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门导游词
盘门导游词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在唐宋年间曾是南北交通要冲,而且当时的瑞光禅院香火旺盛,因此而形成了商贸云集的繁华地区。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打苏州,清军溃退纵火,使昔日繁华付之一炬,盘门逐步成为冷水盘门,但仍保存众多古迹涵丰富,景观独特。
盘门景区占地24.86公顷,早在1983年苏州市政府就立项改造盘门景区,1986年重建城楼,修复城墙及驳岸各300米;1988年起逐步修复了伍相祠;1990年整修加固了瑞光塔;为了加快盘门景区的建设速度,1997年,市政府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苏州市国际经济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列入苏州市跨世纪重点实事工程之一。盘门景区建设总投资历约3.2亿元人民币(除吴宫大酒店)。
整个景区由三个部分组成:南面为闻名中外的水陆古城门,是由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设计和督造,是现今全国仅存的一座水陆城门,著名学者陈从周先生曾称道:北看长城雄伟,南看盘门秀丽。北面是由中新合资建造的五星级宾馆,耗资近十亿人民币的吴宫喜来登大酒店,目前是苏州档次最高,经营较好的酒店之一。199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由苏州市国际经济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改造,通过近二年的建设,搬迁居民七百户,单位近十家,投资近二亿人民币。目前已建成东部商市区,占地2.1公顷,仿明清古建群1.2万㎡。中部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位置,中央庭园占地113亩,投资近1.2亿元,自98年10月开工,至99年9月竣工,恢复、修缮景点二十几处。西部为高档别墅区,依园傍水。现已投资四千余万元,用于拆迁和基础设施改造,建成后高档别墅为70套,高档公寓1.2万㎡。
1999年建成开发的中央庭园,位于景区中部,传承“一池三山”的造园思想,园中挖地成湖堆山,水面与内城河连成一脉,水路贯穿景区各个景点,重建的塔园、丽景楼、四瑞堂、涛隐翠野及钟鼓楼、瑞光胜迹牌坊、白牛助役、白龟听禅、放生池、水上蓬莱、绿坪广场、双亭廊桥、碧波夕照、春水宫影、听枫拜月、千年夹石、蟠龙迎贵等二十多处重要景点,山池亭榭、湖光山影、绿地草坪、古树名花,和历史文物盘门水陆城门、瑞光塔、吴门桥等构成一个极富江南特色的盘门景区。
请大家看那座高大的牌坊,这是进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牌坊除用作纪念先贤、旌表功德之外,现已引申用来表示仪注,引导游客进入游览胜迹的象徵。牌坊高8.8米,宽12.8米,8、8、1、2、8谐音是发、发、要、你、发,象征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牌坊采用吴地之传统风貌重檐四柱三间三楼石木结构,坊顶两精饰开口哺龙脊,合角处、戗脊上分别塑饰12只雄师和12条飞龙,象征中华腾飞。正间坊前额为谭以文书《瑞光胜迹》,后为郦方书《赤乌遗踪》,告诉人们:盘门景区瑞光胜迹源自三国时期赤乌年间,额书雄浑纹饰,牌坊檐角高挑,群昂飞动与古塔相得益彰。
穿过牌坊,来到庄重肃穆的将军门楼,大门两侧为高低错落的仿古建筑组成的明清商市区,位于塔园的东、南、北三个方位的三座将军门楼由1.5米高的仿宋式塔园围墙相连接。
入东将军门即是塔园,闻名中外的瑞光塔是国家级保护文物,由于塔基比外面路基低近一米,因此塔院呈下沉式,有石阶拾级而下。
瑞光塔高53.57米,其中塔刹9.14米,塔作为一种佛教艺术,是名胜古迹的重要标志之一。苏州建塔的历史悠久,造塔初衷是为了存放佛祖和高僧的舍利子。佛教界认为:舍利是佛的象征,具有无比圣洁和崇高,供奉舍利就是供奉菩萨,所以要先造庙后建塔,(塔与庙的关系)塔必须造在庙的旁边。塔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受我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塔的形式大都以楼阁式佛塔为主,而塔的层次与平面图形受到了中国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大家数数看,瑞光塔有几层?对,应该是七层。为什么是七层,而不是六层或八层呢?因为按照五行阴阳学说:偶数是阴,奇数为阳,阴为地,阳为天。塔的平面图形在地,应为偶数;塔的层数是往上朝天,则应为奇数。一般塔的层数以七层为多,所谓“七级浮屠”就是塔的同义词,瑞光塔为七级八面楼阁式佛塔。瑞光塔起源舍利塔,据史志记载:赤乌四年(241年),西域康居国(地处中亚西亚)高僧性康,千里迢迢来到三国时期东吴郡讲经说法,吴大帝孙权为迎接他,特在盘门内建一座普济院。六年后即赤乌十年(247年),建十三级舍利塔于寺中,以报母恩,这是瑞光塔前身,也是苏州历史上最早建的塔。
现存的瑞光塔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竣工,历经二十年余年。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朱缅赀重修,赐额瑞光禅寺。靖康兵毁,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禅师重葺,复塔七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昙芳再修,永乐元年(1403年)、十五年(1417年)两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乾隆四年(1739年),道光年间三次修建。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毁,禅寺全毁,仅剩孤塔。古塔从此形影相吊,年久失修,塔体发生倾斜。从1979年开始,苏州市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对古塔进行了测绘、考试,制订出科学的维修方案。1987年由市修塔办公室组织施工,1990年竣工。
修复后的瑞光塔,内有楼梯和回廊可直上顶层。外立面恢复宋塔风貌,每层均有平座,勾栏和伸展深远的飞檐角,檐角下悬铜铃,风吹便会发生清脆的铃声。瑞光塔作为一座七级八面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佛塔,无论是营造技艺,装饰艺术,还是塔藏的稀世珍品,都是古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
1978年4月在塔的第三层塔心窖穴曾发现一批极为珍贵的五代、北宋文物,其中以真珠舍利宝幢(俗称珍珠塔、我们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的,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正品在南京博物院)最为珍贵,已定为国家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仅珍珠就用了四万多颗,技艺之精,用材之贵,造型之美,是国内在古塔中发现的最精美的工艺品,堪称无价之宝,现珍藏在苏州博物馆。瑞光塔和真珠舍利宝幢象一座东方女神,瑞光照耀四方,迎接来自中外的游客。
请各位看塔东南旁的御制瑞光塔赞碑,是明太祖高皇帝的御赞: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稳首陵穹,脊骨纯钢,瞑目而逝,馀灰塔藏,信有之乎,灵明长存午夜放光。寓哲理和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如诗如画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赞文是明代大学士苏州人文震孟敬书(文徵明曾孙),碑通高457厘米,宽190厘米,是苏州名胜古迹中最大的一块御赞碑。碑帽与碑身两侧精雕九条龙,九是阳之极数,表示至高无上,只有御碑才可以这种装饰。
塔的东北方是“助役白牛”石雕,这是盘门景区三大件石雕之一。“白牛”比真牛大一倍,用整块重逾30余吨的金山花岗石,由四位金山巧匠化了三个月雕凿而成。看,白牛低沉着头,四腿发力,身体前倾,让人感受到白牛力拔山河之感,鞠躬尽瘁之意。传说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高僧法林禅师重建瑞光塔,有头白色的神牛前来加入修塔队伍,帮助修塔工匠运驮货物,不辞劳累,日夜干到塔修好,白牛终因劳累过度而死于塔旁。为敬仰“白牛”的精神,苏州市税务局助资,由金山石英钟雕塑艺术公司制作了这头“白牛”。看到这神形皆备,灵气活现的白牛,我们能不为能工巧匠的技艺而惊叹吗? 现在,请大家随我前往四瑞堂。四瑞堂的堂名源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高僧宗本在瑞光禅院开法讲经,听经徒众五百人之盛,讲的经文出神入化,出现塔放瑞光,法鼓自鸣,白龟听禅,枯竹爆青之“四瑞”。也就是法堂上的法鼓自动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前池中的一只千年长寿的白龟也爬到假山上来听经,堂前枯萎的竹子既卒又青,生生地爆出合欢苗,塔体瑞光四射,从天空中像雨雪一样飘下洁白的花片。听经的徒众看到四瑞盛况,欢声雷动,都说:“今日古塔出现四件吉祥之事,真是祥瑞之事”。神奇的传说被神宗帝知道了,于是下诏将宗本调到京城为相国寺第一祖,并诏赐《圆照禅师》。另一位高僧宏道专门撰写了瑞光寺四瑞堂旧址,清咸丰址年(1860年)僧圆净创七佛阁于四瑞堂旧址,清咸丰十年(1860年)阁遭兵毁。
