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4:2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是逼出来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第一篇:《优秀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百炼方能成钢,人生从不设限 ——《优秀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根据公司党委关于中层管理人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安排,我对《优秀是逼出来的》进行了全文研读。现将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总体感受

这本《优秀是逼出来的》提出了一种新鲜的成功理念:优秀是折腾出来的,敢折腾才有机会,经折腾才能成长,善折腾才会成功。全书从工作、企业、领导、同事、下属、客户等六个方面组织结构,阐述了企业如何“关爱员工、共同发展”,倡导管理者“做好企业的关键是要把聪明人规范起来”,鼓励员工“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领导需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要干好”。这对于公司目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及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心得

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常的工作中,我们都会太在乎付出与回报的比较,不平衡时会心存抱怨,往往会忽略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付出。尤其是青年员工,在电力企业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基层的锻炼和技能的培养,而不能刚参加工作就想高收入、好环境,疏忽了利用年轻的资本去锤炼宝贵基层工作经验的机会。人生没有不可能,小到做事,大到做人,今时今日许多事情,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强壮的过程。有时,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设想或计划在遇到各种牵绊时,往往放弃了实施。在公司这种现象也较为普遍,具体表现在工作有难度时,不去协调推进,束之高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处理疑难问题判断和处理能力,也影响了公司整体工作进度。剑桥学者罗素说:“我们的思想活动只有当它能影响我们的躯体行为时,才有意义。”因此,只有不断挑战逆境,才能继续强大,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和谐发展。

生活中没有“不可能”,只有“不行动”。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能够不懈地奋斗,勇敢地挑战逆境,就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猛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95%以上都是按照习惯行事的。如果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有问题,那么他的行为有95%以上的概率会出问题。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结果就真的平平淡淡;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结果常常就是成就一番事业。

其实,很多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努力而没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们便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也办不到,却完全忽视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失去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人的一生,选择很重要。你是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全凭你的一刹那决定。

力克〃胡哲说:“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有些人在工作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和确定努力的方向,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永远适应不了“三集五大”等新形势下工作公司发展要求,所以说“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就是人们在心理上为自己设定的高度。自古以来,每一次的创造性发明,每一次的革命性突破,每一个平凡人的成功,都是勇于突破框框,向原本以为不可能的高度挑战的结果。土耳其谚语说:“每个人的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这是对人自身价值应有的肯定。你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你,就看你如何去选择。有些工作,做好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但做不好往往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加以纠正,势必超出当初选择做好的过程。与其这样,我们为何不当初既定做好的工作目标呢?

不要自我设限,只有突破限制、跳出框框,你才能以采取跳跃式的行动大步向前迈进。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条件比别人要差多少,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要将阴影突破。只要你有耐心慢慢地选推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慢慢就成了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竞争,一种比拼。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你追我赶的风气,自己就不由自主的开始逼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找对手,眼前一定会出现一片新的洞天。

总之,我们不必再抱怨被“逼”,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因为愈是懂得争取成功的人,愈懂得利用逼的力量,自己逼自己,也要别人一起来逼。这样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办公室 郝朝阳 2013年5月15日

第二篇:《成功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成功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读了成功是逼出来的这一篇文章,我的收获很大,下面就由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我感受到了,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才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觉得在被“逼”着做某些事情时,不必为此感到无奈或懊恼,因为这些事情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比如被老师“逼”着背课文,被同学“逼”着参加自己不想参加的活动,被竞争“逼”着天天学习,被紧张的学习逼的将近崩溃……

而我读到这里,我便想到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被逼无奈的事情,现在就有我给大家说一件我的亲身体验吧!

记得中考的前一段时间,我的组长是全班管的最好的组长,那便就是:邢艺凡。我那时就在她那一组,她管的十分的严,作业漏掉一道题她就要大发雷霆,比如有一天是英语课,当天的辅导课,她就让组员们都把该背的英语课文都统统过一遍,而且还得背的很熟,我几乎每次都是被她逼着把整篇课文给她背一遍,而且我刚错了一两个单词,她便让我从头背。被语文课文的时候,她更是严厉,背一篇课文只能错五个字,多一个都不行,而我只要给她一背,这篇课文就永远都不会忘了,在我刚入她们组的时候,我十分的烦,总觉得她太死板,太可恶,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仿佛适应了,我也不会烦了,记得有一次我又烦了,当时十分的懊恼,而过后,又想想,不,组长做得对,我必须得马上改变心态好好的学习,于是对邢艺凡的悔恨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下课时同学们问我在哪一组好,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在邢艺凡的那一组好。”也许同学们会觉得我很傻,但是,说真的,邢艺凡哪一组不是一般的好,邢艺凡哪一组虽然管得严,但是,邢艺凡的这种严厉也使我进步,正是因为邢艺凡的这种严厉,让我知道了,该怎么学习。我在邢艺凡的那一组过几天习惯了,而现在,在我的生活中就不能没有邢艺凡的逼,就是由于邢艺凡的逼,我才在慢慢的进步。

读了这一篇文章,我知道了,不是所有的逼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有的逼,甚至能让你逼上成功的道路,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第三篇:《成功是逼出来的》读后感

读了《成功是逼出来的》这一篇文章,收获很大,下面就由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的亲身体验吧!

