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居》:诗意孤寂中的理想坚守
王 振 苑 蕾 内容摘要:朱英诞40年代创作的《山居》意境深远,诗歌整体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孤寂之境,青色的运用不仅烘托了的诗歌的意境,也暗合了诗人的心境,化合入了诗歌的生命之中,让人诗意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情感下的另外一种情愫——对于理想的坚守,这也就促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张力。关键词:山居 诗意 孤寂 理想 坚守 朱英诞的《山居》,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孤独者在旷野中望着远山,漠然地行走着,在与蜂衙对视的片刻中感受到一阵孤寂。走入山中,看到桃花斜出,可是却寻访不到仙人的影子,桃花散发出的清幽香气打湿了孤独者的衣襟。夜幕降临的雨夜中,孤独者听窗外山果的坠落声,遂引起他片片情思。在如此冷寂而又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孤独者想起了青色莲,纵使飘泊寂寞,但应有一种超脱的、不倦的、坚持理想的澄明之心。朱英诞的诗歌《山居》,在延续古典韵味与探求现代性的同时凸显出的是诗意的孤寂中对于理想的坚守。一.意象孕育下的诗境
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就涉及到意象在中国传统诗人诗文中的重要地位,而现代诗中也承继着古代的很多意象,只是在运用古典意象时往往其中孕育新的情绪。
意象作为诗歌的元素,是体现着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的内核和功能单位。①所以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契合着物象和心灵之间的某种隐秘的转化。尤其是对于现代诗歌,意象诗学更是高度地将诗人的生命感悟和艺术技巧融合到一起,让人在“美”中品读诗人的哲思。但是“无论意象结构的关系多么复杂,意象之间必须有它一以贯之的内在意脉的联系,意象的共同旨趣在统一浑融的意境营造。”②所以意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它与一种生命意识密切相关。因此,赏析《山居》的一个突破口即是意象以及由意象感知意境,进而穿透诗人的内心世界。
《山居》中意象丰富,整体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孤寂之境。诗第一节中的意象“青天”、“旷野”给人一种孤独空寂的感觉,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随后就出现了“孤独者”的形象,望着远山走着,面对蜂衙停留的片刻,是诗人之思。李白在“独酌”中叩问苍天大地,在花间月下的醉影里,找到自己心灵的安栖之地,而孤独者则是“独立”于旷野,在静待中体味心灵的孤独,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感受。“像雪一样”中的“雪”虽为主观臆想的意象,但显出一种冰冷孤寂的意境,把孤独者那种内心漠然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暗合了诗人的心境。
第二节描写到了山中的桃花斜出,“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有春天、美人、爱情、仙隐、悲情、情色等意蕴。在此我们可以从虚实两方面来理解,一则指明了时节,另外就是蕴含有一种仙隐的情趣,也正暗合了下句“仙人为什么舍此而去呢?”疑问中有反问,蕴含着一种遗憾,哀叹如此之美景却空幽无人。同时一枝桃花斜出在竹梢之外,化用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抒发的情愫不一样,但是那种景色的别致性却是油然而生,孤寂中充满了诗意。“暗香在有无之间打湿了我,如沾衣的密雨,如李花初开”则更具有一种诗意之美。“暗香”不禁会让人想到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虽为咏梅,但桃花也如此,清香飘散,具有清幽香逸的风姿,一种诗意的灵动画面首先就会映入读者的脑海中。这里的“密雨”、“李花”都是想象性的意象,“沾衣的密雨”化用张旭《山中留客》中的“纵使晴明无雨色,如云深处衣沾衣”,空山幽谷,云封雾锁,水气朦胧,花叶露浓,即使天气晴朗,也不免站湿衣服,李花初开悄无声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进入创作境界,在特定审美对象的刺激下,种种不同的感官印象,往往经过内在心理或注意力的转换,不断射向心灵的接受机制。这时,在心灵的光屏上便会出现奇妙的现象。”③诗人运用具象的情景用通感的写法把有无之间沁人的香气赋予了动态之美,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第三节中写到了岑寂的雨夜,听窗外山果的坠落声的,更是一种诗意的孤寂。“夜”本来就是中国文人笔下常见的审美意象,与“孤独”相通,它在人的视觉中呈现着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虚空, 在精神上则表现出某种无形的威压,它的安谧常常使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而“雨”也是惹闲愁的意象,是复杂心境的渲染,“雨生而愁生,雨生而愁涨”。在李商隐笔下雨的朦胧、雨的冷景都融铸了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所以两种意象的融合下的“雨夜”则更让“我”凝神静思,听着山果的坠落声陷入复杂的情感之中,同时“山果“之声配以听觉,与之前的嗅觉、触觉融合起来活跃了整个画面。
总体上前三个诗节,从悬崖间的青天到旷野、远山、桃花、雨夜、山果等,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意象具有跳跃性,任意的想象切断时空的整体性,违背了物理的时空逻辑,但是内在的诗意审美的逻辑仍是有序而稳定的,整体呈献给人的画面具有孤寂的诗意之美,也暗合了诗人内心的一种诗意的孤寂之感。同时诗节在人称上也存在变化,孤独者(他)——我——你,诗人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其实细细品味他们都是一个“我”这个孤独者的集合体,呈现出一种自语体的形式。同时在第三诗节中的疑问句,“仙人为什么舍此而去呢?”“它们仍有着青色的璀璨的背景吗?”穿插在诗句之中,用以表现诗人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二.“青色”烘托下的诗心
