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教学策略的创新分析
(2013-04-18 17:10:56)转载▼
分类: 关于教育
散文这种文体的课文,在我们小学教科书中分布很多,占有非常显著的位置,这充分说明这种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那么这种文体的课文究竟该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应当把这类课文中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下面我想结合苏教版教材,谈谈我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散文文体的再认识
散文,自古就有。在我国古代,为了区别于韵文、骈文,凡是不押韵、不重视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统统称之为散文。按照时间的发展,散文可分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目前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散文基本上是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通常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散文,是指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文章,除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短评、小品、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传记等样式;而狭义的散文则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抒情、议论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小学教材中选用的散文,一般为狭义散文。这类散文依据其内容通常还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称之为叙事性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字里行间充满作者浓郁的情感,如教材中《草原的早晨》《槐乡五月》《桂花雨》《黄河的主人》《只拣儿童多处行》《月光启蒙》《望月》《灰椋鸟》《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草原》《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另一类是以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感受的散文,称之为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其着力点在于准确地使用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句上;作者往往借助具象,将文中的景或物作为具体的情感寄托,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这类散文教材中安排得特别多,如《小池塘》《春到梅花山》《夕阳真美》《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荷花》《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燕子》《鸟语》《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秦兵马俑》《音乐之都维也纳》《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广玉兰》《夹竹桃》等。还有一类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称之为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在小学教材中不多,如《最大的麦穗》。
二、教材中的散文教学价值思考
低年级段的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是童话、寓言、小故事、儿童诗等,但也安排了少量的散文,如一年级的《小池塘》《草原的早晨》,二年级的《夕阳真美》等。针对这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散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该怎样教?首先,我们在备课时要思考,不管什么体裁的课文放在低年级段,其教学目标要求应依据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去确定。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知道,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其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因此,我们在教学低段散文类课文时,仍然把主要目标任务放在借助散文这个文本去教学生识字、写字,而不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繁琐地分析文本内容、研究这个文体上。其次,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这个文体的课文很美,利用这种文本指导学生很好地去朗读,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这两点,就是低年级段散文教学的最主要目标。
到了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在完成保底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词语并积累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强化不同文体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年级段,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在文章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也就是教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写生动;在高年级段,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着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就是重点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因此,散文教学也应当按照这样的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教学时,应当更多地去思考、挖掘这篇散文自身所特有的教学价值。如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散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抓住这样一些教学因素:一是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优美、明快;二是突出重点段的描写,如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用比喻、联想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三是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使读者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些有价值的教学因素隐含在课文里,所以在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好这个范本,进行教学的迁移,设计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让学生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把熟悉的一处景物写具体、写形象。这些分布在文本中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很好地去把握、挖掘,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揣摩、感悟,进而让学生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三、散文教学应当采取的策略 1.多给时间让学生诵读涵泳
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在学生的读上多作思考。一是要把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舍得在课堂上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要通过朗读,把课文中那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蕴藏在文字里面的韵味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精妙;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对那些抒情味极浓的散文,如《槐乡五月》《桂花雨》《田园诗情》《只拣儿童多处行》《音乐之都维也纳》《草原》等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于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更有冲击力地叩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二是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叙事散文,一般是夹叙夹议,读起来要舒缓、平稳;写景散文,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就要读出它的意境美;抒情味很浓的散文,由于作者情感的变化起伏,读起来轻重缓急变化不断。还有一些课文,有它自身明显的特点,如《月光启蒙》语言风格很明显: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所以在朗读这篇课文时,其语调应该是清亮、明快的,节奏感很强;再如《安塞腰鼓》一如安塞的腰鼓:壮阔、豪放、火烈,因此文章要读得雄浑、有力、有气势;而像《望月》《姥姥的剪纸》《天游峰的扫路人》等课文则要指导学生读好能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人物对话。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当具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在教学需要时,教师能进行示范朗读。三是要指导学生对经典的篇章、段落能熟读成诵,最后能背诵、积累。2.多在品悟语言上下工夫