记得中考的前一段时间,我的组长是全班管的最好的组长,那便就是:邢艺凡。我那时就在她那一组,她管的十分的严,作业漏掉一道题她就要大发雷霆,比如有一天是英语课,当天的辅导课,她就让组员们都把该背的英语课文都统统过一遍,而且还得背的很熟,我几乎每次都是被她逼着把整篇课文给她背一遍,而且我刚错了一两个单词,她便让我从头背。被语文课文的时候,她更是严厉,背一篇课文只能错五个字,多一个都不行,而我只要给她一背,这篇课文就永远都不会忘了,在我刚入她们组的时候,我十分的烦,总觉得她太死板,太可恶,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仿佛适应了,我也不会烦了,记得有一次我又烦了,当时十分的懊恼,而过后,又想想,不,组长做得对,我必须得马上改变心态好好的学习,于是对邢艺凡的悔恨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下课时同学们问我在哪一组好,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在邢艺凡的那一组好。”也许同学们会觉得我很傻,但是,说真的,邢艺凡哪一组不是一般的好,过几天习惯了,我的生活中就不能没有邢艺凡的逼,就是由于邢艺凡的逼,我才在慢慢的进步。

读了这一篇文章,我知道了,不是所有的逼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有的逼,甚至能让你逼上成功的道路,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第四篇:解析历史:“林彪事件”是毛泽东逼出来的?

解析历史:“林彪事件”是毛泽东逼出来的?

《毛泽东传》对“文革”中几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

一、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他说:“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会变颜色。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1965年8月11日听取罗瑞卿汇报时的插话)就在1965年八九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的问题。从此以后就不断讲这个事。

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有一次他对身边护士说:“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越来越使他感到问题的紧迫性。

毛泽东觉得时不我待,就在73岁那年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批判《海瑞罢官》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

但是,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许多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也说成是阶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

用什么办法才能够彻底解决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问题,毛泽东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说:“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没有群众毫无办法。”

但是毛泽东对群众运动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看法。他说,“我们有一部分干部不接近人民群众,做官当老爷,对付这些人,我毫无办法。这回好,群众就整他了”。这样,在放弃了党的领导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积怨,就在自发的、失控的群众运动中,以革命的名义和极端的形式,集中地爆发出来,造成社会**。

综上所述,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出于反修防修的目的,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下,由于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又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方法,所进行的一场所谓的“革命”。有人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说成是个人的权力之争,归结为毛刘之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林彪事件”是毛泽东逼出来的吗?

中共九大以后,国内形势趋于和缓,毛泽东曾表示,“文化大革命”该准备收尾了,并确定九大以后取消中央文革小组。但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林彪集团正在急于攫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有两件事集中暴露了林彪及其集团的政治野心。一个是发布所谓“林副主席一号命令”,一个是关于设国家主席问题。

1969年10月10日,在苏州的林彪向北京的军委办事组组长、总参谋长黄永胜,发出一个“关于加强备战、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要求“立即组织精干的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这个指示由军委办事组以“林副主席指示(一号命令)”名义正式下达。当晚,这个命令用电话传达到各作战部队,全军立刻进入紧急临战状态。命令下达的第二天,林彪才用“电话记录”的方式报告毛泽东。

未经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事先又不报告,林彪居然擅自发布这样的军事命令,一夜之间调动全军进入临战状态,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警觉,作出强烈反应。

如果说“一号命令”是林彪为夺取更大权力而作出的带有某种试探性的行动,那么,在设国家主席问题上,林彪则公然向毛泽东进行挑战,由此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

1970年3月8日,毛泽东向中央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并建议不设国家主席。这是毛第一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毛的意见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后,大家一致同意。林彪在苏州得知后,让叶群转告黄永胜和吴法宪:“林副主席赞成设国家主席。”此后在设不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林彪一反常态,顽固地、一再地同毛泽东唱反调,显然已经超出党内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还是叶群把这个问题挑明了,道出了林彪坚持设国家主席的真正面目。她私下对吴法宪说:“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

设不设国家主席的争论带到了九届二中全会即庐山会议上。8月23日,二中全会开幕。就在会议开始前一刻,林彪突然向毛泽东和其他常委提出要讲点意见。本来,毛、林事先都表示不在开幕会上讲话。林彪却来了个突然袭击,事先也不打招呼,突然提出要讲话。林彪拿着讲稿讲了一个多小时,主要就修改宪法问题谈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根据林彪、叶群在会前的布置,陈伯达与吴法宪还准备了一份设国家主席的宪法草案条文。这一切活动都是瞒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大家可以想想,是林彪在“逼宫”,还是毛泽东在“逼”林彪?答案是很清楚的。

毛泽东已经察觉到会议中的不正常现象,立即制止说: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谁坚持设国家主席,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讲到这里,毛泽东冲着林彪说了一句:“我劝你也不要当国家主席!”

