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练习《何处是乡愁》

时间:2019-05-13 14:2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练习《何处是乡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练习《何处是乡愁》》。

第一篇:阅读练习《何处是乡愁》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现洗好的衣服就晒在岸边的草地上,五颜六色,天然图画。

⑤我们常在河边的青草窝里放羊,高兴时就推开羊羔,钻到羊肚子下吸几口鲜奶,很是享受。清明前后,暖风吹软了柳枝,可退下一截完整树皮管,做成柳笛,呜哇呜哇地乱吹。大人不洗衣时我们就在这洗衣石上玩泥,或坐上去感受它的光润。可惜,这情景永不会再有了,村里的三条河全部干涸,连河床都已荡平,树也没了踪影。洗衣歌、柳笛声都已成了历史的回声。

⑥忆童年,最忆是黄土。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村庄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笑声,也没有人再会去让泥巴炸出声了。

⑦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该打场了。场,就是一块被碾得瓷实平整,圆形的土地,是粮食从地里收到家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再往下就该磨成面,吃到嘴里了。割倒的麦子被车拉人挑,铺到场上,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用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孩子们终于盼到一年最高兴的游戏季,跟在碌碡后面,一圈一圈地翻跟斗。我们贪婪地亲吻着土地,享受着燥热空气中新麦的甜香。一次我不小心,一个跟斗翻在场边的铁耙子上,耙齿刺破小腿,鲜血直流。大人说:“不碍,不碍。”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至今还有一块疤痕,留作了永久的纪念。也许就是这次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土分子进入了我的血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北方的黄土。现在机器收割,场是彻底没有了,牲口也几乎不见了,碌碡被可怜地遗弃在路旁或沟渠里。有点“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凄凉。

⑧没有了,没有了。凡值得凭吊的美好记忆都没有了。只能到梦中去吃一次香椿炒鸡蛋,去摔一回泥巴、翻一回跟斗了。我问自己,既知消失何必来寻呢?这就是矛盾,矛盾于心成乡愁。去了旧事,添了新愁。这种感觉如在古老悠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有删改)1.阅读全文,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5分)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倒下的树:

在空空的窑洞里,①

;在门外的槐树下,②

。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消失的河:

③,落寞思歌声;在逝去的草窝中,怅然念笛音。

何处是乡愁?

在消失的土堆旁,心系泥炮战;在空旷的场地间,凄凉忆打场。乡愁啊,是温馨甜美的回忆,也是

⑤。

2.作者对儿时故乡生活场景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以第③或⑦自然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答:

3.在中国人的心坎上,乡愁是一份难解的情愫,从古至今,历久弥坚。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及下面任意一则材料,对比分析两篇作品中乡愁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一:《静夜思》

材料二:《天净沙•秋思》

答案: 1. 答案示例:

① 寂寞忆香椿

② 怅然鸡蛇斗

③在荡平的河床上

④乡愁融进了远去的土

再难找回的记忆

2.答案示例1:第三段写鸡蛇对阵的惊险场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其中“直挺挺地躺”写出了蛇从树下突然摔下来时的样子及吓人相,不仅将蛇的“长”表现了出来,还将其突然摔下来时的“惊恐”之态表现了出来。而“分列”、“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等动作和形态的描写则写出了群鸡在发现这庞然大物之后惊惧又不甘退让之态,对阵之势陷入僵局;而人的加入,使局面突变,随手一“泼”,体现了乡人对这场面的习以为常,而蛇 “惊”,继而“嗖”地逃窜,简单数笔将蛇逃跑时的状态描绘的入木三分。整个画面充满了乡村的田园气息和自然淳朴之味,形象而富有情趣。

答案示例2:第七自然段写“打场”,其中 “我”翻跟斗而受伤这一细节写的最是生动。“一个跟斗翻在了场边”写出了我当时撒欢儿玩的状态,而 “鲜血直流”则体现了当时的伤情不轻。大人的语言和“顺手抓” “按”的动作则体现了人与黄土的亲密之态和人对黄土的信任之情,从而体现了黄土地对乡村人的意义,就如作者所说“融进”了血液里。

