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愉悦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教育是崇高的职业,触摸的是灵敏的心弦,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让德育过程变成一种美丽的状态,让学生像接受新年礼物一样接受教育,这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诗意德育。那么,如何让德育在班级中诗意地栖居,潜移默化地渗透呢?
一、营造“家”的氛围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并相互关心和爱护。研究表明,那些善于严格确立集体意识的教育者能够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个班级,便是“家”的原型。打从接手班级,我努力地把它打造成一个“家”。当这个诗意的“家庭”形成后,孩子的心灵也便安放其中,德育的无声渗透也就切实可行了。
1.给“家”起名 每个人的“姓名”都寄托了父辈们无限的祝福和希望。而一个集体,我们也可以给它起名字,通过它寄予集体里所有成员对集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每带一个班,我都会跟孩子们征集班名。天真的他们总会拿起手中的笔冥思苦想,像在完成一份重要使命,想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班名。于是,一个个意寓深刻的班名便一一涌现了。“春笋班”、“追梦园”、“凌云班”、“益德苑”……一个个班名的诞生,不都寄寓了同学们对班集体美好的期盼吗?不都彰显着同学们的理想和追求吗?名字已不仅仅是名字,通过品评赏析,在学生心间播撒的是一种种美好和无痕的教育。
2.为“家”打扮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我们的教室自成一“家”,干净、整洁、美观而温馨。同学们将“布告栏”改为“家情栏”;将“批评栏”改为“温馨提醒栏”;特设“家庭信箱”,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还有“合家欢乐”的中国结和每天同学们在黑板上写的警句格言相伴左右,真可谓是“金言满堂”。经过大家的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了无限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们积极向上。
3.让“家”富有 一直认为一个人有钱却没有内涵,他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文化修养,打扮得再漂亮也不是真正的“美”。于是,我打算在家的“空气”中喷洒些文化的芬芳,让“家”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富有。古韵悠悠,让学生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陶冶情操;德育故事,让学生在《弟子规》中学做真人;勤学经典,让学生沿着文化名人的足迹摸索前行。当学生大声朗诵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意话语的时候,我想,德育已不需要明言,因为这些感人的话语已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了。
二、构建“爱”的乐园
夏?D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主线。在班级中构建“爱”的磁场,用“爱”磁化学生的心灵,把班级营造成“爱”的乐园,才能让德育诗意地栖居。
1.“爱”的熏陶 “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能提升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我们平时要求学生与书交朋友,多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提高写作能力方面考虑。其实,我们忽视了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从中教会学生做一个有爱心、有修养的人。
2.“爱”的感悟 学校里,班级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而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作为一位班主任要有一颗敏感的心,一种敏锐的洞察力。重阳节时,我让孩子们为长辈献“孝心”,并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感恩教育。
3.“爱”的行动 学习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了孩子们真实的感动。怎样让他们有创造感动的能力,是“爱”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教育者可借助每次活动,引导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心。
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德育栖居的地方,便是一个具有文化芬芳和浓浓爱意的温馨家园。在“家”里构建“爱”的磁场,让师生生活在“爱”的包围中,这是德育诗意化的必然要求。
4.“爱”的评价 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自评、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老师的评价……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真烂漫,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作为教育者,不妨设计一些充满童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获得真善美的启迪。
我为班里的孩子特意设计了一个道德象征物――凤仙花种子。班里哪个孩子有了进步,我就奖励给他一颗种子,种在班级准备的花盆里。很快,教室里好几个花盆都开满了红红的凤仙花。教室也因为这些花儿,变得格外美丽。当老师们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这些花儿,心里充满了感动。我想孩子们种下的不仅是凤仙花的种子,他们种下的还是一颗颗道德的种子,他们收获的将是幸福的人生。
育人即育心,惟有诗意德育,才能扣响学生的心弦,滋润学生的心田。苦于德育工作一筹莫展的同行们,不妨试着将德育渗透于班集体的任何一处细小的毛孔,让德育诗意地栖居于班集体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
第二篇:诗意地栖居(推荐)
诗意地栖居
文 | 木之欲
你想象过自己如诗人一样在春的草坡上打滚放歌吗?这无关年龄、地位、财富、智慧、才华,但一定要有趣,要有一双发现情趣的慧眼!
