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著名诗人汪国真
汪国真——影响了一代人的著名诗
他的诗集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20年来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他的书法作品成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并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九华山、云台山等名胜风景区。
2015年4月26日凌晨,他去世了,享年59岁。汪国真,一个国家的天真,就此永别,后会无期。
汪国真生平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2005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从诗人华丽转身成为书画家、作曲家,在诗歌、书画甚至还有音乐作曲等各个领域均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并创出自己风格和特色,汪国真是引人注目的,也是最成功的。
汪国真,一个国家的天真
汪国真诗歌的盛行,是20世纪90年代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文化现象之一。
汪国真的诗歌自1990年至今一直备受青年读者青睐,20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并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乃至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文化奇迹。
汪国真的诗歌自1990年至今一直备受青年读者青睐,20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并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乃至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文化奇迹。
众所周知,“文革”后百废待举的那个时代,产生过众多或红极一时或至今难忘的思潮与人物。30岁前后的汪国真,虽生逢其时,但似乎还并不是那个时代耀眼的人物。在“伤痕文学”、“自由思潮”大行其道的时代,汪国真以一张天真的笑脸,用一支天真的纯蓝钢笔,“蓝天白云”式地抒写着另一种时代旋律。
事实上,汪国真的诗歌、散文,其影响力一直舒缓却持续地作用于公共文学、文化圈中。直到21世纪初,他的作品都仍然是“心灵鸡汤”、“励志”、“正能量”类型作品的鼻祖与样板,所有同类型作品都能在汪国真那里找到源头与原型。如果说,如今这种类型作品的粗制滥造与泛滥成灾,已深为人们反感与诟病,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类型作品本身并无过错。汪国真所开启的创作路径,不管后来者走得好或不好,都不能将其归咎于开创者。汪国真的价值与意义已归属于一个时代,无可否认。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假如你不够快乐》《只要明天还在》《挡不住的青春》《走向远方》《跨越自己》《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汪国真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曾经是多少“70后”、“80后”的明信片赠言、毕业班留言!在那个物质还相对匮乏,但已国门大开、各种物质需求与眼界也随之大开的时代,种种纠结于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复杂情绪,曾经萦绕着多少中国青年的心灵?那种莫名奇妙的激动与时而低沉压抑的被动,在青春男女的日记本中,都多多少少、深深浅浅地留下了痕迹。而在这些痕迹之中,港台流行歌曲的歌词占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汪国真的诗与散文。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少男少女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读到并记住了“汪国真”这个名 字。他们各自怀揣纯真梦想,势单力孤地守护着事关人生理想与个人尊严的种种底线,在这个物欲开始横流、开始泛滥的年代,一切都只能随波逐流、不随大流必然触礁的年代,他们都还可以在汪国真的诗行里找到希望与方向。虽然这种希望与方向,在如今看来,都太过天真;但你不得不承认,至少这份天真是“真”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扭捏作态,它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值得铭记的。
出生于北京,中学毕业以后曾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过工人的汪国真,其诗歌与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乐观精神。当然,这种乐观精神,可能为相当多的所谓“诗学家”与“评论家”们所忽视,甚至于不屑。因为在这些“专业”人士眼中,只有源自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传统的诗学体系,只将舶来思想奉为诗学圣经,以汪国真为代表的中国本土诗人自然是入不了“法眼”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汪国真在中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恰恰相反,那些“接地气”的、能解决现实社会所带来心理困惑的诗文,颇受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喜爱。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汪国真的文字,自1990年至今一直备受青年读者青睐;20多年来,汪国真的诗集一直畅销不衰,盗版不断,并形成独特的“汪国真现象”,可谓中国诗歌界乃至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文化奇迹。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在《雨的随想》一文中,开篇便这样诗意盎然地书写,却透着朴实明晰的哲理。或许,这就是我们在听到汪国真逝世的消息之际,能够表达的一点心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少了一位天真的诗人,少了一位天真的散文家。
汪国真,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汪国真驾鹤西去,有关他的消息和评论,很快在朋友圈里刷屏。许多人满怀伤感地回忆起了自己年轻上学时手抄汪国真诗句的情形;也有人翻出了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汪国真诗句;更有人把汪国真的诸多经典诗句搬到朋友圈中供人品读„„汪国真的不幸离逝,让人伤悲;但正如许多文化现象一样,如果离逝能够掀起一股文化热,对于逝者而言,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慰藉!