现在大家看到的四瑞堂,是宋式单檐歇山顶四面厅,面宽13.1米,进深8.09米,回廊宽2米,建筑面积为206.8平方米。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为继承宋代传统建筑风格,屋架为全木结构,这给施工增加很大难度,常熟古建公司采用先放样再施工和预埋铁构件等措施,确保了建筑形式庄重古朴,造型轮廓优美。堂中摆放的大型红木落地屏,宽4.4米,屏高2.8米,屏芯用十块花梨木板拼雕而成,芯宽344米,芯高1.44米,框座用红木制作,由苏州红木雕刻厂承制。由于使用阴纹雕刻,石绿填色,地屏古雅质朴,形制相称,是一件工艺品,屏正面是沈炳春画的《盘门胜景图》,背面是瓦翁书徐崧五言诗:“闻道云居去,良辰此会难。灯光开古塔,幡影动空坛。叶落乌啼若,霜清雁度寒。庐山一片月,还向瑞光看”。“塔宇凌宵汉,阶庭绝点埃。昔年云共卧,今日雨同来。瑞竹生犹翠,灵龟听莫猜。话深当薄暮,分手踏苍苔”。两首诗语言洗炼,形象生动,暗喻四瑞,更臻精妙。其意境幽美,富有特色的艺术境界,反映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飘逸情趣,读来余味无究,使人连想到四瑞堂名。
出四瑞堂为二层高平台,上层为翠竹讲经台,上有当年圆照禅师讲经堂的莲花饰坐台,从四瑞堂露台平眺,北望平岗小坡与双亭廊桥贴临水面,山水相袭,山谷涧水,拍岸激浪,微风吹拂,夕阳在山,下映于水,波光荡漾。东望瑞光古塔,南望盘门古城楼,西望隔池相对的丽景楼,四面赏景,移步换景,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古堂新貌,迎着改革浪潮为古城增添神采。移步到第一层高台为白龟听禅,请大家看汉白玉白龟。据史书记载:盘门城内瑞光塔西侧古有白龟池,相传在宋元丰二年(1079年),圆照法师在瑞光禅院开堂说法,法堂前白龟池中的白龟被法师讲经的禅理打动,爬出池面到庭院专注会神听高僧讲经,并能神会其中的玄理,于是白龟成了灵龟。由盘门旅游开发公司建设的盘门景区中,重新开挖了灵龟池,并在池畔建“白龟听禅台”,台上汉白玉巨龟是金山石雕艺术公司的能工巧匠用整块重约三吨房山汉白玉精雕而成。白龟伸长着脖子,微侧着头睁大眼睛认真听经,神态逼真。它长2.70米,宽1.3米,高1.10米。白龟背甲由13块六角状的龟片组成。据说灵龟池畔原有巨型石龟,抗战期间被侵华日军私运出去,至今没有下落。
四瑞堂的南北两侧是钟楼与鼓楼,晨钟暮鼓乃是古时一种计时方式。四角单檐歇山顶钟楼中悬挂着世纪唐钟,显得十分庄重。钟为唐式铜钟,在世纪之交铸造,故名“世纪唐钟”。钟体表面铸有著名学钱仲联教授撰,著名书法家谭以文书的“瑞光禅院铜钟铭”,铭文456字。钟口直径2.1米,象征跨入21世纪;钟重九吨,与苏州历史上最大的承天寺巨钟相同,是苏州目前(除寒山寺以外的)最大的铜钟。苏州市人民银行专拨白银4500克铸入铜钟,使钟声洪亮,撞击后余音绕梁悠长。大钟由北京大钟博物馆研究所运用高科技设计、检测和质量监控,由我国专门铸造大钟的鞠湖造船厂铸造。为重现法鼓自鸣的历史景观,四瑞堂北侧建筑了鼓楼,内置鼓体直径2.1米的大鼓,意喻鼓声响起之时,共求世纪平安。大鼓由苏州民族乐器厂制造。我们看到在水池一角有一灵龟渚,形状象水中若隐若现的龟,据说当年白龟池中有不少白龟,有时爬出水面歇息,其中有只白龟在听禅后成为灵龟,所以将白龟休息的小岛称为灵龟渚。在灵龟渚有一口唐井,是在1984年4月13日工程建筑挖土时发现的,直径80厘米,用26.2cmx8.7cmx4.25cm砖块拼砌成九角形,井口距地表50cm。当时文物部门组织考古发掘时,离井8m处,距地表20cm,还发现唐罐一件,内装满300余枚开元通宝。
苏州自兴盛水井以来,巷有巷井,户有户井,真可谓“天上满天星,地上满地井”的自然人文景观。刚才我们经过了唐井、灵龟渚,现在看到的是双亭廊桥。苏州园林,构筑精工,亭、廊、桥是三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形式。亭是供人立足观景的开敞建筑,为园景的重要点缀又是灵活性的建筑,书圣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见古人在亭中通过对自然界山水意境的感受抒发情感,显示亭所独具的审美功能。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可随形而设。廊按形式分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等;按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等。将廊与亭联结为双亭廊桥翼然水上,将被水分隔的两座土山有机地联系成统一的整体。廊桥是水上游廊,人在廊桥中,下面是桥上盖顶,既赏雨景,又免受淋湿,外观内赏颇为有趣。微风吹拂,水波荡漾,桥影若飞虹。当你漫步于廊桥,东望瑞光古塔,南望盘门古城楼,西望丽景楼,北望五星级吴宫喜来登大酒店八角形大堂。四面有景,给人强烈的感染力。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也是典型的廊桥之一。过了双亭廊桥可以盘沿山路上山到听枫拜月亭,山下一片红枫,秋风飒飒,皓月当空,诗情画意由然生起,从山路往上,迎面是背山临水“涛隐翠野”,这是苏州古城街坊改造的保留建筑,建于清末,由文管会移建至此,在内小憩片刻,隐隐传来山旁小溪的波涛声,满目绿树草坪,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在朝南的露台上驻足观赏,夏日凉风习习冬日阳光融融,春秋之季更为宜人,观灵龟池内水中倒影,情趣别具。
现在到了放生池,放生池与佛教密切相关,佛家在水池中放生鱼鳖等物使其自然繁衍,以示保护生灵,这种水池大家称为“放生池”。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所以佛庙寺院除殿堂、寝膳、客户等建筑外,在寺中都要营构放生池。
历史上苏州寺庙兴盛。其中较大的寺庵一般都有放生池。至今仍有宋代的圆通寺放生池、元代的大云庵放生池、明代的西园寺放生池、清代的昌善局放生池。尚有遗踪的灵岩寺下院放生池和盘门内放生池。盘门内放生池在瑞光塔西北。1942年金复因舍田一百四十亩竖孝义碑筑八角亭、月宫、放生池等。七十年代,填池造屋,到八十年代放生池周围住了一百多名居民。由于地势低洼,每遇汛期,户户进水,居民怨声载道,为了恢复其原来面目,苏州盘门旅游开发投入了千万余元将放生池低洼区内的一百多名居民全部动迁,1999年重建放生池,作为盘门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放生池平面呈太极图形,日月二岛由八卦仁寿亭相联,分别由延寿桥、和月桥和陆地相接,这在众多的放生池中是较有特色的景点。放生池孝义碑,碑长137公分,碑宽68公分,碑厚16公分。为刻石高手黄慰萱在1942年52岁时所刻,刻工遒劲,技艺精湛,闻名中外的宋代《平江图》碑也是他在1917年深刻加工的。
现在我们来到巍峨宏伟的丽景楼。丽景楼位于瑞光塔中轴线的西端,东临灵龟池,西为市民广场。苏州历史上曾有丽景楼,据《吴郡志载》“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我们现在看到的丽景楼1999年重建的。为仿明清江南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底部筑有高台,台高3.15米,东部为阶台和水上舞台,西部为戏台和绿坪广场,二侧为长廊和四角亭,组成了丽景楼景区。丽景楼底层三间,面阔11米,进深7.8米,回廊2.7米,底层建筑面积280㎡,二层建筑面积205㎡,阁楼面积85.8㎡,底层高4.6米,二层高3.7米,总檐高12.5米。丽景楼气势雄盛,姿态优美,是游人赏景、品茗休闲、娱乐和市民集聚的极佳景点,登楼观景,满园景色尽收眼底。
从丽景楼东面的阶台可到水上舞台。苏州古典园林闻名中外,苏州园多塔多桥多,而有园有塔有桥还有水池的唯有盘门景区。景区中心灵龟池约五千平方米,水池四周是据史料重建的各组景点。其中“飞虹穿峡”、“水上蓬莱”、“春水宫景”、“碧波夕照”等景将园、塔、桥融合池中。大家请细细品味:“飞虹穿峡”在池北以双亭廊桥障断水面,池水似无尽头,显其水流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水池西北的放生池自成小巧的水域,似隔又合,增加了层次,加大了景深,我们现在停留的八角形水上舞台伸于水面之中,使人有临水贴水似乎登上了“水上蓬莱”之感。“丽景楼”与隔池相对的“四瑞堂”互为对景,池水中婷婷塔影、楼景不时映入眼帘。水池西南的碧波桥形如半月,势若飞虹,夕阳西照时,桥下水面时隐时现的丽景楼和水上蓬莱的倩影,使人有虚无欲飘的蓬莱仙境之感。隔池相对的“吴宫”大酒店倒映水中,“春水宫影”胜似龙宫。夕阳的余辉照映在平静如镜的池面上,塔影和宫影交相映辉在碧波夕照之中。
从丽景楼南行,大家看,这是千年夹石。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顾震涛编纂的“吴门表隐”卷三载“盘门的庙桥湾有黄砂夹石,高丈余,古伍相祠前坊础,唐时故物,明季甚灵,凡入城者必敬礼之,祷祀亦不绝”。而附近居民称之为旗杆石,并一直延用至今。但现在的夹石是青石而不是黄砂夹石;夹石顶端的荷花瓣宽度分别为11公分与12公分与宋初石刻相似,青石材料宋初在苏地已广泛采用。所以夹石初考是宋代初期伍相庙构筑遗存,而不是《吴门表隐》记载的唐时故物。听一位长者说:过去大庙前的夹石,做佛事时白天在夹石中间立杆上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命灯作照明之用。
盘门内的伍相庙早在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伍子胥的裔孙伍袁萃移建于胥门内朱家园灵顺行祠内,旧庙逐渐废弃,至清代仅存这二块夹石遗迹。在千年之交时,千年夹石将重展在广大游客面前。