(答案要点:能结合文章具体情节或者细节进行分析2分

体会情感1分

语言表达)

3. 答:答案示例

同是写乡愁,材料二与选文对“乡愁”理解却大不相同。文章中的乡愁是作者思乡而归乡,满怀心愿回乡后却发现旧景不在、旧乐难寻且人、物全非的凄凉怅然之情,这份失落之情永再难弥补:昔日的香椿树不在了,只剩下了一座空窑洞;昔日的小河也不见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河床,河边的“洗衣歌和柳笛音”更是无处寻觅„„作者对故乡美好回忆再也无法重现,所以作者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材料二中表达的是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小令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看着乌鸦归巢,炊烟四起人归家,自己却漂泊天涯不能归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愁更加浓重。因此两文“乡愁”的含义是不同的。

(答案要点:结合材料及文章情节2分;分析各自的含义2分。)

第二篇:何处安放乡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似矛盾的名句:返乡者到家了,却尚未抵达。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无处安放的文化乡愁

小时候好男儿志在四方,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才过没几年就知道,最离不开的还是那个家。在文人的词典里,“家”不仅仅是炊烟袅袅或者灯火通明之类实在东西,更多蕴含着心灵归宿之意。所谓故土难离,难于离开的是在那片土地上的感觉。

唐鲁孙离了大陆到台湾,写《天下味》《中国吃》,怀念的是老北京的吃食味道,字里行间是乡愁点点;49年前后留在大陆以及执意要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们,心里恐怕也不仅仅是对新政权的信任和向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抵桑梓故乡那熟稔到骨子里的一草一木。

现代文明把地球都变成一个村庄,古老的“故乡”概念渐渐式微,渐至面目全非。但人们仍在不停怀念。木心在大陆出版《哥伦比亚的倒影》等一批中文著作,被誉为“中文最美的发现”--老先生离乡背井远离故国,辛苦笔耕几十年,操弄的还是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且因为没有被新中国的大小运动所侵蚀,文字里古意盎然,不期然间竟接上了那一缕藕断丝连的文脉。

改革开放后,国门重开,出国潮时断时续,北岛、陈丹青那一代人都负笈远游。不管他们在外面是声名远扬还是羁旅天涯,推开蓝房子的午夜之门,青灯笼罩的方块字里面,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故国乡愁。

我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可是与一些文字或影像对比,那时候的乡村生活也已经很不纯正了。我没放过牛,见到很多不知名的动物还是会害怕,根本没有天然的亲近感。上百年的工业革命把古老的农业文明打得奄奄一息,人们心理也被改变。乡愁早就不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浅吟低唱,更多的是对某种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得的愁绪。

董桥说“文化的乡愁”,他思念的是古老醇正的文化而不是遥远的故乡。城市里的人们大多都是从乡村出发,最初那一代思念的故乡早已不是微风拂柳蝉鸣马嘶,柏油路面压住了哒哒马蹄扬起的一路烟尘。小桥流水再也回不去了。但那种思念却一代代传下来。董桥还说,城市里的人们似乎都有某种“乡愁”。我知道,他说的重点不是在“乡”而是在“愁”。渴望一种悠远的温情,是所有人的难解的心结。有的时候,流浪也不仅仅是指走遍四方。端坐在房间里神游,苦苦寻找精神家园,这个过程也不比五洲四海的行走差多少。古人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列,是真正了解了流浪的含义。肉身走得再远,也无法忘怀出发时的人与物,就好比神游八荒的时候,为的自己所坚持所寻找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仍然要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余光中先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思乡感受。儿童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而且是终生难忘的。人是家乡的亲,山是家乡的美,河是家乡的清,月是家乡的圆,水是家乡的甜,饭是家乡的香,菜是家乡的好……谁不说咱家乡好?乡愁就是在儿童时期留下的对家乡的美好的深刻的记忆,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从现代性的逻辑来看,乡愁是今人对传统的眷顾,是每个人都能体验但又难以捕捉的情绪。乡愁就是母亲的摇篮曲和唠叨声,是她制作的布鞋、泡菜、腊肉、醪糟、酥肉、茶叶蛋,乡愁就是父亲的草帽、锄头、扁担、箩筐、烟杆、水田和脸上的皱纹、稀疏的白发。人生不同阶段,对乡愁理解认识不同;不同的人对乡愁感受不同,乡愁具有美好性、牢固性、多样性、差异性、增长性。

