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诗意栖居

时间:2019-05-13 07: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中的诗意栖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中的诗意栖居》。

第一篇:教育中的诗意栖居

教育中的诗意栖居——谈教师的幸福之道

【摘要】幸福是一门学问。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的幸福对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有其非常重要的价值所在。若能诗意的栖居在教育的本土上,历经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过程,那即是迈向了教师的幸福之道。教师的幸福之道是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话题,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正如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师只有在修得自身幸福的这一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学校乃至社会享受到幸福。

【关键词】教师教育幸福之道诗意的栖居

【正文】

一、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体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幸福。它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当教师诗意的栖居在教育的土地上,忘情地融入教育之中,融入教学当中,此时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在精神上享受到了一场莫大而又深刻的盛宴。

1、读书——教师的幸福之一

“我们牢牢地坚守学校读书净土,因为书中自有浓缩的文化。”[1]正因为书中自有浓缩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身为教师必须要读书。试想,若教师没有读书,拿什么建立自己的幸福,拿什么教育学生让其幸福,拿什么面对社会使其幸福?

原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的第32个建议——学校里的三个世界这样写,首先要“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他倡导主动积极地阅读,他要求每位教职工都要有学习计划,每天都要阅读一小时以上。他鼓励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兼顾,鼓励自主学习,认为被动地学习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确实,如果身为教师却不读书,该尽的责任都无法承担,那还有何幸福可言。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幸福。幸福的教师都会热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使其渗透骨髓,融入身心。他们永远不会等进入学校、书房等才阅读,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他们也永远不会等到要用时才阅读,因为他们清楚“书到用时方恨少”所蕴含的哲理。他们深知,只要行动,必有收获。他们相信,读书会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会让工作永葆活力,只有多读书方能重新认识自己。读书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2、梦想——教师的幸福之二

梦想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有梦的人生才称的上是幸福快乐的人生。从成功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人活着,就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标。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年仅14岁的时候,便默默记住了父亲临终时“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嘱托,在年幼的心灵里澎湃着“立志发达,建立一番事业”的鸿鹄之愿。若干年后,带着 “不报父恩,誓不罢休”的决心,他果敢地迎接一浪又一浪的挑战,攀过一个又一个高峰,成为了实业界的巨子,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幸福充斥在心里,热血沸腾。[2]

那么,同样地,对于教师而言,怀抱梦想该是一件怎样幸福的事。在幸福的教师眼里,教育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牺牲;教育是一种创造,而并非重复;教育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纯粹的谋生手段。作为教师,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怀抱梦想,在那三尺讲台上,和学生一起放飞梦想,茁壮成长,不会是奢谈,也不会是妄想,只要心中有梦想。

3、用心——教师的幸福之三

每一位教师在他教过的诸多学生当中,或多或少地都曾经给学生指引出一条道路。用心,是教师值得崇尚的资本,也是教师难得易失的幸福。

用心体现在热爱教育,热爱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乐于从教,尽心尽责等方面。教师如果能够以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以清晰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以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艺术,以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把自身的幸福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用心自是无可非议。

身为教师,在教育事业上播撒的是希望的种子。每一位教师付出多少心血在耕耘的途中,当他的学生走向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之际,当他的学生以出色的表现回报社会之际,他体验到的幸福必将与之成正比,甚至更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每一位用心奉献的教师的希望,也是他所享受到的幸福最大值。

幸福是一门学问,教人幸福更是一门学问。教师的幸福不仅在于自己的幸福,它还在于传递与扩大幸福,这对社会以及个人的贡献并不亚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心灵的交涉、文明的创造。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一个不断地被学生超越,又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在竞争中享受了幸福,而学生也同样在超越中走向优秀,甚至卓越。

二、教师的幸福源自何方

在当今的教育信息时代下,教师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如此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教师的幸福归宿要源自何方,这让教师日渐迷茫。尤其是在过度功利带来的紧张教育环境下,日益增加的负荷以及由此导致的身心疲惫,使教师在工作上缺少了一种心灵的自由、情感的舒展、行动的睿智,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精神的焦虑、情感的压抑、工作的盲从。[3]在高分赚来的笑脸背后,隐藏的是丝尽泪干的悲凉与辛酸。自然,教师的幸福感便成了一种镜花水月的奢望与空谈。