俺们蠢蠢地存在,柔柔地裹胁在岁月的河流里,如一条软肿的虫。也许,你忙碌而辉煌,自我感觉真的很好;也许,你悠闲而平淡,一眼望过去直接可以看到生命的尽头。这并不妨碍你存在的本质——相对伟大的自然,你质朴得和空气、水、砂石无异,再怎么特别伟岸,终究会以坠落的姿态卑微地滑向大地的怀抱。
当你的骨肉和土壤大气融合,重归尘土,你会成为一枝花?一棵草?总之可以永生了,这才是生命的循环!
所以,栖居地对待人生的过程吧!不是定居,没有不朽,你坐过的凳,睡过的床又会换上不同的角色!睡一觉,住一段,临走了发现那呆过的旅馆客舍只是栖居的道具。难道住到水晶做的房子真的就可不朽?就可以拒绝腐烂循环的命运?
花在春天里开,也在春天里败。有春天就有花开花败,有花开花败,差不多就有春天,这真是不错的逻辑!
那么,你欢笑或痛苦,以什么样的表象坦露在那一望无垠的原野,如云飘在天,似风从田土掠过,你的感觉确实改变不了这里的丁点。
于是,你向往飞翔,但你能做到的是:诗意地栖居!
第三篇:论文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方能诗意地写作
董艳丽
论文摘要:
身处纷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诗意地栖居,并且能从纷纭质朴的生活琐屑里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流畅而惬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论文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角度,渐染学生的写作。
关键词:
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写作
论文正文:
身处纷繁的社会,时常为琐事纷扰,我们尤其要学会诗意地栖居,一定要寻找和构建自己心灵的窠臼。并且能从纷纭质朴的生活琐屑里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流畅而惬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煲一锅心灵鸡汤,与朋友共享。
我的随笔,大多来源于生活的琐屑,于那些微小平淡的事,品出些许生活特有的滋味。《拾荒者的快乐》《沂门红叶》《又见梧叶》等随笔都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观感。我在感动和抒写生活的同时,也在渐染着学生的写作。
一、我告诉他们,一定要认真地关注和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有生命和张力。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写作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真实映现。但是,它又高于生活,它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反映,它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是对生活集中的、更深刻的反馈。写作原本就是生命的律动,它必须反映生活的需要和本原。鼓励学生积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用笔去记录生活的异彩纷呈。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同时也要让他们在生活和写作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感受和感知。
作为语文教师,我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即便是我们认为非常简单和熟悉的话题,仍然有些同学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也是一种生活的悲哀。如果教师继续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同学往往都是“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生活的参与者”。因为“旁观”而缺乏“激情”,因为“冷漠”而缺少“感悟”,由此可见,想成为写作的高手,必须引导学生先做生活的主人,并且能够以读诗的心情去品读生活。
施教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聆听,还要教她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体会:从狂风暴雨中挣扎的小草感觉到一个不屈的、敢于抗争的生命;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从像“老王”一样生活在底层的人身上,看到灼灼闪光的情感和品质…… 1
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生活才是具体生动,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只有拓宽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用心感悟,才会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才能写作时得心应手,也必将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二、教会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捕捉生活,细细体味生活中震撼人心的每一瞬间和片断,才会更真实和生动地抒写生活的酸甜苦辣。于漪老师曾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而王安忆又说“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可大家写出的作品却不会一样。”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为何一个平凡的生活场景,到了戴望舒的眼里却能定格为美丽的画面?缠绵而幽怨,如此打动人的心扉?原来生活只是朴素粗糙的原材料,本色的生活也需要梳妆打扮,需要润色修饰,才能楚楚生姿、光彩照人。何况生活中的故事本是轰轰烈烈的少,平平淡淡的多。学生只有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才能获得一种新视角,并且激发起将最琐碎的事物转化成美的素材的意愿。
