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母亲节的现代与古代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蓼莪》节选(先秦,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释义: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你们抚爱我疼爱我,使我成长培育我,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好像苍天的无穷无尽。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慈乌夜啼》(唐,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送母回乡》(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今生今世》(余光中)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纸船 ——寄母亲》(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呵,母亲》(节选)(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母亲》(节选)(泰戈尔)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 母亲凝住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母亲,永远是你身后温暖的港湾。在母亲节这天,让我们一起吟一曲诗歌送给她,祝天下所有母亲健康、快乐!
第二篇: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感悟经典 启迪思考
刘春华
4月24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听觉的盛宴。本次活动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各位专家的讲解可谓精彩绝伦,始终被这些教育大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经典的实践所折服,所震撼,也不断地摧打了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拷问自己、反思自己。
思维的教学就应该从“深”入手,把学生教活、教深、教懂。探究性学习要探究,但是探究变假探究就不是可取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可以用脑子想到的,还要探究,这不变成假探究吗?真正体现数学的是简单的,朴实的美。教学的基本技能是不求全,求联,求变。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推翻了以前的设计,重新演绎了他对这节课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一样的的设计,不一样的味道,就像一道道美味佳肴,精彩纷呈!张老师从学生画圆——用圆形物体画;用图钉、绳子、铅笔画;用圆规画。学生在画圆中体会方法的优缺点;在画圆中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在画圆中掌握了圆的特征„„张老师的课大气中透着精致,看似简单的教学中却有很多思维方面的拓展延伸,教学风格极具数学味,他的课堂看似平实,其实极具深度!让我望尘莫及,心里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大师不愧是大师啊!在刁京京老师的课堂上《谁偷走了西瓜(数学绘本)》这堂课以故事的形式给出,巧用印尼和立方体模型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找到偷西瓜的立方体脚印,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在活动中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最后故事结尾是小伙伴们帮助球把西瓜采摘回来的并不是偷,又传递了一种团结向上的友谊。其次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往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和实践的空间。联系我听到的这些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做到了这几点。较深刻的是李保伟老师的《分数应用题复习与思考导图》中以4/5发散开来,引出分数的所有应用题类型,可谓是充分发展了写生的思考空间;在贲友林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上台交流,其他小组提问补充的形式展开,课堂上小组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是适时的稍加引导,学生完全处在自由的交流环境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时间短暂,感受至深。在清静幽雅、古色古香的大学留下我们匆匆行走的足迹,带走的却是满满的收获、喜悦与美好的回忆.现代与经典正如一场教育盛宴,不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深刻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知识外的精深博大,学习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界最为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为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目标。
第三篇: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星期日的<现代与经典>学习让我深有触动,特别是在理论上的认识,我这次印象最深的就是东南大学在宣传栏里展示的理论指导,尤其是“质问十二能否,争做三者教师”。
所谓“三者教师”就是做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做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做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先说课堂教学的创造者。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教为主,教法单一,这样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应当大胆改革,以学定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打乱原有的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学生自己的互助交流。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还有:一是要求老师对于自己的预设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熟记在心,便于随意的驾驭课堂;二是随时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推进课堂过程;再就是别忘了课后的反思,也是我们改进课堂过程必不可少的因素。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我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课堂的推进随时变化,那么,老师就应该及时的抓住这些信息,有效的实现互助提升的课堂效果。(可能理解的不够透彻,希望老师们给予指导)。
看了好多老师的反思,大家也都肯定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动表现的效应。我觉得这里教师的先期预设、课堂驾驭、教后反思也很关键。相信有了师生的互动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层楼的!
第四篇:现代与经典学习体会
聆听第二十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有感
尊敬的王副、何主任,亲爱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四月中旬我和张慧老师一起去南京参加了第20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盛会。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现代与经典是一场中国文化的盛宴,是一次与经典文化的相约。我第一次来到六朝古都南京,第一次走进现代与经典,感受语文,品味阅读,心生太多感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听了11节课,如此近距离地聆听名师们的课,领略大师风采,让我受益颇多!