1971年8月15日,毛泽东离京南下,到中南、华东等省巡视,同各地负责人谈话,他指出:这次在庐山,他们的地下活动、突然袭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同时又指出,要保护林副主席,当然他要负一定的责任。9月5日、6日,在北戴河的林彪、叶群获悉毛泽东南巡谈话内容后,便决定将毛泽东杀害于巡视途中,发动武装政变。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一级战备”的指令。8日,林彪亲笔写下行动手令:“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林彪的阴谋败露,便紧急策划南逃广州,另立中央,分裂国家。此计不成,乘飞机北逃国外,所乘专机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坠毁,落得个“折戟沉沙,丧命异国”的下场。

以上根据《毛泽东传》简略地介绍了林彪事件的前前后后。《毛泽东传》都是严格根据第一手的可靠材料,包括大量档案和当事人的回忆编写的。事情是非常清楚的。

三、毛泽东与“四人帮”的根本区别

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这是毛泽东犯的一个全局性的严重错误。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毛泽东的重用,他们利用毛泽东的错误,背着他作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他经常注意克服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着的缺点。在他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四人帮”则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他们是一个为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反革命集团。他们讲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是为实现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这个目的服务的。他们在实践中歪曲毛泽东的一些主张,把毛泽东一些错误的主张推向极端,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毛泽东传》依据大量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毛泽东与“四人帮”之间的根本区别。毛泽东多次尖锐批评和揭露“四人帮”,指出他们的政治野心,没有把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他们,这为以后我们党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

四、毛泽东如何对待周恩来的病情?

海外出版的一本歪曲事实的图书说,周恩来患膀胱癌后,毛泽东阻止给周恩来治疗。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传》作了详细的记述:1972年5月3日,周恩来被确诊患有膀胱癌。这对于大量内政外交事务都需要依靠周恩来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打击。毛泽东的秘书观察到:当逐字逐句地看完医疗组关于周恩来病情的报告后,主席的心情很沉重。他叮嘱这件事对外要保密。对于怎样治疗,他说:“开刀容易扩散,有危险,是否可通过中医的方法,用中药来控制病情。”并且这样解释:“你们外科医生动不动就开刀,开一个死一个,陈老总不是开刀死了吗?谢富治不也是开刀死了吗?”毛泽东还要求“防止扩散,注意营养和休息”。在著名泌尿科专家吴阶平主持下,经过多次检查,决定采取“电烧”的办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手术后不到半小时,毛泽东就要身边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吴阶平等医务人员说:医生们做得好,感谢他们!这以后,毛泽东每次审阅周恩来的病情报告时,总是非常认真仔细。特别是在因患眼病不能亲自阅看病情报告的情况下,听读报告时也是全神贯注。工作人员读过的报告,毛泽东能记住周恩来每天失血的数字以及实施手术的次数等细节。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病情一直挂在心上。有一次会见外宾时,同陪同外宾的李先念谈起周恩来的病情时说“他的身体,:我是替他担心的。”(作者逄先知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编审;吴足观摘自《党的文献》2006年第2期)

揭秘1938-1942年林彪在苏联的神秘4年

林彪与共产国际

1938年冬,林彪到苏联治伤,直到1942年初才回国。从俄罗斯公布的档案资料看,林彪在苏联期间除了治伤之外,还参加了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问题的工作。特别是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就如何处理国共关系危机,林彪两次提出书面意见,并同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面谈,对共产国际的有关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林彪的意见,现在看来,有一些是正确的,也有不少是错误的。他在共产国际的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共产国际解散的内在因素。

第一次接触:向季米特洛夫汇报六届六中全会情况

林彪到苏联后,和共产国际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939年2月14日,向季米特洛夫汇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情况,并转交了全会的文件。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是在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进行了15个月以后召开的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决定,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长期合作来支持长期战争;同时,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在全会的总结中批判了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的错误主张。

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结束的前一天,即1938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曾以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名义致电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报告了会议的主要情况。但会议形成的各种文件由于交通的原因,尚未送到共产国际。同时,六届六中全会批判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据王明称是来自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对此不能不慎重,需要派人向共产国际解释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而林彪恰在会议结束一个多月后到苏联治伤,便承担了这项任务。

在这次和季米特洛夫的会见中,林彪汇报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召开中共七大的决定。此外,林彪还汇报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后方部队以及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人员数量、经费情况,并谈了面临的经费、武器、干部缺少等方面的困难。

就在林彪到达苏联之际,国共关系出现了恶化。国民党于1939年1月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会后,国民党成立反共的“特别委员会”,陆续制定和秘密颁发《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沦陷区防范共产党活动办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从1938年冬开始,国民党在陕甘宁、华北、山东、华中等地不断制造反共军事磨擦,袭击八路军、新四军后方机关,残害共产党员、干部、战士和当地群众。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新的危机。1939年5月7日,中共中央通过乌鲁木齐的电台转发给季米特洛夫的电报,通报了国民党的反共动向。5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和季米特洛夫、曼伊尔斯基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告知:“5月底将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共六中全会以来由于国内和国际局势发生变动和变化而出现的当前的政治形势。”并说:“在随后的电报里我们将开始向你们定期通报国共关系、军事形势、八路军和新四军状况、中共在全国的活动问题。”电报请求共产国际给予指示。

