了“含羞草不羞”的道理后有什么体会?
哲理小故事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负责人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日到。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第二篇:段落作用
语句(段)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找回颤动的感觉
林夕
(1)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童老师说了许多祝福和叮咛的话,然后发给每人一张稿纸,让他们写出自己认为未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算是高中最后一篇作文。
(2)童老师话音刚落,他就在稿纸上写出答案: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
(3)二十年过去了,已成为京城富商的他,又回到故乡,参加母校五十年庆典。他为老师准备了一份贵重的礼物——LV皮包。
(4)他的礼物,好像并没让老师感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小镇、奔走于校园的中学女教师,似乎对来自法国的著名品牌并无多少印象。相反,他自己,却被老师的礼物深深地感动了!那是二十年前他离开学校时完成的最后一篇作文。
(5)他看着那有些发黄的纸上写着: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他百感交集,眼泪一瞬间涌了出来。
(6)他早已实现这些梦想。实现之后,并不觉得它们重要。(7)“如果现在,让你写下过去二十年,对你影响最重要的三件事,你会写什么?”老师问。(8)他思考片刻,拿出笔,在稿纸背面写下:母亲的饺子、朋友的存折、妻子的字条。(9)老师看了,微笑着道:“给我讲讲吧。我相信,每件事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10)那一年,他二十九岁,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忙的晕头转向,春节也没回家。除夕夜,他往家打电话,母亲问:“有没有吃饺子?”他说:“吃了,在超市买的速冻水饺,一点儿也不好吃。真想吃你包的三鲜馅饺子。”初一晚上,他刚刚上床睡觉,就被门铃声叫醒,开门一看:是母亲。她坐了十二个小时的火车,给儿子送饺子来了!
(11)他对老师道:“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饺子!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香味。”
(12)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倒闭了。当初创办公司,他欠下几万元债,心灰意冷,萌发轻生念头。这时,一位平时并不十分亲近的朋友找到他,给他一本存折,告诉他密码,转身走了。
(13)“存折上有6500元钱,是他的所有积蓄。他是一名公务员,每月薪水不到一千,每次发薪就存一二百,每次存钱的记录都在上面。其实这点儿钱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我起作用的是存折主人的真诚和信任。就算是为了报答他,我也一定要收拾残局,东山再起!”
(14)说到这,他停住了,陷入深思,仿佛又回到那充满艰辛的拼搏岁月。
(15)老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道:“那第三件事呢?一定是个浪漫的故事吧!”。
(16)“不,一点儿也不浪漫。那字条上没有写„我爱你‟,„我想你‟这些甜蜜的话。当时那种情况,我们根本没有心情。”
(17)“发生了什么事?”
(18)“两年前,我由于长期劳累和工作紧张,患上了耳疾,医学上叫乳突炎。我先是左耳感染,后来右耳也染上了。那段时间,妻子一直陪着我,每天帮我热敷、清洗耳道。病情越来越重,我需要动手术。手术前夜,我担心手术失败会失聪。她就给我写下那张字条:亲爱的,别担心,我愿意永远做你的耳朵!”
(19)老师被他的故事打动了,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伸手在他的背上拍打几下,意味深长地道:“二十年前,你们写在纸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很虚幻,有的很物质。二十年后,你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读来读去,我只读出两个字——感动。其实想想也对,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
(20)是啊,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它只轻轻一下,就拨动了心的弦律,荡起的涟漪久久挥之不去!无论何时何地,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总有一种颤动的感觉。那些感动里包含着岁月老人无法带走、死亡之神无法摧毁的真情。小说第(6)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般。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手帕
韦延丽
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小脑袋探出门外。“你找谁?”男孩儿警惕地盯着他问。“我路过这里,迷路了。”阿斌专注地看着 男孩儿,“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小脑袋又重缩回屋内,阿斌在门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水随着男孩儿的脚步在粗瓷碗里晃动,溢满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过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阿斌满足地咂了咂嘴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你爹娘呢?”