能每天想拿起笔写点什么人的是幸福的人。生活,犹如长江大河,是日夜奔流又周而复始的。每天都要从生活中发现点新的东西,美的东西,这不仅是写作的需要,而且是生活本身的需要,还是培养高尚情操、发展创造性能力的需要。不仅要记录生活,而且要对生活进行反思,不仅要看到生活的五彩缤纷,而且要看到生活中蕴含的哲理。着意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吟唱,街头小贩快乐的叫卖,母亲丝丝温柔的叮咛。同时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地观察生活。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生活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长此以往,作文就能写出新鲜、写出深刻、写出个性,写作才能抛弃无话可说又空话连篇的做法。
三、引导学生诗意地阅读,用爱心和真挚的情感诠释生活。
中学生的学习甚至生活主要在学校,他们不可能与社会生活有太多密切的接触,还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去做社会生活的主人。所以,在学生的写作积淀中,诗意地阅读,广泛地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通过阅读所了解、掌握的文本的内容,原本也是一种生活的反映,甚至是一种更广阔的生活。这种“生活”大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至少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过的,古今中外的生活都可以得到反映。这样,就可以弥补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不足,间接地从书本上了解了生活现实,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同时也提供了写作学习的范本和榜样。从沈复的《浮生六记》,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余华的《活着》;徜徉其中,以欣赏和诗意的心情阅读,学生所获得的滋养,不仅是写作,更是人生。这样,阅读地多了,积累也就丰富了,学生也就不会再有“写不出”的苦闷和无从下笔的的尴尬。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发现诗意、体验诗意是生命的重要内容,否则人生可能会变得残缺。只要有生活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学生才能开辟一个新的作文天地。只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真谛的人才能“我以我手写我心”,从而收获作文的芬芳。作文教学是一块万紫千红的园地,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能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写作!
参考文献: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青春态度》李而亮
《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
《诗意的阅读与写作》张晓惠
第四篇: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着
十月末的北京,接连几天都是大雾,灰蒙蒙的天空里铺满雾水,阻隔着人们的视线,看不透的东西太多太多,身后的,前方的.....我只是停在那里,闭上双眼向天空仰望,一瞬间,好像所有的雾水都融化了,湛蓝的天空凝成一抹微笑印在我的脸上。我总是喜欢这样,一个人走走或停停,感动于细微,只为寻找内心深处的一抹触动。
即将跨过人生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似乎改变了很多东西却又不曾改变。还是会像孩子般贪玩、爱笑,觉得笑一笑,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闲暇时去北湖散散步,逗逗那些鸭子就觉得不亦乐乎了。也会像初中时那样叛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却免不了头脑发热,吃些苦头,那股倔劲像是与生俱来,黏在身体里,赶也赶不走。也还会像高中时那样,喜欢在书本里寻求哲理,感悟人生,感觉明白很多道理,却还不够成熟,总会犯点小迷糊。而此刻的我更想追求一份恬淡,我喜欢大自然里的一切,蓝天白云、青草绿树,在它们的环绕里,我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可以那么自由的呼吸,贪恋每一寸阳光,像是接受一份完美的赏赐。
十一月的北京,一天比一天冷,外面的风呼呼地刮着,像是要卷走所有的温度,风大的时候人会有漂泊的感觉......我总是一个人,害怕一个人,喜欢一个人,习惯一个人,每天忙忙碌碌,走走停停,有时候会突然不知道要去哪里,你说,如果我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明天要继续,很多人很多事注定要成为过去,再深的记忆也会有淡忘的一天,可我的心却总是怀念。越长大越是害怕失去,我怕老朋友的问候会越变越少,我怕回到家看见的是我不知道的变化,我怕看到父母额头渐渐爬上的皱纹,我怕自己的努力有天得不到回报,我怕自己会变得不敢放纵,我怕会失去那份天真,变得不再相信很多东西,我怕有天我也会变得世故,会害怕做不到自己心里的那个位置。
而时间总不喜欢人偷懒和发呆,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让现在成为过去,让未来成为现在,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在前行,在奋斗,无论要付出多少,我都会拼尽全力去守护我想守护的,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我想生命有很多种味道,很多种姿态吧,我们还在不断地尝试,还有很多的风景没有看过,我们正青春,勇敢和放纵还要我们去描写。多年以后,我也许会看尽各种各样的天,但我始终会记得留在心里的那一抹湛蓝,还有我们最美年少的青葱岁月,以及那段纯净的时光。
