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11册教学后记(写写帮整理)
教学反思、案例
学 年度: 2006 学 科: 册 数: 教师姓名: 执教班级:
语文 第 11册曾 璟 六一班
1、创造机会,让孩子容易上手 ——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印第安人会怎样在沙滩上享受生活?指导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年龄层次,或者从不同的性别,或者从不同的职业,联系平常的生活实际,比如如果一群孩子在沙滩上踢足球,分别会有怎样的表现?会有什么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先小组交流,再用几分钟写下来,再指名说,老师相机指导。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写出比较生动的一段话。
2、抓住契机,指导写作
——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这一刻鲁迅和哥哥在帮助车夫时,连续用了很多个动词,窜深的刻画了他们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而多个连续的动词可以看到人物的内心。为此,我让学生仿照通过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县小组交流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连续的动作,接着指导学生选准正确的动词,再写下来。这样学生就能打开思维的大门,轻松的掌握。
3、学习名师,要注重灵活运用 ——第16课《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展现了一位坚持不懈绿化造林的老人的成果,刻画了一个不畏艰险的老人。我通过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老人这么做经受了多大的艰难困苦,而他是如此的心甘情愿,为大家换来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荫,而他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他仍然是那么简朴。而我们的一部分同学作为一名学生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认真学习,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或者在学习上取得一点成绩就让家长索要财物,这跟老人比起来多么的渺小。同学们在两者的强烈对比中更感 受到了学习的责任,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就是名画蒙娜丽莎,课前预习是我就发现有同学给这幅画加上了很多小佐料。于是,在教学时,我就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幅画是多么的名贵,从文章的侧面烘托,以及作者对这幅画的正面描写,再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知道她的笑情绪很复杂,而作家却能表现出来,这是多么难得的珍品。你舍得糟蹋吗?而作为画家能画出这么绝世的作品,这画家多么值得崇敬。这样的伟人的心血你忍心糟蹋吗?这样不断扭转了学生的错误思想,而且更深刻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5、学会语文,学会做人
——第21课《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多次出现省略号,各有不同的作用。为此在教学是我先让学生找出出现了多少次,分别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平常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出现过的省略号的用法,让学生明确省略号的不同作用,在针对省略号的不同作用分别写句子,这样学生就掌握得比较好。
6、提醒学生要宽容 ——第11课《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老教授给了同学们很深的印象,因为她为了帮助青年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不厌其烦。针对班上有些同学在听到别人回答错误就哈哈大笑,或者爱讽刺犯错误的同学,我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这位被家人认为太差劲的少年竟然成功了?就是因为他不断得到鼓励。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就能感受到宽容的重要性。
7、转变观念
——第22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有些学生说到残疾青年太虚伪了,竟然欺骗小孩子真有一匹马。为此我就组织学生讨论:青年撒谎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不撒谎会怎样?让学生明确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在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还有什么善意的谎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对于事情要注意分析原因,不要钻牛角尖。
8、适时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20课《有的人》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同学们感受到了有的人经常危害人民,遭受遗弃,遗臭万年。我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那些同学是受人敬仰的?那些同学再不改正自己的缺点就会遗臭万年?学生在热烈的交流之后肯定了做得好的同学,批评了不好的现象,平常总爱欺负别人的同学也深刻认识到了错误,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9、适时拉学生一把
——第26课《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他们俩感情真挚,友谊深厚,突现知音的重要性,我出示了俞伯牙在市却知音后写的悼念诗,请学生诵读。但不管是全班读 还是个人读,可能是学生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总是嘻嘻哈哈,领悟不到。于是我就酝酿感情,声情并茂的范读,边读边感觉自己眼泪都要滚落下来了。教室里嘻嘻哈哈的氛围因我的朗读而改变了,同学们的感情开始和我有了共鸣。之后让学生再读,比我读得还好。
10、学习课文,重现生活
——第28课《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课文刻画了一个刻苦练功的小女孩。班上很多同学也有练习各种艺术的生活。一来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手写我心,二来是为本单元的习作铺路,我结合本课询问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是否跟作者有相似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当时自己有什么表现?先小组交流,再写下来,老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热情煽动,激发了学生表达书写的欲望。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后记
1、设身处地,为学生铺桥搭路
——第5课《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问道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牧童怎样的心情?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从“铺” 感受到草地的草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而且一大片一大片,软绵绵的,舒舒服服,真想马上躺下去,可以感受到牧童心情很好,无忧无虑;有的说从“卧” 感受到牧童在吃饱之后,没有人命令他做什么,他很随意地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可能在欣赏月亮的美;可能在明亮如水的月光中遐想;可能回味今天快乐的生活。。。但很少有学生谈到“弄“。于是我就启发学生采用换词法,能够用什么词来替换?比较一下哪个效果好?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就明白了这个字让人感觉到牧童无忧无虑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牧童的心情读出来,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了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时遇到了障碍,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生气,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帮他们铺桥搭路,使他们受到了启发。
