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共5篇)

时间:2019-05-13 14:5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

第一篇: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

王学芯

获奖作品:组诗 《夜筑的鸟巢》

作品见《诗歌月刊》2015年第十期

王学芯,生于北京,长在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代为江苏青年诗人“男朋友”诗社成员。迄今在《人民文学》《诗刊》《钟山》等发表500多首诗歌。参加《诗刊》第十届青春诗会,获《星星》诗刊首席诗人称号。曾获多种刊物诗歌奖。著有《双唇》《这里那里》等多部诗集。现在无锡市某机关部门工作。

授奖词

王学芯的诗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严谨,自然与存在中互相渗透,互为你我,从而彰显出诗学意义上的品质、品位,价值和深度。

他以冷色调,把黑夜与黎明、大地与天空、城市与乡村、现实与梦境、月光与时光等呈现于诗中,其冷泉细石、晴雪老松的笔触,读来让人如行深幽处,又能豁然见天开;他的诗时而妙句萌心,在缓急中以舍定取,趋乎大道;时而无中生有,其意沉雄,在气韵生动中,江流天外,物我两忘。

这些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热力,让我们亲切、温暖,喜出望外。

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王学芯先生“第六届《诗歌月刊》年度诗歌奖”。

王学芯获奖感言

我很高兴我的诗不仅与《诗歌月刊》有着联系,而且与《诗歌月刊》的年度奖也联系了起来。关于这个奖,对我而言是重要的,因为这是我自90年代初获得《萌芽》诗歌奖后的又一次获奖,是空中飘悠的幻想又一次着陆。

近年我写了不少的诗。我虽然与《诗歌月刊》社分隔着省份,但我和《诗歌月刊》有着伸手可触的接近。

诗是人性、道性、悟性的结晶体,决定着诗人的人品;观察、发现、组合是诗人的天赋和本事,决定诗人的诗品。我希望自己令人惬意的作品在自己的创造性中不断被发现,并在可视性上保持鲜明的特点。

我非常珍膳这个年度诗歌奖的荣誉。

谢谢《诗歌月刊》!谢谢各位评委的的鼓励!

徐南鹏

获奖作品:组诗 《徐南鹏的诗》

作品见《诗歌月刊》2015年第三期

授奖词

毫无疑问,徐南鹏是一位既能以诗宣情,含毫见志,又能翻动云水,抉刻入理的优秀诗人,他以神韵为诗心,笔墨所到之处,尽是神来之笔。

他的诗中,总是回旋着两种声音:一种是凛冽的命运的声音,一种是“冒着热气”的生命的声音;它们冲突、辩驳,同时也试图和解和交融。他的诗或高昂,或低徊,或热烈,或澄明,其多样化,多变化的色彩,动人心目,让人不安,并为之动情;那些日常的、琐碎的,甚至是庸俗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很可能被忽略、被忽视。而在他那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寂奠枝头皆是诗。

他的诗是雅俗相合处一盏醒着的灯!

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徐南鹏先生“第六届《诗歌月刊》年度诗歌奖”。

诗歌是一场修行

――徐南鹏获奖感言

获奖消息是和春天一起到来的。风从南方来,从安徽,一路向北吹,过了淮河、黄河,到了北京。早晨,我下楼,穿过一座花园,接到明韵老师来电,告知我获得诗歌月刊年度奖。我很开心,也很意外,有几分不安。开心自不必说,不安是因为,此前获得该奖项的都是我心中敬佩的诗人,全国有很多好诗人,我有资格得到这份殊荣吗?园子里的花,可是不管不顾的,迎春花刚开过,玉兰、桃花、丁香,还有海棠,都在怒放,似乎也在表达一份欣喜。这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感受到诗歌的温暖。今天领取这个奖,我是带着感激、带着敬意来的。

我和诗歌月刊有着30年的情缘。1986年,我上大一,开始接触诗歌,个人订阅的第一份报纸,也是唯一一份报纸,就是诗歌报。在我心中,诗歌报就是一座真实的诗歌圣殿。当年,诗歌报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叠放在床头枕边,宝贝得很。有时新报纸寄到,折痕处有裂痕,心疼得像自己身上开了个口子似的。可以说,诗歌报是我的第一位诗歌老师,我是读着诗歌报,迈出写作的第一步。一晃,30年过去了,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人间――时间如此迅疾,毫不留情。现在,人到中年,我在诗歌月刊上也发表了不少作品,而心中对诗歌月刊这份特殊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