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源于教育的正确方向。一旦教育所实施的方向产生偏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比如逐渐地趋向于功利,而忽视了教育最原始的目标与目的,一切就不再具备任何意义。那么,在这种追逐念头下,教师的幸福便无处可寻觅。因此,必须首先做好正确的教育,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教育才能得以实施,教师的幸福也才有其归宿。

其次,教师的幸福源自于学生。学生的进步,学生的积极进取,学生获得的荣誉,让教师享受到了身为教师特有的幸福。孩子的点滴成长和真情回报是老师幸福感的源泉。当你在工作上感到内心疲惫不堪的时候,也许家人、朋友、同事的言语都抵不上孩子简单的一句关心一句问候。这种幸福,是除教师以外的其他人体会不到的,它鼓舞着教师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创辉煌,也激励着教师秉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精神,努力地不断地进行自我的促进与反思。

最后,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自己。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做到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样的境界[2],能够以平常心淡看名利和得失,淡看人生,踏实奉献,能够努力追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我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充实奔放快乐,那么他无疑是幸福的。在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或许会遇到风霜,经受艰难,但是能够诗意的栖居在教育的大地上,过完整真实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极其幸福的生活过程吗?

三、怎样拥有属于教师的幸福

幸福不只是仅有开头、结尾,拥有幸福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那么该怎么做才可以拥有属于教师的幸福之道呢?

首先,做一个爱孩子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你就从事别的职业吧。因为有爱,教师就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既肯定他们的优点,又能接受他们的缺点。因为有心,教师就会懂得学生需要引导,成长需要时间。[4]也因为爱孩子,教师会懂得走进孩子的心灵,聆听孩子心灵深处最真的话语。爱需要智慧,需要表达,而这些都体现着教育的技巧,也决定了教育的成功与否。

其次,要以足够的职业精神对待平凡的工作。职业精神是一种价值观,是每个行业都必须具备的,有什么样的职业观,就有什么样的职业态度。[4]它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教师的职业精神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自己的激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

及对教改未来的坚信[4]。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所缺乏的品质。时代会向前发展,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奉献却是永远不变的。

最后,教师的成长与幸福人生的营造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个能够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教师才有可能以更加积极和光明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成长,才能为学生,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94.[2]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01[2009].[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胡珊.《教师幸福与教师成长》报告会随想.[OL].

第二篇: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

党委工作部 赵瑞昕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18—19世纪德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在彼时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浅斟低唱,而在德国大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阐释之下,这句诗所蕴含的意义已经变成了对现代社会商业发达、技术先进却弊端丛生的深刻反思。

天生万物,各有各世界。然而,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之下,一切自然物都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和权利,只成了人类资源和能源的提供者。人们习惯以对人的有用性来看待自然万物。譬如一棵树,以木匠或者樵夫的眼光去看,它仅仅是一块家具的原料或者炉中的火炭。人,如果时时事事都以这样实用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生活的乐趣就会停留在感官的享受和生理的满足,诗意栖居当然更无从谈起了。诗意栖居,首先是有栖居之所,要有独立的生活空间,然后才能在生活上追求诗意。在现代中国,栖居已是一大难题,大部分民众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诗意的追求;而那些生活富足的人,浸染在商业文明的漩涡里享受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诗意栖居似乎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然,虽然商业文明和技术统治的弊端在现代中国已经显露无疑,但是诗意栖居恰恰可以作为社会转型之后人们在精神上的皈依。诗意栖居绝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们的顾影自怜,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在“众生喧哗”的社会中能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栖息地和灵魂的寄居之所。

人,无论是在底层挣扎着生存还是富家子弟裘马轻狂地享受,只要不想槁木死灰地活着,就不能无知无觉,就应该在现实的世界之外开辟出一块精神家园来耕耘自己的理想和趣味。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们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能力,就会发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就会在生活中享受无穷无尽的乐趣,就能感受生命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方向,就能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诗意是一种心境,是在复杂世界里感悟美、享受美的一种能力。作为在现代社会浸染商业文明的我们,应该激活内在的灵性,凸显生命本真的意义,在点滴的生活中感受诗意、领悟诗意。

冰心说过“只要你是简单的,这个世界就是简单的”,也只有简单地生活,才能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生活恬然自若、悠然自得……

