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战场上的奇葩
教育战场上的奇葩
—— 记教法教者蒙为民老师
时间是在五月十八日,正值山城雾雨漫天的初晨,我们一行慕名采访了我们的教法老师——蒙老师。与其说他是我们的老师,还不如说是我们的爷爷,将近一学期的接触,同学们都习惯亲切地称他为“蒙爷爷”,有言曰:返老还童,的确,在大家心里,他就是一个老顽童,正如刚开始商议采访对象的时候,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蒙爷爷”!
他教会了我们读《丑小鸭》,读《丰碑》,可是他也许不曾知道,在同学们心里,他已经竖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每每同学们说课的时候,朗读课文都是“丑小鸭式”抑或“丰碑式”的,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习惯。
当我们问到关于朗读教学对语文学习有什么重要影响时,蒙爷爷有其最独到的见解,他端起了一杯茶,放到嘴边泯了一口,然后开始口若悬河的讲了起来:“朗读是语文老师的第一素养,是一门艺术,会朗读是一个语文老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在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当中,也是第一位的基本功,或者说是语文老师的第一能力,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把朗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第一个理由:对语文老师来说,书是读好了的,这个读有默读和朗读,但是应该把朗读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都应该是如此。要学会朗读,朗读这个东西对教学有重大影响,教学课标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强调朗读。现在我们国内的主流专家认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上面无论怎样强调朗读的地位和重要性都不过分。现在在我们重庆至少都提出了以读代讲,比如:巴蜀小学,人民小学,人和街小学,还有北碚的中山三路,二路小学,还有杨家坪小学,谢家湾小学等等都坚持这种观点。但是有些地区明显观念比较落后,比如沙坪坝区。第二个理由:这个朗读它对每个人的个体的发展和个体的生命过程都是一座桥梁,通过朗读可以获得好口才,可以通过朗读培养很好的语感,这种很好的语感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又问到:“现在的老师教得朗读有些单一,我们是要怎样很好的教会小孩子朗读?”蒙爷爷摆了摆他的衣襟,做了一个摸口袋的姿势,我们很熟悉他的这个动作,我想大概是想抽烟了吧,我记得他说过,只要抽根烟,他的才思才会更敏捷!可是,他没有摸到烟卷,却是卷了卷衣袖,边卷边说:“这个朗读呢在现在存在一个普遍意义的水平低下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全国内能够找到很好的朗读老师,我痛心疾首的认为不超过十个,关键是现在朗读的概念有了大问题,教育的最高艺术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在朗读这个环节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应该讲究必要的方法,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有感觉的朗读来颠覆过去有感情的朗读,什么叫有感觉的朗读?就是要读得像,读什么像什么,要读得像就要看着读,就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谙其理,不仅要见其形,还要见其神。然后把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塑造出来,这个朗读就是把我们看到的对象用口头言语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就是造型。所以说朗读的不好,根源就在于没有看清楚,没有看着读。这个问题还比较复杂不是这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最后对于这个问题他总结到:朗读是一门有感觉的艺术,对于朗读技巧的培养,各有所见,这纯属我的愚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抓住了“本”的部分,才能有“末”的拔节。动作依然回归到了端杯喝茶的姿势,但是留给我们的却是意犹未尽的回味,突然感觉到,蒙爷爷就是一本书,一本很艺术、很诗意的书,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吧,听他说话的这个过程,是一种享受!