乡愁是一种感恩、反馈的情感,是良心、善心的觉醒。每次回家,总想去看看过去玩耍的地方,但几乎都是面目全非,找不到过去的景物和感觉,非常悲伤。特别是三峡水电站的建立,云阳是百万移民,许多景物都被淹埋江中,成为永不可见的水里文物,那种失落与惆怅无法言表。哲学讲,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这无可异议,但应该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程序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淡化和抹去。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人,总要抗拒现代生活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归零,去努力追求多元化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叛离与反思。

剪不断的“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与尊重,是对我们保根护源的忠告与提醒。

何处安放乡愁

任姗姗《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07日 24 版)

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广袤的大地上展翅翱翔。哪怕只有三天的假期,与我一样,许多人还是收拾起往日的匆忙,奔向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故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指向一个精神记忆的家园。在乡愁的深处,被岁月尘封的幕布被缓缓拉开。在那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那里有你熟悉的声音、色彩和气味儿,有催促你走向天涯海角的初心,有你最柔软最温暖的心事。

这个假期,当我穿透重重雾霾,重新审视我的故乡时,却猛然发现: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原来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那片闪耀着金色麦芒的田地,如今已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座曾经铺满碧绿芳草的山岭,回荡着的机械轰鸣令人头晕脑涨。那个曾经宁静、闲适的小城,正在以争分夺秒的姿态,把自己变成又一个“小北京”“小上海”,甚至还未模仿到几分都市的摩登现代,却已沾染上了雾霾与拥堵的“现代病”。

有多少人曾像我一样的失望,一样的怅然若失,一样的怀有无处安放的乡愁?

一切已是沧海桑田,一切都在走向相似的结局。在速度至上的城镇化进程中,故乡正变得越来越陌生,故乡的面目也变得愈加模糊。就像我们使用相似设计的手机,穿着相似款式的服装一样,今天的我们又不得不面对面貌趋同又如此陌生的“故乡”。

乡愁,它不再是一种甜中带酸的思绪。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是不是迷失了许多?

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何以如此诗情画意?

假如深巷不再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何以如此含意隽永?

当胡同弄堂、粉墙黛瓦与历史记忆、人们心中的诗意一起被“现代”淹没后,我们的后人,难道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乡愁,去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试问那时的我们又如何向历史交代?

我曾走过一些地方,也曾看过现代与传统比邻而居、相映成趣的风景。这让我相信,现代城市并不是乡村的简单反动,乡村不是城市在地理上的对应物,城镇化当然也不意味着乡村的终结。旧的、老的、传统的,未必毫无价值、一文不名。建立新的,当然不意味着要将旧的、老的、传统的一律推倒。建立在废墟上的“新”,必然掩埋着无根无源、地基不牢的危机。

诗人艾略特说,我们所有探寻的终结,都会回到我们的出发之地。假如我们同意,城市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就不要轻易毁弃这种美好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吧。因为城市生活不仅关乎我们的物质欲望,更关乎我们的精神诉求,关乎我们内心的无穷与浩瀚。一个伟大的城市,理应容得下昨天的故事。