诗歌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场修行。有人说,诗歌的能力在于现场的再现。我从来不这样认为。在我这里,诗歌不是现实本身,不是临摹,不是再现,而是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这是上帝的高明。在一次的人生过程中,人有许多缺陷、无奈、怨恨,等等。这些不良的情绪、情感和痛苦,它不是喜欢、爱,不是忧伤,甚至不是怜悯,是不可分享的,甚至分担都很难。这是完全个人化的东西。而诗歌,恰恰把我们引上另外一条道路。在诗歌里,诗人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不一样的世界,完成了一次全新的生活。那是与现实的对抗,同时也是对人生的拯救。在对抗中,人性得到考验;在拯救中,人性得到升华。所以,诗歌于我,是一场修炼。它不是为写出好作品而“推敲”的迷惑,也不是为引导人生而“面壁”的感悟,只是在与诗歌自然的亲近中,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得到的一份独特的生命体验。因为诗歌,我经历一种以上的人生,你说是15种也行,2种也行,甚至是10种也可以。因为诗歌,我的生命变得如此丰盈。这是作为一个诗人,独有的自得和财富。

我是如此微不足道,但诗歌之树长青。最后,我用诗歌月干ⅱ多年前发表过的我的一首旧诗,题目叫《雪峰》,来表达我的诗歌理想和感恩之情:

要走很长的路,还要抬头

才能看见寒冷的、干净的雪峰

一切都是真的

圣洁的东西总是在高处

总是不能轻易得到

一切都是真的

用我的双脚,自己走

也能够到达我望着的那里

感谢明韵老师!感谢年度奖的评委们!感谢诗歌月刊的编辑老师!感谢在座的诗人朋友们!感谢常州,这座因为诗歌而让我和它联系在一起的城市!荣斌

获奖作品:组诗 《荣斌的诗》

作品见《诗歌月刊》2015年第四期

荣斌,本名韦荣兵,壮族诗人,祖籍广西来宾凤凰镇。1970年8月出生,1992年加入广西作家协会。曾供职于柳州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广西分社等新闻媒体。现为南宁市西乡塘区文联副主席、西乡塘区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客座教授。《西乡塘诗刊》出品人。系鲁迅文学院第九届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作品见《民族文学》、《诗歌月刊》、《山东文学》、《广西文学》等刊物,出版有诗集《紫色尘缘》、《面对枪口》、《卸下伪装》、《荣斌先锋诗选》、《在人间》等。作品集入选2014-2015年度广西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曾荣获2014《山东文学》年度诗歌奖、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广西来宾市政府文艺最高奖“麒麟奖”等奖项。现居南宁。

授奖词

荣斌是一位活跃于90年中国诗坛的诗人,人生、命运、商海沉浮,曾一度中断写作;现在,他归来,并以归来者的身份,写出了许多如闪电过隙,大气旋转的优秀诗作。他善于运用独特的表现方式,骨力并举,立意其辟,以非规范化语言、非常态语境,以及强烈的现代意识,形成有了自已艺术特质的创作风格;他的诗,笔力所至,浑然天成,常常在顺势而为中,撕下现实与自身之上的各种矫饰和伪装无论是歌哭言笑,还是情爱杂花,他都是我手我心,不作违心语,于忧世之怀、忧生之意中见诗情、见性情,见真情。

荣斌先生是一位天性自然,灵魂本真的诗人。

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荣斌先生“第六届《诗歌月刊》年度诗歌奖”。

荣斌获奖感言

谢今天到场的所有前辈与诗友,感谢评委会,感谢《诗歌月刊》!

屈指一算,从1986年写第一首打油诗迄今,转眼已过了整整30个年头,我对自己的诗歌写作却是越来越不够自信。从当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点射式胡乱投稿,到现在一碰到约稿就受宠若惊,这种骨子里的不自信已显现无遗。

我们这一代诗人,经历了80年代的喧嚣与繁华,90年代的沉淀或没落,新世纪的断代以及盲从,乃至当下纷繁复杂的诗歌镜像,已渐渐从困惑到适应,从棱角分明到与世无争。我相信其中大部分的诗人,生活状态和写作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唯一不变的,也许是仍然珍存于内心的那份对诗歌完好无损的敬畏。

获得本届《诗歌月刊》年度诗人奖,对我来说是一项殊荣,这就象买彩票一样,不中,是正常的,中了,是场意外„„但我很是断愧,因为在中国,比我优秀的诗人比比皆是,只能说,我比其他人更多了些运气。但在这之前的许多年里,我一直不认为自己具有更多的好运气,因为生命中曾经的坎坷和失败令我沮丧并灰黯,而正是诗歌,让我坚持生活的勇气,并克服人性的弱点,从而跋涉到现在。

诗歌温暖了我们走过的岁月,她仍将照亮我们未竟的旅程。

第二篇:中国历朝历代著名诗人

中国历朝历代著名诗人大全

中国历朝历代著名诗人大全

巍巍中华五千年出现了数不清的风流人物和诗词名家,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下面就跟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都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吧。还可以点击相应链接查看其代表作品,希望对您鉴赏古文化有所帮助!