教学散文,仅仅靠朗读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去品析语言,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而增加积累。有些散文,用词华丽、华美,大量运用四字词语、成语,有气势,如《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田园诗情》《黄河的主人》《秦兵马俑》等;有些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如《拉萨的天空》《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有些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如《桂花雨》《燕子》《鸟语》《音乐之都维也纳》等;有些散文,语言简洁、精当,有韵律,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如《安塞腰鼓》《田园诗情》等。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比较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安塞腰鼓》《草原》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就很相似,作者喜欢用短句,经常是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并大量使用排比、叠词、叠字,使语言简洁、明快,有韵律美感;再如学到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状物散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篇散文的语言进行品悟、比较,可以发现《广玉兰》一文的词句华美一点,而《夹竹桃》的语言则平实一点,但都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品悟语言环节,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上去体会作者所蕴藏的情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3.引导学生揣摩不同的表达方法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在完成保底目标识字、写字、朗读、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其重点是引导学生揣摩、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进而能够学着进行运用。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散文,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像写景的散文,常采用时间顺序、移步换景法。如《黄果树瀑布》一文在写法上有这样一些特点: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善用、巧用比喻,将实写、虚写结合起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描绘的景致意境优美,如诗如画;开头与结尾相呼应。像状物的散文,有的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的采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广玉兰》就是直接描写它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而《夹竹桃》作者既对夹竹桃进行了直接描写,还利用第三自然段作了侧面描写,写院子里的14种花,从而进一步衬托出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作者对它的情有独钟;《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作者主要是写儿童,却又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花儿,用来进一步衬托冰心老人对儿童的喜爱;《秦兵马俑》一文,作者采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等方法来写兵马俑规模的宏大、类型的众多、个性的鲜明。像叙事的散文,一般都比较平实,但为了表达情感,作者或夹叙夹议,或采用拟人、比喻、联想、夸张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如《灰椋鸟》拟人、反问手法的运用;《姥姥的剪纸》排比、夸张手法的运用;《安塞腰鼓》排比、比喻、联想手法的运用。4.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迁移训练:(1)有些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就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一个小练笔,如《庐山的云雾》、《鸟语》。(2)有些课文,在写法上有特别之处,可以针对具体的课文进行设计。如学完《燕子》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燕子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写燕子活泼可爱的这种抓特点状物的方法,写一写身边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采用典型的先总写后分写的构段方式,学完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构段方法,写一个物或一处景;如《三亚落日》一文是写日落的,课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并布置学生观察当地的日出或日落,写一篇日记。(3)有的是一个单元都安排的写景散文,单元学完后,就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是写景的散文,单元课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家乡的一处美景。(4)有些课文是写某一处景或介绍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的,可以设计“小导游”,让学生进行复述、讲解训练。如《泉城》介绍济南城里的各种有特色的泉;《九寨沟》介绍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田园诗情》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音乐之都维也纳》介绍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第二篇:初中现代散文解读和教学策略
《济南的冬天》文学作品学习测量表
《济南的冬天》前测卷
1.《济南的冬天》作者是()原名()字()著名作家。2.选出下列加粗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晌晴xiǎng 安适shì 贮蓄chǔ 慈善cí
B、着zhuó落 温晴qíng 澄清chéng 绿萍píng C、发髻jì 镶嵌xiān 狭窄xiā 宽敞chǎng D、肌肤jī 水澡zǎo 地毯tǎn 秀气xiù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A、狭窄 B、狭小)城外又那么(A、宽广 B、宽敞)山坡上(A、卧 B、躺)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A、积 B、卧)着点雪,对,这是(A、张 B、幅)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 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 比喻 比喻 拟人
5、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6、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
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济南的冬天》后测卷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⑴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⑵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⑶ 山尖全白了给篮天壤上一道银边。
2、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比喻 比喻 拟人
3、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4、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
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反思教学效果
1、后测效果比前测好——教学常态
2、复讲班级比初讲班级效果好——课间反思、调整的作用
3、气氛活跃的班级比沉闷的班级效果好——学生主动活动的效果
4、进行测量比不进行测量效果好——潜意识影响了学习注意力
5、设计问题比设计环节效果好——引发思考
6、提出问题后给思考时间的长短影响课堂效果
第三篇:以《短文两篇》为例浅析哲理散文教学策略
以《短文两篇》为例浅析哲理散文教学策略
哲理散文首先归结为散文的范畴,而散文所秉承的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散文所要传达的精神就是散文的灵魂之所在。而哲理散文,则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讲哲理。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十分有韵味,读后不仅余音绕梁,而且内容丰富,回味无穷。它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以及友谊哲理散文。而这篇文章,我将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文章《短文两篇》为例,来浅析一下哲理散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零落、收敛、卑微、一丝不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散文,感受散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体悟生命的意义,联系生活,思考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的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伸出抽象深刻的道理,明白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在哲理散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因为这是整篇散文的核心之所在,能够较好的让学生从小的事物中来体悟大的人生哲理,会更加有利于哲理散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两篇短文短小精悍,适合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停顿得当、读出感情,同时特别强调散文当中揭示哲理的段落。
2、比较阅读法:指导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比较,分析其异同点。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悟生命,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从感性方面聆听生命的倾诉,让那扣人心弦的乐曲声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听后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谈一下听过之后的感受,然后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鼓励学生的真实感受。
导入主题:贝多芬在双耳失聪之后,依然以顽强坚定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同学们,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只不过他们存在的方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在面对生命时,都会展现出巨大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就来跟随作者一起来倾听禅鸣、观察贝壳,来一起感悟生命的伟大吧!