“娘帮人卖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爹——你爹怎么会在天堂?” 我娘说:“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处找他,路上出了车祸,上了天堂。” 一阵风吹来,阿斌揉了揉眼睛。“你怎么啦?”“我、我„„沙子进了眼睛。你们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说,以前我们是住在村里的。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两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来逼爹娘交出我哥,赔偿医药费。爹死后,娘只得将村里的房子卖掉抵了赔偿款,于是我们就搬来这儿住了。娘说,住在这儿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娘会生不会养,养了个罪犯。娘还说,让我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打架。”
“你哥打的人,关娘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啦,他是爹娘的儿子呀!”男孩儿不满地说,“娘说哥的罪,顶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呜呜„„”
阿斌蹲下搂过男孩儿,想安慰他,男孩儿却机警地跳开①,说:“我不认识你!” 阿斌尴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问:“你还记得你哥吗?”“不记得,我哥出事时我才两岁多。娘说,小时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欢我了。”
“你哥犯了错,你和你娘还会想他吗?”“想,当然想啦!我娘说,我哥那是一时糊涂,那时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错了,改正了,一定是个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担惊受怕了。”
“担惊受怕?晚上都是你一个人在家吗?”“是的,娘虽然卖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钱还没赔清,娘答应每年赔人家一万。为了赔人家钱,娘白天做农活,晚上帮人卖夜宵。娘说,明年就可以赔完,那时她就可以陪我了。不过我不怕,爹在天上保护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急忙用手捂着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树下,借着树阴抹去眼角的泪。月光透过树隙,斑驳地洒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②”男孩儿惊叫起来。阿斌急忙后退几步,左看右看。“月光手帕?”“就在那儿。”男孩儿指着树阴说。
顺着男孩儿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铺满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树隙洒下来的。
“是那儿吗?”阿斌问。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娘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无愧,心里装着美,就能看见这美丽的月光手帕。娘还说,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双腿一软,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 的泪珠滚落,掉在地上的手帕里,为爹娘,为那个被他打伤的小伙伴,更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说:“从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儿,还有满脸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进月光中,满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团儿,包裹着阿斌向前走去„„ 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布上的花
毕淑敏
①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就是说,你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好日子——天天蜜里调油;也不可能都是坏日子——每时每刻黄连拌苦胆。必是好坏日子交叉着来,如同一块花格子布。如果算下来,你的好日子多,就如同布面上的红黄色多,亮堂鲜艳。如果你的坏日子多,那就是黑灰色,阴云密布。
②什么是好坏日子的分水岭、试金石呢?钱吗?好像不是。有钱的人不一定承认他过的是好日子。钱少的人或没钱的人,也不一定觉得他过的就是坏日子。健康吗?好像,也不是。无痛无灾的人不一定觉得她过的是好日子,罹病残疾的人也不一定承认他过的就是坏日子。美丽和能力吗?似乎,更不像了。看看周围,有多少漂亮能干的男人和女人,锁着眉苦着脸,抱 怨岁月的难熬啊„„说了若干的标准,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好日子和坏日子的界限呢?
③不知他人的答案如何,我猜,是爱吧?
④有爱的日子,也许我们很穷,但每一分钱都能带给我们双倍快乐。也许我们的身体坏了,每况愈下,但我们牵着相爱的人的手,慢慢老去,旅途就不再孤独。也许我们是平凡和微渺的,但我们竭尽力量做着喜欢的事,心中便充溢温暖安宁。
⑤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好日子了。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
1、第③段单独成段好在哪里?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选文结尾句“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
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段③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爱
①多年后,他一直记得那一幕——
②有一天,他和妻因为一点家庭小事闹起了矛盾,妻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跟他吵,也不同他一起吃饭.带着女儿就出门。