一、先秦至隋【点击查看代表诗词】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介绍及代表作】

2、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人。卫人称为庆卿,燕人称为荆卿、荆叔。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中,被杀。【介绍及代表作】

3、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击败。【介绍及代表作】

4、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王朝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介绍及代表作】

5、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介绍及代表作】

6、李延年(?—约前90),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汉音乐家,善歌,又善创新声。【介绍及代表作】

7、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丞相,封魏王。【介绍及代表作】

8、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介绍及代表作】

9、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0、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介绍及代表作】

1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介绍及代表作】

12、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介绍及代表作】

13、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相传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介绍及代表作】

14、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诗品》中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介绍及代表作】

15、吴隐之(?—414),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属河南)人。曾任中书侍郎、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东晋后期著名廉吏。【介绍及代表作】

16、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诗人。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介绍及代表作】

17、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南朝宋文学家。曾任临海王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擅长七言诗。【介绍及代表作】

18、陆凯,生卒年不详。字智君,代(今河北蔚县)人。南朝宋诗人。谨重好学,以忠厚见称。【介绍及代表作】

19、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后世与谢灵运对举,称小谢。为李白所推许。【介绍及代表作】

20、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信阳)人。南朝诗人。齐代官至广州刺史,梁代为吏部尚书。

21、释宝月,南朝齐时僧人,生平不详。【介绍及代表作】

22、沈约(441—512),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代。撰《四声谱》,倡声病说,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介绍及代表作】

23、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诗人。诗风与谢朓相近。【介绍及代表作】

24、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诗人。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称吴均体。【介绍及代表作】

25、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有山中宰相之称。【介绍及代表作】

26、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梁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27、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文学家,宫体诗的主要倡导者。【介绍及代表作】

28、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朝陈文学家。诗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与何逊诗风相近。【介绍及代表作】

29、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编有《玉台新咏》。【介绍及代表作】

30、邢邵(496—?),“邵”一作“劭”。字子才,河间(今河北任丘)人。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介绍及代表作】

31、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北周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北周时官至开府义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介绍及代表作】

32、江总(518—590),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南朝陈诗人,随后主游宴后庭,多作艳诗。【介绍及代表作】

33、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人。隋朝诗人。历仕齐、周,至隋累官司隶大夫。【介绍及代表作】

34、孔绍安(577—约622),隋唐之际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介绍及代表作】

二、唐代【点击查看代表诗词】

35、王绩(约589—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隐居东皋,号东皋子。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乐,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语言朴素自然。也能文。有《王无功文集》。【介绍及代表作】

36、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人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介绍及代表作】

37、李峤(约645-约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介绍及代表作】

38、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39、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丽,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介绍及代表作】

40、宋之问(约656—约713),唐代诗人。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他的诗讲究声律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完善和发展有较大贡献。有《宋之问集》。【介绍及代表作】

41、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格豪放旷达,喜欢喝醉了酒以后挥笔写诗,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他和大诗人李白情趣相投,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贺知章不但诗写得好,还擅长隶书和草书。【介绍及代表作】

42、张说(667—730),唐代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睿宗、玄宗朝官至宰相,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介绍及代表作】

43、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先天年间进士。他的诗流传不多,相传宰相张说把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在政事堂上,让当时的读书人作榜样。【介绍及代表作】

44、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的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感遇》诗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有《曲江集》。【介绍及代表作】

45、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他的七绝《凉州词》与五绝《登鹳雀楼》都是唐诗和中国诗史上的绝唱。【介绍及代表作】

46、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被称为“王孟”。他的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有《孟浩然集》。【介绍及代表作】

47、王昌龄(约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因担任过江宁丞和龙标尉的职位,后人也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善于写七言绝句,被人称作“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介绍及代表作】

48、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与王维、孟浩然接近。有《常建集》。【介绍及代表作】

49、刘长卿(?-约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年间进士。他的诗多表达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擅长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的美誉。有《刘随州诗集》。【介绍及代表作】

50、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作品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多写田园隐逸生活,擅长状景绘物。有《祖咏集》。【介绍及代表作】

51、李颀(?—751),唐代诗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人。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有《李颀集》。【介绍及代表作】

52、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早期诗多写闺情,后来去过边塞,风格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介绍及代表作】

53、高適(约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年生活贫困,流落在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后受人推荐,做了个县尉。“安史之乱”后,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他的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也大致相近。有《高常侍集》。【介绍及代表作】

54、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河东人。早期的诗题材丰富,积极向上,体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晚年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不时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他的诗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介绍及代表作】

55、裴迪,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其诗多描绘自然美景,风格与王维相近。【介绍及代表作】

56、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大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李白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是屈原以来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介绍及代表作】

57、崔曙(约704—739),唐代诗人。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其诗多写景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介绍及代表作】

58、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一生坎坷,备尝艰辛。其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擅长各种诗体,尤其以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有《杜工部集》。【介绍及代表作】

59、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与高適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介绍及代表作】

60、张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他的诗以写景居多,风格清丽,朴实自然。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以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61、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他的诗以写田园山水居多,寄情悠远,语言简淡;也有关心民众疾苦的作品。后世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有《韦苏州集》。【介绍及代表作】