吾心安处是吾乡。请不要让我们的故乡,成为一个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第三篇: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现洗好的衣服就晒在岸边的草地上,五颜六色,天然图画。⑤我们常在河边的青草窝里放羊,高兴时就推开羊羔,钻到羊肚子下吸几口鲜奶,很是享受。清明前后,暖风吹软了柳枝,可退下一截完整树皮管,做成柳笛,呜哇呜哇地乱吹。大人不洗衣时我们就在这洗衣石上玩泥,或坐上去感受它的光润。可惜,这情景永不会再有了,村里的三条河全部干涸,连河床都已荡平,树也没了踪影。洗衣歌、柳笛声都已成了历史的回声。

⑥忆童年,最忆是黄土。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村庄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笑声,也没有人再会去让泥巴炸出声了。

⑦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该打场了。场,就是一块被碾得瓷实平整,圆形的土地,是粮食从地里收到家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再往下就该磨成面,吃到嘴里了。割倒的麦子被车拉人挑,铺到场上,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用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孩子们终于盼到一年最高兴的游戏季,跟在碌碡后面,一圈一圈地翻跟斗。我们贪婪地亲吻着土地,享受着燥热空气中新麦的甜香。一次我不小心,一个跟斗翻在场边的铁耙子上,耙齿刺破小腿,鲜血直流。大人说:“不碍,不碍。”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至今还有一块疤痕,留作了永久的纪念。也许就是这次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土分子进入了我的血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北方的黄土。现在机器收割,场是彻底没有了,牲口也几乎不见了,碌碡被可怜地遗弃在路旁或沟渠里。有点“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凄凉。

⑧没有了,没有了。凡值得凭吊的美好记忆都没有了。只能到梦中去吃一次香椿炒鸡蛋,去摔一回泥巴、翻一回跟斗了。我问自己,既知消失何必来寻呢?这就是矛盾,矛盾于心成乡愁。去了旧事,添了新愁。这种感觉如在古老悠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有删改)

17.阅读全文,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5分)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倒下的树:

在空空的窑洞里,① ;在门外的槐树下,②。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消失的河:

③,落寞思歌声;在逝去的草窝中,怅然念笛音。何处是乡愁? ④ :

在消失的土堆旁,心系泥炮战;在空旷的场地间,凄凉忆打场。乡愁啊,是温馨甜美的回忆,也是 ⑤。

18.作者对儿时故乡生活场景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以第③或⑦自然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答:

19.在中国人的心坎上,乡愁是一份难解的情愫,从古至今,历久弥坚。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及下面任意一则材料,对比分析两篇作品中乡愁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一:《静夜思》 材料二:《天净沙•秋思》 李白 马致远

床前明月光,枯藤老树昏鸦,疑是地上霜。小桥流水人家,举头望明月,古道西风瘦马。

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

答案:

(二)17. 答案示例:

① 寂寞忆香椿 ② 怅然鸡蛇斗 ③在荡平的河床上 ④乡愁融进了远去的土 ⑤ 再难找回的记忆

18. 答案示例1:第三段写鸡蛇对阵的惊险场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其中“直挺挺地躺”写出了蛇从树下突然摔下来时的样子及吓人相,不仅将蛇的“长”表现了出来,还将其突然摔下来时的“惊恐”之态表现了出来。而“分列”、“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等动作 和形态的描写则写出了群鸡在发现这庞然大物之后惊惧又不甘退让之态,对阵之势陷入僵局;而人的加入,使局面突变,随手一“泼”,体现了乡人对这场面的习以为常,而蛇 “惊”,继而“嗖”地逃窜,简单数笔将蛇逃跑时的状态描绘的入木三分。整个画面充满了乡村的田园气息和自然淳朴之味,形象而富有情趣。