2、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
——第7课《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查阅了萧红的相关资料,了解到她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是在病得很重的时候,而且当时的中国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作者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没有放弃写作,而且还使大作问世,同时当时深受压迫的中国社会使她被禁锢的身心更渴望得到解放,所以坚韧不拔地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呼兰河传》。在开课前,我就介绍了这番背景,鼓励孩子们要向她学习,即使条件再恶劣也不能被打倒。在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在充满激情的呼吁下,学生受到了感动,带着崇敬的心情很认真的学习这篇文章,并在课后很积极的寻找原文来读,达到了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不但收获了知识,本身也受到了感动,自己感动了才能打动学生。
3、学习名师,要注重灵活运用 ——第11课《宴子使楚》教学反思
名师窦桂梅老师也曾执教过这一课,在教学前,我就找了她的教学实录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是大开眼界,觉得受益匪浅,就按照她的方法来上。在教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确实比较容易接受,回答的效果比较好,但某些后面环节的问题答案学生在前面已经答出来了,我没能随机应变,还把后面的环节照常上下去,浪费了不少时间,看来名师的教案一定要记得滚瓜烂熟,还要灵活运用才行。
4、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在教学中,我注意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5、学会语文,学会做人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
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后,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瑞恩给
送来了,送来了,送来了。。。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指名说。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说话,有的说瑞恩给非洲人送来了水井,送来了关怀,送来了 温暖 ;有的说瑞恩给送我们送来了坚定的信念,送来了不变的追求,送来了 不断战胜困难的信心。。。同学们异常兴奋,不但学会了表达,还在在回答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并学会了要为了目标不断努力,更懂得了要关心他人。
6、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19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和诸葛亮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排了一个商议军事时的短剧。角色分别有诸葛亮、周瑜、两个侍从。先在 四人小组里进行,演完后各自评比,再指名上台演,剩下的都当评委,学生兴趣盎然,把此次剑拔弩张的明争暗斗表演得淋漓尽致,不但深刻体会了两者的特点,还发展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语文和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7、分清褒贬,端正是非观
——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说说从文中的那句话看出王熙凤有何特点?有一个学生说从王熙凤提到黛玉的母亲继而拭泪──因为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看得出她是个随机应变的人。我就问学生,“随机应变”是个褒义词用在王熙凤身上是否合适?她在《红楼梦》是个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学生读过原著的不多,不太了解,我便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她在里面是个反面人物,在这里应该用个贬义词。学生就纷纷回答应该用见风使舵等词。学生平常的习作说明,使学生明确了使用词语要注意感情色彩。
8、从课中升华,指导现实
——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大家知道了德国人种花把花最美的一面都朝着阳台给别人看,而自己却能看到了更美的花。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相应的例子?在学生纷纷回答之后,得出结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班上有个别同学总是不愿意为别人做事,自私自利,让他们结合所学的内容谈谈感想,他们在谈的过程中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9、运用媒体,开发思维
——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是先让学生查阅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清楚小艇和这城市的关系,我出示了两幅图:白天的威尼斯、夜晚的威尼斯。让学生说说两者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如果白天的威尼斯是
,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有的同学说如果白天的威尼斯是活泼开朗的,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沉静内敛的;我说能否用个比喻句让人更容易理解?于是有同学说如果被天的威尼斯是火热的太阳,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温柔的月亮;有同学说如果白天的威尼斯是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温柔多情的少女。。。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威尼斯由于小艇的作息而产生的不同的美。
10、让文章色彩丰富
——第28课《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充满了彩色。为了让学生也学会给文章增色。我让学生比较把文中的描写颜色的词语都去掉,跟原文相比如何?学生感受到了好的文章应该有适合的颜色。再结合学过的文章来体会色的重要性,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如果没有恰当的颜色,文章就逊色很多,应该在写文章时要注意用上眼睛,把生活中的颜色带到文中。接着让学生即兴写了一段带颜色的文章,效果不错。
第三篇:语文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后记
吴忠中学 李敏
从第一天上讲台到现在,经过八个年头的摸索,实践,现在回首想来,也有了些许的感悟。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来说说。
对于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好像都可以对它指手画脚,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变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母语的地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不是科学,而是一门学科,它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工具。是人们交际的必要手段。总而言之,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是我们每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
而现在语文教学之所以被指斥,主要在于我们是在把它当作科学来教,太过理性。
在八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学语言就应该怀着一种感性,一份热情,一片如颠似狂的心去“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首先是感性的,自己首先热爱语文,热爱每一个文字,这才有可能感染学生。要知道“趣是最好的老师”!