接下来,我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和大家分享。
一、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李白与美酒》
《李白与美酒》是苏教版六年级的教材。课开始,以李白酒仙美名的由来这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选取一首代表性古诗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得出李白是借酒吟诗的诗仙。接着学习得意时饮酒的代表作,讲述了李白对陶渊明的敬仰,最后学习失意时饮酒的李白《将进酒》,抓住了李白悲、欢、乐、愁的情感主线,了解李白如此爱饮酒的原因。孙老师这节课用的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从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李白的资料。他们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厚重的古文底蕴,以及思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大,这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近年来,很多名师都开发了自己的课程,在自己的课程领域里进行语文研究,这个班的学生就是在孙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的学生之所以能破茧成蝶,和孙老师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这节课从文化的角度唤醒了学生的情智,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这篇文章主要通过种树人的做法,感悟到人生中的“不确定”。我们都知道世事无常,那是因为经历的多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的话,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个道理呢?王老师抓住了“不确定”这三个字,不断延伸扩展,立足于文本,更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还列举了陆羽、慧能、玄奘三人的一生。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人的一生充满了不确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什么叫世事无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无常。新闻上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动辄就自杀跳楼的报道,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像王老师一样,多一些人生观的教育的话,那这样的惨剧就会少一些。上面列举的三个人是作家林清玄一生最佩服的,从他们人生中的不确定最终悟出“当幸福来了就享受幸福,痛苦来了就直面痛苦,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课堂上,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不唐突、也不灌输,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篇课文,我教了无数遍,从未把它和佛法联想到一起。王老师将本课中的不确定,与佛教的无常相联系,指引现代人以修心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课的结尾一首空灵的《醒来》在我们的心间荡漾开来,让所有人的情感在这瞬间迸发,了悟那一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
三、赵志祥老师执教的《渔歌子》
这次是第二次听赵老师的课。喜欢赵老师的直接、坦白,道出了很多普通老师的心声。他说:男老师要慎学王松舟,因为他的底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男人学他的皮毛往往就学坏了。女人要慎学窦桂梅,学不好把自己弄得疯疯癫癫,没有她的底蕴,只是学教案是无法学到的。意思就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里做精彩的自己就可以了!赵老师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之人,是一个充满教学智慧的引导者,从容中又不失大气,充满了亲和力。一首《渔歌子》可以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教学有声有色,声色一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学生思维的火花是需要被激发的,赵老师做的就是用自己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赵老师优哉优哉教古诗,学生优哉游哉学经典!
这次活动中,除了阅读教学之外,作文教学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非常有幸聆听了台湾沈慧芳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大树,你给我记住》,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台湾的教育特点,我才知道语言柔美并不是林志玲的专利。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课堂上,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大的亮点就是游戏的趣味性,积极设置多种游戏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微写作》教学,是一场唯美与浪漫的盛宴,通过看微电影,教给学生写影评的方法。这样的习作教学,我们从来没有过。他为我们开启了写作的一个新天地。他的作文课打破了传统应试作文的模式,让我更加相信作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老师们,这次南京之行后我想了很多,名师的课堂之所以让我们望尘莫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阅读量,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一个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位读书人。广泛地涉猎,我们的眼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独特,思想也越来越深邃,我们的课堂才会鲜活纷呈,课堂的驾驭才会收放自如。
我们在教学语文课文时,多是从技艺的层面去分析课文的主题、修辞、结构,教学中进行朗读的指导,读与写的结合等等,死死地抱住教材不放。当然,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形式所迫。梦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所以,我很迷茫,也很困惑,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值得思考的问题!
谢谢大家!
第五篇:现代与经典心得体会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深圳之行
宋丽娜
四月的深圳已经进入了雨季,整个城市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走进深圳,没有想象中的繁忙,大家工作生活都安安静静,井然有序,让我内心浮躁的情绪得以平静,为本次的学习拉开了序幕。本次学习又让我走近名师的课堂,聆听专家的报失,领略大师的风采。数学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是思维开拓的课堂,是师生共享的课堂,本次学习又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感悟到数学课堂的魅力和真谛。一,各俱特色,独领风骚
本次观看了刘松,黄爱华,贲友林,强震球,曹元钟,潘小明,罗鸣亮,朱国荣,俞正强,刘德武等多位老师的讲课,每个老师的讲课特色各不相同,自成体系,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娓娓道来,有的机智敏捷,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大师的风范。每位老师都从知识的源头一步步探寻数学之美,他们执着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毕生的追求我深深的感动。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两位老师是俞正强老师和刘德武老师,两位老师都年近花甲,但依然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为教育事业不懈的奋斗,他们的教学功底是几经历练和捶打,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二,课堂风采
都说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老师总是束手无策。大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学习是一门慢的艺术,凡事不能急,要静等花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本届现代与经典中,俞正强为我们上了一节非常典型的课〞植树问题〞,俞老师从两道题的辩析开始,让学生辨析点数和段数的区别,学生从简单开始入手,理解了点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了点数和段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植树问题,在研究植树问题时又从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进行分析,显然俞老师是精心策划了这节课,想通过孩子们自己分析问题,去发现植树问题中的特点。俞老师的这节课,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时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管是大家的课堂,还是我们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如何教会学生去学习去思考,才是数学中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三,数学魅力。
又一次见到刘德武老师,心情依然非常的激动,上一次刘老师在南京的精彩的讲课和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一年,刘老师身上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数学的执着与探索,又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老前辈尚且如此,年轻人又何以堪?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一群人为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另外一群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一项事业。如果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我们这些教书匠,也可以更轻松坦然的去面对,可我们现在做的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我们更想做的是授之以渔。在刘德武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宽度。复习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复习,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的路上需要老师给他们点亮一盏明灯,老师的教学也需要有一盏明灯,现代与经典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各位专家就是我的榜样,使我在向前的路上有了前进的目标。教育需要思考,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很多,我想教育是个大学问,我要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