共产国际成立中共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小组 林彪名列其中

5月20日晚上,任弼时、林彪到季米特洛夫处谈中国问题。这说明,林彪开始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活动。这次会见,议定了给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底会议的建议。5月21日,季米特洛夫根据同任弼时、林彪议定的建议内容给中共中央回电,认为:“现在,当投降派和反共派在国内展开破坏活动,汪精卫与日本人进行谈判时,最大的危险是国民党可能投降,可能出现新的慕尼黑。因此,党应该把全部火力集中于反对在蒋介石周围、国民党内外和军队的投降派。”具体策略为:“党应该更加紧密地联系爱国进步人士以及广大的国民党党员,和他们一起依靠人民群众,孤立投降派和反共派。”季米特洛夫还特意强调:“动员群众,加强国共合作是同投降派和反共派作斗争的最好方式。在开展反投降斗争,公开揭露反共运动的叛卖性质的同时,党不应给人提供破坏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实,而要不顾一切千方百计地扩大和巩固民族战线。”

5月23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干部部部长古利亚耶夫报请曼努伊尔斯基批准,成立中共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由共产国际执委会干部部高级顾问莫尔德维诺夫领导,成员有13人,林彪名列其中。

6月5日,中共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小组的工作计划。7月5日,根据季米特洛夫的指示,该小组改为中国问题小组。

莫尔德维诺夫在7月8日的小组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中共的报刊总是过分强调国共两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同等地位、国共两党领袖即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同等地位,过多地描写八路军、新四军的胜利和边区的扩大;在处于国民党政府影响之下的那些地区的群众工作,总是带有争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权,而不是扩大和巩固已存在的由国民党领导的组织、工会、“三民主义青年团”。对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所说的停止在国民党和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下工作,莫尔德维诺夫认为这意味着在全会之前,中共进行过这种工作。并认为如果这样的话,中共就是重犯了1925年至1927年的错误。中共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建立了地下支部,最后导致了“三二○事变”。

莫尔德维诺夫提出,如果蒋介石今后继续抗日,并且没有与敌进行勾结的条件,中共就应该竭尽全力帮助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坚决支持到底。共产党在政府中和在国民党中地位的加强,不仅不能加强中国的抗战力量,而相反,会削弱抗战力量。中国的资产阶级、中国的地主和将军们,都是准备参加和将参加抗战到底的。但如果他们面临选择,是要共产党人还是要日本人,那么,很多人将会动摇。很多人会选择日本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选择共产党人都只能是少数。这就是说,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政策应该是不使人提出这些问题。

对于顽固派提出的取消陕甘宁边区的问题,莫尔德维诺夫认为,边区的存在违背了中国的法律,它不会加强中国共产党,而会分散中共的主要力量。边区在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很大作用,但现在起着相反的作用,不是在加强,而是在削弱民族统一战线。那么,就应该取消它,或者根据这样的原则改组它。日本随时都可以占领这个地区。

莫尔德维诺夫关于中国统一战线问题认识错误 林彪表示反对

莫尔德维诺夫关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意见明显是错误的,是十足的右倾观点。虽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但其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干部部高级顾问,是会影响一些人的,说明在共产国际内确有一部分人,对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在中国问题小组会上的发言中指出:蒋介石会继续同日本作战,但取决于外国的援助和同日本作战的情况,如果遭到挫折或失败,或者其周围的人或英国压迫他投降,他就会动摇。我们应该集中火力反对投降派和媾和运动,清除各种失败主义情绪,反对投降派,孤立国民党内的投降派,并逐步把他们从民族统一战线的队伍中清除出去。

任弼时认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合作出现磨擦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统一战线联合了各种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和敌对的阶级。国共合作不可能没有磨擦。因为这两个政党之间打了十年的仗。国民党和共产党所代表的阶级,就其利益而言,是矛盾的。发展和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

针对顽固派提出取消陕甘宁边区问题,任弼时表示反对。他指出:如果取消边区,国民党还会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还会要求取消八路军和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就无处安身,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表明,中共中央位于作战地区就不能对全国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取消边区就意味着国民党军队开进这个地区,改组边区政府,把分得的土地还给地主,共产党逐渐丧失所有过去的成果。中共中央决不能迁往重庆,因为那里不能保证自由。同时,中共在那里没有地方创办学校,培养干部,特别是党的干部和游击队的干部。

林彪在中国问题小组会上作了较长发言,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在战争中得到巩固。越是顽强地继续抗战,统一战线就会越巩固。在两年的战争过程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增强了。以前许多中国人惧怕日本人,而现在这种恐惧感大大减少了。关于国共磨擦问题,林彪赞成任弼时的意见,认为国共磨擦和冲突是不能彻底根除的,中国共产党有实力,它才有资格与国民党谈统一战线问题。应该避免不必要的磨擦和冲突,但不能靠一味的让步来调节冲突,而不得不以磨擦反磨擦。否则他们就会得寸进尺,要求我们取消边区,然后取消八路军,再后取消共产党。有时,以磨擦反磨擦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讲到这里时,莫尔德维诺夫插话,要求林彪举例说明。林彪以山东国共军队磨擦为例,说:“一开始我们避免发生冲突,但他们却更加猛烈地进攻我们。后来我们决定消灭他们,结果由三个团组成的这支队伍变成了三个连。此后他们老实了。后来日本人进攻他们,他们没有退路,我们就接收了他们,并让他们驻扎在一个最可靠的地区,这样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也变好了。”林彪表示,他也赞同任弼时关于陕甘宁边区命运的意见,认为取消边区弊大于利:第一,取消边区并不能根除磨擦;第二,也不能增强团结。尽管可能由于边区的存在而产生磨擦,但同时它也在推动国民党去抗日。若是取消边区确实能巩固统一战线,那当然可以取消它。但恐怕未必如此,如果不能达到两党更密切合作的目的,那么,顽固派就会更加趾高气扬。