汪国真的诗歌到底好不好,在诗坛向来存有争议。必须要说的是,汪国真的作品并不被一些同行看好或称赞,许多人认为汪国真的诗歌不过是些心灵鸡汤之类的人生格言,不深奥、不哲学化,不撕裂、没有痛苦,相反尽是安慰和自我满足,但是,衡量一位诗人的成就,读者或受众的数量从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汪国真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以及汪国真的诗句至今仍然有生命力,说明了汪国真的诗有很强的生命力,触及到了许多人的内心。
汪国真的诗是充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但任谁都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心灵鸡汤并不造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些句子通俗易上口,“营养丰富”但不至于反胃。我想这也正是汪国真能够走红的原因所在。要知道,在诗歌领域极具造诣、一直探究生死问题的海子,其传播度最高的诗句也不过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这也是一碗鸡汤。
能够触动心灵的诗歌,必然是好诗歌。在写诗歌还是高冷的文艺生活的时候,在写诗歌还能当饭吃的时代里,汪国真在上世纪90年代搭上了一路末班车。之后,我国便进入了许多人所讲的“诗歌已死”的时代。因此,汪国真当算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存在及走红证明了那个时候公众和读者对于诗歌的渴望,而他的没落也证明了这个社会的浮躁。
当朋友圈成为阅读的主要中转站,当微博中的博人一笑的段子越来越受人喜欢,当我们离开纸制媒介,我们的阅读便越来越不需要走心走脑,大量的碎片化、应景化、新闻化的信息每天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及大脑,我们不再去思维更大更深的生命、哲学问题,我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不堪,而幸福指数也就会越来越低。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是需要汪国真的诗歌的。
今年年初,诗人余秀华红了;今年第二季度,汪国真的诗又一次红了„„无论对于诗歌,还是对于读者,这都是好事。这证明,诗歌仍然有复苏的迹象,精神空虚、灵魂需要慰藉的国人,仍然期待能够读到撩拨到心弦的诗句。
你永远无法将汪国真逐出这个时代
2015年4月26日凌晨,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不幸逝世,享年仅59岁。汪国真在上世纪90年代因《年轻的潮》等系列诗集风靡一时,形成席卷国内流行文化圈的“汪国真现象”。
始料未及,对于诗人的早逝,网上一边是如潮的哀悼与回忆,另一边是汹涌的批评与反思。对汪国真表示好感的人,夹杂着自己对已逝青春的纪念。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共同记忆。但也有些人至今仍对汪国真诗歌的流行感到痛心疾首,认为汪诗是“鸡汤鼻祖”,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贫瘠的现实。持不同观点的人迅速站队、聚讼纷纭,让这位病逝的诗人又一次走进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汪国真热席卷全国。这时候,出现了一种颇有意味的现象:一方面是读者争相购阅汪诗,鼓吹者摇旗呐喊;一方面是文学界内部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冷漠,评论家沉默不语,青年诗人对汪诗不屑一顾。
汪国真的诗,备受受青年喜欢。汪国真的诗歌以“知心大哥”的方式出现,撞进了年轻人的心灵,融入了他们的感情,融入了他们的梦境,对他们进行了心灵抚慰和自省关怀。因此,汪国真的许多诗句,成为了年轻人争相摘录的青春励志格言,如“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等。
当代社会,许多年轻人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和青春迷茫,心理负重和情感迷惑十分严重,甚至忧郁、彷徨、堕落、自杀等。读汪国真的诗歌已成为年轻人青春励志的必修课,许多年轻人因此拨正了青春的轨迹,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向学生和孩子积极推荐汪国真的诗。汪国真的诗在人的心灵开悟成长上所具有的独特里程碑式的意义,决定了他的诗歌的非常价值,也因此,他的诗被选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国外。
但也有人认为,汪国真的诗明显存在几种不良倾向:“鸡汤”文学,向读者兜售虚假的温暖;题材狭窄,自我重复;没有提炼,拙劣干涩;用分行的演讲,注释人生的道理,缺乏应有的力度和穿透性;因丧失个性,附和读者„„为什么卷起一股“汪国真热”呢?这是中国一般民众对诗的审美水平并没有跟上诗本身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快速发展。汪国真的成功是历史的误会,汪诗并没有在一本纯文学刊物中占据特殊位置,“汪国真热”的形成昭示了当前意志衰弱和精神退化的特征,反映了诗歌鉴赏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你永远无法将汪国真逐出这个时代。汪国真的诗作水平有限,但至少在大众文学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记事本里,汪国真已成为无法绕开的存在。这一场喧嚣的文学争论,诗人已经看不到了。如果今天仍难以“盖棺论定”,不妨耐心多等待些时日。此刻,对一个未曾伤害过这个世界的诗人表示哀悼,或许才是对文学应当保持的一种敬意。
