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
《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
假期里我在家里读了由顾镶、雨柔选编的《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完后深有感触,它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受到不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与对生活的信念,我觉得在一本书中,能够读到这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收集了不少近代作家的精美散文,并且每一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品,文学家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世纪的百年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确如鲁迅所说,是中国文坛上“散文小品的成功”。
徜徉在百年哲思散文的海岸,一路的灵光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精选的经典散文作品就像构起了一个清新典雅的自然王国,无比悦目。也许这些文章并非全部是精美的珍珠,但他们一篇篇美丽而迥异,给读者播撒着智慧,向人们洞开了一片片思想的家园。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文章现在读来仍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虽然写的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是,这些事情在他们的笔下,却演变成了人生思考,使他们成了一系列人生边上的眉批,永恒纯粹超然,让人们觉得每一篇散文都由于浸入了思考而被垫高了层次,让人们不觉得便有一种被这些散文呼唤的感觉,它呼唤起了读者的审美愉悦,还有着启人心智、点悟生活的另一种功能。它们再次证明:优秀的散文作家都兼为驾驭文字的高手和深邃敏锐的思想家。
瓦雷里说:“诗歌是跳舞,散文是散步”。其实,仅仅在散文的世界里,就既有作家直接倾吐灵魂隐秘、气血充盈的情感舞蹈,又有闪烁着创作主体新知与睿见的智慧的思想散步。
书中许多作者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隽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薄、沈从文的轻灵曼妙、丰子恺的厚重平实。其他的,也都各有千秋。
正如季羡林所说:“美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琐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名篇。我所说的身边琐事范围极广,人身旅途中的所历所感,无不包容于其中,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撷取其中一颦一笑,写出那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事物。这样的文章能净化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性灵,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我轻轻闭上眼睛,感觉内心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澄澈和明净。仿佛受过了一场春雨的洗礼,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让我看到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广阔的胸襟。让我不禁感觉原来生活中很多我们认为的琐事并非只是淡然无味的,而是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的体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参悟出人生的真谛,变得越来越成熟。
第二篇:百年中国经典散文哲理卷
鲁迅的《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李大钊的《今》
郭沫若的《梦与现实》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丰子恺《渐》
朱自清《匆匆》
第三篇:《08中国散文》读后感
《08中国散文》读后感
——100120226 邢志超
初读散文,虽不能将其艺术手法欣赏得淋漓尽致,将作者感情把握得丝毫不差,但也在懵懂之间体会到了不少乐趣,学到了不少道理。
近日所读为08《散文》,它收录了多篇08年中各作家的优美散文,读它,犹驰骋于五彩斑斓的世界,可领略各奇异事物风采。
大家不仅为大有所为者,更是能关心大家之忧虑着。毕淑敏、季羡林便是如此。
《佑护灾难中的孩子》是毕淑敏女士对一次车祸中一位天真的女孩儿在众人谆谆教导下,卷入了为死去的母亲“讨公道”的利益纠纷之中的一些感受。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不染污秽的,然而在如此的环境之中会是怎样的结果?“公道”讨回后,作者问相关人“那小姑娘呢?”“不知道,可能一切都好吧。“我的心,被搅得深深不宁。直觉告诉我,”绝不是一切都好……”那孩子遭遇了血肉横飞的悲惨场面之后,又被人教导鹦鹉学舌,孩子受到灾难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这确实是个直到思考的问题。我想,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将其置身于这灾难之中了吧。想起了汶川地震,灾难之后,政府或是热心群众迅速将灾难之中的孩子转移到全国各地安全的地方,第一时间救助孩子身体上的创伤,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这便是社会的进步吧。
季羡林在晚年于燕园写下了《写完听雨》。古往今来,听雨是雅
人所做之事,但季老却全做一“俗人”,听到了雨,想到了麦子,关心着农民的收成,他的梦,竟是希望为农民多下点雨,他血管里流淌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垂暮之年,对农民和农村依然怀着深厚的感情。
在王岳川的《世纪老人的十个瞬间》之中,开篇写“北大未名湖后湖有一盏灯总是亮得最早”,结尾写“未名湖午夜亮起的灯光,是百年北大老人透过暗夜的精神之光,这一灯独荧,必将迎来东方的满天朝霞”。仅这两处意象,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位慈祥的老者形象。虽白发苍苍,但仍旧精神矍铄,为着自己所热爱的文化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就在09年夏季,季羡林老先生永远的离开了燕园,离开了我们,永远住进了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但相信,他留给我们的东西,是永恒的。
永远离开我们的还有作家魏巍。他那著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精神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周明在魏巍去世的第七日,于《人民日报》发表了《在潇潇秋雨的晚上》,写出了魏巍在当代的影响,读后,更感到他的正直、热情。
且愿这样伟大的文学者一路走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那便是爱。
王兆胜在《愧对父亲》中记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父亲一
直想与“我”同住与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父亲的愿望,是直到父亲去世,“我”才感到为时已晚,内心感到自责,让人想起了那句老话:“及时行孝”,祭云川的《有母亲在,是多么幸福》也体现了这一点,令人欣喜的是,在母亲病危之时,“我”陪伴母亲,直到病情稳定,那段感受,是让人刻骨铭心的。林汉筠在《喊一声娘,我整个身心就痉挛》中写自己经历了多少个风风雨雨,写过多少篇“诱惑”人的文章,但对于母亲这一关爱却无法释怀。
深沉如大山般的父爱,细腻如流水般的母爱,有多少人能真正说得出,道得尽呢?