莫尔德维诺夫担心地问:“如果边区被日本人占领,那么,我们的机关、学校去哪里?”“如果延安城丢失,那会怎么样呢?”

林彪回答:“这一点早在去年(日本人进攻边区的时候)我们就预见到了。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个地方,储备了粮食,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将党政机关转移到事先准备好的地方,而这个地方离这些马氏将军的驻地更远些。”

林彪在中国问题小组会上的发言支持了任弼时的意见,形成了与会的中国同志与小组领导人莫尔德维诺夫在如何制止国共磨擦、巩固扩大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截然不同的意见。莫尔德维诺夫于8月19日写给季米特洛夫关于中国问题小组工作结果的报告中,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关于陕甘宁边区问题,不得不承认“陈林(即任弼时——笔者注)、林彪和毛泽民同志在发言中所引用的理由最有分量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个地区对中共中央和分布在这个地区的那些学校的合法存在是必要的。同志们认为,[中共]中央驻扎在重庆是不安全的。驻扎在八路军或一般的日军后方,通讯联系就会遇到困难,中央的活动也会受限制。”任弼时、林彪以及其他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如何看待国共磨擦和中共关于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应该是起到了作用的。

皖南事变后,林彪与共产国际交流 提出3点建议

1941年1月上旬,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给季米特洛夫发去电报,报告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被国民党军重兵包围,“有被彻底消灭的危险。”同时还报告:“蒋介石派出20多个师,对我军在江苏、山东、安徽和湖北四省的游击根据地展开了广泛的进攻。他们准备在全国实行大逮捕和大屠杀,反动气焰极为嚣张。”表示:“我们准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给予蒋介石所实行的这种广泛的进攻以有力的反攻。”

1月16日,季米特洛夫收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电报,立即同苏联领导人紧急磋商解决国共合作危机的办法,并征求在莫斯科的中国同志的意见。由于194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结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将任弼时调回延安,林彪是留在莫斯科的中国共产党最高级别的干部,并在1939年7月参加中国问题小组,讨论过当时的国共关系问题,于是季米特洛夫将有关情况通报给林彪。

2月5日,林彪致信季米特洛夫,谈了他对皖南事变后中国时局的看法。

林彪信中认为,蒋介石暂时还不会发动内战。理由是:中国十年内战时,共产党的力量比蒋介石小得多,但国民党未能消灭共产党和粉碎它的武装力量。现在国民党要对共产党发动内战,这意味着蒋介石必须动员比十年内战时期多得多的力量。这个他做不到。在国际上,美英希望借中国人之手继续对日作战,从而遏制日本人向南推进。因此,他们不希望中国向日本投降,不要求国共分裂,而是争取限制共产党人的活动和消耗他们的武装力量。

林彪认为,但也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其一,国民党采取违背国家利益的行为,他们经常这样做,对皖南新四军的袭击就有可能意味着采取试图实行分批歼灭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策略。其二,发生美日战争,日本为了战胜美国,可能对蒋介石作出重大让步,而蒋介石从对日战争中腾出手来,会把其力量用到对付共产党人上。

至于国民党顽固派为什么选择新四军皖南部队作为袭击对象,林彪的分析是:新四军活动的地区是国民党在1927年执政后的基地。无论中国资产阶级和地主还是外国帝国主义者,都怕新四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增大。新四军皖南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系统中最薄弱的一环。它一方面面对日本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面对国民党的武装力量。它离开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力。同时不排除这种可能: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所犯的“左”倾错误,也是发生这次武装袭击的原因。

关于国民党顽固派为什么选择在1941年1月发动皖南事变,林彪认为是因为中共想利用有利局势在1941年初召开七大,国民党顽固派认为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发动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进攻,共产党就没有能力组织反击和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政治运动,因为地方党组织的主要领导参加党的代表大会都不在。

对于中共在皖南事变后应采取的策略,林彪提出三点建议:1.继续展开政治攻势。必须广泛地向人民说明,国民党顽固派在挑动内战。要证明,内战是向日本投降的桥梁。向日本投降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灭亡,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把中国人民变成殖民主义的奴隶。举行群众性示威游行,并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唤起千百万群众和国民党进步人士反对内战,反对策划旨在阻止人民进行抗战的挑衅性武装行动。2.在军事方面实行防御,但不放弃局部进攻,以向群众表明,我们在尽力避免内战。同时在确有把握取胜的情况下,不放弃武装反击,教训不自量力的内战挑拨者。实行这些举措都要从进一步巩固统一战线的需要出发。3.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谈判,争取实现中国共产党的12条要求。如果在谈判中国民党要求新四军撤出长江以南地区,在换取另一个更为有利的地区情况下,可以同意。