第三篇:生活中诗意的栖居

生活中诗意的栖居—2012年高考作文

生活中诗意的栖居

小编导语: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是2013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中高考作文必不可少,小编整理了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供同学们参考写作。更多高考满分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低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繁杂则缭乱,过于简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千年以前,孔子驾车周游列国。游说,辅君,宣仁,教育,座下三千弟子,他在生活中奔走忙碌,然而孔子并不是一味地只懂得奔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懂得在忙碌的奔走中安静地憩息,他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便是那两袖清风,至贤至雅的圣人。回首当下,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名利正如那拴在驴子前的萝卜,诱惑着人们不断迈步。然而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神,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唯于此,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必须打造的圣殿,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著名的标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是啊,在你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人生因奋斗与欣赏美妙!鲁迅先生执笔时端庄肃穆,那笔顿作棍棒,唱醒百万愚民;又顿而化为刀枪,直刺敌人心脏。这样的冷峻中,先生为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耗尽心血。然而在萧红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那袅袅烟雾中轻缓吞息的神态,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别样的丰富多彩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在他追求精神财富的同时,鲁迅先生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酿造出碎金般的诗意,铸就了他辉煌而又美好平淡的人生。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

333

落叶中的风---致2011年高考

落叶中的风

这次是一个洁白圣地,这里是死神的地域--医院。在一间手术室,我看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医护人员已十分疲惫,并开始准备缝合伤口。蓦地,那一直在旁专注而谨慎地履行自己工作的女助手突然道:“等等,医生我们少拿出一块纱布!”主刀的医生回答:“不可能,我已全部取出来了!”“不,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用了十一块纱布,但这里只有十块!”“不要胡说,马上缝合伤口!”主刀医生十分坚决。“不行!”那位助手的眼中迸出惊人的火花,“我要对病人负责,我不能让您进行缝合!”主刀医生欣赏地看着她,摊开手,手心中赫然是一块纱布,“你的表现值得称赞!”医生如是说,看到此,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秋风又将我带上旅程,来到了美丽的滇池。我隐在岸边的丛中,看到了那个执著的老人。这美丽的湖泊是他精神的母亲,是他的生命。当暴利牟取者来到这里,肆意破坏他的珍爱之水时,他愤怒了,挺身而出,相识之人的劝告安慰不了他,黑心的商人的毒打阻止不了他,有关部分的冷漠更不能洗灭他为母亲奋斗抗争的怒火,他如红烛般燃烧,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奔走。终于,滇池归于平静美丽,水鸟成群,碧波荡漾。我被震撼了!一个人,能够不为外界影响,坚持自己,循着自己的灵魂走过一生,是多么的美好与辉煌!坚持自己的灵魂,不为外界纷乱所扰,有时多美的令人向往与敬佩,秋风带着我飞过一个墙头,上面有几杆芦苇,正摇摆不定。我徒然生出一股对它们的蔑视,也生出一股悲哀,我不也是随波逐流

生活中诗意的栖居—2012年高考作文

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

第四篇:诗意的栖居

作业:分析你的教学行为,针对存在的问题,思考和研究一些改进的办法。

诗意的栖居

——导向自我心灵的诗词教学改革探究

一堂诗歌鉴赏课的启发

临海市大田中学

郑 俊

课堂实录:

诗歌鉴赏

——一次与诗人的心灵沟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受诗歌真实的情感和诗人高贵的人格

3、培养对诗歌的美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体会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中国是诗的海洋,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仅造就了众多的诗人,更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棵珍珠,时光流逝,但诗歌的光芒却更加璀璨这中生命力,这种精神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但是要走进诗人,了解诗人就必须要亲力阅读,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的与诗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

2、课前准备: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人或诗歌 指导如何鉴赏评价

写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内心感受,并和同学们交流

3、课堂实施过程: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指导鉴赏,教师作为主持人参与组织)基本步骤:

1、展示所鉴赏的诗作

2、朗读诗作

3、评价诗作(谈谈你喜欢它的理由)

4、整理评价内容

5、编辑成册 学生一:

《月夜》

叶柯辰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是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后,杜甫被叛军送到长安软禁时写下的名篇。首联从妻子怀念自己着笔,其实更能传达其本人对妻子的怀念。颔联沿着上文”只独”的意绪,进一步体察妻子处境的艰难:她肩上负担着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颈联忽用丽词写妻子。杜甫在其他场合是从不这样做的。这是患难中的特殊心态,不在眼前的妻子,在想像中变得特别妩媚。其中”湿””寒”两字,表现力特别强,既写出妻子忘形思念的形神,更写出对风露中的妻子的关切。末联”何时””双照”的字眼,照应着开头的”今夜””独看”,既表达了团圆的渴望,更表达了未知何日得团圆的迷惘。说”泪痕干”,使人悟到在团圆之前,特别是在这一夜里,泪不得干。整首诗着重写夫妻感情之深厚,是要让人读出乱离时代心底的悲哀,更是代表着所有惨遭荼毒的家庭声讨安禄山的叛乱。

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这首诗 学生大声齐读(鼓掌)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掌声我听出了你们是发自内心地被这首诗中的感情所感动,叶柯辰同学不愧是我们班的班长,开了一个好头,我相信接下来的作品会更加精彩,下一个谁来。学生二:

《竹枝词》赏析

吴婷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天晴的“晴”与多情的“晴”正好同音,由于借用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显得特别有情致。

也许这也是一首爱情诗,但我最喜欢诗中平淡的语言和恬淡的境界,也许这就是一种感觉吧,谢谢。

(掌声)

师:是啊,有什么比得上诗的语言更凝练,更让人惊叹呢?让我们继续吧。学生三:

《乌衣巷》赏析

彭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也许更俗共赏。桥边的衣,野草野花映照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近,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眼前实景,说不上有什么新奇的,但第三句诗突然一跌,运实入。睁开幻想的,看到了几百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话的烟消云散。其实也是提醒当时那些炙手可热的官不要得意忘形:历史无情,何必那么不可一世!当年疯狂地弹劾刘禹锡的那些官僚,都像枯叶一样凋落了。然而,“人间要好诗”,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却永远滋润着后人的审美快感。师:请下一位同学。学生四:刚才几位同学都选择了名人的诗作,但我认为有些平凡的诗作同样蕴涵了丰富的感情和意蕴,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诗人的作品。

赏析陈亮

贺新郎

何优飞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根,算世间、那有平分月。

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大家先跟我一起来读一便)

赏析: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作者曾至上饶与友人辛弃疾相叙十日。别后两人互有唱和,本词即其中的一首,题为“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上片慨叹世事。“看几番”三句,控诉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作者不胜感慨地指出:“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身经靖康之难的中原遗老已所剩无几,年青人已不知复仇雪耻。

下片重叙友谊。由于作者与辛弃疾之间的友谊有着共同的基础,因此词人写道:“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即使各自一方也不须挂念。最后,词人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学生五:

我个人很喜欢刘禹锡,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他的一首诗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官军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

在巴上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许多朋友都死了。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尽管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内心悲苦,但他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关照。使悲苦化为透彻的哲理。

刘禹锡不仅心胸比较开阔,遇事能想得开,而且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他被贬到湖南长德,呆了十年。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四、总结阶段

一堂课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从大家的叹息声中我感受到同学们一定是意犹未尽,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无法在课堂上展示,那么怎么办呢?不能让同学们的心血白费啊,老师有一个想法,也许能弥补这个遗憾那就是:

1、从刚才五位同学中选出一位最具慧眼的,最有分析能力的同学。

2、收集同学们的准备材料进行编辑。

3、结集形成本班的诗评集(最好能用电脑打字)

4、给这个集子起一个好名字

5、在所选的作品中再增加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课后感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空间几乎都被电脑、手机、咖啡、玫瑰所占据,作为民族瑰宝的诗歌成为了某些人装点门面的奇货,然而,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又怎么能让诗歌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供人们的瞻仰;又怎么能让诗的精神成为历史的尘封呢?“诗比历史更久远”——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民族品格的一部分,诗见证了汉民族由蒙昧到强盛,由自闭到革新的全部历程。一首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因此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是人文精神和民族灵魂。因此学习诗歌已经不再是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是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途径。二十一世纪的诗歌教学更应该以“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根本和宗旨,而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青年更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也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也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因此,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必然承载着这一时代重任,然而“往者不可谏”,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回到历史,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一内涵和外延同样丰厚的文化遗产,又将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文化的世界。这正是中学诗词教学的困惑,也是众多语文教师正在不懈探索,共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诗词教学的现状与探讨解决方法两方面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一定的研究。