③ 他自尊心强,不主动向她示好,妻出门后,他在家里喝闷酒.当妻牵若女儿回来时,他己经喝了大半瓶,桌上只剩一碟小凉莱和几个馒头,妻看都不看他一眼,径直进了卧室。他又气又怒.火气发不出来,拿起酒瓶猛灌.就在他仰头灌酒的时候,一只小小的手.用了很大的力气,拉住他的手腕.是刚4岁的女儿,站在那里,固执地拉着他的手.十分心疼地看着他.女儿不停地说:“爸爸不要喝酒,爸爸不要喝酒!" ④他的手停在半空,看着眼前这个娇小的人儿,圆圆的脸,卷卷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女儿夺下他手里的酒瓶,转身飞快地跑了出去,回来的时候,酒瓶不见了。女儿靠他怀里,伸手拿桌上的馒头递到他嘴边,说:“爸爸,吃馒头。”他咬了一口馒头,咸咸的——是他的眼泪。那一刻.为了怀里这个爱他的小人儿,他决心以后要好好爱护这个家。
⑤如今,他已年过六旬,每天吃晚饭都习惯喝几杯,女儿正恋爱,却每天都回家陪父母吃饭,在他喝了三两杯之时候,就把他的酒瓶收起来。这是,他总是说:“ 你从小就抢我的酒瓶。”“你是记仇的老头儿!”全家人都笑了起来。没错,那么多年了,他始终清晰地记得一个小人儿的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都让他震撼。
他姓张,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的女儿是幼儿教师,今年26岁,叫张慈。⑥多年后,她的女儿也记得这样一幕——
⑦那时候,她家里经济收入不高,生活略显困难。每次买菜专挑便宜的,有一次,丈夫不在家,他和往常一样,很晚才去菜市场。看到有个摊位仅剩的一小块排骨正便宜出售,想,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排骨买回了家。炖排骨时,锅里冒出的香味引得6岁的儿子站在厨房门口一步不肯离开。她感到有些心酸,排骨炖好后,把排骨都夹到儿子碗里。等她收拾好厨房回来,发觉儿子正在抿着嘴偷笑,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她问他笑什么,他舔舔嘴唇说:“妈,排骨真好吃。”
⑧她拍拍孩子的小脑袋,准备吃饭时,发现满满的一碗饭摆在饭桌上,他吃了一惊,什么也没说,扒米饭时,忽然被什么塞住了嘴巴。夹起来,是一块排骨,不大,肉多。她抬起头,儿子正低着头瞄她,边瞄边偷笑。她把排骨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微笑着落下泪来。
⑨那以后,生活再怎么艰难她都能微笑着面对,再不曾皱起眉头。儿子长大了,依然喜欢吃她做的排骨米饭。每次她都会说起那块被儿子偷偷放入碗底的排骨,她说:“真是想不到,你那么小,却已经懂得疼我。”
⑩前不久,他们祖孙三代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一档亲情节目。那档节目的名称叫: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⑩ 段的用意。(1)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找回颤动的感觉
第(6)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删去后文意不连贯,情节不够完整。
驻守荒原
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借物喻人;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 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 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月光手帕
韦延丽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2)渲染了清 冷的气氛;(3)写出了阿斌行走山路的艰难;(4)为下文写阿斌家 里的不幸埋下伏笔。
格布上的花
毕淑敏
1、①起强调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②承上启下,引出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2、①内容上:深化主题,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爱,人生就会如花一样绚烂多彩。②结构上:照应题目,收束全文。
故乡红叶
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太阳和霓虹灯
内容上:太阳指季羡林,霓虹灯指女演员 和主持人,作者借太阳和霓虹灯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季羡林和女演员、主持人的情感和评价。
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了对季羡林地位崇高,人却平易近人的精神的赞美这一主旨。
舌尖上的乡愁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孩子的爱
(1)以节目标题“孩子,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了爱”总结概括了祖孙三代间孩子对父母的爱;(2)收束全文,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升华了情感,深化、收束全文。
第三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领起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一、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二、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三、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总结概括
1(开头段)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中间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反衬),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
第四篇: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2)删去XX段可以吗?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议论文
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所考的段落一般都出现在开头。