盘门景区在扩建时新建了三件大型石雕,白牛、白龟大家已看到,第三件就是这对竖立于南入口广场的青石蟠龙柱,蟠龙柱是一种装饰性华表,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尊贵游客。华表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代其雕刻形式与用途也是不同的。《淮南子.主术训》:“舜在交通要道上设立诽谤木,让人书其善否于诽谤,以表纳谏之诚意”。诽谤木是华表的最早表现形式,其功能类似现在的信坊箱。
到汉代,用途有了改变,把它竖立在通衢大道上以识别方向起路标的表识作用。华表一般雕成花立柱。在古汉语中,花与华可以通用,故称华表。由于木制华表易损毁,到明代就改为石制华表,只起装饰作用,并在宫殿内采用。沈阳清故宫崇政殿6根金龙蟠柱,北京故宫太和殿6根雕龙金柱和天安门前的华表已成为《中华》的标志。
大家请看东南,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高度超过8米的小山,山前有水池,后山紧临灵龟池,山中有曲折迂回的湖石通道,山顶二道瀑布飞泻而下,身临其境,恍如进入水帘洞天,别具情趣。
现在我们到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门水陆城门。苏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历史上虽然名称有变化,但其基本格局至今仍没有变动,苏州最早称阖闾大城;后称姑苏,隋代开始称苏州,宋代又改称平江府,明代以后称苏州府,一直沿用至今。春秋末,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4前,召见伍子胥,命胥建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阖闾城,这就是最初的苏州城。当初,城周围四十七里,共设八个城门;南面为盘门、蛇门;北面为齐门、平门;东北面为匠门、娄门;西面为阊门、胥门。这八个城门都设水陆城门。以后,历代不断营修,但总的城市规模和布局,都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伍子胥是苏州城的奠基者,苏州人民世受其惠,其功不可没。盘门是苏州唯一保存完好的城门,也是全国唯一保留完好的水陆曲尺形并列双城门,在世界上堪称独特。
伍子胥建成城之初,为防越国北侵,曾刻木制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震慑越国,盘门便由此而得名。另一说法:水陆相串,沿洄屈民,遂称盘门。
古盘门地处苏州城南水陆要冲,大运河自北向南环城而过,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历史上是苏州的南大门和城防要塞。陈从周教授多次登临盘门而流连忘返,并有“北有长城之雄,南有盘门之秀”的赞语,盘门与长城南北响应,展现中华锦绣江山的风貌。盘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和文化使者,游览者登临盘门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盘门现存的构筑基本上元代遗构。是由水陆两重城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水陆门傍南,陆城门依北,互相错列配置平面呈曲尺形。两道陆门中间为方形的瓮城,瓮城内周的长度约108.4米。
古时,守城的将士诱敌至瓮城内将两道城门上闸门同时放下,敌方就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二重陆门,外门宽3米,厚7米;内门宽4米,厚15米。
在内门上建城楼,供眺望御敌之用,古称戌楼。现在的城楼是1986年在原址复建,面阔三间,宽15.48米,高11.3米。在内陆门的第一道拱洞上开有“品”字形小井,这是古时的消防设施。
水城门傍南,亦为两重门。内水门宽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门宽5.7米,深5.2米,高10.2米。内外水门相距4.6米,构成长方形的水瓮城。比陆翁城要小得多。二重水门拱券开有闸槽和约八米的绞关石,水城门门体在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落下和开启。从水翁城东南隅内侧辟有洞穴式石通道,洞高1.8米,宽0.9米。石通道通仄而陡直,仅一人可循石级登上城台。古时是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它不但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水城门这种周到的备战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因地制宜的创举。
盘门独具的的内涵在于水,据史料载:水城门还是中国水兵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吴国有庞大的水军,吴国伐齐的水兵船队就是从盘门出发,沿着错纵的水路进攻齐国的。为此,1986年邮电部发行“苏州建城2500年”邮资明信片,正面印的雄伟秀丽的盘门水城门,使海内外进一步认识了苏州古盘门。在水城门西和陆城门东头,各连接了一段高约九米的砖垣,东城墙长300余米,在1986年修复,西城墙遗址长约千米,这是苏州古城残存的部分城垣。在已修复的城门和城垣上,雉堞、女墙环列;闸口、射孔镶嵌其间,古代城池作为防御性构筑,对于阻挡敌方的进攻,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数千倭寇进犯苏州,在阊门外至枫桥一带焚掠殆遍,倭寇攻城,由于城池坚固,未能得逞,苏州城内繁华商市和数万乡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护。
现在我们步出盘门到城外,来到了苏州最高的古桥门桥下。站在桥上北望,不远处挂在城楼上的宫灯随风而异似在赞颂姑苏大地面貌日新月异。俯视桥下,船只穿梭不停,一派繁忙景象。吴门桥古称新桥,建于何年无法考证,但宋十一年(1872年)壬申夏四月重建。为单孔拱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长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大于半径。桥上两坡各铺设整块花岗石条石50级,石桥栏可供人凭眺。桥北是拉船穿越桥洞的通道。整座桥造型庄重端丽,是东南水乡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桥。吴门西北不远处,盘门水城门外,有一座条石板梁桥横卧于外城河与内城河的交汇口。此桥为水关桥,古名“石家汇”是古代舟师出发之处。在这里可感受到水城门的古意。吴门桥西南处,隔大运河数百米西南拐角处,是吉水桥亦名“急水桥”。自吴门桥东望,扼大运河与大龙江交汇的岔道口上,还有一座拱型古桥,这就是兴隆桥。所以,站在吴门桥上,举目水环水,桥接桥,河道纵横。如置身于“船上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之中。博大精深的盘门吴文化积淀倍受海内外关注。
第二篇: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
我们身后的四瑞堂,名取自传说:北宋时候有一个叫圆照的大和尚在寺里放生池边谈经说法,真是惊天地泣鬼神,道理说透,此时“法鼓自鸣,枯竹爆青,灵龟出水,宝塔放光:,四瑞齐祥。如今我们在法师说法的地方重建了”四瑞堂“以资纪念,在三层高台建筑基石上烘托出纪念馆的庄重,同时用高低上下的廊连接着钟楼、鼓楼,在凝重中不乏生动。一弯清流南行,柔和了建筑的曲直。而从庭院的西南角小桥上远眺,秀挺的瑞光塔如同一管墨笔架在砚台似的四瑞堂上,到也十分应景,符合苏州文化古城的特性了。
对面的丽景楼是占据全园的制高点,重檐歇山。遥想当年“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雄家6三吴”的气魄和豪奢的吴宫生活,巍峨的丽景楼完全成了“琼楼玉宇”的实在形体了。而台前阶下的月台,呈八卦形,难道是五子胥“象天法地”的占星?抑或是馆娃宫女临流照影、偏偏起舞的地方?背面在喜来登主楼的映衬下渐近渐低,廊桥两翼生凤,有亭翼飞天,三孔拱桥下在湖石上常年跳动着二阶小落差瀑不;在最低处,一平桥飞渡水榭平缓的舒展,显得水面愈加开阔。在建筑空间上构思奇巧工整,使园内外的景致连成一体。而南面则以一座低矮的丛桂小山似院墙般稍作阻隔,更多的却是为了增加景深,牵引我们的视线一直到最尽头的盘门城墙和城楼。几乎不做更多的人工雕琢,以绿地自然伸展,成为街中的城隅、吴宫高楼到盘门城楼的一个缓冲区。
【由北绕行,经丽景楼,出南部庭院门,经过明清商业街,上盘门城楼】
盘门是苏州仅存的水陆城门,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公元514年),使2500年前的苏州古城的八座城门之一。为了适应春秋后期激烈的诸侯争霸战,吴王阖闾命令大臣五子胥修筑新城。五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古城姑苏山东北0里的江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池,称“姑苏城”,史称“阖闾大城”。苏州古城周长47里,立陆门八座,“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座,“以象地之八卦”,“八门皆通水陆”。原为板筑土城,只在水关等处用石头和砖木砌成;五代吴越国时代才用砖砌城墙,里外开有壕沟;元代政府和张士诚小朝廷都十分注意驻防,加厚了城墙,加深了壕沟,马可波罗曾惊叹这座“美得惊人的城市”;清兵南下毁城后在康熙年(1622年)重修,留6门,城垣45里;民国(1928年)时增辟了金门;可惜的是在958年“大跃进”运动时,大部分城墙城门被拆,只剩下盘门保留了水陆城门的样式。但是苏州城“古为全国第一”,历经战火洗礼,大体如旧,对照藏于苏州文庙的宋代的苏州地图——《平江图》碑,其城市规模、结构、位置,与现在苏州城基本相符,苏州古城成为研究春秋古城的活动标本。