除了意象与形式上的呈现,色彩的运用也衬托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也化合入了诗歌的生命之中。诗人笔下的青色亦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墨一样,既蕴含着丰富的色感,又表现出视觉上的纯净。此诗的主色调就是青色,诗中有三处写到了青,“青天”、“青色”、“青色莲”,其中青色是诗人在雨夜对于坠落山果璀璨背景的遐想,也是诗人对于理想信念的一种哲思。这些青色一方面具有渲染诗境的作用,它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冷寂之感;另一方面也暗合了诗人的心境。《释名·释采帛》解释“青”曰:青,生也。象物生时色。道家之推崇青色,主要在于其主虚静,青色与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山水、天地河海的青色色调形成契合,有助于道家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达到一种心境合一的虚静恬淡境界。同时佛教也推崇青色,常用青莲来形容佛的眼睛,其主要原因和道家是相似的,即青色有助于心境的静默。所以这个从古典和传统中走出来的“青”能表达人澄静的心灵体验和体合万物的生命和谐。这也是诗人在如此孤寂的心境之中仍能够体验万物,冥思人生而坚持自我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情感的张力
孙书文在界定张力这一由物理学转来的文学批评范畴时说: “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④对于最情感化的诗歌,情感的张力总是凸显于文本之中,两种不相容的情感共同构成诗歌的统一体,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撞击、较量并糅合,最终依靠诗意主旨强劲的一方,实现诗旨的真正意图。
诗人在《山居》中营造的诗境是寂美的,但是意象是充满古典诗意的,呈现出一种清冷但是诗意盎然的山居画面,这是在形象层面的一种诗意的冲突引起的一种张力。而诗中存在的一种深层次的张力,即情感的张力则表现为诗意孤寂冲撞中激起的另一种充分体现诗人心境的开阔与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的力量,这是旨向诗人最终情思之力。其中这种张力最初在“青”色彩的调和中让人感受到,这已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有所论述。而最终的呈现在于最后一诗节中。
“你可是任意的仰望或俯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是一种体察万物与穿透世俗的眼界,这正是和看山的眼睛相媲,“山”可以理解为诗人坚持的一种理想信念,这样与第一节中“孤独者走着望着远山”构成了对应,形成了一种回环的结构。并且人在孤寂中应该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永远放在别处不倦游的心,如天一样阔达。最后的一句赞美“啊美丽的青色莲!”更让人感受到诗人之心如“青莲”般的澄净,能够在冷寂的困顿的人生之路中仍旧保持心灵的高洁,追求理想。这种情感的张力圆融浑然地构成了此诗的魅力。
第二篇:坚守理想 收获奇迹
坚守理想,收获奇迹
——读《新教育》有感
我是一名师范生,教育于我来说具有着非常的意义,寄托着我不一样的情感,但真要让我表达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我想我的“道行”确是太浅了,因此尝试着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一丰富自己,最近我看了一本朱永新教授的著作,里面关于新教育的思想让我深受启发。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中朱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关于教育理想的问题,当下,理想似乎是一个贬义词,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又这些想法的人,往往被称为“理想主义”。在我看来,理想不同与幻想,不能够完全否决它,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精神,而人的精神性就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我往往于人的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听人说有目标才会有奋斗的动力,理想从另一方面说不也是一个目标吗?一名教师只有为自己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会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否则就会走弯路,就会荒废时间和精力。
也许我们会遭遇许多的磨难与挫折,也许会遭遇一些无法言说的隔膜于阻碍,有时甚至会遭遇世人嗤笑与误解,但是我们无可否认,理想更是一盏灯,一盏指引我们在黑夜中前行的明灯。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时尚有一种东西比所有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对于教师来说理想更不是一种“乌托邦”,这个支撑他们生活的东西,这个为他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就是他们的教育理想。