62、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送别和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有《卢纶诗集》。【介绍及代表作】

6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风奇崛雄伟,对宋代诗歌影响很大。有《昌黎先生集》。【介绍及代表作】

64、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元和年间进士,武宗时做过宰相。与白居易、元缜等诗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写诗追求通俗平易。《悯农》二首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介绍及代表作】

65、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为现实服务,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弊政。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诗风平易。《新乐府》、《秦中吟》等是体现他的诗歌主张的代表作,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有《白氏长庆集》。【介绍及代表作】

66、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重要人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后官至太子宾客。他的诗歌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十分注意向民歌学习,形成活泼明快的独特风格,被当时人称为“诗豪”。有《刘宾客集》。【介绍及代表作】

67、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刘禹锡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调任柳州刺史。他的诗大多数作于被贬之后。诗的风格淡雅,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有《柳河东集》。【介绍及代表作】

68、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来经韩愈相劝还俗。他的诗以清奇和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诗风清淡朴素,意境荒凉枯寂,与孟郊齐名,被后人称作“郊寒岛瘦”。【介绍及代表作】

69、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不顺,又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对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天纵奇才,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将他的诗风称为“李长吉体”。有《昌谷集》。【介绍及代表作】

70、马戴,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会昌年间进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其诗很为时人及后世所推崇,尤以五言律诗著称。有《会昌进士集》。【介绍及代表作】

71、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介绍及代表作】

7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因为受到排挤,一生都很不得志。擅长写律诗、绝句,诗富于文采,风格色彩很浓,音调和谐优美,意境朦胧抒情,多用典故,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介绍及代表作】

73、温庭筠(?—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才思敏捷,每次应试,八叉手就能写成八韵。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是“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介绍及代表作】

74、崔涂,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礼山,江南人。光启年间进士。诗以怀乡、送别、旅愁等题材为主,情绪低沉,意境比较深刻委婉。《全唐诗》收其诗一卷。【介绍及代表作】

三、宋代【点击查看代表诗词】

75、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涂。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散文家,以韩愈、柳宗元的继承人自居。【介绍及代表作】

76、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宁化人。初仕南唐,入宋后中进士,累官兵部员外郎。著《江表志》,记录南唐史事。【介绍及代表作】

77、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文学家。在宋朝初年提倡平易朴素的诗风,推崇杜甫、白居易。【介绍及代表作】

78、寇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封莱国公。【介绍及代表作】

79、林逋(967—1029),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

80、范仲淹(989-105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介绍及代表作】

81、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宋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撰《武经总要》。【介绍及代表作】

82、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介绍及代表作】

83、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北宋诗人。论诗重政治内容,反对靡丽文风,对宋代诗风转变有较大影响。【介绍及代表作】

84、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迁居开封。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介绍及代表作】

85、张俞,生卒年不详。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属四川)人。北宋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86、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诗人,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介绍及代表作】

87、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世称盱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北宋哲学家、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88、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者。【介绍及代表作】

89、刘攽(1023—1089),字贡父,或作戆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介绍及代表作】

90、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以教书为生。诗风奇崛豪放。【介绍及代表作】

91、张舜民(约1034—1100),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人。北宋诗人。官至吏部侍郎。【介绍及代表作】

92、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官到中书舍人。擅长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介绍及代表作】

9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介绍及代表作】

94、孔平仲,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北宋诗人。与兄文仲、武仲都有文名,合称“清江三孔”。【介绍及代表作】

95、王雱(1044—1076),字元泽,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儿子。官到龙图阁直学士。【介绍及代表作】

96、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介绍及代表作】

97、道潜(1043—1102),字参寥,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北宋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98、晁冲之,字叔用,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江西诗派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99、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北宋诗人。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介绍及代表作】

100、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也擅长诗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介绍及代表作】

101、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介绍及代表作】

102、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诗宗杜甫,锻炼辛苦,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介绍及代表作】

103、徐俯(?—1140),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外甥,诗属江西派。【介绍及代表作】

104、吴涛,字德劭,崇仁(今属江西)人。北宋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105、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宋代诗人、诗论家,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介绍及代表作】

106、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高宗时任翰林学士。【介绍及代表作】

107、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哲学家、诗人。朱熹曾向他问学。【介绍及代表作】

108、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北宋女词人,亦能诗。【介绍及代表作】

109、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南宋女词人。也擅长诗文。【介绍及代表作】

110、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南宋诗人。陆游曾向他学诗。

11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介绍及代表作】

112、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诗人。诗出于江西诗派,而自成一家。【介绍及代表作】

113、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为秦桧所陷,以“莫须有”之罪被害。谥武穆。【介绍及代表作】

114、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115、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主张坚决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排挤,爱国热情却始终不变。【介绍及代表作】