答案示例2:第七自然段写“打场”,其中 “我”翻跟斗而受伤这一细节写的最是生动。“一个跟斗翻在了场边”写出了我当时撒欢儿玩的状态,而 “鲜血直流”则体现了当时的伤情不轻。大人的语言和“顺手抓” “按”的动作则体现了人与黄土的亲密之态和人对黄土的信任之情,从而体现了黄土地对乡村人的意义,就如作者所说“融进”了血液里。(答案要点:能结合文章具体情节或者细节进行分析2分 体会情感1分 语言表达)19. 答:答案示例

同是写乡愁,材料二与选文对“乡愁”理解却大不相同。文章中的乡愁是作者思乡而归乡,满怀心愿回乡后却发现旧景不在、旧乐难寻且人、物全非的凄凉怅然之情,这份失落之情永再难弥补:昔日的香椿树不在了,只剩下了一座空窑洞;昔日的小河也不见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河床,河边的“洗衣歌和柳笛音”更是无处寻觅……作者对故乡美好回忆再也无法重现,所以作者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材料二中表达的是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小令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看着乌鸦归巢,炊烟四起人归家,自己却漂泊天涯不能归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愁更加浓重。因此两文“乡愁”的含义是不同的。

(答案要点:结合材料及文章情节2分;分析各自的含义2分。)

第四篇: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余光中离世 乡关何处寄乡愁

作者:封寿炎

12月14日,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消息传出,华语文化圈里,人们追悼、纪念。

一首《乡愁》,使余光中的名字传遍华语文化圈。每当炎黄子孙心中涌起家国之思、追问乡关何处,这位华发如雪的清癯老者就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他的离世似乎标志着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渐行渐远。

读过《乡愁》的人很多,但不知道真正理解《乡愁》的人有多少。如果没有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体认,缺乏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恐怕很难领会到它的字字千钧、意象深沉。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里承受着百转千回的命运,历尽光荣与梦想、磨难与沉沦,却始终坚韧如钢,生生不息。中华民族顽强而澎湃的生命力,源于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她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无远弗届,哪怕是浪迹天涯、漂泊四海的游子,都能感受到她的召唤,在这种文化母体里找到精神家园,安顿自己的情感和心灵。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在创作《乡愁》的时候,他已经离开祖国大陆20多年了。如笔者一样生活在开放年代的后辈,已经很难感受那种日夜煎熬的思乡情切,却曾经目睹长辈们久别重逢的肝肠寸断和欣喜若狂。笔者的家乡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两位堂伯父都于1949年迁居台湾。1989年,他们第一次重返大陆。阔别四十年之后,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终得相见。那种抱头痛哭、大恸大喜的场景,如今回想仍然历历在目。回到家乡之后,白天他们四处走动,逐一寻访故地故人;晚上就和族人聚集在一起,彻夜长谈。《乡愁》这样的诗歌,饱含着他们这一代人多少思乡之情、望乡之泪。

如今,借助发达的通信和交通,“地球村”的居民早已“天涯若比邻”。然而,真正能把人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文化仍然是一条根本性纽带。只要仍然传承着共

同的文化根脉,共同体认着中华文化这一文化母体,那么无论是一湾海峡,还是政治、历史和现实的阻隔,都遮蔽不住人心思归,都无法抵挡两岸血浓于水的召唤。

几十年来,两岸交流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当囿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羁绊,政治上还难有重大突破的时候,两岸文化的交流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邓丽君的歌曲、琼瑶的小说、侯孝贤的电影,以及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台湾电视节目,都在大陆流行。在严肃文化领域,台湾的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包括余光中先生的文学创作,都在大陆获得很高评价,对大陆的相关领域产生影响。当然,台湾文化的源头毫无疑问是跟祖国大陆共享的中华文化。哪怕是时髦新潮的周杰伦,他低吟浅唱的《青花瓷》《发如雪》里面,不也摇曳着风雅中华的一缕情丝吗?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余光中这一代文化人的日渐离去,当在大陆出生、迁居台湾的一代人退场之后,在台湾出生成长的一代能否传承好这份文脉?他们还会像余光中先生那样,将血渗透在墨里,书写自己对于家国故土和精神家园的炽烈情感吗?他们还会像笔者的堂伯父那样,望乡泪千行、思乡梦难平吗?当他们偶然读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时候,心里会有所触动吗?或者说,他们还有乡愁吗?