《吴越春秋》记载:吴在辰,其住龙也;所以城门上屋盖反宇,勾心斗角,屋面成凹曲状,而屋脊两侧盘曲相绕似龙角。而盘门位踞古城西南,门朝东南,因门上刻有蟠龙,以镇蛇位的越国,初名“蟠门”;后因“水陆相半,治泗屈曲,谓之盘也”,改称“盘门”。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苏州古城的“三双”格局:水陆相邻、河街并行、前街后河的双棋盘格局,水陆双城门,双护城河。怪不得,著名学者陈从周教授说:北看长城,南看盘门。我想,不管从建筑学、风水学的角度看盘门,还是从城市规划、攻防战略上看,盘门无疑浓缩了古代吴文化的精髓,高度体现了苏州先民的智慧。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盘门不但水陆两门并列,还同时包括两道陆门和两道水门,这在全国已是绝无仅有的。两道陆门间构成翁城,城墙陡峭,城门中间有通天狭道,作为盘门提升、开闭闸门之用,易守难攻;水门设水闸和栅门,用绞盘启闭,两门之间有暗道相通,既是重要的防御设备,又能控制入城水势。城墙上还有雉堞、女墙、绞石关等古代防御设施。我们刚才上城门的坡道是以前上城楼的唯一通道。这样的一个实体是我们研究古代攻防工工事颇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南面旗杆上飘扬着吴王的旗帜,和我们身后新翻新的重檐歇山门楼显示出那个时代壮观的景象,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到阖闾大城的威仪。【在水门的上部,向东南看吴门桥】
城墙的内外两侧我们注意到有并行与城墙的两道护城河,内护城河有水门联系着护城河。古运河上往来频繁的舟楫送来鱼迷之乡的富足,同时它是联系苏州城和京城的漕运枢纽。三十公里以西的太湖得以通过苏州城的护城河和四十公里以北的长江联系了起来,把江南天朝和遥远的京都联系了起来。几千年来,送走了负箕北上踏上仕途的学子,带来了科举失意夜泊枫桥作证。看尽了锦帆的意气风发,长子胥先生不瞑目的惨烈,迎来送往早吴王城的门口,吴门桥在沉寂了半个世纪以后,重新听到了机帆船的卜卜声,船工吭哟坑哟的装卸声,渔家盘点收获欢快的声音,还有河两岸的居民推着的自行车、主动车、摩托车上下桥的声音。一切都在今天苏州的繁华图了。
吴门桥地处要津,气势雄伟;它和外水门前小巧的平梁石桥——水关桥,一圆一方,相得益彰。吴门桥始建于宋代元丰七年(1084年),原为三孔桥;现在的桥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桥长66.3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跨径16米,南坡49级台阶,北坡48级,是苏州最大的单孔石拱桥之一。
传统的“盘门三景”——瑞光塔、盘门古城门、吴门桥,在现代的今天,小康的苏州,以它独有的方式让我们追忆过去,展望将来,如同滔滔运河水东流,宁静、自在。灵动,永远滋润着吴地江南,人间天堂。
第三篇: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
导语:苏州盘门三景是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由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连结在了一起,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盘门景区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在唐宋年间曾是南北交通要冲,而且当时的瑞光禅院香火旺盛,因此而形成了商贸云集的繁华地区。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打苏州,清军溃退纵火,使昔日繁华付之一炬,盘门逐步成为冷水盘门,但仍保存众多古迹涵丰富,景观独特。盘门景区占地24.86公顷,早在1983年苏州市政府就立项改造盘门景区,1986年重建城楼,修复城墙及驳岸各300米;1988年起逐步修复了伍相祠;1990年整修加固了瑞光塔;为了加快盘门景区的建设速度,1997年,市政府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苏州市国际经济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列入苏州市跨世纪重点实事工程之一。盘门景区建设总投资历约3.2亿元人民币(除吴宫大酒店)。
整个景区由三个部分组成:南面为闻名中外的水陆古城门,是由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设计和督造,是现今全国仅存的一座水陆城门,著名学者陈从周先生曾称道:北看长城雄伟,南看盘门秀丽。北面是由中新合资建造的五星级宾馆,耗资近十亿人民币的吴宫喜来登大酒店,目前是苏州档次最高,经营较好的酒店之一。199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由苏州市国际经济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改造,通过近二年的建设,搬迁居民七百户,单位近十家,投资近二亿人民币。目前已建成东部商市区,占地2.1公顷,仿明清古建群1.2万㎡。中部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位置,中央庭园占地113亩,投资近1.2亿元,自98年10月开工,至99年9月竣工,恢复、修缮景点二十几处。西部为高档别墅区,依园傍水。现已投资四千余万元,用于拆迁和基础设施改造,建成后高档别墅为70套,高档公寓1.2万㎡。
1999年建成开发的中央庭园,位于景区中部,传承“一池三山”的造园思想,园中挖地成湖堆山,水面与内城河连成一脉,水路贯穿景区各个景点,重建的塔园、丽景楼、四瑞堂、涛隐翠野及钟鼓楼、瑞光胜迹牌坊、白牛助役、白龟听禅、放生池、水上蓬莱、绿坪广场、双亭廊桥、碧波夕照、春水宫影、听枫拜月、千年夹石、蟠龙迎贵等二十多处重要景点,山池亭榭、湖光山影、绿地草坪、古树名花,和历史文物盘门水陆城门、瑞光塔、吴门桥等构成一个极富江南特色的盘门景区。
请你们看那座高大的牌坊,这是进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牌坊除用作纪念先贤、旌表功德之外,现已引申用来表示仪注,引导游客进入游览胜迹的象徵。牌坊高8.8米,宽12.8米,8、8、1、2、8谐音是发、发、要、你、发,象征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牌坊采用吴地之传统风貌重檐四柱三间三楼石木结构,坊顶两精饰开口哺龙脊,合角处、戗脊上分别塑饰12只雄师和12条飞龙,象征中华腾飞。正间坊前额为谭以文书《瑞光胜迹》,后为郦方书《赤乌遗踪》,告诉人们:盘门景区瑞光胜迹源自三国时期赤乌年间,额书雄浑纹饰,牌坊檐角高挑,群昂飞动与古塔相得益彰。穿过牌坊,来到庄重肃穆的将军门楼,大门两侧为高低错落的仿古建筑组成的明清商市区,位于塔园的东、南、北三个方位的三座将军门楼由1.5米高的仿宋式塔园围墙相连接。
入东将军门即是塔园,闻名中外的瑞光塔是国家级保护文物,由于塔基比外面路基低近一米,因此塔院呈下沉式,有石阶拾级而下。瑞光塔高53.57米,其中塔刹9.14米,塔作为一种佛教艺术,是名胜古迹的重要标志之一。苏州建塔的历史悠久,造塔初衷是为了存放佛祖和高僧的舍利子。佛教界认为:舍利是佛的象征,具有无比圣洁和崇高,供奉舍利就是供奉菩萨,所以要先造庙后建塔,(塔与庙的关系)塔必须造在庙的旁边。塔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受我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塔的形式大都以楼阁式佛塔为主,而塔的层次与平面图形受到了中国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你们数数看,瑞光塔有几层?对,应该是七层。为什么是七层,而不是六层或八层呢?因为按照五行阴阳学说:偶数是阴,奇数为阳,阴为地,阳为天。塔的平面图形在地,应为偶数;塔的层数是往上朝天,则应为奇数。一般塔的层数以七层为多,所谓“七级浮屠”就是塔的同义词,瑞光塔为七级八面楼阁式佛塔。瑞光塔起源舍利塔,据史志记载:赤乌四年(241年),西域康居国(地处中亚西亚)高僧性康,千里迢迢来到三国时期东吴郡讲经说法,吴大帝孙权为迎接他,特在盘门内建一座普济院。六年后即赤乌十年(247年),建十三级舍利塔于寺中,以报母恩,这是瑞光塔前身,也是苏州历史上最早建的塔。现存的瑞光塔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竣工,历经二十年余年。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朱缅赀重修,赐额瑞光禅寺。靖康兵毁,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禅师重葺,复塔七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昙芳再修,永乐元年(1403年)、十五年(1417年)两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乾隆四年(1739年),道光年间三次修建。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毁,禅寺全毁,仅剩孤塔。古塔从此形影相吊,年久失修,塔体发生倾斜。从1979年开始,苏州市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对古塔进行了测绘、考试,制订出科学的维修方案。1987年由市修塔办公室组织施工,1990年竣工。修复后的瑞光塔,内有楼梯和回廊可直上顶层。外立面恢复宋塔风貌,每层均有平座,勾栏和伸展深远的飞檐角,檐角下悬铜铃,风吹便会发生清脆的铃声。瑞光塔作为一座七级八面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佛塔,无论是营造技艺,装饰艺术,还是塔藏的稀世珍品,都是古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1978年4月在塔的第三层塔心窖穴曾发现一批极为珍贵的五代、北宋文物,其中以真珠舍利宝幢(俗称珍珠塔、我们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的,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正品在南京博物院)最为珍贵,已定为国家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仅珍珠就用了四万多颗,技艺之精,用材之贵,造型之美,是国内在古塔中发现的最精美的工艺品,堪称无价之宝,现珍藏在苏州博物馆。瑞光塔和真珠舍利宝幢象一座东方女神,瑞光照耀四方,迎接来自中外的游客。