《那时的爱情》是叶多多亲眼目睹了拉祜族女孩为寻求真爱,坚决反抗违背自己意愿的包办婚姻而与男友服毒自尽的事,这位女孩并非开先例者,之前,有无数男女这样做了,然而,那里的人们并未对当地的婚姻方式有所改变。
爱,为寻求真爱,许多事都值得做。
有种东西叫做回忆,是张悦然的《私奔》把自己带回了童年的回忆之中。作者自小对“私奔”一次充满了好奇,并希望亲身体验,但直到最后也还是差“一步之遥”。未免失望,遗憾。
自己的童年,也是对新奇事物充满着好奇,比如“极乐”,长大后却发现,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但又不必有太多失望,做到心中有所乐便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会将一些童真童趣给丢掉,但,就因此感到不快么?当然不必,丢掉这些东西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收获着新知识、新思想,不断进步、成熟,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还有范曾、铁凝、余秋雨、史铁生……70多位作家,一百多篇佳作,或着眼现实,关注民生,或回眸历史,再现人物。无论慷慨悲歌,激扬文字,还是一咏三叹,情意绵绵,在高阳人文旗帜,贴近生活方面,都有直击心灵的震撼力。
第四篇:百年老树的散文范文
《百年老树》
文/站先先生
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植树时,一棵棵可爱的小树苗插在了大地上,多年以后它们将会是撑天大树。看着一幕幕植树情节,我想起了老家村头的那棵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的山楂树。
这棵山楂树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那么多年来一直开花结果,从未间断。说它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不是凭空捏造,它有着见证人。我的三爷爷目前已是九十有余的老人,在他的记忆里他小时候这棵山楂树就已经是很粗的了,以此可推断它并不年轻。
远远望去,山楂树像一尊守护神守在村头。它枝繁叶茂,树干粗壮,粗到五六个人张开双臂合围才能把它丈量。由于我家距离山楂树只有两百米,所以儿时它便成了我的乐园。爬树、赏花、摘果、乘凉,尽在这大树的怀抱中。它的繁枝给小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可以从树东边一直沿着旁枝攀爬到树的西边,脚不着地的翻越,在树上窜来窜去,像极了猴。这老树脾气也是足够的好,记忆里还从未有人从上面摔下来的事发生。
每年山楂树都会准时开花结果,这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白色的小花把整棵大树装点得无比美丽,白色花朵镶嵌在绿叶中,加之外形远远看去像极了一颗花蘑菇。冷雨敲打着花枝,花儿凋零了,树上挂上了绿色的小山楂,小小的、嫩绿的,含羞般的挂着。看着娇嫩的果实,忍不住揪下一颗丢进嘴里,酸极了,牙齿都差点被酸掉了,好一阵才回过神来却发现有一股回甜在心头。有时候也会把小山楂摘回家放在碗里,然后舀上一瓢辣椒酱拌了拌,夹一颗放进嘴里,酸辣感爆棚,好一个美味了得。小山楂也抵不住岁月的摧残,长得很快,要不了多久我们就再也不能吃到那嫩嫩的酸酸甜甜的味道了,看着它一天天长大,我们只得期待下一个摘果时节。
山楂成熟了,柿子也熟了,老家一直有一个偏方,用山楂捂柿子,据说这样柿子的味道更好,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也不去追究,反正大家都这么弄了。摘好了柿子,爬上山楂树,高的也摘不到,只有摘那离地面不远处的,摘上一背兜回家和柿子放在糠里或者放在坛子里,等过一段时间后便可以取出柿子来吃,山楂却会被人们遗弃,成为大地的肥料。山楂每年都被摘得个精光,第二年又是硕果累累;因为它的高大和繁茂,很多其他村的人都慕名而来,即使山楂摘完了也要摘一些叶子回去捂柿子。果实、叶子摘了又生,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年又一年,带给人们希望。
俗话说“树大好乘凉”,还真是没错,大山楂树就是我们的夏日之恋。夏天,骄阳横空,我们在树下玩着各种游戏,阳光无法透过厚厚的树叶。时间久了,太阳也懒得晒我们了,只好在树叶上打转,偶尔从叶缝中射下,在树枝摇摆间舞蹈,我们看着这无力的阳光,得意的笑了。再看看这风景,像童话里的那般美丽动人。庆幸有这高大的山楂树为我们遮阳,不然准会被晒成黑人不可。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也不常在家,村里的小孩子也少了,再也看不到树下孩子的身影了,也不见有人去摘山楂了。上百年的轮回,上百年的枝繁叶茂,上百年的守护,山楂树开花结果,自然落地,从未改变,它一直都郁郁葱葱。
第五篇: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当我第一次听说老师要我们寒假里看《百年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非常不以为然,认为它只不过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纪录片,就像大多数其他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一样,落入俗套。然而当我还怀着不悦的心情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的观点立刻改变了。紧接着,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看了一集又一集。作业只要求我们看第一集到第二十八集,可我却一口气把五十二集都看完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纪录片,心中忽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五千年了,已经五千年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从来没有泯灭过,留给了我们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近代史,一个中国人不忍听说的名词,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一直不停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近代史是什么?