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公开课《但愿人长久》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领略词的意境。
3、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词义,领略词的意境。
2、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传达着一份情,一个词的背后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屏显:兄弟手足,生齐读)这个成语就源于苏轼、苏辙俩兄弟,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深入课文,去感受苏轼苏辙之间那份平凡而又真挚的兄弟情谊。
二、自读课文,感受兄弟情深。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的1—4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苏轼苏辙兄弟情深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过渡:你从哪感受到了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 预设交流一: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这一段中,你重点关注了哪个词?(心绪不宁)什么是“心绪不宁”?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心绪不宁的苏轼会有什么样的表现?[预设:对月长叹、辗转无眠.....(生交流,师总结)](2)这段文字中给我们展示了2幅画面,哪两幅画面?(指名说)中秋夜,人们都在品尝瓜果,除了品尝瓜果,人们还能品尝到什么样的滋味?(预设:合家团圆的幸福、儿女绕膝的快乐......)此时的苏轼又在品尝什么呢?(预设:思念之苦、离别之愁......)(3)指导朗读:谁能把这两种不同的滋味读出来?(指读、范读、齐读)过渡:你还从哪感受到他们兄弟情深? 预设交流二:
出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侯,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1)哪些词最能体现他们兄弟情深?(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体会)
(2)“屈指算来”谁能做一做这样的动作?苏轼是掰着手指算日子,他会在心里说什么?
(3)教师出示补充资料(见课件)小结:这对情深似海的兄弟,一别就是七个年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中秋佳节,难怪苏轼会倍加思念弟弟,谁能用朗读把兄弟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过渡:还从哪感受到他们兄弟情深?从第四自然段中,你还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预设交流三:感受“埋怨”
出示: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
1、理解“埋怨”,你有没有埋怨过谁?
2、苏老先生为何埋怨月亮呢?(师:月圆人不圆。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不由生出无限愁怨。)3谁来埋怨月亮?指名读。
指导读好“偏偏”一词。(师可利用范读,故意漏读“偏偏”来引导学生感受)4你们注意到这段后面的省略号吗,省略了什么?他还会埋怨些什么? 5配乐朗读。
是呀,十五月圆之时本是合家团聚的时刻,是欢乐的时刻,可如今,月圆人未圆,苏轼见不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弟弟,这怎不叫独在异乡的苏轼更添感伤埋怨之情呢?齐读
三、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感受“宽慰”
1、苏轼有太多太多的思念与惆怅积压在心中,但苏轼就是苏轼,他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读第5、6自然段,交流你的发现。
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历经宦海沉浮,亲人离散,经历无数次大起大落之后,他依然热爱生活,他善于发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快乐,他知道人生有痛苦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刻,就像月亮一样,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十全十美。他从这轮明月中寻找到了一丝安慰,这正是苏轼的豁达之处。(2)朗读课文
出示: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3)苏轼从明月中获得启示,他将此收藏于心,也收藏在他的词中: 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心绪不宁”、“埋怨”,到最后的“宽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心胸宽广、豁达大度的大文学家,正因为他经历了这番情感的变化,才使他挥毫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作家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像苏轼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5)让我们回到900多年前的那个月夜,走进苏轼老先生的心灵深处,低声吟诵——————(男女生对读)
四、延伸
1、这几句词里,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且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猜!是哪两句?
2、愿我们,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情,即使人分离了,那份至真至美的情感也能长长久久。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两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这儿有一个省略号,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课件出示《水调歌头》)
五、作业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课后去搜一搜。
第二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借助预习题,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精读诗文,体会人物情感
1.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2.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3.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二、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
读课文及诗词。
三、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家
教后反思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感情的过程中,了解诗词创作的过程,应反复吟诵最后两个词句,让学生体味并积累这样的千古名句。
第三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罗丽丽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识记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三)情感目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情境,进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情境,进行美的熏陶。
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识记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苏轼,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提前4分钟进教室,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拿到一个谜语百思不得其解,有没有同学帮帮老师?(谜语:黄土变成金。打一节日)
生:交流揭示谜底:中秋节。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啊!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你们对中秋节了解多少呢?(点一两个学生回答)
对啊,中秋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圆月,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可却有一个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心绪不宁”,你们想知道是谁吗?他就是刚才你们在上课前听到的那首歌的作词者---苏轼,这首歌是苏轼笔下的一首词《水调歌头》,它流传千年,我们经常会把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祝福语送给他人,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首《水调歌头》是如何创作的呢?(引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了解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苏轼宦途失意,被贬密州,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苏轼思念弟弟,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水调歌头》这首词。(请一个同学读)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将不认识的生字词圈出来。(点名读,全班交流,读准音)
2、指导朗读,试着读出感情,交流生字组词,认识多音字“埋”。(点名读,小组读)
四、再读课文,流畅、试着带入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组按顺序读自然段。要求流畅。(分组完成任务)思考: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文包词)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苏轼中秋之夜思念弟弟)