当然有理想并不意味着就能成功,与理想相伴的另一个词汇,就是坚守。朱教授常用“带着镣铐跳舞”来形容他对坚守教育的理解。他认为坚守教育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淡泊宁静,相信未来。是的,没有坚守的理想就是空想,理想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了。在享受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的路途中,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人的完整性首先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让人称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坚持理想,为之奋斗,既锻炼了自己,更充实了自己。新教育有时播种理想的事业,我想一名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名族才会有希望。
所谓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有出路。纵观当代教育发展形势,应试教育的弊端让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学生的童年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的梦想,许多学生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要知道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教育不是为了禁锢学生,而是为了发展学生,放飞理想,坚持理想,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通过阅读《新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授教育理念,理想仅仅只是他理念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它带给我的却很多,我也会继续努力下去的,相信坚守理想的我一定会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奇迹!
第三篇:坚持理想 坚守信仰
坚持理想 坚守信仰
伴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了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
走进这片青山绿水,走进这段红色岁月,我看到了这里印下的伟人足迹:大井树下的读书石留下了毛泽东在这里阅读思考的身影,屋后的常青树伴随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难眠之夜;我看到了这里闪烁着的星星之火:茨坪村头,毛泽东传播革命道理,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八角楼里,毛泽东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方向;我听到了这里流传着的英雄事迹:朱毛会师、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振奋人心,小井医院,救死扶伤、军民一心,井冈精神,感人至深。
在波澜壮阔的井冈山革命中,有一个人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她就是红军老战士曾志。静静地聆听着老人最后的遗言,很多人的眼睛湿润了,我由衷地钦佩她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更敬服她忠于理想、坚守信仰的超然境界,她做到了不为名、权、利,用自己的一生坚定不移地履行党旗下的庄严承诺!她出身官僚家庭,却选择了党和革命;她胸怀大义,却井冈托子舍小爱;她追求崇高,却甘于平凡,甚至颠沛流离;她位高权重,却一生清贫,不肯为子孙解决小小的户口问题;她备受磨难,一生坎坷,却选择孤雁返巢,始终追随党的脚步„„我们读懂了她“永远跟党走,至死不动摇”的坚定信仰,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梦想再大也不嫌大,追梦的人再小也不嫌小,不管是一代伟人还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如今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抛头颅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革命先驱,如果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没有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没有坚持真理、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何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现在,理想和信念对一些人来说已经成为难以启齿的话题,在这个信仰缺失的社会,充斥着日益膨胀的私欲和歪曲的价值观。理想与饭碗,良心与金钱,该怎么选择?即使有了理想,又能为理想坚持多久?井冈山精神是先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不该丢弃,应该把它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中,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更要把井冈精神注入每个人的理想中,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利于人民的人,为构筑和实现“中国梦”而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井冈山那嘹亮的冲锋号渐渐远去,但是井冈精神的烙印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越来越深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告别了革命老区,踏上了追寻信仰的新旅程。
再担保 钱中华
2013年9月30日
第四篇:诗意的教育 理想的教师
诗意的教育 理想的教师
——争做一名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师
歙县郑村中心学校 吴恒仁