林彪认为,在一些中共组织的共产党人当中和中共一些领导人那里,有过“左”的错误,致使国共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如1937年底,当国民党部队从华北撤退时,八路军的某些负责人就曾倾向于解除国民党撤退部队的武装。这被预先制止了。当国民党军队处境危险时,我们的部队不是始终向它们提供援助,而主要是关心自己影响的扩大和部队人数的增加。

季米特洛夫对林彪的意见非常重视,并将林彪的信转给斯大林

林彪强调指出:在我们的同志当中,有人一直不想作出任何让步。他们很难作出妥协。

林彪还说,中共着力于敌后分散的游击战,而不是正规战。他曾不止一次地请求中央允许组织对日本人的有力打击,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只好自己主动在平型关进行作战。尽管平型关战斗中部队有很多牺牲,但这次胜利决定性地改变了当时在华北形成的危机局面,结果中国人民颂扬我们军队并坚信自己的力量。林彪自豪地说:这就是为什么中共中央至今一直利用这次战斗作为宣传鼓动的资本。在我们的所有文件中只举出这次大的战斗,而进行这种战斗的机会在过去和现在还很多。而这种战斗,无论对于赢得蒋介石的抗日立场和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还是赢得八路军作为中国抗日军队之一的声誉,都是有必要进行的。

对于上述批评,林彪声明是个人意见,建议共产国际在“评价与袭击新四军有关的事件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林彪这封信,判断蒋介石还不会发动内战,提出应采取的三个策略,以及对国民党顽固派为什么发动对新四军皖南部队围攻的分析,都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一些共产党人和一些中共领导人坚持不进行正规战,而是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自己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策略方针,犯了“左”倾错误,致使国共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对共产国际正确判断国共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也反映了林彪与中共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的分歧。

季米特洛夫对林彪的意见非常重视,于2月7日将林彪的信转给斯大林、莫洛托夫、日丹诺夫、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等苏联领导人。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于1月17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并将叶挺提交“军法审判”。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说:国民党最近消灭皖南新四军,现在又公开宣布取消新四军,这表明国民党准备与共产党大破裂的决心。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指出:“这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之间,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空前的严重事变”,“国民党现已公开宣布新四军叛变,叶挺交军法审判。国民党这一政治步骤,表示他自己已在准备着与我党破裂,这是七七抗战以来国民党第一次重大政治变化的表现。”

2月11日,林彪在看到中共中央在皖事变后致季米特洛夫的电报后,致信季米特洛夫,改变了上一封信中蒋介石暂时还不会发动内战的判断,认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阶段中国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像他上一封信中曾提到的,国民党有可能违背中国人民的民族利益,同共产党决裂,进行内战。鉴于此,他提出党的政策、军事战略和战术、同政治党派的关系就必然要作根本的改变。但在新的内战时期,党不应回到以前的内战中,即在苏维埃运动时期所实行的政策上,而要实行新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必须同出卖群众利益的中国大资产阶级作坚决斗争。提出“打倒蒋介石!”的口号,依然进行争取中间阶层的斗争,争取使中小资产阶级联合在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周围。要同国民党内外的所有进步团体和人士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争取蒋介石政府内部的分裂,以便利用靠近共产党的政府人士实现中国人民的民族利益。这意味着党不应提出“打倒中国国民政府!”的口号,而要争取改组政府,从中驱逐卖国分子。政府应保留同样的名称“中国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要保留八路军、新四军的“国民革命军”名称,在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而斗争的政治原则基础上同中国所有武装力量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同它们一起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直至彻底消灭和瓦解蒋介石的军队。

林彪认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力应该在消灭蒋介石政权后调往中国西北,在华北只留下小部分部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场应该是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湖北和河北地区。为此必须占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份,在那里建立共产党武装力量的主要后方,以便今后进行国内战争。在内战初期,必须避免同蒋介石军队进行阵地战,而要集中一切力量从上述后方地区清除当地地主的反动力量,对地方政权进行革命改组,争取广大民众阶层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斗争。

林彪这里提出占领甘肃、青海、宁夏的战略出发点,仍然是这里同苏联比较近,容易接受苏联的武器援助。

在这封信中,林彪还对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皖南事变十二条办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前九条是正确的,只是不应提出惩办何应钦,而应要求惩办其他低级别的人。最后三条要求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例如提出废除***的要求就没有分寸。这一点在文章中可以写,个人发言可以说,但不应在谈判具体问题时作为要求提出,因为这会为攻击我们提供口实。不要大叫废止***,而要实际争取。八路军、边区的存在和共产党的合法存在表明,废止***的过程正在进行。

林彪不同意中共中央只有一个前景即内战的观点,而是认为有两个前景。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不能再作出让步了,而只能要求蒋介石作出让步。林彪主张可以进一步互相作出让步。在换得另一个地区的条件下,新四军可以放弃安徽南部地区,放弃“新四军”番号,将它纳入八路军。与此同时,党应该开展广泛的群众运动,争取继续实行统一战线,反对分裂和投降。

