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今天正式学习新课,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现在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中有两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初步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讲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时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出处和含义在课文的注释里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处,作者在引用相关语句后又作出了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时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触动。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当前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就在课后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有关人生的一些问题,增加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故乡》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发展,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灵活的学法比枯燥的分析议论文使学生感兴趣多了。
《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近日上完《陈涉世家》一课,有了一些思考: 思考
一、——如何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文言文课内的教学。毕业班的文言文教学,在初一初二的基础上,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发扬。在学生已有的古文知识比较零碎、散漫,需要教师引领、帮助总结提升。如文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各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等)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并和以前所学文言字句进行联系比较,如文中的“之”“所”的用法就可让学生去分析、归纳出来。
其次,加强文言文的背诵、阅读量。提升古文素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背诵大量的优秀诗、词、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教师要调动起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精选佳作向学生推荐,甚至带领学生去感受到其中的深情、优美和理趣。当然教师更要厚积而薄发,名家名段随口道来,让学生能从老师那儿感受到“古色古香”的魅力!
思考
二、——从考试的角度教师该讲些什么
文言教学又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文言文是考试重头戏。这就需要初三教师高屋建瓴,胸中有中考。如思考这一课会考哪些知识点,可以出什么样的题目?有的放矢,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要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将会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教师能抓住每一课的考点。例如课文中的“会天大雨”一句中的“会”、“雨”的解释:“会”是“适逢”,“雨”是“名词作动词,下雨”,教师应该点到文言文中的词类的活用问题。这样,学生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翻译的很准确。再如文中的重点语句,抓住能反映陈涉的性格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进行分析,人物也就跃然纸上了。
《雨说》教学反思
1、诗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感官,就应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美来印证诗歌的内在美,而不是教师的说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适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第一块环节“组织学生探究朗读这首诗的语速、语调,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继续使用。
2、进一步明确了主动发现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挑战权威的确立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个性展示的一个过程。
⑴ 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不是指导者要求出来的,而是通过指导者精心设计的情景调动出来的,没有情景就难有学生学习自主的可能,难有个性发现的可能。教师的功能,我以为就是不断从教材中挖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欲望的情景素材,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里无限的风光。
⑵ “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让教育生活化,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情景,加以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比给他们这首诗的全部更关键。
⑶ 情景的创设,其实就是打破主体内在的认知与外在客观之间的平衡,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欲望和需要,使被动的施与成为主动获取。
第二块环节“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如可先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然后教师通过用画面与本诗意境反差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弹琵琶,创设一种情景,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书两则》是作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的重点课文出现的。第二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书信书面语色彩较浓,有更多的细腻的抒情和描写,信中流露着父子之情,有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精读的重点放在哪里,就是我们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
通过对《傅雷家书两则》的研读,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了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从傅雷与傅聪两个角度来研读课文。研读的目的在于:信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阅读本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体会书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从傅聪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聪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创伤,在前信中向父母倾诉与发泄,然后又写信表示不应该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让父母感到不安。可见,傅聪是爱父母,体谅父母的,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第二封信写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向父母传达自己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
从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聪的父亲,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这两则书信中,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和理解,为儿子取得成功而表现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爱。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书与一般家书不同之点在于,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在艺术上给儿子以引导:鼓励儿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畏孤独,保持心灵的纯洁,达到艺术的高峰;期望儿子的演奏,能表现出中国的黎明,响遍每个人的心,能表现出中华文明,有气吞斗牛的气势,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导: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敢于正视现实,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谦卑,要坚强,要不怕孤独。
从这两个角度深入的研读课文,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意,读来让人收益颇多。
2、把两则书信放在一起研读,体会语言的魅力。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方面的指导,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作为语文课,我们更要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总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义。