一、中学诗词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诗词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人文性”的宗旨,实质上就是要求注重对诗歌的“阅读领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它明确了诗词教学的宗旨,也确立了诗词教学的新思路,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读、析”的老路,在理念上为诗词教学改革作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任何的革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新理念、新教材刚刚出炉,而老观念、老教法又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诗词教学之路更漫长、更艰辛,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中学诗词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诗词的人文意义何在?诗词教学的人文意义又何在?诗词教改应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目前的诗词教学又存在着哪些困惑?诗词教学的出路何在?这些问题一直困挠着我们一线教师。因此希望通过众多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国粹重新焕发生机,使中国的诗词文化和精神能在青年学生中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延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我们更不能让诗歌在我们这一代消亡,中国诗歌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三册中安排了几个单元的诗歌教学内容,而且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诗歌阅读内容,这表明诗歌已经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这也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参加了各种级别的教研会和新课改活动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中学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新课标形同虚设

新课标、新理念是在语文教改的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 4 具性”的特点,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它将“人”这一学科主体突现于最前沿,一切都围绕着“人”设计,强调人的创造性的自主性,可以说这是教育理念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而诗词教学作为体现“人文性”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承担着 “人文底蕴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教育任务而尤显重要。从教材编写者的编排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的用意,安排的诗词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希望将诗词教学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积累,学习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诗词丰厚学生的文学内涵与文化底蕴,然而事实在又是怎样呢?教师依然以传统教育观念为理论指导,注重诗歌的意象分析,注重对词句的挖掘,注重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揭示,而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感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阅读、鉴赏体验,学生将永远咀嚼着老师的“渣滓”。导致诗词教学本末倒置。

㈡ “新瓶装旧酒”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上文已经提到,教材编写者用意是注重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整体感悟,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品味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感受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象、美的意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即“直觉”。第一单元中无论是《沁园春·长沙》、《乡愁》,还是《再别康桥》、《错误》,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沁园春·长沙》的阔大的境界,来自《乡愁》的凄美的梦境,来自《再别康桥》的眷婉的离情。这些都不需要老师的讲解,而老师一旦将它具体化则会破坏学生对诗的整体感受,破坏诗在学生阅读思维中的整体意境,这就得不偿失了。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主动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几何参数值,学生读懂了一篇《沁园春·长沙》实质上他们对毛泽东的诗歌便已经具备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给他们以相应的资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读懂第二首、第三首以及更多的诗作。

然而在目前的诗词教学和教改中,许多教师仍然只对诗歌作“分解式”的意象分析和“叠加式”的意境重组,这种“抽刀断水式”的教学方式,完全破坏了诗的整体性和整体美感,以及学生对诗的整体感悟。“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诗首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克罗齐《美学》)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理在里面,就是要使诗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独立自足的境界。读一首诗和作一首一样都需经过思考,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灵感”。诗的境界的实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无若何神秘,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由此我们说“直觉”是灵感的基础,任何对诗的理解都源于“直觉”,任何对诗的境界的感悟也离不开“直觉”,因此更不能“肢解诗境,剥离意象“,读诗可以淡化诗的社会和思想意义,但不能忽视整体性的直觉感悟,因此基于诗的独特性与整体性的特点,我们应该探索与研究一种全新的诗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和发挥诗的“人文性”的特征。

㈢ “探究式、自主式”在诗歌教学中的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诗歌短小精练,意蕴丰厚,探究式、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开展,但却不知该如何实施,怎样的探究才有意义。这的确是目前困挠众多的教师的一个难题。我觉得关键在于“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探究,这里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探究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艰难,而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既能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又能不断体验探究的成功与乐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一文时,对于诗中“情”的探究是我设计探究学习的一个核心。“诗作描写的是什么情?”“你觉得作品中还流露出哪些情?”(辅以相关资料)让学生探究。探究的过程往往是一个深入的过程,是一个由对诗的“感性直觉”到“深入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对诗境的提炼与升华,因此在诗歌教学更应注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㈣注重简单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文字意义的分析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的文学知识、文化素养的素质;一是实践层面的能力,思维的素质。诗词教学也必须体现出素质的这两个层面,然而现实并不乐观,近几年高考卷将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后,更突现了诗词教学对能力素质、思维素质的注重,而这一改革恰恰触痛了目前诗词教学的致命处。学生在考试中的失分十分普遍。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不知该怎么做,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从未自己思考过,这难道不是诗词教学悲哀吗?