请大家看塔东南旁的御制瑞光塔赞碑,是明太祖高皇帝的御赞: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稳首陵穹,脊骨纯钢,瞑目而逝,馀灰塔藏,信有之乎,灵明长存午夜放光。寓哲理和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你们眼前。赞文是明代大学士苏州人文震孟敬书(文徵明曾孙),碑通高457厘米,宽190厘米,是苏州名胜古迹中最大的一块御赞碑。碑帽与碑身两侧精雕九条龙,九是阳之极数,表示至高无上,只有御碑才可以这种装饰。塔的东北方是“助役白牛”石雕,这是盘门景区三大件石雕之一。
“白牛”比真牛大一倍,用整块重逾30余吨的金山花岗石,由四位金山巧匠化了三个月雕凿而成。看,白牛低沉着头,四腿发力,身体前倾,让人感受到白牛力拔山河之感,鞠躬尽瘁之意。传说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高僧法林禅师重建瑞光塔,有头白色的神牛前来加入修塔队伍,帮助修塔工匠运驮货物,不辞劳累,日夜干到塔修好,白牛终因劳累过度而死于塔旁。为敬仰“白牛”的精神,苏州市税务局助资,由金山石英钟雕塑艺术公司制作了这头“白牛”。看到这神形皆备,灵气活现的白牛,我们能不为能工巧匠的技艺而惊叹吗? 现在,请你们随我前往四瑞堂。四瑞堂的堂名源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高僧宗本在瑞光禅院开法讲经,听经徒众五百人之盛,讲的经文出神入化,出现塔放瑞光,法鼓自鸣,白龟听禅,枯竹爆青之“四瑞”。也就是法堂上的法鼓自动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前池中的一只千年长寿的白龟也爬到假山上来听经,堂前枯萎的竹子既卒又青,生生地爆出合欢苗,塔体瑞光四射,从天空中像雨雪一样飘下洁白的花片。听经的徒众看到四瑞盛况,欢声雷动,都说:“今日古塔出现四件吉祥之事,真是祥瑞之事”。神奇的传说被神宗帝知道了,于是下诏将宗本调到京城为相国寺第一祖,并诏赐《圆照禅师》。另一位高僧宏道专门撰写了瑞光寺四瑞堂旧址,清咸丰址年(1860年)僧圆净创七佛阁于四瑞堂旧址,清咸丰十年(1860年)阁遭兵毁。现在你们看到的四瑞堂,是宋式单檐歇山顶四面厅,面宽13.1米,进深8.09米,回廊宽2米,建筑面积为206.8平方米。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为继承宋代传统建筑风格,屋架为全木结构,这给施工增加很大难度,常熟古建公司采用先放样再施工和预埋铁构件等措施,确保了建筑形式庄重古朴,造型轮廓优美。堂中摆放的大型红木落地屏,宽4.4米,屏高2.8米,屏芯用十块花梨木板拼雕而成,芯宽344米,芯高1.44米,框座用红木制作,由苏州红木雕刻厂承制。由于使用阴纹雕刻,石绿填色,地屏古雅质朴,形制相称,是一件工艺品,屏正面是沈炳春画的《盘门胜景图》,背面是瓦翁书徐崧五言诗:“闻道云居去,良辰此会难。灯光开古塔,幡影动空坛。叶落乌啼若,霜清雁度寒。庐山一片月,还向瑞光看”。“塔宇凌宵汉,阶庭绝点埃。昔年云共卧,今日雨同来。瑞竹生犹翠,灵龟听莫猜。话深当薄暮,分手踏苍苔”。两首诗语言洗炼,形象生动,暗喻四瑞,更臻精妙。其意境幽美,富有特色的艺术境界,反映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飘逸情趣,读来余味无究,使人连想到四瑞堂名。
出四瑞堂为二层高平台,上层为翠竹讲经台,上有当年圆照禅师讲经堂的莲花饰坐台,从四瑞堂露台平眺,北望平岗小坡与双亭廊桥贴临水面,山水相袭,山谷涧水,拍岸激浪,微风吹拂,夕阳在山,下映于水,波光荡漾。东望瑞光古塔,南望盘门古城楼,西望隔池相对的丽景楼,四面赏景,移步换景,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古堂新貌,迎着改革浪潮为古城增添神采。移步到第一层高台为白龟听禅,请你们看汉白玉白龟。据史书记载:盘门城内瑞光塔西侧古有白龟池,相传在宋元丰二年(1079年),圆照法师在瑞光禅院开堂说法,法堂前白龟池中的白龟被法师讲经的禅理打动,爬出池面到庭院专注会神听高僧讲经,并能神会其中的玄理,于是白龟成了灵龟。由盘门旅游开发公司建设的盘门景区中,重新开挖了灵龟池,并在池畔建“白龟听禅台”,台上汉白玉巨龟是金山石雕艺术公司的能工巧匠用整块重约三吨房山汉白玉精雕而成。白龟伸长着脖子,微侧着头睁大眼睛认真听经,神态逼真。它长2.70米,宽1.3米,高1.10米。白龟背甲由13块六角状的龟片组成。据说灵龟池畔原有巨型石龟,抗战期间被侵华日军私运出去,至今没有下落。
四瑞堂的南北两侧是钟楼与鼓楼,晨钟暮鼓乃是古时一种计时方式。四角单檐歇山顶钟楼中悬挂着世纪唐钟,显得十分庄重。钟为唐式铜钟,在世纪之交铸造,故名“世纪唐钟”。钟体表面铸有著名学钱仲联教授撰,著名书法家谭以文书的“瑞光禅院铜钟铭”,铭文456字。钟口直径2.1米,象征跨入21世纪;钟重九吨,与苏州历史上最大的承天寺巨钟相同,是苏州目前(除寒山寺以外的)最大的铜钟。苏州市人民银行专拨白银4500克铸入铜钟,使钟声洪亮,撞击后余音绕梁悠长。大钟由北京大钟博物馆研究所运用高科技设计、检测和质量监控,由我国专门铸造大钟的鞠湖造船厂铸造。为重现法鼓自鸣的历史景观,四瑞堂北侧建筑了鼓楼,内置鼓体直径2.1米的大鼓,意喻鼓声响起之时,共求世纪平安。大鼓由苏州民族乐器厂制造。我们看到在水池一角有一灵龟渚,形状象水中若隐若现的龟,据说当年白龟池中有不少白龟,有时爬出水面歇息,其中有只白龟在听禅后成为灵龟,所以将白龟休息的小岛称为灵龟渚。在灵龟渚有一口唐井,是在1984年4月13日工程建筑挖土时发现的,直径80厘米,用砖块拼砌成九角形,井口距地表50cm。当时文物部门组织考古发掘时,离井8m处,距地表20cm,还发现唐罐一件,内装满300余枚开元通宝。苏州自兴盛水井以来,巷有巷井,户有户井,真可谓“天上满天星,地上满地井”的自然人文景观。刚才我们经过了唐井、灵龟渚,现在看到的是双亭廊桥。苏州园林,构筑精工,亭、廊、桥是三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形式。亭是供人立足观景的开敞建筑,为园景的重要点缀又是灵活性的建筑,书圣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见古人在亭中通过对自然界山水意境的感受抒发情感,显示亭所独具的审美功能。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可随形而设。廊按形式分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等;按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等。将廊与亭联结为双亭廊桥翼然水上,将被水分隔的两座土山有机地联系成统一的整体。廊桥是水上游廊,人在廊桥中,下面是桥上盖顶,既赏雨景,又免受淋湿,外观内赏颇为有趣。微风吹拂,水波荡漾,桥影若飞虹。当你漫步于廊桥,东望瑞光古塔,南望盘门古城楼,西望丽景楼,北望五星级吴宫喜来登大酒店八角形大堂。四面有景,给人强烈的感染力。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也是典型的廊桥之一。过了双亭廊桥可以盘沿山路上山到听枫拜月亭,山下一片红枫,秋风飒飒,皓月当空,诗情画意由然生起,从山路往上,迎面是背山临水“涛隐翠野”,这是苏州古城街坊改造的保留建筑,建于清末,由文管会移建至此,在内小憩片刻,隐隐传来山旁小溪的波涛声,满目绿树草坪,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在朝南的露台上驻足观赏,夏日凉风习习冬日阳光融融,春秋之季更为宜人,观灵龟池内水中倒影,情趣别具。
现在到了放生池,放生池与佛教密切相关,佛家在水池中放生鱼鳖等物使其自然繁衍,以示保护生灵,这种水池你们称为“放生池”。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所以佛庙寺院除殿堂、寝膳、客户等建筑外,在寺中都要营构放生池。历史上苏州寺庙兴盛。其中较大寺庵一般都有放生池。至今仍有宋代圆通寺放生池、元代大云庵放生池、明代西园寺放生池、清代昌善局放生池。尚有遗踪灵岩寺下院放生池和盘门内放生池。盘门内放生池在瑞光塔西北。1942年金复因舍田一百四十亩竖孝义碑筑八角亭、月宫、放生池等。七十年代,填池造屋,到八十年代放生池周围住了一百多名居民。由于地势低洼,每遇汛期,户户进水,居民怨声载道,为了恢复其原来面目,苏州盘门旅游开发投入了千万余元将放生池低洼区内一百多名居民全部动迁,1999年重建放生池,作为盘门景区一个重要景点。