如对儿子生活方面的引导时,用了比喻,用阳光雨水的猛烈,对植物的伤害来解释人不能够总是处于高潮期,安慰儿子正确看待高潮与低潮,如对儿子艺术方面的指导时,希望儿子能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爱国之情,爱国之心,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积淀,表现出气吞斗牛的气势,感染听众。这段意思的表述中,语言相当有特色,用黄河之水天上来,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形象的说明,文雅又生动。
把握好这两个切入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体会傅雷的爱子之情,教育儿子的巧妙之处。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莫泊桑是一位擅长揭发剖析人物内心的小说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内心去揭开丑恶的灵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写。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本课文的教学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这样抓住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一、在整体感知时,把整文交给学生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小组,每组自由选情节选人物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三、最后一部分学生对金钱的看法花时过多,以致于人物分析方面不够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处理不够完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的语言犀利,语言简短有力。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感受鲁迅语言的犀利。
在课前,我主要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且介亭”的来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一个大略的印象。所谓知世论文吧。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速度前两段,找出敌方的论点,从而引出“三个事实”。而这“信地”“信国联”“信神”都和自信力毫无关系。就好比自己说自己丢了100元钱,可是自己从未有过100元一样。这种毫无联系的事实与结论“中国人丢掉了自信力”毫无关系,所以这是谬论。学生在这个比喻下,就能更加明白国民党反动派的悲观言论的荒谬和可笑了。
学生再想象,自己如果要反驳敌方的论点,将如何反驳。有的学生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有的学生是“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还有的是“中国人不会失掉自信力”,经过分析这些反驳的论点都有漏洞,容易被敌人抓住把柄再反驳。然后反观鲁迅的论点“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就是相当严密的,不容反驳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最后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设计得是“闭卷考试好”,论点是:闭卷考试公平公正,闭卷考试利于学生学习,闭卷考试利于选拔优秀学生。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思路进行反驳。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驳论思路。
不过,我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所以在整个四轮的理解和运用上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不过整堂课的思路和程序是很好的。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二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
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我用范进赠钱、屠户拿钱做为范例。)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课不见得上得有多好,因为文言文这玩意,一疏忽,考试时会要了你半条命。实不敢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所以我很规矩。但后半部分,当我一放开上时,着实被震住了。我站讲台上,感觉班中的有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射向我。杨俊翼一向沉默的孩子,手举得老高。一股不可遏的力量使得他站了起来。回答的也精彩。而后班中像扫过一阵旋风,强有力的劲风。东边的,西边的,前面的,后面的,班中就像一个被引爆的宇宙,交流着,碰撞着。上课只需一个大框架,精彩的生成会不断涌出。久违了,只是时间太短,匆匆了点。我是这么想的。
每个人天生都有问题意识。就像小米米,经常做的事——问:“妈妈,这是什么?”
每个人天生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今天。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 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现在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中有两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初步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讲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时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出处和含义在课文的注释里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处,作者在引用相关语句后又作出了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时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触动。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当前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就在课后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有关人生的一些问题,增加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一、关注学生发展,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灵活的学法比枯燥的分析议论文使学生感兴趣多了。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异地教学,对学生不了解,启发性的语言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急于进行教学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议论文的知识的指导还不够太完善等等。今后还需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扬长避短,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执教全市初三语文教研课《智取生辰纲》的任务终于完成,从接到通知到完成这项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却让我收获颇多。
一、研读文本能力亟待加强。就如一位语文老师所说:这法那法,文本不熟,课堂上都将没法;文本读熟读透读精了,课堂上随意而为都是好法。反观我自己,在上这堂课时,因为对文本研读不深,把握不稳,又考虑到这是一堂公开课,害怕学生“撒”开了自己“控制”不了局面,课堂上不敢放开自己的手脚和学生的手脚,一切都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完成,感觉整个课堂多预设,少生成,仍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脱离传统陈旧教学模式的桎梏。扪心自问: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读过《水浒》的寥寥可数,我自己不也从没把这部小说看完过吗?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这几年也听了不少名师大家的讲座,观摩了不少示范课,也读了一些教育教学的书籍,但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的时候不多,课后也缺乏及时的反思,这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准备利用好自己现在上两个班语文的教学优势,尽量“同课异构”,课后及时反思,促使自己更快的成长。
三、很多老师怕上公开课,示范课,我倒觉得:恰恰是这些课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以后,有机会,我愿意多多锻炼自己。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自从那节课下来以后,我脑子里出现最多的还是我在《三年成长规划》中提到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以这句话自勉。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近日上完《陈涉世家》一课,有了一些思考: 思考
一、——如何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文言文课内的教学。毕业班的文言文教学,在初一初二的基础上,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发扬。在学生已有的古文知识比较零碎、散漫,需要教师引领、帮助总结提升。如文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各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等)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并和以前所学文言字句进行联系比较,如文中的“之”“所”的用法就可让学生去分析、归纳出来。
其次,加强文言文的背诵、阅读量。提升古文素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背诵大量的优秀诗、词、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教师要调动起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精选佳作向学生推荐,甚至带领学生去感受到其中的深情、优美和理趣。当然教师更要厚积而薄发,名家名段随口道来,让学生能从老师那儿感受到“古色古香”的魅力!