二、导向自我心灵的诗词教学改革

那么面对问题重重的诗词教学的现状与举步维艰的诗词教改,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也许我们的尝试只是无数次失败中的一次,但我相信每一次失败预示着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中学诗词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之路同样具有了开放性与思辩性的特征,它的生命、它的活力、它精神将在新一代学生的心中得到全新的诠释。

苏联著名教育家洛扎诺夫在对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中提出了著名的“教育三原则”即:个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类型统一原则

个性原则要求无论是受教育者(学生)还是施教物(教材)尽可能地保留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其中最美好的东西。正是通过它们的互相影响,教育才得以实施。作为个人,作为这某一个人,而不是“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如果只把学生看成毫无个性的人,那么就只能培养出一些一事无成,不学无术,毫无特色的人。因此诗歌教学也是如此,个性化教学,指向自我心灵的教学是实现诗词“人文性”、实现“文与人”的结合的唯一途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诗词个性化教学方向:

㈠从诗歌的审美特征出发,注重诗的直觉感受,境界感悟及审美情趣的熏陶

“诗既是知识,又是艺术,诗即是直觉的艺术,又是思维的艺术,诗必有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造,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的媾合,结果乃在实际人生世相上另建一个宇宙,所以诗歌即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而这真实与虚幻的空间正需要诗人与读者对诗的审美体验来填补和充实。”

1、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阅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在诵读中不能忽略阅读主体的直觉感受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的“见”字最要紧,“见”就是“直觉”或“知觉”,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克罗齐在他的《美学》中将“直觉”分为“直觉得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直觉的知;”和“知觉得对于事物中关系的知——名理的知。”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直觉注视诗中的“梅花”时,你可以全神贯注它本身的形象,如凝视一幅梅花图一样,无暇思索它本身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知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体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歌的境界是由“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明理的知“的内容。例如读王维的《山居秋冥》一文时,就必须让学生把诗中的所写的情景看成是一幅幅新鲜的画面,让它笼罩他们的全部意识,使学生聚精会神的观赏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记,这时你不能同时向学生说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向往田园,鄙弃功名的思想感情,这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知识性语言。这些联想或语言一旦发生,诗的境界便会从“直觉的知”的感性世界落入“名理的知”的实际世界。

这里并非否认联想、想象,以及思考对于诗的重要性,亦或读诗都必用联想、想象,必然会有思考,而且思考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歌的境界也就愈完美。但在运用联想和想象时,你的心思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读诗,诵诗。教师宁可少讲,甚至不讲,只要学生通过读、诵能有所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便已经预示着对诗的审美的开始。

2、诗是思维的艺术,因此对诗的“再造式”阅读与感悟是诗境的必要手段,要善于激发学生的 想象、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激发“移情”的思维心理,达到对诗的深层解读,并形成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

从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来看,它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再创造性审美”等过程。学生通过“直觉的知”感受美,欣赏美,然而要评价美,再创造性的审美则必须对诗歌作深入的解读,这必然涉及到个体的思维活动。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又是一个难以操作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一切诗的境界都必有所依托,“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因此把握诗境就必须从“意象”入手,从“情境”入手。阿米尔说的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与情趣的返照。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契合,宇宙中的事物常在变动生长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也无绝对相同的景象。譬如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飘逸;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阔达;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悼,表面上意象(景)皆是“江、河”,而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这里所谓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在感悟诗境的审美过程中应重视“移情作用”,“移情作用”就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有我之境”就是客观地品评诗人创造的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验的审美过程;“无我之境”则是将诗人的境界内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再造性地感悟诗境的审美过程,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必须由景入诗,通过移情作用——想像与联想的思维过程,深层地挖掘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想像与联想,同时也应该给学生营造更为广阔的想像与联想的思维空间。