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又进入了下一个问题的求教中——怎么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蒙爷爷说我教你们五个字:化腐朽为神奇!把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它利用起来。我们又继续追问:“如果在课堂上有一个娃娃晕倒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全部都闹哄哄的。该怎样去处理?”蒙爷爷说:“第一:本来出现课堂上一个孩子突然晕倒这种事情是一个恶性事件,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同学应该表现他们的爱心,表现他们的同情心,表现他们的关爱之心。把这利用成课程资源,第二:这个突发事件还是对老师和同学们智慧的考验。怎么应对,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还有正确的方法,化腐朽为神奇。老师在突发事件面前把它变成有利的教育资源。” 的确,课堂中有时候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手足无措。但仔细想想,如果一堂课没有新奇点存在,也是很难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的。一说到突发事件,可能大家都会想到的是坏的方面,其实有很多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比如说某个同学突然发出一声怪叫,可能会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但是这时候就要靠老师来化解这一份尴尬,正如蒙老师所说‘化腐朽为神奇’。有时候老师的幽默风趣的一句话既能缓解课堂的紧张氛围,也能让学生从欢笑中更快地学到课文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有些突发事件确实要考验一个老师的应对能力,如果一个娃娃在课堂上晕倒了,面对班上那么多的孩子,老师要想把这也化腐朽为神奇确实应该跟蒙老师好好地学习一下。蒙老师所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一起去解决这件事。老师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板块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父母的。心理学上有提到,在小学期间,孩子一般都会把老师的话当做是真理,老师永远是对的。因而孩子们的一些行为习惯直接受老师的影响,如果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老师不能有个好的处事态度,学生也会很茫然。像学生晕倒这一恶性事件就是对老师和学生智慧的考验,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换种说法,我们也可以把不利变为有利,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重点就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关爱他人、同情他人的善良真谛和遇事冷静处事态度。
蒙老师这一老顽童的形象,就和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一样,表面嘻嘻哈哈,其实却是无比的渊博。仿佛他脑中有着无尽的想法,我们都无法测量其深度。在课堂上,他时不时地出些新花样,弄得我们哭笑不得,已过了幼稚时期的我们,再来像小孩子一样还真有些不适应。偶尔他也会给我们讲一些他在小孩子面前的事,不得不为他的孩子气所折服。要是我们都能做到蒙老师那样,真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了!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一位有着数也数不清的故事的老师,当然也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最美不过夕阳红!在对蒙爷爷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他的那股和蔼之气,与亲切之感!在问及如果老师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种情绪,会不会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时,他的回答令我们感到非常的惊讶,也觉得非常有价值。
他就那么安详的坐在那里,不慌不忙的讲述着他的宝贵经验。他说了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帮老师来想一个办法。他说:“我将会认为我在他们面前是一个朋友,这种朋友的关系,你的大朋友现在很纠结很苦闷,怎么办?请小朋友帮忙,要帮到哪种程度?肯定要两肋插刀。”回答得很幽默但也不乏哲理。确实,老师和同学们既是一种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朋友关系。如果老师情绪不好,说出来给同学们听,这样既抒发了自己的情绪,又拉近了与同学们的关系,而且天真的同学们还可以帮老师出出主意,这样多好啊!第二种处理方式就是“把这种情绪屏蔽在教学事件之外,马上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这种处理方式就得老师能够很好的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学生面前一直都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他个人认为如果是在低年级的话可以采取第二种方式,因为低年级的小朋友你跟他们说什么烦心事,他们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更不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消解愁闷,反倒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如果是高年级的同学们的话就可以采取第一种处理方式。因为高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他们会分担老师的忧愁,并想法来化解,如果不能化解,那么有一堆真诚的倾听者来分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就更加拉近了与同学间的距离。
不得不说,蒙爷爷分享方法真可谓是两全其美呢!
在这次采访之前我们就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到了,蒙爷爷不仅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而且还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父亲,他送儿子远去英国生活,能送儿子走出国界的父亲,怎么能不令人尊敬呢?所以我们急于问道:“您在教育子女与学生上有什么最大的不同?”但是蒙爷爷却是很谦虚的说:“教育学生与教育子女的最大不同,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这里面来讲的话,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学生子女化,子女学生化。反正要把握这个度,要民主,要尊重他的个体发展。”是啊,学生子女化,子女学生化,这就是作为一名老师的职业道德!
在这些关于教学话题讨论的掩映下,我们感受着不一样的“蒙老印象”——“ 面对您的最后一届学生,您对我们最真诚的忠告是什么?”答曰:“四个字:好自为之!”“ 我们都还没有开始为什么要好自为之呢?”,“因为有这样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自作自受,你们慢慢去理解吧!”说这话时,蒙爷爷笑的无比灿烂,模样很可爱!