放生池平面呈太极图形,日月二岛由八卦仁寿亭相联,分别由延寿桥、和月桥和陆地相接,这在众多的放生池中是较有特色的景点。放生池孝义碑,碑长137公分,碑宽68公分,碑厚16公分。为刻石高手黄慰萱在1942年52岁时所刻,刻工遒劲,技艺精湛,闻名中外的宋代《平江图》碑也是他在1917年深刻加工的。
现在我们来到巍峨宏伟的丽景楼。丽景楼位于瑞光塔中轴线的西端,东临灵龟池,西为市民广场。苏州历史上曾有丽景楼,据《吴郡志载》“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我们现在看到的丽景楼1999年重建的。为仿明清江南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底部筑有高台,台高3.15米,东部为阶台和水上舞台,西部为戏台和绿坪广场,二侧为长廊和四角亭,组成了丽景楼景区。丽景楼底层三间,面阔11米,进深7.8米,回廊2.7米,底层建筑面积280㎡,二层建筑面积205㎡,阁楼面积85.8㎡,底层高4.6米,二层高3.7米,总檐高12.5米。丽景楼气势雄盛,姿态优美,是游人赏景、品茗休闲、娱乐和市民集聚的极佳景点,登楼观景,满园景色尽收眼底。
从丽景楼东面的阶台可到水上舞台。苏州古典园林闻名中外,苏州园多塔多桥多,而有园有塔有桥还有水池的唯有盘门景区。景区中心灵龟池约五千平方米,水池四周是据史料重建的各组景点。其中“飞虹穿峡”、“水上蓬莱”、“春水宫景”、“碧波夕照”等景将园、塔、桥融合池中。你们请细细品味:“飞虹穿峡”在池北以双亭廊桥障断水面,池水似无尽头,显其水流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水池西北的放生池自成小巧的水域,似隔又合,增加了层次,加大了景深,我们现在停留的八角形水上舞台伸于水面之中,使人有临水贴水似乎登上了“水上蓬莱”之感。“丽景楼”与隔池相对的“四瑞堂”互为对景,池水中婷婷塔影、楼景不时映入眼帘。水池西南的碧波桥形如半月,势若飞虹,夕阳西照时,桥下水面时隐时现的丽景楼和水上蓬莱的倩影,使人有虚无欲飘的蓬莱仙境之感。隔池相对的“吴宫”大酒店倒映水中,“春水宫影”胜似龙宫。夕阳的余辉照映在平静如镜的池面上,塔影和宫影交相映辉在碧波夕照之中。
从丽景楼南行,你们看,这是千年夹石。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顾震涛编纂的“吴门表隐”卷三载“盘门的庙桥湾有黄砂夹石,高丈余,古伍相祠前坊础,唐时故物,明季甚灵,凡入城者必敬礼之,祷祀亦不绝”。而附近居民称之为旗杆石,并一直延用至今。但现在的夹石是青石而不是黄砂夹石;夹石顶端的荷花瓣宽度分别为11公分与12公分与宋初石刻相似,青石材料宋初在苏地已广泛采用。所以夹石初考是宋代初期伍相庙构筑遗存,而不是《吴门表隐》记载的唐时故物。听一位长者说:过去大庙前的夹石,做佛事时白天在夹石中间立杆上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命灯作照明之用。
盘门内的伍相庙早在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伍子胥的裔孙伍袁萃移建于胥门内朱家园灵顺行祠内,旧庙逐渐废弃,至清代仅存这二块夹石遗迹。在千年之交时,千年夹石将重展在广大游客面前。
盘门景区在扩建时新建了三件大型石雕,白牛、白龟你们已看到,第三件就是这对竖立于南入口广场的青石蟠龙柱,蟠龙柱是一种装饰性华表,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尊贵游客。华表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代其雕刻形式与用途也是不同的。《淮南子.主术训》:“舜在交通要道上设立诽谤木,让人书其善否于诽谤,以表纳谏之诚意”。诽谤木是华表的最早表现形式,其功能类似现在的信坊箱。
到汉代,用途有了改变,把它竖立在通衢大道上以识别方向起路标表识作用。华表一般雕成花立柱。在古汉语中,花与华可以通用,故称华表。由于木制华表易损毁,到明代就改为石制华表,只起装饰作用,并在宫殿内采用。沈阳清故宫崇政殿6根金龙蟠柱,北京故宫太和殿6根雕龙金柱和天安门前华表已成为《中华》标志。
你们请看东南,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高度超过8米小山,山前有水池,后山紧临灵龟池,山中有曲折迂回湖石通道,山顶二道瀑布飞泻而下,身临其境,恍如进入水帘洞天,别具情趣。
现在我们到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门水陆城门。苏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历史上虽然名称有变化,但其基本格局至今仍没有变动,苏州最早称阖闾大城;后称姑苏,隋代开始称苏州,宋代又改称平江府,明代以后称苏州府,一直沿用至今。春秋末,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4前,召见伍子胥,命胥建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阖闾城,这就是最初苏州城。当初,城周围四十七里,共设八个城门;南面为盘门、蛇门;北面为齐门、平门;东北面为匠门、娄门;西面为阊门、胥门。这八个城门都设水陆城门。以后,历代不断营修,但总城市规模和布局,都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伍子胥是苏州城奠基者,苏州人民世受其惠,其功不可没。盘门是苏州唯一保存完好城门,也是全国唯一保留完好水陆曲尺形并列双城门,在世界上堪称独特。
伍子胥建成城之初,为防越国北侵,曾刻木制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震慑越国,盘门便由此而得名。另一说法:水陆相串,沿洄屈民,遂称盘门。
古盘门地处苏州城南水陆要冲,大运河自北向南环城而过,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历史上是苏州的南大门和城防要塞。陈从周教授多次登临盘门而流连忘返,并有“北有长城之雄,南有盘门之秀”的赞语,盘门与长城南北响应,展现中华锦绣江山的风貌。盘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和文化使者,游览者登临盘门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盘门现存的构筑基本上元代遗构。是由水陆两重城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水陆门傍南,陆城门依北,互相错列配置平面呈曲尺形。两道陆门中间为方形的瓮城,瓮城内周的长度约108.4米。
古时,守城的将士诱敌至瓮城内将两道城门上闸门同时放下,敌方就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就擒。二重陆门,外门宽3米,厚7米;内门宽4米,厚15米。
在内门上建城楼,供眺望御敌之用,古称戌楼。现在的城楼是1986年在原址复建,面阔三间,宽15.48米,高11.3米。在内陆门的第一道拱洞上开有“品”字形小井,这是古时的消防设施。
水城门傍南,亦为两重门。内水门宽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门宽5.7米,深5.2米,高10.2米。内外水门相距4.6米,构成长方形的水瓮城。比陆翁城要小得多。二重水门拱券开有闸槽和约八米的绞关石,水城门门体在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落下和开启。从水翁城东南隅内侧辟有洞穴式石通道,洞高1.8米,宽0.9米。石通道通仄而陡直,仅一人可循石级登上城台。古时是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它不但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水城门这种周到的备战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因地制宜的创举。
盘门独具的的内涵在于水,据史料载:水城门还是中国水兵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吴国有庞大的水军,吴国伐齐的水兵船队就是从盘门出发,沿着错纵的水路进攻齐国的。为此,1986年邮电部发行“苏州建城2500年”邮资明信片,正面印的雄伟秀丽的盘门水城门,使海内外进一步认识了苏州古盘门。在水城门西和陆城门东头,各连接了一段高约九米的砖垣,东城墙长300余米,在1986年修复,西城墙遗址长约千米,这是苏州古城残存的部分城垣。在已修复的城门和城垣上,雉堞、女墙环列;闸口、射孔镶嵌其间,古代城池作为防御性构筑,对于阻挡敌方的进攻,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数千倭寇进犯苏州,在阊门外至枫桥一带焚掠殆遍,倭寇攻城,由于城池坚固,未能得逞,苏州城内繁华商市和数万乡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护。
现在我们步出盘门到城外,来到了苏州最高的古桥门桥下。站在桥上北望,不远处挂在城楼上的宫灯随风而异似在赞颂姑苏大地面貌日新月异。俯视桥下,船只穿梭不停,一派繁忙景象。吴门桥古称新桥,建于何年无法考证,但宋十一年(1872年)壬申夏四月重建。为单孔拱桥。桥身全长66.6米,桥底宽5.8米,中部宽4.8米,拱券长16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多,大于半径。桥上两坡各铺设整块花岗石条石50级,石桥栏可供人凭眺。桥北是拉船穿越桥洞的通道。整座桥造型庄重端丽,是东南水乡特色典型的大型拱桥。吴门西北不远处,盘门水城门外,有一座条石板梁桥横卧于外城河与内城河的交汇口。此桥为水关桥,古名“石家汇”是古代舟师出发之处。在这里可感受到水城门的古意。吴门桥西南处,隔大运河数百米西南拐角处,是吉水桥亦名“急水桥”。自吴门桥东望,扼大运河与大龙江交汇的岔道口上,还有一座拱型古桥,这就是兴隆桥。所以,站在吴门桥上,举目水环水,桥接桥,河道纵横。如置身于“船上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之中。博大精深的盘门吴文化积淀倍受海内外关注。