然而简单的直觉(诵读)与牵强的联想、思考都不是正确的读诗、品诗、学诗的方法。“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见诗歌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心则动而为情,在口则发而为诗”。诗歌最本质的特证就是“情”与“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就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之相吻合的韵,因此,就中学诗歌教学而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就是:感受诗歌的韵律,鉴赏诗歌的意象,体验诗人的情思,内化个人情境。对于诗歌关键之“象”来说机械,简单的诵读只会适得其返地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情”与“韵”交融吟诵时,以情带声,自然成韵。另外,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尚未健全,不容易发觉“象”背后所蕴涵的“意”或“境”,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意象,把握“象”与“意”之间的统一关系,再有就情感而言,诗歌的情感表达通常是含蓄朦胧的,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和时代、环境的局限,他们不容易理解诗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教会他们“同情”(即设身处地)的解读诗歌的方法。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品评人物和时代,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再造性的审美过程,学生不但领悟了诗的内涵,更主要的是逐渐形成了个体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由浅层阅读逐渐向深层阅读发展,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最终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跨越时空的关注它、欣赏它,使诗词教学导向自我心灵,成为心灵诗意的栖居,实现新课标对“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书目:

1、《美学》 克罗齐 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9.2

4、《诗论》 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4

5、《人间词话》 王国维 商务出版社 1998.7

6、《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 陶福兴 2003.3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

第五篇:诗意地栖居(推荐)

诗意地栖居

文 | 木之欲

你想象过自己如诗人一样在春的草坡上打滚放歌吗?这无关年龄、地位、财富、智慧、才华,但一定要有趣,要有一双发现情趣的慧眼!

俺们蠢蠢地存在,柔柔地裹胁在岁月的河流里,如一条软肿的虫。也许,你忙碌而辉煌,自我感觉真的很好;也许,你悠闲而平淡,一眼望过去直接可以看到生命的尽头。这并不妨碍你存在的本质——相对伟大的自然,你质朴得和空气、水、砂石无异,再怎么特别伟岸,终究会以坠落的姿态卑微地滑向大地的怀抱。

当你的骨肉和土壤大气融合,重归尘土,你会成为一枝花?一棵草?总之可以永生了,这才是生命的循环!

所以,栖居地对待人生的过程吧!不是定居,没有不朽,你坐过的凳,睡过的床又会换上不同的角色!睡一觉,住一段,临走了发现那呆过的旅馆客舍只是栖居的道具。难道住到水晶做的房子真的就可不朽?就可以拒绝腐烂循环的命运?

花在春天里开,也在春天里败。有春天就有花开花败,有花开花败,差不多就有春天,这真是不错的逻辑!

那么,你欢笑或痛苦,以什么样的表象坦露在那一望无垠的原野,如云飘在天,似风从田土掠过,你的感觉确实改变不了这里的丁点。

于是,你向往飞翔,但你能做到的是:诗意地栖居!

下载教育中的诗意栖居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中的诗意栖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诗意栖居

    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诗意栖居 湛江市第四小学 詹小兰 现代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合格公民为目的的......

    论文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方能诗意地写作 董艳丽 论文摘要: 身处纷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诗意地栖居,并且能从纷纭质朴的生活琐屑里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流畅而惬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论文从观察......

    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着 十月末的北京,接连几天都是大雾,灰蒙蒙的天空里铺满雾水,阻隔着人们的视线,看不透的东西太多太多,身后的,前方的.....我只是停在那里,闭上双眼向天空仰望,一瞬间,好像所......

    优美诗集:诗意栖居

    《七绝.咏松》悬崖矗立苍翠松,寂寞深山伴清风。霜欺雪疏色不改,四季常青自从容。《七律.淡看笑平生》红尘淡看笑平生,风雨春秋伴君行。研墨铺笺强凑韵,添香舒袖自然情。悠思缕缕......

    【诗意栖居】唐诗宋词话秋意

    【诗意栖居】唐诗宋词话秋意 【诗意栖居】唐诗宋词话秋意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转眼已经要进入秋天。秋季的含义是很丰富的。从季节上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从文字角度来看,“......

    诗意的栖居(五篇范例)

    诗意的栖居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第一次看见“诗意”这一个词是在一个老师的公开课上,当时只是将“诗意”课堂纯粹地理解为有诗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语言的语文课堂。而......

    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愉悦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教育是崇高的职业,触摸的是灵敏的心弦,......

    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 重读《庄子》有感 关键词:庄子诗意自省勇气达生 摘要:庄子告诉我们要静心自省,发现本真,顺应自然规律的去生活。只有不为名利所累,平凡的生活才能获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