此类段落大多是引用了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社会热点现象,而这类的段落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作者的论点,也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此外,答题时还可以加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类形式上的答题技巧。说明文
说明文的题型及思路基本与议论文一致,所不同的是说明文中的段落都是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服务的。例:《喀纳斯湖》
我国的地图酷似一只昂首报晓的雄鸡,东北三省就像鸡头,新疆恰如鸡尾,而神秘的喀纳斯湖则好比鸡尾顶端一片绚丽的羽毛。17.文章第①段所起的作用是_C_(2分)
A.平实地说明喀纳斯湖的具体位置。B.形象地说明喀纳斯湖如一片绚丽的羽毛。C.具体形象地说明喀纳斯湖在我国版图的位置。D.形成文章总分总结构的总说部分。
喀纳斯湖的神秘主要是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联系。据说,喀纳斯湖是一位专为王母娘娘栽培奇葩异卉的仙女用来梳妆打扮的一面菱花镜。有一次,这位仙女不慎将几粒花卉种子撒落在湖边,一霎间,湖畔四周百花绽放,林木葱茏,万草萌发,百鸟啁啾,成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18.第②段写神话传说的作用是:_______(4分)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喀纳斯湖神秘美丽的特点,增强文章可读性,使读者更有阅读兴趣。记叙文 开头段的作用
统领全篇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夏感》 引起下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营造氛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
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例: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人类的归本还源。例:《拔掉那颗蛀牙》秦素衣
① 她恨全家人。
② „„
第18题 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答: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例:07广东卷《泥泞》: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例题1:《陀螺和巧克力》
①三十年前,一阵狂热的旋风卷走了我的家,尘埃落定,我已来到苍老的古城福州。我从未想到在盛年时远走异乡,不知该如何书写今后的人生篇章,只感到一片茫然。那一年福州的雨季很长,到处湿漉漉的、灰蒙蒙的、阴沉沉的。铅灰色天空的浓重阴影,沉甸甸笼罩在我的心头。
4.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属于环境描写,交代当时的天气。
C.交代背景,烘托气氛,为下文打孩子作铺垫。D.总领全文内容,与文章结尾相照应。
例题2:《点燃一个冬天》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盖天铺地的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枯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的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的起床了。
第一段在文中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例:《峭壁上的树》:文章在开头连续发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⑧她不固守现状„„
答案: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例:07西城一模,19题: 联系全文,体会第一段“要不是„„”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5分)
21题:通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冬日香山
(首段)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尾段)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答案:19.表现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引领出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叙述和思考。
21.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例: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首段)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女和渔人的活动,说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的独立。(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内容4分,形式2分)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反衬),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承上启下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侧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对比反衬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伏笔铺垫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爸爸的花儿落了》 练习:
《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首段)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尾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案:(1)连续发问,引起读者兴趣;(2)引出下文古阳关遗址。练习:
《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6分)