我一直都很喜欢文字,它们总能留住一些记忆,就像一段时光的剪影。翻开以前的日记本,看看那时记载的一些心情,岁月和记忆便会随着纸张的翻动静静地流淌出来,风轻云淡的感觉,像站在河岸上看岁月流过的痕迹,一切淡然......思绪总是这般散落,大概是因为骨子里是个太爱自由的人吧,我喜欢把自己比作一片叶子,喜欢阿桑的那首《叶子》,“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能放任自己随风起落的态度,是我向往的洒脱。一世沉浮,繁华或沧桑,永恒或短暂,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都渴望成为天使,最终的最终,我们谁也成不了天使。我只是一片叶子,终有一天会归为尘土,却一样渴望曼妙的飞扬。趁年轻,出发吧,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风景,即使依旧漂泊孤单,只要梦还在前方,心就要上路......这个世界并不大,有一些我牵挂的人,有一些牵挂我的人。生活其实很简单,说说我们的柴米油盐,告诉彼此我们的期盼,我们的祝福。我不是圣人,只是想努力让自己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幸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总有借口去原谅自己忘记对家人朋友的关心。可是,在这长长的岁月里,人来人往的凡俗间,有多少记忆可以留存,有多少人值得让你一生牵挂,不要等到青丝变白发,才发现已留下太多遗憾。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要你敢迈出那一步,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时光总是匆匆,转眼间大学的生活已被抽走了四分之一,而握在我们手中的岁月还剩多少呢?我希望能过好现在的每分每秒,去留下更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即使现在的我们也会彷徨会茫然,但不能堕落,要相信,路其实一直都在脚下。
每个人都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要走向哪里,但或许人生就要这样,看不到未来的模样才会好奇地走向前去。
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能于千千万万人中走进同一个校园,只因我们都是追梦的人,也是一种缘分。能有这般唯美年华,和一群能共同追梦的人,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我是无神论者,但我还是坚持每个人的心里都应有一份寄托,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不能忘记感恩,苦难或幸福,都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享受这一切。
还有很多感动在继续,还有很多味道要慢慢品尝,还有很多的遇见,还有很多的重聚与别离,还有很多的记忆要慢慢收集,很多很多......诗意人生,我们渐行渐远......电 影 艺 术
姓名:程 蓉 蓉 班级:03211002 学号:1120100669
析
2011.11.24赏
第五篇:让学生在语文天地里诗意地栖居
让学生在语文天地里诗意地栖居
语文是什么?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可是放眼看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试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于是,孩子学习的日子满了,生命却空了;头脑满了,心却空了。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那么,在语文课堂这片心灵的土地上,我们如何才能去开垦我们生命的绿意,如何才能去耕耘我们心灵的诗意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诗意地栖居
1、诗意课堂需要教师预设灵动的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绪,去吸引学生。我们常常发现,当教师拥有真情灵动的导语和浪漫鲜活的诗情,当教师本身的语言准确练达,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流畅时,学生才能充满激情,才能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浸染中高雅起来,聪慧起来,诗意起来。而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丰富精神境界,滋养情感世界,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字字珠玑,文采飞扬。诗意语文大师在教王崧舟学《长相思》一课中说:“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像这样精彩的诗一样的语言,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松,那么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
2、诗意课堂需要生成自由的心灵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师生一起在人际中诗意地栖居,共同享受我们的教学过程。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新课程是什么?新课程就是对话。对话是什么?对话就是言语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出来的。留住课堂的诗意,就是要留住碰撞时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3、诗意课堂需要倾注真诚的人文关怀。有人说,教育应该“目中有人”。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仔细体会,感觉很是精辟。确实,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需要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在求知的路上难免有困难和失败,当孩子灰心失望时,教师的欣赏与鼓励能让迷茫徘徊的孩子走出困惑,看见希望的曙光。智慧和创造的火花都是在鼓励和赞赏中迸发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这不正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吗?