呵呵,这样的回答很是别具一格,“杀”的我们真是措手不及,不过,不管怎样来说,蒙爷爷就像是一匹老马,驰骋了千里,在离退休的前夕,依旧用汗水承载着我们的“精神食粮”,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在教育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依旧保持在冲锋的姿态,在我们联系要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准备好了,这不得不令我们敬仰!从他淡定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身上体现出的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我想,在他离岗静休后,这片充满温情的校园里依旧还会珍存着他的汗渍、体温和灵魂。
蒙爷爷这双肩膀,扛住了我们年轻人生命的重量,我们不枉这次专访,是因受益匪浅。是以做一通讯,以怀念蒙老。
第二篇: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第三篇: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
罗盛教
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昂首挺胸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一直向南急行军,迎接战火的洗礼。当年,他参加了阵地防御作战。
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钟樟彩
在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中,志愿军某部三连接替了友军的防务,上了938.2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对面不到百米处就是美国鬼子。美军不甘心938.2高地被我友军夺取,天天向我方阵地前沿和纵深实施狂轰滥炸,隔一两天就以数十人或百余人的规模,在炮兵和坦克掩护下向刚接防的三连等阵地反击。那时,处在山沟里的炊事班送饭到前沿阵地,即使在夜间,也是三天两头有伤亡。不要说一天三餐,一天一餐也难保证,两三天才能送上一次饭。战友们回忆说:吃饭难,还有压缩饼干可以啃几口,抵一阵子饥饿,但饮水难时刻威胁着战士的生命。
接防上阵地那天早晨,每人都背了一壶水。有的战士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水壶就被敌人机枪打中,水漏光了。多数人在炎热的夏天打了一天仗,没到下午,一壶水早已喝光。到了晚上,大家渴得唇干舌燥。上阵地第四天,天刚黑下来,指导员余发荣跑到三排十班的猫耳洞,对班长钟樟彩说:“没有水,战士们快渴死了,有的人已经接小便喝了。你负责的活动小分队,除了到敌前侦察敌情抓„舌头‟(俘虏)外,要加一项任务,就是到山沟里找水源。只要找到了水,拼上命也要把水背上来。”钟樟彩时年24岁,入朝后在烟台峰打坑道中光荣负伤,刚立过功。
指导员走后,他随即就叫战士到各班收集了30多个军用水壶,背上冲锋枪和水壶,离开猫耳洞奔往前沿阵地的山沟。在泛着少许白光的小路上,他仔细辨认路痕,确认没有埋着地雷后,加快速度走几步,又低下头仔细查看一段再走几步,就这样辨认一段走一段。
当跑下80余米时,山坡上已逐渐有些灌木和青草了,他放慢了速度,仔细搜索,特别注意听水流声音。猛然间,他发现不远处的小树丛里横着两段似原木一般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两段东西走去。待走近了,才看清那是两具尸体,仔细一看,在紧靠上面那具尸体边的岩缝里,向上喷涌着一股清水,水量还不小。他高兴极了,随即将靠近泉边的尸体移开几步,看清楚了那是个穿志愿军服装的年轻战士,身上背着枪和一些水壶,手里拿着一个军用水壶伸向喷涌的泉水。他判定这两个战士是到这里灌水时,遭敌人封锁水源的机枪扫射而牺牲的。
他怕美军机枪再次射击,不敢怠慢,连忙趴下喝饱了泉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着的全部水壶,很快将所有水壶灌满。水背回之后,看着连里战士轮流传递水壶,喝着那甘甜泉水时的高兴劲,钟樟彩也乐了。
自从那天背水成功以后,他又每隔一两天去背过三次水。每次都遇到定向、定点打到泉水附近的机枪子弹和炸弹,但钟樟彩都根据美军打枪打炮的规律避过去了。他也因背水荣立了三等功
汶川地震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3干部喝尿熬过75小时
昨天下午5时13分,北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周凯被成功解救出来,与张周凯同时获救的还有北川县政法委副书记李贵川、北川县综治办主任崔代全,此时距地震发生已近75小时。地震发生后,5层高的北川县委办公大楼瞬间整体坍塌,张周凯和数十名同事被压在了废墟中。昨天下午1时40分,救援人员在县委办公楼废墟搜索的时候,听见有人呼喊救援。武警官兵马上通过细小的缝隙将一些水和食物塞进去,并确认了现场有3名幸存者。经过4个小时的救援,17时13分,张周凯等3人被成功救出。现场的医护人员检查发现,3人均没有重伤,身体状况较好。被解救上来的3人裤子几乎全被撕裂,不过除了满身尘土和一些轻微外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重伤,思维非常清晰,都能正常说话。“我们一直在积极自救!”李贵川说,12日下午1时30分时,他和崔代全到张周凯4楼的办公室商量事情,地震发生后,因为办公室是整体倾斜,他们3人被一块较大的预制板遮挡了一下。被掩埋后,3人随即开始自救。“我们一直在不断扒土,3个人就到了一起,扒着扒着摸到了饮用水瓶,有水可以喝了。”昨午下午,李贵川说,在纯净水喝完之后,“我们就喝尿,还是继续扒,听见有人走过就呼喊救命”。