116、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南宋诗人。官至参知政事。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介绍及代表作】

117、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他的诗自成一家,人称“杨诚斋体”。【介绍及代表作】

118、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介绍及代表作】

119、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介绍及代表作】

120、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学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介绍及代表作】

121、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诗为杨万里所称道。【介绍及代表作】

122、徐玑(1162—1214),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自其父时移居永嘉(今浙江温州)。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介绍及代表作】

123、赵师秀(?—1219),字紫芝,号灵秀,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翁卷、徐玑并称“永嘉四灵”。【介绍及代表作】

124、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介绍及代表作】

125、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126、戴复古(1167—1248),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温岭)人。南宋诗人,江湖派重要作家,曾师从陆游。

127、叶绍翁,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其诗属于宋朝后期的“江湖派”,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介绍及代表作】

128、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官至工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谥文定。江湖派最大的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129、志南,南宋诗僧,生平不详。

130、严羽(1192—1245),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诗歌批评家,论诗推崇盛盛,强调“妙悟”和“兴趣”。【介绍及代表作】

131、周密(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文学家。【介绍及代表作】

132、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133、汪元量(1241—?),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为宋宫廷乐师,被掳北上,后以道士南归。【介绍及代表作】

134、郑思肖(1241—1318),字亿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太学生,宋亡后隐居苏州。诗有很强的遗民特色。【介绍及代表作】

135、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宋亡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136、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平不详。【介绍及代表作】

四、金辽元明清【点击查看代表诗词】

137、王庭筠(1156—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介绍及代表作】

138、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之际最有成就的诗人。其诗风格沉雄,豪放超迈。【介绍及代表作】

139、陈孚(1240—1303),字刚中,天台临海(今属浙江)人。元代诗人。诗以雄浑刚健著称。

140、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人。元诗人。古诗学陶、柳,近体学唐,以感情深挚著称。【介绍及代表作】

141、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书画家、诗人。宋宗室,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介绍及代表作】

142、黄庚(1260—1328),字星甫,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宋元之际诗人。宋亡不仕,以教馆为业。诗以近体见长,清丽纤巧。【介绍及代表作】

143、杨载(1271—1323),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元代诗人。与虞集、范椁、揭傒斯合称“元诗四大家”,以骨力遒劲著称。【介绍及代表作】

144、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四川仁寿人,侨居崇仁(今属江西)。元代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也擅长散文。【介绍及代表作】

145、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官至翰林待制、侍讲学士。元代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诗风清丽婉转。【介绍及代表作】

146、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梅。其诗遒劲纵逸。【介绍及代表作】

147、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最负盛名的诗人,其诗号“铁崖体”。【介绍及代表作】

148、倪瓒(1301—1374),原名珽,字元镇,号元林,无锡(今属江苏)人。元代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称“元末四大家”。其诗清旷萧散。【介绍及代表作】

149、萨都剌(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元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介绍及代表作】

150、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封诚意伯。诗多古体,苍莽萧瑟。【介绍及代表作】

151、袁凯(约1310—?),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后托疾归。【介绍及代表作】

152、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迁居江苏吴县。明代诗人,与高启等合称“吴中四杰”。【介绍及代表作】

153、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诗人,其诗富于生活气息。【介绍及代表作】

154、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成就最高的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官至翰林编修、户部侍郎。【介绍及代表作】

155、王恭,字安中,闽县(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永乐初年授翰林典籍。【介绍及代表作】

156、杨士奇(1365—1423),初名寓,士奇是他的字,泰和(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介绍及代表作】

157、李昌祺,名祯,字昌祺,庐陵(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永乐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

158、刘球,字求乐,更名廷振,安福(今属江西)人。明代诗人。官至翰林侍讲。

159、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大臣。官至兵部尚书,土木之变后拥立景帝,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后英宗复辟,被害。【介绍及代表作】

160、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以清新雅丽见长。【介绍及代表作】

161、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明代诗人,创茶陵诗派。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介绍及代表作】

162、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介绍及代表作】

163、李梦阳(1470—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诗人,为“前七子”领袖,诗雄深峻伟,刻意学杜甫。【介绍及代表作】

164、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诗人,“前七子”之一,又为“吴中四才子”之一。【介绍及代表作】

165、周在,字善卿,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诗人。官至浙江右参政。诗以清新见长。【介绍及代表作】

166、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明代诗人,与李梦阳同为“前七子”领袖,作诗提倡复古。【介绍及代表作】

167、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明代著名学者,官至翰林修撰。诗学六朝,独树一帜。【介绍及代表作】

168、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一号脱屣老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明代诗人。与李攀龙、王世贞等提倡复古,号“后七子”。【介绍及代表作】

169、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诗人,“后七子”领袖。古乐府学汉,近体学唐。【介绍及代表作】

170、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嘉靖年间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权相严嵩,下狱死。【介绍及代表作】