因此,课堂上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关怀,不光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鼓励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惟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充盈着创造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流动着曼妙的韵律,激荡着浪漫的诗意!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
二、在文本中诗意地栖居
1、强化诵读。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主要方式就是诵读体味。教材中的诗性元素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与教材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如能为情所感、为美所醉,在文本中诗意地徜徉,则必定能“巧把金针渡于人”。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二泉月夜的美丽景色,他只是抓住课文描写二泉月夜的八个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潺潺、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只是让学生反复朗读,便将学生带进了充满诗意的二泉池畔,学生沉浸在如银月光中,流连于一泓清泉畔,此时,阿炳出场了。在王老师的引领下,一个戴着墨镜,终日操着胡琴在无锡街头卖艺的阿炳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当春寒料峭时……”学生读相关句子;“当夏日炎炎时……”学生读相关句子;“当秋叶飘落时……”“当雨雪霏霏时…… ”学生继续读相关句子。一年四季总是略显悲凉,学生眼中的阿炳也愈发凄惨。而王老师仍意犹未尽,他要让阿炳更真切地站在大家面前,“一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相关句子,“十年过去了……” 学生还是读相关句子。仅这一句话,王老师便让学生至少读了6遍。在反复的吟诵中,还有谁不为之共鸣呢?学生听得陶醉,读得动容,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奏响了他的最高音。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这里谈的主要是美读,“由朗读的声音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感动与震颤,形成读者与文本的感应,自我与作者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让读作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孩子们通过这座桥梁钻进文中,体味、品尝。
2、尊重体验。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那么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会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就像一眼深藏不露的泉水,有人开掘才能喷涌挥洒;感悟就像一支未经照明的蜡烛,有人点燃才能闪耀光芒;感悟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有人温暖才能芬芳四溢。
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让学生潜心阅读并在心中盛开一池美丽的荷花。结果,一个男孩出人意料地说:“我听到了荷花开放的声音!”当大家一脸愕然时,他解释道:“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时候,我仿佛听见了花瓣展开的声音,是那样清脆,那样悦耳,那样轻盈……”于是,大家都在诗意的想象中陶醉了,这堂语文课因此变得诗意盎然。
三、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语文与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教学是生活的阐释,阅读是生活的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正如《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诗意的体悟不仅在课内,不仅在文本中,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是情感和语言交流的好时机。处处留心,步步为营,才能把语文的诗意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敏和睿智。
一个春日,因为久晴初雨,孩子们都忍不住往雨里跑,以致于淋湿了衣服,打湿了鞋子。我正要生气,一个孩子举着一双沾满水珠的小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把春雨抓住了!”她的话也把我们大家的心给抓住了,孩子们纷纷围到我身边,激动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小草的身上挂满了珍珠,那是春雨走过留下的脚印。”“我看见沟里的水在笑,那是春雨在给它挠痒痒。”“我听见迎春花在和春雨说悄悄话,迎春花说„好舒服啊!多下一滴雨,我就要多开一朵花‟。”“柳树也在说话,它说„是谁在帮我洗头发啊?‟”“……”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我不禁感叹:孩子的心充满多么蓬勃的生命力啊!他们的世界是多么异想天开、充满诗意。对生活、对语言,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思维。在这么无瑕的心灵中,只要我们给他们纯洁的语言和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我们就会收获到优美的感情和我们想要的一切。
当我们带领孩子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山涧草丛,在田野溪畔,在城市乡村,用心体悟,用情领会,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每一枚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快乐的欢笑……孩子的生命就因此拥有了诗意,孩子的诗也能因此而诞生。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美丽的花园,那么诗意则是花园里百花齐放的幽香;如果说语文是一片蔚蓝的大海,那么诗意则是海面上浪花跳跃的欢快;如果说语文是一方秀丽的山林,那么诗意则是山林中生机盎然的翠绿……语文学科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也许有时,“诗情画意”抵御不了应试的窘迫,但在某些时候,语文的诗意就潜伏于你我他纷呈的语文课堂里,等着我们去挖掘,就让诗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尽情流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