林彪同意中共中央面临内战前有一个过渡阶段的判断,建议为了恢复同国民党的友好关系,应该经过这个过渡阶段并全力争取对问题的和平解决,同时不放弃对内战的准备。

由于一些问题在信件中无法详说,林彪表示如果季米特洛夫认为需要,可以单独报告这方面情况。

与前一封信比较,林彪对中国局势的判断,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提出的策略是十分脱离实际的。首先,他提出的联合其他武装反蒋是不可行的。蒋介石在实行攘外必先安内、对日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时,在国民党内遭到爱国人士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那时,联合其他武装力量共同反蒋是正确的。而在蒋介石抗日后,同其他派别的矛盾缓和,国民党内较全国抗战爆发前团结。只要蒋介石没有明确投降日本,联合其他武装力量反蒋是很少有可能的。其次,他主张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调往西北。如果这样的话,八路军和新四军就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因为到那里肯定要和马家军发生激烈战斗,从而使马家军和蒋介石联合起来。八路军、新四军不仅未和地方实力派结成统战关系,反而多树敌人。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如果脱离抗日前沿阵地,在全国舆论上也会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林彪不赞成同国民党谈判时提出废止国民党***的要求,是不明白中共中央政治反攻的意图。中共中央当然明白,仅仅靠国共谈判,国民党当然是不会废止***的,但这是向国民党进行政治反攻的一个拳头武器。因为这有利于揭露国民党坚持独裁的真实面目,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第四,林彪认为可以放弃新四军的番号也是不对的,这样国民党顽固派会得寸进尺。事实证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是正确的,是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重要举措。

当然,林彪这封信也不是一无是处,他认为有两个前景的判断和提出争取和平解决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从总体上讲,林彪缺乏一个政治家应具有的战略远见。

应林彪信中的要求,4月3日、7日、26日,季米特洛夫同林彪详细交谈了中国问题,具体内容是什么,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文件记载,但季米特洛夫事后在日记中记道:“他陈述了自己对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策略批评性意见。”可见,林彪同季米特洛夫交谈的主要是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策略问题,而且表达的是不同意见。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发动了侵略苏联的战争。7月21日,德国约有200架飞机对莫斯科进行了空袭。就在这一天,季米特洛夫与即将回国的林彪和军事小组进行了座谈。至此,林彪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画上了句号。

由上,笔者认为,林彪在苏联期间参与共产国际的一些活动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季米特洛夫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还是比较尊重的,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时,尽量听取中国同志的意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然后才作出指示。尽管如此,这种指导方式仍然要受到很大限制。第一,在中国政治局势发展比较迅速时,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发出电报请示,而共产国际再开会研究,同苏联领导人进行磋商,听取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或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见,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当共产国际发出指示电到中国时,往往已经时过境迁,且中共中央已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措施。第二,在莫斯科的中国共产党人由于其本身的政治能力和水平不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很大的差别。如1938年3月开始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任弼时,在国内长期参加实际斗争,并是中央领导层的成员,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比较了解,具有很强的政治能力和远见卓识,因而能向共产国际传达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准确信息,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问题的决策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林彪则不同。林彪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军事将领,但缺乏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远见。在任弼时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时,尚能在其领导下做一些工作,起到一些作用。当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撤离后,林彪给共产国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的成分就较少,并且表达了自己与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策略的不一致意见,对共产国际形成关于中国问题的决策和指示起到了负面影响。第三,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针的能力,如果再有一个国际指导中心,况且这个国际指导中心远离中国,在沟通双方正确信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紧迫而重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个束缚。

共产国际自身也发现了在当时作为国际指导中心而存在的局限性,1941年5月12日,即在同林彪交谈中国问题后不久,季米特洛夫即和共产国际的有关人士开始酝酿终止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活动问题。

由于此后不久发生了法西斯德国侵略苏联的战争,共产国际解散的问题暂时搁置。1943年5月15日,在经过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苏联领导人充分酝酿和十分慎重的考虑之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了《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共产国际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共产党组织不复存在。(王新生)

第五篇:丘吉尔看二战:本可避免 是公众逼出来的战争

丘吉尔看二战:本可避免 是公众逼出来的战争 2013-05-29 11:05:47 中华网论坛 【大 中 小】

世界各国百年政治史,真正明智、能垂范后世的政治家没有几位,英国首相丘吉尔居之无疑当之无愧。说他明智,不仅仅因为他勋业彪炳,他有比事功更了不起的政治智慧。政治是怎么回事,他比别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彻。他的见识,比其他政治人物高明很多。

他是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英雄。危急关头,需要坚定的领袖力挽狂澜,英国人于是选择了丘吉尔。如果不是二战之初国势阽危大难将至,他未必能出任英国的最高领导。1945年,二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百战成功的丘吉尔立刻被请出唐宁街十号。在他的不朽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他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

丘吉尔有纯正的贵族血统,受过完整的贵族教育。那个时代英伦的贵族教育,说到底就是政治精英的教育,内外双修,文史兼通。他是哈罗公学的击剑冠军,醉心历史。经典的史籍,从来就是资政之学、向政之学。他既精通时务,又全然贵族教养,是现代民主政治中难得一见的大政治家。不过,他那种高人一等、咄咄逼人、择善固执的派头,在民主政治的官场上是福是祸非常难说。