(首段)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尾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案:(1)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3分)(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3分)
第五篇:第七讲 《聊斋志异》
第七讲 《聊斋志异》
传统的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初,出现了集大成之作,这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远祖蒲鲁浑为元代般阳路总管,其后代于元亡时易姓,明初又复姓蒲,故有蒲松龄为蒙古族之说。松龄之父名槃,学识渊博,但困于童生,终因家贫而弃儒经商。松龄自幼聪敏,博览经史,有文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亦热衷科举,19岁(顺治十五年,1658)考取秀才,他的文章受到主考施闰章的称赞;但此后则屡试不第。31岁时,应聘为同乡进士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代为书札、告示及应酬文字。这与他的性格和志向是相违的,因此仅一年即北归故里。此后,便开始了他的长达40年之久的设帐教书生涯,其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同县乡宦毕氏家中作塾师。毕家藏书万卷,与四方名士多有交往,这为蒲松龄读书写作和交游提供了条件。此后四十年间,蒲松龄多次应举,但终不第。他每每顾影自悲,“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耗尽了他的生命。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辞馆归家后,生活凄苦,76岁去世。
贫寒的境遇,使蒲松龄接触了下层社会,特别是农村生活;长期的设帐生涯,又使他观察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接触到各种人物;屡试不第的经历,更使他对社会生活,对文人的处境有了深切的体验。这一切,正是他能够创作出不朽的《聊斋志异》的根本原因。
蒲松龄一生著述甚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戏曲、杂著、俚曲等多种样式的著作,并结集传世。《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他在《聊斋自志》中说: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这充分说明,《聊斋志异》是在广泛搜集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全书共四百九十余篇,在作者生前即以抄本传世。近年中华书局的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较为完备,共491篇。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倾向
蒲松龄对黑暗的封建社会有深切的体验,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聊斋志异》正是作者借鬼狐花妖故事寄托“孤愤”的作品。
王士祯曾为《聊斋志异》题辞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说是“姑妄言之”,却道出了《聊斋志异》的主旨。王士祯与毕际有关系密切,际有及其兄际壮之妻皆为王士祯的从姑母。通过毕际有,蒲松龄与王士祯颇有交往,王士祯对蒲松龄有很高的评价:“新城王渔洋先生素奇其才,谓非寻常流辈所及”。(《淄川县志》)因此,王士祯的这首题辞,应看作是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不仅十分器重而且十分理解的知音者的评析。蒲松林之所以“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就因为“人间”的丑恶太多了,由人类组成的这个社会太黑暗了;而被人类视为“异类”的狐妖鬼蜮却比满口仁义道德的“人类”善良得多,美好得多。乾隆年间曾帮助赵起杲整理刊行《聊斋志异》的进士余集(字蓉裳,号秋宝)在《聊斋志异序》中说:“世固有服声被色,俨然人类;叩其所藏,有鬼蜮之不足比,而豺虎之难与方者,下堂见虿,出门触蜂,纷纷沓沓,莫可穷诘。惜无禹鼎铸其情状,镯镂决其阴霾,不得已而涉想于杳冥荒怪之域:以为异类有情,或者尚堪晤对;鬼谋虽远,庶其警彼贪淫。呜呼!先生之志荒,而先生之心苦矣!”这恰恰是渔洋题辞的注脚。既然人世间的“服声被色”者比“鬼蜮”、“豺虎”还不如,而“异类”却又“有情”、“尚堪晤对”,那么,《聊斋志异》对鬼狐花妖的赞美,正是对世间丑恶的鞭挞!
蒲松林笔下的很多狐女形象,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往往显示着纯真、善良和有才干的人格。《婴宁》中的婴宁,天真憨直,爽朗任性,时时都会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甚至在婚礼时,也因笑极,不能俯仰”而作罢。她真诚对待自己的丈夫,如实告诉他“妾本狐产”;她对抚养过自己的“鬼母”,也极尽子女之道;与此同时,她也无情地惩罚了那个淫邪的“西邻子”。《娇娜》中的娇娜,是个绝世美丽的狐女。孔生重病时,娇娜以自己的高超的医术竭力医治,而且作者还特别强调,在治病时,她的美丽就足以使孔生减轻病痛。后来,当孔生为救助娇娜一家而被雷击致死时,娇娜表现了极其真挚的情义:“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于是又一次救活孔生。这些美丽、纯正、善良而有才干的狐女,都是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爱而塑造成功的形象。作者赞美她们,歌颂她们,正表达了对人世丑恶的大胆的否定。这个否定,就是对明末清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的批判。这是贯穿于《聊斋志异》全书的主题。
《聊斋志异》还以一些生动的鬼狐故事,曲折地甚至是直接地揭露和嘲讽了封建政治,特别是帝王官绅的罪恶。最著名的《促织》、《席方平》等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吕毖《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促织》虽非记实,但显然有极其具体的背景。故事本身具有十分深刻的典型意义,一方面写出了为满足一个帝王的毫无意义的“玩意儿”,就可以害得百姓家败人亡: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旦满足了帝王的某种欲望,就可以立刻“裘马过世家”。这显然是对整个统治集团的揭露!