思考
二、——从考试的角度教师该讲些什么
文言教学又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文言文是考试重头戏。这就需要初三教师高屋建瓴,胸中有中考。如思考这一课会考哪些知识点,可以出什么样的题目?有的放矢,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要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将会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教师能抓住每一课的考点。例如课文中的“会天大雨”一句中的“会”、“雨”的解释:“会”是“适逢”,“雨”是“名词作动词,下雨”,教师应该点到文言文中的词类的活用问题。这样,学生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翻译的很准确。再如文中的重点语句,抓住能反映陈涉的性格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进行分析,人物也就跃然纸上了。九年级上册《雨说》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1、诗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感官,就应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美来印证诗歌的内在美,而不是教师的说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适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第一块环节“组织学生探究朗读这首诗的语速、语调,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继续使用。
2、进一步明确了主动发现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挑战权威的确立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个性展示的一个过程。
⑴ 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不是指导者要求出来的,而是通过指导者精心设计的情景调动出来的,没有情景就难有学生学习自主的可能,难有个性发现的可能。教师的功能,我以为就是不断从教材中挖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欲望的情景素材,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里无限的风光。
⑵ “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让教育生活化,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情景,加以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比给他们这首诗的全部更关键。
⑶ 情景的创设,其实就是打破主体内在的认知与外在客观之间的平衡,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欲望和需要,使被动的施与成为主动获取。第二块环节“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如可先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然后教师通过用画面与本诗意境反差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弹琵琶,创设一种情景,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九年级上册《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书两则》是作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的重点课文出现的。第二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书信书面语色彩较浓,有更多的细腻的抒情和描写,信中流露着父子之情,有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精读的重点放在哪里,就是我们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
通过对《傅雷家书两则》的研读,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了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从傅雷与傅聪两个角度来研读课文。研读的目的在于:信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阅读本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体会书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从傅聪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聪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创伤,在前信中向父母倾诉与发泄,然后又写信表示不应该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让父母感到不安。可见,傅聪是爱父母,体谅父母的,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第二封信写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向父母传达自己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
从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聪的父亲,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这两则书信中,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和理解,为儿子取得成功而表现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爱。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书与一般家书不同之点在于,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在艺术上给儿子以引导:鼓励儿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畏孤独,保持心灵的纯洁,达到艺术的高峰;期望儿子的演奏,能表现出中国的黎明,响遍每个人的心,能表现出中华文明,有气吞斗牛的气势,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导: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敢于正视现实,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谦卑,要坚强,要不怕孤独。
从这两个角度深入的研读课文,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意,读来让人收益颇多。
2、把两则书信放在一起研读,体会语言的魅力。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方面的指导,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作为语文课,我们更要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总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义。
如对儿子生活方面的引导时,用了比喻,用阳光雨水的猛烈,对植物的伤害来解释人不能够总是处于高潮期,安慰儿子正确看待高潮与低潮,如对儿子艺术方面的指导时,希望儿子能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爱国之情,爱国之心,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积淀,表现出气吞斗牛的气势,感染听众。这段意思的表述中,语言相当有特色,用黄河之水天上来,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形象的说明,文雅又生动。
把握好这两个切入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体会傅雷的爱子之情,教育儿子的巧妙之处。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莫泊桑是一位擅长揭发剖析人物内心的小说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内心去揭开丑恶的灵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写。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本课文的教学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这样抓住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一、在整体感知时,把整文交给学生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小组,每组自由选情节选人物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三、最后一部分学生对金钱的看法花时过多,以致于人物分析方面不够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处理不够完善。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的语言犀利,语言简短有力。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感受鲁迅语言的犀利。