现代史家一致认为,丘吉尔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英勇卫士。没有他在二战中的殊死抵抗,欧洲的民主版图将完全沦陷,现在的世界政治格局也会完全不同。这一点毫无疑义。有趣的是,史上最伟大的民主卫士对民主的看法却迥异常人,疑虑重重。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除了人类尝试过的其他一切政府形式,民主的确是最坏的政府形式。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换句话说,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如同你说天下所有美女以外,西施是最丑的女人。其实你是说西施是天下第一美女。我们一般在这层意思上欣赏这句名言,欣赏丘吉尔的机智、幽默和文采——英语原文音调铿锵,比中译漂亮多多。

但我们通常忘了丘吉尔的第二层意思:民主并非完美无缺,它只是比其他政治制度好一点。很多问题它解决不了,它自身也有问题。

民主的问题是什么?民主的问题就是选民,就是公众,就是民意。丘吉尔说,你到街上去找一个普通选民聊上五分钟,你就能找到反对民主的最好理由。

最可能出现的状况是:那位选民要么什么都不懂,懵懂无知;要么自以为什么都懂,夸夸其谈。在正常社会里,政治是高深的学问,精微的艺术,复杂的操作。但在大多数选民的眼里,政治很简单,非黑即白。伴君如伴虎,伴民有时尤胜伴君。选民、公众往往很愚蠢、很短视,根本看不清自己的利益在哪里。民意沸腾,最终烧伤的常常是民众自己。

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丘吉尔看来,二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二战所以发生,民主国家公众的愚蠢和政客的软弱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二战回忆录》里,丘吉尔认为,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最大的一件蠢事,是在《凡尔赛和约》里要求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这种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

现代战争费用浩大,而战胜国能从战败国那里掠取的财富,远远低于公众的想象。除了一些细软和特殊人才,战胜国几乎无物可取。那些东西的价值,与战争费用相比,连九牛一毛都不到。《凡尔赛和约》开出大约十亿英镑的罚款,德国人根本没钱付,除非经济全面崩溃,回到赤贫。回到赤贫,更没有钱付。

丘吉尔说:“群众始终不了解这种最简单的经济事实,而一心想取得选票的领袖们,又不敢向他们说清楚。报纸和领袖们一样,反映和强调流行的见解。各国当权者没有人能超越或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向选民宣布这种基本的、无情的事实。即使他们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

最后的结果极其荒谬:德国并没有真正执行十亿英镑的战争赔偿,反而由英美两国向德国发放了十亿五千万的贷款。德国迅速走向复兴。但《凡尔赛和约》的巨大耻辱,在德国孕育了强烈的民族仇恨。这种民族仇恨的代表,就是狂热的、邪恶的现代暴力愤青之祖——奥地利下士希特勒。希特勒把全世界拖进了战争。

民主政体的最大优点,大概就在于到了关键时刻,能够找到代表公众真正利益、为公众服务、值得信赖的政治家,比如丘吉尔。他厌恶短视激烈、反复无常的民意。但他爱英国,也爱那些乱七八糟的选民。愿意为他们付出“血水、苦水、泪水、汗水”(blood,toil,tearsandsweat)。

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段“四水”的演讲半是真诚的表白、半是取悦民心的表演。以他的个性和理智,应该很不喜欢公开煽情。那是非常时期,他知道这个平常不屑为的小伎俩会很管用。他说过,政治绝不是光明磊落的竞技(game),而是一门诚实的生意(earnestbusiness)。(本文来源 :《东方早报》2013年5月26日第B11版,作者:小宝)

下载《优秀是逼出来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秀是逼出来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什么是战略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什么是战略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什么是战略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

    《优秀是一种习惯》读后感

    《优秀是一种习惯》读后感对优秀和天才的看法更新了一遍。我想我会读第二遍。 我之前对优秀的理解,无非停留在:优秀是一种习惯,诸如此类的,模糊的思考。荒唐的是,还自我良好的认......

    《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

    《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读起国外的理论书籍,有的很深奥,必须静下心,一字一句理解,《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有的很清新,有故事有描写有内心的感悟,有的详实......

    《优秀是一种习惯》读后感

    《优秀是一种习惯》读后感 优秀是一种气质、优秀是一种状态、优秀更是一种习惯。优秀的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各种各......

    父亲是一棵树优秀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双休日,我就有心幸读到一篇文章名为《父亲是一棵树》,里面那辛酸的情节,爱恨分明的人物,无一不深深的打动我使我的心湖泛起阵阵涟......

    《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初听这句话时,我既气愤又无辜。哪一个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优秀呢?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好好学,怎么能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呢!读......

    《太阳是一朵花》读后感优秀

    溢腾诗友从事诗教工作已有十多年了,他对诗教工作情有独钟,而且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显著,诗意在想象中飞翔——太阳是一朵花读后感。他不但自己不断出诗集,出诗教理论著作,而且他的好......

    什么是读后感

    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