【汪国真诗选】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不要给我太多情意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让我拿什么还你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感情的债是最重的呵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我无法报答 仿佛春天 温馨又飘逸
又怎能忘记
我们的笑 能挽住云霞
【汪国真名言】
1.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凋零的是花》)2.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选择》)3.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山高路远》)4.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旅程》)
5.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6.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7.总有些这样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
8.狭隘的人总是想扼杀别人的个性;软弱的人随意改变自己的个性;坚强的人自然坦露真实的个性。
9.不论你是站着还是跪着,命运都会不加改变地到来。以为跪着就矮了一截,命运的风暴就会刮不到,这只能是一种天真。
第二篇:他影响了我 经典作文
他影响了我“他”学习优秀,是一个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
我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们却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是一个同学邻里都公认的“坏”孩子。
小时候课程也不紧,所以对于我也没有多大的压力。但是,自从上了初中后,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我的成绩总是忽好忽坏,也没有赢得老师的关注。我还是一如既往,我行我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丢三落四,始终精力不集中。在我看来学校简直就是一座冰冷的“坟墓”,呆在里面永远让我无法呼吸。
成绩一落千丈,爸爸妈妈也经常唠叨,这些我都不屑一顾,我还是老样子。
我对爸爸妈妈说,我根本就学不好,也许是我太笨了吧!然而,这些话并没有让他们信服。他对他们说我在学校的种种不良习惯,譬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我说他多管闲事,让他管好自己比什么都强,他没有说话,就这样我们有好几天都没有说话了。
那天,他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努力学习的好处,鼓励我让我好好学习,我读着那种语气几乎是哭着的腔调,我默不作声,背着书包回家了,这是我第一次自己背着书包回家。到家妈妈唠叨了几句,我关上房门想一个人静静。
一夜之间,我觉得我长大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我和他是最好的朋友,我理解他的心情,他很想让我努力学习然后上同一所好高中。我们的梦想相同,他想和我一起携手共进,一起追逐我们的梦想。
我答应了,答应了妈妈要好好学习,我要实现自己所许下的承诺,我要努力学习!转眼间我们已经是七年级下学期了,他还是那么的优秀,在他的影响下我也越来越优秀,我真的很自豪。我为有这样的好朋友而高兴,在他的影响下我将继续努力奋进!为自己加油吧!
第三篇:因为你影响了你自己美文
一个孩子竟然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睡着了,还打着呼噜,这是怎样的一个场景?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在我的身边上演了。
今天,我去一所名校听课。晴朗的天气,温暖的阳光,是一个不错的日子。我们一行五人带着欲飞的心情出发了。长期被沉重的教学负担挤压着,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现在忙里偷闲,放松自己,这怎么着也应该让自己得到彻底的释放。
到达学校的时候,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成绩、管理经验和从学校走出的名人以及他们的轶事。一所民办学校,在公办学校的挤压之下,能够包揽省文理科状元,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对他们在困境中拼搏的精神心生敬意。
听课,他们安排的是一位名师,据说她曾经把一个班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送进了一本院校。她不愧为名师,上课确实有一套:她感情饱满,富有亲和力,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忽然,课堂上传来呼噜声。原来,靠近我的一个学生睡着了。这样的公开课,学生怎么能够睡得着呢?作为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呢?如果是我,我一定会走到跟前,敲敲桌子,提醒他注意影响。但是,她又会怎样做呢?