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一岁半的小雯欣不停地号哭:“救爸爸,救妈妈”。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向倩老师
在5.12震灾中,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教育局机关、学校师生、人民子弟兵、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全力投入抗灾抢险中。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见到向倩老师自己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学生。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的向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5名老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时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幼小学生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人们口中说的杜老师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舍命救出最后一个学生
12日下午,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该校700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但该校英语老师吴忠洪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吴忠洪老师本已逃生,为救两名学生义无反顾地返身冲进正猛烈摇晃的教学楼内,湮没在轰然倒塌的楼房中。三峡在线想说的是,同样,我们还需要记住下面三位人民教师,虽然他们没有用生命来谱写感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在灾难突然来临时候的选择,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他们分别是: 人民教师聂晓燕:舍弃亲身娃娃,一心想着别人的幼儿教师 她遇难的孩子被挖出了,她夺眶而出的眼泪终于如山洪暴发:“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啊……” “娃娃,你的脸怎么这么脏啊?”聂晓燕打开带在身边不知多久的崭新粉红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妈妈给你洗干净。”她和丈夫用手帕轻轻地擦着孩子满是灰尘的头发和脸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地震时,孩子们都在睡午觉,聂晓燕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聂晓燕老师,你用你那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人品为孩子打开了生命之门。
第四篇:乡村教育的奇葩
山区教育的一朵奇葩
------记石燕悟宿希望小学校
石燕悟宿希望小学校座落在长江之畔、群山之间的忠县任家镇石燕村王家石盘上,占地4800平方米,学校现有幼儿园小学1--6年级8个教学班师生共计159人。该校前身是王家祠堂,于1878年由一王姓大户人家修建,1915年开始私塾教学,2003年由香港悟宿基金会捐资修建了新教学大楼。在几代人的辛勤培育下,如今的石燕悟宿希望小学在教育均衡改革发展中焕发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忠县山区教育的一朵奇葩。
教育人的执着与坚守
石燕悟宿希望小学师生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人----他就是把毕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的王本澄老师。王本澄老师在石燕悟宿希望小学执教40年,像孵小鸡似的呵护着自己一生给予的希望。在他40年的执教生涯中,努力奋斗,不断争取,呕心沥血的经营与拼搏,学校从当初的一个祠堂2个教学班发展到如今建有崭新的教学大楼、具有现代网络信息教育技术的班班通教室、教师办公室和师生食堂,幼儿园、小学一共8个教学班159名师生的乡村小学校。
成仕平,一位被当地人称为年轻的老教师。94年年仅19岁的他师范毕业就分配到石燕悟宿希望小学任教,至今长期坚守在这片热土上,追逐着他人生的梦想,为山区教育奉献着他的青春与热血。2010年在老王主任退休后他勇敢的接过了前辈交给的接力棒,成为该校负责人,他带领着老师们站在三尺讲台,躬耕不止,为山区教育默默奉献。