如果切断了文化的根脉,斩断了思恋的乡愁,台湾将何以搏击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将何以安顿她漂泊的灵魂?这应该也是晚年余光中的关切和担忧。最近10多年,余光中一直反对岛内某些人降低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比例的动议,极力维护中华文化。他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余光中这种坚守的背后,既有拳拳的赤子情怀,也有深沉的文化忧思。如今,他已离去,唯愿他留给我们的“乡愁”可以照亮一条前路。

第五篇:何处是归途观后感

《何处是归途》观后感

乌塘中心小学六(1)班杨占培

看了《何处是归途》这部影片之后,我深有感触,想到了很多很多。

吸毒者大都是交友不慎、好奇心变成了吸毒成性、上瘾。现在的家长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孩子的管制,才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毒品。毒品不仅给我们的身体造成非常大的危害,还会让我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家人。有人因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有人因吸毒而疯狂地杀害了自己的家人,说明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极其大。

我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毒品主要有冰毒、海洛因、摇头丸、吗啡、大麻、可卡因等等。这些都是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非常大的的危害:让人神精错乱、产生嗜睡、感觉迟钝、破坏神精元、记性下降、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以至于慢慢的开始丧失人性。造成杀人、抢劫等犯罪行为,使人走入无底的深渊。

1839年3月,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毒,林则徐立下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禁绝鸦片的决心。”从虎门硝烟到现在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然而我们今天仍然为了禁毒在顽强的斗争,这是人类一项艰难而又艰巨的任务。

毒品就像是一颗脑瘤随时都可以要吸毒人的性命。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让活着的每一天都具有意义。不要虚度光阴,人一生真的很短暂。

所以请大家拒绝吸毒,不要毁了自己的花样年华。毒品是死亡之花,吃了它就是和死神共舞。为了我们的明天,请珍惜生命,拒绝毒品,不要贪图一时痛快,毁掉终身幸福!毒品,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白色恶魔”。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战胜那可恶的“白色恶魔”吧!

辅导老师:王秀连

下载阅读练习《何处是乡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练习《何处是乡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4课乡愁.doc练习★

    第14课乡愁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一枚(méi) 窄窄(zhǎi) 乡愁(chóu) 海xiá(峡)yóu(邮)票fén(坟)墓 2.读准多音字 (1)长大:zhǎng 其他读音:cháng 组词:长久 (2)大陆:lù其他读音:liù组......

    《 何处是归程》读后感(大全五篇)

    《 何处是归程》读后感《何处是归程》这本书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中转化的故事,让人看后受益匪浅,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读完《何处是归程》的心得感悟推荐吧。《 何处......

    何处是吾家散文

    我心里一直觉得自己不属于现在的这个地方。大概十年前,我家从A搬到B。当时十岁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直到若干年后有一天,我想起了姐姐过十三岁生日时,特别多......

    何处是我乡散文(5篇材料)

    很早离开那里那里是哪里?也许是家乡吧8岁前在的地方是家乡吧去了一个不是家乡的地方却住了22年这里是哪里呢反正不是家乡什么是家乡呢?什么是家呢有爸妈的地方就是家不是吗可......

    何处是我们的家乡

    06宗教学齐雪松回到单纯的日子里伊朗的电影给我一种很“生活”很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给我的感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阿哈玛德和《小鞋子》里的......

    《乡愁》是白话诗的典范

    《乡愁》是白话诗的典范 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到处颠沛流离,到了台湾,在台湾上大学,写诗、工作。《乡愁》这首诗是1971年离开大陆20多年以后,余光中先生......

    乡愁是一种情愫(精选五篇)

    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鬲千年,历久弥坚。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

    乡愁。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 正西中心学校 盖俊峰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