171、徐渭(1521—1593),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介绍及代表作】

172、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治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他编练的戚家军是抗倭的主力。【介绍及代表作】

173、钱福(1461—1504),字与谦,号鹤滩,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诗人。弘治年间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介绍及代表作】

174、高攀龙(1562—1626),字云从,又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明代诗人。官至左都御史。诗朴素自然。

175、袁中道(1570—1627),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诗人。

176、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一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诗人。官至兵科给事中。明亡后起兵抗清,兵败被捕投水死。【介绍及代表作】

177、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属浙江)人。明代诗人。鲁王时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被俘就义。【介绍及代表作】

178、夏完淳(1631—1647),南明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兵败后被捕就义。【介绍及代表作】

179、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诗人。诗风凄丽苍凉,多纪时事,有“诗史”之称。【介绍及代表作】

180、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诗人。入清不仕。其诗着力反映民生疾苦。【介绍及代表作】

181、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入清后更名炎武,又作炎午,号亭林,曾自团蒋山傭。昆山(今属江苏)人。明遗民,著名学者、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182、尤侗(1618—1704),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文学家、戏曲家。【介绍及代表作】

183、毛奇龄(1623—1716),本名甡,字大可;一字齐于,号僧开、西河、初晴居士、河右僧,人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清代学者。工诗文,善书画。【介绍及代表作】

184、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诗人。官至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介绍及代表作】

185、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诗人。论诗标举神韵说。【介绍及代表作】

186、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初白。海宁(今属浙江)人。清代诗人。擅长七律。【介绍及代表作】

187、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论诗鼓吹格调说。【介绍及代表作】

188、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词人。亦工诗,诗作感情细腻。【介绍及代表作】

189、徐兰,字芬若,又字芝仙,常熟人,流寓北通州。清代诗人。长于白描人物,诗无一语不奇。

190、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诗宗宋人,为浙派重要作家。【介绍及代表作】

191、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诗人、书画家,属“扬州八怪”之一。做过几任知县,同情民生疾苦。【介绍及代表作】

192、屈复(1668—?),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蒲城(今属陕西)人。清代文学家。

193、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定甫、离垢居士。铅山(今属江西)人。清代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介绍及代表作】

194、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叟、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为乾隆诗坛之盟主。【介绍及代表作】

195、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介绍及代表作】

196、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菘,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介绍及代表作】

197、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论诗主张雅正。【介绍及代表作】

198、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小名高生,自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诗人。一生坎坷,诗多愤世嫉俗、伤感愁苦之音。【介绍及代表作】

199、席佩兰,字道华,一字韵芬,号浣云。照文(今江苏常熟)人。清代诗人,袁枚女弟子。善画兰。

200、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介绍及代表作】

201、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介绍及代表作】

第三篇:谈谈中国唐宋的著名诗人

谈谈中国唐宋的著名诗人

1.“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风也受到了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在当朝,世人并不公认王勃以及“四杰”的诗文,但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2.“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3.“诗骨”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5.“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

6.“诗佛”王维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7.“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在形容自己的诗艺时,杜甫曾说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的确,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体的七言诗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在他手里变了格调,在“温柔敦厚”外另开“沉着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来写艳情、写山水,他却用来写广大的实在的人生,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七律精于组织,富于变化,七绝虽直抒胸臆,但颇有清新刻画之句。他不大做乐府,但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源于乐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被后世称为“诗圣”。

8.“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

在孟郊的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的短暂。他一生几乎都贫困潦倒,连死后的丧事也是韩愈等友人集资操办的。虽然他生活贫困,仕途短暂,但正是这样的生活困境,才铸就了他阴郁、冷峭、朴重的诗风,成为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

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称之为“诗囚”。有《孟东野集》。被人们称为“高天厚地一诗囚”,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

9.“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10.“诗魔”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1.“诗奴” 贾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

贾岛的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2.“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

一、《京城》、《嘲少年》等。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3.“诗虎”罗邺

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

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间,欲用之,为幕吏所阻。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罗邺去家愈远,万里风沙,满目谁亲,郁郁而终。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4.“诗神”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常州行之瞿秋白纪念馆

暑期社会实践常州行之瞿秋白纪念馆

孙书剑

7月13日上午,我们南信大校科协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抵达常州市,迈开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步——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怀着对革命前辈瞿秋白同志的崇敬之心,我们一行走进了瞿秋白故居。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参观这类故居,以前也曾去过许多诸如宋庆龄、梅兰芳、周恩来等的故居,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宽敞明亮而又朴素整洁的屋子。