这是一支富有活力、朴实无华的教师团队。石燕悟宿希望小学隶属于忠县任家镇义兴学校。为了巩固石燕悟宿希望小学的办学成果,实现教育改革均衡发展,学校盘活人才资源,做到师资、设备及教学资源均衡,让农村孩子享受同等教育,近10年来学校实行村完小教师轮岗制。每年秋季,在完小工作的老师们积极主动申请到村小轮岗支教,支教期间,老师们热情高,干劲足,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今王正容、黎晶晶、蔡运琴老师主动请柬到村小支教,成仕平、冯玉梅、秦明发、谭明国四位老师主动要求继续留守。当在和他们的对话中,你会深深的感到他们话语的朴实与内心的淡定,因为他们坚信,这就是一个教育人的梦,一个教育人的理想,一个教育人的人生价值。
让孩子享受到真正的均衡教育
石燕悟宿希望小学自创建以来,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校统一要求,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在管理中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让每位教师乐教、善教。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勤劳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办学水平享誉忠州大地: 早在1999年该校就被忠县教委授予“示范村小”、“常规管理优秀村小”等荣誉称号,县教委、区教育办公室曾先后两次在该校召开县、片区村小工作现场会。
2006年以前历届小学毕业班升重率居新生片区乃至全县各村小学之首。
每学期末县教委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考核中,该村小不少年级班学科教学质量力超完小相应班级。
在2012年下期县质量抽考中,张玉芳老师执教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在新生片区15个班中考核排名第一。
石燕悟宿希望小学自创办以来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壮大,作为示范村小发挥了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办学成果显著,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当地党委政府的表彰,得到老百姓的高度认可。
石燕悟宿希望小学,忠县基础教育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第五篇:将军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战场上打出来的
将军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战场上打出来的!
文:华为总裁/任正非
华为很少讲“培养干部”,任正非倡导的是“赛马哲学”——将军是打出来的,谁培养了毛泽东?谁培养了邓小平?
任正非多年来最担忧的就是队伍的惰怠,最期待的就是公司能够“持续保持激活状态”,最积极倡导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
华为的崛起,其根本因素就在于企业文化的拉锯战,华为20多年的制度变革,也无不是聚焦于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多劳多得。
要想快速进步,到非洲去,到艰苦地方去;要想做“将军”,到上甘岭去,到主航道去。华为很少讲“培养干部”,任正非倡导的是“赛马哲学”——将军是打出来的,正所谓“谁培养了毛泽东?谁培养了邓小平?”
提拔谁,选谁,构建的是在组织里面的一种导向。华为在各种政策方面的导向,加上理想又远大,人就被激发出来了,越来越让大家感受到你只要好好干,你是有前途的,你会有更好的发展舞台,而老玩花样的人占不到便宜,最终会被识别出来„„大家关注点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华为运营商BG总裁邹志磊曾这样评价任正非:“一个项目怎么打他不关心,只要结果,他给你政策、资源,还告诉你,这本来就是你们挣的„„”
考核干部的标准怎么定?如果是绩效与关键行为相结合,往往导致看素质(关键行为过程)觉得你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去干,淡化了绩效这个硬条件,带来的结果有可能是: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导致提拔和使用干部的随意性大,可能带来用人不公。
2005年,华为高层进行过多轮激烈讨论,甚至拍桌子争吵,最后形成决议:干部选拔以绩效为分水岭,绩效在前25%的才看关键行为过程,没有在前25%的不在提拔之列。这样,就从制度层面杜绝了徐直军所讲的“胡志明小道”现象——通过拉关系、走门子、攀附山头得到晋升。
紧接着,华为2006年又进一步推行了薪酬改革,重点是“按责任与贡献付酬”,而不是按资历付酬。根据岗位责任微信zhl8881,了解更多的行业资讯,和贡献产出,决定每个岗位的工资级别;员工匹配上岗,获得相应的工资待遇;员工岗位调整了,工资待遇随之调整。
这次改革受益最大的,是那些有奋斗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冲锋在前并做出贡献的员工;受鞭策的,是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员工。老员工如果懈怠了、不努力奋斗了,其岗位会被调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