第四篇:太和门口试导游词
太和门口试导游词
在导游资格考试口试环节中,对于应试学员讲解景点,并非要求导游词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必须达到一定深度,而是重点考查对景点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正确与全面,表述是否清晰与生动。因此作为一名应试学员,在组织一篇口试导游词时,应当寻找出一些规律,运用一定技巧,使导游词便于记忆,便于表达。其实每个景点的讲解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遵循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拿大家认为很难讲解的故宫来举例,不论是哪一片区域的哪一座殿宇,都可以按照“历史沿革→名称涵义→主要用途→建筑规制→周围建筑→殿外陈设→殿内文物→重要事件”这个规律来组织导游词,若有些项目没有具体内容则跳过。这样不仅便于记忆,思路不乱,不会漏掉关键内容,而且讲解起来有顺序、有层次,也使考官容易把握分数。下面是一篇故宫太和门的导游词,就是运用这个规律来组织的。
太和门是皇宫前朝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叫奉天门,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年间才改称太和门。(以上为历史沿革)
“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辞传》中“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合和,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太和门东庑中间的大门叫协和门,西庑中间的大门叫熙和门,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再加上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好是“六和”,而皇城上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六座门正好是“六安”。内外相应就是“六和六安”,“六”指天地四方,那么“六和六安”的意思是内和外安,天下太平。它充分体现了政治内涵,反映了清代满族统治中原汉族的心态与策略。(以上为名称涵义)
明永乐年间,紫禁城启用还不到百天,前朝三大殿就被一场大火烧毁,明成祖朱棣只得在太和门举行“御门听政”。此后,明朝各代皇帝都以太和门作为“御门听政”的地方。王公大臣们要在每天拂晓披星戴月赶到太和门上早朝,届时皇帝将坐在太和门正中临时宝座上,接受臣子们的朝拜与奏章,处理国家大事。曾有人用“残月朦胧欲五更,禁门候立万灯明”来描绘上早朝情景。明代中期“常朝御门仪”流于形式,明代后期皇帝大多贪图享乐,依赖宦官,常朝近乎荒废。
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的登基典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活动都是在太和门举行的。顺治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御门听政,康熙年间将地点移到了乾清门。
太和门还是皇帝出入宫时降舆换辇的地方,每当皇帝出宫亲祀各坛庙时,都要先由后宫乘舆到太和门阶下,然后改乘辇。(以上为主要用途)
太和门是一座屋宇形状的大门,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采用重檐歇山顶,不仅是前朝的正门,也是故宫中最雄伟的一座宫门。(以上为建筑规制)
太和门左边是昭德门,右边是贞度门,东西两庑中间又分别建有协和门与熙和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线路,是前朝的交通要冲。协和门北边的房屋是稽察钦奉上谕处,南边的房屋是内阁诰敕房,熙和门北边的房屋是藩书房,南边的房屋是起居注公署。这些单位都是处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在里面办公的都是朝廷机要人员。
流经太和门前的叫内金水河,它是从故宫西北角的筒子河涵道引入,沿故宫西侧向南流,到武英殿转向东,经武英殿门前,再经涵道至太和门前,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折向南流,从故宫东南角的銮驾库处出城,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总长2100米。故宫中的环境严肃规整,而内金水河的曲线活泼生动,每一部分都与周围的建筑相呼应,使故宫显得雍客华贵又不失优雅多情。其实将金水河引入故宫,不仅仅是出于造景设计的需要,它还有很多实际用途。一是可以渲泻雨水,故宫从西北至东南大约有2米高的落差,无论下多大雨,宫内任何地方都不会积水,雨水通过排水系统流入内金水河后排出宫外。二是河中的水可起到灭火的作用,明清两代多次火灾都是用内金水河的水扑灭的。三是满足宫中营造用水,故宫中数千间建筑年年需要维护修葺,打浆抹灰等必须用水,内金水河为此提供了方便。四是风水上的需要,西北方为乾位,是“天门”,东南方为巽位,是“地户”,用这种走向的水环抱,可使皇宫聚集生气。(以上为周围建筑)
太和门前的这对青铜巨狮,不知各位游客能否分辨出雌雄。东侧的这只脚踏绣球,是雄狮,表示“统一寰宇”;西侧的这只脚踩幼子,是雌狮,表示“子孙绵延”;青铜狮是用拨蜡法铸造的,既精美生动,又威武大方。东侧铜狮身后的汉白玉佛龛形石雕被称为“空庙无神”,西侧铜狮身后的汉白玉匣状石雕被称为“空匣无玺”,关于这两件陈设究竟有什么寓意,明代的皇帝大概还知道,到了清代已无人知晓了,就连以博学多才著称的大学士纪晓岚也没有考证清楚。纪晓岚曾在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推测可能与皇家重视农耕生产有关。(以上为殿外陈设)
清光绪14年12月15日晚上,太和门及附近建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焚毁。当时已临近元旦节庆大典,第二年正月光绪皇帝又将大婚,重建已经来不及了。在尚书嵩申门下的孙荩卿主持下,用扎彩工艺临时搭成一个仿建的太和门来救急。假门无论在尺寸结构还是花纹装饰上都与原门一模一样,就连长年在宫里的人都分辨不出真假。如今的太和门是在此后重新修建的。(以上为重要事件)
太和门关于“殿内文物”一项没有重要内容,在导游词中就可以省略。
第五篇: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
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始建于1703年,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蒋经纬,今天由我来做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地方是承德避暑山庄,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避暑山庄的大门外,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康熙皇帝亲题的“避暑山庄”四个大字。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的帝王宫苑,它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我们大家现在要依次排好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有名的皇家园林吧。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宫殿,请大家绕过回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有名的四知书屋。皇帝上朝前后,都会在这里更衣,有时也在此召见王公大臣和少数民族首领。
跨过曲桥,我们现在到达的地方就是闻名遐尔的热河泉。泉边上这块石碑,写着“热河”两个大字。因为泉水温热,又有上游的温泉水汇入,所以冬天也不结冰。尤其是周围白雪皑皑时,这里的湖面却热气蒸腾,实为奇观。我们现在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有名的月牙河,你们知道它名字的来历吗?你们大家可以蹲下来往下看,你们是不是看到了像月亮一样的月牙,这就是月牙河名字的来历了。今天我们的旅程就到此结束了,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希望大家下次还能来避暑山庄游玩,我还做你们的导游好不好啊?
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称我为林导。
大家请看这就是承德避暑山庄,各位看到门牌上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了么。好,那现在我们就进去看看吧!