“岁月里最深挚的,那是老师的目光,它穿越千古,洞悉宇宙; 大地上最宽广的,那是老师的目光,它上彻天文,下察地理; 人世间最无私的,那是老师的目光,它惊看鱼跃,喜随鸟飞; 老师的目光是轻轻轻轻的风,轻轻轻轻的是它对幼苗的问候; 老师的目光是长长长长的线,长长长长的是它对学子的牵挂; 老师的目光是深深深深的海,深深深深的是它对世界的热爱。”
这是一篇题为《老师的目光》的散文诗,当我在静静的午后读到它的时候,我不禁心潮腾涌。文中不只流淌着对老师的颂扬,还对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是人民最满意的老师作了精彩的诠释。不是吗?心有大爱,为民服务;博古通今,满腹经纶;自治自律,品德高尚才是最好的老师啊!我轻轻地朗读这篇散文诗,耳旁回旋着市委书记王福宏同志的话语,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们要具备“五种特质”,那就是崇尚科学、开放创新、敬业奉献、好学笃行、讲求操守。
合上书本,淡淡的墨香飘过鼻翼,我闭目遐想,走进了那个多梦的童年,走进我的教师生活。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在儿时就有着美好的理想,可我的理想不是很明晰的。偶尔一次,我用炉膛里的木炭在墙壁上写下“教师世家”四个字,懵懂幼稚的我并不十分清楚这几个字的含义。身为教师的父亲指着四字问我:什么意思?我怯怯地回答,想当老师!父亲深思了一会儿,语重心长地说,要想长大当老师,就要勤奋学习!
在人生追求的轨迹上,一种美好的愿望往往源于最初萌芽的那份朴素的情感。有了那么一次偶然,我的学习有了动力,我的目标也就明确了,我的教师梦想也就在潜意识和努力中慢慢实现了。进了师范学校,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其实一桶水哪儿够呀,我们应该要有一股永不停息的清泉。于是,我挑灯苦读,翻烂了教育书本,带着丰厚的知识走进了课堂,走上了那神圣的讲台。
年轻气盛,清高自傲,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豪情万丈,可是我的教师生活并不精彩,时有撞墙,劳而无功。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师不耻下问,我看见将要退休的老师积极参加培训,我看见怀抱孩子的老师在钻研教材„„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一个理想的教师,人民满意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必须从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从此,我读《论语》,我读陶行知,我读杜威,我读苏霍姆林斯基„„我慢慢地在学习中成长,我不断地改变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等,我逐渐能轻松驾驭课堂了,学生也爱听我的课了。
当我渐渐疲乏的时候,身边的教师都在埋头苦读,我也加入了自学考试的大军,白天上课,晚上抱书,身缠家务,清贫孤寂,确实很能折磨人,想过放弃,想过听之任之,可想到身为人师,又重整旗鼓,在捧到本科毕业证书的时候,我泪流满面。不让自己的学习所得荒废了,我又创建新浪博客,在博客里留下学习所得,学习所思,让自己在知识的河流里泛舟。
我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要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不只是勤于学习,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还要勇于探索、热爱生活、热爱学生。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看着物欲横流,想着私心杂念,我也感到身心疲惫,厌倦课堂,原先的激情渐渐消失了。10年前那次傍晚,正当我从车棚里拖出自行车准备回家时,看见教室里的胡红菊老师正在给学生辅导功课,我走过去和胡老师到招呼,看见临近退休,满头银发的胡老师正在给一个学困生讲解作文,作文本上满是红笔写的修改字符,他们是那么亲切,凑在一起的头几乎碰在了一起。他们时而严肃认真,时而会心微笑。我看着这一幕,不禁头涔涔,心慌了起来。这时候,我想起了一首诗:
满眼都是学生,满心都是学生,在教师的世界里,学生是最大的事。把爱献给学生,把心掏给学生,在教师的辞典里,学生是最大的字。一生为着学生,一心惦着学生,在老师的生活里,学生是最美的诗。
教坛十几载风雨,我备尝苦辣酸甜,也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教师的职业之所以崇高,并非仅仅因为教师是知识的富有者,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铸造者。作为一名教师,我曾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我的回答是:掏心掏肺地爱每一位学生!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过去经常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和孩子打交道确实是一件烦心的事,每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的。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献给教育事业,也才能成为人民真正满意的教师。