在课前,我主要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且介亭”的来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一个大略的印象。所谓知世论文吧。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速度前两段,找出敌方的论点,从而引出“三个事实”。而这“信地”“信国联”“信神”都和自信力毫无关系。就好比自己说自己丢了100元钱,可是自己从未有过100元一样。这种毫无联系的事实与结论“中国人丢掉了自信力”毫无关系,所以这是谬论。学生在这个比喻下,就能更加明白国民党反动派的悲观言论的荒谬和可笑了。
学生再想象,自己如果要反驳敌方的论点,将如何反驳。有的学生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有的学生是“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还有的是“中国人不会失掉自信力”,经过分析这些反驳的论点都有漏洞,容易被敌人抓住把柄再反驳。然后反观鲁迅的论点“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就是相当严密的,不容反驳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最后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设计得是“闭卷考试好”,论点是:闭卷考试公平公正,闭卷考试利于学生学习,闭卷考试利于选拔优秀学生。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思路进行反驳。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驳论思路。
不过,我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所以在整个四轮的理解和运用上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不过整堂课的思路和程序是很好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范进中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二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
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我用范进赠钱、屠户拿钱做为范例。)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课不见得上得有多好,因为文言文这玩意,一疏忽,考试时会要了你半条命。实不敢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所以我很规矩。但后半部分,当我一放开上时,着实被震住了。我站在9班的讲台上,感觉班中的有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射向我。金诗苑一向沉默的孩子,手举得老高。一股不可遏的力量使得她站了起来。“一„„二„„三„„”回答的也精彩。而后班中像扫过一阵旋风,强有力的劲风。东边的,西边的,前面的,后面的,班中就像一个被引爆的宇宙,交流着,碰撞着。上课只需一个大框架,精彩的生成会不断涌出。久违了,只是时间太短,匆匆了点。我是这么想的。
每个人天生都有问题意识。就像小卡卡,经常做的事——问:“妈妈,这是什么?”
每个人天生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今天。
第三篇:九年级思想政治上册教学反思
九年级思想政治上册教学反思
九年级思想政治上册教学反思教学中的我思我悟,在教学中应善于反思自己的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
1、发现亮点与问题。每堂课下来,想一想,哪些顺,哪些不顺,学生有什么精彩表现,是运用了什么好的教学策略或改变了哪些教学行为让课堂充满活力;不顺,问题又是出在哪里,是教材呈现方式没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还是教师“牵”得厉害,没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需要做哪些改进。
2、即时分享与合作。合作能人发现自身的不足,方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达到共同进步“双赢”的最高境界。教师之间即时的、自觉自为的交流很重要。每天抽点时间和其他教师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共同研究、提炼出案例主题。当然,分享合作并不是趋同,合作中别忘了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有争议甚至是分歧。
3、请求专业老师支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教师之间的碰撞、交流很重要,但很有可能在经验的层次上,要升华成教学理论,就需要专家指点。永远不要害怕问,永远不要害怕问你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专家──即使你以前从来不认识他们。这样,自己的感悟与反思会更深刻些。
王淑丽
2012年10月28
第四篇: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安子口中学:陈华胜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本人在课堂上每周有一两节课花5分钟左右时间,强调学习的目的性,举以往学生的成功经历。同时穿插情感教育,如何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说我班的陈某、顾某等上课无精打采,针对他们的这种现象,时刻提醒他们学习的重要作用,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能完成该完成的任务,成绩也有所提升。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四、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中经常性的穿插一些同学在课余中的小故事,同时想学生所想,用他们的思维理解问题,更快的融入到他们中去,从而让学生更信任老师,更愿意亲近老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的释放达到最大化。
五、完善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管理
我把我班45人分成两个大组,6个小组,设立六位大组长,一位数学课代表,一位班长,统管6位小组长,由小组长管理各自组七至八名同学,督促他们上交作业,反思错误寻找“病根”,进而更有效快捷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易错处反思,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发挥班级兴趣小组的作用,经常性的在班级里巩固他们的作用与地位,让学生们更好的配合他们。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4.01.15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可久中学 梁玉兰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在物理备课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我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其次,我觉得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我素质也很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自己在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合使自己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和其它老师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
第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新的学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将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