入内黑漆大门两边各立着一尊抱鼓石,上面刻着三狮戏秋的浮雕,显示着这个大家族的高贵和吉祥。走进大门,一丝古韵铺面而来。故居分东西两院,各有四进,给人以很强的层次感,地势逐进抬高,寓含着步步高升之意,中间有道隔墙,有廊道门扇相互联通。西院为正屋,原为供祭用的厅堂,庄严而神秘,现辟为多功能展厅。东院为厢房,是当年族人和守祠仆人食宿休息的辅屋。经过了解,瞿秋白一家1912年因家贫,才迁居于东院侧厢房。由此可见,年少时的瞿秋白家境还算不错,他也称的上是一介书生,而他毅然参加了五四青年运动,参加上街演讲活动,被抓释放后仍然投身于革命,写下大量文章。领导主持中央大局。被反动派抓住后仍然想着党的理论,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

看完瞿秋白故居,我们一行走进了旁边的瞿秋白纪念馆。更深入地了解瞿秋白的事迹。纪念馆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瞿秋白铜像,由铜像可以看出瞿秋白当年眉目间透着一股英俊与帅气。听完工作人员介绍,我对瞿秋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是中国共产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他被反动派抓获。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在绿草坪上盘膝而坐,视死如归,凛然从容,牺牲时年仅36岁。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他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的事迹每一件都深深触动了我,原来一个人做一件事可以如此专注,面对困难与死亡,可以如此从容。想想自己有时做事的三心二意,面对困难时的慌张无措,不禁有些羞愧。时近中午,我们一行结束了参观,离开了纪念馆,而秋白的身影与事迹,还在脑中回荡,久久挥之不去。

第五篇:串联词 欢乐中国行

1.开场歌舞《开心中国》文欣、汤子星

2.【主持串联

董 卿: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晚上好!欢乐中国行,快乐在进行!今晚我们追寻着欢乐的脚步来探访一位老朋友——江苏如皋。如皋是一座滨江近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花木盆景之乡,还是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我们再次来到如皋,发现它已在短短两年中,积攒了更多精彩的故事等待与我们诉说。就让我们今晚的魅力之旅在这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城市,展开一次“亲水之行、生态之行、爱心之行”吧。首先让我们来倾听如皋与水相关的故事吧,掌声有请张惠妹为我们带来《听海》!

3.歌曲《听海》张惠妹

4.歌舞《永远的快乐》张惠妹

5.【主持串联

董 卿:水是精灵,滋养一方民众,塑就一方文明,也孕育着一个区域的发展生机。说起如皋与水结缘的故事,我可以讲一天一夜,因为如皋就是一座与“水”共生的城市:它面水而居,得名源于水,闻名因于水,发展成于水,地因水而旺,人因水而美。拥有48公里长江黄金岸线的如皋,在沿江开发中,用磅礴的力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用满腔的热情谱写了一曲新的长江之歌。掌声有请韩磊,为我们带来那首熟悉的《长江之歌》!

6.歌舞《长江之歌》韩 磊

7.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韩 磊

8.报幕+歌曲《等你爱我》陈 明

9.【主持串联 双视窗

董 卿:水不仅给如皋带来了机会和发展,也为如皋增添了一抹柔情。如皋的先人携手自然,因水建城,在如皋修建了内外两条城河,外圆内方,形似中国古钱币,因此如皋又有了“金如皋”雅称。如果把如皋城比作一位秀美女子的话,如皋的这两条城河就是这位秀美女子脖上的两条亮丽的项链,而在这一项链上,又串起了一颗颗沿河风光带上闪亮的珍珠,荡舟城河,和风拂面,但见两岸绿荫处处、亭台楼阁、景色如画。所谓“双水绕城城更秀,景映碧水水更明”,可真说是匠心独到啊!掌声有请张宇,为我们带来一首《用心良苦》。

10.歌曲《用心良苦》张 宇

11.【互动串联 号子 当地互动演员6人

董 卿:张宇你好!

张 宇:董卿你好!

董 卿:今天我们要请张宇同我们一起到如皋来体验“亲水之行”,水上行自然少不了船,我们先来听一段行船号子怎么样?

张 宇:

(表演行船号子)

董 卿:这个歌就是用如皋当地方言演唱的行船号子。我想考考张宇,号子是什么意思,大家又会在什么时候唱它呢?

张 宇:

董 卿:他们不仅撑船的时候唱,插秧,踩水车,施肥,收获,摘果子,休息,总之是生活中能唱歌的时候都在唱歌。

张 宇:

董 卿:我知道张宇的歌都是自己写曲,太太写词,也都是创作型选手,今天要不要学一段如皋的原生态的劳动号子?