游客朋友们,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皇帝宫苑。1994年12月份承德避暑山庄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2007年5月8日它及周围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承德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
宫殿区主要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湖泊区上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大伙瞧这碧绿的湖面上一片片玉盘似得荷叶托起了一朵一朵的荷花,那白如雪,粉似霞的荷花像不像亭亭玉立的少女。
各位快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避暑山庄的平原区。瞧,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色;看看这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的景象。
这里就是山峦区了,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有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啊。
时间如飞,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希望大家从我的讲解中了解了承德避暑山庄。欢迎大家下次再来。
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3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承德避暑山庄观光浏览。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李导,希望我的讲解能为你们的旅途增添欢乐。
我们所在的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这里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征。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遍历天下景物之美。在修建山庄时,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为一体,使避暑山庄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结与升华。各位游客朋友们,请您收拾好背包,现在我要带着大家大饱眼福了。
各位,我们面前这座古色古香的门,就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叫丽正门,是清代皇帝进出的门。宫门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下层辟有三个方形的门洞,上层有城台和阙楼。请看,中间门洞上方有一块石匾,上面是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它象征着我们祖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子,以显示皇帝的威严。
朋友们,请随我踏入庄内吧!请各位向右看,远处的山峦上有一巨大的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因此承德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修建避暑山庄时,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养,这是山庄设计者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成功典范。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要带你们去湖区最大的岛屿――如意洲岛观赏。如意洲岛上建筑很多,康乾七十二景中有十景在这里。主体建筑是一座宫殿。门殿的名字是“无暑清凉”,正殿为“延熏山馆”,面宽七楹,建筑宏伟,殿后有“水芳岩秀”殿。正宫落成前,这里是康熙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现在这里展出的是清宫用品。岛的西北处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沧浪屿,是仿苏州“沧浪亭”而建的`。虽面积不大,但殿堂、水阁、清泉、小亭、回廊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令人流连忘返。
让我们跨过曲桥登上青莲岛。各位,迎面这座玲珑秀丽的建筑,叫烟雨楼。这是一座面宽五楹、有上下两层的小楼,楼的上下还有围廊。二楼上的云龙金匾是乾隆皇帝题写的。烟雨楼与门殿之间是一个规整的方院,几棵古松苍劲挺拔。月台下面两座石须弥座上有一对铜鹿。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的烟雨楼而建的。每当阴雨时节,细雨蒙蒙,登楼远眺,只见远山近水,尽在轻纱薄雾笼罩之中,如入仙境。楼东有“青阳书屋”,是皇帝习文读书的地方;楼西南有“对山斋”,面对着假山。山上建有六角形凉亭,名字叫翼亭。
这里的养景真是说也说不尽,游也游不完,其余的景点就由你们自己去细细观赏吧!记住1小时后在正门集合哟!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再见!
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4
各位旅客,大家好!很高兴能够成为你们的导游,我的服务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方便,带来快乐!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这个景点已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十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州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最大的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避暑山庄与北京紫荆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去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山清水秀,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传,是避暑山中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游了一天的承德避暑山庄,希望这次旅游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5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我是今天各位小朋友大朋友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魏导。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吧!
大家知道承德避暑山庄名字的来历吗?因为山庄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这就是为什么它叫做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呢!占地有564万平方米,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它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8个北海公园那么大。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也就是热河行宫,都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庄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我们现在来到了宫殿区,大家看!这是承德避暑山庄中的一片主要区域,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主殿万壑松风坐南朝北,面阔5间,据岗临湖,经松林绿荫下假山石蹬通向湖边,湖边原有一座玲珑小巧的八角亭晴碧亭。在参天古松的掩映下,壑虚风渡,松涛阵阵,犹如杭州西湖万松岭,形成一个极其寂静安谧的小环境,是批阅奏章、诵读古书的佳境,故其楹联题道:“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吟”。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万壑松风的后殿――鉴始斋。传说乾隆皇帝幼年曾在此读书,康熙皇帝还选派两名年轻的妃子,住在静佳室精心照顾这位小皇孙。乾隆皇帝登基后,缅怀当年的启蒙恩宠,将此书屋题名为“鉴始斋”。
好了,避暑山庄的美景可说不完,每个地方都值得你们细细观赏、细细品味!现在大家自由参观吧!请大家注意个人形象,整个山庄内严禁乱丢垃圾,采摘荷花。注意保护文物,一定要注意安全!祝大家玩得愉快!
承德避暑山庄门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