人们的精神呢,情思,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在那春潮长满的生活的江面上,烟云缭绕,浮动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一股深情的期待和展望。这种精神,不仅是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还在于敬业奉献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默默的奉献是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一种为了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而自觉自愿牺牲自身利益的精神,教育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弘扬这样的精神。想到敬业奉献,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许多老师的身影,他们或年轻,或年老。有的子女高考没有陪在身边;有的父母身患重病没有站在病榻前;有的自己病魔缠身没有去医院;有的幼小的孩子没有人接送„„他们心系学生,情牵学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曾经和我一起共事的姚历历老师,在他腹部不适的时候,忍着疼痛和难受,坚持给学生上课,等学期结束了才到医院诊治,可是已经迟了,没有半年就离开了我们,可他才30多岁呀!还有我们学校的冯鹏英老师,方向红老师,她们一直在和病魔抗争,一直在和死神搏斗,可她们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还有我的亲戚,歙县中学的方晓东老师,连续15年带班主任,连续6年带高三班主任,在重压和超负荷的工作中身染重疾,命悬一线。化疗回来,手中捧着的还是《数学思维》,心里想着的还是即将高考的学生,而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人管,有几次错过了公交车,步行10里回家。当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也就是6月24日,他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学校,和学生一起,一个个询问高考成绩,当得知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瘦削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想到这些,我就会酸楚,难受到了极致。他们的行为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教师虽然不是神,可我要说他们就是神!我心中的神!
在我们的同行中,他们任劳任怨、不计得失、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为名、不图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具体行动作出奉献,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写到这里,我头脑里跳出了电视剧《红槐花》里的一句台词:革命是痛苦。我想,教育是诗意的,或许也是痛苦的。只有我们无私奉献,才能让学生满意,让人民满意!
“崇尚科学、开放创新、敬业奉献、好学笃行、讲求操守”,在新的时期,我们只有勤学创新,热爱学生,默默奉献,才能让教育充满诗意,才能使自己成为理想的,人民所期盼的好教师!
第五篇:坚守职业理想追求职业幸福
坚守职业理想追求职业幸福
我个人认为,古往今来,教育家们关于教师职业生活幸福的源泉有三个代表性的观点。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教师职业价值、教师职业幸福之源的传统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的上述两段话,对于我们认识儿童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活的“探索”和“研究”性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凡人都有探知未知的好奇,在满足这种好奇中工作,是人类生活的特殊价值之一,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如果将教师与医生这两个职业做个比较的话,从哲学的终极意义上讲,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与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打交道,而医生却是与正在走向消亡的生命打交道。与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生命打交道,作呵护生命之花的“天使”,并在与生命共舞的教育历程中,分享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这是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
幸福,有人曾经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曾经把它写在书籍中。今天,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塞里格曼于200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第一次提到真正幸福论,在积极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真正幸福论认为“幸福”这个词很难有科学的定义,所以塞里格曼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快乐生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包括躯体愉快(意指直接且相对短暂的知觉上的欢欣)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
“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围绕着这个基本理论生活的人会拥有接近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美好生活”。因为聪明地利用个人的特长和天生潜能会给人在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参与和融入,也就是说拥有一个更充实的人生。
“有意义的生活”是指参与和为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服务。生活的意义是从参与和在为这种机构服务中取得的。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包括宗教、政治、国家、社区和家庭。积极心理学家们相信积极和正面的品质和情感只有在积极和正面的环境中才能最好地得到发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