光有热情,做不了好老师。所以还要说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前的我直到现在,只要站到讲台上,总会陶醉其中,用百倍的热情去引领学生学习那些美丽的语言。可是,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总是不能成正比。为此我困惑过,请教过,甚至流过泪。慢慢的,在不断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投入量和学生的投入量 并不相当。不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对语文产生与我一样的兴趣。他们是旁观者在看着我表演,而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换句话说,他们动脑,动笔,动口的机会太少。被动的学习,只能导致成绩不理想。
所以,苦恼之余,我急忙寻找补救的办法,对症下药。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老师多讲,多分析,不如学生多背、多读、多写。
我让学生准备了素材本,每天抄一页素材(故事)或者优美、精彩段落,每天安排组长检查,我不定时抽查。
每天请几位同学背诵他喜欢的精彩段落,数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札记互批,老师批改交错实行,并进行评讲。早读大声朗读文章,课内、课外不限。……
其实,积少成多很好实现,只要能坚持。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有始有终。只有在高一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高
二、高三的学习才能驾轻就熟。
就语文教学,我从宏观上谈了谈自己的经验教训。下面,我想说说自己对语文版教材的处理。
其实,这个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选择的一些文章,充满了现代社会的味道,有些文章很有哲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老舍的《邻居们》,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等等。这几篇文章,在以前的语文书里是从来没有的。对 这些文章的处理我想应该是因文而异。例如,《不会变形的金刚》,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重点放在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并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小说的主题,同学们很感兴趣。
《邻居们》对人物的塑造颇有特色,还有一段对话锦上添花,我组织学生来分角色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举两得。
由于教材所选篇目很多,若篇篇都讲,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所以,我选择每篇文章的突出特色作为重点,主次分明,既加快了教学进度,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就抓住这篇文章的论证特色,教学《离骚》就力图明确屈原的“骚体”特色,教学诗词,就把重点法放在艺术表现上……
所谓教学相长,不管作为老师的资历是长还是短,都应抱着谦恭的态度,与时代同步,向老师学习,和学生交流,甚至可以听听所谓外行人的评价。只要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一定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自己的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我想,当教师如果只是定位在为了吃饭穿衣,它也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我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
2008年7月9日星期三
第四篇:小学语文五(上)教学后记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黄翰标
《走遍天下书为侣》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假设和设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我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外,还把重点放在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上。在指导学生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书比作家和朋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书还可以比作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充分领会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在理解读一本书的方法时,我补充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收效会大大提高,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懂得了该怎样读书。
第五篇:小学语文五(上)教学后记
《窃读记》教学反思
黄翰标
品读《窃读记》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感受,作者精致的内心描写,传神的动作描绘,更是使人震撼。文本虽然生动,但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与孩子现在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体会作者表达的传神?如何使孩子感同身受的体味作者求知过程中的辛酸与满足、对爱的感激,则成为了本课解决的重难点。课后我从几个方面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目标明确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及受人帮助后的感激之情,从具体语句体会作者表达手法的细腻传神。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思路清晰
导入新课后,出示导学案教会学生品读的方法,学生各自散读体验,在书中划出体现作者感受的语句,进行批注。互助点评,交流讨论,在全班交流时,老师及时评价、点拨、引导,捕捉发言中的智慧火花,将零星的体验整合起来,适当板书归纳,解决本课重难点。
三、读重点,咬文字,品悟感受
学语文,就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学习一种表达方式,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这篇课文的语言细腻生动,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
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因此,要引导孩子找到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体味到小女孩“窃读”的感受。如:“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抓住两个动词“咽”和“吞”理解,作者读书后的满足感。指名一生读句子,其他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此时的读书感受。
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学主要围绕找出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进行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而在品读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找句子,说感受,老师只是做适当的点拨与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五、情感升华
在本课的最后,通过设臵“结合实际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情感升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
由于初次踏入语文讲读课堂,在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更应认真思索,以小见大,提出不足,深刻反思,不足如下:
1、时间运用不够灵活,致使课堂前松后紧,许多环节没有落实到位,学生找出句子后还没说透就急着进入下一环节。
2、师生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生疏。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虽有了解,但过于表层,没有很好的做到融入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也正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之所在。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也不太适应,大部分同学找到句子却不
能及时做批注,回答问题时站起来却忘了怎么去说,甚至有些同学怕错干脆不敢回答问题。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缺乏活力。本课虽有设计小组交流、同桌交流提问释疑的环节,但落实的不好,学生没有放开了讨论起来。思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将此环节设计在按要求默读之后中途提出,有部分学生完成默读要求,有的学生还在默读找句子。因此,小组讨论相当于只对部分学生提出,而这部分学生虽想讨论,可看到有的学生还在默读思考,便把讨论的欲望压制住了。
4、重品轻读,多处朗读的层次不够。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在读中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体会到了,也就学会了这种表达方式,就会有意无意的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然而本节课没有发挥“读”的效用,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说完对句词的感受和理解后就草草的进入下一句段的品评,很少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使得有的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而有的学生只是知道了,却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如:对课文第二自然节的品评,同学找出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描写,部分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这个时候,我应该借势让学生对这一段落进行品读,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钻研多尝试,把握好每一次的教学实践,建立师生间的默契,把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及读写能力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
总之,这次教学展示,对我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在备课环节的把握上,还是在教学的有效组织上都获益匪浅,更大的收益是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感谢教研员和听课老师提出的建议,我会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化不足为动力,努力钻研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总结语文教学中各种规律,上好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