张 宇:(张宇学唱 施肥号子 要求配合动作)

12.歌曲《月亮惹的祸》张 宇 13.报幕+歌曲《永远的朋友》杭天琪

14.歌曲《黄土高坡》杭天琪 清唱

15.【主持串联

董 卿:说起水乡的船,我们会想到幽静的水面上,船娘轻摇船橹,唱着动人的小曲;或是夕阳之下的剪影中,戴着斗笠的渔翁在犒劳他的鱼鹰,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安静祥和的水乡画卷。而现在的如皋则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它有着国内最大的龙门吊和世界最大的船坞,那么船坞究竟有多大,又能造出多大的船呢,让我们随外景主持人张蕾一起去探寻一番。

★外拍一 熔盛造船

16.【主持串联

董 卿:如皋这个水乡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它介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之间,河网稠密、湖荡众多的长江三角洲,可是,如皋市境内的河流却几乎全部是人工河道,比如如海运河、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运河多,说明当年的如皋一定是商贾云集,繁花似锦的宝地。而如今的如皋更胜古时的繁华,进一步对外迈出了自己的脚步,随着苏通长江大桥的开通,如皋与国际大都市上海拉近为“同城时空距离”,往日的“金如皋”也成为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新如皋”。掌声有请扎西顿珠。

17.歌舞《川藏路》扎西顿珠

18.【主持串联 双视窗

董 卿:如皋河多,有故事的古建筑也不少,从2500年的春秋遗址射雉亭,到落满传说的明代大桥迎春桥;从与古城同龄同岁的定慧寺,到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冒家巷;从名贤荟萃的“集贤里”,到纪念大贤臣、大学者范仲淹的范公苑……不过要说名气最大的当数水绘园,它以水为基,倒影为绘,恰似-幅淡雅高洁、意境幽远的山水画。而让它名声大振的则是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明末才子冒辟疆和金陵名媛董小宛。就让我们在刘若英的歌声中去感受这浪漫的故事吧,有请刘若英为我们带来《为爱痴狂》!

19.歌曲《为爱痴狂》刘若英

20.报幕+歌舞《滑板》胡彦斌

21.【主持串联

董 卿:今天的如皋就像胡彦斌刚才那首歌一样,充满了动感和活力,而同时如皋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文化名城。如皋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对它的历史是最好证明,“如”在古文中是去和往的意思,而“皋”指的是水边的高地,“如皋”这个名字出自于《春秋左传》里一个优美的历史故事,意思就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历史上的如皋名贤荟萃,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人文积淀,比如北宋的教育家胡瑗,宋代词人王观,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等,他们的故乡都在如皋,他们宛若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永远照耀着故乡。掌声有请斯琴格日乐。

22.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斯琴格日乐

23.歌舞《故乡》斯琴格日乐

24.【互动串联 杖头木偶表演

董 卿: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如皋!

花 儿:董卿你好!

董 卿:如皋是木偶艺术的发祥地,早在明末清初就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扇子木偶、灯彩木偶、布袋木偶等在民间演出。

花 儿:

董 卿:如皋尤其以杖头木偶出名,而且这里的木偶还会一项绝技,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木偶表演 写字 随后请花儿学水袖木偶)

25.报幕+歌曲《穷开心》花 儿

26.歌曲《我的果汁分你一半》花 儿 27.【主持串联

董 卿:如皋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还有一长,那就是长寿,比如三国时期军事家吕岱,他92岁还出任吴国的大司马。你来到如皋,会发现街巷、桥梁等建筑物,百岁坊、百岁庄、百岁桥、百岁井、百岁巷,处处记录了百岁老人的踪迹。就让我们到如皋的街头巷尾去亲眼见证这些长寿老人的活力吧,看看他们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外拍二 百岁老人才艺总决赛

下载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著名诗人常州行(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州博物馆[共5篇]

    常州博物馆 常州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内设有常州少儿自然博物馆是江苏省唯一的一家少儿自然博物馆。常州博物馆是国家4A级......

    暑期社会实践常州行之常州市气象局(5篇材料)

    暑期社会实践常州行之常州市气象局 孙书剑在副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科协学术科技部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位于太湖西路的常州市气象局。 还没进大门,我就看......

    中国梦赶考行(范文模版)

    ]“中国梦•赶考行”:梦想之行 始于足下日前,由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国梦•赶考行”基层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巡回报告会在全省11个设区市高校或中学举行巡回演讲活......

    中国梦,家乡行

    关于家乡长汀建设发展的建议 姓名:兰先磊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0景观建筑设计 学号:20100962137 摘要:经过对家乡的实地考察,发现近几年老家确实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成龙......

    中国梦赶考行

    中国梦赶考行 发扬“赶考”精神 深化改革求发展64年前,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赶考远未结束”。在李克强总理......

    感恩励志中国行

    感恩励志中国行 九(3)班 谭凯欣 昨天下午,我校举行了一场彻彻底底的感恩课,李老师用雄浑有力的声音诠释者感恩,用满怀真切的泪光示意着报答。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家长、老师无不流......

    健康中国基层行

    “健康中国基层行” 清水站 暨医疗技术扶助与医疗慈善救助慈善晚会节目单 1、 开场舞《蓝海行动》蓝海之略医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 介绍庆典活动内容及领导嘉宾 3、 清水......

    中国梦青春行

    中国梦,我们青春的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螺溪中学的叶秋丽,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们青春的梦》。 2009年,我走出了大学校门,踏上了三尺讲台,内心是如此地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