它是耻辱的同义词么?片中无数的画面不断交替着浮现在我的眼前。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充满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也是充满黑暗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来最大的耻辱,感受到了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黑暗,但同时,也取得了最大的革命胜利。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百年前,《马关条约》的墨迹还没有干,正在全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的悲痛之中的时候,正在日本人带着轻蔑的眼神望着他们的邻邦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席卷了中国,这场暴风雨的策划者有八个,他们有的身披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铠甲,有的手持尖锐的钢铁长矛,有的挥舞这红白蓝相间的星条旗,有的黑头发黄皮肤,却拿着洋枪洋炮。这场暴风雨之后,清政府完全跪倒在了这些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从此,美利坚军队可以明目张胆越俎代庖地在气势雄伟的紫禁城里练兵,德国骑士可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搞骑射比赛,并且用的是中国的毛驴,各国公使可以很舒适度地坐在金光闪闪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拍照,乡间的麦地可以任由外国人的马蹄践踏„„看到这里,我的心都凉了。中国人生活在列强的阴影之下,人人自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十年之后,一位叫孙中山的人发表了一次讲话,号召全体中国革命党行动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很快,夜里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武昌夜里的宁静,接着,大半个中国在革命党的鼓舞下陆陆续续地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给了中国一丝曙光。然而不久,一个叫袁世凯的人乱入革命并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国民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可是随着“四一二”、“七一五”的恐怖,中国仍未从黑暗中被解救出来。可黑暗是暂时的,而光明却永恒,这只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随着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新的革命开始了,新民主革命势如破竹、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紧接着,国共的十年对峙,连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但是日寇的侵略魔爪却继续伸向中国。西安事变,给了中国团结的力量。漫漫八年抗战之路,无比艰辛,一场场的战役,不断消磨着我们的信念,然而最后,我们胜利了,这是来之不易的胜利!随后四年,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序幕。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个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十世纪,中国人的风云世纪,在这个世纪里,我们经受过磨难,我们经受过耻辱,但是我们也体现出了大的民族精神。穿梭于深远悠长的历史隧道,听着那风起云涌年代的咆哮,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的,我们看到了那弥漫在虎门久久不散的销烟,仿佛在向我们吟唱着一首苦难的歌,我们看到了那飘荡在台湾岛上无奈的哭诉,仿佛要告诉我们他走过的路,我们看到了那碧波永远冲荡不掉的被残忍地泼洒在南京河流里的热血,仿佛在向我们倾诉着七十年来经历过的悲痛„„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黑暗里一双双寻找光明的眼睛,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是不会倒下的!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给了民族精神最好的诠释。
看完此片,我所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五千年前,我们的民族之魂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他给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有了它,我们就有了一切,再大的困难也可以被我们踩在脚下,有了它,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对着全世界人说:我们最富有。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不被封山的大雪压垮,正是有了它,我们才不被地震打倒,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