她瞄了一眼,继续富有激情地讲着。在布置学生自读思考之后,她走到他身边叫醒了他。
“我影响你了吗?”他伸了伸懒腰,不屑地看着她。
“你没有影响我,你影响你自己了。”她顿了一下,说,“在所有的人都在学习的时候,你睡觉,你影响的还会有谁呢?不要忘记自己是学生。”
他张了张嘴,没有说出话来。
“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去一趟。”她的声音不大,却非常有力。
那一节课,他再也没有睡觉。
下课和她交流,我对她处理问题的方式表达了赞赏。但是她却显得有些尴尬——是啊,毕竟上课的时候学生睡觉是对老师上课能力的一种无形讽刺。一个课堂,本身学生的素质就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如何来保证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专心听课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人睡觉谁也不愿意看到,但是如何来处理确实是一种考验和技巧。
她能在上课的时候,借助学生自学的间隙来处理,这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尊重;而在提醒的时候,对学生不是呵斥,而是从他自身出发,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可以说是设身处地在为学生着想,体现了一个都不放弃的精神。而且,她这件事处理得可以说是及时果断,因为一旦有人开了一个坏头,往往其他的学生也会效仿,这就会导致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失控。
这样想着,我心里忽然冒出了她刚才说给学生听的那句话:因为你影响你自己了。在这节课上,我有没有影响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沉思。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蓝领化 整整一代人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蓝领化 整整一代人的挑战
高考刚过,大学的毕业季已达到高潮。近几年每年的这一时期,围绕着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可谓充斥着街头巷尾、报纸网络。无论是奋战多年的学生,还是恨不得自己亲自上的老师和家长,以及政府、企业都密切关注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如果抱以传统观念,由教育专家、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主持的一项研究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深感失望。
按照胡瑞文所主持的《基于事业统计和人口普查的教育结构与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中国预计将新增9400万大学毕业生,由于同期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预计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将入职蓝领行业。尽管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不断低端化,已经产生出“蚁族”这样的阶层,但从未来趋势的角度看,如果发生过半大学生入职蓝领的现象,势必将让许多含辛茹苦甚至倾其所有供养一个大学生的父母为之惊愕。
然而,不管未来的情形多么糟糕,我们终究要回归现实。沉浸在过去把大学生等同于天之骄子的梦境中,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意义。要知道,未来可预期的趋势是中国庞大的就业市场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原本符合大学生口味的“白领岗位”,而相应的,在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和新型农民领域,则将新增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对此,胡瑞文团队所撰写的报告也指出,新增的这些蓝领岗位也将弥补白领岗位的不足,成为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突然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扩招改革,并未细致考虑同期中国经济的结构乃至就业市场结构的走向。学者吴向宏曾经分析道,鉴于中国长期秉持低汇率政策,以加大出口额的增长,便使得经济资源纷纷流向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确在数年间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但由此也压制了国内本土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这就直接导致现有的产业结构更青睐高级的蓝领技工,而非被称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金融体系频频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干预,使得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以地方政府创收的方式为例,各个城市之所以热衷于上马房地产,主要在于此法可以快速回收土地出让金。而为了撑起房地产市场,政府便要求银行贷款向开发商倾斜,而不是向能够创造更多白领岗位的知识型企业倾斜。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何学历不高的包工头和售楼小姐可以在收入上轻易压过寒窗苦读十多年的大学生。