《席方平》以阴间的冤狱揭露了封建社会暗无天日的现实,而席方平的报仇行动,也正是受压迫者起而反抗的写照。
席方平之父席廉“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氏先死,在阴间贿通冥吏,使席廉亦死,并在阴间受尽酷刑,“胫股摧残甚矣。”席方平知父“朴讷”,于是到阴间代父伸冤。而羊氏则继续贿赂,买通了城隍、郡司、冥王,使席方平不仅无法伸冤,而且惨遭“火床”“锯解”等酷刑折磨。作品对此作了细致的描写,产生了足以振撼人心的效果:
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跌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
受贿冥吏的淫威,反映了人世间富豪与官府勾结残害百姓的现实。席方平在酷刑面前毫不屈服,而且正是在磨难中逐步成熟起来,开始讲求斗争的策略,最后,借助二郎神的力量终于成功。
小说的后半部分,以占全篇字数四分之一的篇幅写了二郎神对冥王等的判词。这篇判词,虽然是以某种善良的幻想为基础的,而且文字亦非上乘,但毕竟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官府倒行逆施的控诉和作者的满腔激愤:
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巨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而乃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城隍、郡司,„„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隶役者,„„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号叫,虎威断九衢之路„„当于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
蒲松龄本人是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折磨的封建文人,对科举的弊端,他有着深切的体验。因此,他笔下的《司文郎》、《王子安》、《叶生》、《贾奉雉》等篇,都淋漓尽致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本身的腐朽和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
《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作品写一瞽僧,凭嗅觉而知文章好坏。有平阳王平子前来请他鉴别自己的文章:
偶与涉历殿阁,见一瞽僧坐廊下,设药卖医。宋讶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请教”。因命归寓取文。„„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侯。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僧曰:“三作两千余言,谁耐久听!不如焚之,我视以鼻可也”。王从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问:“可中否?”曰:“亦中得”。
又有一余杭生亦焚文试僧:
余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生大骇,始焚己作。僧曰:“适领一艺,未窥全豹,何忽另易一人来也?”生托言:“朋友之作,止此一首;此乃小生作也”。僧嗅其余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也!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生惭而退。
但是,数日后发榜,王子平落第,余杭主却高中。瞽僧知道这个结果后叹曰: 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簾中人并鼻盲矣”。
这不仅辛辣地讽刺了考官们有眼无珠,不辨优劣,而且对整个科举制度也是一个大胆的否定。
《王子安》是从另一个方面讽刺科举制度的佳作;它写出了醉心科举者的变态心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围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曰:“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只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孤奚落矣。”
《聊斋》中还有很多作品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的主题。《香玉》、《婴宁》、《莲香》等篇,主要写花妖鬼狐与人相恋的故事,歌颂执着追求理想爱情的品德。《香玉》写劳山下清宫里,黄生与白牡丹花妖香玉相爱,当此花被人移至家中,“日就萎悴”时,黄生“恨极,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洟”,后来“花神感君至情,俾香玉复降宫中”,黄生日日精心护理,一年后,“花大如盘”,香玉复至。十余年后,黄生病殁,亦魂寄牡丹,与香玉相守。另外,《鸭头》、《细侯》、《连城》诸篇,则以曲折的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而承受的种种压迫及他们的反抗斗争。《鸭头》中的妓女鸭头与王文相识,认为他“敦笃”、“可托”遂不计其“囊涩”,以身相许,双双出走:
鸭头谓王曰:“妾烟花下流,不堪匹敌;既蒙缱绻,义即至重。君倾囊博此一宵欢,明日如何?”王泫然悲哽。女曰:“勿悲。妾委风尘,实非所愿。顾未有敦笃如君可托者。请以宵遁”。王喜,遽起;女亦起。听谯鼓已三下矣。女急易男装,草草偕出,叩主人扉。王故从双卫,托以急务,命仆便发。女以符系仆股并驴耳上,纵辔极驰,目不容启,耳后但闻风鸣;平明至汉口,税屋而至。王惊其异。女曰:“言之,得无惧乎?妾非人,孤耳。母贪淫,日遭虐遇,心所积懑。今幸脱苦海。百里外,即非所知,可幸无恙。”王略无疑式,从容曰:“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自慰,恐终见弃置。”女曰:“何必此虑。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王如言,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
《聊斋》中还有一些作品,揭示了某些生活中的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极富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即告诫世人不可被美丽的画皮所迷惑。《劳山道士》则教育人们不可象王生那样投机取巧,好逸恶劳,希图侥倖成功,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被碰得头破血流。《口技》、《偷桃》等篇,有如笔记,生动描绘了艺人的高超技艺,丰富了人们的知识。
三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所写,虽“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近于传统的志怪,但“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全是传奇笔法,因此,“聊斋故事”不仅异常曲折动人,而且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感。人狐虽为异类,但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的交往,都构成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在《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无不在极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鲜明而生动的个性。例如《青凤》中的青凤,《婴宁》中的婴宁等等,虽然都是年轻的女性形象,但是前者感情缠绵,行为谨慎;后者天真爽朗,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绝不雷同。
《聊斋志异》的文章,典雅而明快。无论是叙述故事或写人物对话,都极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作了这样的分析: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志异》之后,颇多模仿之作,但成就不高。纪昀(1724—1805,字晓岚,河北献县人)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影响较大的作品,其主要成就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