五、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mái 掩埋
埋
mán 埋怨
六、家作:
好了,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已对本课的生字词有了认识和了解,也能流畅的读完本篇课文,并且知道了本文大概写了什么内容,下面就出示今天家作。
1,将本文的十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每个抄一排。2,试着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上课前五分钟先听写生字词)
一、复习导入: 皓月当空,月光皎洁,在这样的团圆夜,家家户户洋溢着快乐,同学们告诉老师,还记得上节课老师说过吗?苏轼此刻却是什么样的心情?(板书:心绪不宁)那你们是从哪儿知道他心绪不宁的呢?他为何心绪不宁呢?(老师引导,学生答)
二、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1、熟读1-3自然段
板书:1-3段
苏轼心绪不宁(因为思念弟弟)分析步骤: A,苏轼为何如此思念弟弟呢?(着重分析第三段)
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屈指算来
已有 B,发挥联想,体会苏轼心境。(请同学试着站在苏轼角度,说说想念弟弟的心理活动)
那苏轼在这样美好的夜晚,是不是一直思念弟弟,彻夜难眠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熟读第4自然段
好,我们请同学告诉老师,苏轼是不是一直思念弟弟,彻夜难眠?(请学生回答)对,很棒,没有,但是他的心情似乎更糟糕了,他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板书:第4段
埋怨 分析步骤: A、埋怨的意思(指责)。
B、苏轼指责谁?他此时的神情是怎样的?(明确:月亮。眼睁睁。)C、品读埋怨月亮部分,指导读好“偏偏”一词。(“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D、省略号的作用。(表达了苏轼的无奈之情)
E、站在苏轼角度,体会其心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的埋怨。
3、熟读5-6 那苏轼从“心绪不宁”到“埋怨”,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板书:5-6自然段
宽慰)分析步骤: A、、“宽慰”是什么意思呢?(豁达开朗,积极乐观。)B、品读苏轼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C、吟诵《水调歌头》内容,理解五句词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照应内容,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在文中勾画出来。
三、总结、延伸
读到这里,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苏轼是一个豁达、胸襟开阔的人。)回述《水调歌头》的创作经历,苏轼的感情变化,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四、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文包词)1-3段
心绪不宁(因思念弟弟)
4段
埋怨--月亮 5-6段
宽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家作:
1、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3、搜集关于思亲三句诗句,并背下来。
第四篇:但愿人长久教案
33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三、精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四、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五、板书设计
33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六、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第五篇:《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二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秋八月,月圆情浓。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今天 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
(课件呈现三句诗歌)师: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不妨一起呤诵几句
诗仙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张九龄曾笔下生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曾感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跨越古代,穿越时空,月亮依旧高挂于天际。吟诵着这些诗句,你发现刚才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了什么地方?(学生汇报并且出示课件
山中月、海中月、江中月)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苏轼笔下月亮的踪迹出现在哪呢?
生:可能回答中秋月,诗中月或者心中月(副板书 心中月)
(二)新授(感悟苏轼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1、心绪不宁:
问题一:请找到书中描写中秋月圆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问题二:分析“手足情深”
师:书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问“苏轼啊,你和弟弟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兄弟呢?”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又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怎样的感受?
师:你能用书中的词语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对兄弟么?
问题三:在课前查找的资料中,谁搜集到了关于他们兄弟之间情谊的故事?
生1:苏轼的父亲共生有三男三女,后来因为之前的四个孩子生病去世,只有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活了下来,他们相依为命地长大。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他们的老师,每天教他们学习诗文。
生2:苏轼和苏辙不但从小玩到大,连学习也是每天都在一起。两个人的感情特别深厚,直到长大当官后就分开了,但仍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据说,保留下来的他们之间的书信就有几百封。
生3:苏轼21岁母亲去世了,29岁时妻子去世了,30岁时父亲也过逝了。可以说,只有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和感情的寄托。
过渡语: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深,所以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感情,贯注于词作之中,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2、埋怨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指名读
问题一:此时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低沉的、孤独的、无奈的、思念的等等 问题二: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的感情?(渐渐、睡不着、眼睁睁、埋怨)
师:再次引导用上述的语气去读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多么迷人的月色、多么难以入眠的苏轼,让我们饱含深情背诵下来吧!出示“月亮()()西沉,透过窗子把()()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他()()()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起来:()()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的时候变得这么()、这么()呢?„„”
师:引导学生背诵
师:于是,在这样一个夜色如水的夜晚,苏轼欢饮达旦,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水调歌头》。配合动画,师范读全词 师:出示全词,体会写作意图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大家是不是也想读一读?我们配合一下。题目与小记大家齐读,男生读词的上阙,女生读词的下阙。
教师小结:整整七年了,2600个日夜,62400个小时的分别,苏轼的内心在反复地焦着和期盼。于是在内心中矛盾与痛楚交织。
3、宽慰
问题一:分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课件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生:指名读句子并且谈感受
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也有()、有()也有()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也有()、有()也有()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生:试背诵
师:古人凝炼的语句特别的传神,苏轼是用怎样的诗句表达的?(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课件出示)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生:齐读
问题二:(课件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小结:千言万语说不尽,这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师:再次出示全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