一个国家就业市场的结构必然与其产业结构的分布息息相关。1997年启动的高校产业化改革,人为地实现了中国大学生数量翻番的目标,即从2001年的114万上升到2013年的700万。而同期中国经济的结构依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符合大学毕业生预期的就业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这就使得“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成为高校扩招所制造出来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这一部分人不上大学,而是直接工作,他们的预期将不会是“白领”,所谓就业难的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经历了数年大学生就业难之后,很多大学生都放弃了“白领梦”,转而安心成为一个蓝领。这其中既有政府的倡导,也有就业人群自我的调适,更有市场企业所发出的种种信号。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人工价格势必不断上涨,蓝领并不是过去印象中辛苦低薪的职业,而可能成为一个中等收入群体。更何况,随着更多大学生的加入,蓝领的形象也将得到提升,蓝领的职业道路也将更加宽阔。更是基于这一点,大学生未来就业的蓝领化问题,或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来源:南方都市报
第五篇:“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
“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
近日,新版《红楼梦》全国海选被炒得沸沸扬扬;“贾宝玉”的角色悬而未决也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新版《红楼梦》如此受关注,实是因为人们心底深处对“87版《红楼梦》”的认同情结。不夸张地说,尽管已时隔20载,但“87版《红楼梦》”仍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
在荧屏上,欧阳奋强那时根本塑造了经典的“贾宝玉”形象,在众多观众心目中,欧阳奋强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欧阳奋强,其他人,难以超越。
人到中年的欧阳奋强没想到自己饰演的贾宝玉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这种认可我觉得更多的是观众喜欢《红楼梦》,我无非就是沾了这三个字的光。”
“宝玉”就是我的了
1964年3月,欧阳奋强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工人家庭。
从小欧阳奋强就喜欢看电影。父亲是粮站的工人,粮站服务的对象包括市中区的一个电影院――东风电影院。每次父亲给他们送粮的时候,欧阳奋强都跟着去,就是为了能看电影。他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打击侵略者》,可以说,“文革”期间放映的所有电影欧阳奋强都看过。后来放《闪闪的红星》的时候,有人觉得欧阳奋强长得像演潘冬子的祝新运。从那时候开始,欧阳奋强就产生了去做演员的念头,但要做一个演员,以他的家庭背景来说,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走上当演员这条道路。
欧阳奋强没有上幼儿园,有时候是妈妈上班带着他,有时候是爸爸上班带着他。为了节省车费,爸爸上班都是步行,如果他跟着去,这一路就是他们父子俩的世界。从家到粮站走路要半个小时,父亲会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听爸爸讲故事成了他当时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欧阳奋强受到父亲的影响,后来加入了少年宫故事队,登台讲了革命故事《赔茶壶》,反响较好,照片登上了《成都日报》。电影《春潮急》的导演殷向霖看了欧阳奋强讲故事后,决定让他扮演女孩子,这成了他的银幕处子秀。随后,欧阳奋强又出演了《冰山雪莲》、《蝶恋花》、《年轻的朋友》等多部电影。
1983年《大众电视》第三期刊登了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消息,并且要在全国选演员。看到这个消息,欧阳奋强兴奋了一下。心想:小的时候看过连环画《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形象比较了解,还觉得自己有点像贾宝玉。但很快他就泄了气:拍《红楼梦》的阵势那么大,人家怎么会看得上自己呢?
剧组选了很多演贾宝玉的人都不太合适,1984年7月6日《新民晚报》登出了《谁人饰演贾宝玉》的消息,于是又有上万人报名。曾经与欧阳奋强一起拍摄《虹》的演员张玉屏那时已经是《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候选人了,她向王扶林导演推荐了欧阳奋强。王导在成都见到了欧阳奋强,并让他马上到北京试戏。到北京的第三天,欧阳奋强与筛选出来饰演贾宝玉的24个小伙子到大观园的修建处试戏。当时他们都打扮得很时髦,而欧阳奋强就差了很多――上身是皱巴巴的背心,下面是短球裤,一双拖鞋。剧组的一个女同志问:“你就这样来的啊?”欧阳奋强点点头,心想这是选演员,又不是选美。在导演、摄像、编剧、制片主任一一到齐之后,试镜开始,欧阳奋强和张玉屏默契、顺利地演了“宝黛读西厢”这个片段。试镜结束后,欧阳奋强就回到成都崇庆县拍摄在这之前没拍完的戏,十多天后回到成都就有记者找上门要采访他,说是他已被选中扮演贾宝玉了。
热爱文学,喜爱读书