二、简介文学常识
三、朗读散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
2、学生领读,可以选择两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全班一起,扫清生字障碍。
四、内容研讨,深层感知
此篇文章,我采用分开进行教学的方式,前一篇祥讲,后一篇让学生根据前一篇的思路,自己进行组织学习,然后通过比较,来发现二者存在的异同。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存在哪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和老师一起共同解决。
1、《蝉》这篇文章,作者是如何描写蝉的,蝉给作者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知知不休”、“聒聒叫”、“使人很烦”
2、作者是真的很烦蝉的叫声吗?从课文中找答案。同学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明确—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要想褒扬一件事物,可以先贬低它的不足,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情感的变化:烦—惊—叹—恕。
3、那么文中写蝉,作者是真的仅仅是描写蝉吗?显而易见,不是的,哲理散文,就是要以平凡见伟大,从小事物揭示大道理,那么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散文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啊?
明确:“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告诉我们,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的长短,都要积极的面对,好好活着。
同类比较朗读学习:
在学了上一篇短文之后,相信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学习哲理散文的思路,那么这一篇呢,我们将进行比较阅读,来看看他们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之处。
1、《贝壳》中,作者开始是如何描写贝壳的?是不是直接进入主题描写,这一点和《蝉》不同。找同学读一下第二段,看看作者的描写,是不是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喜爱之情啊?
2、《贝壳》采取了传统的记叙加议论的写作手法,开头描写贝壳的坚硬、精致,后者联系到生命的脆弱、卑微,由此得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做事情应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五、板书设计
《蝉》
蝉
情感变化: 烦———惊———叹———恕
写法:欲扬先抑
《贝壳》
贝壳:坚硬 精致 生命:脆弱 卑微
六、作业布置
从生活中选取一件小事物,仿照本篇文章的思路写一篇哲理散文。
七、教学反思
1、哲理散文一般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需要让学生明确哲学散文的文章构思,大体把握哲学散文的结构框架;
2、在教学中,多运用些优美的散文化用语,紧扣文章主旨进行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散文一般篇幅比较短小,非常适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学习,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所传达出来的一些哲理。同时,应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优秀的散文篇章,这样对于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对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解读和教学策略
对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解读和教学策略 散文《春》的解读
《春》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春》也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丰富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如下特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优美的文笔把美丽的春天从自然界描绘到书面上,随时可赏。
散文《春》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通过网络特有的功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约2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①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②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③“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④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探究质疑:相机指导学生阅读赏析。第三部分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自由阅读赏析第三部分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与同学交流。
四、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阅读赏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选择其中自己喜欢做重点赏析。
第五篇:就《背影》这篇散文谈谈我的教学策略
就《背影》这篇散文谈谈我的教学策略
《背影》是初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下面我就我的教学经历谈谈我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解题: 文章是以《背影》作题的,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紧紧地把握住标题,看看文中有多少次写到“背影”,把它们找出来。从而体会文章以“背影”为题的意义,因为“背影”它凝聚着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爱。点明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抒情出发点,简洁、概括性强。
二、重视阅读文本: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因此,要重视文本的阅读。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为此,我在早读课上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读出声来,指导学生规范诵读,读出声情,读出个人对课文的感悟,强调每个人的不同感悟,常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在课堂中,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默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中一步步感知文本,领悟文本,进而达到鉴赏文本的目地。
三、抓住细节领悟情感: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背影》这篇课文,就是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因此,抓住细节的分析,往往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线索,就能领悟文章的情感。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文中,我们却一再发现,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泪流满面。第一次是“看见满院的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每二次是“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是“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无从宽恕的自责,愧悔之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无可慰藉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抓住了这一细节,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主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