《红楼梦》无疑是欧阳奋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书。第一次看《红楼梦》原著时,欧阳奋强刚十四五岁,看完后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怀着一个普通少年读者对《红楼梦》的崇拜、敬仰和好奇之心去读。后来,欧阳奋强又去买了全套的《红楼梦》连环画,这让他对《红楼梦》有了更多的认识。欧阳奋强回忆,自己对《红楼梦》更多的感性认识来自连环画。就这样从小说到连环画,从通过小说去想象人物到看到连环画上的人物,欧阳奋强渐渐步入了《红楼梦》的世界。
而真正有目的地去看《红楼梦》,是在他拍《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时候了。在开机前的筹备阶段,欧阳奋强对《红楼梦》有了理性的认识。那个时代电脑并不普及,更不可能上网下载相关资料,出演《红楼梦》的演员都很年轻,对人物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几乎只能是依据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理论分析和对每个人物的诠释来把握角色。贾宝玉是所有角色中的重中之重,欧阳奋强要对贾宝玉这一角色充分理解和把握,也主要是从专家们的著述中汲取养分,这种养分大过了小说带给他的感受。他说:“我们对《红楼梦》小说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有的东西也是一知半解。对每个人物理论上的解析,是从专家的理论书籍上面得到的。剧组会找相关书籍给我们看,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想办法去找资料看。”
欧阳奋强说,读《红楼梦》只是他阅读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他认为父亲在粮站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供应粮食的单位里面,有市新华书店。父亲和他们很熟,每次有新的连环画总能买到,这样欧阳奋强就有了好大一箱连环画。他很爱惜这些书,从不借给任何人。一次,有个叔叔去他家,想借一本,欧阳奋强答应了,让人家写了一张借条才把书带走。可人家刚走,他就不放心了,硬是要爸爸带着去那位叔叔家把书要回来。
还有一次,欧阳奋强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铁道游击队》,这本书在那个年代非常紧俏,别的地方根本看不到。借回家他就开始如饥似渴地看,恨不得一天就看完,结果影响了写作业,被爸爸给抓住了,爸爸很生气,把书给撕了。书被撕了,欧阳奋强特别伤心,心想:这书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现在坏了,没脸去还了,自己失去了借书的诚信,今后不可能再去图书馆借书了。在极度伤心的情况下,他不知不觉竟睡着了。半夜醒来,他发现屋里的灯还亮着,钻出蚊帐一看,爸爸正在小心翼翼地把撕下来的书页重新粘好。
再长大些,文学书籍成了他的最爱。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就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卢梭的《忏悔录》,欧阳奋强说,当这两本小说看完以后,一下子激发了自己对阅读世界名著的强烈欲望。他说,自己的知识更多是从阅读中得到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的欧阳奋强已经是一名导演了,他说:“文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影响了我前半生,我想后半生也会受到影响。我前半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文学青年,后半生则是我的工作离不开文学。”
《记忆红楼》,绕不开的记忆
对于欧阳奋强本人来说,《红楼梦》无疑是一段绕不开的记忆,这段记忆,也是他的家人、朋友,特别是参加过“87版《红楼梦》”拍摄的所有人的美好记忆。带着这种记忆,欧阳奋强的新作《记忆红楼》出版了,他说,自己并不想写成一个“名人出书”的形式,“我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关于我们这群人的集体记忆的书,希望这本书让我们记住年轻时幸运地遇上《红楼梦》的日子。我们这群人没有什么八卦,书里没法给大家看爆炸性的事情,只是尽量还原当年的单纯、质朴和理想,和一些大家没有看到的事情和记忆。”
其实20年前,在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欧阳奋强就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宝玉日记》,另一本是和陈晓旭、邓婕、王贵娥合著的《宝黛话红楼》。出书对于欧阳奋强来说并不陌生,而出版《记忆红楼》,却让他“思想斗争”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来是该说的说过了,二来是现在再来说20年前的东西,“怕挨骂。”考虑到自己在博客上偶尔记下的20年前的回忆和小故事,得到了很多网友们的支持,欧阳奋强还是决定回应网友们的这种友善和热情,于是就有了《记忆红楼》这本书。
欧阳奋强介绍说,《记忆红楼》的写作过程比较顺利,因为它并不需要虚构,都是铭记在脑海深处的,此外,还得到了当年剧组成员的大力支持。欧阳奋强一开始想请王扶林导演口述,然后再进行记录和整理,可是老爷子不同意,要自己写,和策划人以E-mail的方式交流、沟通。而更让他意外的是,张玉屏居然保存着“87版《红楼梦》”的挂历和一些连自己都没有的照片;摄影李耀宗保存着《红楼梦》的大量照片,欧阳奋强管他要这些照片时,他还不会发E-mail,为了给他照片,现在也学着发了;远在加拿大的张莉(饰薛宝钗)得知欧阳奋强写书,打来越洋电话一起回忆当年拍戏的情形;东方闻樱(饰探春)很多年来都回避谈论《红楼梦》,一听到欧阳奋强要写书,很爽快地说“欧阳要写书,除了支持就是支持”;胡泽红(饰惜春)更是一句“没有问题”,让欧阳奋强感动得一塌糊涂……
欧阳奋强说:“《记忆红楼》不是我们这群人的炫耀,而是一种记录,记录我们的成长,记录我们走过的日子。”7845